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蒋匪军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wan-li-dao-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近代军队,除了TG军之外,一切军队的老祖宗都是曾国藩的湘军。

湘军的基础组织形式就是个老乡会,以同族、同乡、同学作为凝聚力的核心。

湘军最初的经济来源是那些害怕太平军的大地主,他们保护的对象也是这些大地主。

之后李鸿章的淮军是湘军的继承者,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弟子+幕僚,完全是在曾国藩的影响下创立自己的势力。所以淮军的建军思想和核心利益与湘军出奇的一致。

袁世凯的北洋军是淮军的继承者,虽然一开始是希望仿照德国陆军打造一支现代军队,但袁世凯深得李鸿章的亲传。对于如何将国家的军队改造成私人的军队,他有着极高的天赋。通过安插培植亲信,对士兵进行私人笼络,借助外力加强北洋军的独立化,使得北洋军变成了只有他才指挥得动的军队。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虽然分裂,但建军思路还是没有变,始终是湘军、淮军那套同乡会的管理方式。

国共合作建立的北伐军是第一只按照苏联建军思想创建的军队,黄埔军校也是第一个脱离了私人关系培养军官团的平台。但习惯的力量是在是太强大了,国共分裂后,企图建立私军的军官们在蒋介石的领导下排挤了希望建立现代军队的军官,这使得国军又变成了一只类似于湘军的旧式武装。

旧式武装的虽然在核心部分很容易形成凝聚力,但规模只要稍微一大,超过一个军的编制就可能出现分裂。因为个人的影响力实在有限,旧式军队的每个军官都企图在长官之外形成自己的影响力。有了自己的势力才能成为老板,不然你永远都是个打工人。

但人民军队用民主化的方式,使每个士兵都成为主人,这种现代军队的组织能力是比旧式军队高出几个级别的。与其说是TG打败了国军,还不如说是TG打败了湘军,因为所谓的国军,在组织方式上和湘军没有什么区别。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抛开组织建设、经济涣散、财政崩溃等因素,

1、国军士兵来源不得不靠抓壮丁。我军一方面吸引受压迫青年,二靠教育俘虏。

2、国军抓来的士兵,怕逃走,无法派出侦察兵,无法派出小部队穿插控制有利地形,行军不能过快(也无法过快),所以情报基本靠猜。

我军经常派出侦察兵,摸察敌情,远程穿插,行军动作迅速,敌情判断准确,在运动中歼敌。

3、国军构成复杂、指挥系统紊乱、互不支援,所以大部队也不敢分开,只敢在城市和交通线附近活动,控制地域有限。

我军经常出现为兄弟部队阻援自己被打得伤残的情况,一切服从上级指挥,执行任务不打折扣。部队既聚在一起攻坚,又能分散各自为战、而且配合默契。

4、国军部队似乎从来不花时间学和培养干部,人才渠道主要靠老乡关系介绍。

我方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干部,除了长征途中短暂中断,其他时间从来没有停止办学。连抗日战争期间都坚持抗大,培养了大量干作。

5、国军大战前将军仍然有空寻作乐,喝红酒听音乐;

我军将领不间断研究地图、勘察地形。

6、国军强掠民众,抓人子弟、拆人房屋、支持还乡团杀戮乡里,民众痛恨之。国军到处,得不到民众的情报和物资、人力帮助。

我军到处,经常有地下组织安排民众配合,提前准备食宿,暗中收集敌军情报,甚至千里送粮、运送伤员,使大部队行动无后顾之忧,也不容易暴露行踪。

7、国军打仗经常顾及政治意义,今日收复一城,明日收复一县,报纸上好看。

我军以消灭对方有生力量为主,不计一城一池得失,专注于改变力量平衡。

8、情报战国军几乎为0。我方纪律严明,连根据地群众都能做到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讨论。

国军那边,傅作义的女儿,胡宗南的贴身秘书,国防部的6位作战参谋中占主导地位的2位,都是我方人员。


user avatar   BizarreAdventu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辛亥革命不是彻底的革命

大家都知道,满清的官员爬到衙门顶上,打烂两块瓦就说是革命了,然后摇身一变成了民国的官员

也就是说,整个民国,其实大量的官员还是清朝的官员、思维还是清朝的思维

不管是孙中山还是袁世凯还是段祺瑞蒋介石

都没办法把自己的命令传递到每个角落

皇权不下县都是奢望

当年经国太子搞减租减息的改良,派下去的县长都能“遇匪”身亡

淮北有个叫郭济川的县长,就一个独生女,结果“被豪绅宋振中强娶为妾,备受宋妻虐待,过着佣人生活”


二、其实也不是没救,国共合作后,进行了整理,比如国民党的中执委委员、宣传部长李润石就把国民党的宣传从广东一省扩大到全国,后来在负责党务工作的时候又在各地建立党支部

但是自然,这就冲击到了土豪士绅们的权益

没多久,他们就勾结蒋介石汪精卫,把这些国民党员进行了大清洗,全国六十多万党员直接少了一大半,变成了二十来万·········

至此民国彻底没救了。

因为你没自己的势力了,全靠江浙财阀了

蒋公英明神武,靠着美帝的援助和日寇侵华,摆脱了江浙财阀的控制

但是又有什么区别呢?

