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来新的会补充:
1、游走鲸 ambulocetus natans
四千九百万到五千万年前,属于鲸的祖先从陆生到水生的阶段的过度产品。
2、雕齿兽 Glyptodon
虽然像是乌龟,但其实是哺乳动物,尾巴上的刺是攻击武器。
3、鲎(hou四声)Limulus
现在还活着,水生,异形一般的外骨骼。4亿年了也没怎么变化,还是这个样子。
评论里那么多人说好吃是闹那样???我也要吃!!!!
4、铲齿象Platybelodon
距今1000多万年,
下颌极度拉长,其前端并排长着一对扁平的下门齿,形状恰似一个大铲子,生活在河湖边,用
铲齿切断并铲起浅水中的
植物,再靠长
鼻子帮助把食物推入嘴中。
5、海百合 Crinoidea
海百合是一种始见于石炭纪的棘皮动物,生活于海里,具多条腕足,身体呈花状,表面有石灰质的壳,长得像植物,几亿年前,海洋里到处是它们的身影。
6、桫椤 Alsophila spinulosa
好吧,我确实想发点儿跟高票答案不一样的东西。
我们古植物也是古生物的好吗???
与恐龙同时期的植物,哺育了恐龙快乐成长好多年,存活至今有木有!!!
唯一的木本蕨类植物啊有木有!!!
叶序好漂亮啊,蕨类之王啊!!!!
7、桃花水母 Craspedacusta
在淡水中生活,对水质要求很高,生命周期也很短。英文名淡水水母(Freshwater jellyfish)。中国有分布,以前古人叫它桃花鱼,还传说是昭君的眼泪落入水中化成的。
直径2cm左右吧。透明的身体,粉红的生殖器。
桃花水母是一种原始低等的无脊椎动物,最早诞生于约5.5亿年前,存活至今,和现在的水母是亲戚。
8、提塔利克鱼Tiktaalik roseae( 哇哦,下面有人说过了诶)
生活在3.75亿年前,它是鱼类演化成能更适应氧气含量较低的浅海的一种物种,它们后来逐渐进化成两生类。
9、鳄雀鳝 Atractosteus spatula
新闻上才看见的,四川鱼塘里发现的。
在地球已生存1亿多年,是世界上十大凶猛淡水鱼之一。长满利牙的大口以及它在吞饵前喜欢拖著游一段距离的习惯,使得它很难上钩。鳄雀鳝的卵有剧毒,误食可致死,若被惹受惊会攻击人类。
待续~~~~
惊喜总在下一块化石 >>
最近新公布一只尾巴形如「黑曜石锯剑」的恐龙 Stegouros elengassen,属实罕见。
它的尾巴末端被七对骨板覆盖,是一种全新的「武器」,在整个恐龙家族中前所未见。
除了外形奇特,这只恐龙对探索甲龙类的演化也有着重要意义。
提到恐龙身上令人畏惧的“武器”,你会想到什么?是暴龙的“锋利牙齿”,是剑龙的“尖刺宝剑”,还是甲龙的“流星锤”……
2021年12月1日,《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装甲类恐龙Stegouros elengassen(暂译为覆尾龙),它的尾巴镶嵌着十四块(七对)大型膜质骨板,如同一把“黑曜石锯剑”。[1]
2018年2月,古生物学家们在智利南端的一条名为Río de las Chinas的河谷中发现了一具白垩纪晚期的恐龙化石。化石所在的地层年龄介于71.7±1.2 个百万年和74.9±2.1个百万年之间。由于暴露出地表的化石只是一些细长的肢骨,再加上该地层已经发现过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哺乳类动物、蛇颈龙、沧龙、恐龙等),起初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是一种已知的小型恐龙。
之后,这具恐龙化石被挖掘、打石膏、搬运、并送至实验室等待进一步的清理和研究。随着研究开展,化石周围的岩石被逐渐敲落,这只恐龙显露出独一无二的特征,彻底打破了古生物学家们的认知——它的尾巴末端覆盖着七对大型膜质骨板,即直接在真皮层中发育出的片状骨头,也被称为皮内成骨。每块骨板呈扁平状,横向突出,如刀片一般。这是一种前所未见的尾部“武器”。
鉴于大型膜质骨板和尾巴的“武器化”,古生物学家判断这是一种新的装甲类恐龙,并将其正式命名为Stegouros elengassen(暂译为覆尾龙)。
在覆尾龙出现之前,装甲类恐龙的尾部武器主要分成两大类:以剑龙为代表的尾刺和以甲龙为代表的巨大骨质锤。如今,第三种武器出现了,古生物学家将这条覆盖着七对大型膜质骨板的尾巴,形象地称之为“macuahuitl”,即古代阿兹特克人使用的黑曜石锯剑。
除了特殊的尾部,覆尾龙化石的高完整度也让古生物学家们倍感惊喜。
它体长约两米,属于小型装甲类恐龙。其身体后半部骨骼(尾巴、骶骨、骨盆带和后肢)仍保持衔接,前半部骨骼则比较分散,包括颈椎、背椎、前肢、膜质骨板和一些分离的颅骨等。
为什么前后半身的化石状态差距如此之大呢?千万年前的覆尾龙究竟遭遇了什么?
