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说的这个话题,我之前写过一篇介绍,不过那个成文比较早,里面有些不够透彻和错误的地方,这里约略说一下吧。
对于任何当权者来说,开国后的头等大事,就是向老百姓回答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推翻前朝?为什么坐天下是我?为什么你们被我统治是合情合理合法合适的?这些关系到一个政权的合法性。
具体到中国,最权威的政权合法性认证者是天,这个天不是玉皇大帝,而是宇宙最根本的自然规律,谓之天道。历代统治者需要做的,就是证明自己是天道的选择,代表老天爷来统治你们,这就是所谓“神膺天命”。三代之时,这种论证的联系比较简单粗暴。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社会发展越来越复杂,统治者们发现旧有操作系统不足以满足对政权合法性的论证要求,他们需要升级,
有了客户需求,就有开发组。于是从春秋开始,许多人都投身到这套系统的开发中来。比如儒家开发了“克复周礼”;法家开发了“以法治国”,墨家开发了“兼爱非攻“,等等等等。诸子百家的程序员纷纷跑到各国去安装调试,游说领导人说你们用了我这套系统,统治效果就能大大提高。各国领导人有的装了,有的没装,有的装了又删除了,有的删除了不说还把程序员干掉了。总体乱得很,史称百家争鸣。
到了战国,出现了一位阴阳家的大牛,叫邹衍。邹衍仔细做了客户心理分析,把客户需求提炼成两点:
1 系统原理要浅显易懂,老百姓都能看得懂。比如周易虽然博大精深,但对数学能力要求高,不适合推广。
2 系统要有足够的开放性,以方便统治者修改。
于是他集阴阳家之大成,推出了五德终始说——不是始终——正式开放下载。
它的基本运转原理是:天地万物可分为五行,五行代表了天地之间的五种德性。五行之间,相生相克,这五种德性之间,也是相生相克。而每一个朝代,都代表了一德。政权为什么更迭?因为旧德为新德所克制,这是合乎天道的,往复循环。
这个系统好就好了,它完全满足那两个需求。一来,它把政治问题简化成一个物理问题。前朝如果是火德,那么被后朝的水德灭掉,水克火嘛,水浇到火上,不就灭了吗?前朝是金德,那么后朝是火德,火克金,也很容易理解,金属扔火里就化了嘛。老百姓能看的懂。
二来这套系统的开放性足够好。五行是宇宙基本的五种元素,你可以在任何东西里找出来这些属性,怎么说都成。侯宝林先生的作品《阴阳五行》,做过生动诠释。
邹衍根据这套理论,还发布了几个补充包,把五行与五个方向、五种颜色等等做了联系。比如中央属土,黄色;北方属水,黑色;东方属木,青色;西方属金,白色;南方属火,红色。
那么有人问了,那么我们怎么知道哪一朝是什么德呢?邹衍说,如果你是天命所归的话,那么会有各种预兆,从预兆里就能判断出你的德性。
然后邹衍对这套系统进行了实操。
黄帝属土,曾经见过大蚯蚓,所以德性为土。
木克土,所以接替的大禹是木德,大禹曾经在冬天见过绿色植物。
金克木,所以接替夏的是商汤,征兆是有”金刃出于水“。
火克金,所以接替商的是周,征兆是有赤色的鸟在周社上空飞。
所以你们看,这套系统,恰好后朝克前朝。邹衍的这个算法,叫做五行相胜。
这套系统推出以后,广受欢迎,尤其是被吕不韦所喜爱。在《吕氏春秋》里,吕不韦指使代笔集团对五德终始说做了专题介绍,还进行了发挥。
”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 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於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 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 (《吕氏春秋应同》)
吕不韦及其代笔集团沿用了邹衍的世系,但稍微做了修改。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最后一句话:周是火德,那么取代周的,一定是水德王朝。
那么七国里谁最水呢?《史记封禅书》给出了答案:“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
所以秦统一六国,是天命所归。
这开了五德终始操作系统一个先河:不是我看到什么征兆,去应什么德;而是我觉得自己需要用什么德,去伪造一个征兆。这就是邹衍这套系统的优越性了,面对对象开发,你可以进行修改,以适应政治现实。
秦始皇登基以后,觉得这个说法非常好,于是宣布秦为水德,还把黄河改名叫德水,并宣布全国服色尚黑。水德对应的颜色是黑色,所以在秦代,黑色是贵色,只有皇帝和高级官员在正式场合穿的礼服才能是黑色。
到了西汉建立以后,有人问刘邦咱们算啥德?刘邦想起一件事,当年他打进咸阳,看到秦朝祭祀的是四方天帝,青、白、赤、黄。刘邦一掰指头,说不对啊,应该有五帝啊,黑帝哪去了?他一拍脑袋,说看来它跟我有缘分,是等着我给它立庙呢!于是刘邦吩咐人建了黑帝庙。
建国以后刘邦想起这件事,一拍大腿,说咱们跟黑帝有缘分,黑属水,那就水德吧。周围一群大臣噗地一口血喷出来,别傻逼了好吗?秦是水德啊,你推翻了秦朝,土克水,汉该是土德啊!
