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计划经济的优点和弊端分别是什么?西方国家是否也存在计划经济?我国现在还有计划经济吗?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计划经济的弊端,在于他本来就是急就章。

你得明白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说连你都能想明白分工和合作能提升生产效率,难道那些一路拼杀过来的人精,连这个都不知道吗?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想提升部队战斗力,总不能让战士到中午、晚上就停下来做饭吧?这就得需要专门做饭的炊事班。这就是最简单的分工。

你说,这些泥腿子就是打仗打过来的,根本不知道如何治国。

这就是真的瞎扯了。从红军时期的苏维埃政权到抗战时期的边区政府再到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央政府,哪个离得了钱?哪个离得了物资生产?

总不至于说,一个从山旮旯里走出来,把控制区的面积扩展到半个中国,有着20多年执政经验的组织,连这点道理都想不明白吧?

如果真是这样,那后来上海的经济战是怎么打的?

所以,关键的问题不在于计划经济的弊端在哪里,而在于为什么要采用计划经济。

从苏联与中国,以及二战后众多独立国家的经验来看,采用计划经济的目的基本都是绕过轻工业阶段直接发展重工业,快速建立国家的工业体系。这其中成功的少,而失败的多。

与轻工业相比,重工业的缺陷很明显。重工业几乎不产生利润或者产生的利润很低,但重工业对于建设完善的工业体系来说又不可或缺,同时也是国防工业的基础。所以,一个正常发展的国家,通常是先通过轻工业进行积累,而后逐步发展重工业。

然而,如果你看过通辽可汗的奇葩小国系列,大概会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二战以后的确有一批国家的领导人,是发自内心的想让国家变富强的,但是奈何美苏的实力太强,特别是美国对其国内政局的干扰,让很多国家根本无法正常完成工业化。从结局上看,这些国家的计划经济就是失败了,但你又不能说这全都是计划经济的问题。

用大多数人能理解的话来说,计划经济就是乱世重典,就是军管制度,就是商鞅变法。在特殊时期,这些东西对行政效率和国家实力的提升是非常快的,也能最大程度保证国家的安全。但一旦社会过渡到和平阶段,能不能进行转轨就变得非常重要。

能转过来,就活;转不过来,就死。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契机,是对和平与发展这个大趋势的判断,而北方的那个邻居,就没有转过这个弯来,最终的结果是它空有睥睨世界的军力,却还是不免于解体。


user avatar   han-dong-r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同时计划一个国家那么多的问题,那么多的领域,那么多的人口,需要极其庞大的算力以及非常智慧的算法。

这在过去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些基本都是拍脑袋最多加上手工计算出来的结果。

但在未来,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计划经济将会改变所有这一切。


user avatar   zhi-hu-zhe-ye-25-60-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纯猜想:

没有足够的运算能力。

也不可能有足够的运算能力,去把全体国民及单位组织的各种不同情况下的需求,都计算清楚。


user avatar   zhangwei-4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举一个流体力学的例子。

判断一个流体的流形,即是层流还是湍流是非常简单的,计算雷诺数就行。

但要判断流体具体的运动方程,即确定任意位置任意时间下流体的运动状态,是一件极复杂问题,实际上除了一些高度理想化的情况,流体具体情况下的运动方程大多没有解,因此很多流体问题直到今天还要靠风洞来模拟实际情况实验解决。

计划经济的弊端与这个类似:社会在大层面上有哪些需求是比较简单,容易分析的,解决这些需求在计划经济框架下有很强的优势;但微观上看,整个社会的需求是一个极复杂问题,这不是制定一个计划就能解决的。

可以看出,计划经济在大项目建设上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但在解决个人需求上往往只能陷入僵化的配给制;反过来,完全自由市场在大项目建设上的结果往往是一场灾难,尽管它的确可以组织社会生产力来满足社会上的个人需求。

完全的自由市场和计划经济基本都落伍了,现在多见的还是二者的混血。


user avatar   zheng-zhuang-gong-6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至今都不知道计划经济有什么弊端,又怎么知道它的弊端的根源?如果硬说有弊端的话,根源一定是市场经济。

许多人根本都不知道什么是计划经济,把市场经济的弊端说成计划经济的弊端,也有的把生产力低下造成的短缺说成计划经济的弊端,也有的把有人故意捣乱破坏造成的危害说成是计划经济的弊端,这些都能是计划经济的弊端吗?

