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你怎么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4集? 第1页

  

user avatar   tut_mok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我昨天刚写了一篇文章,不算是对这一集的点评(因为文章里只谈到了跟粤菜有关的部分),但我觉得可以发上来让大家看看。当然,这也是因为我懒,不想再写这么长的答案了。

原题:邓洁导演,这是一个广东人的愤怒

说来惭愧,《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开播时,我真是后知后觉。哪怕已经红火起来了,我才陆陆续续地在网上看完。诚然,我的纪录片看得不多,不过但凡跟饮食有关的,总是极尽搜罗之能事。在此存货量之下,反观《舌尖》,不得不说跟先进水平的纪录片还是很有差距的。但看得出导演们有一种情怀在内,叙事也算流畅自然。几番下来,真的为我国有这么一部优秀的纪录片而高兴,因而也对第二季非常期待。


同时,从第一季开始我就明白:《舌尖》不能算是一部美食纪录片。


也正因此,我对不少人对《舌尖》诸多“美食少了”、“美食不丰富”之类的批评,也是一笑置之。如果真想看美食或饮食相关的片子,还不如潜心去挖一些出来。何必去尝一道端到你面前的、合乎大众口味的菜,同时又咒骂这不是大手们的最高水平呢?所以,《舌尖》讲人文、讲故事,我都非常欢迎。诚如一位美食记者所说,当你抱着真的去报道美食、探讨美食的心去采访写作,那自然就牵连出许多有意思、有文化、有底蕴的内容。反之,一味强调背景而忽略了眼前佳肴,那出来的东西自然就是宣传调的、干巴巴的。


第二季开播以来,“舌尖”的部分的确下降,“中国”的部分略微上升,我是能接受这种成果的。众口难调,这个系列希望尝试一些新的想法,那也应当允许。第一集平平无奇,第二集虽略有瑕疵,但还是被我盛赞“里面有我们东方人的精神”,尤其是看到李老先生与各位一起合照时,眼泪生生地就下来了。第三集看完非常失望,听说是为了响应公众号召而临时剪辑的,故也一声长叹。


直到看完第四集,我出离愤怒了。


“家常”是一个很好的选题,我也能接受在此框架下,更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而非“庙堂之高”的熟手大厨作品。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于本片哪怕再怎样注重故事性、再怎样注重底蕴和内涵,起码你要把食物给讲清楚。即便平平无奇,皆是灶前文章,来龙去脉还是要先交待好的。哪怕叙事混乱不知所云如第三集,在这一点上大体还是能符合要求的。


但邓洁导演,你把《舌尖》的“光荣传统”毁于一旦。此时距离我看完第四集已经过去一天了,我还认真重看了一遍,也尽量使自己在评述时更平和。但我依然要说,你不配做一个《舌尖》的导演,甚至不配拍跟饮食有关的纪录片或节目。


有不少人批评第四集,认为太过煽情,许多故事与片段毫无必要。窃以为,讲故事无妨,怎么讲是“各花入各眼”的,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邓导演的个人处理。因此,这个讨论我就不参与了。让我愤怒的,是在于邓导演对食物的处理,可以说除了泡菜部分基本符合此前要求以外,其余部分要么是残缺不全(如:蒲的部分),要么是蜻蜓点水(如:煲汤),要么是完全废离(如:糖水)。


我承认有个人情绪在内,但我还是不得不说。作为一个广东人,看到引以为傲的、此前还未在《舌尖》中出现过的煲汤和糖水被处理成这样,实在是七窍生烟。


中国的四大菜系中,都有其细分的类别足以傲视群雄的。于粤菜而言,窃以为是汤、甜品、粥。早茶的话应该划入“早点”类,但这个差异性太大了,就不好讨论。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汤、甜品和粥,此前都是没出现在《舌尖》中的。虽然我知道本片不是美食纪录片,但通过讲解包括四大菜系在内的精要,展现我国深厚的底蕴与文化,我想并不偏离主旨。不妨说,自观赏《舌尖》以来,我就一直很期待这三个分类是如何呈现的。第一季第六集中讲过粤菜,基本上还是讲到了“尊重食材”这个要义的。有此珠玉在前,当邓导演的第四集出现糖水的画面时,着实让我内心“小鹿乱撞”了一把。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且这里不是像第三集那样的失望,是夹杂着愤懑的情绪。


在糖水界,广东人堪称独步天下。糖水,既有粤菜的精髓,也有我们的情怀。在我眼中,它跟汤品、粥、烧味等一样,是拍一部纪录片都不为过的。《舌尖》篇幅有限,而且不以菜系分类,因而我不指望能把糖水讲透彻。但起码对于给了主要镜头的陈皮红豆沙和鹌鹑蛋白果糖水(两样都是经典,我就不提堂堂姜撞奶竟然就给一个镜头,我想没有几个南蛮人民能答应),要把这两样讲清楚其实并不困难。外界即便不能以此体会广东糖水的精妙,起码也能有所领悟。


