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幼龄男孩和女孩的玩具明显的分化,这是孩子天性使然,还是大人的有意选择? 第1页

     

user avatar   wu-ya-wu-ya-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以“女-男-女”的顺序有三个孩子,每个之间相差2-3岁,他们的玩具都是混起来的,动画片也混看。所以这个问题我可以答一下吧。

虽然题目要求“给出来源,勿根据个人经验臆测”,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有闲情研究这种问题的地方,这个问题本身政治不正确。大家都明白。

我们就事论事,不辩经。

我想说的几个结论:

  1. 性别对人的性格有影响。
  2. 目前流行的儿童文化产品中,性别鸿沟不是外人想像中那么明显,硬分成男女版是人为的。
  3. 对孩子有益的教育,是顺应自然,同时顺应时代,寻找两者中的平衡点。


1。 性别对人的性格有影响。

我觉得很幸运的一点是,我的女孩天生非常女性化,男孩天生非常男性化。说幸运,是因为我觉得这样的生活会比较容易。不传统的生活方式永远更有趣,也更困难。

在外观上,我的女孩是高瘦细长的,走路有轻盈感。男孩则是胖胖的,重心也比较低,走路发出很大的声音。

在行为上,我的女孩天生就对痛感比较敏感,从小一生病就哭唧唧的。男孩则是对痛感不敏感,满头包不知道哪来的。同时,女孩对个人卫生也很敏感,从小吃饭很干净;男孩则整天满身饭渣和尘土,而且不觉得哪里不对。

我觉得这些性别特点都可以自圆其说,各自有优缺点。一个人比较清瘦,就容易疼,对周围环境就更敏感。一个人体脂率高,耐摔打,久而久之就比较冒失。

在这个大基础上,即使同样的生活环境,他们也拥有不同的生活体验,逐渐形成不同的世界观。在此基础上再构建知识系统。由此产生不同的人生,叫“物种多样性”,儿孙自有儿孙福,每个人都会生活在自己的生理心理条件所构筑的世界中,没必要硬和这种东西较劲。

虽然同父同母、同样的成长环境、玩同样一堆玩具、去同样的幼儿园和学校,但这些孩子的爱好都是不同的。

有些非常符合人们对性别的一般认识,比如男孩喜欢汽车,女孩喜欢变装(万圣节那种)。但也不是完全契合传统的性别设定。

比如说,男孩喜欢摆弄汽车、研究汽车、整天拿个汽车。但是女孩喜欢驾驶有轮子的东西,比如自行车、滑板车、滑轮、滑板,因为她喜欢速度感。男孩则不喜欢速度太快。

女孩对每天穿什么衣服非常在意,也喜欢换衣服玩,但是不喜欢芭比娃娃。我觉得是因为芭比娃娃是个社交性玩具,需要稍微大一点才好玩。或者是因为疫情原因,这两年里小女孩都没什么“闺蜜”。

我的男孩喜欢玩过家家,因为他贪吃,终日沉迷于研究做饭。如果是个女孩,会被解释为“居家、可爱、温柔”,因为他是男孩,别人只会说:“怪不得这么胖”。

国际象棋、围棋、数学游戏等东西,我的女孩更喜欢。因为她更重视别人对她的看法,而在这个年代,能引起大人赞赏的东西,也就是棋类对战和算数快了,背诗已经不能引起别人夸奖。

看上去男孩是不喜欢下棋的,其实是因为他从来没赢过姐姐,对这些东西没什么好印象。而且他不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不会刻意打表演赛。(我周围的小女孩都很喜欢打表演赛,被夸奖)

那么,如果一个人很在乎别人的看法,周围的人却不太关注她,会怎么样呢?很容易变成讨好的性格。所以在传统大家庭中,“大姐”会有“如母”的形象。

——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就是说,表面上展现出来的喜好,和每个人的性别有一定关系,但这些关联方式都很复杂,不是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

“在意别人看法”(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这一个源头,既可以变成好胜心强,也可以变成比吃比穿,也可以变成输不起,也可以变成奉献型人格。取决于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2. 目前流行的儿童文化产品中,性别鸿沟不是外人想像中那么明显。

至少在西方,玩具市场的男女鸿沟,在一定程度上是被构建的。中国的玩具店,至少不会泾渭分明地划出“男孩区”和“女孩区”。

这个道理很简单,为什么芭比是娃娃,星战手办不是娃娃?为什么小房子是女孩玩具,可以搭出房子的乐高是男孩玩具?为什么还活着的动物模型是女孩玩具,灭绝的动物模型是男孩玩具?

