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央视版《三国演义》有哪些原创情节? 第1页

     

user avatar   yl87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1. 现在让n多人津津乐道的diss王司徒那段,实际上最后一部分是原创的。

孔明在车上大笑曰:“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诸军静听: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原著到二十四帝这儿就为止了,而央视版加上了后面这段:

我觉得这段是名著改编电视剧史上经典到超越原作者的一个典型案例。

这段台词本身的力度,加上唐国强老师表演的爆发力(以及配音演员的爆发力?毕竟这段我没太听出来是配音还是唐的原声),把整个剧情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还顺便贡献了两句经典台词和一个表情包。

2. 最后一集开场,阿斗投降,姜维在面临人生最后抉择的时候祭拜诸葛亮。

注意看姜维给诸葛亮立牌位上面的头衔,不是丞相,而是

我觉得我们很多人,甚至包括罗贯中自己可能都忘了,小说里诸葛亮和姜维之间的关系,不是上下级,而是师徒啊。

这样一句原著里姜维没叫出来,诸葛亮没听见的师父,被剧组用这样一种方式给补完了。

3. 电视剧里为了体现周瑜的音乐细胞,加了个小支线,让周瑜做了一首长河吟来明志。








三气周瑜之后,原著里周瑜和诸葛亮是以书信笔谈的方式做了最后一次联动,电视剧版直接让他俩又见了一面,而且让诸葛亮也弹了一次这首长河吟。





话说回来,三国演义里最能体现“壮志难酬”这四个字的,不恰恰就是诸葛亮吗?

所以哪怕周瑜一而再再而三的想办法要除掉诸葛亮,诸葛亮却并不记恨周瑜,因为诸葛亮才是最懂周瑜的人。











一句壮志难酬,又能概括三国演义里乃至史上世间多少人(不管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的人生呢?

哪怕像周瑜这样众人眼里的人生赢家,和诸葛亮这样众人心中的古今仪表,在面对时代和人生困境的时候,也会像普通人一样充满着无力感。

还记得毛版三国开场引用杨慎的临江仙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是杨慎被贬官外放之后的作品,从风光无限的官二代,到四处漂泊的普通文人,这样的人生落差,对于个人而言不可谓不大,然而在历史大潮中也算不得什么。

如果没有这种人生感悟,杨慎也活不到72岁。

用这样一首词,就是告诉读者,不如意事十八九,但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是书里的还是书外的,最后都会成为笑谈。

虽然想开并不容易,但是能想开点就想开点。


user avatar   shi-jue-w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非常多。央视三国尊重原著不假,但并非亦步亦趋,精彩的原创和对原著不尽合理的改编绝不在少数。这本来也是主创们的共识,如总导演王扶林所说:

这里说几个个人特别喜欢的例子。

平定北方,曹操致敬黄河。(22集)

https://www.zhihu.com/video/1192983066161942528

原著有官渡胜利后老者箪食壶浆以迎曹操的描写,但曹操的回话是编剧原创:

“如此,恕晚生自作主张,将这酒奉献于此土此水,以报万年养育之恩。”

面对老者和黄河,这里的曹操显得格外谦卑。于是他将酒洒向山水,洒向万古奔腾不息的黄河,而魏武则屹立于北方大地的山峦之间。这样的对白和场景,实际是以一种很开阔高远的视角,从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角度,充分肯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历史功绩和宽广胸襟。大约只有这样一个魏武帝才能写出蒿里行观沧海短歌行那样的史诗吧。

(评论不停有人刷酒里有毒也是醉,你干脆说那几个老头在杯子把手上也抹了毒药、曹操一摸就死,岂不妙哉?原著说的明白,袁绍重敛于民,民皆怨之,现在曹操成功统一了北方,他们有什么必要毒死曹操?大庭广众的,要是曹操喝完就一命呜呼,这帮人自己还要不要命?这种脑洞于情于理说的通吗?这样宏伟的场景,不为了表现曹操的胸襟气魄又为了什么?有那看三流宫斗文艺作品的功夫不如好好关注一下自己的涵养和心胸。)


官渡胜利,曹操祭奠袁绍。(23集)

此时曹操已经赢得了官渡之战,在北地的风沙中,他找来陈琳,让他当众念诵其《为袁绍檄豫州文》,众将听不下去了,纷纷要求不要再念,

可是曹操本人,猛地转身,毅然说道:

“念!为何不念?当年此文传至许都,我方患头风,卧病在床。此文读过,毛骨悚然,一身冷汗,不觉头风顿愈,才能自引大军二十万,进黎阳、拒袁绍,与其决一死战!(语速不断加快,斩钉截铁。随即停顿一下,十分洒脱地仰天大笑)哈哈哈哈哈……真乃檄文如箭!此箭一发,却又引得多少壮士尸陈沙场,魂归西天。我曹操不受此箭,壮士安能招魂入土,夜枕青山!(语速放缓,带有回忆和伤感)星光殷殷,其灿如言,不念此文,操安能以血补天哉!(情绪和声调都达到顶点)

此段纯为原创,在曹操大胜之后,他并没有太多肤浅的欢喜,而是亲自祭奠曾经的老友和对头,祭奠为了这场战场付出生命的无数将士。此刻曹操要求陈琳在大庭广众之下诵读檄文,他要用自己的承受刀剑一般的诋毁,用以抚慰死去的英灵。加上风沙狂吹的布景,鲍国安一咏三叹的表演、跌宕起伏饱满之至的情绪和低沉苍凉又洒脱雄浑的声音,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一场戏。这般的胸襟和格局,实非平庸之主创所能及也。

https://www.zhihu.com/video/1192977353171709952

草船借箭前,孔明鲁肃论将帅之道。(34集)

又是一段神加戏,在此集开头涉及了二人论将帅之道、气象之学的戏份,为后来诸葛亮准确预测大雾天气从而借箭成功的情节做了非常好的铺垫:

亮:“亮反要问汝:何为将帅?”
肃:“统兵,陷阵,征讨,封疆耳。”
亮曰:“此其一也。古之统兵者,均以为自乃将帅之才,却不知将帅乃道也,非勇悍之武夫所能知晓。平庸之将所着重者,乃兵力多寡、勇猛如何,此类武将如吕布、袁绍等辈比比皆是,不足挂齿。(先举反例引出话题)
高明之统帅,不仅要知已知彼,善用兵将,还要观天时、明地利、懂人生,料事如神、熟读兵法,统帅万军,游戏自如。此等大将如古之孙、吴、管、乐,今之曹孟德、周公瑾也。(说明高明统帅的内涵,并举古今成功者,特别在赤壁之际还能举出曹操)
然而,仅如此,仍未明将帅之道也。”
肃:“那怎样才算得上将帅之道呢?”
亮:“说来话长,亮仅举一例,比如这用兵,这“兵”字就大有学问!
兵者有可见之兵,有不可见之兵。可见之兵者,荷戟执戈,肉身之士也。不可见之兵,日月星辰,风云水火,山川之灵气,如此万物万象,均可为兵。”(由兵的话题开始说将帅之道,流畅自然且气势宏阔)
“譬如这七十二候图。它成图于周公,将节气周天三百六十日分类别之,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成时,四时成岁,将一年之中的节气更替、万物衰荣一一道明。何时虹藏不见,何时雷始收声,何时土润溽暑,何时雾霾蒸腾。如此,只需谙熟于胸,融汇于心,运用得当,便可胜于百万雄兵!”(进入具体事例和专业领域,相当拗口的文言文,被唐国强说得自然流利一气呵成且自信泰然。只是可惜这里不是唐国强本音)

全篇对话,条理分明逻辑清晰,内容和思想如剥丝抽茧一般逐渐展开,编剧对古文的驾驭令人不能不服。

而且,对诸葛亮的文章思想有所了解的人,会知道这段并非凭空瞎写,而是深得诸葛亮军事思想的精髓:

夫知人之性,莫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诸葛亮《将苑·知人性》
仁爱洽于下,信义服邻国,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四之内视如家室,此天下之将。——诸葛亮《将苑·将器》
将有五善四欲。五善者,所谓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之虚实,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四欲者,所谓战欲奇,谋欲密,众欲静,心欲一。——诸葛亮《将苑·将善》

