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司马懿家如何夺了曹操家的江山? 第1页

  

user avatar   yyln20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回溯司马懿走向权力巅峰的整个过程,你会发现,并没有多少阴谋诡计,变化是一步步产生的。所有的人,包括司马懿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最终会是这样的一个结果。


如果你要说司马懿从很久以前就开始密谋篡位,肯定是谈不上的,他不见得有这个能力。但如果因此就归咎于曹魏制度的缺陷,却也有些避重就轻,因为从整体上来看,制度设计尚可,只不过是出了司马懿这一个bug。


按照惯例,简单回顾一下事情是怎么一步一步起变化的:


大汉王朝在多年的政治实践中,以三公为实际权力的掌舵者;而皇帝,则手握免除三公权力。


这一套制度,运行起来还是挺不错的——直到曹操出现。从建安元年曹操自任司空开始,到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期间曹操一直实际把握着朝政。他霸着丞相这个职位不挪窝,目的就是为了掌握权力。


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但他并没有恢复大汉王朝一直以来的一贯传统,而是把三公变成了荣誉性职衔,同时,他将权力逐渐向内朝转移,形成了以尚书台为决策机构的政治体制。


在这当中,尚书台的长官是尚书令,副长官是尚书仆射。但一般而言,尚书令并不是一把手。真正的一把手,叫作“录尚书事”,以元老重臣兼任——也就是说,这是个兼职。这些重臣的本职,基本上都是太傅、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等职位。


但到了曹丕这里,三公已经被用以优赏老臣了,怎么办呢?因此,曹丕创造性的发明了一种制度,把决策权给了别人:单独授予大臣“录尚书事”。


根据史料记载,曹丕年间,只有两个人荣获过此职衔: 陈群和司马懿。


曹丕继位以后,司马懿以惊人的速度得到升迁。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威震华夏”时,司马懿的职位还只是丞相主薄,就是主管丞相府文字材料的官员。但转年曹操去世,曹丕接任丞相,司马懿立马便升任为丞相长史——这已经是丞相府的第二号人物了。


曹丕当皇帝后,丞相府不复存在,司马懿于是任尚书;第二年,升尚书右仆射,兼侍中。此时,尚书令是陈群。请注意,当时是没有人“录尚书事”的,也就是说,这两个人便是决策机构的真正负责人。


过了两年,曹丕觉得这样还是显现不出两人与众不同的份量,又直接把“录尚书事”的职位给了陈群和司马懿。


后来,司马懿逐渐转任武事,基本上都在外征战,朝里的政事接触的比较少了。而陈群则一直以司空录尚书事主持朝政,直到去世。


西汉初年,陆贾曾经说过: 天下安,注意相; 天下危,注意将。适逢三国,战乱不断,因此,此时的危险并不在于执政朝廷的那个人,而在于在外领兵的那个人。


司马懿。


黄初三年,曹丕下诏:后宫及外戚不得干政。这又是对东汉以来外戚专权的一种纠正。


东汉外戚存在的意义,在于代行皇权,尤其是军权。东汉虽然设有太尉,但太尉只主管征兵、钱粮以及武官升迁之类的行政后勤工作。至于统兵调兵练兵以及征战,则是大将军(或大司马)的职权。 这些大将军,一般由外戚担任,不是皇后的兄弟,就是太后的兄弟。


如今,曹丕不允许外戚辅政,那大将军的职权由谁来承担呢? 这种繁重而琐碎的工作,当然不可能由皇帝亲自来承担。而曹丕也不是做事不过大脑,轻易地就做了这么一个决定,而是他已经找到了替代品: 远支宗室


曹魏的远支宗室包括曹氏和夏侯氏,他们的特点是人特别的多,而且其中很多人都能征惯战。这些人和曹氏皇族之间,血缘不近不远,既无法威胁帝位,又能和皇帝持相同立场,拱卫皇权,因此成了曹丕得以取代外戚的不二人选。


曹魏时期,先后做过大将军(大司马)的宗室有:夏侯惇、曹仁、曹休、曹真、曹爽。而其他领兵的宗室,还包括夏侯渊、夏侯楙、夏侯尚、夏侯玄等。


这当中,只有另外一个非宗室的人, 做过大将军以及大司马:这个人就是司马懿。


这并不是司马懿善会专营所致,而是当时的形势使然。本来,司马懿做文职做得好好的,但曹丕特别信任他,两次征吴都让他负责留守。于是自然而然的,司马懿开始接触军事。


而真正领兵上前线,也是机缘巧合。当时,孙权派人攻击襄阳,司马懿作为曹丕的心腹重臣,督军救援——这里的“督军”,并不是说要自己领兵,而是作为几路大军的出征协调者和最终决策者而存在。由此,司马懿真正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如果不是诸葛亮,司马懿不可能有后来那么大的权威。诸葛亮反复北伐,到了后来,曹氏宗室年纪大的早就死了,年纪小的竟然也死在了司马懿之前。到最后,魏国境内能抵御诸葛亮的,竟然只有司马懿一人。司马懿因此逐步树立权威,成为了魏国军界当之无愧的一号人物。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的让人喟叹。诸葛亮的北伐,于复兴汉室无丝毫之用。最终,竟然只是成就了司马氏的篡权。