研究推测,这只覆尾龙死亡的时候,身体后半部分被河岸泥沙掩埋得以保护,而身体前半部分长时间暴露在地表,经过大自然的摧残后再重新掩埋导致的。
另外,这只覆尾龙的死亡姿势也比较特别,它的腹部朝下,后肢挺直。而通常死亡在河道里的甲龙类则是腹部朝上,后肢弯曲,原因可能是腐败细菌分解有机物,产生大量气体使甲龙的腹部膨胀,膨胀的尸体在水面极不稳定,易翻转,最终覆盖着骨板的沉重背部朝下,腹部朝上。[2]
由此,古生物学家尝试还原了这把“黑曜石锯剑”陨落的过程:当年的覆尾龙很可能下半身陷入在河道的流沙中,它拼命挣扎,直至力竭,死去,埋藏,成为化石……
得益于高度完整的骨骼,研究发现覆尾龙的许多骨骼特征与冈瓦纳大陆的另外两种甲龙类有着特定的相似之处。古生物学家意识到,这只拥有“黑曜石锯剑”的小型装甲类恐龙,很可能是揭开冈瓦纳大陆“甲龙之谜”的关键因素。
-
大量化石证据显示,甲龙类恐龙在中侏罗世开始辐射演化,到了白垩纪晚期,其主要两个分支——甲龙科和结节龙科已遍布全球,成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说各大陆均有甲龙类的踪迹,但绝大多数甲龙类化石来自北半球的劳亚大陆,只有少数来自南半球的冈瓦纳大陆,包括澳大利亚的敏迷龙Minmi paravertebra(有效性受到质疑)、盾龙Kunbarrasaurus ieversi(2015年被重新描述,曾被认为是敏迷龙的新种[3])和南极洲的南极甲龙Antarctopelta oliveroi,这三者均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剩余就是一些支离破碎或因不确定性导致尚未被命名的“疑似甲龙类化石”。
除去有效性暂受质疑的敏迷龙,可供学者们研究的南半球甲龙类仅剩盾龙和南极甲龙。然而,虽说盾龙是冈瓦纳大陆保存得最完整的甲龙类化石,但唯独缺失了大部分尾巴和肢体远端。而南极甲龙恰好相反,目前仅有的大约15%的骨骼,恰好只保留了尾椎和肢体远端。天差地别的化石保存状态,使彼此之间如同丢失了一块重要“拼图”,难以仅凭两者厘清冈瓦纳大陆的甲龙类演化关系。
由此可见,长久以来,南半球冈瓦纳大陆的甲龙类信息都非常稀缺,重重谜团一直等待被揭开:相比北半球,南半球的甲龙类内部之间的关系是否会更亲近,从而代表了一种独特的演化辐射?或者南北半球的甲龙类有着更亲近的亲缘关系,从而代表了南北大陆之间动物群的频繁交替……[4]
终于,当古生物学家将覆尾龙化石从基岩中清理出来的那一瞬间,这块重要的“拼图”就诞生了。
研究发现,覆尾龙和盾龙的共同特征存在于肱骨、骨盆、颅骨,而覆尾龙和南极甲龙的共同特征存在于肢体远端、尾巴——这些碎片化的线索巧妙串联在一起,宣示着冈瓦纳大陆很可能存在一个全新的甲龙类分支,这一假设也得到了系统发育分析的明确支持:覆尾龙是甲龙类,并与盾龙、南极甲龙属于同一类群,它们的祖先大约起源于1.67亿年前,早早就跟其它甲龙类分道扬镳,独自演化成新的分支——副甲龙类(Parankylosauria)。
那么,副甲龙类的成员(覆尾龙、盾龙、南极甲龙)与其他甲龙类恐龙相比,有何特别之处?
相比北半球诸多体型庞大、四肢粗壮、重甲覆身的甲龙类,南半球的甲龙类(副甲龙类)截然不同,它们往往体型较小、四肢细长、身体侧翼缺少膜质骨板。另外,除了特化的颅骨,副甲龙类的许多骨骼竟然还保留着扁脚类(Eurypoda,该演化支由剑龙类和甲龙类组成)的原始特征,这意味着整个甲龙类家族的特化之路最早从头开始。
要说副甲龙类的最特别之处,必然是尾巴。
先说覆尾龙,它的尾巴很短,尾椎骨不超过二十六个,远远低于装甲类恐龙的平均线,最后的十二个尾椎骨更是被大型膜质骨板围绕,组成锋利的“黑曜石锯剑”。
南极甲龙的一些尾椎骨也十分奇怪,椎体扁平、背面有沟槽,这在甲龙类中并不常见。考虑到南极甲龙化石的沉积环境是沿海地区,因此有研究认为这些尾椎骨属于海洋爬行动物(比如蛇颈龙)。然而,这些独特尾椎骨也出现于覆尾龙中,结合南极甲龙化石中零散的大型膜质骨板,古生物学家推测南极甲龙的尾巴末端也拥有“黑曜石锯剑”。至于第三位成员盾龙,受限于大部分尾巴缺失,无法间接推测其是否拥有“黑曜石锯剑”。
简而言之,覆尾龙的出现不仅带来过去未曾知晓的甲龙类演化支,也使装甲类恐龙家族在陆生脊椎动物中变得更加无与伦比——这是唯一独立演化出三种不同尾巴武器的类群。
这次的发现使得甲龙类恐龙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在探索冈瓦纳大陆的甲龙类之路上,依旧充满未知:
覆尾龙和南极甲龙的生存年代约为7400万年前,盾龙的生存年代约为1亿年前,而整个副甲龙类起源时间为1.67亿年前。很显然,这漫长的岁月仍有无限空白等待被填补……
那么,恐龙武器库的下一次更新,会在何时呢?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090811mario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图多,侵删】
上面有同学提到了牙形石,借此多说两句:
从寒武纪中期开始,就有一类奇怪的微化石混杂在小壳化石中。它们不到1毫米长,形状复杂多样,像是什么动物的牙齿,但是和环节动物的虫牙(scolecodonts)又有很明显的区别。研究者们把这些细碎的齿状化石称为牙形刺(conodonts),而产生这种结构的动物,就被命名为牙形动物(conodonta)。由于化石资料多是大量牙形刺杂乱地堆叠在一起,而且缺少软体结构信息,牙形动物的真身一直被迷雾笼罩。
胡乱堆积在一起的牙形刺,研究人员面对的就是一堆这样的碎骨片。图片来源自网络:
环节动物的虫牙化石(下图)也曾被归入牙形刺(上图),但二者对比,形态和结构都有很大的不同。图片来源自网络:
研究者们曾经开动脑筋(脑洞),尝试还原这类动物。下图就是早期对牙形动物外形的一种猜想。图片来源自网络:
最终还是由于发现了软体结构化石,人们才得以一窥牙形动物的真容。结果是大自然的脑洞远远超过了人类的想象。
牙形动物是一类身体细长的早期脊椎动物,体长从数厘米到超过40厘米不等。头部有一对大眼睛,细长的身体中部贯穿着一根脊索,周围包覆着钙化的骨片,形成原始的脊椎。身体两侧附着着V字形的分节肌肉,在脊椎的牵动下,可以灵活地弯转身体。尾端有鳍状延展,增加划水的推进力,但是没有胸鳍,背鳍,腹鳍和臀鳍,它们的运动方式可能像今天的七鳃鳗,通过摆动尾鳍,波浪状地扭动身体前进。
牙形动物软体组织化石和复原图,到目前共发现了11块牙形动物印痕化石,它们是解开牙形动物身世之谜的关键。图片来源自[1]:
复原图,注意它的大嘴:
种种证据表明,牙形动物是凶猛迅捷的肉食动物。它们扭动身体,在海洋上层巡游,凭借着灵敏的视觉追逐和吞噬浮游动物——主要是各种小型甲壳类,比如鳃足纲和介形纲。形状复杂的牙形刺就是为粉碎猎物的外骨骼而演化出的利器。牙形动物没有上下颌,只能把猎物整个儿吸入口中。和环节动物的颚齿一样,牙形刺也以十分复杂的方式组装在一起,由特殊的咽部肌肉群控制,可以快速绞碎猎物的身体,化为一滩肉泥咽下肚去。
现在进入重点——牙形动物的牙形刺是怎样组装和工作的呢?就这样 [2]:
这样[1]:
和这样[2]:
牙形动物属于无颌类脊椎动物,和现代的七鳃鳗,盲鳗一样,它们没有抽中“上下颌”这个演化选项,于是自己开发了一套完全不同的进食系统。牙形动物是无颌类中非常成功的一支,它们在海洋中生存了超过3亿8千万年,而且演化迅速,几乎在每个较短的地质时期都有独特的种类出现。正因如此,牙形刺也和介形类化石,笔石一样,成为地质学常用的标准化石。从古生代直到三叠纪,牙形刺在生物地层划分上的重要性无与伦比。
牙型动物在脊索动物门的分类地位。它们是鱼形动物的众多演化尝试中的一支。图片来源自[2]:
现存无颌类:七鳃鳗(上图)和盲鳗(下图)是牙形动物的远亲。它们和牙型动物一样,摸索着上下颌以外的各种进食构造。在有颌鱼类出现后,留给它们的生态位只剩下寄生和食腐了。图片来源见水印:
这是一只Promissum属的牙形动物正在捕食小型甲壳类(图片来源见水印)。Promissum属是牙形动物中体型最大的一类,体长可以达到40厘米:
有什么感想?反正我是觉得,它们没有演化出高等陆生动物真是太好了。不然:
参考文献:
[1] WALTER C. SWEET, PHILIP C. J. DONOGHUE, CONODONTS: PAST, PRESENT, FUTURE, J. Paleont., 75(6), 2001, pp. 1174–1184
[2] Nicolas Goudemanda, Michael J. Orchardb, Séverine Urdya, et el, Synchrotron-aided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nodont feeding apparatu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mouth of the first vertebrates. PNAS (2011), vol. 108, 8720–8724, doi/10.1073/pnas.1101754108
更多关于古生物的内容,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攀缘的井蛙。
哔,应要求更新神图(´・ω・`)|
再次更新,长文+多图预警|
感谢大家这么喜欢,好久没更,竟然这么多赞了!炒鸡感动~
刚刚更新了微观世界特辑哟~!