不过吐血归吐血,领导发话,谁敢说您错了?这时候站出一位好汉,新封北平侯的计相张苍。张苍心算了一下,告诉刘邦:暴秦刑法严酷,这种朝代只算是法国,根本不配当德国。所以咱们大汉,是上接周德,周是火德,所以咱们汉是水德。
张苍是个优秀的程序员,他开发出了系统的新应用,不光征兆可以改,甚至谁算哪一德也能改,太开放了,太好用了。
邹衍-吕不韦的世系计算,被张苍修改了一下,变成了下面的模样。
是汉初就被生拉硬拽地应了水德。刘邦还特意在上邽郡建造了一座天水祠,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是水德王朝。 后来这祠堂地域扩展,分出一郡,即天水地名的来源。
张苍的说辞刘邦接受了,可却难以服众。从王朝气质性格来说,汉代的星座是处女座。这种五德不协调的说法,让许多处女座的人觉得不可容忍。贾谊先跳出来,给汉文帝上书,嗷嗷地说要改成土德,结果被踢去了长沙。很快又有跳出一个方士公孙度,对汉文帝预言说根据符谶,过些日子将会有一条黄龙出现在成纪(今天甘肃省静宁县),黄色在五行里配的是土,所以汉朝应该奉行土德才对。这招特别狠,因为我说看见就看见了,谁也没法证明我没看见。结果几天以后,果然有人说在甘肃瞅见黄龙了。张苍因此下台,哭着回家养老去了。公孙度这招,后来被后世纷纷效仿。
公孙度眼看要成功,却不防他有个猪队友叫新垣平。新垣平也是方士,也想走公孙度的路线。他跟汉文帝吹嘘,我这儿有个玉杯,是仙人给我的,叫人主延寿。汉文帝一听特别高兴,颇为信重他。新垣平得意忘形,开始胡说八道,吹嘘自己能有各种异能。不料张苍对方士怀恨在心,他偷偷调查,居然找到了帮新垣平在玉杯上刻字的工匠,于是立刻上书揭发。 结果新垣平就此完蛋,而汉文帝觉得方士都不可信,公孙度也连带着倒了霉,改德之事又没谱儿了。
一直到了汉武帝,有三个处女座的大臣联名上书,一个叫公孙卿、一个叫壶遂,还有一个当时担任太史令的司马迁。他们上书说现在的历法乱七八糟,尤其咱汉朝得到天下之后还没有改过“正朔“,得整顿一下,恢复夏历。而且德性也不对,应该改回土德。
当时他们三个有个强劲对手,叫董仲舒。董仲舒自己开发了一套系统,叫三统论:”商为白统,建丑;周为赤统,建子;当有新王,为黑统,建寅”,意思是说商白周赤接下来的朝代应该是黑统。这是以汉代水德倒推回去的结果,说服力不够。但汉武帝不太想得罪董仲舒,就把两边糅合了一下,正朔按董仲舒走,德性按司马迁的来。
于是汉代至此,终于改回到了正确的德性。而正朔呢,则用的《太初历》,也称夏历。武帝还根据新历法的名字,把这一年改元为太初元年。
说句题外话,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里也提到过这个三统论,还半开玩笑地说:“法西斯主义正黑统,资本主义正白统,共产主义正赤统。”
本来这事都定了,结果西汉末年又横升波澜,出了两位皇家图书管理员,一对父子刘向、刘歆。这对父子学问很大,但毛病也不小,而且有俩毛病。一是喜欢伪造古书,伪造篡改了一大堆东西,假称上古遗留,这些假货一直到清代,小学家们花了百多年才算摘干净。康有为一炮走红的《新学伪经考》,就是打刘氏父子的假。二是喜欢谶纬之学,特别迷信。有人根据《汉书·五行志》的记载作统计,算出刘家父子所推测的各种天灾人祸、灵异事件,以及祥瑞预示,总共有一百八十二件,发表相关理论二百二十六则。你说有多闲。
他们俩有一天读《易经》,猛然间发现里面有一句话:“帝出于震”。父子俩琢磨开来,
五德终始都说第一代人主是黄帝,可是根据五行学说,黄帝的位置是在中央,属土,震则位于东方,属木,这不矛盾吗?于是刘向父子赶紧又去翻董仲舒的著作,发现原来“帝出于震”的“帝”并不是指黄帝,而是指的伏羲,因为伏羲一向是位于东方的,所以“包羲(伏羲)氏始受木德。”
刘氏父子一看,精神大振,邹衍算错了,德性不是这么排列的。他们继续研究,发现算法也有问题。邹衍是五德相胜,后朝克前朝,这个太生硬了,天道是仁,所以不是相克,而是相生,所以应该是五德相生,前朝的德生出后朝的德。
根据这两点发现,刘氏父子给系统做了一个全面升级:
首先德性的源头是伏羲,黄帝排到第三;其次,五德相生,不再是相胜。所以伏羲的木德生出炎帝的火德,然后火德生出黄帝的土德,以次类推。再次,原来的世系名单太短,刘氏父子楞把黄帝、少昊、颛顼、帝喾一家四代人分成四德,再加上尧、舜以及原来就有的几位,变成这么一份新的世系表。
按照这份表重新计算,那么汉代应该是继承周的木德,木生火,所以该是火德。