历史上的诸葛亮,高度重视从实际出发,认为打好仗必须重视人性、天文、地理。再看电视剧里的“观天时、明地利、懂人生”,“日月星辰,风云水火,山川之灵气,如此万物万象,均可以为兵”,不就是对这些文字的总结化用?此种对古文行文和古人思想的两方面的把握、理解与运用,已经超出编剧领域而近乎专业。这种作风在后面的《孟德新书》里有更好的体现。

战事失利,周瑜小乔互倾心怀。(45集)

此时刘备孙夫人已经回到荆州,周瑜怒气迸发一病不起。此集开头就是周瑜抚琴,小乔劝慰:

小乔:将军,趁热喝了这碗羹。
公瑾:唉……体力难支矣。一曲《长河吟》尚未奏完,这箭伤,便扰我琴思啊……
小乔:养伤期间,将军何苦奏此忧郁之曲。
公瑾:此次兵败,心中十分愧疚。近日养伤,深感人生之艰难,就像那不息之长河,虽有东去大海之志,却流程缓慢,征程多艰。哎...……!然,江河水总有入海之时,而人生之志,却常常难以实现,令人抱恨终生。
小乔:将军之心,妾能理解一二。(周瑜有点意外地望着妻子)
将军英才盖世,辅佐明主,渴求统一大业,确属鲲鹏之志。然涓滴之水汇成江河,已属不易,奔流向前,汇入大海之时,更会倍感自身之渺茫...…
公瑾:妻之言,确如金石,令我宽解许多。

这里的周瑜,已绝非小说里那个心胸狭隘的小人,他没有抱怨诸葛亮刘备等具体的敌手,而是从自己的作品《长河吟》出发,由不断的挫折已经上升到对人生无常、寿命有限而壮志常常难酬这一千古英雄同悲之事的思索与感慨,从长河曲折奔流联想到人生道路崎岖。(《长河吟》在这里不仅是周瑜情志的流露,而且成为后面瑜亮二人关系的枢纽)

这段对话既不乏深刻痛切的哲理思索,又有富有诗意的表述;既和历史上周郎风流潇洒的艺术家气质吻合,又与建安文学中人生苦短、建功立业的主旨一致,还铺垫了后面孔明周瑜的英雄相惜和周郎归天,演出了周瑜小乔的伉俪情深、心心相印的情意。特别是个人生命的短暂与天地宇宙(周瑜口中代以“长河”这一诗化的意象)的长久所形成的巨大无情的对比,尤其令人感喟,这也是千百年数不尽的文学作品反复诉说沉吟的命题。此段对话一出,周瑜这个人物的内在品格相较小说乃至历史,大为提升。

https://www.zhihu.com/video/1192978168875794432

瑜亮惺惺相惜又亦敌亦友的关系。(45、46集)

由于原著浓墨重彩的描写,周瑜诸葛亮已经成了智慧过人、各为其主而又亦敌亦友的一对才士的代名词。如何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将这种关系刻画好?原著在这里其实是有缺失的,因为把诸葛亮写的有点奸险了(胡适就说过,三气周瑜一段把诸葛亮写成了“奸刁险诈的小人”)。而剧中则为二人特别是诸葛亮,增添了很多富有智慧与人情味的桥段:

如周瑜兵败,听到山上孔明弹琴:

瑜:山上,是何人弹琴?汝怎会弹奏我的《长河吟》?!  
亮:亮对公瑾之绝唱,铭心倾慕,故不惜重金求之。亮得此曲,爱不释手,时时弹拨,常为曲中所蕴含之深意,感慨不已!大英雄壮志难酬,岂不令人悲怆?

确实是只有英雄才能读懂英雄。孤独者未必英雄,但英雄者常常孤独,因此但有知音,自会倍感难得。诸葛亮对周瑜曲意的深刻领悟,令周瑜直至死前仍念念不忘,感慨万千,他深切懂得二人互为知音却注定为敌的宿命,并为之叹惋不已:

人言我与孔明两雄相争,水火不容,谁知,他竟能深解我《长河吟》之寓意……!哎……各有其志,各为其主,又岂能不争……

周瑜归天,剧中诸葛亮的表现根本不是书中的“抚掌大笑曰:'周瑜死矣!'”若那样,也太无情了。孔明毕竟不是冷血之人。剧中,他一袭素衣,和赵云站在江边,遥望滔滔逝去的江水,面庞上是拂之不去的哀伤。赵云不解:

周瑜去世,荆州少一劲敌,应该高兴才是。况且那周郎心胸狭窄,几次欲致军师于死地。既如此,军师又何必伤感呢?

应该说,赵云的疑问是很多人的疑问,他们是从集团利益的角度来说的。但孔明的解释却是:

人言周公瑾嫉才妒能。非也!否则,当年他也不会叫我兄诸葛瑾劝我归顺东吴,可见周公瑾并非嫉我之智有胜于他,而是恨我之才不能为东吴所用。周公瑾风雅超群,乃一代儒将。今壮志未酬,如星陨落……怎不令天下英雄同悲!

这当是真话。赵云他们不会意识到,在这样两个绝世的英才之间,即使为敌,也有着难以磨灭的惺惺相惜之情,就如曹操和关羽,老毛和老蒋(蒋死时,毛没有任何高兴的反应,只是淡淡说了句“知道了”)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焉能不哀?这里孔明的眼神是那样苍凉和悲怆,充满了对亦敌亦友的公瑾之死的引而未发的哀痛(甚至有一点对自己未来的感伤吧)。有了这一段,不仅表现出了孔明的良善和大度,而且给后面痛哭公瑾也造成了很好的铺垫,不至于太突兀:

吊孝之始,一心为周瑜报仇的程普欲杀孔明,其剑被赵云击落,这时诸葛亮的反应是捡起宝剑,谦卑地还给程普。他的谦卑和诚意令程普感动且意外,也开始化解着东吴将领的仇恨(今年播出的《向经典致敬》节目中,本集导演张中一说这个细节是唐国强本人设计的):

这样的人情味一直延续到凭吊周瑜之后他给鲁肃说的两句话:

今番前来,能在公瑾灵前倾诉衷肠,我愿足矣。
子敬是我挚友,区区小计,何足挂齿!你我就此道别。

明白道出:自己吊孝是出于真情,是为了倾诉衷肠(政治上的考虑行前已给刘备说过,此处自不必也不能给鲁肃再说),也让鲁肃的感慨“孔明确是多情”显得水到渠成了。

有了上述的一系列加戏和改动,剧中的周瑜不再仅仅是嫉贤妒能,诸葛亮也不是无情的“奸刁险诈”小人,他们都有精湛的艺术修养,有深刻的智慧与理解力、洞察力,更有着独属于英雄的一份相知和情谊——如此一来,两位英雄的艺术与人格品位,以及故事的戏剧张力相较原著都得到了大幅提升。这样的改动,就是对原著不尽合理之处进行修正的极好例子。


张松背诵的《孟德新书》。(48集)

可以说是最nb的一段原创。小说中杨修与张松闲聊,写张松过目不忘,背诵出《孟德新书》。可是这本来就是传说书名,小说中又没有提到,怎么办呢?

编剧给出的办法是:自己编!