所谓的弊端,应该是固有的,无法改良的毛病。凡是能够改良的,能够治愈的,都不能叫弊端。

开始的汽车,跑得比马车还慢,颠簸得也厉害,噪音还大,还动不动就熄火,能说这是汽车的弊端,汽车不如马车吗?不能,因为这些都不是汽车固有的毛病,都是可以改良,可以治好的。而马车就是马车,性质和汽车不一样,它已经无法再改良了,已经到极限,只能是那样,所以有眼光的人都认为汽车比马车好,有发展空间,只有鼠目寸光的人才会认为汽车不如马车,要废除汽车,继续使用马车。

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从来都不批判资本主义里可以被改良的毛病,而是只批判资本主义里面固有的,无法改良,永远都不能治愈的毛病。这才是科学的批判。

但是有科学眼光的人太少了,绝大多数都是庸人,把自己眼见的“事实”当成必然。

前三十年的计划经济时期,确实生活资料供应紧张,要粮票布票等等,但是这不是计划经济造成的,而是生产力落后造成的,生产力落后,生产不出来足够的东西,就会造成供应紧张。

那么生产力落后,是不是计划经济造成的呢?不是,而是前期的市场经济造成的。计划经济接手过来,不可能一秒之内就把生产力提高,所以落后的生产力要持续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内物资供应必然要紧张。

那么市场经济为什么会造成生产力落后呢?这就是市场经济固有的弊端了,它必然会造成生产力落后,无法改良。

一个村庄有1000口人,有一个蛋糕铺,做蛋糕卖给全村人。一天做多少蛋糕?因为蛋糕铺的生产目的是赚利润,而有钱人少,穷人多,能买起蛋糕的人少,所以蛋糕铺每天只做少量的蛋糕,一个烤炉、一块案板还不能满负荷工作,它就不需要再提高生产力。

等实行计划经济的时候,计划经济的目的是满足全村人的生活需求,不是赚利润,所以要对全村1000个人供应蛋糕,那么原来的一个烤炉、一块案板的生产力就远远不够了,需要再造烤炉和案板,提高生产力。而造烤炉就得炼钢铁,造案板需要造斧头和锯,也需要炼钢铁,得先发展重工业,所以造出来足够的烤炉和案板就不是一个月两个月能完成的,在这期间,蛋糕仍然不够全村人吃的。不够全村人吃的怎么办?就发蛋糕票,每个人一个星期才能吃一块蛋糕。计划经济要照顾全体人,把每个人都看成人,不让一部分人搞特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才给每个人都发蛋糕票。这也是计划经济的优点之一。

所以计划经济里物资供应紧张实际上是由前期市场经济造成的。市场经济天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让生产力处于低水平,只能满足少数人的需求。这是市场经济无法改良的弊端,因为市场经济必然要利润,买不起的人它不会供应,它只会供应给有钱的少数人,生产力受到消费的制约,必然发展不起来。

都说市场经济是过剩经济。其实这是虚假的过剩,许多穷人买不起才显得过剩。一免费供应,就立即不足,原形毕露。

有人还可能要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要等生产力足够发达时才能实行计划经济。这又是歪解马克思了。市场经济本身就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市场经济下,这个村庄永远都只需要一个烤炉、一块案板就够了,不可能发展生产力的,得等到生产力发展到什么水平再实行计划经济?所以,只有先实行计划经济才能迅速发展生产力,而不是相反。这就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还有人说,计划经济僵化,不考虑人的消费偏好,市场经济灵活,能满足人的个性偏好。这也是错误的。

百人百性,人有千千万万,个性偏好也有千千万万,要满足每个人的个性偏好,每一件产品都必须有专门的图纸,专门的生产线,这样代价就大多了,没有人能承受得了。计划经济不计成本都承受不了,就不要说市场经济里的资本家和消费者了。因此,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都是根据大众口味批量生产的,然后由大众自由选择。饭店里厨师做菜也是根据大众口味来做的。

苹果手机只生产大众普遍喜欢的四种颜色,你只能从这四种颜色里挑选。你如果喜欢第五种颜色,那就对不起了,没有。

市场经济里,许多人买了房子、汽车,买了衣服不又私自改造吗?这些人的个性偏好得到满足了吗?市场经济里,除非你非常有钱,能搞私人定制,资本家才会专做一份图纸,专开一条生产线,给你生产你个性需求的东西,可是你有钱吗?说市场经济能满足有钱人的个性需求还差不多。可是为什么许多人会认为市场经济能满足个人偏好呢?我不明白,难道这些人都很有钱吗?不然为什么把有钱人的感受当成自己的感受,鹦鹉学舌?