还有一个例子,西方文化中,“马”是女孩玩具。所以有彩虹小马、给小马梳头、马厩玩具。在我们看来,简直莫名其妙,为什么要给马梳头?

我家经常有乐高、火车道、娃娃屋摆一地,摆着好几天,作为这些天过家家的场景。

所有这些东西的玩法都是一样的:拿着人或动物的玩偶,在场景中发生故事。学名social-dramatic play。这是小孩自发产生的玩耍行为,但他们编造的故事有些共同点:把外界输入的故事重新打碎组合、强调对抗性和矛盾、不强调人际关系。

儿童玩耍是把输入信息的重新组合,这很好理解。就像做梦一样,你不是自己发明了梦境,是在梦里回顾白天发生的事。没有小孩天才到自己在家发明《哈姆雷特》,就算《哈姆雷特》也不是莎士比亚从零开始自己发明的。因为我家的孩子看一样的电视,所以他们也编差不多的故事。一般是隧道塌方、火车脱轨、猪掉落悬崖之类的故事。懂的人都知道这些场景哪里来的。

我觉得成人节目把暴力处理得太轻了,尽量避免让小孩观看。不是不能有武力对抗,而是成人影视往往跳过“兵者凶器也”的教化,把推推搡搡弄得太随便了。如果没见过,小男孩不会自己发明“杀人”,小女孩也不会自己发明“冷暴力”。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不是竞争力,是同性内耗。就算为废土未来做准备,练练拳法和射击也就行了。

儿童讲故事的游戏强调对抗性和矛盾,这也很好理解,因为这些成分给他们印象最深刻。《小猪佩奇》够火吧?可是除了“跳泥坑”这一个动作以外,很少有孩子用小猪佩奇过家家,因为太日常了,没对抗性。不分男女,最常被模仿的动画段落,一般是:发射武器的瞬间、发生灾难的瞬间、人物快速移动。

儿童自己讲的故事,不强调人际关系,反而更强调人际矛盾。这就要说到一些被误解的动画片。比如《汤马斯小火车》,如果你真的看进去,会发现这个动画里除了“交通工具”这一个男孩元素以外,其实故事主体是人际关系。甚至可以说,是职场家长里短。为什么很多大人不知道这个事呢,因为没有人用火车模仿里面的故事,都只是模仿火车相撞、卸货、上下山一类的动作。

《彩虹小马》是女孩动画吧,为什么很多爸爸喜欢看呢?它里面只是有些“女孩会做的事情”作为背景板,但主线是个高对抗性的故事,里面的小马用魔法打来打去。玩小马的正确方式,除了梳尾巴以外,是让她们互相踩头、对撞,和机器人故事是一样的。

最近这些年流行“救援类”动画,比如汪汪队、救援机器人(变形金刚幼儿版)、救护车救援队等。把人际矛盾缩小到最低,尽量用不带血的方式表现机械和动作,在男女孩之间都很受欢迎。小孩自始至终最喜欢看的是动作,而不是互撕,但是人物冷嘲热讽做起来便宜啊,动作片贵啊。

认为“男孩动画强调动作,女孩动画强调人际”是不对的,从来都不是这样。芭比有动画片,想问下谁家孩子在看吗?根本看不下去啊,除了衣服换得精彩,谁要看一帮阿姨互相讥讽啊?


3. 对孩子有益的教育,要顺应自然,也顺应时代。

因为消费主义产生的时间远早于平等主义,所以“女性向文化产品”,不意味着“女性解放文化产品”。比如西方很多女性为主角的影视动画,包括迪士尼动画在内,在今天看来,女性角色矫揉造作,尖着嗓子说话,行为毫无目的性,愚昧近于残疾,单纯近于伪善。

这些角色的出现,是因为当时的西方女性虽然没什么地位,但有一定消费力。中产之家愿意为女孩子购买裙子衣饰,但女孩长大后唯一的出路是结婚,因为直到70年代为止,单身女子不能有银行账户,也就没有信用,不能办房贷车贷。

当上教授、法官的女性不是没有,但大部分人的出路是学习变得更女性化、更居家,以后好嫁人,不然会死在街上。这是时代需要。不然娜拉去哪呢?