这段编出来的《孟德新书》,比前面诸葛亮说将帅之道更难,因为那毕竟是口语对白,可以稍微随便一点。而这是书面作品,且按照小说的说法还是曹操的得意之作,所以不可马虎,不仅在文法上要符合文言文的规范,而且要充分体现出曹操的军事思想。事实证明人家完全做到了,这段对话很多取材于曹操为《孙子兵法》所做的注文,可谓吃透了曹操的军事思想,并旁参了一些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或思想范畴:

昔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曹操本人是历史上注《孙子兵法》最重要的一家)

盖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地变化,不可先传。故曰,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也。——(末八字出自曹操为孙子所作注文,与曹操一贯的灵活的实事求是的用兵方法,“兵无常势,盈缩随敌”“兵之变化,固非一道”的主张完全吻合)

然则兵非所乐,胜非所利。是故乐兵者必亡,利胜者必辱也。——(符合曹操限制战争的主张,意为打仗并非乐事,好战容易覆亡。他说过“戢时而动,不得已而用之”)

夫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故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得三者而能全胜,吾所未闻也。——(“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出自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思想人本主义的重要表述之一。孔子说“仁者爱人”,管仲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生产力和寿命普遍低下的时代决定了各派思想家都不约而同地重视人的价值,曹操亦然)

治国以信,治军以诈,其容各殊。故曰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礼不可以治兵也。——(曹操思想的重要特征:“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他是非常实事求是的人,认为治乱世要用重典,采纳战国申不害、商鞅之法,认为治国需要信用,治军需要权谋,高度重视诡诈之术,绝不可以礼法限制军事)

兵之利在于信,兵之德在于道,德者兵之厚积也,信者兵之明赏也。——(重视治军的信用问题,德和信都是治军的重要原则,“吾在军中持法是也”,对亲儿子曹彰都不会例外,“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赏罚分明,方能在军中做到令行禁止,百战百胜)

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一如既往的现实主义,没钱没赏,就没人来给你打仗,所以要“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这完全是曹操文章的风格:“通脱”——鲁迅语,意为想怎么说就怎么说,非常直白,没有遮掩繁缛)

合军聚众,务在激气;临境近敌,务在励气;战日有期,务在断气;今日将战,务在延气。气不激则拙,拙则不及,不及则失利; 气不励则慑,慑则无勇,无勇则必溃也。——(中国古代思想中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气”,这个话题可以写本书。总的来说气既有道德的也有生理的,曹操这里主要指统帅对军队的鼓动,指勇气,如果统帅不能因时而动,适时鼓动军队的士气勇气,就可能造成溃败)

全篇篇幅不长,但条理分明,文法恰切,更重要的是曹操一些重要的军事思想如慎战、灵活、诡诈、人本、重信、重气、重赏罚等均有比较好的体现和表述。编剧做到这份上已经快成曹操乃至古代军事思想专家了……

https://www.zhihu.com/video/1193142095676878848

曹植形象的塑造。(55、61集)

曹植在原著中算不上什么重要的人物,但编剧并没有简单处理,更没有因为是“汉贼”的儿子而丑化,而是充分结合曹植的诗文,给予了这位失败的英雄尽可能多的笔墨(94三国经常不以成败论英雄,对很多失败的英雄都给予了同情叹惋,这点颇有些太史公司马迁的风格)。曹植的加戏主要有几处:

一是和杨修的对话,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这段话正是出自历史上曹植给杨修的信《与杨德祖书》,是曹植前期进取用世之心的体现:

吾虽德薄,位为藩侯,犹庶几勠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

(这种用世之心一直延续到他晚年,给侄子曹睿的上书《求自试表》里就说要擒了孙权,砍了诸葛亮……“擒权馘亮”)

二是在“一合酥”处,和杨修丁仪吟诗起舞,吟诵的是其名篇《箜篌引》,这里展现的是其才华横溢的贵公子气:

https://www.zhihu.com/video/1194047543208714240

三是曹操死后,曹植郁郁不得志,在曹丕派使臣问罪时的自白,这里吟诵的是其另一名篇《白马篇》,塑造了一个年轻英武的少年将军形象,寄托了自己“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情怀:

https://www.zhihu.com/video/1194047566965354496

演员王良波潇洒的剑舞,刘欢大气悲怆的歌声,令人仿佛看到了建安士人慷慨悲凉的精神世界。富贵+才子+英雄气,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曹植。编剧结合曹植的代表诗文,塑造了一个相当贴近历史的曹植形象。现在很多三国影视以其为只会吟风弄月、沉迷醉乡的小文人,这实在太不懂曹植了。(原剧本还有一段二丁探讨曹植诗文的对话,足见编剧确实研读过曹植的作品。)

(刘欢在这集还唱了曹植更有名的《七步诗》,配上萧瑟中曹植孤独行进的身影,主创对这位失败者的同情是非常明显的)

空城计,司马懿评诸葛亮琴声。(71集)

这里让司马懿和俩儿子讨论了对诸葛亮弹琴一事的看法:

懿:“这铮铮之音,如惊涛拍岸,风卷残云。指端似有雄兵百万!”
昭:“父亲,我怎么就听不出来?”
懿:“你听,似山涧小溪,清澈见底,非心旷神怡者不能为之。诸葛亮定然是胸有成竹!”
师:“父亲,几根琴弦,岂能如此传神?”
懿:“心乱则音噪,心静则音纯,心慌则音误,心泰则音清。听诸葛亮弹琴,如观其肺腑也。我能为诸葛亮知音,不胜荣幸!”

篇幅仍然不长,但水平不凡,写出了司马与诸葛互为知音的富有张力的关系。且司马懿“惊涛拍岸,风卷残云”“山间小溪,清澈见底”的比喻十分脱俗,形容诸葛亮琴声恰到好处,特别是这几句以及后面司马懿评心态与琴声关系的论述都和他名士出身的定位符合。虽然寥寥数语,却极见编剧功力。

https://www.zhihu.com/video/1192978788538064896

央视三国唯一的原创虚构人物:田四。(65集)


这是老三国唯一原创人物,演员王铁军。人设是诸葛亮的士兵和同乡,剧中用他表现蜀汉士兵对诸葛亮的信任依恋。现在的成片只在七擒孟获那里露了一下(左一)。剧本里诸葛亮死前二人还有一段对话,不知道最后是没拍还是删了:


秋风五丈原,丞相永远未竟的梦……(77集)

诸葛亮死前相当催泪的一段加戏。此时的丞相已经日薄西山,躺在病榻上的他双目几已无神,但仍怀揣着那个梦,他仿佛看到,蜀汉的将士所向披靡、长驱直入;仿佛看到,天下重归一统,汉室再度兴旺,一派祥云瑞蔼中,满面笑容的刘禅登上宝座,看着下面臣服的曹睿孙权,喜气溢于言表,而一旁的丞相却星闪双眸,淡然如水,仿佛这一切本来就应该这样……他深鞠一躬,可是抬起头来却发现,眼前的一切瞬间都没有了,烟消云散了,空旷的大殿里只有他一个人,他彷徨地来回走着、环顾着四周,想要一探究竟……这时,梦醒了,他这才猛地明白,原来一切都是烟云,只有最后的虚无是最真的,眼前还是这一方营帐,还是难以回天的事业……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他满眼都是美梦消散后的惊讶、不甘与难以置信,但又能如何呢,只能痛苦地闭上双眼,重新沉浸于壮志未酬的痛苦中了……

https://www.zhihu.com/video/1192976473336930304

让蜀汉再度统一,曹孙臣服,恐怕是无数季汉粉幻想过的场面。老三国实现了,但却只能是在梦中。而梦越美好,现实就越发显得残酷。

鲁迅有言,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这种梦境和现实、人力和天意之间的巨大悲剧性反差,是老三国以及原著最震撼人心的地方。


最后,向央视三国的几位编剧致以高度的钦佩与敬意——杜家福,朱晓平,刘树生,叶式生,周锴,李一波。是你们深厚的功力和艰辛的付出成就了经典,也为原著增添了更多的亮色。


user avatar   sheng-ge-chu-han-ye-wei-yang-99-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1、官渡之战后,审配被俘,原文是审配杀了辛毗八十余口,后自己侄子审荣和辛毗关系好,打开城门,审配宁死不屈

电视剧里是审荣见审配太劳累,知道城墙守不住,不忍心遂开城,后自刎于众曹兵面前,而辛毗家八十余口是辛毗之兄辛评临死要求杀的

这里更突出了河北多义士这句话,也用辛评来对比辛毗,我觉得曹操的眼神都有些看不起辛毗

2、曹操霸占张绣的婶婶的时候,张绣马上就要攻进来了,然后张绣他婶婶弹了一首曲子,间接暗示典韦。

3、桃园三结义写得比原著更有趣一些,是张飞和关羽打架刘备扣住他们俩的手,所谓不打不相识。

4、官渡之战陈琳被俘,曹操要他读曾经骂自己的讨贼檄文,许褚他们都听不下去了,曹操则发表了一番话,然后许褚他们更佩服曹操了。写出了曹操的英雄气魄,不单单是原著里描述的独揽大权的“汉贼”了

(但好玩的是陈琳还不是读的,是背的,还背得非常有节奏感……)

5、张松献图的时候说张松被曹操的孟德新书,三国演义原著没写到,历史上好像也没有,导演自己写出来,真心佩服,文学功底不一般。

【注:我的意思是没有详细写,我的措辞不当,导致歧义,不好意思】

6、李肃说服吕布的时候也挺符合的,吕布又不是没有脑子,哪是几句话可以说服的?