还是依靠别人,不是自己的力量


三、之所以把这两项列在一和二,就是因为这是统治的基础,美帝记者贝尔登在解放区发现我们收税也就是百分十五,然后换算成粮食,居然比国民党多,这就很尴尬了,大家知道,解放战争时候,全国我们就控制了四分之一、人口也是四分之一、大多都是贫瘠的地方。

国民党控制全国一大半的地盘,收税收的天怒人怨,居然到手里还赶不上我军的

这就是我说的,中间商太多,而国民党没有替换的能力

再看不起清朝,人家有八旗,可以几大案杀的江南豪绅人头滚滚,然后各种税都收的齐,

国军这里,是自己把自己的基本盘给废了


四、蒋介石放在古代,比不上秦皇汉武,和宋太宗之类的还是能比一比的,但是时代变了啊,你胶卷相机玩的再好,现在已经是数码相机了啊

而宋子文这些留学归来的,常春藤的高材生。用美帝记者的话说就是:他们之间互相交流都用英语,谈起来伦敦巴黎纽约,比自己脚下的城市都熟悉····

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要么是落伍了还认为自己没落伍,要么是不接地气还有小心思的留洋派

你觉得靠谱吗?


五、这个就是紧跟四,你看蒋介石削减杂牌军的操作放在古代可谓是样板一样的操作,比如抗战胜利后,给高树勋发电报,说你来重庆,我给你授勋,结果老高刚到重庆,部队就被胡宗南给吞了···

气的老高回去就投了共,那可还是1945年,我军兵力一百万不到,国民党四百万大军的时候····

46年朱老总有一篇讲话,提到,起义、投诚的部队,占到了国民党部队数量的20%。


六、管仲有一句话,说你治理一个乡,就不能用管理一个家的方法,你治理一个国家,就不能用管理一个乡的方法。

讲真,我当时看到这句话,想到的居然是蒋公···

但是这又回到了第一和第二提到的,国民党没有自己信得过的基本盘,蒋介石只敢也只能用自己的老乡和学生。

我以前和一个儒粉聊,我说你当过班长没有,组织过活动没有

他说没有当过,但是组织活动肯定是找和自己玩的好的来组织推动

那么,放大到一个学校呢?

放大到一个县一个省呢?


七、有时候你看苏联的军事顾问、后来德国的军事顾问、再后来美国的军事顾问

都是反反复复的提到同样的问题

然而,一直无解···

比如苏联顾问提到,挖战壕不能一条直线,要曲线

后来德国顾问:战壕要完成电光型(指闪电的之字形)

再后来美国顾问:·············

同样的问题从头到尾一直没改过


陈诚吐槽的各个部队之间的配合问题,更是从开始一直吐槽被赶出大陆····

蒋介石自己也认识这个问题,说:“ 现在我们各个部队各方面的缺点, 随时都可发现,但大家总是轻易放过,没有认真考察出来,或是考查明白了而没有切实督促部属严格改进,以致各师官兵,并不曾因参战时期的久长和战斗经验的增加而减少死伤”



其实这就是回到了一和二

高层指挥官倾向于将军队视为个人财产, 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 军事地位、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依赖于他的军事力量的保存。”

蒋介石大清洗以后,完全没有自己的信得过的基本盘,完全无法掌握军队,只能采取古代的那种“权术”来控制军队,虽然成绩明显,听令的军队从抗战前的几十万变成了抗战后的几百万,但是这种古代的“权术”,后果就是战斗力下滑了

比如淞沪会战,这么重要的战役,蒋介石都敢临阵换将的······

德国的军事顾问法肯豪森也作为顾问参加了淞沪战役,然后一脸懵逼,最后他提出 “ 司令部须有明确与严密之组织,各处长或专员个人,应对所得工作负责,司令不能且不应独自包办一切。

张治中:“会战期间多次出现作战及调动命令直接由战区下达至军、 师,而中间一级指挥官对其一无所知的情况,由此造成“ 部队已经转移,直接指挥官尚有未明其位置者”


八、有一位黄老之学的大贤,简明的讲解了一下张亮的《素书》,素书说: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这位大贤就做了简化,说:人的命运啊,当然要看个人的努力,但是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随着社会的进步,古代那种有各地“贤人、豪杰”来投,就能统一天下,因为天下就是这么几个人识字、这么几个人掌控资源

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人都是脱产读书了,这时候,还指望那些“大贤、隐者、豪杰”。

他们能一打十还是一打百?


user avatar   holzhuet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来说个玄学的。

“国民党反动派”,这六个字大家都耳熟能详。

小时候我总以为这六个字的意思是,国民党是反动派。直到后来才知道这六个字的意思是“国民党中的反动派”。

那么问题来了,国民党有反动派,必然有不反动的派。

自从孙中山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以来,KMT实际上是苏联一手缔造的列宁式现代化政党,共产党员能够以个人身份加入kmt。教员官至kmt中央宣传部部长,周公更是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gcd员在kmt内身居要职比比皆是。这都是历史书上写的,大家都知道。

后来广州国民政府倚靠总统府卫队和黄埔军校生为核心的建国粤军进行北伐。

北伐成功后,412,715,宁汉合流。

宁汉合流以后,南昌起义。我们都知道南昌起义的部队就是后来的中国工农红军,而中国工农红军就是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那么问题来了,南昌起义的部队从哪儿来的?主体就是建国粤军,这是孙中山的亲卫队。

我们说蒋匪是国民党反动派,是因为继承孙中山先生革命衣钵正是我共。

------分割线-----

评论里很多人说民革。这事儿我细说几句。

革命最重要的是什么?按教员的话,“枪杆子里出政权”。

很多道理,我们现在觉得是常识,但在提出这个道理之前,并不一定是常识。

枪杆子里出政权就是这种道理。

井冈山会师,朱、毛建立的队伍叫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不知道各位在上学的时候有没有嘀咕,第一军到第三军去哪儿了?是不是因为朱、毛比较重要,所以教材上只说第四军,前面三个军都没说?