《史记》里有一段故事:”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 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我们知道了汉代的德性变化以后,对这个故事就会有疑问了。这个故事主要目的是为了证明刘邦是赤帝子,而汉的火德到了刘氏父子提出来,在汉初刘邦应该是认的黑帝才对。顾颉刚就认为,这个故事是刘氏父子伪造的,以他们的尿性干得出来。他们为了证明自己的火德之说正确,不惜往《史记》里塞进去这么一段私货。当然,也有人认为,刘氏父子再能伪造,也只能伪造自己身边的书,改不了全天下的史记,可现在流传下来的版本都有这个斩白蛇的故事,所以说这个赤帝跟德性没关系,是另外一个系统的五方帝王。这段悬案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刘氏父子搞出这东西,开始没人信,只有一个老同学信。这个老同学姓王,叫王莽。王莽认为汉是火德,那么我要篡汉,自然火生土,我是土德。
王莽还开了一个先河,认祖宗。他自认土德还不够,还宣称我的祖先也是土德,所以才应到我这里来。那么王莽认的祖先是谁呢?看上图可知,一共有俩,黄帝,以及舜。
于是,西汉初始元年十二月,最离奇的一幕终于出现了。一个名叫哀章的梓潼人捧着一个铜盒子来到汉高祖刘邦的祭庙前。盒子里有一份“赤帝行玺刘邦传予黄帝金策书”,收件人是王莽。光看这名字就昭然若揭了:刘邦冠以赤帝之名,自然是火德。这书也不是给王莽的,而是给黄帝的,黄帝是土德。后世有人捡到过一枚新莽时期的古铜权,上头铭着八十一个字,劈头就写:“黃帝初祖,德匝於虞,虞帝始祖,德匝於新……据土受德,正号即真……” 把王莽的规划路线说得清清楚楚。
王莽天下,民不聊生。当时的民众对王莽非常痛恨,诞生了两个凡是:凡是王莽支持的我们都要反对。凡是王莽反对的我们都要支持。结果,王莽篡了并没被官方承认的汉火德,老百姓起兵造反的时候,反而强烈要求恢复汉的火德……
刘秀起兵的时候,造过一句谶言: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可见他也要以火德为旗号,来恢复汉室了。到了他坐下天下,“立郊兆于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 汉代的官员服色,就此从黄色变成红色。
顺便说一句,刘秀定都洛阳。洛是水字边,与汉的火德不利,他大笔一挥,改为雒阳。一直到曹丕登基,才改回洛阳。所以咱们看三国小说,凡是曹丕之前叫洛阳,都是错的。
所以汉代一共三德,初水德,后土德,再火德,还留下一个专有名词叫炎汉。
班固和范晔这两位史学家编史书写到这段儿,都觉得这个“土德变火德”不大好解释。班固比较滑头,在《汉书》里照抄刘邦当年那个斩白蛇称“赤帝子”的故事,以此来证明汉朝确实是火德。范晔就比较老实了,在《后汉书》里只含含糊糊地说了句“汉初土德,色尚黄,至此始明火德”,打个哈哈就算蒙混过关。
黄巾军起义时嚷嚷那句“黄天当立”,其实就是五德终始的一个应用。汉是火德,火生土,那么下一个朝代该是土德,尚黄。张角自称黄天,是有这一层因素在里头。
到了汉末三国时代。袁术先称帝,认了个祖宗是虞舜,土德,然后被灭;袁绍有称帝的心思,认了个祖宗是黄帝,土德,没敢公开说,官渡以后更没机会说了。到了曹丕禅让时,他一查记录,气得够呛。世系表里一共就两个土德,结果袁氏兄弟一人占一个,自己没祖宗可认了。他没办法,只好一边宣称魏是土德,因此定年号为黄初;一边认了颛顼当祖先——颛顼是水德,本该尚黑。不过曹丕急性子,顾不得那么多了……他还把雒阳改回洛阳,自家是土德,又是疑似水德,不用担心洛字不吉利了。
蜀汉没什么好说的,刘备自认是兴复汉室,自然上继火德。有一个叫刘敬叔的人在《异苑》里提到过这么一档事儿:“蜀都临邛有火井……桓灵之际火势渐微,诸葛亮一览而更盛。”
至于东吴孙权,他称帝的时候,有人在夏口看见一条黄龙,于是也应了土德。后来东吴跟曹魏打架打多了,孙权想都是土德,比不出强弱,我得换一个。他说看见有一群赤乌汇聚在宫殿前,说咱们改德吧。赤乌是红色,应该是火德,但土克火,比曹魏矮了一头。但孙权不肯承认自己算错了,他说按照邹衍的排序,周文王也看见过赤乌,所以我们江东得跟周文王是同德。而按照刘向、刘歆的排序,周是木德,木克土,所以咱们是木德吧——孙权装了个双系统,互相嵌套引用,算是把这套系统的精髓彻底吃透了,就十个字:“有权屌就大,怎么说都行。”
三分归一统,晋是篡魏而得,土生金,所以晋为金德。但这个金德也经过了一番争议。晋武帝泰始二年,一群老头子官僚上书,说咱大晋是受了魏禅,应该学舜帝接受尧帝禅让的传统,继承前代的土德和黄马甲。请注意,按照旧的“五德终始说”,尧舜算一朝,都是土德,可是按照刘歆新五德学说,唐尧是火德,虞舜则是土德,根本没有继承——这分明是旧学派对新学派的反攻倒算。史学家孙盛态度最激烈,直接扛出“天道”来说事儿,说你们这么搞是有违天道,咱们大晋代魏而兴,就应该是金德代了土德。
经过孙盛这么一闹,晋才正式应了金德。建兴年间,晋愍帝司马邺在位,江南地区突然流传开了一首童谣:“訇如白坑破,合集持作甒。扬州破换败,吴兴覆瓿甊。”“坑”是一种陶制容器,它的口是用金属籀起来的,所以属“金”,又是“白”颜色,所以“白坑”据说就是指“金德尚白”的西晋司马氏。果然到了建兴四年(316年),匈奴大将刘曜攻陷长安,司马邺投降,西晋灭亡——“白坑破”,破了个彻彻底底。