7、空城计那里司马懿还品了诸葛亮的琴韵,我感觉诸葛亮心里都在想:这家伙再不走我真装不下去了……然后诸葛亮还弹断了琴弦,我觉得这样的诸葛亮更真实了,他也是人也会紧张,而且司马懿也不会莫名其妙走掉,诸葛亮弹断琴弦反而让他以为要出兵了……

(当然,司马懿换个角度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8、周瑜死的时候没有单纯了既生瑜何生亮了,而是间接说明诸葛亮是他知音,只是阵营不同,也把周瑜写得更鲜活了,毕竟不在一个阵营想除害也是正常的。

9、诸葛亮也不是在周瑜死的时候大笑,而是对周瑜感到惋惜,还和赵云解释周瑜是个忠臣,他害自己也是因为他是个忠臣。也让诸葛亮显得不那么幸灾乐祸了。

10、诸葛亮吊孝的时候也不是单纯读祭文,还有三国时期的PPT

11、也没有像原文一样赵云在那里就不敢动了,那江东武将都是摆设不成?程普他们带头想杀诸葛亮也突出了他们的重情义,而诸葛亮也从地上捡起程普被赵云打掉的剑还给了他,也侧面写出了诸葛亮的大气。

12、三气周瑜的时候第三次改了蛮多,赵云给周瑜放《得胜归》;以及原文一笔带过的诸葛亮和刘备喝酒改成了诸葛亮弹琴,还品周瑜的《长河吟》;说实话你们没发现四路围周瑜的人马少了魏延吗……

(我看真心觉得周瑜不生气心理素质得多好……)

13、周瑜初任大都督程普让其子代他前去,谎称生病,实际就想看看周瑜能力行不行,结果周瑜能力是很好还去看望了程普,程普忙谢罪,周瑜也很大气,也写得更现实一些,毕竟江东那么多老将不可能全部服周瑜的,也突出了周瑜对自己人其实真心不错,不然后面江东那些人不可能那么纪念周瑜。

14、诸葛亮和鲁肃论将帅之道,这也写出诸葛亮不是那种道士,专门跳大神,导演能写出来这段也是文学功底不一般。

15、诸葛亮临死前做过两个梦,第一个是蜀国统一了天下,第二个是拜见刘备时发现朝堂空无一人,都很催泪,写出了丞相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写出了故人的凋零。

16、貂蝉化成清风走了,更有深意,也升华了貂蝉,她本身就不爱这两个男人中的任何一个,她的任务只是离间董卓和吕布罢了,她不会再次委身于吕布。

17、诸葛亮死之前还看了一下士兵们的训练,然后士兵们还和他说丞相保重。这一幕真心看哭了,间接写出了丞相对士兵们的好,也让丞相死得更悲壮一些。

18、姜维本来应该是被剁成肉泥,但他自杀都死不瞑目(可怜甜姜),卫瓘都看不下去,说了一句蜀国灭亡非将军之过,姜维才瞑目,卫瓘还下令厚葬姜维,这比小说结局好太多。

【注:不好意思,是邵悌不是卫瓘哈】

19、于吉被孙策杀的时候也没有那么多玄乎的东西了,没有所谓的呼风唤雨。

20、赵云托梦诸葛亮。

21、曹操祭奠袁绍的一番祭词。

22、曹操平定北方后致敬黄河。

23、鲁肃遣诸葛瑾劝说诸葛亮别来吊孝,突出了鲁肃的大局意识。

还有一些细枝末节就不必说了,毕竟如果都只拍原著,那三国演义恐怕连60集都没有了,有缺漏见谅

【原谅我真的不想一个个回复了……】


user avatar   han-ya-gu-h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到原创情节,央视版《三国演义》有一个极为关键的原创点最容易被发现,却又往往最容易被忽视。但凡能够看到这一点,就不会得出“新三比老三强”这种滑天下之大稽的谬论。


文学作品的开篇往往会揭示整部作品的背景,“黄巾起义”可以说是开启三国乱世的序章。《三国演义》原著中对于“黄巾起义”的背景是这样交代的: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相辅佐。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中涓自此愈横。
建宁二年四月望日,帝御温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风骤起。只见一条大青蛇,从梁上飞将下来,蟠于椅上。帝惊倒,左右急救入宫,百官俱奔避。须臾,蛇不见了。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坏却房屋无数。建宁四年二月,洛阳地震;又海水泛溢,沿海居民,尽被大浪卷入海中。光和元年,雌鸡化雄。六月朔,黑气十余丈,飞入温德殿中。秋七月,有虹现于玉堂;五原山岸,尽皆崩裂。种种不祥,非止一端。帝下诏问群臣以灾异之由,议郎蔡邕上疏,以为蜺堕鸡化,乃妇寺干政之所致,言颇切直。帝览奏叹息,因起更衣。曹节在后窃视,悉宣告左右;遂以他事陷邕于罪,放归田里。后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人朋比为奸,号为“十常侍”。帝尊信张让,呼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

总结一下就是:桓灵二帝昏庸无道,宠信宦官,致使宦官乱政,引发天怨,从而导致天下大乱。

可以从中提炼出以下几点:

1.天下之乱始自桓灵,昏君是致乱之由;

2.天下之乱发自阉竖,宦官是祸乱之根;

3.曹操曾祖父曹节不是好东西,为“曹操不是好东西”的主旨做好了铺垫(经评论区指出,《演义》中曹节和历史上曹操曾祖曹节应该不是同一人,所以此条不成立,不过将天下大乱完全归咎于宦官,也有抹黑曹操出身之嫌);

4.黄巾起义是“盗贼蜂起”,究其原因是“人心思乱”。

可以看出,其历史观较为狭隘片面,简单地将天下大乱归因于昏君与宦官,而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同时,也敲定了阉竖之后曹操是大反派的基调,以及黄巾起义是“盗贼蜂起”的定位。

《三国演义》本质上还是传统封建文人的一厢情愿,是抨击奸佞,歌颂明君,宣扬仁义,寄望良臣猛将的“高级爽文”。

而央视三国旁白则是这样描述的: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春秋之际,五霸争雄;战国之时,七雄并立——纷争战乱五百余年,最终统一于秦。秦朝灭亡之后,楚汉之争又起,而最终统一于汉。到了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宦官干政,一场空前的大动乱,又在中国的大地上开始了……
东汉章和二年(公元88年),汉章帝驾崩,年仅10岁的汉和帝即位。朝政大权落在窦太后及其兄长大将军窦宪之手。
永元四年(公元92年),窦氏当权四年后,汉和帝利用宦官势力一举打垮窦氏,窦宪被迫自杀,族人下狱,党羽免职。宦官郑众在这场诛灭外戚的斗争中立了大功,被晋升为“大长秋”,直接参与朝政——这便是东汉末年宦官干政的开始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汉和帝驾崩,刚满百日的汉殇帝即位,大权落于邓太后及其兄长邓鹭之手。
次年汉殇帝在襁褓中夭亡,汉安帝即位。永宁二年(公元121年),汉安帝联合宦官,诛灭邓氏一族。
延光四年(公元125年),汉安帝驾崩,闫皇后和她的哥哥闫显拥立北乡侯称帝,然而好景不长、数月以后.北乡侯病死,以孙程为首的19个宦官发动政变,拥立11岁的顺帝即位,尽诛闫氏一党。由此.19个宦官俱被封侯。
汉安三年(公元144年),汉顺帝驾崩,年仅2岁的冲帝即位、在位仅半年就死去、随即由8岁的质帝即位。但没有多久,质帝又被握有朝政大权的大将军梁冀毒死。质帝死后,梁氏立15岁的桓帝为帝。
延熹二年(公元159年)七月,梁皇后驾崩。八月,汉桓帝与身边宦官一道发动政变。大将军梁冀被赐死,梁氏党羽全部被杀被黜、朝廷为之一空。从此宦官势力益加横行。
当朝廷陷于外戚、宦官之争时,地方豪强只顾横征暴敛,兼并土地。加以连年的天灾人祸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都在饥饿与死亡线上挣扎。