捋一捋。

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最开始其实是寄人篱下的,没有自己的部队。当时的广东在桂系军阀控制下,广东省长的朱庆澜觉得自己这个省长当的也没意思,就辞职了。他手底下只有20营兵力。孙中山说,我一个大总统,总统府卫队都没有,交给我吧。

桂系军阀顺水推舟,20营兵力说个不好听,够干啥的?

这20营发展到后来扩编成了粤军第一师,孙中山的第一支队伍,邓铿任师长。孙中山对这个部队很重视,称之为“建国粤军”。

再后来北伐前,整编北伐的队伍,编了8个军,国民革命军1-8军,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主体就是原粤军第一师。

北伐最厉害的就是这个第四军,被称为铁军,叶挺独立团就是这个第四军下面的。

1925年孙中山在北平病逝。1927年武汉、南京相继叛变革命,然后就是南昌起义。南昌起义的部队主体就是原第四军下面的。

再到后来大家都熟悉了,南昌起义后朱老总带着余部到井冈山会师。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番号仍然沿用的是原北伐时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番号。所以并不是课本没介绍红一军到红三军,而是这支队伍打的就是“第四军”的旗号,前缀改了而已。红军第四军的番号没有用多久,后来改编归入红一方面军,就不细说了。

其实还有个后续。抗战时,tg的两支部队,大家都知道,八路军和新四军。新四军在南方,全称是“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这个“新四军”,其实还是承袭最老的那个“四军”的番号。

所以说,tg麾下第一支队伍哪里来的?根子在广州的孙中山总统府卫队。至于民革,孙先生的队伍都不在手里,够干啥的?


user avatar   chen-wen-bin-9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时,国民党在几乎所有领域,与TG都存在代差。

1,党务能力形同虚设,包装成列宁式政党,但实际上仍然是传统帮派会党的内核,国民党各级党委不仅毫无权力和执行部门,甚至在推行政策时,会被当地的势力暗杀和驱逐。

2,蒋中正信奉曾国藩那套前现代化伦理思维,以乡党、同学等前现代化伦理和人身依附进行组织,这种前现代化巅峰的组织力,在对付一般军阀时非常强大,但遇到现代化组织,毫无反抗能力。

3,军事上,拿着现代武器伪装成现代军队的样子,但军事理论、人力组织、训练组织,后勤组织、火力组织,依然属于近代军队,通过拉壮丁补充兵员,用恐惧奖赏维持纪律性来驱使部队作战。近代军队的巅峰,与现代军队作战,代差太明显。

4,政治能力的基础,来源于半封建时代,士绅土豪以及洋人的支持,没有基本盘,因此在各种施政上必须向士绅土豪和洋人妥协,这导致执行效率低下到令人发指,腐败横行。

5,经济治理上,寡头资本和放任主义导致买办横行,没有力量安置劳动力成为稳定中产,也没有空间团结民族资本,不能提供足够稳定的社会中坚保守力量以巩固税基,财政恶化,最终导致货币崩盘,经济崩溃。

6,统战上,帮派作风严重,任人唯亲导致所有第三方反戈。

7,宣传上,既不能有效监管舆论,也不能有效引导舆论,丧失大义,处处被动。

8,凝聚力上,丧失理想信念,极端短视,一团散沙。

以上

大概相当于一个十发九中的巅峰弹弓手,要跟一个拿着大狙+冲锋枪的对手比赛。

所以必输无疑。


user avatar   zhou-tong-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问的是国军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国民党这个政党的失败原因。但很多人一谈国军败因,往往就从国民党这个政党的政治上去谈。这种思路不能说错。

军事斗争虽然是政治斗争的延续和最高形式,但也有其独立和特殊性,客观上仍然存在绕开政治单独进行隔离探讨的余地,所以我们不妨把话题框在纯军事范畴,聊一聊。

解放战争,国共交战,让人印象最深刻,最常见的场景是什么?

绝大部分人脑海中可能都会冒出一句话“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吧”。对,典型的“围点打援”式战斗中,国军“同床异梦,隔岸观火,甚至幸灾乐祸,公报私仇,保存实力,坐视友军覆灭”的剧情。

1946年12月苏北宿迁战役,整编十一师师长胡琏因为没有救到身边不远处的戴之奇,导致戴兵败自杀。与戴之奇同属陈诚土木系大将,平素其实关系很好,又素称能战敢战的胡琏战后总结说,“经此一战,我100年的道行,被打去了99年。以后,我再也不敢轻易责备别人见死不救了”。

胡琏的幕僚说,胡琏平日作战时,和幕僚们有说有笑,精神放松,处变不惊,沉着乐观,但是苏北宿迁一战,戴之奇死后,胡琏多日闷闷不乐,绕室独走,若有所思,精神上陷入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困顿。

困在哪里啊?