再接下来,德性循环分成了两套系统,一南一北。
北边五胡乱华,非常混乱。匈奴刘渊开始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所以自称火德。等到刘曜继位以后,呼延晏对刘曜说:“晋朝是金德,咱们取代了晋朝,按照五德相生的说法,金生水,应该是水德。可汉本来是火德,对应不起来。不如把国号改成赵吧,赵氏出自天水,正应合了水德。”于是前赵的德性就这么变成了水德。
而后赵的石勒,别看跟前赵是死对头,两边很挺有缘分,国号一样,德性也一样。有一次荏平的县令师欢打到一只黑兔,献给了石勒。石勒身边一个叫程遐的马屁精立刻开始颂圣,说这兔子是黑色的,黑乃水德之象,预示着您将取代晋朝的金德而兴。石勒听了特别高兴,立刻宣布改元“太和”,以纪念此事。
结果这前赵后赵,都是从晋的金德生出的水德。
到了慕容儁建立前燕,本来也要定德性。当年张苍把秦朝踢开,让汉朝直接克了周的德性,定为水德,后来刘歆也把秦朝踢开,让汉朝直接从周的德性里生出来,定为火德。所以前燕大臣说咱们不如把前后赵都踢开,定位水德。慕容儁请了个高手韩恒拿主意。韩恒大手一挥,咱们大燕不跟他们混,鲜卑来自东方,东方属木,咱们尚青得了。
结果前燕的德性,就成了一个不在五德循环之列的木德……
至于苻坚的前秦,到底是什么德?不知道。因为苻坚的好基友王猛一直认为南边的东晋才是正朔,德性在那边,咱们没资格掺和。等到王猛死后,苻坚在淝水一败,更顾不上确认德性了。所以前秦的德性,是被后朝追认的。
一个是被后秦姚苌追认的,姚苌认为苻氏最早的时候是姓蒲,后来苻洪听过一句谶言“草付应王”,恰好他孙子苻坚背后还生着胎记,瞧上去正象“草付”二字,于是改姓为苻杀了苻坚,自然是木德。而姚苌杀了苻坚,前秦是木德,那么后秦改是火德。
一个是北魏追认的,说前秦继承前燕正统,以木生火,应该是火德才对。
总之都没官方认证。
十六国里的其他小国,要么没记载,要么顾不上德性这块。只有夏的赫连勃勃,别听名字蛮夷,却给自己认一个正根儿,“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 所以老子是大禹之后,国号为夏,金德,还在统万城立了一块石碑,上书:“我皇祖大禹以至圣之姿……网漏殷氏,用使金晖绝于中天……于赫灵祚……金精南迈。”
至于南边,就清楚简单多了,大家都有一套标准流程,先找征兆,再认德性,前后相生。所以东晋为金德,金生水,刘裕的刘宋即水德;水生木,所以萧道成的南齐即木德。不过下一朝的南梁萧衍说我也是齐朝皇族,一笔写不出两个萧字,干脆同德吧,所以南梁也是木德。木生火,到了陈霸先的陈朝,自然就是火德。
再回到北边。
北魏拓跋氏自称是黄帝的后裔,不论邹衍老教授的旧五德学说,还是刘向、刘歆爷儿俩的新五德学说,德性世系里面黄帝都属后土之德。拓跋氏因此“考据”出来,北方俗语里“土”字念“拓”,“后”字念“跋”,瞧吧,这就是咱的起源。
不过拓跋氏在建立北魏之前连一个带“德”的势力都没消灭过,所以无牛可吹,无德可替,只能走祖宗路线,他的孙猴子一样是石头里凭空蹦出来的,压根儿没法儿排进五德生克的循环里面去。到了汉粉拓跋宏这一代,他心里觉得不踏实,找大臣来商议。
中书令高闾说汉的火德代周的木德,合乎天理。以后魏土德代汉火德,晋金德代魏土德,(后)赵水德代了晋金德,(前)燕木德代了赵水德,(前)秦火德代了燕木德,一朝朝传承明确。前秦虽然不是咱们灭的,但它灭亡的时候恰好我大魏建基称帝,所以咱就应当接替前秦的正朔,火生土,咱们大魏还是土德。
旁边立刻跳出两人来,一个是秘书丞李彪,一个是著作郎崔光。俩人怒气冲冲,说你别扯淡!
咱大魏当年神元皇帝拓拔力微跟晋武帝司马炎是好哥儿们,后来刘聪、石勒肆虐的时候,本朝两位皇帝还帮过晋朝的忙,晋朝一直感恩不尽;后来平文皇帝拓跋郁律抵抗过苻坚,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灭掉了后燕,这才有了大魏天下。所以说了,无论赵啊秦啊燕啊全都是些僭越之辈,是伪政权,不能算在五德循环之内。魏有恩于晋,而晋朝灭亡的时候,正好又是平文皇帝兴旺的时候,那么继承晋朝金德的理应是我大魏,应水德之象。
两位认定北魏应当继承西晋的正朔,把中间那些朝代全都忽略掉,上嘴唇一磕下嘴唇,直接忽略掉了足足一百八十多年。
两边吵了好几个月,拓跋宏自己受不了了,说爱什么德就什么德了,锁帖了事。于是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北魏不再是土德,而改为水德,服色尚黑,总算是掺和进“五德循环”的次序里去了。
北魏后来分裂成东魏西魏,又分别被北周北齐所篡。北齐首先宣称自己承魏水德,应木德,尚青。可是他们的征兆却是”京师获赤雀,献于南郊“,明明是火德。可北齐已经算不错了,北周更奇葩,自称木德,服色尚黑,历法却追溯到夏代——夏明明是金德,认的祖先是炎帝,该是火德——等于说北周四德俱全!
