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李世民为何要推倒魏徵墓碑?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jia-w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我猜一下吧:

爱之深,恨之切。加上被撕开了心口最深的隐痛:太子逼宫。

故,李世民会对魏征做出如此极端之举。


李世民一生至险之事,是玄武门之变。从此兄弟反目,海舟逼宫。这是他心口永远的阴影。

涉及这件事时,李世民很容易失去理智。玄武门前,他怀疑房玄龄们有观望倾向,甚至都打算直接杀了的。

其他时候,他是个豪迈的明君。但在人伦夺权问题上,李世民一辈子都紧张。


魏征,是太子建成的人。

王夫之吐槽过魏征,认为他先是观望,等太子一死,就去向李世民请见投效,是功名之士。

太子死,遽即秦王而请见,尤义之所不许也,斯则其不得与管仲均者也。夫魏征起于群盗之中,幸自拔以归唐,功名之士耳。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重用魏征,是因为他的才华,也是因为要向天下昭示:我用人不疑,不念旧恶。这是个姿态。

此后他们君臣互相撕扯,千古佳话,彼此姿态都很好,不提了。

可以说,在此过程中,从最初的彼此心怀芥蒂,到一个敢言,一个纳谏,他俩磨合出了不错的君臣关系,至少对外如此。虽然还是会私下里彼此骂骂咧咧,欢喜冤家。直到魏征死,李世民还痛哭流涕,“以人为镜”之类的言论,亲写墓碑。又是看画像,又是赋诗。

到此为止,就是君明臣贤的模样。

然后关键的来了。

徵嘗荐杜正倫、侯君集才任宰相,及正倫以罪黜,君集坐逆誅,纖人遂指為阿党;又言徵嘗錄前后諫爭語示史官褚遂良。帝滋不悅,乃停叔玉昏,而仆所為碑,顧其家衰矣。

魏征曾经说,杜正伦与侯君集的才华,够宰相。

杜正伦是谁?太子左庶子。是辅佐太子承乾的。当时李世民私下里跟杜正伦说,我儿子似乎不亲近好人。杜正伦去劝谏太子时,把这话说了,太子跟父亲生气:你这么说我?李世民反过来生杜正伦的气:怎么传小话呢?

于是李世民贬黜了杜正伦。

侯君集是谁?凌烟阁功臣之一,与太子承乾策划兵变,完蛋,被处决。

所以魏征真正的问题,不是推荐错了宰相,而是他推荐的人,都与太子谋反有关。

太子承乾谋反,是李世民的终身逆鳞——他当年就是在海舟上软禁了父亲,才玄武门成功的。


李世民的性格,后世多称宽仁,的确如此。但他有性格冲动热情的一面,毕竟武将出身。史书上,他大怒、流涕之类的细节,数不胜数。侯君集要反他,临死前嚎哭一番,太宗都流泪了。就这个性格。

想象魏征死时,李世民四十五岁。他对魏征,是从本来忌惮,再成为君臣,成为好搭档。虽然许多次冲动地要杀他,所谓“杀此田舍翁”,最后还是算了。终于到他死了,思念不已

忽然有人提醒他:

陛下,这人跟杜正伦、侯君集有染。是不是也跟太子谋反有关呢?他私下里还编纂进谏语录,打算把好名声传之后世呢!

后一件事,打击了李世民对魏征的信任。

前一件事,是李世民的逆鳞、隐痛,谁都不能碰。

“魏征可能伙同太子一起谋反我?!”这是李世民一辈子的阴影。

所以砸碑去了。

顺便,魏征死那一年,即公元643年,是贞观朝转折的一年:太子承乾事发。李世民连有谋夺太子位的李泰也一并扔一边,立了李治。

所以他对魏征的这些举动,都和太子有关。非常时期,必须有非常之举措。


到这事稍微冷一冷之后,李世民重新为魏征立碑:

遼東之役,高麗、靺鞨犯陣,李勣等力戰破之。軍還,悵然曰:“魏徵若在,吾有此行邪!”即召其家到行在,賜勞妻子,以少牢祠其墓,复立碑,恩禮加焉。

风头过了,恩遇又回来了。


宰相推荐错人、私下里留点语录,最多让唐太宗不爽。

但涉及到太子谋反,才是李世民一时怒发,无法抑制的决定性事件。

毕竟,诸王夺嫡、以兵逼宫,是他一辈子最不愿意提的事。

实际上,对古今中外一切君王,立嫡都是极敏感的事,跟错皇子都可能要被秋后算账,何况还牵涉到一个谋反的太子?


user avatar   qin-wu-tong-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灵感来源于南明弘光朝“南渡三案”之一的假太子案)

1644年,北京城破,崇祯帝朱由检死。留都南京官员分为两派,一派拥福王朱由崧,一派拥潞王朱常淓,内讧一触即发。驻南京的锦衣卫指挥使冯都督,得到一个南逃的千户的报告,称太子朱慈烺已经出逃,化名“王之明”,流落在北方,冯都督在与东林党钱部堂商议后,即决心派出四大高手,北迎太子南下,早定国本。