用胡琏的话说,就是“盲人骑瞎马,仗不好打”。

用李天霞的话说,就是“这一仗没那么容易,搞不好要被吃掉。”

用张灵甫的话说,就是“我是重装备部队,派我进入山区作战,等于牵大水牛上石头山,国防部有人要看我死,那我就死给他好了”。

这些一线主力部队的将领,发的牢骚,出奇一致的指向了一个共同的困局:

那就是,在解放区作战,要么就是找不到共军主力,要么一旦打上往往都是共军在战场上占尽主动。共军一旦打你,往往在局部以4/5倍的绝对优势兵力,吃你一部。在整个战场,共军想打就打,想撤就撤。国军部队往往都是被动决战,能扛的,就扛住了,扛不住的,一日夜就垮了。这样的完全失去主动权的被牵着鼻子走的仗,打日本时都没见过。

后来,胡琏通过与解放军的不断接触,逐渐总结出了一套“核心机动”的战法,以应对他所称的这种共军的“百里奔袭”。

什么叫“百里奔袭”啊?这也是胡琏在解放战争中自己总结的共军的作战特点。即,当国军深入解放区的时候,共军通过情报网密切关注国军动向,主力随时保持机动,一旦发现战机,就会迅速集中4-5倍左右的兵力,一夜之间奔袭一百里甚至更远的距离,让那些“落单”的孤立的,对周围敌情初步侦查,认为没有共军主力的国军部队,进行猛打猛冲式的包围攻击。这种百里奔袭之下,一般的不经打的部队,一下就垮了。

自1946年开战后,陆续吃了几次小亏,从而对共军的作战特点逐渐有了了解的胡琏为了对付共军所谓这种百里奔袭,总结出了一套“核心机动”战法。

所谓核心机动,即当国军整编师深入解放区时,主力部队保持犄角之势,一般是三个整编旅,或者师部及直属部队与另外两个整编旅互成犄角,这叫“核心”。同时编组人员精干,机动能力强的火力侦察小部队,远远伸出触角,一般达百里之外。行军时,不瞅准目标,没发现有利战机,绝不轻易冒进,绝不轻易把主力部队摆上去。把拳头攥起来,瞅准了再打出去,这叫“机动”。

为什么共军可以经常对国军祭出“百里奔袭”啊?为什么胡琏要以“核心机动”来对付啊?

就是因为在国军执行所谓“戡乱”任务的时候,在解放区,群众基础,情报铁幕,机动补给优势都在共军那里,国军就像打着手电筒黑夜行军一样。情报范围只能看到手电筒照的到的地方。而对共军来说,国军在解放区几乎是透明的,几乎是拿着gps定位的滴滴快车程序,一个街区一个街区的监视着国军的动向。

这种情报优势对战场主动权的掌握是极其重要的。

胡琏核心机动,也不是什么高级发明,无非是尽量把自己整编师指挥部的目光所见,看的尽可能远一点,把普通手电筒升级成强光手电,同时对主力部队的阵型谨慎布置,高度戒备,时刻做好野战夜战准备,避免被共军百里奔袭,打垮,冲散,乃至歼灭而已。

当时包括胡琏部在内的很多国军部队,在解放区行军,都是下午4点就停止,开始宿营,构筑工事。从这个角度说,国军士兵其实非常辛苦,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得构筑工事,因为你不知道什么就会被“百里奔袭”。

当时整编十一师行军路过整编六十九师的营垒,看到他们工事潦草,拿高粱杆当鹿柴,暗自觉得他们会吃大亏。

这套核心机动战法后来让整编十一师在著名的龙凤战役,南麻战役,都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很少吃大亏,甚至被国军方面认为创造了大捷。

后来以胡琏十八军为核心组建的黄维兵团,在涡阳蒙城一带衔命救徐州的时候,在浍河一带落入中野鱼鳞般星罗棋布的阻击阵地中,时任十八军军长杨伯涛就说,黄维久疏战阵,对胡琏那套“核心机动”战法并不熟悉,因而导致十二兵团被越缚越紧,最终陷入重围,插翅难飞。

很多人看国共军事斗争,往往只看表面,说国军同床异梦,派系斗争,见死不救。很少思索国军这种表现的背后原因。

要说派系,共军那边也有山头,粟裕的华中新四军和许世友的山东八路军,在华野里面就是两个山头。但为什么在军事斗争中,共军山头对己方的行动一致性,协同性,战略战术执行性的影响几乎可以降到最低,甚至忽略不计呢?

为什么?戴之奇和胡琏同属于陈诚派系的两员大将,互相关系很好,也会被历史留下“见死不救”的截屏,被后世永远议论,指责,笑骂?

为什么东北战场廖耀湘对自己的基本部队新六军序列中的自己颇为倚重和看好的暂编62师(廖耀湘为了充实这个师的战斗力,把杜聿明当初赴东北任东北保安司令时从第五军200师带走的600团,拨入该师,同时将新六军169师的一个主力团也拨入暂编62师,该师虽然是新成立的暂编师,但3个团,有2个团都是国军嫡系主力团)刘梓皋也“见死不救”,听任它由法库撤守的路上被吃?