1.威瓦亚虫Wiwaxia→_→先说服自己他是动物,再说服自己他是环节动物。
插一句,“刚刚”的,关于Wiwaxia是环节动物还是软体动物的争论有了很有趣的答案,Wiwaxia是软体动物与环节动物共同祖先类群的旁支,难怪融合了不同的特点。
下一个
2.Herpetogaster,寒武纪,至今分类不明,这本来是一种严肃恐怖的生物,但大神 @薛定谔的懂 用神笔复原了这种生物,一幅蝾螈啃草诞生了,,,,,,
简直萌萌哒!简直萌萌哒!简直萌萌哒!
大神收下我的膝盖
下面是真实复原
跟蝾螈啃草相比简直弱爆了~
下一个==
3.这是寒武纪的海炸毛和海鞋底Odontogriphus→_→分类不明。右图是一种果冻状的存在。(评论补充或许可能是一种栉水母)
更一张海鞋底的标本==分分钟感觉像是会说话的鞋垫子(或者冰箱)-啊啊我的脑洞
下一个
4.并不神奇但是美丽的寒武纪多毛纲动物Canadia,环节动物里面有两个纲,一个多毛,一个寡毛,没错寡毛就是蚯蚓→_→
更一张复原,贵妇人啊这不是
5.trilobite不要以为最平凡的三叶虫不会逆袭
→_→来,给各位爷问好
星战特辑
有很多评论说下面的虫子很吓人,三叶虫是不同意的
评论里一直有人说这几个三叶虫长得丑,此虫决定报以老拳
暴击完毕,下一个
6. 这个大小并不吓人,真的不吓人→_→英国侏罗海滩
7.大家都爱(但我不怎么喜欢)的五眼怪欧巴宾Opabinia==
8.Odaraia奥戴雷虫,身体被圆形壳包围,寒武纪最大的眼睛外加三叉的尾部,寒武纪萌神!
9.以下是,,,彼岸(污)花==其实是寒武栉水母
10.古虫类→→被认为是节肢动物演化上跑偏的亲戚
11.Nectocaris,可以理解为只有两根触须的鱿鱼,没错,这就是包括鱿鱼在内的头足类的祖先。
12.下面是星战特辑!
Laggania拉杆(音译)虫,翱翔在寒武纪海洋中的奇虾星际战队的一员
13.史上最大的奇虾,两米长的Aegirocassia是奥陶舰队主力舰
这个大虾让一干吃货食指大动,然而这么大的虾,我猜肉很老
Ps:奇虾不是虾,而是一种分类地位独特的(节肢?)动物,然而在吃货眼中,就把它当虾吧。
14.普通飞船,Isoxys等刺虫,萌萌的双镰刀~
15.然而上面那些在圣杯面前简直弱爆了!圣杯——(其实只是始海百合)
你们要的海百合在这里!
16.下面继续更三种布尔吉斯生物
以下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怪诞虫
Hallucigenia,然而我并不能看出来这种可爱的小动物惹了谁,竟然被称为离奇的白日梦,让上面那些兄弟怎么活
还有可爱的生态复原,哪里怪诞了!
17.
Sarotrocercus(音译忘掉了,自行脑补),是一种神似耗子的生物,平时在海中倒立游泳,上面很多节肢动物都采用类似方式。然而你的眼睛怎么这么大-又被萌到了。。经下面的朋友提醒发现,,确实很像生物敞篷巴士
18.埃谢栉蚕Aysheaia,是节肢动物(?)中最原始的有爪动物的一员,靠啃食海绵为生
19.让我们宕开一笔,进行辟谣X讨论学术(躲开下面飞来的西红柿),
之前的答主提到了皮卡虫Pikaia,并认为是脊椎动物的祖先,其实真正脊椎动物的祖先应该是海口鱼Haikouichthys,而且,皮卡虫很可能不过是一种软体动物,与脊索动物没有什么关系。
20.让我们回到看图状态,上帝之鞭——林乔利Leachoilia,拥有带三根长鞭的大附肢,螯肢类(就是蜘蛛精!)的原始代表,,,呃,鞭子折起来有点像是大胡子
21.顺手提一下。其实之前回答的几位早就提到了石炭纪的巨脉蜻蜓和节胸属古马陆Arthropleura,这里补两个图吧,来自BBC名纪录片《与巨兽同行》,大家可以去看下~
呃,图二好像是大蜘蛛,我没看文献我不说话
标本图来了==这个抽象的大节片就是上图大马陆的地层存在
22.接上面的大虫子,更一个志留纪的海蝎子(板足鳖)Acutiramus~
既然要和现代人的比例,,那就来一个吧(惠神对不起了拿你做比例尺)
是时候展现我做图技术了---
这个复原图虽然很刺激,但有证据显示,其实这个大蝎子是很温和的动物
23.密恐专辑,多节尖峰虫Jianfengia,和左(Fu)撇(Xian)子(Hu)虫Fuxianhuia
顺便说一句,有个回答对抚仙湖虫的复原是很多错误的(找打)
24.Siphusauctum gregarium萌萌哒寒武郁金香,前几年布尔吉斯页岩又出了坑动物,据说十分像郁金香,然而答主在查阅原文后觉得。哪里是郁金香,明明是雷神之锤。
25.然而三叶虫早已看穿了一切
,不留下一片云彩
26.好久没更正儿八经的虫子系列了,今天来一波微观世界~这些寒武纪的生物化石十分微小,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然而同时上帝也赋予他们神奇的保存细节。感受以下
pentastomid五口动物,是一个名声特别小的,但是特别独特的生物类群(注意他在分类上属于纲),很抽象吧,其实,五口动物这个词已经够形象了,,,,
tardigrada缓步动物(装什么吗啊明明就是Water Bear水熊好吗),是一种特别牛气的生物,然而这货竟然在寒武纪就存在了,不过以他的魔性,在这个化石上滴两滴水他会不会活?