计划经济里,也是根据大众喜好来批量生产的。你喜欢粉色手机,他喜欢白色手机,各有各的偏好,计划经济也会造出来五颜六色的手机,供大家自由挑选。而且计划经济里,产品的设计都是科学家设计的,不是管计划的官员设计的,手机制造什么颜色是科学家说了算,不是计划经济官员说了算。所以即使有手机颜色不能满足个性偏好的事,也是科学家个人的责任,不是计划经济的责任。市场经济里的产品也是科学家设计的,市场经济的科学家也可能设计出来的产品不合理,不能满足许多人的个人偏好。

退一步说,即使计划经济里有一个管计划的官员,喜欢拍脑袋,不考虑老百姓的偏好,只让生产黑色手机,这样的官员也可以被罢免,换一个好官员,或者由大众决策。这是可以改良的,不是什么大事。

还有一些所谓的个人偏好,其实是由市场经济的贫富分化造成的。例如有人喜欢买便宜的,配置低的手机,有人喜欢买高档手机,这就是贫富差距造成的,是虚假的个人偏好,不能用个人偏好来解释。计划经济里没有贫富差距,免费供应,就没有这种所谓的个人偏好。

不要把市场经济的缺点当优点,把计划经济的优点当缺点,好坏不分。


user avatar   xi-tong-wen-t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计划经济转不下去有许多的原因,第一,人际效用不可测,没有价格机制作为需求筛查,人际效用根本难以衡量。世界上资源是有限的,谁最需要根本不清楚,谁都会有自己的理由说自己最需要,分配问题上将出现难以选择的困境。就像张三家和李四家都有五个儿子,但是他们的大儿子都说自己年龄最大,因为他们是家里的老大,那到底两人谁年纪最大?依然是未知数。(补充一点,权力的概念,是合法的强制力,在权力面前,他可以排斥一切市场竞争,若没有良好的制度规划,权力的运用理论上没有边界可言,其被滥用是常态。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中,所有权关系存在悖论,一方面,所有权需要国家权力有效运行,可是另一方面,引入国家的力量容易导致所有权残缺。因为任何政府都具有自利倾向,理论上其可以凭借自身独一无二的合法性像社会赚取高额租金,比如税收,甚至是掠夺私产,占为己有。也就是说,如果资源分配交给权力来运用,腐败的滋生将不是个别的道德问题,是整个制度的垮塌)

第二,找不到超级计算机能够将一个国家的所有人口需求计算分析出来并将资源做到良好的分配。而且调查每一个人的需求是巨大的组织成本耗散。

以目前每一次国家的人口普查为例,人口普查理论上只是简单的数字问答,应该很简单,但是实际上普查的难度非常巨大,国民在不了解政府调查人口的基础上采取对基层走访的刻意谎报隐瞒行为,以及某些基层数据弄虚作假的现象屡见不鲜。若要调查国民每个人的需求,难度和难点可想而知。

第三,最重要的一点,从法权上来说,劳动力作为劳动者自己的资产,他到底工作与否并不是国家说了算。换句话说,如果劳动者的劳动力是管理者说了算,那在全盘公有化的过去,为了国家工作该算很伟大了吧?可是面对一大二公为什么发挥不出生产力呢?贫穷为什么似乎总是和社会主义挂钩呢?是我们脑子秀逗吗?怎么可能,中国人那是相当智慧的民族!!

原因就在于过去的公有制度设计,从法权上泯灭了私产确权的关键底色,抹掉了劳动力的付出由劳动者自己决定的客观现实。也就是说,抽象的公有制度,如果不以具体的私产确权作为基础,结果就是消极怠工。

改革开放所做出的产权界定的努力,是何等的重要,它释放出了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前所未有的生产积极性大家有目共睹。

———————————————————

补充一点,社会上任何的组织和经济单元,当微观具体的看待时,里面的任何决策其实都是人说了算。也就是说,制度的建设一定要从人本身考虑进来。

面对消耗自身劳动力的一切生产资料,人的本性就是:非吾之物,死而无憾。

———————————————————

再补充一点,这里从理论进行分析。根据科斯的洞见,全盘推行市场化和全面实行计划经济(国家超级计划公司)都是具有极其大的社会成本,都不太可取。

首先,市场主义的代价,是极其高昂的交易费用。在科斯未提出交易费用以前,无数的经济学家所建立的经济模型似乎只要有市场、家庭和企业,社会经济运转就能完美运行,国家的设立似乎对于经济运行而言并不是必要条件,可是现实真的是如此吗?

真实情况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交易费用极其的高昂,根据张五常教授的定义,交易费用,是指一人以上社会关系运转的一切成本。这不光是简单的讨价还价那么简单,无论是欺瞒还是敲诈勒索都是交易费用。

科斯定律直言,当交易费用为零或趋零,资源将流动到使用价值最高的地方去。经济学家阿尔钦也指出,科斯定律只是一个理想的规划,可是现实世界是正交易费用的世界,交易费用极高。因此全盘的市场主义是不可取的。没有看得见的手出来做出调整,整个社会资源的耗散极高。社会财富和商品总量哪怕得到增长,只要交易费用陡然增高,国民将很难享受到物质增长获得的福利。最具体的例子,就是从社会整体的完整生产链条而言,在商品生产、合约、运输、服务、销售买卖的过程中,若期间中介服务组织的软实力跟不上商品生产力的硬实力,民商法的法权约束作为市场交易的深层构造如果缺乏基本的经济行为制约能力,哪怕排除货币流通增量发行的原因,人们会发现商品的物价指数依然居高不下。

