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GDP总量会超美国吗?如果会,大概是将来的什么时候? 第1页

     

user avatar   tang-ji-ke-de-54-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目前,中美两国分别采用着不同的GDP核算方法,如果按同一种核算方法,中国的GDP总量与美国的差距将大大拉近。

中国主要采用的是“生产法”,即分别计算各国民经济部门的产出总额,再对应地扣除各部门的中间消耗,最后汇总所有部门产出增加值的办法。这种算法是由之前苏联所采用的MPS(System of MateriaI Product Balances)物质产品核算体系结合,西方采用的SNA(System of National Ac- counts)国民经济帐户体系发展而来。

而美国和西方主要经济体则主要采用“支出法”来核算GDP,即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包括个人消费、个人国内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等四大类统计项目,再减去产品和劳务进口的差额来计算GDP总量。

中国采用的“生产法”相比于美国采用“支出法”,其优点在于更多地避免了重复计算,尤其更加关注社会产品价值的核算;

而其缺点则是统计相对复杂,不够全面,往往忽视对非生产性部门,例如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业,包括金融业对于经济的辅助贡献。

从统计方法上,对于同一个国家“生产法”往往会比“支出法”得出的GDP数值要小。

如果说中国的GDP被夸大了,到不如说数美国的GDP包含了太多的虚拟成分。 例如,对于科研支出的经济核算。在中国,由于普遍地采用了政府部门和公立大学的科研投入体系,这些部门尽管极有力的支撑着国家经济体系的运转和发展,但很难产生用于市场交换的实际产品。因此,在中国的在经济核算中,这些经济只计算在政府支出中。

而在美国,按照其2013年修改的GDP统计方法,其政府和企业在科研等方面的支出则全部过部分改计为国内投资。这使得原本实际投资收益为“0”的政府科研支出瞬间就拥有了和商业投资相当的平均投资收益,同时也使得企业需要进行资产折旧的项目,瞬间也可以按照投资进行多年核销。

仅此一项,就使美国GDP规模增加了2.5%。 另外,在美国新的GDP核算方法中,书籍、电影和音乐等知识产权的购买支出,以及房地产中介的佣金也都从消费支出算入了投资,这又使美国GDP规模增加了将近0.3%。

按照,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的说法,这更有助于反应科技投入和知识产权在经济中的重要性和实际价值。但是,对此就连美国的经济学者们表示并不认同,这种“从左口袋装进右口袋“的行为,除了在统计意义上让美国GDP数据变得更好以外,但并没有使美国经济变得更好。

如果中国也同样按照美国的方法进行GDP计算,那么中国的GDP不是算多了,而是算少了,按照2018年中国社会科技研发支出将近2,800亿元美元(按购买力评价法为近5,000亿美元)的绝对数值,以及接近14%的增速推算,2019年中国的GDP增速至少还需要在增加将近0.16至0.28个百分点的数值。

如果说中国的GDP统计纯在水分,主要来源于个别政府官员为了追求政绩,而采取的违法虚报行为,那么,对于美国的GDP数据则只能是用制度性“虚报”来形容。GDP数据是真的,但是其统计的对象中掺杂了太多的虚拟和虚假成分。

当然这里指的并非单指美国的虚拟经济。尽管美国的虚拟经济已经占到美国GDP的近80%,已经失去了其本国实体经济支撑,甚至大多数信息服务业和文化产业是在由中国的实体经济来提供支撑,但是,毕竟这些产业还是人类进入信息化产业革命之后的必然产物。

只不过,在进行GDP核算的过程中,按照美国GDP的“支出法”计算,其经济价值往往倾向于被放大,或者说中国的GDP核算往往容易将忽略。 例如,在同样的互联网行业中,按照美国的“支出法”统计方法,企业只要能够获得投资,不论是否已经开始销售,也无论盈利与否,只要企业进行消费或投资,其金额都会计入GDP数据。而按照中国的“生产法”,则要计算企业的具体产出增加值。

在中国,一个企业如果还没有产品,没有营业收入,那么对于较小的企业,地方政府往往不会统计在GDP中,而对于较大规模的企业一般就要改用收入法计算产出增加值,按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的公式,其中真正能够进入GDP的只有劳动者报酬和固定资产折旧两项。而对于支出法计入的大量服务性支出、知识产权类支出,往往难于统计。

与此同时,美国还存在大量的虚拟GDP。其中最令人诟病的是虚拟租金。在美国即使是自住房,也要虚拟出一个租金计算入GDP数据之中。

这就意味着,在购房和今后自住的过程中房屋的价值实际被重复统计了两次。其给出理由是,购买住房是投资行为,而住房本身则是一种消费行为,无论是自己购买还是租住,就要统计进GDP。 而在中国购房往往被一次性统计为投资,并将自住租金涵盖其内,仅对实际发生的出租行为计算为消费产生的GDP。并且由于中国的房屋出租多为私下交易,既不登记业不缴纳税收,因此尽管这种消费的金额在中国十分庞大,但是占GDP的比重却不足0.5%。相比于美国GDP占比高达约10%的“虚拟房租”。

中国的GDP确实是太过务实了。如果按照中国近3850亿美元(按购买力评价法计算)的房屋租赁市场规模和近10%的增速计算,加赠虚拟房租,2019年中国的GDP增速至少还需要在增加将近0.15个百分点的数值。 当然,这还不是中美GDP统计中最大的差异。对于医疗产业的结构性差异,以及犯罪经济、战争经济的不同统计口径,也使得美国GDP相比于中国虚高不下。

在中国,医疗消费大多数由政府提供的公立医院和社保体系承担,强调的是低费用、广保障。再加之中国的相对健康的饮食习惯,中国的医疗费用占GDP的比重相对较低,只在5%上下浮动。而美国以私立医院、保险公司和大型制药企业构成的商业医疗服务体系,则使美国的医疗价格长期居高不下。药价虚高在中国是被打击的个例,而在美国是常态。在人均寿命小幅下降的情况下,美国的医疗费用占GDP比重却逐年升高,2018年已经超过了17%。按购买力评价法计算,美国的人均医疗费用已是中国13倍。

即使对比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美国医疗费用在GDP中的占比也虚高至少5个百分点,近1万亿美元。 此外,美国GDP还包括,赌博业、色情、监狱等,在中国没有纳入统计经济部门。有数据显示,美国目前40个州共约有合法赌场近1000家赌博支出将近370亿美元。而每年美国监狱系统的支出也再300亿美元左右。

按照相关计算显示,如果中国也将这些虚拟经济、GDP虚高的产业,甚至是犯罪经济,按照美国的统计方法进行测算,那么中国的GDP总量至少将增加近2万亿至3.5万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的GDP统计要比美国的GDP严谨得多,遗漏的经济项目也要多得多。

因此,如果比较综合国力,被统计方法和汇率扭曲的GDP并不是一个好的衡量标准。

发电量,人均寿命,国民受教育程度,独角兽企业数量,工业总产值,汽车销售量,基尼系数,人均纯收入或许是更准确的衡量标准。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的目标是要赶上美国,并且要超过美国。美国只有一亿多人口,我国有六亿多人口,我们应该赶上美国。李富春同志作过报告,不是说赶上美国不要一百年吗?这个看法我也赞成。究竟要几十年,看大家努力,至少是五十年吧,也许七十五年,七十五年就是十五个五年计划。哪一天赶上美国,超过美国,我们才吐一口气。现在我们不像样子嘛,要受人欺负。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吹起来牛皮很大,历史有几千年,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是一年才生产二百几十万吨钢,现在才开始造汽车,产量还很少,实在不像样子。所以,全国各界,包括工商界、各民主党派在内,都要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我们在整个世界上应该有这个职责。世界上四个人中间就有我们一个人,这么不争气,那不行,我们一定要争这一口气。


——毛泽东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

所以嘛,建国75周年GDP超越美国,也就是2024到2025年,毛主席早就预测到了


没想到最近还有人点赞,再编辑一下

当时看毛选的时候觉得段话很应景,没多想就搬过来了,没有要神话教员的意思,请大家理性看待,教员本人的确很有先见之明,但在这件事上明显还是巧合居多一些


user avatar   chang-shou-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按历史发展的正常进程,中国GDP超美已经不远了,这是美国主流经济学界都承认的。

但如果美国政治界继续慌不择路的话,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强迫美国经济学界修改经济学理论,特别是经济学统计指标。核心是放弃现有的GDP指标而采取新的指标,目的是确保在新指标下中国和美国的所谓经济总量有比较大的差距。在完成指标转换之后,美国可能就停止统计GDP,甚至还可以假装得意洋洋地说,中国的经济学理论落后,跟不上美国的步伐等等。

我们还可以往另一个方向开脑洞,也许中国可以提议美国采取这种手段,并表示接受美国提出的有利于美国的新经济指标。这对美国是有很大诱惑力的。因为如果美国只是单方面换经济指标的话,还是会有很多民众和其他国家嘲笑美国打不赢就改规则。但如果中国也主动认了新经济指标,美国说话的底气就足了。

当然中国这么做肯定是要美国交出实实在在的利益作为交换的。

假设2024拜登未能连任,则新总统有2028连任的压力。这样的话,中国或许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比如影响汇率)确保中国GDP可以在2027或者2028上半年超过美国,然后以此来要挟面临2028选举的美国总统。不要低估这一招的巨大政治压力,美国民众对失掉第一可能是很难接受的。如果届时中国再蓄意制造一系列辱美事件,总统的连任计划可能就此被废掉。

如果到了2025年,中国在半导体技术上追赶的效果依然不好,中国就可以用上述措施作为威胁,用中国支持美国使用新经济指标确保美国继续排名第一作为利诱,来交换美国解除对芯片业的制裁。这件事情还是有一定希望能做成的。当然交换其他利益也是可以试试的。

中国这样接受美国新经济指标是不是牺牲太大?不然。中国可以搞两本帐。一本是美国新经济指标,另一本却不是原来的GDP指标而是中国自主探索的新指标。这样做的好处是:

1 美国自废原先维护多年的经济话语而明显在巨大压力下慌不择路地改道,这极有利于鼓励中国经济学界扫除西方话语中心地位。

2 中国探索新经济指标不会一步到位,中间肯定要试错改错。如果贸然主动自己立新指标,难免会闹笑话损害公信力。所以不妨先用美国新指标打掩护,等美国新指标由于上马太仓促出现很多毛病而中国新指标优化改进之后,一举踢掉美国新指标树立中国新指标。


user avatar   alexander-c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现状:我们是否跌入衰退?