对此,魏国并非没有预防措施。在诸葛亮去世后,关中安定,魏明帝马上便将司马懿调回朝中,而且将其官职从大将军升为太尉,不再直接接触军队。


然而没多久,司马懿就又领兵出征了,原因是无人可用。平定辽东叛乱这种硬仗,在当时还真的只有司马懿能打。而等到司马懿带着巨大的战功回朝后,他的新任职位,已经是魏国的最高武职:大司马。


魏国内部并非没有意识到这当中的危险,他们依然不想让司马懿在这个职位上盘踞过久。毕竟,这与曹丕任用宗室典兵的原则是不相符的。因此,司马懿在大司马这个职位上没有待多久就又升官了:太傅录尚书事。


当时,朝廷给出的理由是很搞笑的,说是前后几任大司马都病死在了职位上,因此升司马懿为太傅。但问题是,整个东汉王朝的太傅,就没有一个人能活到光荣退休的…… 此时再看,这个职位简直就是给司马懿量身定做的。


在司马懿的履历当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职位也需要提及,就是辅政大臣。


这里,还需要再厘清一下东汉时期大将军的职权: 如果皇帝已经成年,而且任大将军的人是自己皇后家的亲戚,那么,这位大将军代行的就是皇帝的部分行政权,决策权依旧掌握在皇帝的手里。 这种关系,有点像法国和俄国的制度,总理有行政权,总统有决策权。


但如果皇帝年幼,那么,原本归属于皇帝的决策权,就交到了太后和大将军手里。此时的皇帝,更多的只是一个荣誉性的角色。这种关系,类似于德国:总理有行政权,也有决策权;而总统,只是一个荣誉性的角色。


至于辅政大臣,则是代行皇帝全部职权的人。


司马懿第一次成为辅政大臣,是曹丕任命的。曹丕在做皇帝的第七年即去世,当时太子曹叡虽然已经二十多岁,但是从未接触过朝政,的确需要一段过渡时间。 曹丕自己才把外戚的路给堵上,因此,他给曹叡准备的四个辅政大臣当中,两个是宗室,曹休和曹真;另外两个是心腹,陈群和司马懿。


这次权力的交接相对平稳,既没有辅政大臣威胁君主,也没有皇帝卸磨杀驴。几年后,曹叡平稳接掌了权力,而且从史料记载来看,曹叡对权力的驾驭可以说是相当不错的。


但没几年,曹叡也病重了。 曹叡一共做了十四年皇帝,死的时候只有三十五六岁,比他爸还早。而且,他比他爸更差的地方在于,他没儿子,亲生的全部都夭折了。


曹叡的养子曹芳,在继位时年仅八岁,因此,又到了需要辅政大臣的时候。而到了此时,当年的四位辅政除了司马懿,全都已经死了。 有鉴于司马懿的权威过重,曹叡并没有将司马懿列入此次辅政名单,而是准备了另外一份五人名单——在这份名单中,有四人是宗室,都是姓夏侯的和姓曹的;还有一个,是曹操的养子秦朗。


但这份名单被内部人上下其手,到最终出炉的时候,变成了另一份两人名单:大将军曹爽——前任大司马曹真之子;以及,太尉司马懿。


而孙资、刘放两人把司马懿列入辅政的理由,也让人只能苦笑:司马懿并没有刻意的贿赂讨好,两人仅仅是因为不愿意夏侯献和曹肇入辅政,就为了反对而反对。


再之后,司马懿又忍了十年。


十年之后,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年初,趁着魏帝曹芳出城谒陵,司马懿于洛阳城内发动政变,夺取权力。史称“高平陵之变”。




回溯司马懿走向权力巅峰的整个过程,你会发现,并没有多少阴谋诡计,变化是一步步产生的。所有的人,包括司马懿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最终会是这样的一个结果。 因此,如果你要说司马懿从很久以前就开始密谋篡位,肯定是谈不上的,他不见得有这个能力。


但如果因此就归咎于曹魏制度的缺陷,却也有些避重就轻,因为从整体上来看,制度设计尚可,只不过是出了司马懿这一个bug。


如果司马懿没活那么久;

如果司马懿被诸葛亮打败, 因此丧失兵权;

如果曹氏宗亲都能活得再久一点;

甚至于,如果曹丕或者曹叡 没有英年早逝……

以上这些如果只要有一个能成立,司马懿都不可能篡权成功。


当然,所有的这些,都只是必要条件,并不是说有这些条件的人,就一定会篡位。 但是,当一个人的权位已经如此之高,有了篡夺皇权的可能,那么,有些事自然难免会浮上心头。


对司马懿而言,他在几十年间并没有处心积虑,苦心经营,以篡夺曹氏江山为目的。只是时移世易,当他走到太傅这一步时,突然发现,不自觉中,自己已经有了足够的资本。


以上,节选自:


个人公号:喻以流年


user avatar   Shao_Y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简单说的话,就是形势推着走的。