根据科斯第二定律,当交易费用为正,不同的权利界定会产生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如今的制度建设,包括产权的界定(排他性的所有权)和经济行为规范(民商法)都是为了在保证市场经济运行的同时降低交易费用,扩大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没有界定和规范,市场的价格机制权威毫无意义。

其次,计划经济体制,就像国家超级大公司。计划经济大家都很清楚,它的出现,将全国的资产划归国有,以权力的强制力抹掉了市场的作用,确实降低了巨大的交易费用,但是,代价依然被科斯所发现——组织成本。科斯在《企业的性质》当中明确阐述,企业和纵向一体化的出现就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什么意思,即以低成本的企业内部交易费用(组织成本)替代高成本的市场交易费用。但是科斯也说了,企业不可以无限做大,企业的规模,取决于企业内部交易边际费用等于市场交易边际费用这个点。超过这个点,企业再继续扩大规模是资源损耗大于受益的。

计划经济时代,在党组织的帮助下,政府在基层建立了新的组织形式,破坏了过去以乡村地主为主要成分的旧等级,遏制了血缘和宗族的关系力量,以最大的程度调动了地方大量的资源从事生产。可是,以计划经济运行的社会代价就是需要提供巨大的组织成本,不光是确定权力边界的范围存在难度,监督和执行权力都存在成本的耗散。权力的强制力可以蔑视一切平等竞争,寻租的空间巨大化可想而知。

全盘市场主义和完全的计划经济其实就像一条线段的两个极端点,路子都不可行。只有在线段之间各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大胆和沉稳的拿捏下,衡量自己的偏向而定。根据科斯对价的要领,即: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10月8日—————————

我再补充一下,竞争机制对于生产力的壮大而言是何等的重要。如果没有市场竞争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商品的优质和更好的服务都难以实现。以市场竞争为基础,对于生产者而言,消费者是上帝。以计划指令的方式要求生产者从事生产,对于消费者而言,生产者是上帝。计划经济里,一切商品都是短缺货物,因为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买得起,为什么不再多拿一点。在没有价格作为竞争的前提下,人们会开展价格以外的竞争,甚至是权力寻租,耗散社会资源。也就是说,面对资源有限和稀缺的物质世界基本约束,价格机制才是商品分配的理想方式,并得到普遍的认可。

但凡在权力控制下资源行业,例如医疗、能源(电力)、金融、教育、运输等行业,都采取了价格管制措施。因为这些行业属于刚性需求行业,政府为了考虑社会的公平问题,选择将效率作为成本,放弃了资源利用效率作为代价。这些行业的内部,排队、寻租、黄牛总是无法杜绝,原因,就在于国家以强制力让价格平价,所有人都用得起的商品,竞争就会开展到价格以外的地方去。

—————10月15日——————————

我今天才发现评论区有好多争论,其实争论是好事,争论知识才有进步。任何学科就是不断的概念革命和重新界定才会进步。

我这里阐述一下我的认知吧。我个人偏好罗纳德•H•科斯教授。也就是说我是科斯主义的死忠粉。

科斯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领军人物,开山之祖,他最厉害的地方其实也是最不厉害的地方。因为他发现了交易费用。这里一定要强调“发现”,而不是“发明”,也就是说其实交易费用一直存在,只不过过去的经济学家所有的经济模型包括庇古主义的经济学家都没有在模型里将交易费用纳入进来。过去的经济学之所以让人感觉完美,就在于模型在提出之前就已经在假设中进行理想化——无任何交易费用。

经济学家埃奇沃思在帕累托最优里提出契约函数,依照契约函数的分析法,他自己也承认,当不考虑成本,依照边际替代函数(MRSA=MRSB),谈判双方可以找到符合自己边际需求最佳的点(即二者边际替代函数的切点),因为在交易费用为零的假设里,任何人的边际递减效用一模一样。可是现实并非如此,根据需求第二定律,任何人的需求弹性与时间的比例关系都不一样,任何人的边际效用递减率也不一样,交易费用的存在就如同摩擦力一般让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耗散巨大,想找到那个点简直是难如登天。(这里的思维方式其实看官们可以把它运用到谈恋爱里,这样你就会理解为什么会吵架,为什么会分手,相爱相杀。)

在庇古等经济学家的观点里,企业或者一切市场经济单元只不过是供给函数的理论分析出发点,可是在专业化的交易经济里为什么会出现“纵向一体化”(企业)以前的经济学家并没有去分析和思考,甚至政府似乎并不是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似乎只要有生产者、市场、消费者市场经济就可以完美运行并拿出分析依据。