下面是几种寒武纪微观节肢动物和复原图,哈哈这虫子长得好随便啊
27.最后回到我们的灰姑娘虫,还是一起萌萌哒吧~
有评论认为这些虫子一点都不萌,又怀疑古生物人员的审美
(๑•́ωก̀๑) 答主很伤心,然而 你们说的似乎是对的。。。。。。。。。
ps:因为研究方向的原因,我就只帖无脊椎动物的图啦(≧▽≦)。因为网上很多复原图是超级不靠谱的,所以我都是采用化石标本+复原图,或者索性只有标本的方式。这也是科(zhuang)学(bi)精神的需要嘛,列位看官自己脑洞啦~(´・ω・`)
其他海量古生物图片,请(点赞后)向答主索取啦啦啦(´・ω・`)
下面违背一下原则,放一个大鱼(10m级)。年年有余啊各位
特26.看评论发现原来这条鱼才是明星(前面的虫子们哭晕在厕所)~含肺鱼Hyneria和他的猎物胸脊鲨Stethacanthus(自带电熨斗,,不不,是雷达)。鲨鱼表情被赞萌了!看来配角也可以靠演技逆袭哦~感受一下晚泥盆滨海萌萌哒杀戮。
补更几个脊椎动物~
特27.评论里有提到的邓氏鱼Dunkleosteus,同样也是晚泥盆的大鱼,类似的胴甲鱼类在华南有广泛的分布,但这么大的还没有发现。
先来一张舶来的复原图
头甲的标本,这个标本有多少是真实保存的化石,多少是修复上的还是存疑。(抱歉我还是一眼看到了画面背景相框里的三叶虫,应该是Utah产物(๑•́ωก̀๑),漂亮死了)
大部分类似鱼类种类都是和谐的,如下图,这个巨无霸是个意外。
特28.侏罗的Leedsichthys据说是史上最大的鱼类,先占坑放个复原图。详细科学资料正在查中
特29.以上三条大鱼得到了众知友一致好评,答主打算增(fen)进(sui)各位对萌萌哒古代鱼类的认识,推出Ostracoderm系列。
没错,图中那些拖鞋头状的带有失神的小眼睛的就是盔甲鱼类的头骨标本。作为主要生活在志留纪与泥盆纪的鱼类类群,这些具有头部外骨骼的早期鱼类简直丑的飞起。没脑洞出来?看复原图:
这丑的,,红色箭头指示的是标本中见到的眼孔,蓝色箭头是中鼻孔,l绿色箭头才是位于鱼腹面的真正的口。如果认为这个Galeaspida盔甲鱼目还不算丑的飞起
请看Osteostraci骨甲鱼目的分子,嗷嗷嗷丑的飞起你确定这是鱼?
。。。。。。。。。。。
以上两类鱼太丑,用长得还算凑合的Pteraspidomorphi鳍甲鱼结束吧~
暂时先到这里啦~脊椎动物方面答主要去补补课~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更多脊椎动物的图
~
(´▽`)ノ♪
最后,,精典结局~欢迎大家关注公众号山科地学研究院~我将推送大家感兴趣的古生物信息。
(多图预警)
1.莫尼西(Josephoartigasia monesi)
莫尼西全长3米、高1.5米及重约1吨,是迄今已知最大的啮齿动物。据推测,这种动物生活在水边的森林中,具有较长的门齿用于防卫或进攻,还有较小的臼齿用于吃水生植物或果类。
2.恐象(Deinotherium)
恐象是象形长鼻目中已经绝种的一类,生存于中新世中期至更新世早期。雄性恐象一般肩高接近5m,估计体重超过15.6吨。上颚没有獠牙,下颚有一对很大向下弯的獠牙。白齿的特征是有2-3道简单的横向脊骨(齿脊),这是用来切割杆物的,而与这相对应的咬碎动作则是其它大多数更原始的长鼻目所共有的。恐象分布于亚洲、非洲及欧洲等地区。
3.巨猿(Gigantopithecus)
巨猿是已灭绝的一属猿,很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猿。生存于约100万~30万年前的中国、印度及越南,与几种人科在时间框及地理位置上相同。化石纪录指步氏巨猿是最巨大的猿,站立时高3米及重600公斤。
4.有角囊地鼠(Ceratogaulus Rhinoceros)
有角囊地鼠又被称作“啮齿犀牛” ,是体型最小的有角哺乳动物。有角囊地鼠是一种啮齿类动物,在鼻子上长着一对角,在距今500万年前灭绝。
5.魔鬼蛙(Beelzebufo)
史前魔鬼蛙又叫魔鬼蟾蜍。生存时代是至今约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中后期,21世纪初欧洲科学家挖掘一副40.6厘米长的该蛙化石,科学家估算活着时候肛吻有43—45公分,拉伸开全长超过1米,体重9~10斤甚至更重。一些科学家指出,这不能说明这具化石是魔鬼蟾蜍中体型最大的,肯定有更大的存在。该蛙有牙齿,其骨头上的起伏则显示它可能有某种骨质“甲胄”。分布于白垩纪中后期的东非大陆和欧亚大陆地。
6.怪诞虫(Hallucigenia)
怪诞虫生活于大约5.3亿年前的海洋之中,最早发现于加拿大,是寒武纪最著名的动物。怪诞虫长约1厘米,脖子很细,头很小且为长条形,躯干背侧具有7对斜向上生长的强壮的长刺。这种生物长有一对单眼(而不是复眼)、一张嘴、前肠有板覆盖、有环形齿。怪诞虫的口部和其他动物群体,例如线虫一样。怪诞虫曾经是这个星球上数量最为庞大的动物。
7.林乔利虫(Leanchoilia Walcott)
林乔利虫是一种奇特的海洋节肢动物,属于大附肢纲,已灭绝,主要生存于约5.2亿年前的寒武纪前期,又称“始虫”。它能够在海中游泳并在海底爬行,是一种四眼的节肢动物,化石主要发现在中国澄江帽天山和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等地。总长约3-5厘米,呈筒锥状,前端圆,有像小鞭子一样的触手,形态十分怪异。前端的两个鞭子状的器官,被认为能在浅海抽打猎物后捕食。
8.威瓦西虫(Wiwaxia)
威瓦西虫是一种古老的软体动物,身体呈半球状,体表遍布角质板甲,两侧对称分布的尖棘可用于防御和捕食。它与已知的任何生物都没有亲缘关系,是一种神奇的生物。
9.Hurdia victoria
Hurdia victoria,节肢动物,长相怪异,体长1.5英尺(约合46厘米),大约在5亿4000年到5亿年前。Hurdia 体型长得要比其它生物更大,在寒武纪的海洋中占据着统治的地位,因此被称为“寒武纪的霸王龙” 。Hurdia 的大头甲引人注目,它的腮部结构为人们了解节肢动物的肢体和呼吸器官的起源提供了线索。
10.始王兽(Eobasileus)
属尤因他兽类,始新世末期生活在北美大陆最大的动物之一,故名“最初的(始新世)王”。始王兽体长 3米,肩高1.5米,体重 3吨,头部有骨质瘤和由毛发构成的角,可以震慑当时的肉齿类食肉动物。头骨化石很酷炫。
不定期更新,尽情期待
资料来源百度,仅伸述略,抛砖引玉,以期就教高明,感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查阅更多资料
(图侵删)
1、
旋齿鲨(Helicoprion)