北周灭掉北齐,然后又被隋所搞。北周木德,隋自然是木生火,火德。
于是,分裂三百年后,南北两条德性链条到了合并的时候,居然都是火德,不能不说是个奇妙的巧合。
隋灭陈,又被唐所灭。隋为火德,李唐自然就是土德。可偏偏又人看不惯,这人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文学家王勃。
李治当皇帝的时候,王勃写成了一 部《大唐千年历》,说唐朝的土德应该直接接续汉朝的火德,而非隋朝的火德。为什么呢?王勃解释说,因为从曹魏直到隋朝,历代都没能真正统一过中国,他们都 是没有资格参与“五德循环”的,只不过是些五行的“沴气”而已。沴这个字读如“厉”,指的是灾害、不祥和,所谓沴气,也就是类似汽车尾气的废气、灾气、毒气。
王勃手笔非凡。汉代那位张苍先生踢开秦朝,让汉朝继承周德,不过是裁掉了从东周灭亡直到汉朝初兴之间四十多年时间而已。北魏的崔光不鸟十六国,让北魏上追晋德,也不过省略了中间一百八十多年而已。王大才子轻轻松松四个字“唐继汉德”,于是乎汉唐之间的魏晋十六国南北朝将近四百年时光就被一刀割下来扔下水道里去了。这算法极其扯淡,没人搭理,直到武则天时代的到来。
武则天当皇帝以后,国号改为周。因为她自认是周文王后人,同样应火德,服色尚赤,这是按照邹衍的系统来的。可是,无论是“五行相克”还是“五行相生”,都解释不了为啥唐朝是土德,跟着兴起的武周会是火德,可是谁也不敢说啥,旁边周兴、来俊臣他们全都支楞着耳朵呐……
武周有个画家叫李嗣真,借用王勃的理论,进一步发挥建议把周、汉尊为二王,其它的小朝代尤其是北周、隋都要降格处理。这一回武则天准奏了,颁令全国改制,于是只有周、汉两朝被尊为正统,其它王朝,甚至唐朝,全都变成列国了。
所以等到武周结束,唐中宗李显复了位,怎么瞧怎么觉得这些政策别扭到了姥姥家,于是一股脑全都废掉,复归唐初的说法。到了开元年间,有个叫崔昌的,干脆拿王勃的旧文改了个名字,直接就给递了上去。唐玄宗挺高兴,就把周、汉重新被奉为二王,其它朝代再次被降格为列国,一如武则天时代,只不过这次继承周、汉正统的是唐朝,为土德。礼部为此还出了个《土德惟新赋》的高考作文题,让考生们全都就这件事来谈谈感想。
后来唐玄宗扒灰扒出个杨玉环。这杨家一直是当隋朝皇室为本家的,玉环的哥哥杨国忠瞧见唐朝居然把隋也给贬了,心里着实地不舒服,于是跟玄宗打商量,咱们不如从北魏开始起算,把北周和隋朝都放回“五德循环”里去,如何?唐玄宗听了杨玉环的枕边风,说准了!这么着,拉拉扯扯了两三个来回,唐朝的土德上承隋朝的火德,才算是真正稳固了下来
唐朝灭亡以后是五代十国。五代这边,朱温信五德循环那一套,既然唐朝是土德,土生金,那么后梁就应该应金德。于是朱晃自命为金德王,就连内殿的名字都定下叫做“金祥殿”。
可到了后唐李克用,人家虽然是沙陀人,可自认是继承李唐,自然不肯认后梁的金德,反而自称唐的土德。后唐之后,后晋土生金,应了金德;接下来的后汉,接下后晋的德性,金生水,自认水德。没过几年,就被后周给干了。后周郭威认周朝的虢叔为祖先,古代郭、虢二字相通,所以虢叔后人就自称姓郭,按照这种谱系,郭家的先祖是周王室。巧合的是,按照刘歆的新五德系统,周朝不是火德而是木德,而南北朝时候宇文氏建立的北周也是木德,郭威篡的是后汉的水德,水生木,恰好也是木德。三周皆木,这个国号为周,再合适不过。
十国那边,乏善可陈。但有一个国家一定要提上一提,那就是前蜀。这个前蜀是王建创建的,虽然没有什么“德”的记 录,可是论起祥瑞来,却是十国中最多的。《新五代史》里一篇《前蜀世家》,几乎三分之一的篇幅都是在记述哪年哪月什么地方碰到了虾米祥瑞。祥瑞太多了,这 里不可能一一枚举,我就举一个例子,便可见前蜀君臣的想象力奔放到了什么程度:前蜀武成三年(公元910年)八月,有人号称在洵阳看到了龙,而且不是一条,而是五十条!连修史的欧阳修本人写到这里,都忍不住说了一句:帮主,这也太离谱了吧……
说宋代之前,还有个辽,前称契丹。契丹人还算老实,不像匈奴人瞎认中原为祖先。辽太宗耶律德光说咱们契丹族起源之时,一男子骑着白马,在辽水上碰到一个女子驾着青牛车而来,于是结为夫妇,生下八个男孩,就是契丹八部的始祖。契丹族在辽水边诞生,所以这个德性嘛,当然就该是水德。
说回宋代。赵匡胤陈天桥兵变,夺了后周的位子。后周为木,木生火,于是宋即火德。
雍熙元年(公元984年),当时坐在开封皇位上的,乃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兄弟、太宗赵光义,突然有个名叫赵垂庆的平民东施效颦也学王勃上书,说本朝如此辉煌,就应该跳过那乌七八糟的什么五代,直接上承唐朝,定德性为金德。再者说了,就算不删掉五代,后梁取代了唐朝,后唐又取代了后梁,这么一辈辈排下来,到咱这儿也应该是金德了。