而现今,说真的,我觉得那些刻意人为的“女性化特质”,是个大累赘。出去工作的话,都是负面特质。给人造成的恶劣观感,给生产力造成的恶劣影响,远远大于女性天生带的那些特质。

在上一辈职业女性中,我们经常看到爽利、聪慧、方正的人。再往前,一些目不识丁的农妇,也可以温和而有原则,又勤劳又能打,即有女性特质,又是生产力。反倒是现在,一些幼童穿金戴银,学些西方上流社会造作的皮毛,或者东方传统社会虚伪的女德,不好好工作,待价而沽。这就是属于苍蝇蚊子一起进来了。

男女有别,并不是差别在人生目标上,并不是女孩需要为弱而弱,弱得沾沾自喜。或者满足于人际纠纷的粪坑和超额消费的陷阱。男孩也是一样,只强调暴力对抗,不培养社交和互助,一味说:“男孩就是这样的。”那最后结果就是,你是你家的宝贝,可是全世界都拒绝给你当妈。


user avatar   liu-ji-84-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即使性别取向不是自然的,而是社会性的。儿童学习接受社会性的价值、分工是成长的必然过程。模糊性别,任由儿童自然发展是对儿童极大的不负责任,会照成性别认同混乱。


user avatar   li-jian-q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牵扯到各位以后的生孩子的问题,鉴于上知乎的都是年轻人,以后可能面临就结婚生育的问题,我给各位提个醒。

这个问题只要讨论,就会变成这个题目的样子,最后会生成结论:玩具的喜好是父母造成的。

注意这一个关键词:“性别刻板印象”。这个词必然会在回答中出现。

从而推断出性别也是后天生成的,从而抹杀性别之间的区别。

我之所以这么熟练,是因为这个话题在西方早几年前就已经讨论过了,而且锤子已经落下来了

我给各位的建议是,最近几年关于性别问题讨论的一直是沸沸扬扬的,在影响下,你可能会刻意的给你的男宝宝买娃娃,给女宝宝买车子,枪之类的玩具,以免产生“性别刻板印象”,目前在国外已经有先例了。

但是我个人建议不要这么做,理由如下:

不管这个理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但是目前社会可能对女性玩车玩枪倒没什么,女生男性化倒还好,但如果一个男生以后长大过于女性化,会给他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个人非常不建议这么干。

而一旦一个男生如果过于女性化,导致他遇到很多麻烦,立马又会变成“社会对不同性别认知的歧视”,然后也玩起LGBT了,然后越来越像欧美国家。

我个人对这种“LGBT从娃娃抓起”一向不太感冒。各位如果真的对LGBT认知和欧美一样,这个我觉得无所谓,但是我觉得你没必要让你的孩子受无谓的折磨。

社会性别分工是自人类诞生以来出现的,而且全球趋同,不因社会制度,宗教,国家而不同,我希望你不要做这种“吃螃蟹的人”。


user avatar   li-zhi-lun-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图胜千言。

——

我侄子几岁的时候,没有过所谓的恐龙时段,

稍微大一点了,我问他,你喜欢什么动画片啊,

他奶声奶气的说,海绵宝宝。

那小样给我笑不行,我心说你得支棱起来啊,小叔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看正义战士,降魔勇士啥的,