介绍:Helico源自希腊语“螺旋状”,Prion则源自“锯”,组合起来意即“螺旋锯”。这用来指它的牙齿,这些牙齿从大到小,内卷成环状螺旋形齿,犹如铣刀般,极富切削感,看上去令人不寒而栗 。而问题也就出在这些牙齿上,打自发现那年起,旋齿到底于鲨鱼的哪个位置的争论便持续迄今。因为无论是现生的鲨鱼,还是其它脊椎动物,都没有任何一个种类发现长有这种旋齿。
生存年代:
旋齿鲨生活在石炭纪到早三叠纪( 310–250Ma)(Ma为百万年)
体长习性:
旋齿鲨的身体化石依然隐藏在上古的地层之中,不过根据其它尤金齿目的化石来推算,可以得出旋齿鲨可以生长到3-4米长的结论。
物种分类: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
刚: 软骨鱼纲 (
Chondrichthyes)
亚纲: 全头亚纲(
Holocephali)
目: 尤金齿目(†
Eugeneodontida)
科: 阿格赛兹鲨科(†
Agassizodontidae)
属: 旋齿鲨属(
† Helicoprion)
Karpinsky, 1899
模式種:
Helicoprion bessonovi
复原图:
这狂拽酷霸屌炸天的牙齿 别的生物可从来没有过。
化石图:
这个是wiki上的化石的样子。
国内也有旋齿鲨化石的出土。
争议:
关于旋齿鲨的锯齿,自发觉以后旋齿到底于鲨鱼的哪个位置的争论便持续迄今,所以关于旋齿的位置有各种不同的猜测,摘取如下:
关于旋齿的作用,大家都有各自的猜测。
1952年俄罗斯古鱼类学家奥勃鱼切夫提出:如果螺旋齿位于下颌,只能妨碍鲨鱼进食,应长在上颌,充当防护装置,好比动物头部的一个减震器。1995年,澳大利亚帕斯市古脊椎动物馆馆长出版了“鱼类的兴起:五亿年的演化”一书,书中有一张假设的插图,描绘旋齿鲨的下颌向下卷曲成螺旋状,上面牙齿密布。想象旋齿鲨可以解开下颌,当作鞭子使用,抽打被捕食的动物,并将猎物钩在凸出的牙齿上。他还认为,旋齿鲨将下颌旋转起来,是为了模仿一种叫做菊石的古贝壳类动物(当时数量很多),以达到引诱和捕获猎物的目的。
关于螺旋齿的生长,美国一位泥盆纪鲨鱼专家曾提出了两种理论:一种理论认为螺旋齿的基部在生长过程中紧连在一起,新的和老的牙齿推着向外生长,就象长在肉中的指甲一样,这样可以防止牙齿脱落。另一理论认为螺旋齿的大小与支撑它的颌骨成正比,而且只有鱼体长到足够大时才能出现螺旋齿。
一直以来,因为旋齿鲨是软骨鱼类,骨骼在生物死亡开始之后就开始腐化,仅仅只能留下牙齿的化石,无法提供的关于牙齿是如何生长的信息。直到相近的属(同一个科)的鸟锯鲨(Ornithoprion)的头骨化石被发现,人们才明白旋齿是生长在下颚的,并且随着个体的长大而增大。随着个体的生长,更小的牙齿被移到旋齿的中间位置,而更加大的牙齿被放在旋齿的外测。因为尚未有旋齿鲨的真正的骨架化石(软骨鱼要留下化石相当困难),所以只能确定牙齿是在下颚的,具体的构造尚未完全清楚。不过根据近亲物种来判断,也应该是一个有狭长鼻子的生物。
旋齿鲨虽有鲨之名,但它们和鲨类是关系甚远 , 相反和全头类关系较近。
软骨鱼纲分为
板鳃亚纲和
全头亚纲。鲨鱼全是在板鳃亚纲下,旋齿鲨应该更加接近于现存的
银鲛目(
Chimaera)。
参考:
尤金齿目
Eugeneodontida旋齿鲨属
Helicoprion旋齿鲨的分类研究
旋齿鲨并非鲨鱼 与全头类的亲缘关系更近鲨鱼
鲨鱼全头亚纲
全头类2、
雷兽(学名:Brontotheriidae,或称Titanotheriidae)是奇蹄目下一科已灭绝的哺乳动物。它们生存于5千6百万至3千4百万年前的
始新世早期至晚期。
有的肩高可达2.5米,常具有成对的鼻角。其中最著名的是王雷兽。
有没有一种奇幻小说里坐骑的感觉? 可惜这种生物恐怕在原始人类活跃之前就已经灭绝了。
王雷兽的骨架:
雷兽虽然长得很像犀牛,但是确实和马的祖先亲缘关系相近。
所以雷兽科是在
奇蹄目Perissodactyla
马型亚目 Hippomorpha
雷兽总科Brontotherioidea †
雷兽科 Brontotheriidae †
参考:
雷獸科3、被下面的那个匿名用户提前说了,
叫雕齿兽。
雕齿兽是有史以来毛皮“装甲”最厚重的哺乳动物,堪称为哺乳动物中的“铁甲武士”,成熟的雕齿兽身体全长约4米,背部最高达2.5米,坚硬盔甲直径就经常大于两米,保护着它的身躯。可以说是犱狳的远亲。它们的体形和大众的甲壳虫汽车差不多。雕齿兽看起来有点像海龟,圆圆的甲壳由许多小碎片组成。最奇特的是,它们长长的尾巴终端还长有一个小球。这个壳是由超过1000个1寸厚的骨板所组成。雕齿兽还有一条超过1米长的管状尾巴,雕齿兽的尾巴有环形骨作为保护。尾巴的末端有厚角质化的刺,就像一条带刺的巨型棍棒,也可以起到防御作用。显然,在这样的坚硬装备与武器之下,再凶猛的肉食动物,也很难对雕齿兽攻击而猎食。雕齿兽食草哺乳动物,生活在上新世、更新世期间的南美洲。
这种像乌龟的哺乳动物生物和人类生活在同样的年代,存活直到更新世晚期(距今约30,000-8,500年前),灭绝时间大约是1万年前。可以想象原始人类遇到这种笨拙的防御性生物该有多高兴。总有办法能把这种行动缓慢的生物当作优质的蛋白质来源。
这种生物又有些类似
甲龍屬这算是不同种类的生物进化到相近的形态的典型例子,好像这种情况叫做
趋同演化。
骨骼:
另外的,当我发出这个生物的图片时,一个朋友说这就是放大版的
犰狳科,然后我看了看
犰狳的样子:
带壳哺乳动物这个分支终于在现代留下了唯一的火种。
参考:
雕齒獸4、
陆行鲸 又叫游走鲸
参看:
Ambulocetus大小如下图所示
骨架:
陆行鲸的化石在巴基斯坦发现,被认为是鲸鱼从陆地走向海洋的过渡物种。生活在始新世
大约距今5000万年前,就是恐龙灭绝后的哺乳动物发展期。
长大约为12英尺,看起来像水獭与鳄鱼的合体。头大,吻突长,眼位于头部背侧面。
参考:
这是一篇关于鲸鱼类动物进化的文章
http://etb-whales.blogspot.com/2012/03/evolution-of-whales-adapted-from.html# (需要翻墙)
ps:不是我故意要和下面那位一样,这两个都是我晚上就想到了但是实在想睡觉所以第二天来补的:-(。
5、
鐮刀龍屬镰刀龙(Therizinosaurus)是一种类似于鸟类的杂食恐龙,属于兽脚亚目中的虚骨龙类、手盗龙类。生活在8000~7500万年前的
蒙古。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前肢上极长的指爪--长达75厘米,可以用于驱赶天敌,或者得到食物。镰刀龙长有羽毛,但是显然不会飞,它们体态臃肿,和其他手盗龙类有很大区别。
上面的内容来自百科。
镰刀龙在
恐龙行星 第一季 (豆瓣)里有出场,被描述为暴龙科的近亲。在不同的演化路线下,从暴龙类生物的完全食肉,到成为吃素的好孩子了。