科斯一辈子都在致力于建议所有同行抛弃“黑板经济学”思维,黑板思维只能做出事后解释,可是面对现行问题却力不从心。也就是说,与其思考理论,不如找到最佳解决现行问题的办法。

同样,如果人类社会的存在就是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让生产力在目前阶段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样子,那分析一个制度的好坏的出发点就应该是——什么样的制度才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

计划经济运转不下去不是中国的问题,也不是苏联的问题,是这个模式根本不可行。因为依靠行政命令调动社会资源的方式虽然低于价格机制里的交易费用(成本),它确实可以最快速的使用资源投入生产,免去了劳资双方互相发现,讨价还价,订立契约,监督履行契约,完成契约的成本,但是不是说行政命令的组织成本可以无限做大,总会有那么一个点让人感觉如果超过,社会成本必然超过了社会受益导致亏损。

科斯定律的另一种解释,当交易费用为零,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在这个假设里,绝对的计划经济当然可以完美运行,因为私人成本=社会成本,国家超级大公司和一般企业运转反正都一样,那与其将资源给予私人,不如将所有社会资源公有化当然是最好社会生产状态,资源可以更快流动到使用价值最高的地方,资源利用效率趋于完美。

可是现实并非如此,计划经济里高昂的组织成本足够抵消掉社会产出。

—————————11月2日——————

今天做一个补充正式的解释,因为今天和一个知友聊天时候发现科斯第一定律的变体(当交易费用为零,私人成本=社会成本)似乎需要解释一下,而且评论区也说不清楚,现在在这里说明白。 @包不同

首先这句话出自施蒂格勒,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的注释》里面肯定了这个观点。

交易费用的概念极其宽泛,是所有经济单元之间交互产生的成本,张五常、康芒斯、艾伦这些科斯主义经济学家都阐述过,虽然似乎一直没有最佳解释,但是其解释的集合真的很广,所有的经济个体之间交互摩擦都只是交易费用集合的一个子集。而且交易费用的降低对生产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威廉姆森、克莱因提出的资产专用性和机会主义的磨耗已经解释过,就不再赘述。

其次,私人成本=私人各类生产成本+内部的组织成本(内部交易费用),它没有指向,不是单指某个一体化组织的私人成本,是社会内部所有组织的私人成本总和。

然后,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市场交易费用。

现在,如果交易费用为0,那企业外的市场交易费用肯定就为0,企业组织成本作为内部交易费用也为0,那所有的私人成本=各类生产成本+0,所以,社会成本=(生产成本+0)+0。因此,私人成本=社会成本。

希望能够解释清楚,供大家讨论。

————————11月14日———————

评论区里有朋友提出说计划经济也可以有价格,在此我想说一下我的观点。

首先理论上的完全的计划经济是不存在价格的,有价格就不是完全的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一定不能依靠市场进行分配。而且,市场的价格机制和行政计划并不能安然相容,运行不悖。这里有人估计要反驳,为什么不能安然相容?这里我不做假设,以实际例子来进行阐述论证。

中国在改革开放早期,为了避免改革手术刀过于快速和锋利让广大群众难以接受,采取了价格闯关漫步推进试探——价格双轨制。

这里80后以前的朋友都应该大致了解过这个故事,如果不了解的朋友百度一下也可以大致了解这段历史。

价格双轨,即同类同种的商品采取国家计划统一定价机制和市场价格机制调节定价两种方法,二者互相并行。也就是说,国营单位和私营企业共同面对竞争。

但是结果呢?结果就是大量的干部利用自身的公权力和职务便利低价甚至免费获取大量商品,再利用市场的高价从事倒卖活动,赚取非法利益。最后因社会负担过重,而不得不停止价格双轨机制。在此,第一次价格闯关试探宣布失败。

有人会说,那可以不用双轨制,就直接在计划经济里把生产的商品采取最低价格。

这样怎么解释呢?行政计划里带入模糊市场价格算不算是一种让步咱先不讨论,就来假设这种模型存在——其实现在一直存在。只是不去调查大家都不会发现罢了。

这里的假设分析10月15日的补充我已经说过,价格机制有需求筛查的作用,如果有公权力的介入,采取管制措施,那价格就不能作为市场需求的“信使”,让生产者感受需求信号,消费者会面对谁都买得起而且特别需求的商品,会发生排队现象,浪费自己的一切活动时间,甚至采取非生产性寻租行为(黄牛、腐败),增加社会锁的成本。

其实回过头来我还是要说,计划经济如果要完全采用,那就不可以有价格机制,而是采取直接按需分配。因为采取了价格机制,就不是计划经济。

————————11月15日———————

其实许多的朋友崇尚于计划经济并不是真的去了解计划经济之后认为计划经济有多么的好,而是因为对目前的社会分配不满意,所以将计划经济认定为目前市场经济形态的替代方案,认为哪怕现在的交易费用再怎么低,资源利用效率再怎么好,只要自己认为的公平不存在,或者普通大众得不到自己希望的物质保障,那依然觉得这个框架就是失败的结构。