说实话海绵宝宝我小时候,还有丁丁历险记之类的,我一集都看不进去。

倒是看足球小将踢球到白热化的时候,或者看宠物小精灵踢馆决斗的时候,兴奋得满床打滚,边蹦边看。

等他再大一点,变声了,再问最近看啥呢,

看漫威呢。

现在刚上大学,是个忠实的摇滚乐迷,尤其喜欢二手玫瑰。

——

我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小孩玩什么,绝对是个千人千面的事情,

自己有自己的成长曲线,

古代中医伪科学,或者是茅山小说里经常用阴阳二气来推导性别问题。

即一个地方阳气重,就生儿子,阳气重,生女孩,阴气再重,就不生了。

古往今来有没有一个地方正好阴气调节的好,一水全女孩,最后没男的,居民集体灭绝了,想也知道不可能。

所以我对用睾丸素等等,以激素解释幼童男女对玩具倾向性的研究不太买账,随便有点医学常识都知道从这方面入手研究,聊着聊着就成了,新时代的阴阳二气,

类比一下,比如有研究下颌宽度与睾酮含量关系的,面部轮廓和领导力的联系的,

如果情况属实,那可以肯定的是,几乎所有的男明星都是牙签,

因为当下男明星普遍都是窄脸尖下巴,因为好上镜。

审美也是如此,

在柯南动画里,下巴宽度就是龙套系数,主角一水的三角下巴,配角龙套,警视厅打酱油的,全是方脸。

要不要搞个下巴系数和玩具选择挂钩呢?其实研究不出来啥。

因为人实在是个高度社会化的存在,

儿童受环境,受家庭,受购买力因素的影响,在选择玩具呈现出非常多元的趋向性,

虽然大致上,遵循着男孩多喜欢恐龙,喜欢小汽车,枪支弹药,女生多喜欢芭比娃娃,布偶之类的,

但这往往和性别教育有关,和家长社会环境对男女幼儿的养育方式和教育方式有关。

即使玩具明显分化, 还是有特别多说不清为什么,就是随机拿错对方道具的情况出现,


一些类似的研究,还有东亚人口的睾酮水平和运动力,和奥运金牌的关系等等,

如果东亚人口的睾酮水平真的那么高,

那理应在玩具选择上,在动画片的受众上,幼儿的行为上都有明显的体现,如果有的话,是不是应该作为一个项目研究一下。


我提供一个思路,应该让乐高孩之宝这样的世界游戏厂商来做,

让他们去挑选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玩具,看一下不同地区的购买性别,做一个大致的统计,这个是最准的。

但是就像开头这张图里说的,

玩具厂商估计很抵触做这类统计,因为他们也知道,这玩意造出来就是给小孩玩的,什么小孩买都是买,

何况有那么多成年以后的大人都在回头玩这个,还有很多明明是大人自己想玩,非给孩子买一套,

要不要把大人的性别也统计进来呢?

综上,

我个人认为,有很多现象,尤其是幼童的行为是没必要归纳的,研究半天很可能得不出一个正儿八经的结果来。


user avatar   november-6-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真100%纯天性。大女儿出生后不久就是新冠横行,虽然美国人觉得没事,还吃吃该喝喝该玩玩该死死,但是我一个胆小怕事的中国人到现在一直努力减少出门的次数,就造成了大女儿基本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下长到两岁多,除了医院定期体检时见到的医生护士,连陌生人都没见过。就在这么个几乎隔离的环境下,女孩的选择非常明显。

玩具:几乎什么类型都有。她的玩法:小汽车当砖头扔;娃娃虽然不算太喜欢,但好歹能倒拎着好一会;最喜欢水果蔬菜和锅碗瓢盆玩具(其实爸爸妈妈都不做饭,只有外婆奶奶做饭,也不知道为什么有兴趣)。老父亲买了泡沫小斧头,她很认真的看了一下,塞进了沙发底下 。我掏出来,再塞进去,没几天就不知所踪。

衣服:特别喜欢穿衣服,尤其是附件多的衣服,新的衣服(老父亲天天吐槽为什么小姑娘衣服这么复杂)。外套普遍比睡衣漂亮,所以经常在家哭着要穿外套,只要我们说“好看”“漂亮”这种词,立刻眉开眼笑,拿着她的塑料小镜子照来照去臭美。房间里根本不冷,穿上外套很快就一头汗,但是脱下来就哭。头饰:还不会说话带过一次头饰之后每天早上就摸摸自己脑袋,意思要带发卡。带好以后,真的会每过一段时间自己摸摸,确定还在不在,如果掉了就满地找,如果松了就拔下来找爸爸妈妈再带上去,当然大部分情况是被她摸松掉的。然后带好以后免不了再去对着镜子臭美一波。