我们正在经历增速放缓,2019年GDP增长率为6.1%,完成了预定的6.0%~6.5%的区间目标。相比前几年的高速增长,当前的GDP增幅已经逐步转换到中高速增长区间(图1),这其中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了供给侧改革、金融去杠杆、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中美贸易战的影响。

从趋势看,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持续走低(图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亦随之换挡减速(图3),说明经济的基本面确实存在下行压力,此前一直快速成长的消费在短期内也受到一定影响。一直以来,我们期望的经济转型是固定资产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转变为消费驱动的经济增长,但倘若二者同步放缓,则的确需要引起重视,不过,从长期来看,最终消费支出在GDP中的贡献比重还是由2013年的47%提升到2018年的76.2%(图5),据预计,2019年可望达到80%,正如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所言,“内需占GDP的比重在不断地提高,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依靠内需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依靠消费的壮大”,这一趋势已经非常清晰。

2019年贸易战中的进出口表现在波动之中仍有增长,2019年12月的贸易表现甚至大幅超出预期(图4),中美达成协议的预期、市场信心的提振、连续两个月PMI的扩张都促成了这一结果的发生。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2019年全年,中国出口额同比增长5%;进口额同比增长1.4%;增幅出现下滑但仍然维持增长,贸易顺差则由于进口增幅的相对下滑,导致逆势扩大25.4%。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进出口数据的波动是非常明显的,周期性出现负增长都是不足为奇的。目前在中美贸易战压力下的我国国际贸易局面的相对稳定,既有抢出口效应的正面影响,也有赖于一年来中国对国际贸易结构的主动调整,即进一步发展中欧、中日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逐步摆脱对美的贸易依赖,目前从结果看,这一战略短期取得了应有的效果,东盟取代了美国,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贸易伙伴仍然是欧盟。

GDP不像我们想象的那般重要,但它仍然是一个具有参考意义的风向指标,唯GDP与避而不谈GDP都是不恰当的。2019年,在众所周知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形势下,能够取得6.1%的GDP增幅绝对来之不易,中国的人均GDP在2019年达到1万美元大关,GDP总额在2020年也将到达100亿元人民币,在这些里程碑式的耀眼数字背后,我们应该看到,以中国庞大的经济体量而言,GDP增幅低于6%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后边有论述)。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在短期内没有失速的风险,但这并不是说面对增长放缓可以无为而治,中国政府短期内应会采取一系列旨在扭转经济放缓的温和的货币和财政措施。10月15日,央行公布的信贷数据显示,9月社会融资增量为2.27万亿元,超市场预期,较上月增长12.9%,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是新增信贷的主要方面,这说明制造业的融资情况将得到明显改善,国家统计局也表示,2019年增加了地方专项债的规模,把2020年的一些计划提前到2019年,第四季度的基建投资增长有望取得超预期的表现。从结果看,根据最新公布的制造业PMI(图6),该指标已经连续两个月站上荣枯线(50%),显示了经济可能出现好转的迹象,提振了市场信心。


二、预测:何时超越美国以及如何超越?

经济预测并非不可为,只是需要明白其局限性和意义。当明白我们的经济增长正在由量向质转变,成为可接受的、高质量的、中高速增长之后,接下来让我们做一系列的假设,在通货膨胀和汇率水平保持基本稳定、贸易战可控、中美关系不脱钩(无军事与政治冲突的重大风险)的情况下,我们将去向何方?答案是,我们大概率会在2031年左右以美元计价的GDP总量实现对美国的超越,目前来看,汇率是一个最大的变量,升值则时间提前,贬值则时间推后,如果贸易战持续升温,人民币贬值还会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不过,姑且让我们单因归纳分析,不考虑汇率的变化方向。这当中,我需要纠正的是,政府公布的GDP已经是考虑了GDP平减指数,是实际GDP增幅,而非名义GDP增幅,一些认为自行计算无法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朋友请注意这句话:“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450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3%。”

上述情境对于中美两国的GDP增幅也做了相应的假设,美国每年保持2%的实际增幅是一个相对合理的预估,而对于中国,随着经济体量的增长,中国的经济将不可避免的出现持续换挡,因此对每一个5年设置了逐步回落的换挡增速。根据这一情境(图7),2032年,中国人均GDP将会突破2万美元,距离2019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将历经约13年的时间。从人均1万美元迈向2万美元的这一进程,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产阶级纺锥形结构形成和巩固的重要阶段,是实现重大消费升级的关键时期,这一进程中,我们相信中国政府将不断释放改革利好,促进内生增长动力,有效应对外部压力;这一进程中,经济增长持续实现从量变到质变,高耗能高污染型增长转变为科技创新型绿色增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可以被我们有幸看到;这一进程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将得到逐步解决。

2006年高盛在《中国是否会未富先老》的报告中,根据计划生育政策、人力资本和户籍制度三个因素的变化,假定了以下三个情景(表1),对分别预测了不同情景下的中国GDP增幅。

情景3是最接近现实的情况,计划生育已经放开,从农业中释放的劳动力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持续推动着人力资本在数量和质量上不断增长,户籍制度的改变已经在路上。从表2不难看到,目前的经济增长正对应情景3的预测值,甚至高于预测值,而在2030年之后,中国GDP增幅预计将低于5%,这一些增幅的预测与笔者在前文图6中的假设也是不谋而合的。没有证据表明目前的中国GDP增幅出现了不合理的下滑。

近日,日本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研究预测也认为(图8),中国经济将以增速优势,于2030年代初期超过美国(与以上我们推导的结论相同),该研究中心进一步认为,由于中国的人口数量下降阻碍经济增长,以及中国和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缩小,导致新技术应用带来的边际效益递减,在2030年之后将处于被美国缓慢追赶的时期,并在2060年被美国再次反超,形成两强相争的格局。这是一份相对保守的预测,这一结论意味着中国的人均GDP将长期保持在美国的1/4~1/3水平。事实上,越长期的预测,变量越多,不确定性越大,参考意义也就越小。但我们需要理解的是,尽管日本经济研究中心的结论有其苛刻的假设条件,实际上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中国的人均GDP也极不可能达到美国的水平,除了内部环境各项要素边际效益递减的因素外,外部环境中各主要经济体之间的挤压效应也使得我们每提高一个增长百分点的增幅所付出的努力都要更多,所面临的阻碍也会更大,这是由经济的客观规律决定的,我们无需妄自菲薄。

以上种种,都是按照汇率方法进行的预测。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PPP)方法,即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比较(图9),我们会发现,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美国。但购买力平价本身是有争议的方法,亦成为美国等向人民币施压要求升值的理论来源之一。萨缪尔森曾指出:“除非我们将PPP理论搞得复杂至极,否则它只不过是一个夸夸其谈、狂妄自大的理论,声称能给汇率以准确的、数字式的推测,经济学极少有这样的理论。”


三、增长动力——城镇化与劳动力自由流动

谈完遥远的、不确定的未来,让我们回到相对确定的未来—未来10年。2018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9.58%,根据10年来的城镇化发展趋势(图10)可以预计(世界银行也得出相同结论),203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70%,这意味着相比目前,将新增2亿的城镇人口。那么这2亿人去向何处?