四大高手(暂命名为赵甲、钱乙、孙丙、李丁)奉命北上。为首的赵甲原是赵靖忠的“义子”,因其义父投清,不被信任,发配至南京孝陵司香,此时无人可派,只好由他领衔北上;钱乙是钱部堂的本家,临行前钱部堂与他交底,说东林党上下一致,决心拥立潞王,为保潞王能顺利即位,因此,钱部堂密令,让他无论真假,都得除掉“王之明”;孙丙一心报国,欲迎回太子,定国本共抗满清;李丁本是李自成部下,归明后态度暧昧,与江北四镇中的李总兵有旧,他在此事中秉承左右两策:如果是福王或潞王即位,他便杀了“王之明”邀功输诚;如果这两王内讧不止,都不能即位,他便挟持“王之明”南归,成为“定策元勋”。

四人北上不久,得知福王已即皇帝位。这一消息令四人不得不重新设计自己的计划。赵甲认为,福王即位,必会将“王之明”认作“假太子”,因此无论真假,他都要杀掉“王之明”,才能在新帝面前邀功请赏;钱乙明白,一旦福王立稳脚跟,去翻当年旧案,他们东林党便死无葬身之地,于是他转而与孙丙合作,保住“王之明”;李丁见福王即位,于是决心杀“王之明”邀功,而孙丙则陷入两难之中。

四人虽各怀心思,但首要任务是找到“王之明”。谁知“王之明”却自己冒了出来。四人于是分别见了“王之明”。最后,孙丙、李丁转而结盟,要杀“王之明”,而赵甲、钱乙则护卫“王之明”回到南京。四人在途中几番交手,最终,孙丙被擒,李丁逃走,赵甲、钱乙,带着“王之明”和重伤的孙丙回到南京。

“王之明”到南京,果然掀起巨浪。已即位的福王,如今的弘光帝下令会审孙丙、让其明白回话。

孙丙于是交待出:经他与“王之明”会面,与保护“王之明”后,发现“王之明”是清人的奸细!他受命于降清的赵靖忠,为的就是掀起政潮,瓦解南明。

于是,各方再度开始争斗。曾经的拥福派首领马阁部最终保护孙丙,为的是将“假太子”“王之明”彻底斗垮!而钱部堂、冯都督再命赵甲、钱乙杀掉被保护在马阁部军中的孙丙。

最终,二人如愿已常,杀入大牢。正要得手之时,李丁杀出,赵甲也突然反水,三人杀掉钱乙,救出孙丙。

原来,二人早已决心降清。他们敬重孙丙,于是想劝他一同降清。

孙丙此时,生无可念,自杀了。

数月后,南京城外郭,观音门外。

“王之明” 、冯都督、钱部堂,以及大大小小的官员在滂沱大雨中跪在地上。

清军要入城了。 他们是来跪迎的。


user avatar   xing-hua-chun-yu-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郭淮认为诸葛亮占领北原,就能断陇的结论,纯属YY。假定诸葛亮占领北原,就是下面这个局面

  • 诸葛亮一字排开,不但要横截南北30-40公里,还有保护从褒斜道而出的粮道
  • 诸葛亮的东西面,都是魏军,陷入包夹之中

所以,这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断陇去哪里断?

去陇右。

断陇的意义何在?

断陇,就是断绝陇道,切断陇右和关中的联系,以达到蚕食陇右的目标。

断陇的背景

源于陇右和关中平原,都在黄土高原上,而陇右地势高于关中平原,两地之间主要靠谷道联系,所以连接陇右和关中,主要就是依靠2条谷道,一是陇山道,二是陈仓渭水道。

诸葛亮曾经采取的断陇

诸葛亮在一伐时,从祁山道出兵陇右,三郡投降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守住陇山道的西口-街亭,诸葛亮本人“称兵上邽”(《曹真碑》),亲自围住陈仓渭水道的西口-上邽(郭淮驻守)。

诸葛亮五伐,在关中断陇,即使断成功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诸葛亮压根就没有派兵去陇右。

在关中断陇,周边都是敌人,要守住开阔地几十公里,才实现断陇,完全是搞笑。

所以估计郭淮这种说辞,也许是为司马懿守不住渭南,而在后世补写的开脱之词。

  • 当初马谡驻守街亭,违背诸葛亮命令,而张郃20多天强行军700公里,击败马谡,蜀军失去陇山道西口街亭,从而导致诸葛亮一伐全局的失败


欢迎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




  

相关话题

  吕雉杀了刘邦众多儿子,为何放过了最有实力的长子刘肥? 
  如何评价周厉王? 
  明末,明朝军队那么能打,戚家军是怎么消失的呢? 
  就中国而言,你们觉得从古至今最伟大的人是谁? 
  大陆士兵是否有「草莓兵化」的倾向? 
  电影长城中的铠甲设计的色彩使用的现实意义和女性铠甲的胸部设计的意义所在!? 
  如果溥仪活到现在,会是什么境遇? 
  为什么楚霸王项羽会乌江自刎? 
  上山下乡,凭什么要让知青去种地? 
  关于乔治凯南,我们该思考一些什么?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很多游戏中,人物都可以在跳跃中改变轨迹?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姜维只是曹魏边境一参军,蜀中俊杰无一人比得过他的观点?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