总结一下就是:从汉和帝开始,接连出现了多任冲龄即位的小皇帝,母壮子弱,导致太后、外戚干政,皇帝大权旁落,不得不联合宦官以对抗外戚势力,致使宦官逐渐步入朝堂之上;外戚宦官之间交相倾轧,使得中央对于地方控制力日益衰退,地方豪强得以崛起,农民土地遭受兼并,再加上连年天灾,百姓流离失所,黎庶民不聊生,最终爆发了黄巾起义。

可以看到,央三具有一定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客观地分析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原因,是幼帝、外戚、宦官、天灾等诸多因素共同导致,这也为之后不把曹操脸谱化成奸臣打下了基础,并揭示了各路诸侯(军阀)的本质——兼并土地而崛起的地方豪强。可以说从立意上要高于原著一筹。

这种宏大的格局也在后面的改编剧情中——例如对于曹操的塑造,周瑜的刻画,华容道的诠释,司马懿的描绘——继续发扬,使人观之,如饮醇醪。


user avatar   chang-ye-7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图若干,流量党慎。争取定期更新(没坚持住)。

每集都针对了一个/组视点人物,最后都用斜体字写了句自己想表达的话(主要是为了刘禅)。


第六集:九伐中原空劬劳

视点人物:姜维。

大半年没更新了,突然加了一些赞同有些不好意思,今天更新个触动人心的剧情吧。

书中剧情:

时右将军阎宇身无寸功,只因阿附黄皓,遂得重爵。闻姜维统兵在祁山,乃说皓奏后主曰:“姜维屡战无功,可命阎宇代之。”后主从其言,遣使赍诏,召回姜维。维正在祁山攻打寨栅,忽一日三道诏至,宣维班师。维只得遵命,先令洮阳兵退,次后与张翼徐徐而退。邓艾在寨中,只听得一夜鼓角喧天,不知何意。至平明,人报:“蜀兵尽退,止留空寨。”艾疑有计,不敢追袭。
——《第一百十五回 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

这次的原创剧情发生在退兵以及退兵后到这一段,姜维的独角戏,设计的真棒。

前面的情节是姜维将邓艾围困在祁山,胜利指日可待,但接到退兵旨意,心有不甘,营外众将士下跪求姜维抗旨出兵立功,军中男儿志令姜维触动不已,正要拔剑出兵,此时又下圣旨……

张翼:【大将军继武侯遗志,强行难为之事,前后九伐中原,朝野多有非议,今已困邓艾于祁山,胜券在握,倘若就此收兵,武侯遗志,岂不成泡影?】

姜维:【大事已去,岂可强为,身后无主,众夺得祁山九寨,又将何为?传令,擂进军鼓,奏得胜令…暗中…撤兵!】

大家可以隐约看到此时姜维眼角的泪光,到手的胜利化为泡影,不甘心,不甘心。

退兵后,只剩下姜维一人(和老兵),看着昔日的军营变成一片废墟,姜维心里唏嘘不已。上马离去,马儿在原地迟迟未动,老兵以为马儿不听话便鞭打起来,可他不知道,马儿深知主人心意,也舍不得离开战场。

姜维:【慢,非它之过。】

姜维缓缓下马,在马儿耳畔无奈的说了声【走吧】,没上马,而是拉着马离开了军营。

复兴汉室,九伐中原,最后只留下了背影。

这段具体我就不分析了,壮志未酬,看的泪眼婆娑,有心人都懂。

老版三国在诸葛亮死后的男主角就是姜维了,扮演老年姜维的樊志起先生于2010年因癌症去世,在我心里,他才是姜维,向樊先生致敬。

马儿啊你别走,我想再看看第一次见到丞相时的那座山……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电视剧第82集。

========================================

第五集:神医

视点人物:华佗。

今天更新一个小细节。

书中剧情:

操即差人星夜请华佗入内,令诊脉视疾。佗曰:“大王头脑疼痛,因患风而起。病根在脑袋中,风涎不能出,枉服汤药,不可治疗。某有一法:先饮麻肺汤,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方可除根。”操大怒曰:“汝要杀孤耶!”佗曰:“大王曾闻关公中毒箭,伤其右臂,某刮骨疗毒,关公略无惧色;今大王小可之疾,何多疑焉?”操曰:“臂痛可刮,脑袋安可砍开?汝必与关公情熟,乘此机会,欲报仇耳!”呼左右拿下狱中,拷问其情。贾诩谏曰:“似此良医,世罕其匹,未可废也。”操叱曰:“此人欲乘机害我,正与吉平无异!”急令追拷。
——《第七十八回 治风疾神医身死 传遗命奸雄数终》

发生在华佗下狱被拷打后,一病不起,狱卒吴押狱携妻送饭食照顾华佗。发烧中的华佗始终不忘医者本分,自言自语,台词如下:

【大王,要想除病根,就得打开头颅……要命,要命就得治病啊,治病啊……大王,你疑心我要谋害你,我害你?不,没有,我没有啊……疑心也是病,治病,治病……】

神志迷离的华佗反复念叨着治病,治病,让我想起了最近有些泛滥的一句话: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关君侯,别来,无恙?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电视剧第60集。

========================================

第四集:曹植失势

视点人物:曹植。

今天讲一下曹丕曹植兄弟夺嫡的故事,编剧将若干情节、诗文穿插糅合,想象力十分丰富,特此分享。

书中剧情:

第三子曹植,字子建,极聪明,举笔成章,操欲立之为后嗣。长子曹丕,恐不得立,乃问计于中大夫贾诩。诩教如此如此。自是但凡操出征,诸子送行,曹植乃称述功德,发言成章;惟曹丕辞父,只是流涕而拜,左右皆感伤。于是操疑植乖巧,诚心不及丕也。丕又使人买嘱近侍,皆言丕之德。操欲立后嗣,踌躇不定,乃问贾诩曰:“孤欲立后嗣,当立谁?”贾诩不答,操问其故,诩曰:“正有所思,故不能即答耳。”操曰:“何所思?”诩对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操大笑,遂立长子曹丕为王世子。 ——《第六十八回 甘宁百骑劫魏营 左慈掷杯戏曹操》

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操与众商议,欲立植为世子,曹丕知之,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因恐有人知觉,乃用大簏藏吴质于中,只说是绢匹在内,载入府中。修知其事,径来告操。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之。丕慌告吴质,质曰:“无忧也:明日用大簏装绢再入以惑之。”丕如其言,以大簏载绢入。使者搜看簏中,果绢也,回报曹操。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
——《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涉及的故事有点多,我尽量写简练些,见图:

一开始借路人甲乙的旁白侧面介绍了一下曹植:【小弟听人言,若天下之才共有一石,临淄侯可独得八斗,这其余二斗,为天下才子共有啊!】

随后老曹收到了曹植的新诗,大为赞赏:【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国雠亮不塞,甘心思丧元。拊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

旁白摘自《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可怜的谢灵运,不仅自己的一斗被剥夺了,还从南北朝穿越回了三国时期。不过这句改编一下用在这里烘托曹植倒也合适。

新诗摘自曹植杂诗七首其六,删去了第一句“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以及最后一句“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该诗反映了曹植的志向,用在这里给老曹看很恰当。

杨修与曹植私会,杨修问起曹植若登大位,愿志如何?

曹植答:【我若得其时,当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方不枉为君子】。杨修很高兴,给曹植点了个赞。

曹植的答句很是精彩,非书中所述,源自于历史上曹植《与杨德祖书》 :「吾虽德薄,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

这里有一个区别,就是结尾的「方不枉为君子」「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

乍一看前者的意境被后者虐成渣,但仔细考量这也是有道理的,毕竟剧里的曹植是政治能力不高,单纯的文学青年形象,「不枉伪君子」正是这种人物形象的人生抱负,恰到好处。

曹植跟杨修说光点赞没用啊,我政治值太低,得抱你大腿。杨修说怕啥,哥给你画个重点。然后就掏出了这个:【据此应答,料无差错】。曹植大悦,回了一个赞:【知我父王者,莫过于德祖也】。

多么和谐的场景,但!是!编剧一定是个大!黑!子!老!顽!童!