赵垂庆明显偏科严重,数学略通,历史太差,完全给算错了。这家伙以为五德轮替的顺序应该是“唐(土德)—后梁(金德)—后唐(水德)—后晋(木德)—后汉(火德)—后周(土德)—宋(金德)”。可惜这只是理想状态而已,事实上后唐压根儿就没把后梁当成正统王朝,而且自己也不新建德性,而是直接扛起了唐朝的大旗,上应土德,而不是水德,所以继续推演下去,宋朝就该是火德,不能是金德。
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宋真宗赵恒在位的时候,开封府有位功曹参军名叫张君房,再次跳出来闹事,上书劝说朝廷把德性改成金德。
不过这一次和上次不同,张君房不再在“五德”上绕圈子,而是开辟第二战场,大谈祥瑞征兆。要知道那宋真宗是个极度迷信的家伙,尤其痴迷祥瑞,对他说上天降瑞,那要比推演五德更有说服力。你还别说,张君房真的搜集到了,或者说编造出了不少证据:
其一,当后周恭帝柴宗训把皇位禅让给宋太祖赵匡胤的时候,也就是公元960年,按照传统的干支纪年法,正是庚申年,天干配五行,庚属金,地支配五行,申也属金位,二金合一,这难道不正是上天的预告吗?其二,宋太宗在太平兴国年间,曾经在都城汴梁城西开凿过一个池子,起名叫“金明池”,为啥不叫水明池、火明池而要叫金明池呢?这“肯定”跟德性有关啊。其三,就在前些年,丹徒进贡了一头白鹿,姑苏进贡了一只白兔,而陛下您在封禅泰山的时候,又有人在山东献上白兔一只,郓州也发现一只金龟——白为金色,金象白色,这些祥物也都预兆着大宋该是金德啊!
这一回的论据不能说不充足,但可惜,张君房上书的时机不对,宋真宗那时候正忙着去汾阴祭祀后土呢,没空搭理他的碴儿,于是这再一次变火为金的“逆流”也惨遭失败。
隔了不久,到天禧四年(1020年),又一个闲人蹦了出来,光禄寺丞谢绛上书说:“当年汉朝跳过暴秦直接继承了周的火德,为火德;我皇宋也应该如法炮制,跳过五代继承唐的土德,所以不该是火德,而该为土德。”这一回比前两次更不象话,一瞧就知道谢绛这厮历史没学好。我们知道,在邹衍老教授的“五德相克”系统下,周朝才是火德,汉朝则是土德;而在刘向、刘歆爷儿俩的“五德相生”系统之下,周为木德,汉则为火德——这傻大姐根本是把两套系统给弄混了。
与此同时,大理寺丞董行父也上书,坚持认为宋朝该是金德,还是老一套的理由,说宋朝应该跳过五代,上应唐朝土德云云。既然对方拍的是火星砖,宋真宗也就懒得跟他们费嘴皮子,直接引用当年徐铉发的火星帖,回答说大宋是受了后周的禅让,这么把人家一脚踢开良心上过不去,您就别跟这儿废话了。
如此这般,虽然下面不断有人哼哼唧唧地着要改德改德,但宋朝的火德却是始终没有变过。
北宋有一位书法大家,名叫米芾,他有一方书画印,印文是“火宋米芾”四个大字,证明了宋为火德,是当时士大夫阶层普遍的认知,张君房、谢绛之类全都非主流。对于这方印,米芾还特意写过一段文字来做解释,他说:“正人君子的名字都很端正,而纪年纪岁,也都应当端正。从前有‘水宋’(指南朝刘宋是水德),所以今天要用‘火宋’来加以区别。”
宋代官方推定的德性是火德,下面有些非主流叽叽喳喳的,根本动摇不了大局。可是事实上,这些争论已经是五德学说的回光反照了。从北宋开始,终于有明白人对这个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奇怪学说感觉到了腻味,展开了大讨论。
这次讨论有点复杂,持续时间也长,我简化成下面这张图,大家可以看看。
接着说北边。
西夏是金德,尚白,不过这是因为他们自称“大白高国”或者“大白上国”,跟中原五德也没关系。
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年底,金世宗完颜雍举行“腊祭”,也就是在腊月里打猎以将猎物奉献给祖先的祭祀,正式下诏,定德性为金德。两年以后(公元1165年),他跑去长白山封山祭祖,册文里就明确说了:“阙惟长白,载我金德。”
但这个金也不是正根儿,金朝取名为“金”,和定下金德,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前面说了,契丹族出于辽水,所以汉式国号叫“辽”,女真族也一样,因为老家在按出虎水,在女真语里就是“金水”的意思,所以才定国号叫“金”。
所以到了金章宗完颜璟的时代,金朝群臣就针对本朝德性爆发了一场大辩论。