其实人讨厌的不是努力挥洒汗水,而是自己的努力和收入不对称,或者自己在拼命的加班,别人却在开心的聊天逛淘宝,亦或者是上级检查太多。

关于这种社会现象我想给大伙一个分析,我先声明,我不会从马克思导师的角度阐述,就从简单的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和看待。

在经济学的眼中,人的收入取决于自己的边际贡献。在不考虑交易费用的情况下(如果不好理解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下),收入=边际贡献。也就是说,你的收入应该完全等于你本人作为一个新员工进入一个组织所带来的贡献。但是在交易费用面前,这是不可能的事实。一滴雨水滴入湖中,这是很难区别开来的,经济学家兰格劳斯在《交易成本、生产成本和岁月流逝》中说过:“当无法区分个人对联合生产的贡献时,机会主义者有偷懒的激励。”乔治•阿克洛夫在自己的《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里说得很清楚,他说在信息不对称的面前,人与人之间的本质是不互信的。每个市场都具有一定的柠檬效应,信息不对称也是交易费用的一种,不对称的信息可以带来市场交互中欺诈、弄虚作假的可能。

那面对信息不对称怎么办呢?下面我根据市场单位和体制单位社会现象来解释一下。

在市场单位中,物质收入效益是保持竞争的方式,为了解决工作内部的暗箱,阳光下处在阴影岗位中有偷懒嫌疑的问题(尤其是公司领导层,百叶窗一拉,门一关也不知道在里面干什么),采取了剩余权索取机制,就是将单位利润和其收入挂钩以激励工作,约束偷懒。

但是这个方法在政府机关是行不通的,因为最基本的一点,政府的工作难以量化,成本极高,也就是说没有很简单的方法计算收入利润并作为标尺衡量政府每个部门的工作量(这里我个人认为政府不应该弄所谓的KPI,也就是绩效考核,KPI虽然可以成为收入和努力的中介变量,但是前提是工作可以量化。所以,这种考核的结果要么依然大锅饭让考核流于形式,要么强化领导的职务权力,增添寻租的可能,让职工更加的讨厌工作环境,从而加剧机会主义的倾向)。

那体制单位中怎么办呢,这里要说明,体制是公权力的单位统称,公权力属于合法强制力,具有唯一性,也就是说不存在竞争机制,不存在破产或者被兼并,只有上下级监督关系。

体制单位中工作的朋友会发现,上级部门总是会采取检查现场和印证资料,频繁增加工作强度让人反感,其实这种反复检查的行为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治理结构的一种。治理结构本质也是一种制度框架,它决定了任意交易或者交易相关的诚实性。

比如在交易成本经济学中,它肯定了交易是分析的基础,而且认为治理是秩序赖以实现的手段。为什么呢,因为潜在的冲突威胁可以打乱机会主义,从而实现公共利益。也就是说如果职工总是感觉工作会不定时的被检查,那自然不敢偷懒。政府单位没有市场的公平竞争,利用上下级的监管才能约束机会主义的偷懒。

再声明一下,我只是解释行为,至于结果如何我不做评价,我也不是领导,也没钱甚至不可以开公司。谢谢。

———————11月20日————————

很多的朋友认为从法律和产权的角度认为计划经济依然可以做出生产激励,在此我想给我观点——依然难以做到。

在此我从法理和产权的角度做出分析。

法律的法理首先是信奉人性本恶,下面从产权的角度做出分析。

市场经济下,也就是我们目前所见到的那样,企业运转中,控制权和现金收入的流转由企业的管理层控制。所以企业会将控制(监督)和现金收入捆绑运作,即监督和治理,就是为了以生产扩大受益。

当激励结构给定,什么样的复杂交易排列才能够在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扩大整个社会财富呢?这是产权模型的思考范围。

同样,我们来看计划经济的模型。计划经济中,所有企业的内部管理中,管理层对企业拥有控制权,这无可厚非,可是却没有资金收入的流转权。也就是说,控制权和资金流转发生剥离,管理层将没有企业决策的权力,一切选择由远在天边的决策层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管理层对企业的生产决策和资金收入运转没有管理和控制,那内部管理相机抉择(灵活多变)和企业内部经济最优选择将出现偏离。即:管理的目的和扩大收入动机发生偏离,一个庞大的社会中的组织成本的代价可想而知。