视频:刚出院时守夜都是老父亲的事,之后白天也经常要爸爸抱着。我抱着她玩战雷,肝毕业了四个国家飞机和三个国家陆战,从小在隆隆炮声中熟睡,醒来,喝奶,拍嗝,算是童子功中的童子功了吧…但是自从某次在电视里看见一个漂亮小姐姐唱歌以后再也不肯安安静静坐在爸爸怀里打坦克了 ,一定要听mv,光有唱歌不行,必须有漂亮小姐姐唱唱跳跳,还要指定的那个风格,最好是指定的那个人无限单曲循环 。此处对比一下,她老父亲两三岁时坐在叔叔腿上打雷霆神锤,他负责走路和瞄准,我就负责按一个开枪键,虽然经常被突然跳出来的怪物吓到但挂着眼泪也要玩。更别提生化危机2,简直是童年的阴影,但是被吓死我也要玩!

很多文章都说不要限制小孩的兴趣,要自由选择,不要因为性别就先入为主,但这本来就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至少从我大女儿的表现来看,这些兴趣都是明明白白刻在基因里的东西,没暴露只是因为没接触到,培养什么都是白搭。(老父亲培养女儿一起打坦克计划破产)


user avatar   yetingj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1]传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类幼崽主要是通过社会学习而习得带有性别特征的行为,然后在认知发展过程开始产生自我性别的认知,开始重视与自己性别相符的行为[2],比如男孩喜欢蓝色,女孩喜欢粉色;男孩玩枪,女孩玩布偶等等。

为了支持这些理论,心理学家们通常让男孩和女孩在玩不同性别类型的玩具(如娃娃,汽车),当孩子们玩与自己性别相符的玩具时给予激励,孩子们往往会倾向于选择那些被标记着与自己性别相符的物品,或者看到自己同性的其他人选择的物品时,自己也跟着选[3][4]

除此之外,即使只有12至24个月大,婴儿在对玩具的视觉偏好方面表现出预期的性别差异;比如女孩看娃娃的时间比男孩长,男孩看汽车的时间比女孩长[5]

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发现,这种对于玩具,或是其他性别相关行为的偏好差异,也受到产前睾丸激素的影响[6]

比如由于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而在产前暴露于异常高水平的雄性激素的女孩,对于男性特征的玩具/游戏参与增加,而参与女性特征的活动出现减少。同样,母亲在怀孕期间服用雄性激素的儿童表现出对男性特征的玩具和活动的更大偏好,而母亲服用抗雄性激素的儿童则相反。

那么还是有人会疑问,即使这样仍然难以排除社会环境对儿童性别认知的潜在改变啊?

那么其他物种便就进入了科学家的眼帘。

因为物种隔离,很显然人类社会的文化与规则,无法对它们造成任何影响,在这些物种中,儿童的玩具只是一种新颖的物体而已。

灵长类动物自然成了首选,大量的研究发现,非人灵长类对于玩具的偏好与人类儿童非常相似,比如雄长尾猴会花更多的时间接触男性类别的玩具(如汽车),对女孩向的玩具则兴趣不大[7];雄性恒河猴也更喜欢男性向的玩具(带轮子的玩具),而不是毛绒玩具[8]。如下图。

BBC也根据这些研究,做了一些实验纪录片。

猴子对玩具有性别偏好吗 https://www.zhihu.com/video/1438284660631171072


所以对于玩具或是其他事物的性别偏好,单纯地归为社会环境与教育的影响,可能是有失偏颇的。


评论区很多人提到颜色,形状,这的确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比如男孩可能喜欢蓝色,女生更喜欢圆形。

虽然婴幼儿时期就已经出现对玩具的性别偏好,但是研究发现颜色与形状并不是性别偏好的一种,也就是说,男孩不一定会喜欢蓝色,女孩不一定喜欢粉色;在形状上也一样,两性并没有自己性别上的特殊形状偏好。那么男孩喜欢车之类的玩具的一个原因,有说法是因为男孩喜欢能在空间上移动的玩具,用我们个人观察与经历也不难发现,不论男孩手里拿着什么,都喜欢跑来跑去顺便配个音,以及雄性激素的影响,使男孩更喜欢看那些能在空间上移动的事物(甚至长大了还喜欢看挖掘机)。

颜色,反而更可能证明后天社会文化的影响导致性别差异。

这里又引出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即与其说大人引导孩子去玩与性别相符的玩具活动,造成了两性分化的商品市场,反过来也可能是儿童天生的玩具差异(男孩为主),而“驯化”了成人,让成人为自己营造有性别特征的玩具。