恐龙星球里有特暴龙PK镰刀龙的画面,下场是特暴龙咬断了镰刀龙的脖子但是镰刀龙刺伤了特暴龙导致特暴龙的死亡。所以至少这部片子的作者认为镰刀龙的爪子还是很有战斗力的。
恐龙星球里的造型(没有羽毛,传统的恐龙造型):
但是按照比较现代的理论来做的复原图来说,又可以是这样的:
最近关于恐龙身上是否有羽毛争论似乎还没有公认的结果,似乎有羽毛的学说更占上风?姑且就按照恐龙星球的造型来判断吧。
镰刀龙属下只有一个种 ,龟型镰刀龙(T. cheloniformis)。
镰刀龙它们可生长至9.6米长,重量可达3到6吨。
和人类的对比图:
再发几张特暴龙和镰刀龙的对比图
由于没有颅骨化石,只能靠别的镰刀龙科的化石进行推断。
它们最可能是植食性动物(白垩纪有草本植物了,不过应该不普及。),它们使用大型指爪将树叶送入嘴中
镰刀龙爪子化石
叶甫根尼·马列夫在命名镰刀龙,将它们归类于
镰刀龙科,但他当时认为镰刀龙是种奇特的巨大海龟,具有大型指爪。(自行脑补海龟有这种爪子是个什么样子。。。)
参考:
鐮刀龍屬 鐮刀龍科6、
奥特瓦
奥特瓦类是类似蛭的一种生物,它们生活在深海,靠吸血为生。这是种长相怪异的生物。
是在大约6亿年前的寒武纪,生活在中国南海的深海大峡谷等地,是一种蠕虫,学名是OTTOIA,但是体长只有2cm~16cm 。这种虫是在连哺乳动物都没出现的时代的最早海洋皇者之一。
其主要属征归纳如下:"外形长筒形,身体两侧对称,可分为体前的吻及具环节的躯干,吻上有口及钩、刺、针形装饰。具消化道、饥痕",并置于鳃动物门中
这种生物的分类是
Kingdom:
AnimaliaStem-group:
PriapulidaClass:
†ArchaeopriapulidaFamily: †Ottoiidae
Walott, 1911
Genus: †Ottoia
Walcott, 1911
Species
O. prolifica Walcott, 1911 (type)
即 动物界
曳鳃动物门_百度百科始曳鳃纲 Archaeopriapulida
接下来的分类就比较纠结了,反正是一个比较偏门的生物。
知道这个生物是因为
远古入侵 第二季 (豆瓣)的第二集里出现了一种奇怪的蠕虫类生物
剧照如下
在电视剧中被描述成一种在寒武纪之前,不呼吸氧气反而呼吸含硫的空气的生物。
不过寒武纪之前哪里有体型如此巨大的生物- -。压根不现实。
这种生物的原型就是奥特瓦了。不过体型要小得多,并且是在深海之中。
参考:
Ottoia7、
后弓兽(macrauchenia),又叫长颈驼,也叫滑距兽
是南美洲一种独特土生的有蹄动物的最后成员,位居该品种系谱的末端。自从被发现后,它们并未得到太多的研究。后弓兽最奇怪的特征是在它的头颅,即头上方长有鼻孔。这引起众多联想,其中包括后弓兽为水栖动物,这些鼻孔是作为喷水孔。
生活在最古老的化石可追溯至约7百万年前,而在约1万年前的
更新世晚期便失去了化石纪录。
长颈驼首个化石标本是于19世纪初由
查尔斯·达尔文(就是那个著名的达尔文)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发现,他最初误以为是属于巨大的大羊驼。自此以后就发现了很多长颈驼的化石,主要都是在巴塔哥尼亚发现,在玻利维亚及委内瑞拉亦有发现。
分类:
界:
动物界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Mammalia
目:
滑距骨目Litopterna
科:
后弓兽科Macraucheniidae
属: 后弓兽属 Macrauchenia
种: 长颈驼 M. patagonica
二名法Macrauchenia patagonica
Owen,
1838造型:
这么奇特的鼻子大家感觉如何。
由于是1万年前才灭绝的,可以推断史前南美洲的人类肯定遇到过这种优势蛋白质的提供者。
说不定还能驯化成为坐骑(虽然马匹的驯化不过五千年的历史)。
第一张图旁边的那只巨鸟就是这种生物的主要捕食者——
骇鸟。当然也有别的可能的捕食者如安达格尔鸟(Andalgalornis),与及
肉食性的
有袋目,如
袋剑虎及
南美袋犬。
假如没有灭绝的话继续演化,说不定和大象一样鼻子越来越长。
习性:
按照长颈驼的牙齿,它们是草食性的,以其象鼻来抓树叶或草为食物。
根据科学家的推测,它们是用快速的跑动速度来逃避猎食者,或是以其长及强壮的腿来踢它们,就像是现今的骆马或骆驼一样。
骨架:
参考:
長頸駝 滑距骨目---------------------
这个回答好早以前的,不过今天看到徐星的团队又发现了一个新的前所未有的物种,
我把这个物种添加上。
只能说生物进化的历史有多少玄奇,不同种类的物种之间并没有特别的壁垒。
8 奇翼龙
复原图:
化石图片:
放大图,棒状结构。有翼膜的部位。
头骨化石
这是一种神奇的似鸟恐龙里的一个奇特存在。
一般来说翼龙和恐龙是不同的类型,翼龙属于翼龙目,恐龙只有2个目,鸟臀目和蜥臀目
然而中国的古生学家们在发现于河北青龙县侏罗系地层的小恐龙中新发现的这个标本上发现了类似蝙蝠的翅膀。这在之前的恐龙化石中从未发现。
由于化石保存并不是非常完好,古生物学家们用了很久的时间才确认奇翼龙腕部的棒状结构是翼膜翅膀的关键组成部分。
这个物种的发现揭示了,在通往天空的过程中,兽脚类恐龙有着诸多创新性的尝试,许多支系不幸进了演化的死胡同,只有现生鸟类的这种飞行模式延续至今。
这个模式也同时出现在远古的哺乳类动物中。远古的飞行哺乳类并没有后代,但是后来有了蝙蝠,和鸟类的飞行模式完全不同,但是别具特点。
长着一个恐龙鸟头,身上是蝙蝠的翅膀,所以有外媒的描述这是聚集鸟类、恐龙、蝙蝠、翼龙诸多生物的一部分特性于一身的奇怪物种。
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这种翅膀具有空气动力学功能,但是无法完全飞行。它的空中生活似乎只限于在树木之间做短距离的飞翔,或者从高处飞翔到地面。研究者还无法确定奇翼龙是采用扑翼飞行,滑翔,还是二者兼具。最后一个方式极具可能性,但以前一直被从事鸟类飞行起源的研究者忽视,徐星认为这是未来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奇翼龙可能以滑翔为主,辅助以扑翼飞行。
生存年代:约1.6亿年前的侏罗纪
物种分类:
种名 Yi Qi,
这是恐龙中名字最短的了。中国古生学家命名古生物还真是任性:-(。
根据论文原文的这张图,奇翼龙的分类:
总目:
恐龙总目Dinosauria
目:
蜥臀目Saurischia
亚目:
兽脚亚目Theropoda
(未分级)虚骨龙类 Coelurosauria
von Huene, 1914
(未分级)
手盗龙类Maniraptora近鸟类 Paraves
鸟翼类 Avialae