图中杨修的小抄摘自《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丞相李斯曰:……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这哪是答教十条,这他妹的是焚书坑儒的冲锋号啊!除了“儿啊,给爹背个课文陶冶一下情操”以外,曹操问多么变态的问题曹植才能答这个啊!

私以为这是编剧临时凑数的小恶搞,反正也没人留意这个,不如玩个票,目测也算整个电视剧的一大彩蛋了,哈哈。

这个情节倒没什么,老曹试探了一下,丁仪和吴质都各自站队,老狐狸贾诩不说话。这里也算交代了一下男配角吧,并塑造了一下贾诩的形象。

然后这里插入了著名的「一合酥」事件。除了时间顺序以外,和书中不一样的是在场分酥的只有曹植、杨修、丁仪三人。别说,仨吃货还挺实诚,都没吃第二口,吃完了还兴致勃勃的吟诗跳舞,其诗云:【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饮酒过三爵,】(对,还剩了个半句,强迫症很难受)

三人玩耍后老曹来了,杨修解释一人一口,老曹表面上点了个赞,等杨、丁二人走后让曹植少与他们来往。

诗摘自曹植《箜篌引 / 野田黄雀行》: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

这一段主要利用一合酥的情节介绍了曹植夺嫡集团,并引出了老曹和杨修的不愉快,看着三人的诗配舞,倒也符合人物性格。此段穿插没什么违和感,且有趣。

然后是老曹的考核,这里老曹出了一个问题很有趣:【孤受圣命入宫,带剑着履上殿,而今有人以为去宗庙上殿则应解履,试问孤欲去宗庙上殿应解履,还是着履呀?】

曹丕楞了,曹植抢答:【父王应着履,若解履,则是尊先公而违王命,敬父祖而慢君主,仲尼曰:“虽违众,吾从下”,诚哉斯言也,不知父王以为对否?】

老曹给曹植点了个赞,曹丕表示会努力集赞。

这段情节摘自曹操《春祠令》:令:议者以为祠庙上殿当解履。吾受锡命,带剑不解履上殿。今有事于庙而解履上殿,是尊先公而替王命,敬父祖而简君主,故吾不敢解履上殿也……古者亲执祭事,故吾亲纳于袖,终抱而归也。仲尼曰:「虽违众,吾从下。」诚哉斯言也。


结合这几天的回答,发现编剧先生越来越可怕,化辞令为情节,想必是积累很多,值得学习。这段旨在突出杨修小抄的推敲能力,也给后面杨修之死埋下伏笔。


然后发生了曹丕请教贾诩、吴质藏绢的情节,和书中差别不大,不再赘述。然后又是一段原创,张飞、马超犯汉中,曹操命曹洪率兵相救、曹植为监军,叮嘱其不许饮酒,这可是曹植表现的一次好机会,也算是老曹的一个信号吧。然而此时曹丕请曹植饮酒,表示退出夺嫡之意,曹植点赞,醉,睡,不醒。老曹怒,曹丕呈上杨修答教十条,老曹怒甚,问贾诩,贾诩思本初、景升,曹丕获胜。

今天一看才发现书里没这段,一直记成书中剧情了,可见这段效果多好。人物性格很突出,就不多说了。(经

@谢逸之

指正这段剧情改编自《三国志·卷十九·魏书十九·任城陈萧王传》中裴注的部分 「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於是悔而罢之。(魏氏春秋曰:植将行,太子饮焉,偪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十分感谢)

总结一下,个人认为曹植失势的这段剧情有原创、有混用、有引经据典,编剧凭借其文学功底及脑洞,又攒出了一段好故事,塑造了若干好人物。


吾虽德薄,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

我想,曹植的梦话里除了重复那个女人的名字,偶尔也会有上面的一番话吧。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电视剧第55集。

最后,推荐阅读

@马伯庸

先生的「《洛神赋》背后的惊世阴谋」一文,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这段故事,也是我写这一集的部分灵感来源,非常有趣。

========================================

第三集:凤雏断案

视点人物:庞统。

昨天本来想写孙策献玉玺的,后来发现和原著区别不是很大,没写下去,耽误了一次,十分抱歉。今天看到庞统任耒阳县令这一情节,编剧脑洞大开,十分有趣,特此分享。

书中剧情:

张飞领了言语,与孙乾前至耒阳县。军民官吏,皆出郭迎接,独不见县令。飞问曰:“县令何在?”同僚覆曰:“庞县令自到任及今,将百余日,县中之事,并不理问,每日饮酒,自旦及夜,只在醉乡。今日宿酒未醒,犹卧不起。”张飞大怒,欲擒之。孙乾曰:“庞士元乃高明之人,未可轻忽。且到县问之。如果于理不当,治罪未晚。”飞乃入县,正厅上坐定,教县令来见。统衣冠不整,扶醉而出。飞怒曰:“吾兄以汝为人,令作县宰,汝焉敢尽废县事!”统笑曰:“将军以吾废了县中何事?”飞曰:“汝到任百余日,终日在醉乡,安得不废政事?”统曰:“量百里小县,些小公事,何难决断!将军少坐,待我发落。”随即唤公吏,将百余日所积公务,都取来剖断。吏皆纷然赍抱案卷上厅,诉词被告人等,环跪阶下。统手中批判,口中发落,耳内听词,曲直分明,并无分毫差错。民皆叩首拜伏。
——《第五十七回 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

这次分两部分说,先是张飞上门后庞统的一段自我介绍:

张飞:【你就是庞…庞什么?】(又黑三爷)

庞统:【庞统】(这里留一行是因为下面一段非常精彩)

庞统:【庞者,广大也,古诗云:“推贤让能,湛恩庞洪!”统者,总领也,《周书》有云:“何言乎王道?大一统也!”又云:“兴国安邦,统百官,均四海,封疆定土,何其广大也”】

张飞:【住口!】

引用这几句做庞统的自我介绍真是神来之笔,然而可怕的是,这几句是编剧攒的。


下面是我搜索到的一些来源:

《尚书·周官》:「推贤让能,庶官乃和」。

《汉书·司马相如传》:「故轨迹夷易,易遵也;湛恩庞洪,易丰也;宪度著明,易则也;垂统理顺,易继也。」

《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尚书·周官》:「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

我觉得,引的不可怕,攒的才可怕,在此必须要膜拜编剧的文学功底,能把源于三本史著的句子揉成一段毫无违和感的自我介绍,着实可怕,目测是在炫技,不过周书的出现可能也是编剧不严谨的一面,或者是我搜索不全面,如有错误请指正。


下面是庞统断案:

就不上台词了,简要介绍一下:

农妇儿子背羊皮口袋贩盐而归,恶绅李六硬说羊皮口袋是他家之物,并将农妇儿子殴打致残。双方争执不下,庞统下令将口袋一分为二,一人拿一片。双方均不服,庞统便令双方舔舔自己一分为二后的口袋边缝,谎称是为了再将口袋粘合。舔后庞统问双方可有滋味,老妇说咸,恶绅不语,庞统令衙役再舔,确实是咸。依据老妇说口袋用于贩盐,判断恶绅撒谎,破案。

有种阿凡提智斗巴依老爷的即视感……个人以为这个案子设计还是不够巧妙,不过在当时那个年代也许人民群众对这种抖机灵的破案方式还是喜闻乐见的。


【恶绅李六,强夺孙氏皮袋,私设刑堂,使良民致残,老妇含冤,此案证据确凿不容抵赖,现判李六赔偿孙氏新皮口袋一条,罚银一千供孙氏之子养伤糊口,李六触犯律条,按律拘役半年。】

这段是庞统的判决,剧里完全是不停顿的把上面一段说出来边说边写,坦言之看的时候我有些燃了,智慧加正义就是了不起。

总结一下这段原创剧情,看的时候我在想,对,这就是庞统,这才是庞统。这不是诸葛亮式的完美高大、没有缺陷的智者,这是活生生的性格鲜明的仿佛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人。所以这段原创剧情我认为人物塑造优秀,案情设计有些不当。


兴国安邦,统百官,均四海,封疆定土,何其广大也!