在这场大辩论中,主要派系分为三个:一派主张继承宋朝的火德,火生土,咱得是土德;一派主张继承契丹辽的水德,水生木,咱得是木德,理由很简单,辽、金都是打北边儿过来的,算一家子;还有一派最奔放,痛痛快快地建议说连北宋带五代咱全不要,咱大金直接继承唐朝的土德,为金德吧。其实这第三派既可以说是奔放,也可以说是保守,那意思咱别改德了,只要找出瞧着还比较合适的理由就得。于是乎,这一杆子就跳过去二百来年——还好,还没打破王勃三百九十多年的世界记录,到底是蛮夷啊,这方面怎么也比不过中原的士人。
对于这三种意见,金章宗表面上全都予以考虑,由得你们各自分说理由,其实心里早就意有所属啦,是支持第一种意见,让金朝继承宋德,改德为土。根据专家分析,这位金章宗已经汉化得相当深了,是个哈中的大菠萝,皮黄里面更黄,所以觉得只有北宋才算系出正统,是真真正正中国王朝,所以咱得从他那儿继承德性才行。
于是到了泰和二年(公元1202年),金章宗终于下诏,正式宣布把德性改为土德,以后咱不再穿白褂子了,改穿黄马甲。
可是隔了才十来年,到金宣宗的时候,突然又有人引发了新的辩论——这金朝君臣想来是开会开上瘾了——这一回上书的是辽东宣抚副使完颜海奴。据说完颜海奴手下有一个叫王浍的汉人官员告诉他,大金朝的祖先乃是上古圣君高辛氏,是黄帝的后裔,又说本朝刚兴起的时候,旗帜都是红色的,因而完颜海奴就请示金宣宗,咱是不是应该尚火德啊?
对于这类琐事,金宣宗还是很民主的,把群臣全都叫来,让大家商量一下,评评这个建议怎么样。于是又一位汉人大臣张行信站出来了,他一脸无奈地跟金宣宗解释:“陛下啊,我都被群没学问的废物气得没脾气了。按照《始祖实录》,我大金是从高丽而出,跟高辛光沾着同一个‘高’字了,八杆子都打不着啊。再说了,就算大金系出高辛氏,高辛是帝喾,排五行排出来是木德,怎能是火德呢?想当年太祖是因为完颜一族尚白,又瞧中了金子的性质稳固,所以才起国号为‘金’,跟德运没有关系。本朝的德性是到了章宗时代才算议定为土的。那个什么王浍一没学问二没人品,咱还是甭搭理他为好。”
至于元代。公元1271年,忽必烈想咱不如改个汉式国号,摇身一变当中国王朝得了,我也干脆做一回中国皇帝。那么,起个什么汉式国号才好呢?忽必烈就向他的大参谋刘秉忠。
这位刘秉忠可了不得,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学识渊博,乃是“顺德学派”的资深博士后。“顺德学派”又叫“邢州学派”,是一票汉族士人,除刘秉忠外还包括张文谦、张易、王恂、郭守敬等人自发组成的一个学术团体,跟传统的儒士不同,他们喜欢研究科学技术,在天文、数学、水利工程、土木建筑方面全都取得过很多重大成果。郭守敬测量过子午线,编制过《授时历》,开凿过运河,刘秉忠呢,元大都就是他建的。
且说刘秉忠领了忽必烈的科研课题,回去狂翻古书,最后从《周易》里找到一句“大哉乾元”,意思是天道真是太浩渺无垠,于是建议取这个“元”字,定国号为“元”吧——元朝就这么着建立起来了。
其实除了“大哉乾元”之外,“元”这个国号还有更深远的意义,也跟五德学说相关。要知道,金朝是被元朝的前身蒙古帝国攻灭的,金属土德,五行相生,土生金,所以元该是金德。八卦配五行,乾、兑属金,震、巽属木,坤、艮属土,离属火,坎属水,所以这个尚金的新王朝才会使用“大哉‘乾’元”当吉祥话。元世祖忽必烈改国号的时候,诏书里有一句“握乾符而起朔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元朝末年,红巾军大起义,所以他们头裹红巾,就是因为尚的火德,火色为红。不过这跟火克金没关系,因为红巾军尚火德,打的旗号是复兴宋室,最早起事的韩山童就自称是宋徽宗八世孙,宋朝是火德,所以他们才火德。
到了朱元璋,明朝的德性接续红巾军,也是火德,据说,“明”这个国号就代表了“三重火”:明是汉人王朝,汉朝是火德,称为炎汉,这是一重;明朝天子姓朱,朱就是红色,红色属火,第二重;“明”字拆开是日月,“日者阳之极也”,日配朱色,又一重火。
然而这只是民间说法,事实上并没有资料证明,明朝政府有正经宣告过德性。洪武三年朱元璋下诏,让大臣们研究一下尚色的问题,于是礼部就表态了:“我们考究历代的尚色,夏朝尚黑,商朝尚白,周朝尚赤,秦朝尚黑,汉朝尚赤,唐朝服装尚黄,旗帜尚赤,宋朝也尚赤。看起来尚赤的比较多,咱们应该也尚赤。”朱元璋大笔一挥,准了。就连相关尚色这种问题都没有把德性扯进来,由此明代人对五德已经没什么兴趣了。
洪武七年,朱元璋给北元写信,信里有“今我朝炎运方兴”的句子,说明他自己认为明朝应该是算火德的,但没专门下诏书明说,就当是个修辞点缀。