擅攀鸟龙科 Scansoriopterygidae
亲缘关系和鸟类分得很近。
同科的还有耀龙和树息龙,
按照这个物种的奇异特性,估计要单独成属的。
当然这个类别的物种的新发现估计还有很多,分类关系还没稳定。
参考:
Yi Qi - About.com Dinosaurs Bat-Like, Pigeon-Sized Dino Soared Over China : Discovery News研究者之一邢立达发表在果壳的文章。
事故已经定则了,说明已经过了执法机关了,这时候还扯个屁?
如果事故定则你没有责任,那你咋办都可以,别说三不一没有了,你全部都没有都行。
如果事故定则你有责任的话,你三不一没有只能让执法机关认为你在抗法。
人的睡眠偏好被称为“睡眠类型”或“时型”(chronotype),具体分为早睡早起的“清晨型’(morningness),晚睡晚起的“夜晚型”(eveningness)和不早不晚的中间型,中间型占的比例可能最多,而睡眠类型一般相信是先天性加上后天环境的影响。 一般以11点睡眠为中间型的分界,题主想比较的10pm – 6am的睡眠模式属于早晨型,而2am – 10am睡眠模式属于夜晚型。
我们大脑中的下丘脑维持着人体的总生物钟,称为视交叉上核(SCN)。而人体大部分细胞器官都维持各自的子生物钟(peripheral clock)。 SCN从瞳孔接收光信息,维持大概24小时的昼夜节律,SCN通过神经系统(自主神经,autonomic nerve),荷尔蒙系统(下丘脑-垂体,hypothalamo-pituitary)等的信号(例如乙酰胆碱、褪黑素、皮质醇等)跟其他细胞器官的子生物钟沟通和同步。总生物钟SCN主要通过光线作出反应,细胞器官的子生物钟主要通过饮食和身体运动调整。 饮食包括食物质量、食物的卡路里和进食时间等都在影响子生物钟,这些饮食和运动因素称为“授时因子”(zeitgebers)。授时因子会推迟或加快大脑总生物钟的时间,生物钟的时差称为“相位偏差”(phase-shift)。所以总生物钟接收光信号后,会影响身体细胞器官的功能,而细胞器官则对进食和运动作出反应,影响大脑的总生物钟。 所以我们晚间的光线,进食时间和运动时间等,都是影响我们生物钟的“睡眠类型”的环境因素。
习惯了晚睡晚起的人都会觉得自己是夜猫子,一定是夜晚型的,相反习惯了早睡早起的一般都觉得自己是早晨型的,但其实有更科学的方法分析诊断究竟个人属于哪一个睡眠类型的:问卷方法或DLMO测试方法。问卷方法顾名思义是通过回答问卷得出量表分数,两个公认比较准确的问卷量表是“慕尼黑时型问卷.” (MCTQ) 和清晨型-夜晚型量表(MEQ),两者都有一定的准确度,但公认最准确达到是“褪黑素昼夜节律时间”(DLMO),原理是人的内源褪黑素在准备入睡前会增加分泌,DLMO是通过晚上到早上收集尿液或唾液化验评估褪黑素在不同时点分泌的状况以作出最准确的判断。有研究比对了MCTQ和MEQ跟DLMO的差异,[1]发现偏差还挺大,所以就算较为科学认可的问卷都不能准确反映人体真正的睡眠类型,我们自己猜可能就更大偏差了,也许我们不应该过早给自己下定论,自己一定就是夜晚型一定需要晚睡。光线压抑褪黑素的分泌,推迟正常睡眠时间,造成人为的“晚间型”睡眠模式,对健康造成隐患。[2]
大量研究比较过夜晚型和早晨型人群的代谢性指标发现夜晚型的人出现各种代谢性疾病更多,2015年的对照组研究,[3] 韩国的研究人员把1620名年龄在47-59岁的人群样本归类为早晨型(29.6%),夜晚型(5.9%)和不早睡也不晚睡的中间型(64.5%)。研究发现只有夜晚型的人群跟更高的代谢性疾病有关,特别是男性,夜晚型的男性患上糖尿病的风险是298%,肌肉缺乏症的风险是389%,而女性出现代谢综合征的风险也高达222%。
研究也发现夜晚型人群更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2013年日本的一项对照组研究,[4]比对了早晨型和夜晚型的糖尿病受试者,发现夜晚型的受试者,反映中期血糖水平的HbA1c和LDL水平更高,更难控制血糖水平。
夜晚型也跟精神健康有关联性,2019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多家大学学者发表的研究,[5] 分析了362家学校的2.9万高中生,发现夜晚型学生出现情绪问题,行为问题的风险更高,而精神健康分数也越低,尽管考虑了睡眠时长的因素,睡眠时间越晚,出现精神健康问题的风险就还是越高。
2019年的文献回顾,[6] 也发现夜晚型的成年人跟抑郁症,药物滥用,睡眠障碍和精神障碍有关联性。
哥伦比亚大学的横断研究,[7] 也发现夜晚型的女性跟心血管疾病有关联性,夜晚型女性的心血管风险增加241%。
那为什么夜晚型的人更容易出现各种代谢性疾病和精神健康问题? 因为晚睡很多时跟不健康的饮食和“错误”的进食时间有关。 [8] 研究发现夜晚型的人晚上摄入更多的卡路里,而晚上摄入卡路里增加肥胖风险。
哈佛大学和爱荷华大学的学者在2019年发表的对照组研究,[9] 跟踪了872名受试者一年时间,得出早晨型和夜晚型受试者的饮食跟健康关系的有趣的数据。研究发现夜晚型人群在晚间摄入最多卡路里比例的,相对同是晚间型的人但晚间摄入卡路里最少比例的,肥胖风险增加5倍!夜晚型人群晚间吃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多的,肥胖风险分别增加4.5倍和3.7倍,但早晨型的人没有同样的风险。
题主也问到晚上10点睡到清晨4点是否健康,其实成人的最佳睡眠时长是7到9小时,已经有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过短和过长的睡眠时间跟疾病和死亡率有J型或U型关系。例如青岛大学发表的荟萃分析,[10] 包括了35个研究一共150万人的样本,当中有14万个死亡案例,发现睡眠时间时长在7小时,全因死亡率最低,过短和过长的睡眠可能跟健康问题有关,最佳全因死亡全因死亡率,建议大家7小时睡眠可能可以降低死亡风险。所以一天6小时睡眠并不是最理想的。
综合上述近年的研究,人的睡眠类型有早晨型的早睡早起型,夜晚型的晚睡晚起型,和正常作息的中间型,睡眠类型受先天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晚间光线会推迟我们的生物钟,造成人为的夜晚型睡眠类型,而夜晚型睡眠模式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病和精神健康风险。这些风险起码部分跟饮食模式有关,如果晚睡晚起的人可以减少晚间摄入的卡路里,实行更健康的饮食模式,研究发现可以大幅降低肥胖和代谢性风险。
参考