司马懿早期的仕途就不多讲,基本上晋升得中规中矩,他的能力配得上这样的高位,也可以较好地完成任务。司马懿率军平定辽东的时候,魏明帝曹叡病重,几次更改托孤大臣,最终选定了曹爽和司马懿,也因此埋下祸根。像这类双核又没有明确节制关系的结构是很不稳定的。俩人共同录尚书事,又都督中外诸军事,就是全面掌握军政大权。一旦出现竞争一方失势,或者意外去世,另一方就必然大权独揽;如果两边的势力都克制,那能平安地辅助皇帝长大,一旦一方开始放肆,另一方如果不是活雷锋,肯定就无法继续克制了,这也就导致了后期竞争白热化。

还是从辅政说起,双方起初团结一致合作愉快,司马懿被升为太傅,但权限不减,录尚书事持节督军如故。但曹爽有心与司马懿争权,两人共录尚书事,起初曹爽尊重司马懿的意见,后来因为部下的怂恿逐渐就独断起来,不让司马懿处理政务,并大量任用自己人。这期间司马懿两度对吴用兵,说明其权力并未被完全架空,但显然受到排击。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中护军夏侯玄被调任征西将军,作为交换,司马师接替中护军一职,这给曹爽的覆亡埋下隐患。随后便是曹爽对蜀用兵,本要建功立业,结果兵败退还,威望下降。曹爽及其部下骄奢跋扈如故,得罪的人越来越多,双方竞争更加激烈,司马懿被迫称病不理政事,开始有做掉曹爽的计划。

然后就是大家都熟悉的高平陵政变了。实际上竞争白热化到这个地步,双方也只能有一个人活,司马懿是否真像后人所说有了反心不得而知,但没有退路是显而易见的。司马懿年已七十岁,应该会清楚自己死后司马师等人对付曹爽一派占劣势,肯定会抓住生前的机会做掉曹爽,给自己的后人以安全保障。因为曹爽与能力不符的欲望,他得罪的人实在太多,以致从政变到朝议处死夷三族的过程都很顺利,当然司马师担任中护军也是一个关键,确保他们有一定的兵权,而不是徒手夺白刃。到这个时候形势已经很明朗了,双核做掉了一个,余下的一个一定会大权独揽,这之后的事情便由不得司马懿做主了。虽然司马懿推辞了相国、郡公和九锡,他大概也很清楚他的后代要么成为霍禹斗争失势被族灭,要么成为曹丕代前朝自立。高平陵政变后的一个插曲是淮南第一叛,不知道是不是王凌老糊涂了,在这种形势下还敢行废立,不出意外地被司马懿做掉了三族。

司马懿生前提拔司马师为卫将军,掌握军权。去世后司马师大权独揽,司马昭官职虽有升降,最终还是在司马师生前担任了卫将军。司马师执政期间被算计,有人意图废司马师立夏侯玄为大将军,结果泄密了,于是司马师诛杀了政敌夏侯玄等人。军事上大战主要就是平淮南二叛。司马师比他父亲更牛的是还废了个皇帝。司马师执政时间较短,官职与爵位都没有更进一步,他去世后皇帝有意让司马昭镇守许昌,结果司马昭率军回京,顺利接替兄长的所有权限。司马昭执政时间较长,足有十年,期间平了淮南第三叛,比父亲和兄长更牛的是还杀死一个皇帝。执政期间司马昭的爵位从侯升为公,又升为王,魏国出现了国中国,后期组织灭蜀并顺路做掉了反叛的钟会,权势威望巨大。司马昭到这一步算是给儿子称帝铺好路,到这一步也退无可退,估计他也乐见儿子当皇帝。果然司马昭去世后司马炎接替相国、晋王,随即称帝,到此晋代魏已完成,十几年后灭吴完成统一。

实际上从高平陵政变起,上面的每一步都顺理成章。到了这一步不说有无野心是否恋权,退一步就有身死族灭的危险,而司马家也不是一家,背后有一个大的政治集团推着走,只能硬着头皮上,官职加不上去了就加爵位,直到当上皇帝为止。




  

相关话题

  托洛茨基为何会在同斯大林的权力斗争中失败? 
  中世纪欧洲需要罗马法,为什么不去拜占庭帝国学习? 
  历史上有没有类似贞德遭到背叛的悲剧英雄? 
  为什么蒙古、韩国、越南的历史教育都强调与中国的历史仇恨? 
  为什么荀彧的粉丝不如诸葛亮多? 
  刘备集团“匡扶汉室”口号是不是伪君子? 
  从总体来看,诸葛亮在历史丞相当中能排第几? 
  在历史上因为恶性事件而出名的地方会不会改名? 
  如何看待《晋书·陈寿传》记载的“陈寿索米”一事? 
  金载圭杀了朴正熙后为什么不夺权? 

前一个讨论
如果让你们代替弗洛尔从大裂变时期从新开始写魔兽剧情,你们怎么写?
下一个讨论
孙权晚年是如何「倒行逆施」的?





© 2024-12-3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3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