联动

参考

  1. ^ Hines, Melissa. 2010. "Sex-Related Variation In Human Behavior And The Brai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4 (10): 448-456. doi:10.1016/j.tics.2010.07.005.
  2. ^ Martin C.L. et al. (2002) Cognitive theories of early gender development. Psychol. Bull. 128 903–933
  3. ^ Masters J.C. et al. (1979) Modeling and labeling as integrated determinants of children’s sex-typed imitative behavior. Child Dev. 50 364–371
  4. ^ Perry D.G. and Bussey K. (1979) The social learning theory of sex difference: imitation is alive and well. J. Pers. Soc. Psychol. 37 1699– 1712
  5. ^ Jadva V. et al. (2010) Infants’ preferences for toys colors and shapes. Arch. Sex. Behav. 39 DOI: 10.1007/s10508-010-9618-z
  6. ^ Hines M. (2009) Gonadal hormones and sexual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brain and behavior In Hormones Brain and Behavior (2nd edn) (Pfaff D.W. et al. eds) pp. 1869–1909 Academic Press
  7. ^ Alexander G.M. and Hines M. (2002) Sex differences in response to children’s toys in nonhuman primates (Cercopithecus aethiops sabaeus). Evol. Human Behav. 23 467–479
  8. ^ Hassett J.M. et al. (2008) Sex differences in rhesus monkey toy preferences parallel those of children. Horm. Behav. 54 359–364

user avatar   hu-jing-70-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在没有孩子之前,一直认为这是后天文化的塑造。比如我们从小给男孩子买汽车,枪类的玩具,给女孩买芭比娃娃,毛绒玩具,所以他们后面分化出趣味的不同。

但是自己有了孩子之后,这种认知就颠覆了。 在我儿子刚开始能看懂一点电视的时候,大约两岁左右,他就对恐龙和各种猛兽表现出了非凡的兴趣。我尝试主动的给他看芭比公主和其他可爱的剧集,他就表现出非常烦躁的情绪。包括去玩具店,他从最早开始就是完全的无视那些粉色系的女孩玩具,选择直奔机械车辆恐龙变形金刚奥特曼这样的力量型玩具

与之对比的是我老公妹妹的女儿,和我孩子差不多时间出生,据了解是一开始就非常喜欢女孩向的动画片和玩具。当然,也有一些作品是不分性别的孩子都喜欢的,比如超级飞侠或者汪汪队这种。但是这种很难对孩子产生持久的吸引力。

所以我现在倾向认为男孩女孩天性的自我选择就有所不同,而这种不同又导致大人后天不断地强化加大这种不同。


user avatar   ma-xiao-fei-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没有孩子之前,看了一些支离破碎的育儿观念或者说男孩女孩性别观念的文章,我也一直以为,男孩女孩不是天生的,是后天,通过家庭,社会潜移默化培养的结果。

可是自从生了娃后,我想说,这些舆论都是屁哎,提出这些舆论的专家到底有没有生过孩子,或者亲自养育照顾过孩子,认真观察过孩子。

别说什么社会潜移默化了,就是家庭都没有潜移默化,在我怀孕的时候,因为泛滥的母爱,在还不知道孩子是男孩女孩的情况下就买了许多早教玩具。因为当时所有人看着我的肚子形状都说我怀的是女孩,我自己也坚信我要生个女孩,所以我买了一些粉色的婴儿用品,还想象着可爱的宝宝出来以后,她会抱着毛茸茸的玩具入睡的场景,因此买了许多毛绒玩具,有很小的可以让她抱着的,还买了一个海豚,可以让她玩累了当枕头躺的,可以说是各种类型都准备好了。当然,理智让我在准备一系列粉色物品的时候,也买了一些蓝色黄色的中性颜色。

结果生出来,是个儿子,也没有太大失望,只是感慨幸好不是所有婴儿用品都是粉嘟嘟的。在儿子几个月已经开始会抓握的时候,他就对玩具产生了兴趣,结果我买的一堆娃娃或者毛绒玩具,他真的是毫无兴趣,看都不看一眼,相反买婴儿爬行垫的时候商家赠送的两辆小汽车却是他的最爱,爱到吃饭要拿着,睡觉也要一只手一个抱着睡的程度。