如果讲派系,那胡琏和戴之奇都是陈诚系的好哥们啊,为什么对近在咫尺的戴之奇见死不救啊?

如果讲派系,那廖耀湘对自己的基本部队新六军暂编62师为什么见死不救啊?要知道暂编62师师长刘梓皋是新22师成长起来的,得力的嫡系干将,廖耀湘对他为什么见死不救啊?

如果讲派系,平津战役中,傅作义对自己被围困在新保安的嫡系王牌部队35军为什么见死不救啊?如果讲派系,为什么同样是傅作义35军的一手培植起来的104军安春山会对近在咫尺的35军郭景云见死不救啊?当时安春山的部队已经打到新保安3-5里左右的距离,几乎一个冲锋就打过去了,为什么安春山又撤了啊?

为什么?

因为救不了

不是国军系统人人自私自利,见死不救,而是在战略战术全面受制,情报对抗完全落入下风,局部兵力往往绝对劣势的国军来说,被毛泽东要求不打“无准备之仗”、奉行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军事原则的共军一旦准备打你,往往你就已经在局部战场,处在下风,处处受制,想救救不了了。也就是说,一旦捉鳖的人,开始动手了,你就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了。

对,情报、机动、补给、这三点,才是军事上乃至具体战役战斗中,国军的败因排序上高于派系的几个主要原因。

而派系,并不是国军打败仗的根本原因。它只是国军在军事战略、动员,情报、补给、机动等各个方面受制陷入被动后,在战斗中暴露出的最常见的也最戏剧性和狗血的一个表现而已。因为它足够戏剧和狗血,被影视作品和通俗军事文学一渲染,就成了国军败因中的主因了。

其实,派系这个东西,如果要影响到战斗走向,是需要一定的触发条件的。不是说派系存在,这个军事集团就一定失败,毕竟共军也有山头。全世界任何一个军事集团,恐怕也不能说完全就是亲密无间,没有江湖。

整个解放战争中,国军系统,几乎所有的将领,幕僚,几乎都表现得要么冒进,要么怯懦,要么躁动争功,要么裹足不前,保存实力,真的是因为全体系所有将领都是蠢猪?战略战术战斗技能全部不在线?

很多人都觉得情报不重要。将领的胆量,蒋公的微操,狗血的派系,这些东西才是导致国军失败的根本原因。

其实情报太重要了。

孟良崮战役,几乎是最典型的被当成国军系统见死不救,同床异梦,保存实力导致友军牺牲的败局了。但是,孟良崮战役之所以能够打成,首先就是由于情报上共军的压倒性优势。

孟良崮战役之前,国军方面所有的情报都显示,共军的主力不在坦埠,但具体位置不明,据推测大概在沂水附近。74师当面,至多2-3个纵队。然而,实际情况是当时华野9个纵队,全部在74师当面。如果国军方面准确掌握这一情报,74师会那么 积极的“冒进”吗?

张灵甫他再狂,再骄横,他敢以一个整编师,6个步兵团,单挑华野二三十万人的全部主力么

事实是张灵甫在孟良崮战前说的“哪怕陈毅二三十万人都来打我,也没问题,我也力能应对”,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如在平原地区,炮火可以发挥威力”。

他还说,“就算当面有两三个纵队,我一个师去打,也没有问题,只要两翼有良好的依托”。

但是孟良崮真实的战场条件,没有一个是符合他的预设的。一个是当面共军可不是两三个纵队,而是8-9个(如果六纵王必成不算当面,或者特纵不算步兵纵队的话)。二是黄百韬和李天霞根本没有给他提供确实掩护和稳固依托,一开战,74师两翼就被华野大部队插入切割了。三是山区作战,74师105重炮回了临沂,75山炮上山后失去射击角度,全部弃置一边不能用,而最可靠的重火力重机枪,又因为没水,打不久就不响了。

你还说情报不重要?两帮人拿着菜刀打群架,一帮人蒙着眼,且局部1-5人数劣势,不死不败还等什么?

共军方面,本来并不想打74师,想打的是整编83师、74师、25师这个第一兵团进攻箭头的外侧辅助部队,桂系的7军和48军。当时华野都已经按照这个战役目标在调动部队了,但是后来,在情报上忽然有了重大突破,5月11日,在74师按照兵团命令开始进攻之前,华野通过“密息材料”掌握了汤恩伯第一兵团的详细作战计划:即74师为箭头,25师,83师掩护侧后,突袭并占领坦埠。

这个情报上的突破和重大进展,才是孟良崮战役打成的先决条件,直接原因,如果没有这个情报战线上的胜利,孟良崮战役根本就不存在。华野会打桂系部队在第一兵团侧翼的偏师,焉有“孟良崮上虎贲垮,千里驰援有天霞”这样的笑话?