不知历史上的庞统先生看到这句话会有多高兴。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电视剧第46集。

========================================

第二集:友(dou)爱(bi)三兄弟

视点人物:桃园三兄弟。

回顾剧集的时候猛然发现很有意思的一段原创,描写刘关张三兄弟的友爱片段,特此分享,感谢

@克洛洛

的指正,这次尽量简练些。

首先回顾一下书里的剧情:

吕布分军四面围定。玄德唤张飞责之曰:“都是你夺他马匹,惹起事端!如今马匹在何处?”飞曰:“都寄在各寺院内。”玄德随令人出城,至吕布营中,说情愿送还马匹,两相罢兵。布欲从之。陈宫曰:“今不杀刘备,久后必为所害。”布听之,不从所请,攻城愈急。玄德与糜竺、孙乾商议。孙乾曰:“曹操所恨者,吕布也。不若弃城走许都,投奔曹操,借军破布,此为上策。”玄德曰:“谁可当先破围而出?”飞曰:“小弟情愿死战!”玄德令飞在前,云长在后;自居于中,保护老小。当夜三更,乘着月明,出北门而走。 ——《第十六回 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淯水》

好了,故事就从「玄德与糜竺、孙乾商议」开始(其实没有糜竺),请看图:

图一:三兄弟被吕布包围,心情烦躁。

图二:孙乾:【主公】

备哥:【怎么样?】

孙乾:【马匹已全部如数退还,但那吕布……】

图三:三爷:【呸!三姓家奴!】(其实都怪你,你还发脾气,好押韵)

图四:看看这犀利的眼神!这才是历史上的备哥!此时心理活动一定是:「还说别人是 三姓家奴, 咱也不比人家少啊!」

图一:二爷:【大哥,吕布如此攻打,小沛实难久守。】

孙乾:【曹操最恨的乃是吕布,既然明公情愿送回马匹,吕布仍然不肯罢兵,我看不若弃小

沛,走许都,投奔曹操,借来兵马,再破吕布不迟。】

图二:三爷:【为何要去投奔曹操,大哥,俺老张可不怕他吕布!】

图三:备哥:(紧接着上面一句不停顿)【住口!(停顿)你呀,尽惹事生非。】短短九个字就实

现了从《恨你恨到骨头里》到《爱的代价》,啧啧,备哥真乃吾主也。

图四:三爷:【大哥,你……】李靖飞才是颜艺帝!看看上下两张图巨大的差异,我敢说我能用这

集给三爷做个表情包出来。

图一:委屈的三爷抱着大缸咕咚咕咚喝了起来。

图二:二爷:【三弟,不可再饮!】这霸气,这姿势,用给游戏三国志11里二爷的暴击图稳稳的。

图三:三爷:【二哥,你也来说三弟我吗?】此表情为「受气小媳妇」。

图四:二爷的羞愧,这张倒没什么,在这放这一张是因为前!方!高!能!


三爷:【三弟喝的不是酒,是水呀!!!】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对不起我没忍住笑点怪怪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就是情不自禁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然后剧里面接了段悲伤二胡曲,更怪了……(在此声明,此处毫无对原剧的嘲讽,只是因为我笑点怪,不知道有没有志同道合的笑友)

图一:三爷:【一会儿投吕布,一会儿投曹操,你们能忍,三弟我不愿忍啦!】说着就把水泼满全

身。

图二:备哥:【谁可率先破围?】备哥一点没接三爷茬,突然这么一句有些出戏,抑或说这才是真

·备哥?

图三:三爷:【祸是我惹的,小弟情愿死战突围!】

图四:备哥:【贤弟,兄长知你为人刚直,最看不惯吕布这种反复无常的人,兄何尝不是如此,

大丈夫行于乱世,当光明磊落,即使处于逆境也当屈身守份,以待天时,不可与命抗争也】我搜了一下,好像这句是编剧原创吧?如不是请指正。私以为这段话不比「操安能以血补天哉」这段差(请见

@杨惟实

对本题的答案)。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皇叔,刻画的真好。PS:图四左边三人的盔甲并列摆放着,不知为什么看得有些心酸。

剩下就是遵命,突围,见曹公,就不赘述了。

然后就是分析了,说说自己的见解。

1.这段尤以李靖飞先生突出,观众看着应该也带劲。

2.人物塑造方面把三爷琢磨透了,该有的性格都有了,包括喝的是水那句。二爷戏少,但确实是二爷的样子。至于备哥,个人认为不偏演义小泪人,偏三国志枭雄的样子了,台词也妙,可能是编剧的私货???

3.最后个人觉得这段戏好像同人啊,但看完感觉真好,觉得这就是书里没写,写了也会和这样差不多,总之觉得挺好的。


「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自从小时候初次看到这段起,桃园粉终生。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电视剧第11集。

========================================

第一集:司马昭之死

视点人物:刘禅。


刘公嗣归降西晋 安乐公笑杀司马 (参照《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名)

【剧中台词:姜维,钟会,邓艾已亡,西川平定,刘禅被解送洛阳,封安乐公,他亲自赴司马昭府拜谢】。

男一号也就是本案的凶手——安乐公刘禅,看着跳舞的姑娘们,安乐公卸下了心防,笑的有些醉了。

男二号司马昭(右)及男三号司马炎(气场差距真大),此时身为人生赢家的小昭冒起了小坏水,向手下做了个眼色,事实证明,不作死就不会死。

【剧中台词:跳蜀舞】。在诚心诚意投降的蜀汉小伙伴面前跳蜀舞,这岂止是羞辱,简直就是羞辱!多么不要脸啊朋友们!看到这里我们可以大胆猜想,安乐公的愤怒槽开始逐渐回升,起了杀意。(PS:目测是大白天,屋里柱子的影子方向是交叉的,不知算不算穿帮,抑或说安乐公的杀意强行扭转了影子,可怕)

这段情节相信大家也都有所了解,看着蜀舞,陪坐的前任蜀汉大臣们纷纷哭成了小泪人,坏水泛滥的小昭不禁发问【安乐公,颇思蜀否?】。第一遍安乐公没有回应,我们可以理解为心思熟虑的他在酝酿杀人计划,抑或说内心仁德的他还想再给小昭一个机会。总之小昭没有珍惜活路,又问了第二遍【安乐公,颇思蜀否?】。好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那我就大发慈悲的告诉你【此间乐,不思蜀也】。看看安乐公这表情,这就叫胸有成竹,这就叫“愚蠢的渣渣沉醉在本王的陷阱中吧一会你就挂了”的自信。右一为帮凶郤正。(正经的PS:演义原著里这个回合只问了一遍,目测这个小改编是为了突出后主目不转睛看蜀舞,即昏庸)

小昭完全陷进去了,直接竖起了死亡flag:【人之无情,乃至于此!即使诸葛孔明在世,亦不能辅助长久,何况姜维?!】敢嘲讽我大诸葛丞相,上方谷的时候你怎么不嘴炮了,你不死谁死。(正经的PS:演义原著里这段话是在颇思蜀否的问答之前的,目测这个小改编是为了和下面承接,调换了顺序)

帮凶郤正一听flag都有了,那斗哥咱开干吧。【陛下,为何回答不思蜀?彼若再问,可哭泣答话,先人坟墓,远在西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晋公必放陛下归蜀】(正经的PS:演义原著里这段话是后主起身更衣时郤正跟至厢下说的,这里直接在酒席上说了,目测这个小改编是为了节省时间)

然而!剧里安乐公和郤正之间的对话表现的很明显动作很大,引起了小昭的注意,我们可以猜想此时安乐公已经下了杀心,特意表现的很浮夸,从而开启下面关键的剧情。

【安乐公,请】【请】【颇思蜀否?】【先人坟墓,远在西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安乐公边说边难过啊,想哭但是哭不出来,等到思念成海,于是就“欲哭无泪,遂闭其目”。当然了,表面上这样,心里的潜台词一定是“渣渣,你的人生还剩两句话”。

【此语怎如郤正所教相似?】【是是是…正是他所教】【憨态可憎,却也诚实,我无忧矣】然后小昭父子就开始大笑了,殊不知,最强之人已在对面,遗言说好了,再见了小昭。(PS:这张截图里的司马炎隐约有些像何润东的吕布呀,啊啊啊我都说了些什么)

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笑着笑着小昭就开始抽抽了,如果我猜得没错,这就是 蜀汉秘术·逗遁·含笑九泉 吧!