从日本城市发展的经验看,尽管日本政府曾试图拯救中小城镇,但经济规律表明这一切都是徒劳的,日本人口在战后不断向三大都市圈迁移,至上世纪70年代中期,人口基本上停止了大阪和名古屋都市圈的流入,而变成了单一涌入东京都市圈(图11)。我们有理由相信,同样的趋势也将发生在中国,从目前到2030年期间,新增的2亿城镇人口大约60%将涌入7大城市群。这一彻底的城镇化发展将释放出来的惊人的消费潜力。而中国当前蓬勃发展的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群,就是孕育未来奇迹的土壤,只是与此同时,中小城镇的衰败也将成为铁的必然。

中国户籍制度的变局正在发生,众多二三线城市的落户限制降低并逐步取消。在图12中所示的第一阶段,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这些非技术型劳动力(所谓的农民工)获得大致相似的最低水平的工资,因此这个时期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几乎是水平的,和劳动力需求曲线在S1(L1,w)实现均衡。当经济发展进入第二阶段(根据刘易斯模型,这一阶段在农业部门的劳动力边际成本涨到现有工业工资水平的时候到来,工业工资从而被迫上升),更高的劳动力需求曲线和有迁移成本情况下的劳动力供给曲线相交,将工资水平提高到w以上。通过开放户籍政策,降低迁移成本,便可以将劳动力供给曲线向下平移,在S2(L2,w)实现新的均衡。纵观这个新的均衡点,工资水平w不变,但结果是释放了更多的剩余劳动力(L2-L1),从而延长了刘易斯模型中的第一阶段。在放松户籍管制之后,新的大量的劳动力自由流动进入城镇的工业部门,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四、增长动力——劳动力教育水平提升

2018年,中央财经大学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18》。该研究显示,30年间中国人力资本总量增长9.36倍,2016年,中国人力资本总量按当年价值计算为1675万亿元,其中,城镇为1404万亿元,农村为271万亿元,分别占人力资本总值的84%和16%。从1982 年到2016 年,中国的人口从10.04 亿增加到了13.83 亿,其中城镇人口增加了5.85 亿,农村人口减少了2.06 亿。图12-图14分别反映了全国、城镇以及农村各教育程度的人口数。可以看到,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数量在全国范围保持快速增长,并且没有放缓的趋势,但该增长主要分布在城镇,农村的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都没有明显增长,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从长期看,农村的劳动力教育水平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将依靠城镇化的推动。

高盛研究报告指出,在1979到2004 年间,中国人力资本为总体经济增长贡献了15%,而同期劳动力数量增长只贡献了13%。我们相信,随着城镇劳动力教育水平保持快速增长,以及农村劳动力教育潜能进一步被激活、挖掘,中国的人力资本很大程度上能够持续支持经济的增长。


五、未富先老?——老龄化的风险

那么,中国究竟是否会未富先老?根据预计,2030年中国的总抚养比将达到50%(抚养比 = (0-14岁与 65岁及以上人口)/ (15-64岁人口) )。而根据BRICs早先的预计,2030年中国的人均GDP仅11,000美元,这无疑提示了未富先老的风险。但BRICs的报告早已经被事实否定,BRICs对中国的GDP增长预测严重低于这些年的实际表现,如前文分析的结果,2032年前后中国将达到人均GDP 20,000美元的水平,届时,从各方面讲,中国都已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发达经济体,如图16所示,2050年,中国的抚养比将可能达到70%(与此同时,日本的抚养比将达到95%),这意味着每10个劳动力人口将要抚养7个幼儿及老年人,但那时,如果不出意外,中国的人均GDP将可能达到35,000-40,000美元。

中国社会的衰老会伴随着富裕发生,但更多的是发生在富裕之后,并且劳动力教育水平的快速提高与城市化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这一影响,推动经济保持稳步增长


六、关于中美GDP统计口径的一些说明

由于各个国家彼此间统计口径的不尽然相同,国家之间对GDP进行横向比较并不非常严谨,仅具有参考意义,更有意义的应该是各国自身的依时间顺序的纵向对比。

具体来说,中美两国的GDP核算方法是不尽相同的,中国采用“生产法”进行核算,首先计算各经济部门的产出总额,再扣减各部门的中间消耗,最后汇总所有部门产出增加值。这一体系实际上是结合了前苏联的物质产品核算体系(MPS)与西方的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发展而来的。美国则采用了与其他西方国家相同的“支出法”进行核算,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这四大项分别计算总支出。

相比美国所采用的“支出法”,中国的统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重复计算,但统计可能不够全面,对于非生产性部门如服务业等计算可能低估。在中国由于房屋出租多为私下交易,大部分出租行为并未缴纳税收,因此这部分庞大的消费(3850亿美元的租赁市场,年增幅近10%)基本无法反映在GDP统计中。反观美国,即便是自住房,也要虚拟租金收入计入GDP统计数据中,因而购房和自住过程的价值就被重复统计。美国GDP还包括了诸如赌博业、色情业、监狱等,这部分在中国是绝不可能纳入统计的。另外,在美国存在着虚高的医药价格,这是由私立医院、保险公司和药企共同推高的一个盈利性医疗体系,2018年,美国医疗费用在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17%,人均医疗费用则达到中国的13倍。如果按照美国的口径进行计算,中国的GDP存在系统性保守的可能。所以,当特朗普指责中国的经济增长数据存在系统性作假之时,他大概是最没有资格的人之一,因为美国的GDP数据恰恰才是“制度性”掺水。剔除掉一些地方政府在GDP统计上存在虚报的可能(当然中央也会进行整体核算),中国实在没有必要在经济数据上掺水,如果只是追求数字政绩,改变统计口径或许是一个更加理想的主意。


结语

中国所拥有的规模优势、范围经济以及产业集群效应,使得中国经济超越美国并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发达经济体仅仅是时间问题,而并非能否的问题,我对此深信不疑。但本文并未提及的仍有一个重要因素—科学技术。科技在经济学中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中美两国的贸易战,在本质上是中美综合国力竞争的一部分,这一竞争的制高点就是科技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贸易战赢当下,科技战赢未来。赢得科技战,我们将拥有对于发达国家高新产业的比较优势,将实现向价值链上最具有附加值的分工环节的跃升。美国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封堵,针对中兴、华为的所作所为,无一不遵循着其赢得科技战的国家战略,并且显然还会有下一步考量。这场由美国发动的科技战与贸易战相互呼应,试图成为阻碍中国崛起道路上的最后一个路障,尽管有些迟到,但并未缺席。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我们需要相信这个国家的未来,以及我们可以亲手创造它的可能。


数据来源:未标注来源的数据源均为国家统计局,制图为本人。


user avatar   zuting-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于中美易位这个问题,官方没有回应,媒体的普遍预计是在2025年-2038年之间发生。

在这个预测范围里面,外国人甚至比中国人还要激进一些。



不过,中国这边的官方虽然不表态,并不代表官方没反应。

我们从8月17日的中央财经工作会议第十次会议,可以看到一些官方线索。

8月17日的中央财经工作会议第十次会议提出了扎实促进共同富裕的课题。

就是这次会议引爆了一轮媒体对共同富裕的探讨。

那么什么叫共同富裕?

虽然这次会议没有提到,但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中,有过阐述: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浙江省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
到2035年,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就,基本实现共同富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争取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

好了,现在共同富裕的问题变成中等发达经济体的标准问题了。

那么,什么是中等发达经济体?

对此,我们可以参考共青团中央在《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什么水平?》中提到的标准:

按照标准来看,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算是步入到发达国家的行列,但这个标准仅仅是“最低标准”。
而中等发达国家的标准,人均GDP要达到4万至6万美元左右;高等发达国家的人均GDP,需达到8万美元左右。

OK,我们明白了,中等发达国家就是人均GDP至少4万美元。

那么什么时间达到这个标准呢?

再看中央财经委的这次会议:

我们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

现在我们可以来总结一下:

共同富裕的目标就是中国人均GDP要在2049年以前达到4万美元(且年可支配收入不低于16.25万元的个人占比要达到至少80%,这一条跟本问无关,所以这里不展开了)。

2049年人均GDP达到4万美元,如果人口不变的话,意味着2049年中国GDP总量为62万亿美元。

而2020年的美国GDP为20.1万亿美元。假设它按照年3%的速度增长,那么2049年美国GDP就是47.4万亿美元。

按照这个速度对比,中美易位会在2035年发生。

此前很多智库对中美易位的预测,早的在2025年,晚些则在2038-2040年。

但从共同富裕的战略规划来看,我们的预计时间应该是在2035年。

最后,欢迎关注财经杂感。


user avatar   yuan-fang-qing-mu 网友的相关建议: 
      

2月27日,联合国就乌克兰局势进行的第11次紧急特别会议进行程序性投票,5名常任理事国和10位非常任理事国参与了投票,其中11票赞成,1票反对,3票弃权,获得程序通过,准备召开正式会议。

特别紧急会议这个东西是美国在1950年朝鲜战争的时候搞出来的,为了规避五常的一票否决权,只在出现影响全球的大事且涉及五常之一的时候启用,在特别紧急会议里五常的一票否决权是失效的。

3月2日,联合国第11次特别紧急会议正式召开,以141票赞成,5票反对,35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决议,要求俄罗斯立即停火,从乌克兰撤军。

消息出来后,外网沸腾,尤其是殖人,什么“141个国家投票赞成,5国投票反对,高下立判”,什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之类的言论都出来了。

他们把这个投票结果当成证据,来证明全世界几乎所有人都在支持乌克兰,都在认定俄罗斯是邪恶的。

真的是这样吗?