[1] Kantermann, T., Sung, H., & Burgess, H. J. (2015). Comparing the Morningness-Eveningness Questionnaire and Munich ChronoType Questionnaire to the Dim Light Melatonin Onset. Journal of biological rhythms, 30(5), 449–453. https://doi.org/10.1177/0748730415597520
[2] Ashbrook, L. H., Krystal, A. D., Fu, Y. H., & Ptáček, L. J. (2020). Genetics of the human circadian clock and sleep homeostat.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45(1), 45–54. https://doi.org/10.1038/s41386-019-0476-7
[3] Yu, Ji & Yun, Chang-Ho & Ahn, Jae & Suh, Aly & Cho, Hyun & Lee, Seung & Yoo, Hye Jin & Seo, Ji A & Kim, Sin Gon & Choi, Kyung Mook & Baik, Sei Hyun & Choi, Dong & Shin, Chol & Kim, Na-Hyung. (2015). Evening Chronotype Is Associated With Metabolic Disorders and Body Composition in Middle-Aged Adults.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100. jc20143754. 10.1210/jc.2014-3754.
[4] Iwasaki, M., Hirose, T., Mita, T., Sato, F., Ito, C., Yamamoto, R., Someya, Y., Yoshihara, T., Tamura, Y., Kanazawa, A., Kawamori, R., Fujitani, Y., & Watada, H. (2013). Morningness-eveningness questionnaire score correlates with glycated hemoglobin in middle-aged male worker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Journal of diabetes investigation, 4(4), 376–381. https://doi.org/10.1111/jdi.12047
[5] Gariépy, G., Riehm, K. E., Whitehead, R. D., Doré, I., & Elgar, F. J. (2019). Teenage night owls or early birds? Chronotype and the mental health of adolescents.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28(3), e12723. https://doi.org/10.1111/jsr.12723
[6] Kivelä, L., Papadopoulos, M. R., & Antypa, N. (2018). Chronotype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 Current sleep medicine reports, 4(2), 94–103. https://doi.org/10.1007/s40675-018-0113-8
[7] Makarem, N., Paul, J., Giardina, E. V., Liao, M., & Aggarwal, B. (2020). Evening chronotype is associated with poor cardiovascular health and adverse health behaviors in a diverse population of women. 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 37(5), 673–685. https://doi.org/10.1080/07420528.2020.1732403
[8] Mazri, F. H., Manaf, Z. A., Shahar, S., & Mat Ludin, A. F. (2019).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hronotype and Dietary Pattern among Adults: A Scoping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7(1), 68. https://doi.org/10.3390/ijerph17010068
[9] Xiao, Q., Garaulet, M., & Scheer, F. (2019). Meal timing and obesity: interactions with macronutrient intake and chronotyp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2005), 43(9), 1701–1711. https://doi.org/10.1038/s41366-018-0284-x
[10] Shen, Xiaoli & Wu, Yili & Zhang, Dongfeng. (2016). Nighttime sleep duration, 24-hour sleep duration and risk of all-cause mortality among adults: 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Scientific Reports. 6. 21480. 10.1038/srep21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