严格来说,明代的这个火德,也是莫名其妙。火克金,这是相胜的算法,可人家元金还灭了宋火,这怎么都说不通。如果说是直接继承宋的火德,明明又是两朝。按常理,以明代官员有枣儿没枣儿打三杆子的话痨尿性,嘴上肯定要大动干戈。可实际情况是,士大夫虽然动不动就提“太祖以火德王”,可从来没有人上书要求朝廷正式公布德性——连他们都对五德没兴趣了,可见式微到什么地步。
到了清代,五德更没法说了。民间传说里说满洲女真,国家从金(史称后金)改为清。满洲有两个水字边儿,清字又一个水字边儿,大概打算用三条水来浇灭明朝的三重火。可这根本不可信。民国初年续修的《仪封县志》上记载,说十堡村的村民曾经在村里火神庙前面挖出过一具铁牛,上面的字已经被侵蚀得很难辨认了,光能模糊地瞧出前面写着“水德”,末行有“大清”、“乾”、“四十四”等字样。这也属于后人附会,真搁在清朝,正经读书人不会给写这样的字眼儿
康熙年间,皇三子胤祉和福建文人陈梦雷主持编纂了一部《古今图书集成》,其中考证历代的德性,光写到金朝就算完 了,根本没提元、明、清三代。清代的两种小学课本《群书纪数略》和《幼学歌》都把历代王朝的德性当基本文化常识来教给小孩子,下限也只到宋朝。再后面咱不 提了。至于为啥不提,这个大家都心知肚明。
因为事实上清朝别说德性了,就连正经的尚色都没有。人家有八旗呢,四种颜色,你说尚哪一旗吧?所以除了皇帝讲究穿明黄,五德之说更是虚无缥缈了。
到了袁世凯称帝,又古怪了。袁家往前推有袁绍、袁术兄弟俩,自称是大舜的后裔,舜乃土德,而土又恰好克了清朝的水,袁大头的洪宪新朝不管用哪 个理由都应该应了土德才对。也不知道是谁给出了个浑主意,这袁朝居然就奉了火德,登基那天还拿了好些红油漆把紫禁城涂了个遍。
最终袁氏倒台,继续民国。民国最早是打的五色旗,后来北伐成功,名义上推翻北洋政府,统一中国,给换成了青天白日旗。据说林语堂先生当年曾经拿青天白日旗开过涮,说青天青天,这旗主色是青,那民国该是木德。袁世凯不是正统,连闰统都算不上,抛开不提,清朝是水德,水生木就恰好是民国。
如此看来的话,咱们继续往下推演,五行相生,木生火,火德尚赤,几十年后全国山河一片红……不说了,不说了。
如果题主你有足够的耐心看到这里,就会知道,五德终始之说不是巧合,而是扯淡,它被历代政治家出于各种目的修改得面目全非,合则用,不合则舍,跟超自然的神秘主义半点也沾不上边。
单单只看袁崇焕案当然不是冤案,罪行有一码是一码,足够给他吃刀子了,毙个一两回并不很冤。
问题是.....有一大半的勋贵、庸官、阉党、军阀那种动摇国本的应该凌迟几十回,大明敢么?
之前的辽东将领,“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奔溃”,比起袁他们给个七八刀,有啥问题么?
那袁为啥吃刀子?吹最大的牛,打最响的脸了呗。......况且,身处高位本来就很难完全干干净净,谁还没个吃刀子的罪.....
冤吗?不冤吗?emmmmmm.........
高赞举了D的例子,我也举一下表达我的观点,黄克功案知道吧?一个团级干部因感情问题枪杀恋人,他的死确实罪有应得,而且功过不相抵,这一点没毛病吧?
问题是 那吴化文投奔日寇、残害百姓、阻挠抗战怎么算?他罪行够不够大?比起黄够不够多吃两颗花生米? 结局:战场起义,将功赎罪,安度晚年。
少帅放弃东北、不肯抵抗、白赠国土怎么算?不是蝗军满世界开打他就是千古罪人了。比起黄够不够多吃两百颗花生米? 结局:都懂。
这些不是说黄就不该处死了,只是大家一定要知道,双重标准是一直伴随着OO存在的,嘟嘟有罪,揪出来就得死,没毛病,一点都不冤,但真正冤了天下苍生的人逍遥自得,才是另一种冤。
我理解里,因为中国发展太快了。
这说起来你们可能觉得离谱,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大量引入外资和外来技术开始后经济发展太快,在这种高速发展下做技术导向企业就是不可能的,你做技术带来的增长率远远赶不上加了外资杠杆的竞争对手的增长率。
哪怕企业真的技术强壁垒高能活过竞争,企业里的员工也必然要被大量挖角,因为员工在这种环境下理性选择也是赚快钱。2000年赚了1000万的和2000-2020每年100万收入的在2021比资产时前者几乎无悬念完胜的背景下,没人会有心思在一家公司搞什么技术的,必然都是想着快,抄,上,做出影响力,跳槽,收入翻几倍,下一轮。
等中国也一年增长两三个点,利率接近0,普通搞技术的可以30混到60的时候,这种公司反而会更容易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