今天,我把这个投票结果名单,好好的给大家分析一下。

顺便,大家也可以看一下如今世界挺美和反美的实力对比究竟如何,这次联合国投票可是一次大型站队。

首先,大家要先了解一个事实,美国是目前的世界霸主,而且特别喜欢搞结盟运动,中国奉行不结盟运动,俄罗斯自苏联解体后也不搞结盟了,但美国的盟友一大堆。

除此之外,美国还掌控着全球的经济命脉和话语权。

这就导致一个现象,你支持美国是没人敢制裁你的,但你要是反对美国就很有可能被制裁。

对于美国的提议,哪怕你是只保持中立,那都会被视为敌意的表现,需要很大的勇气,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但支持却很简单,不用付出什么代价。

土耳其一个球员仅仅因为拒绝穿声援乌克兰的球衣,就被欧美集体封杀,迫使其低头认错。

当年2016年南海仲裁案,美国试图侵犯中国南海主权,拉了一大票盟友公开支持所谓南海仲裁,全球反对者寥寥无几,但很明显事实和真理在中国这边。

这次俄乌之战,巴西总统本来拒绝制裁俄罗斯,拒绝谴责普京,都已经发表了公开讲话,但是在这次联合国投票里,投了赞成票。

德国本来想中立的,不想和俄罗斯交恶,但也投了赞成票。

在美国意识形态挂帅的压迫下,德国无奈之下同意了美国的一切提议,但有多不情愿呢?

美国援助乌克兰后,德国也被迫跟着援助,给了2700枚防空导弹。

看起来很多,但实际上这2700枚防空导弹居然是苏制“针式”防空导弹,德国从当初苏联解体后从民主德国弹药库里拖出来的,尘封了50年之久的库存。

苏制武器质量确实还可以,但尘封50年没人打理的弹药拖上战场会是个什么样子,到底是炸敌人还是炸自己,我其实还是很好奇的。

因此在美国发起的这次联合国紧急会议里,敢投弃权票的,实际上就是支持俄罗斯,而且还是比较铁杆的支持,一般般支持的还不敢投这个票,只敢投赞成票,比如说巴西。

其他国家的情况大家不太了解,但中国的态度大家很了解,中国这次投的就是弃权票。

中国对俄罗斯态度究竟如何,大家心里都清楚,外交部发言人的话都直白成那样了,简直就是明说。

中国弃权票不代表是放弃俄罗斯,而是说不同意美国的看法,但现阶段我不想和你美国闹到翻脸,想和平发育做生意,暂时给你美国一个面子。

即便如此,弃权票也只有35张,以及5个反对票,对应141票赞成,明显的碾压局。

那让我们看看,到底是谁在投弃权票。

先把联合国官宣的投票名单拖出来,绿色代表赞成,黄色代表弃权,红色代表反对。

找个翻译软件把图片翻译成汉语,我把弃权的用黄色框标出来,反对的用红色框标出来。

然后整理成文字,把弃权国家进行统计(方便你做对比,但不用细看,因为我后面有更直观的表格)。

第一列:阿尔及利亚,安哥拉,亚美尼亚,孟加拉,玻利维亚,布隆迪

第二列:中非共和国,中国,刚果,古巴,萨尔瓦多,赤道几内亚

第三列:印度,伊朗,伊拉克,哈萨克斯坦

第四列:吉尔吉斯,老挝,马达加斯加,马里,蒙古国,莫桑比克,纳米比亚

第五列:尼加拉瓜,巴基斯坦

第六列:塞内加尔,南非共和国,南苏丹共和国,斯里兰卡,苏丹,塔吉克斯坦,乌干达

第七列:坦桑尼亚,越南,津巴布韦

以上这些,都算是俄罗斯的铁杆支持者了,很多国家你一看名字就知道他们和俄罗斯之间的关系。

但好像还是看不出来什么,国家名字实在是太多了,记不住,好多国家我甚至第一次听说。

为了能更直观的凸显双方的力量对比,我用了一个更简单的办法。

我把其中的大国强国摘出来做对比不就完事了。

反华份子一听就笑了,你和美国的朋友圈去对比力量,还只对比大国强国的力量,找虐吗?

别急,结果可能和你们想的不一样。

启动紧急会议程序性投票的是15个国家,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这15个国家先算上。

然后,我把全球人口前15名的国家和全球经济前15名的国家都拉出来。

根据美国搞出来的所谓人权大于主权的说法,人的意志决定一切,地球的事应该由地球人决定,谁人多谁有理。

2019年,全球总人口75.7亿,其中全球前15个国家合计49.19亿,占了全球总人口的64.98%,因此具有很大代表性。

当然,人权大于主权这一套是美国自己胡扯出来的,他自己都不信,只会在他自己想用的时候选择性使用,作为侵略的借口,实际上国际力量对比应该是经济的对比。

不是谁人多谁有理,而是谁钱多谁有理。

因此,我们需要比一比谁的钱多。

和美国及美国的朋友圈比谁钱多?反华份子差点笑到肚子疼,你哪来的勇气和美国的朋友圈比谁钱多的啊。

别急,先比比看呗。

2020年,全球GDP总量为84.68万亿美元,其中全球前15个国家合计64.19万亿美元,占了全球经济总量的75.81%,因此非常具有代表性。

把15个理事国和全球人口前15名及经济前15名都加在一起,去掉同类项,总共有30个国家。

这30个国家人口占全球72.18%,经济占全球81.11%,同时占据了15个理事国席位。

我们可以认为这30个国家的意志能决定世界的一切。

对比联合国的投票名单,逐个登记他们的态度,这30个国家里总共有6个弃权,1个反对,23个支持。

我把这30个国家的人口,经济等数据再贴上去,就得到了一个新的表格。

在这个表格的基础上,把弃权和反对的力量加在一起,把支持的力量加在一起,就可以直截了当的看出如今世界的格局。

我帮大家统计好了,结果如下。

这30个大国强国里,反对票只有俄罗斯一个,加上弃权的6个,代表的总人口为33.74亿人,代表的经济总量为20.04万亿美元。

投了支持票的23个大国强国里,代表的总人口是20.9亿人,代表的经济总量是48.67万亿美元。

总人口对比,双方的力量比值是1.61比1,总经济对比,双方的力量比值是0.41比1。

有差距,但差距没有那么大。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在人口方面,主要是因为俄罗斯拉拢了中国和印度,这俩国家都支持俄罗斯,直接上了27亿人口,暴打美国朋友圈。

人权要真是平等,世界主宰应该是中国和印度,绝对不是美国。。。

在经济方面,则是中国单挑整个美国团伙。

图表中看的非常清楚,全世界能打的只有中国和美国,其他国家都是个零头,但排前面的几乎都是美国朋友圈,所以几乎相当于中国独自抗衡中国美国团伙。

弃权票一方经济总量才20万亿美元,中国一家就贡献了14.7万亿美元。

俄罗斯拉拢了中国,就在经济领域获得了足以和美国对抗的支撑。

其实这次投票结果挺好玩的,中国和印度关系不好,但在俄罗斯问题上中国和印度都选择了支持俄罗斯,反对美国,不配合美国发起的投票。

怪不得俄罗斯的先进武器一直愿意卖给印度,这关系真的不错。

当然代价也很大,美国那边已经放出风声了,要制裁印度,让印度为这次投的弃权票负责,中国这边早就制裁了,就算了。

还有更好玩的政治现象,印度和巴基斯坦已经不止是关系不好了,而是绝对的死敌,但也都同时支持俄罗斯,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

老毛子的外交看起来还是可以的,这么穷还能拉来这么多朋友,已经很难得了。

俄罗斯获得了全球33亿人口和20万亿美元力量的支持,再凭借乌克兰就在家门口的地利优势,即便不考虑核武器,美国也绝对不敢远渡重洋和俄罗斯打,美国不动北约国家也不敢动。

所以这场投票结果一出,未来的世界力量走势已经很清晰了,乌克兰之战的结局也已经很清晰了。

而且,刚才说的是双方纸面上的力量对比,但实际力量对比远远不止如此。

人口的对比是死的,但经济的对比不是,因为经济数据很虚,水分很大。

当今世界经济命脉是美国控制的,美国一个制裁就能让俄罗斯GDP瞬间缩水快一半,但这并不代表俄罗斯实力会凭空少一半。

比如说,按照2020年的数据,俄罗斯的经济总量是1.48万亿美元,美国的经济总量是20.94万亿美元,美国经济是俄罗斯的14倍。

不用核弹头的前提下,美国肯定可以打得过俄罗斯,但要说能打赢14个俄罗斯,别人说了你也不会信对吧。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考虑一个凝聚度的问题。

纸面上你有这么多数据,不代表你能调动这么多资源。

印度的13亿人口和中国的13亿人口是两码事,美国的14万亿美元和中国的14万亿美元也是两码事。

因为体制问题,同样纸面资源数据的前提下,中国可以调动的资源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能凝聚的力量翻倍都不止。

这次疫情的动员度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据。

欧美体制讲究制衡,严格来说也不算坏事,但这就导致不管你做什么事都至少有20%的人反对你,再正确都不行,哪怕你只是呼吁别人戴口罩。

如果你稍微做的错一点,那反对你的人可能就是30%,40%。

如果20%的人反对你,80%的人支持你,那你能发挥多少力量?