还有东北那边第三次四平战役,林彪部队对当时四平国军兵力侦查判断,认为不过2万人,但其实有3万多,就是多出这一万多,就让东野付出重大伤亡却最终没把四平啃下来。而国军方面立即宣传四平街大捷。这一仗也让林彪对进攻国军主力部队设防的中大城市一直心有余悸,导致后来又迟迟不敢打新7军驻守的长春的原因。

可见,情报有多重要。

再说补给,解放战争,在国军方面叫“戡乱”。哪里有“乱”?解放区。

解放战争所有的大战,恶战,乃至决战,几乎都是发生在解放区(也有的在共军的半控制区),极少发生在国统区。

在解放区,国军其实就类似“侵略军”,它在当地没有政治基础,没有补给系统,没有基层政权,没有民兵,县大队,儿童团,姊妹团,没有情报网络,没有民众支持。因此,不是国军不想和共军一样,化整为零,藏在人民中间,而是它没有这个能力和基础。它只有依赖铁路线,只有住在城市里,才有安全感,才有后勤补给的便利。

这一点对国军影响至巨。为什么共军可以屡屡策划“围点打援”?国军就不能复制共军这种打法?

很明显,共军是面的补给,面的机动,面的情报,共军不必依赖大城市,铁路线就能完成补给、整训、动员。你想围共军的“点”,共军都没有这样的“点”让你围。共军是农村包围城市,全部的人力物的资源,都在广大农村。

但国军不行,国军在乡村是没有生存能力的。没人老百姓会给国军准备小推车,肥猪肉,白菜粉条小米干饭。

辽沈战役前夕,整个国军军费的40%都消耗在东北国军的补给上了。但东北国军仅仅控制东北的3%的土地,全部躲在沈阳、长春少数几个大城市里,坐困愁城。

受限于自己的战略、情报和机动补给能力,国军作战时永远在明处,而共军在暗处。国军想打共军,几乎抓不着,共军想打国军几乎没有跑。

即便是国军系统推为大捷的“南麻战役”“豫东战役”,也都是共军集中优势兵力吃国军,没有吃下的侥幸扛住共军重锤的防守成功,并不是国军派出四五个整编师围住了共军一个纵队这样的歼灭战。

整个解放战争中,几乎没有一次共军部队被国军像孟良崮华野围74师一样,由国军方面的绝对优势兵力打了共军一个歼灭战。几乎没有一次。

为什么?机动,补给,乃至情报能力决定的。

补给能力影响机动能力。淮海战役中,上百万的民工推着小推车,把肥猪肉,大白菜,粉条,小米饭,白面馒头源源不断地送到解放军一线部队手中。而国军这边呢?除了自己的汽车营、输送营随军携带的,基本都要靠大后方补给。一方轻身上阵,一方拖家带口,然后比机动速度?

孟良崮战役,74师上山以后,弹药迅速打光,而补给全靠后方临蒙公路上的据点垛庄,可这个垛庄一开战就被6纵王必成给掐断了。补给上不去,山上又无水,战斗力大打折扣,导致全师迅速垮掉。

在一个没有根据地民众在补给和情报方面提供支持的地域作战有多被动,这一点在1947年7月华野分兵后,外线兵团在鲁西南地区被邱清泉和吴化文追的“狼狈不堪”的“最黑暗”的一段困难时期表现尤其明显。当时在鲁西地区对国共来说,民众基础基本平等,国军没有根据地,共军也没有根据地。国军没有群众基础,共军也没有什么基础。然后呢?国军嚣张至极,共军极其被动。这时候国军一个团就敢追着共军的大部队无处躲藏。连吴化文这样的“汉奸”部队,都敢紧紧咬住华野外线兵团的尾巴,得意忘形,让当时华野指战员上上下下愤恨不已。

而情报领域,共军对国军指挥中枢的渗透更是致命性的,挖空级的。

刘斐,郭汝瑰,这些在国军最高指挥中枢的内线就不提了,韩练成,廖运周,这些地下党如果不在关键时刻摆王耀武和黄维一道,国军在具体战役中会陷入那么大被动吗?

像红警一样,一方开了全球通,一方到处是铁幕,一个明子一个瞎子以命相搏,这仗怎么打?

没法打。

国军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军事上的原因不外乎就是情报上的失败,深入解放区作战时脆弱的补给水平,毫无民众基础全凭部队自己对抗解放区军民一体的“人民战争”,被情报和补给拖累,从而进一步弱化的作战部队机动能力。无外乎这些原因。

派系,蒋公的微操,指挥官的军事素养,官兵的士气和战斗技术水平,都不是根本原因。

被动局面下,这些因素会被放大,显得戏剧化,切被广大群众传为笑谈。但这些因素不是造成被动的根本原因。

但是,军事上失败的根本原因,如果非要进一步刨根问底,那就只好归因于政治了。

正是因为政治上,国民党不可能发动土改,支持贫雇农翻身打土豪分田地,所以他才在解放区没有民众基础,没有情报网络,没有机动能力,没有百万民工推着小轮车支持它打“徐蚌会战”。

知道解放区,国民党要获取一点情报有多难吗?大部分国军部队,派出去的情报人员,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是他们没有穿便衣,换口音吗?