那种想象可爱柔软的小宝宝,在爬行垫上搂着毛绒玩具,枕在大海豚背上甜甜入睡的场景从来没有在我家实现过,他在家里就只是喜欢玩车,没有任何人引导,没有任何什么家庭潜移默化影响,就是对娃娃这些东西完全没有兴趣。

再长大一点,带去玩具店,给他自主挑选,他的目光永远只会停留在车和积木这一栏,女孩子的玩具,他真的是飞快的走过从来不会停留的。在他三岁上幼儿园小班的时候,我给他买了一辆会喷水的消防车,晚饭过户他拿着到小区楼下玩,刚好碰到他们班的一个小女孩,小女孩手里抱着一个洋娃娃,他就兴奋的跑过去,要把他的消防车展示给小女孩看,可是小女孩明显的不感兴趣,不论我儿子在她旁边怎么摆弄消防车喷水,小女孩都是一脸不耐烦的样子,最后直接跑掉了。

儿子很委屈的过来,问我:“妈妈,为什么她不喜欢我的车。”这个问题我真的被问住了,之前接受的性别意识,性别培养等观念受到了严重冲击,半晌之后,我不得不打脸的回答道:“可能她是个小女孩,她对你的车子不感兴趣,你可以拿着你的车子去找小男孩分享试试。”

结果,果然一大堆小男孩追我儿子屁股后面跑,一起产生了研究研究这辆车的兴趣。

所以,我觉得性别,爱好这些东西,很大程度上就是天性使然,我不否认很多时候社会的准则和默认规则会对人的爱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完全否定先天的力量,也是一种失智的,偏颇的做法。


user avatar   cao-feng-ze-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这个精力还是多给你家孩子做点肉蛋奶吃吧,别整那些个什么猪猪芋泥奶黄包给你家小孩吃了,你家孩子因为啥发育不良你心里没数吗。再有多余的精力给你家孩子讲讲庄稼是怎么种出来的,电是怎么发出来的,人类是怎么登上月球的,别几把研究人类有三千六百种性别了。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凡各种人狗冲突中,没听说过狗主一方自杀的。罕见人的一方狗主一方的人用各种暴力的。

狗主和拜狗者一方抱团人肉他人,骚扰他人,辱骂他人,围攻他人,殴打他人,逼人退学,辞职,社死,倒是常有,很多,很多。

对了,最近还在大肆炒作所谓"反虐待动物法"。看了下这个"法"的某个所谓专家建议稿,其中称:

是的,你没看错,在散放猫狗的惩罚是"警告"或者"责令改正"起步,被猫狗咬伤需要自己幸苦追索赔偿,也只能赔偿有票据的医药费交通费等有限金额的现如今,

有些人正在试图立法,假如你胆敢屠宰猫狗或者运输猫狗肉(周全地卡死了网购猫狗肉的可能),不但要重罚你,还要你"具结悔过"。

所以,姑娘,别这么傻。

”让他们良心上过不去“这种试图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对方良心发现的做法,对拜狗者群体,是没有用的。下次记得,反正命都不要了,伸张正义先。




     

相关话题

  在家做家务父母给零花钱是否符合现代家庭观念? 
  好像把孩子养成了空心人怎么办? 
  家长应该教会孩子成为笑面虎,去顺应社会吗? 
  全红婵父亲「希望女儿考上大学,以后的路靠她自己」,如何看待全爸爸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格局对孩子有多重要? 
  如何看待中学老师称《弟子规》绝大部分糟粕?如何正确开展青少年的国学教育? 
  国外幼儿园的环境是怎么样的呢? 
  怎样培养孩子根在老家的意识? 
  把孩子当出气筒这对孩子公平吗? 
  家庭监护缺失或教育不当,是产生「熊孩子」的一大原因,家长该怎样正确教育孩子? 
  要不要逼孩子认错? 

前一个讨论
假如为 2021 的努力做结算,2022 过成怎样才叫划算?
下一个讨论
几千年前先人的中文字今人仍可读懂,只有中文才有这样的性质吗?请问古希腊的文字今人读懂吗?





© 2025-01-2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