20%的反对力量可以抵消20%的支持力量,你能发挥出来的力量就只剩60%了。

如果是30%的人反对你,70%的人支持你,那你能发挥出来的力量就只剩40%了。

而美国的很多提案,反对和支持的人经常会达到4比6的地步,互相牵扯之下等于只剩下了20%的力量可以发挥。。。

凝聚度很难评估,但确实存在,看起来实力差不多的国家经常有一方被摧枯拉朽的击败就是因为凝聚度的原因。

如果考虑到中国的高凝聚度,那这个经济力量对比就会彻底翻转。

即便不考虑,单纯从只看纸面数据,经济实力差距也没有大的太离谱。

美国最引以为傲的领域,单纯只谈钱的领域,把最有钱的朋友圈都加在一起,也就只有一倍的优势了。

这次俄乌之战,美国出动了一切能出动的底蕴,软硬兼施,迫使自己的所有盟友进行站队投票。

都说美国朋友圈全是强国富国,但是在这次大投票里,30个国家涉及全球72%人口和86%经济,统计出来的结果可以让我们直观感受到,美国的优势没有西方媒体吹嘘的那么离谱。

以前的美国是高高在上不敢触犯的神,现在看来,好像也就那样,即便只是单纯比钱。

如果美国和盟友加在一起,在钱的领域,还是纸面领域也仅仅只有1比2优势的话,那说实话美国真的没什么好怕的,对于习惯了美国人富到天下无双拿钱打仗的中国人来说,这可真的不算很有钱。

如果单纯比钱,美国及盟友加在一起才2倍优势,那你会怕美国吗?

中国人的看法如何,想法如何,你我都是中国人,心里很清楚。

比人口数量,比战斗意志,比凝聚度,美国都不行,历次战争都只是单纯的拿几倍乃至于十倍的钱砸人才最终获胜的。

反华份子看到今天联合国的投票结果,欢欣鼓舞,觉得美国一统天下了。

但我看完了这个投票结果,也欢欣鼓舞。

原来仅从账面数据看,中国也已经这么强了啊,美国的力量远没有固有印象中的那么夸张,我们以前可能把美国想的太强大了。

同一个投票结果,截然不同两种理解。

如果你愿意稍微费点心思,把各项数据组合在一起看的话。

按目前的力量对比,只要中国再稳健发育个十年,2倍差距,很大吗?

中国一家14万亿美元力量,美国是20万亿,朋友圈之和48万亿,也就只有中国3倍,好像也并不算多夸张。

如果中国可以再稳健发育个20年的话。。。

到时候中国甚至有可能以一己之力,经济上碾压美国及其朋友圈之和。

从1978年开始,中国的兴趣就变了,发展经济成为了我们的最大目标,全民一致向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以中国的凝聚力,没人可以阻挡中国经济达到这一步。

作者:远方青木(ID:YFqingmu)

原文:联合国就乌克兰局势紧急投票,谁支持,谁反对?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GDP有用,但是不要死盯着GDP,尤其是以美元计价的GDP。

2014年中国GDP是64万亿人民币,2018年是90万亿人民币,按人民币计价四年增长40%。而如果按美元计价,2014年中国GDP是10.4万亿,2018年是13.4万亿,四年增长30%。

如果按照今年6.5%左右的预期,今年年底中国的GDP大概是96万亿人民币左右。但如果按现在的汇率折算成美元,是13.14万亿美元……你看,努力了一年,中国的GDP还倒退了,神奇不?

反过来说,如果今年的汇率能回到2014年底的6.2左右,那中国的GDP一下子就就将到15万亿左右,增速达到13%……也很神奇啊。

中国想要超过美国的GDP简单么?其实也简单。当年美国人让日本签完《广场协议》,美元对日元三年内贬值50%。要是中国也签这么一份协议,三年后中国GDP直接飙到30万亿美元,早就把美国超过了。

但是,这份协议能签么?

事实上,对于当下的中美来说,单纯比GDP的意义已经没那么大了。未来几年内,几场汇率波动就有可能让中国的GDP超过美国或者让中国的GDP“缩水”。相比于GDP,经济、军事、科技这些领域的竞争才是未来的关键。毕竟,虽然日本的GDP一度逼近过美国,但美国眼里让他害怕还是CCCP。

PS:

多说几句话。

首先,我举汇率的例子只是为了说明汇率对于美元计价GDP的影响,而不是说一定会按某一天的汇率来计算。一年之中汇率天天都在波动,肯定不可能只按照某一天的汇率进行计算。这个不用杠。事实上,按照官方列出的数据,以美元计价的GDP增量的确比人民币计价的GDP增量少10%——这10%就已经相当于半个印度或者整个韩国的GDP了。

其次,举《广场协议》的例子,也只是为了说明汇率提升后虽然名以上的GDP会提升,但对国家实力的提升没任何价值。关于日本经济之类的问题,请另外去杠。

第三,CCCP的GDP不如日本,但却让美国提心吊胆了近半个世纪。而日本当年号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对美国毫无还手之力。中国当然不要成为CCCP,但也不要唯GDP是论。从人类历史的经验来看,老二在没有成为老大以前,最重要任务是确保自己的东西不会被老大抢走。

PS2:

评论里那些动不动拿猪肉来说事的,你们有完没完?

猪肉涨价了,少吃点猪肉行不行?不吃猪肉了行不行?

我怎么说也是个基本上每周都去个三四次菜市场的人。最近猪肉涨价的确是厉害,红烧肉我吃的的确是少了,但日常炒个青椒肉丝之类的也没多花几块钱。何况,猪肉涨价了我可以吃别的啊。现在北京的鸡肉也才10块一斤,鸡腿也就是15一斤。鲤鱼、草鱼这样的淡水鱼一斤不到10块钱,县城老家的菜市场能便宜到五六块钱一斤。菜市场的基围虾,价格常年稳定在30~35之间,最近家里吃虾吃的就比较多。

我这基本上天天做饭的人,都没觉得整体支出多出多少,怎么到你们那儿,猪肉涨了一倍就已经民不聊生了?鸡鸭鱼虾牛羊那么多肉类呢,就不能换个东西吃?挑食就别嫌贵。

还有那些说整天嚷嚷着物价涨幅超过工资涨幅的,你知不知道美国在过去30年里CPI上涨的同时,家庭年收入和个人年收入的中位数是在下降的?而中国的绝大多数老百姓,工资就算涨幅有限,至少也是在上涨的吧。中国的恩格尔系数在2000年刚刚达到50%,而到2018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28.4%。我家里也有农村亲戚,每年过年聊天的时候,除了极少数家庭有变故的之外,绝大多数人都觉得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以前家里除了吃喝、养老,剩不下几个钱,现在大多数人家里都有个几万块钱的国产车(贵一点的七八万,有人也买过一万多块钱的二手雪佛兰,最差的也能买个老年电动汽车),看病也有医疗保险。觉得物价涨幅超过工资涨幅活不下去的,让你回到20年前,你愿意吗?


user avatar   qiu-ming-shan-lao-si-ji-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明年GDP多统计一倍,就能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


user avatar   gu-yang-kai-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约2035年左右,但由于人口老龄化,之后很难拉开与美国的差距。​

一、中国与东亚其他经济体的对比

所谓中国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典型的东亚模式,即:政府主导经济、出口导向、高储蓄率、以996的方式发展经济等,典型的经济体包括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大陆和诸多东南亚国家。那么中国的经济奇迹和其他东亚经济体相比,是什么样的表现呢?我们可以对比东亚各经济体经济腾飞40年期间取得的经济成就。

受朝鲜战争订单驱动,日本经济从1953年开始腾飞,到1993年正好40年;韩国和中国台湾从1961年开始经济腾飞,成为东亚第二波崛起的势力;中国大陆经济腾飞则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崛起,到2018年正好40年;印度虽然不算东亚经济体,但也可以拿来对比,印度在1991年开始“改革开放”,越南则是在1989年。

从图中可以看出,日本在经济腾飞40年后,人均GDP从226美元上升至35766美元;相比之下,中国在经济腾飞40年后,人均GDP仅从229美元上升至9780美元。韩国历经40年经济腾飞,人均GDP从94美元上升至11253美元;中国台湾从161美元上升至13448美元,取得的经济成就均丝毫不逊色于日本。在人均GDP的角度,中国大陆经济腾飞速度快于越南和印度,但是略逊色于其他东亚经济体。

如果按增速来看,似乎可以看出更多的信息: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经济腾飞期间,韩国以年化14.3%的经济增速排第一;其次是日本的13.5%,再次是中国台湾的12.32%。中国大陆经济腾飞40的年化增速仅9.8%,高于越南的8.1%和印度的7.2%,但低于其他东亚经济体。

从图中也可以看出,在1978年-1988年期间,由于当时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物价波动较大,相比日韩台等经济体增速较为缓慢。中国直到1992年邓公“南巡”之后才真正放开手发展经济,但此阶段国企改革滞后,银行坏账积累太多,经济增速也赶不上同时期的日韩台。直到1998年后,朱相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启动国企改革,并清理银行坏账,叠加2001年加入世贸的推动,中国经济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腾飞,GDP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速,1998年-2008年乃是中国的黄金十年,也就是这一阶段中国GDP连续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最终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那十年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最好赚钱的十年,无论什么学历背景,只要做生意基本都能发一笔。

在很大程度上,我国自改革开放的40年来确实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成就,但这不足以成为我们骄傲的理由,要知道相比其他东亚经济体,这40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并没有绝对优势。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在经济腾飞40年后均成为了发达经济体,但是中国大陆在经济腾飞40年后依然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作努力,保持谦虚才是应有的态度。