当然不是,是解放区天罗地网,从儿童团、妇救会、姊妹团、民兵连、基干民兵连、县大队,一整套的民兵和民间情报体系,让他们无所遁形。这一整套的民兵和后勤情报体系,都是由政治决定的,在军事斗争中,会起到深深的,决定性的,根本的作用的超豪华配置。

而这套豪华配置,国军是没有的。并且,这不是美国给你30多个师的美械准备,百万日军投降后奉缴的大批日械装备就能弥补和代替的。


user avatar   iron-k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失败的根本原因要追溯到1927年4月12日的清党,这事把国民党的根子全毁了。

反共只是个借口而已,实际上是国民党内部地主和老板阶层出身的党员对农民和工人阶层的清洗。

在清党之前,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采纳了苏联人的建议,把平均地权作为国民党的基本纲领。

平均地权就是把农村的土地再平均分配一下。农村的土地大多在地主乡绅们的手里,不管国民党的手段多么温和,都改不了地主们利益受损的本质。

国民党建党的元老里有不少是资产阶级和乡绅出身,推行平均地权就是要他们出血,所以阻力很大。

为此,孙中山时代的国民党吸收了大量普通劳工和农民分子入党,以此作为推行平均地权主张的力量,这就是国民党内部左派的来源。

右派是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出身,左派是农民和工人阶级出身。两派天然就势不两立,要么左派打倒右派,要么反过来。

四一二前后,江浙的大财团与蒋介石秘密达成协议,资助其上位,条件是清掉国民党内左派,打的旗号是:反共。

反共只是旗号,本质上是国民党内两个阶级在斗争。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举个事实佐证:当时只要有人向国民党监察机构告发某某是共产党,哪怕没有任何证据,也会被当做共产党逮捕入狱。

那些利益受损的乡绅们个个积极告发,国民党的65万党员一年之内就减少了40多万。而实际上共产党党员的数量很少,不足6万,其中还有不少并没有加入国民党。

清党之后的国民党,再也没有敢为基层老百姓说话的党员了。甚至国民党的干部如果不贪污,就会被怀疑是共产党,遭到告发,如沙发上有补丁的郭汝槐。

堕落到这种地步,国民党算是烂到家了。蒋介石就是这些烂人的领袖,后来做出如花园口决堤这种让几十万老百姓无家可归的反人类操作,并不稀奇。

国民党本身并不是反动派,反动的是蒋介石那一派。

所以,共产党经常强调自己才是孙中山的革命接班人,任何时候都是反蒋而不反孙中山。

注:不要去指责孙中山的治国能力如何,他是开辟时代的人物,是劈荆斩棘的探路者,土共也是在他开辟的道路上继续前进的。

至于后来土共里出现了教员,那是中国国运好。

教员的功绩在于把星星之火保存下来(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发展成燎原大火(解放全中国),而这个星星之火就是孙先生带进中国来的(即他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user avatar   sywx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个大家听得耳朵起茧的,根本原因在于这边的最高统帅是教员。

教员统兵指挥的能力,那真不是凡人。

请看最考水平的外线作战,军内几个大将,林粟彭刘,没争议吧。自己统兵外线作战,都有被撵成狗的时候。

再看教员自遵义会议拿到指挥权之后,那种不但不被撵成狗,反而把对方玩成傻子的天马行空。


user avatar   hai-ge-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国军和共产党军队,就像一场穿越者之战。国军好像是从古代穿越而来,用旧的管理体系,拿着现代武器,和一个未来的军队,拿着落后武器和国军战斗。

蒋介石带领的国军和其他历代封建帝王军队区别不是太大,其实国民党和国军要分开来看。

其实看看蒋介石管理国军的手段和朱元璋们有什么区别,那就是没啥区别,还是传统的那一套。

维护军事系统那一套,还是靠个人忠诚,蒋介石最大的特点,就是只看忠诚,不看能力。蒋介石为什么这么做,因为不能靠党管枪,党在汪精卫手里。

先说国民党的建立,国民党开始是一个以事件为目标建立的党,而不是以一种实际思想作为纲领的党。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等人在檀香山建立了兴中会,之后兴中会便组织策划了1895年的广州起义,之后国内又出现了华兴会和光复会,但是彼此分散不能合力。

1905年在孙中山和黄兴等人的推动下,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几个组织,合并成同盟会。同盟会以推翻满清为主要纲领,快速团结了同盟会员,“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就成了同盟会纲领。

1912年,宋教仁牵头又和其他几个政党合并成国民党,然后宋教仁遇刺后,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解散。

1914年孙中山在流亡日本期间,再次以反袁为旗帜,以个人魅力团结骨干和新兴党员,成立中华革命党,1916年该组为国民党。

没有核心理论一直困扰着国民党,当孙中山死去的时候,国民党最原始的病就暴露出来了,他的凝聚就是必须有个敌人,而不是组织核心理论来凝聚。国民党北伐的时候,就是凝聚党员最好的时刻,当国民党得到政权后,就立刻失去自己凝聚力,当一盘散沙的国民党,遇到核心理论强大的共产党的时候,内心是恐惧的。

国民党每一个大佬,和其他人理念都不同,国民党建立之初,是想要建立一个类似于西欧或者美国的工业化强国,他们以为民主立宪是西方强大的根由,但是每一个人对于民主立宪都有自己的看法,他们最后凝聚在一起,完全是因为政治利益或者经济利益一致。

也就是说国民党的团结,必须有一个结果来支撑,国民党靠着利益才能凝聚在一起,要不然就要有一个强大敌人让自己凝聚。所以抗日战争是国民党凝聚最好的手段,但是一遇到战争结束后的情景,国民党必须要在一起以利益捆绑凝聚党员,于是国民党在腐败贪污这个泥潭里挣扎。