说白了,官僚作风将会随着公权力对经济生产的逐步蔓延影响企业生产。管理层的管理将不再追求效率。在这里,上层对中层和下层的管理成本会异常的高昂。

政府机构自身的治理成本就已经很高了,如果经济权力上政府依然不放手,那整个制度的运转成本将抵消掉整个社会的收益,甚至导致负增长。

如果假定国家超级大公司的内部交易费用为零,也就是监管的成本为零,那这样的管理相机抉择当然可以做到良好的约束甚至杜绝,无论监管相机抉择和经济生产选择如何偏离,那监管照样可以把它扶正,吻合起来。


user avatar   tu-zi-31-5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计划经济的缺点就是名不符实,它的真名是指令型经济。

它跟计划二字只有一个名分关系。如果说相对计划经济应该叫不计划经济的话,那么对比20世纪的两种发展模式历史,你会发现:最不靠谱的计划几乎都不是“不计划经济体”能搞得出来的……

所以它应该正名,就是指令型经济。

什么叫指令型经济?就是要你干啥你干啥,要你种红薯不能种玉米,要你产煤油不能蒸馒头。你说你十五六七长身体,营养全靠大白米,我说你小小年纪懂什么,每月十斤撑死你。

(其实是十五斤啦,不过你懂得,为了押韵咱啥事都能整出来)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不服气,我来讲个真事儿:

当年农民收谷,需要打谷,打谷机比较大,农民很多时候会带个方便带到田间地头的打谷筐。虽然耗体力,但是那时条件所限也只能这样。

七几年的时候,搞起了第一波农业机械化。其中有一批脱谷机,非常受干部们喜爱,要求农民们一定要用。为什么呢?因为这机器梳齿咬合力很强,能把一般打谷打不下来的枇谷甚至茎杆都刷下来,这样产量就提高了,一般能到10%,对上面上报时就很有面儿。

但问题是,农民们不喜欢,不接受。为什么呢?因为这种机器出的粮都杂了些干瘪的枇谷甚至碎叶、断杆,怎么下口?更让人不能忍的是,统购要优先收打谷筐打的粮,给大家留的是脱谷机的粮,这谁能忍?

但是上头的命令,你也不能违反,否则就是破坏生产的坏分子。那怎么办呢?

林毅夫老先生有句话: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先天缺乏有效的监督。这话可太对啦,农民伯伯们一合计,就经常给脱谷机拔个螺丝、拆个齿轮啥的,坏了要修理,大队的修理员也往往煞有介事的假装上下忙活一番,给个修不了的结论—毕竟他也不想吃枇谷。

结果一来二去,干部们看这玩意儿不是坏了就是在坏的路上,也没脾气,只能对上报这东西故障率太高。

所以当别人可以决定你的需求的时候,这个“你的需求”一定会被人为地扭曲成“他的需求”。这就是指令型经济永远无法跟市场经济竞争的原因。

所以你要问指令型经济的优点,我只能说几乎可以忽略。西方国家虽然存在不少国企,但要么是纯投入没啥钱赚的基础公司,要么也是必须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的大型组织,很少存在行政上的垄断和保护。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计划经济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个人偏好信息反馈的渠道。

具体这句话的意思接下来会慢慢说,但是我想说明的是,这条问题下的答案中,有的指出计划经济是短缺经济学,市场经济是生产过剩的,所以市场优于计划,这个是不对的。短缺经济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

为什么计划经济被命名为短缺经济,并不是说计划经济生产的东西一定少——虽然很多时候确实生产的少,而是因为计划经济下人们主要依靠中央计划者的分配来获得生活和生产的资料,那么用『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就是在理想的状态下,大家虽然劳动是白劳动(当然也可以说是自愿的发自内心的贡献),但是商品也是白给的,对个人来说等同于从天上掉下来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自己为其他人白白的付出,其他人也在为自己白白的付出,都听从计划机制的分配。在这里我们暂时不考虑激励的问题。

因为不用付钱了(这种理想的计划经济往往很难实现,现实中往往还是要付一些的钱)。那么不付钱的东西肯定是多多益善,所以无论怎么生产,都满足不了人们无限的欲望。所以计划经济一定是短缺的,所有人都想要顶级豪车,顶级住宅,如果不能够满足这一点,那么就要通过某种计划统筹算法来分配,而得不到最顶级商品和服务的人,那就产生了短缺。现实中,这种短缺商品会通过其他非价格的方式来竞争,比如排队,比如找关系。

市场经济为什么容易过剩呢?因为市场经济下,人们获得的商品需要付出对应的价格,而市场总是均衡的——无论一个东西有多贵有多便宜,总有一部分人买得起,也总有一部分人卖不起。而在经济危机的时候,人们的需求在萎缩,而供给侧的调整则相对较为缓慢,所以体现为过剩——倒牛奶,烧猪都是如此。