而结果呢,邓导演为了她的故事。不但镜头语言琐屑(在第三集的反衬下,我对第四集的宽容了很多),而且浑然不讲这个糖水是怎么做的。什么是陈皮、为什么要加陈皮(虽然第一季里讲过陈皮)、如何挑选与熬煮红豆、怎样才算是“起沙”。作为一个非饮食从业者,我都知道要呈现的东西,却一样都没有!同理,另一道糖水中只见两父女背对镜头在鼓捣处理,既没有清明解说,也没有细致镜头。下一秒,男友就出现并吃上了糖水。这两道糖水都是广东甜品家常而传统的,要讲是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我细数了一下,以同样的时段容量,完全足够通过把食物讲清楚,从而带出背后的、广东人的家长里短。


但这统统的一切,这样的选材、时间,全部被邓导演浪费!稍后的解说词说“糖水是广东人的骄傲”(大意)时,我心里就一咯噔。虽说这句话一点都没错,但你拍成这样,再配一句这样的解说词,外界会怎么想?不懂得广东糖水的人,肯定会想:你们这些广东人有什么好的,一天到晚自吹自擂!苍天啊,以这样的手法在《舌尖》中第一次呈现广东糖水,如何不让人仰天长啸、吐血三升!


平心而论,比起在糖水中令人发指的表现,邓导演的恶劣在汤品一部分中有所收敛。但纵然有此前的铺垫,我在观看时依然处于揪心异常,看完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


不得不承认,汤品这个选材是很好的。要想表现广东人的“家常”,汤可以说是最好的选择。昨天的母亲节,网上流传广东阿妈的“金句”,肯定有“饮多碗汤”(喝多一碗汤)或“煲落汤啊,今晚翻嚟食饭”(家里煲汤了,今晚回家吃饭罢)这样的语句。对于广东人来说,煲汤是家中熟悉的味道、是父母(大多是母亲)无私的奉献与无声的关爱,更是让我们终身难忘的点滴回忆。片中选取了孕妇临盆为事件,切入了汤品(窃以为让四川人跟我们比汤真是对人家的不公平,胜之不武),角度还是挺好的。问题是,哪怕加上了中间类美食节目手法拍摄的汤品处理镜头,也无法体现出汤在广东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更不能体现出广东汤品的底蕴与变化。


汤品在广东与“不时不食”、“饮和食德”等观念是密不可分的,什么时节、体质、状况,就要喝什么汤。比较传统的广东人,只要比较留心,哪怕对生物学和医学毫无了解,耳濡目染也大致知道了什么药材(食材)有什么作用。据说中医在广东的接受程度很高,我想跟汤品和凉茶的普及是有关系的。而汤品的烹制更是各式各样,也更不是简单地把食材放好然后一锅炖就可以了(这样的做法更类似于佛跳墙之类的菜肴,而这不是粤菜)。遑论解说中既只说“文火”,殊不知不同食材、不同效果,对应的文武火兼用情况是不同的(当然也有只用文火的)。好比糖水较清洌,汤品较醇厚,这里体现出粤菜中两种不同的风格与方向,自然也是不同的情怀。


好比糖水如今的处理繁复、种类多样,若不是点“糖水”为题的话,取一两味详讲即可。汤品即便不谈汤料选择、烹制处理等,起码也应该点名汤在广东人生活中的重要性罢。以我在外游历的感受而言,纵使岭北再怎么好,一没汤品、二没好鸡、三没糖水(满记是给说普通话的人吃的),足以让我对家乡辗转反侧寤寐思服。如果《舌尖》真的要拍人文、拍底蕴,为什么这些不拍呢?


如果邓导演拍了甲,而我认为要着重于乙,这是不同观感。我要是得闲也就提个意见,否则各持己见即可,我也万万谈不上愤怒。但问题是,邓导演坐拥如斯资源,却把甲拍成了子,那就是水平上活生生的差距了。我无法得知全国人民是什么感受,更不能代表所有广东人发言。但我对邓导演的不满与愤怒,是实实在在的,我也希望陈总导演等领导,能够认真考虑一下这种愤怒背后的原因。


最后说一句“诛心之论”,我不认识邓导演,也不知道她是哪里人、教育背景、工作履历、生活环境等一系列因素,更没有看过她的其他作品。但仅就第四集而言,她是一个不懂吃、不懂美食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拍出如此粗制滥造、恬不知耻的片子来。而对于这样的人,尤其是在看了她对公众质疑的回应言论后,我是抱有复杂的情绪的。这些情绪里有悲哀、愤恨与同情。


以上,不满意请折叠,谢谢。




  

相关话题

  买回来的猪肝切开是这样的,怎么回事? 
  如何看待浙江杭州黑心商贩用工业稀硫酸浸泡水果这件事? 
  厨师在现在的社会中有多少工资? 
  怎么评价潮汕菜(潮菜系)?有哪些值得打卡的潮汕美食? 
  看完乔丹纪录片《最后一舞》第三、四集,你有哪些感触? 
  外国人吃小龙虾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如何充分利用电饭煲做出各种美味来? 
  独自做的饭,有既快又好吃的菜式吗? 
  舌尖2为何有退步的感觉? 
  5 块钱的料理包打败厨师,厨师的未来在哪里呢? 

前一个讨论
中国现在所谓的「一流大学」(985/C9/Top 10)的各方面情况究竟是什么样?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木宋克土唐,金元克木宋,火明克金元,水清克火明的朝代更迭的说法,五行终始说是巧合吗?





© 2024-05-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