而蒋介石的出现让国民党彻底分裂,失去了向一个先进政党转变的机会,蒋介石借廖仲恺遇刺案,简简单单的就接收了国民党军权,而汪精卫掌握了党内权柄,从此国民党变成了汪精卫们玩弄权术和蒋介石争斗的工具,国军变成了蒋介石私军。这时候国民党内部通过和共产党合作,国军建立一套党管军队的系统,这是蒋介石不能容忍的。

国军在1927年的白色恐怖,其实主要是切断了汪精卫在军内的影响,从此汪精卫只能通过政府和蒋介石博弈,从此彻底失去军权。

但是蒋介石却逼走了共产党的这个未来的对手,在之前国共合流之势非常明显,但是蒋介石直接打破了进程,同时打破共产党内部幻想,淘汰了一批幻想借用国民党力量改造中国的党员。

那一刻开始。军权在蒋介石,党权在汪精卫,国民党开始快速腐化,速度快的惊人,因为很多早期国民党员,就是来自于江湖帮会,党内争斗不已,给了一些人机会。

蒋介石掌握军权那一套,只问忠诚,不问能力。打开历史,蒋介石就是朱元璋、赵匡胤、李渊、杨坚这些开国皇帝最好的继承人。蒋介石的军队刨去现代化武器、汽车、通讯设备,本质还是封建军队,军队官兵还是将领们的私军,士兵忠诚于上级将领,将领忠诚于蒋介石,而不是国民党。

反过来看看共产党,毛泽东虽然掌握苏军军权,当中央转来井冈山时,毛泽东按组织流程交出军权,他也有机会搞一次蒋介石式屠杀来掌握军权,但是他没有。共产党每次内部斗争,都不会以牺牲党指挥枪来实现个人权力欲,即使王明、博古、张闻天等人最后都是按照内部规则被淘汰,从来不是军事政变而掌权。所有共产党军队都是党的军队,所有士兵都是党的士兵,一切都在党的管理之内,而这个这个有一套完整的组织理论。

其实蒋介石的国军和共产党军队,就像一场穿越者之战。国军好像是从古代穿越而来,用旧的管理体系,拿着现代武器,和一个未来的军队,拿着落后武器和国军战斗。

这次战斗一开始是蒋介石占着财政、管理、军事优势,但是奈何国民党内斗,政权管理体系不明,军事体系落后。

共产党那边一直稳健发育,所过之处,政权立刻站住脚。这就是拥有先进思想的组织体系的优点,国军最后还是私军,即使拿着先进武器,可是内心还是落后的封建军队。

组织体系永远是蒋介石搞不定,也搞不懂的东西,他到了台湾,只不过是第一次彻底在全台湾实现军权一统,但是党务还是一塌糊涂,他的历史局限性就是如此。


user avatar   kong-xin-sh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所谓男拳师做的都是重复女权主义者的言论,或者总结女权主义者的话术,远远没有女拳师激进,且南拳属于ZZ不正确,得不到大众支持。

如果南拳真的要和女拳势均力敌,同样要学习女权主义者的攻击距离及精密度和左右互搏+美化自己。

女拳的攻击距离之广和精密度之高不用多说了,已经可以从游戏里的句子里甚至字词里出拳了;而南拳则没那么厉害;举个例子,“屌丝”这个词,用男性生殖器缺陷来形容一些比较差的青年,如果用“黑逼”来形容这些人,让女权知道了拳法不得打到天上去?

女权的左右互博主要就是女权主义者自称平权却会出现多种意见却打不起来,比如彩礼问题,A女权说彩礼是男权产物,是把女儿当物品卖了;另一个问题下的女权B则会责备男性不给彩礼是“空手套白狼”,同样是女权主义者一个反男权一个拥护男权产物,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两种回答都会得到很多人认同,且这两拨女权不会碰到一起,被骂的永远是男人。

美化自己分成两种,一是美化定义,每当你反对女权的时候总会有人出来大喊“女权即平权!”,咱也不知道个B定义为什么死心塌地的相信;二则是美化自己的语录,比如说明明当男性要求某件事平等的时候拳师总会窜出来说“有本事你生孩子啊!”,拳师能说成是“讲生育带来的成本”,你说这谁受到了?


对了,多说一句,拳师还有还有个技能性别转换,你点开拳师主页大概率是个男的且关注战斗力旺盛的伯爵等大V,正好和那群拿知乎男女比例证明知乎男性多的人打配合,“男乎石锤了”!




     

相关话题

  假设一个普通人穿越到1937刚刚沦陷的南京城,如何才能救更多的同胞? 
  亚洲人的平均身高在未来有没有可能超过欧洲?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日本为什么输掉了太平洋战争? 
  明太祖朱元璋,真如书本上所言的那般不堪吗? 
  为什么秦汉以降,崤山、函谷关作为关隘的防御效应远不如先秦时期那么大,以至于后世史书上都不再怎么提及了? 
  如何看待关于三国的分析?这些分析是否合理? 
  捕鱼儿海之战是否华夏一雪靖康崖山之耻?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是怎么兴起的?又是如何将教权凌驾于皇权之上的? 
  为什么有越来越多批评甘地的言论?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2020年印度钢铁产量超过美日跃居世界第二?发电量仅次于中美世界第三?
下一个讨论
如何以「我迟早要死在你床上」为开头写一个并不色情的故事?





© 2024-11-0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