当然了堂堂晋公也不能太弱,临死前还是抖擞精神指定了接班人。(这不就是何润东吗!!!!!)

好了总结一下,其实这个故事主要是将乐不思蜀司马昭之死两个情节合并在了一个场景里,勉强也算得上原创情节的范畴吧。剧集共84集,将诸葛亮死后的内容浓缩在了最后的8集中(77-84),所以节奏上会稍有增快,因此做这样处理我认为也是情理之中的,可以理解。

对于剧情来说这种戏剧性的场景可能还是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颇有种“后主为蜀汉出了口恶气”的复仇爽快感。但是司马炎的夺嗣竞争者司马攸并未出现,所以手指司马炎的这个情节对于熟知原著的人多多少少会有些突兀,不过也无伤大雅,可以忽略。再加上一些对细节的小改编(见正经的PS),我认为这个可勉强视为原创剧情的剧情还是挺成功的。

爹呀,我名字第二个字念shan还是chan啊?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电视剧第84集。

========================================

第一次在知乎答题,如有错误或冒犯请大家谅解。

1994版《三国演义》有哪些穿帮之处? - 常烨的回答

打个小广告,也欢迎大家看看这个。


user avatar   ma-bo-y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里,有三处细节我记忆犹新。

一是华容道。关羽私放曹操是个大过,诸葛亮不杀他,必须得有个理由。原著里说“亮夜观天象,操贼未合身亡。” 故意让给关羽做人情,十分牵强。电视剧里,孔明对刘备说的是,曹操若死,北方空虚,我军势力尚小,大便宜会被孙权占到。(不是原词儿,大概就这意思)。这个分析就颇有些战略高度了,编剧处理得比原著高明。

二是空城计。电视剧里的诸葛亮得知司马懿前来,开始时彷徨无计,在屋子里急得团团转,忽然扇子啪地无意间砸在琴上,这才急中生智,走上城头。

这两个细节,有效地解决了原著“状诸葛之智而近妖”的问题,让诸葛亮“人”的部分变得鲜活可爱。我认为是超越了原著的。

第三个是司马懿听司马师来报诸葛亮造了木牛流马,一惊,反问:”何谓母牛遛马……“ 司马师一脸黑线:’父亲,是木牛流马!”

想必是编剧行文至此,忍不住欠了一下吧……

顺便说一句。李法曾曾经拍过一版《诸葛亮》,里面关于借东风的解释,是诸葛亮发现泥鳅活动频繁,因此得出东风将起的结论,也算是颇有巧思。


user avatar   moonkey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小时候看央视版三国,对其中张松背诵的《孟德新书》印象很深。后来看原著,发现这段只是一笔带过,并无《孟德新书》的原文。

三国演义原文:

松观其题曰《孟德新书》。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共一十三篇,皆用兵之要法。松看毕,问曰:“ 公以此为何书耶?”修曰:“此是丞相酌古准今,仿《孙子》十三篇而作。公欺丞相无才, 此堪以传后世否?”松大笑曰:“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此是战 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盗窃以为己能,止好瞒足下耳!”修曰:“丞相秘藏之书,虽已成帙,未传于世。公言蜀中小儿暗诵如流,何相欺乎?”松曰:“公如不信,吾试诵之。”遂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朗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修大惊曰:“公过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

后来在贴吧中得知,电视剧中张松背诵的那段是编剧叶式生先生仿孙子十三篇攒出来的,台词如下:

昔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盖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地变化,不可先传。故曰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也。然则兵非所乐,胜非所利,是故乐兵者必亡,利胜者必辱也。

夫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故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得三者而能全胜,吾所未闻也。治国以信,治军以诈,其容各殊。故曰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礼不可以治兵也。

兵之利在于信,兵之德在于道。德者兵之厚积也。信者兵之明赏也。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

合军聚众,务在激气。临境近敌,务在厉气。战日有期,务在断气。今日将战,务在延气。气不激则拙,拙则不及,不及则失利;气不厉则慑,慑则无勇,无勇则必溃也。昔吾之战张绣,胜一败一,皆以气也。

真是大才啊!

文料来源:百度


user avatar   tao-guang-yang-hui-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这句话不是?


user avatar   LinkinBryant 网友的相关建议: 
      

补充一幕:截江夺阿斗那一集,阿斗喊赵云:

四叔,四叔

感觉老三国给了云妹名份啊

————更正——

所以貌似其实是我记错了,喊的是赵叔…感谢评论里两位同学纠正,手机党就不艾特了


user avatar   yang-wei-44-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三国演义》第十三集,白门楼。

攻占徐州的曹操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他大跨步走上城楼,看着吕布被押解到面前。

奉先,事已至此,有何言哪?

吕布:明公,瘦了。

曹操一愣,曰:奉先不肯就缚啊,焉能不瘦。

高顺被兵士押解过来,曹操看了一眼:拉下去,斩首!

陈宫随即也被捆绑至面前。

曹操双眼望天揶揄道:公台,别来无恙乎?当初你弃我而去,可曾想到今日?

陈宫:我弃你而去,是因你心术不正!

曹操站到陈宫面前,十分得瑟:那么,公台,今日之事如何呀?!

陈宫:但求一死!

曹操:公当然可以一死了之,但老母妻子,将若何?

陈宫凛然一笑:我闻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老母妻子之生存,全在明公耳。今日被擒,请既就刑,并不挂念!

说罢,陈宫肃然转身,大踏步直奔刑场而去。曹操见他是要来真的,立刻喊了起来。

公台!公台!公台!公台!(这是一段非常微妙又非常彰显情绪的语气,仅凭文字实无法领略其魅力)

直到陈宫转过城楼拐角,曹操追了过去,带着几分哀求,几分不舍,最后喊了一声:公台!

陈宫回头看了他一眼。

在此之前,曹操的假装正经,居高临下,都在欲盖弥彰的表达一个意思:公台,只要你求求我,我就饶你一命。

但现在,从他的眼神里,曹操真正读懂了陈宫,理解了他内心深处的慷慨赴死和大义凛然。他忽然明白,他们再也不可能回到那个年代,回到那个狭小破落的中牟县里两人相遇的时光。从曹操怒杀吕伯奢开始,他二人的结局,就已注定。

陈宫似有若无的笑了一下,转过身,扬起头,向着自己人生的终点走去。他的脚步声回荡在空中,而那位孤独的浪漫主义者站在城楼上,看着他的背影,百感交集。

终究是回不去了。人生若只如初见,该多美妙?!

公台,我们就此别过。




     

相关话题

  蜀国为什么没一统天下?其中转折点在哪里? 
  《三国演义》里最让你心酸的画面是什么? 
  如果关羽在被偷袭的情况下打赢了襄樊之战,能进武庙前十吗? 
  三国演义中蜀国是否具有统一中国的能力? 
  是因为三国出名所以罗贯中写了三国演义还是因为罗贯中写了三国演义所以三国出名? 
  央视版三国里,刘备直接称呼皇帝为“献帝”,是否不妥? 
  诸葛亮骂王朗时不讲道理,完全人身攻击将人气死,为何这么多人津津乐道? 
  假如你穿越成董卓的孙女董白,听闻爷爷刚从郿坞启程去长安受封,你会如何自救? 
  为什么感觉《三国演义》的谋略比《冰与火之歌》更厉害,而后者却更残酷? 
  诸葛亮,周瑜他们能算得上英雄人物吗? 

前一个讨论
有些城市的灯光偏白偏冷,如上海、东京;而有些城市的灯光偏黄偏暖,如纽约、伦敦。为什么?
下一个讨论
二维空间的封闭是圆,三维空间的封闭是球,四维空间的封闭是什么?





© 2024-05-1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