如果按GDP总量来看,差别会更明显,日本在1950年-1990年期间,GDP从110亿美元上涨至30536亿美元,上涨将近300倍。韩国在1960年-2000年期间,GDP从20亿美元上升至5618亿美元,上升280倍,同一时期中国台湾GDP则从17亿美元上升至3315亿美元。越南的GDP则在1991年-2018年的27年里,从246亿美元上升至2449亿美元,上升10倍左右。印度GDP在1991年-2018年的27年里,从2969亿美元上升至27263亿美元,上升不到10倍。

相比之下,中国大陆GDP总量在1978年-2018年的40年中,从2138亿上升至13.89万亿,上升不到70倍。相比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均不算高。哪怕和印度比,1978年-2005年的27年里中国大陆GDP总量从2138亿上升至22866亿,上升了10倍,仅比越南和印度略高。

当然,考虑到按美元折算存在的汇率波动问题,也可以用购买力平价PPP来对比,虽然购买力平价所采用的物价标准未必能反映一国物价水平(比如中国巨无霸汉堡价格明显低于美国,但是中国包括肉类在内的食品价格并不比美国低),但购买力平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汇率带来的影响。

东亚各经济体经济腾飞期间以购买力平价为基准的GPD增长倍数走势:

从购买力平价的角度来看,中国大陆经济增长明显强于印度和越南,但慢于日韩台同阶段的GDP增长倍数。改革开放40年来,按购买力平价来算,中国大陆GDP翻了100多倍;但同期日韩台翻了200倍左右。原因可能有这么几点:1、日韩台作为中等经济体,经济转型负担小,产业升级较为容易;2、50-70年代全球经济形势较80-10年代形势好,那个时候全球经济增速普遍较高,越早开放的经济体越能享受先发优势。

所以说,中国经济奇迹在东亚成功经济体中并不是最快的,如果考虑到改革开放以来执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算上人口增速的差距,中国经济增速相比越南和印度优势会稍小一些。

当前的一个问题在于,中国经济提前进入减速阶段,这一点比同阶段的东亚经济体要更麻烦一些。

首先是人口老龄化问题,相比很多新兴经济体,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严重。

可以看到,中国在经济腾飞40年的时候国民平均年龄为37.4岁,接近于老牌发达国家美国的37.9岁。明显高于同阶段日本的34.5岁和韩国的31.9岁,也就是说,我国有未富先老的倾向。

同阶段的中国和印度、越南等新兴经济体相比,老龄化程度则明显较其严重。2009年的时候中国人均年龄34.5岁,明显高于同阶段越南的29岁和印度的26岁,计划生育带来的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是未来中国经济最大隐患。

老龄化也会导致储蓄率的下滑,要知道我国过去是靠高储蓄换来的高投资率,如果未来储蓄率下降,银行很难再像以前那样低成本融资,企业也将面临信贷资源匮乏的问题。

人口抚养比(老人和小孩占总人口比重)的上升会导致未来我国储蓄和投资不足:

其次是教育问题,我国虽然在国民教育方面取得很大进步,但人均受教育年限仍较低。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方面取得很大进步,但与其他经济体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国人均国民受教育程度仅为初中二年级水平,与同阶段东亚经济体有一定差距,。但如果未来能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均受教育程度的话,相信我国人均产出有较大提升空间。

债务率过高也是未来经济发展一大隐患:

近十年来中国有过度加杠杆的倾向:

过去10年,我国大力举债发展经济。特别是09年“四万亿”,虽然抬升了GDP总量,但在很大程度上是整个国家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债务,我国可能会面临一定金融风险。如果想去杠杆,则必须承担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日本90年代至10年代,整个国家处于去杠杆的状态,经济增速非常低迷,“通缩+去杠杆”导致日本失去了整整20年。美国在2007年爆发次贷危机,之后也有过几年去杠杆时期,经济出现负增长的状态。因此,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问题在于:到底应该为了防金融风险而去杠杆,还是为了稳就业、拉经济而稳杠杆甚至继续加杠杆,举债发展经济的模式到底可不可持续。这无疑加大了制定经济政策的难度。

国企对民企有一定挤出效应:

日韩台等东亚经济体在经济腾飞阶段国企对民企挤出效应不如中国大陆这么严重,日本和韩国虽然存在规模巨大的财阀,但这些财阀基本按民企的方式运作,市场化程度较高。当前的中国则存在一定的国企挤出民企的问题。一方面国企效率平均来看不如民企,但又占据了太多资源(非市场化保护、隐性信用担保导致其占据大量信贷资源、上游价格控制等等),因此国企对中国经济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其可以起到经济稳定器,也有利于经济调控和平衡;另一方面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错配。尽快推动国企混改、按市场化运作是有必要的。

我国过早地面临美国战略围堵:

另一方面,由于体量太大,中国过早的遭受了美国的战略围堵。韩国和台湾省由于经济规模较小基本没遭遇过美国的遏制,日本在80年代中期遭遇美国的打压,被迫签订《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升值,最后引发金融海啸。但日本是在成为发达经济体之后才被美国大规模遏制的,中国则不然,中国由于体量太大,还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的时候就遭到美国发动的贸易战,未来中美关系会非常复杂,可能会对经济增长造成一定拖累。

我国面临的区域差距问题远比其他东亚经济体严重:

区域差距加大也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问题,首先面临的是沿海和内陆的差距。内陆地区由于缺乏港口海运优势,在国际贸易分工和产业链转移中不像沿海那样占据优势,因此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于沿海地区。从人均收入的角度来看,内陆地区人均GDP不及沿海一半,西部落后省份人均GDP不及发达沿海省份三分之一,差距非常惊人。在未来我国的产业升级转型中,沿海地区的中低端制造业可能由于人力成本和海运等原因迁移至东南亚地区,内陆地区有可能享受东部产业转型的好处,和沿海地区差距会进一步加大。日韩台等东亚经济体面积较小,不存在沿海和内陆差距过大问题,发展不会受到这种限制。

如果内陆和沿海差距进一步加大,未来我国只能更依赖财政转移支付,将沿海的税收转移至内陆

除了沿海和内陆的差距,近些年南北差距也越来越严重,东北由于官僚主义过重、传统重工业型国企占比过高以及人口流失等问题,经济增速长期处于全国倒数。华北经济也在减速,天津、山西、内蒙等省市经济增速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山东则低于东南沿海各省份。可以说,华北和东北这一范围内,除了北京经济发展比较耀眼之外,其他省市经济增速均较为暗淡。官僚主义、国企占比过高和气候等因素对我国北方地区经济增长形成一定拖累。

近二十年来中国区域差距有所加大,南北经济差距较为失衡(红色程度越深则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绿色为深则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总体来看,相比日韩等中小型经济体而言,中国大陆这样的大型经济体经济转型的难度会大一些,日韩只需抓住少数几个产业(如汽车、半导体、造船等)就能扶摇而上,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但中国不行,中国要想以14亿人的体量成为高收入经济体,则必须把全球大多数产业都抓在手中,而且不仅要抓住高端产业(留给沿海地区),也要抓住中低端产业(留给中西部落后省份)。所以,我国经济发展的难度远大于曾经的日韩。

那么中国相比其他东亚经济体有没有别的优势呢?当然是有的。

首先是城镇化率较低,未来城镇化可以继续助力经济增长

可以看到,在经济起飞的第40年,日韩的城镇化率均达到70%左右,基本进入城镇化后期。而我国当前的城镇化率仅为60%,虽然我国在城镇化统计存在一定低估,但可以推测,未来十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预计将达到70%左右,城镇将新增1.5亿人口,这会带来很强的消费力,也会进一步抬升房价。城镇化与工业化一直是过去中国发展经济两大利器,说房地产是中国经济支柱产业并不为过。

中国城镇化还有很大空间,未来10年城镇化仍是推动经济增长主要动力之一:

当然现实的问题在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较为枯竭,指望像过去那样农村无限制向城镇供应廉价劳动力是不现实的了。要知道农村人口虽然很多,但是有三分之一是老年人,老年人不太可能迁移至城镇。剩下的年轻人口有一部分要承担农业生产任务。因此,要解放这部分农村年轻劳动力,应该推动土地产权改革,发展土地集约化,用机械化的方式去提高土地利用率,以此来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

其次是我国内部市场及其庞大,仅靠内需就可以提振经济:

相比之下,中国大陆对外需依赖程度没有那么高:

韩国人口大约5000万人,中国台湾2000多万人,日本1.2亿人,这三个经济体的共同点在于内部市场非常狭小,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外需才能发展经济(日本内需稍微强点)。但是中国大陆总共有将近14亿的人口规模,占地球总人口五分之一左右,内需极其庞大,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可以走出一条和日韩台不一样的道路。

比如移动互联网革命,正是因为中国大陆有如此庞大的市场,像阿里巴巴、腾讯、美团、今日头条等公司才能凭借流量基础获得飞速发展,这在日韩台是完全不可能想象的。日韩台少量的人口规模无法支撑庞大的互联网市场,这些经济体大概率与互联网革命无缘。

另外,中国的独立性明显强于日韩等经济体:

日本作为二战战败国,至今领土上仍有美军驻扎。韩国由于历史原因,军队战时指挥权也在美国手中。这两国的特点在于军事、外交的自主权太低,以致于经济政策也缺乏独立性。以日本为例,80年代中期日本受迫于美国压力,被迫允许日元大幅升值,最终引发资产价格泡沫。韩国大多数财阀(如三星)的股权则大量被美方持有。

中国则不存在这方面问题,中国军事外交较为独立,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拥有核武器和核反击能力,在经济政策上能获得一定程度上的自主。香港的存在,让中国可以部分避开“三元悖论”的约束,在汇率可以管制、资本半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坚持独立货币政策。也不会因为外部势力干预而大幅允许人民币大幅升值,在经济独立性方面,中国较日韩强了很多。

各经济体在经济腾飞之后对美国的追赶速度(纵轴为GDP占美国比重提升的倍数,横轴为以年为单位的时间):

从图中可以发现,韩国和中国台湾在经济腾飞后的第40年-第55年期间,对美国的追赶速度明显放缓。日本则拉大了与美国的差距(90年代后日本陷入“失去的二十年”)。从这个角度看,日韩台等经济体在经济腾飞的晚期对美国的追赶速度普遍慢了下来。

但中国经济目前处于经济腾飞的中后期,尚未达到晚期,根据城镇化率、受教育程度、人均收入、产业发达程度等指标,中国经济目前应该处于日本80年代初、韩国90年代初的阶段,未来尚有一定增长空间。

二、中国GDP总量什么时候能超过美国?

要研究这个问题,需要对比中美两国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中国的优势:

1、 庞大的体量:

这种体量主要是人口和潜在市场规模,中国有14亿人口,叠加未来城镇化推进带来的城市增量人口,消费市场非常可观,因此不难理解中国的社会零售总额超过美国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中国每年有数百万的本科生毕业(2018年为820万,这个数字在增加),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理工科。根据2016年的数据,全球理工科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为中国,大约470万人,其次是印度,大约260万人,再次才是美国的56.8万人。俄罗斯和日本则分别为56.1万人和19.5万人。造成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除了中国人口基数庞大之外,还有就是中国“重理轻文”的态度。每年国内高校大量开设理工科专业,评选985或211(现在改双一流)也是理工科学校优先,因此,中国很多一部分(一半左右)的毕业生都是学理工科专业,这为产业升级奠定基础。而美国进入到服务型社会后期,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财经、法律等人文社科专业,其理工科专业不被本地人追捧,大量招收其他国家留学生。另外中国每年毕业50多万的硕士和5万的博士,且规模持续增加。

2、 更高的动员效率:

东亚国家受历史影响,集体主义更加明显。而中国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发挥举国体制的作用(这种举国体制有利有弊,比如在足球方面就不太行)。相比美国,中国政府能调动和支配的资源明显更多,在宏观调控能力方面东亚国家都属于世界前列,因此西方学者才认为东亚经济体普遍采用政府主导经济的模式,这种模式在经济发展初期确实能发挥很强的作用。

3、 勤奋且节俭的国民:

东亚国家受儒家文化影响,具有勤奋、节俭、重视教育、忍耐、集体主义等特征。勤奋,可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在经济发展阶段压低工资,提高企业报酬,正是因此东亚国家在发展初期可以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来吸引投资,实现资本原始积累。节俭则体现在储蓄率上面,相比非洲国家,东亚人民喜欢大量储蓄,这为银行提供了较低的负债成本,也带来了更高的投资率。重视教育则是东亚国家相比拉美国家能脱离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像巴西或阿根廷等经济体,由于缺乏足够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理工科人才,最终很难发展出高附加值产业。

中国的劣势:

1、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

中国的老龄化趋势非常严重,预计本世纪中叶中国养老金缺口会非常大:

计划生育的好处在于降低了人口抚养比,解放了相当规模的劳动力,提高了人均资本的积累速度,这是过去几十年中国人均收入增速明显高于印度的原因之一。但弊处在于,计划生育叠加房价上涨和生育意愿自然性减小,导致未来中国人口结构会出现很严重的问题。日本90年代由于老龄化和少子化陷入二十多年的通缩陷阱之中,欧洲近几年也出现这样的趋势。而中国未来老龄化的问题可能会比日本还要严重。预计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的老年人占比可能会超过三分之一,这将削弱储蓄率,带来消费意愿的低迷,以及沉重的债务问题。大多数80后、90后乃至00后会面临一定的养老问题。

2、体量太大、国情太复杂、外围环境太凶险:

相比日韩等经济体,我国想实现产业升级转型的难度较大。因为日韩体量小,只需抓住几个关键产业就能进入发达经济体,但中国要想让14亿人口都过上发达国家的生活,需要把相当一部分的欧美高端产业抢过来,无论是大飞机、芯片、高端机床、制药、汽车等产业,都抢过来相当一部分才能满足我国如此庞大的体量。这势必会和欧美产生冲突。另外,国内分化较为严重,区域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教育差距等问题,使我国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很难兼顾到方方面面,难免出现一刀切的问题。

3、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风险:

理论上来说,中国对美国的经济赶超是时间的问题,但在外围形势越来越严峻、经济增速下行的背景下,之前高速增长时期所遮掩的诸多矛盾可能会逐渐暴露出来。在过去的增量时代,大多数人都能参与蛋糕做大的过程中,但如果未来某个时间进入存量博弈时期,那么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会因为可支配财富的缓慢增长而产生怨气。叠加外围形势的恶化,未来国内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现象可能会越来越多,这对政策制定形成一定挑战。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可以凝聚国力,但也会对国家政策造成一定误导。民粹主义则会引发一定的社会问题,甚至可能被境内外势力利用。未来,我国须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不动摇,这是邓公的遗产,也是唯一的强国路线。改革不能因为内外形势变得复杂而减慢甚至倒退,同时应该更以开放而不是更保守的胸怀去面对美国的围堵。近年来民营企业经营环境较之前较为困难,要知道民企才是中国经济奇迹的创造者,对于“民企退场论”或“公私合营”这样的观点应该坚决封杀,全力支持民企发展应该被当成一种政治正确。

美国的优势:

1、人口红利: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合理之一的人口结构:

美国由于地大物博,基本上每个白人家庭养两个小孩,人口出生率不存在很大的问题。根据预测,本世纪中叶美国人口规模可能突破4亿,其中大部分都是18-60岁的人口,人口结构明显比届时的中国要年轻。到本世纪底,美国60岁以下的人口规模会占到中国一半以上。

2、制度红利:

美国的制度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确实世界上比较完善的制度之一(当然未必适用别的国家),三权分立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民主制度有效运行。不仅在政治方面,在金融方面,受益于美国的法治、契约精神和浓厚的市场化意识,美国的直接融资占比非常高,这奠定了其孵化诸多高科技企业的基础。在教育方面,美国拥有世界上独立性最强之一的大学,同时也诞生出世界上最优秀的科研体系。商业领域,成熟的资本运作让好莱坞电影风靡全球。

美国拥有世界上第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

3、 包容的文化:

作为移民国家,美国先天就对外来移民持包容的心态,因此吸纳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精英,中国和印度的工程师占据了硅谷大多数比例,西欧的移民在工商业界大展身手,犹太人则在金融领域独领风骚。除此之外,相比东亚国家,美国对小众文化更加尊重。东亚的应试教育体系下很多学生从小就被灌输了为考试而考试的想法,而美国在这方面自由一些,相当一部分美国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而不是赚钱程度来选择专业,对于科研来说也少了一些功利心。因此在基础学科方面,欧美国家占据世界主导地位,而东亚国家更多培养工程师而非科学家。

在基础学科研究领域,欧美处于世界绝对领先地位(中国大陆籍获得诺奖总人数为2人):

4、 有利的国际形势和地缘环境:

美国作为世界传统霸主,不仅在经济和军事上占据很大优势,在文化和道义上也有其称道之处。对西欧而言,美国将其从纳粹德国和苏联的手中解救出来,而且欧美从种族和文化上很相近,长期来看西欧和美国是一条阵线的。对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美国曾经瓦解了二战以前的殖民体系,是其民族独立运动的推动者。而且披着民主与自由的美国具有很强蛊惑性,其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盟友。

在地缘上,美国地跨两洋,且本土地大物博,无需担负庞大的陆军开销。只需打造海空力量即可,不像中国这样,周围有印度和俄罗斯等军事强国,需要同时发展海陆空三军。

美国的劣势:

1.种族矛盾:

作为移民国家,美国先天就带有多民族国家的倾向。意味着其可以在多元文化中享受到好处,但是随着未来非欧裔种群占比的提高,美国面临严重的族群分裂风险。参考古罗马帝国乃至苏联的历史,很多超级帝国都是因为民族成分过于复杂而分裂。罗马帝国是因为占人口主体大多数的罗马人比例不断萎缩,最终被人口占比逐渐上升的日耳曼人取代。苏联则是各加盟共和国来自不同民族,这些民族有各自的语言和文化,当国家蒸蒸日上的时候各民族的文化冲突可以缓解,但当国家走下坡路的时候这种文化冲突最终会引起国家分裂主义。

曾经占人口主体的欧裔白人占比不断下降,美国国家分裂风险逐渐上升:

几十年后,如果美国政策没有太大变动,预计美国国内的欧裔白人占比会不断走低,英语的地位会受到西班牙语挑战(因为拉丁裔占比上升)。届时美国可能会强化基督教的作用,效仿印度那样用宗教来提高各民族凝聚力,但这会削弱其国家竞争力,种族矛盾和贫富差距也会加剧其民主政治的衰败。

2.历史的轮回:

历史上没有一个霸主能维持永恒的霸权,西方的罗马、法兰克王国、尼德兰、大英帝国;中国的汉帝国、唐帝国等,均经历了崛起-称霸-衰落的命运。究其原因,和自古以来“富不过三代”一个道理。当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可以不用付出太多辛劳就能获取很多财富的时候,他就失去了奋斗的动力。想当年古罗马人打遍地中海无敌手,当获取了霸权之后就过上了纸醉金迷的生活,通过压榨奴隶就可以获取源源不断的财富,自然也就失去了开拓进取的动力,最终亡于日耳曼人之手。

如今,欧美国家占据了世界产业链的顶端,美国可以通过金融和科技霸权以剪刀差的方式获取利益,欧洲则以透支未来的方式建立高福利社会。而作为追赶者,中国人民则要勤奋很多。同样是码农,美国湾区码农可以过着955的生活,拿着数十万美金的工资;中国中关村的码农却大多过着996的生活,拿着数十万人民币的工资;然而二者的产出并无很大差距。同样是产业工人,欧美的工人享受着工会的保护,不用透支身体也能过上中产的生活;中国的产业工人则必须承担强度更大的劳动义务。欧美作为享乐型社会,和中国这种生产型社会相比,过于安逸,这是以透支其未来为代价的。

未来三十年中美GDP估算:

根据东亚成功经济体经验,中国目前已进入经济腾飞中后期,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切换至中速增长,消费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强,经济波动降低,且经济增速中枢有连续下移的趋势。

中国已进入经济腾飞中后期,由高速增长切换至中速增长:

美国作为发达经济体,虽然存在明显的周期性,但长期来看经济增速较为稳定,拉长来看近四十年美国GDP年化增速大约2%左右,消费和科技进步主导美国经济增长。

作为发达经济体美国经济增长主要由科技和消费决定:

通胀和汇率变动也会影响GDP总量,但这两个要结合在一起考虑。十年期,国内有观点认为:中国通胀比美国高,人民币汇率也一直升值,只要高通胀和人民币升值趋势一直保持,中国GDP总量就能提前超过美国。但是这种想法是片面的,因为高通胀和汇率升值不可能长期同时持续。

实际上,10年前人民币大约6.8左右,且外汇储备激增导致人民币面临很强升值压力,那个时候国内很多预测未来十年人民币将升值至5。但十年过去了,人民币反而贬值到了7。人民币汇率和中美利差、美元指数、贸易战、结售汇等都有一定关系,但中国货币相对美国明显超发是人民币汇率近年来贬值的原因之一。

近十年来中国货币超发较为严重:

尽管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增速较美国高,但由于货币超发太严重,降低了经济增长质量,叠加经济增速下行预期和美元指数走强,因此从2014年起人民币处于贬值的态势。另一方面,货币超发造成高通胀,也会稀释人民币购买力。

对于未来几十年中国经济的增速,应该参考东亚其他经济体经济腾飞中后期的经济增长情况来做判断,预计未来十多年内中国经济增速将逐渐下降,预计到2030年经济增速将跌破4%,到2040年中国经济增速将和大多数发达国家持平。通胀方面,预计未来十多年中国平均通胀在2%左右。汇率方面,考虑到人民币受贸易战影响有所低估,预计长期来看应该处于小幅升值的态势,预计未来十年人民币汇率将在6-7之间波动。随着产业的升级,2030年-2050年期间人民币汇率能升值至5.5-6左右。对美国而言,其未来经济增速参考历史均值,通胀的话按2%左右估算。

2019-2050年中美印GDP走势预测:

根据预测,中国应该能在2030年左右在GDP总量上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并在之后的十年拉开和美国的差距。但问题在于2040年后,美国会逐渐缩小和中国的GDP总量差距,并有反超的趋势。另一方面,到本世纪中叶,印度的GDP总量也将追赶上来。

1950-2100年各大经济体人口走势和预测(蓝色中国、橙色欧洲、绿色印度、红色美国):

庞大的人口规模是导致中国GDP在2030年左右超过美国的原因,也是2040之后美国和印度GDP逐渐赶超追赶的原因。可以看到,中国的人口总量在2030年左右达到最高点,之后逐渐下降,到本世纪中叶将可能跌破13亿。相比之下,美国受益于合理的人口结构,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到本世纪中叶将涨至4亿人。印度人口则迅速增加,到本世纪中叶上升至17亿人。

到本世纪中叶,印度人口总量可能超过17亿,人口结构较中国更年轻:

如果考虑老龄化,则差别更为明显。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大约1/3的老年人,60岁以下人口仅为8亿人左右;美国60岁以下人口将近3亿;印度60岁以下的人口则将近14亿。此时的印度应该处于国力的巅峰,印度可能会对周边国家发动一系列战争。从人口的角度,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GDP总量在超过美国之后很难大幅拉开差距的原因。除非美元信用瓦解,人民币成为世界主要结算货币,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否则中国很难像2010年之后快速拉开与日本GDP差距那样拉开与美国差距。

从人均GDP的角度来说,我国已经告别了过去那样的高速增长期,但是工程师红利的存在,使我国依然存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发达国家的可能。预计2030年前我国人均GDP能突破2万美元,基本进入发达国家行列;2040年前后则能达到4万美元这个水平,2050年基本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中美共治全球是避开修昔底德陷阱唯一出路

虽然从购买力平价来看,中国在2014年就已经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购买力平价很难像汇率那样真实的反映一国对世界的影响力。除非美元体系解体,否则市场化情况下人民币汇率无法升值至购买力平价应有的水平。未来三十年,中国尽管能在总量上超过美国,但很难拉开GDP与美国的差距。这就意味着综合国力而言,中国可能很难取得对美国的绝对优势。未来中美可能在经济、科技、军事、外交上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

参考历史,势均力敌的大国博弈间不外乎两种结局:第一种是修昔底德式,类似古代的斯巴达和雅典、100多年前英国和德国,最终双双被拖垮,成就了第三方势力。另一种是类似15世纪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或者20世纪的英国和美国,以相互妥协且较为和平的方式避开了修昔底德陷阱。

历史上仅有少数国家能避开修昔底德陷阱:

在假定2030年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美很难拉开差距的前提下,中美相互妥协,组建G2应该是最好的一种结果。

G2的理想结果之一,以RCEP为蓝本,中美划洋而治,中国获得西太平洋地区主导权,成为区域性大国:

在理想的结果下,中美划洋而治,中国获得西太平洋地区主导权,美国退出此区域但仍维持其他区域权益。这种情况比较符合中国自身国力和定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历史上的朝贡体系的再现。

美国核心利益在中东、美洲和西欧,中国核心利益在西太平洋和非洲东部,中美都有庞大的内部市场,因此二者无根本性冲突,具备妥协的可能。相比之下,中国和印度无妥协可能性,二者国界虽然被喜马拉雅山脉隔绝,但在东南亚、中亚和非洲则有很强的矛盾,弱小的印度尚且有侵略中国的野心,强大的印度很有可能像100多年前的日本那样跃跃欲试想通过战争成为亚洲的霸主。

因此未来的中美印会上演现代版“三国演义”,也类似20世纪初的德国、英国和美国,中美如果发生剧烈对抗最终会使印度获得绝佳的战略崛起机遇。相反,如果中美携手压制印度的崛起,双方最终都会因此而受益。

总体来看,尽管未来十年中美矛盾会明显加剧,但如果目光放得够长远,我国应该尽可能避免中美关系走向冷战,引导建立G2体系。另一方面,中国未来最大的隐患在于人口老龄化和改革缓慢的风险,美国最大的风险在于种族和文化分裂的风险,双方最大的威胁都在于内部,深层次、结构性改革才是这两个经济体最应该做的事情。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洋恺宏观》,里面分享了很多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内容:


user avatar   zhang-hong-wei-59-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看到旧照片里,我爷爷姥爷帅的秒杀很多明星啊!你们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年轻的时候长什么样子呢?请放上旧照片。


     

相关话题

  我知道印度的GDP计算方式很奇葩甚至牛粪也要算进去,那么假如印度按照中国的计算方式它的GDP会是多少? 
  在近现代世界外交史上,有没有粗俗语言或者脏话事件? 
  如何理解「中国是发达国家的粉碎机」这一说法? 
  如何看待全国医院限制耗材这件事? 
  当前社会按照现在这个节奏,公知会不会东山再起? 
  中国为什么不能实行美国的高考制度? 
  在你心中,谁是最伟大的美国人? 
  美欧达成协议推进零关税将产生哪些影响? 
  20年了,美国人知不知道其他国家的人为什么恨他们? 
  台湾作了哪些恶?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杨超越因病退出第二届超新星全运会直播比赛以及“杨超越致歉”上了微博热搜第一?
下一个讨论
在英国一卡车发现的39具中国人尸体会不会引发战争?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