市场经济表面上看是公平的,但是依然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个人的欲望/需求和能力的不对称。市场经济隐含的假设是:你越想要什么,就愿意花更昂贵的价格来获取。如果这个世界人和人的能力完全一样,那市场经济是很完美的,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偏好来选择自己工作的时间,和购买什么。对物质要求比较高的,就多工作一会,多赚一些钱来买自己想要的;对物质没有要求的,就随便工作一下,别的时间娱乐读书。

但是现实中人们都面临着不同的初始预算约束,每个人的能力和机遇更是千差万别。单一的价格信号必然不能完全的反应人们的偏好排序。这是市场经济中无效率的部分。

整体来说:市场经济类似于一个加强学习的机器学习模型:

生产者设定价格,然后从消费者那里获得一个反馈(销售量等等),然后根据这个反馈供应商来进行动态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价格和供需的传递,生产者和消费者也进行了信息的交换,问题是,消费者往往因为其他的原因,给出的反馈本身是有偏的。

而计划经济的问题是,缺乏就是这种反馈的机制,只适合目的特别明确的场景。因为在取消了价格之后,个人很难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表达「我真的想要什么」。通过用嘴说显然是不行的,因为用嘴说没有代价,人人都会说自己想要最好的。

如果是战时分配,计划经济可以完成任务,因为能够计算出来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大约需要多少营养等等——这时候也不讲究多元化,以保证生存为目的,可以说目的非常的清晰;但是在正常的生活中,人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没有价格机制来表达信号,那么人们就会发明其他的方法,比如物物交易黑市,比如排队,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黑市和排队显然造成了更大的摩擦,并且排队是一个消耗战——当花钱购买的时候,一看价格太高,那我可以直接掉头就走;但是如果排队领取的话,排队的人往往远远大于最后真正成功领到的人,那些排了队而又没有领到的,相当于净损失了时间。

另外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对创新的激励。很多人喜欢说苏联时代也有科研,但是苏联的科研也是集中在目的比较明确的方面:军事,和不太需要激励的方面:理论。军事发明相对比较容易量化,也比较容易给科研人员奖励的方面,可以说比较容易做『计划内的创新』;理论发明纯粹是个人的兴趣驱动,本来也不需要很强的激励,「养着」科学家,他们就愿意在理论上进行各种尝试和创造。

而对于民用的,「不知道能发明出什么来」的功利性创新,计划经济同样很难——正常来说,一个发明创造可以放到市场上,看多少人愿意花多少钱来购买,大家用钱投票,就可以淘汰一些发明,支持一些发明。

但是对于计划经济而言,没有了终端的反馈,如何决定一项比较抽象的发明的意义呢?比如知乎、B站、头条这些平台的创始人,到底应该奖励他们多少钱呢?离开了市场机制,这是很难想像的。所以几乎所有计划经济的国家,物质匮乏不匮乏不好说,但是从种类上一定是单调的——因为新的、数字化、无形的商品种类都很难给予恰当的激励。


有一种说法是现在有了超级电脑和大数据,计划经济就可行了。这个其实不应该把两种概念混淆起来:计划经济是和市场经济对应的,如果没有了价格机制帮助人们显示自己的偏好,大数据模型将不会有新的有效数据输入,很难做到持续不断的改进推荐的精度。这时候空有超级电脑又有什么用处呢?

而利用大数据来指导生产是完全可行的,因为这个情况下依然是存在市场的,市场会不断的给大数据的算法进行反馈,来改进算法的精确度,并且人们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违反算法的指导——如果人们坚信自己是对的,是创新的。

在当代社会,一定程度的计划,比如对每个人最低生活需求的计划依然是有利的。比如说寒冬腊月,有人依然不开暖气,那这个大概率就不是因为其不需要,而是因为开不起——也就是我们之前说的,因为预算的限制而无法很好的展示自己的偏好。那么这个时候通过计划的方式来对一些人群发放电力和天然气的抵扣券,就可以减轻上述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基本上绝大部分的政府都是在市场经济价格机制的基础上,保留了一些计划的成分。


user avatar   leon-3-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市场的情况变了这种变化要反馈到计划制定者那里需要相当的世界而且,这种变化要反馈到计划制定者那里需要相当的时间,而计划制定者调整了计划反馈到计划执行者层面又需要相当的时间,计划经济的弊端就在于这两个时间非常的长。以至于计划和市场环境完全脱节。

再加上在计划具体执行层面,经济活动的调整本身也需要时间。一个工厂决定增加产量。,需要投资,需要建设新的厂房,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很可能在你建厂房的过程中,市场已经变化了。

所以信息在决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之间的传递实质比较长,再叠加上计划执行层面产能进行调整本身有不可突破的物理限制,最终导致计划经济相对低效。


user avatar   canicularis-9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计划经济之下,短缺与过剩这两种情况会长期共存。

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内在其著作内对这一现象做出了非常出色的描述,他将其命名为短缺均衡:

上图是科尔内用以阐述短缺均衡这一概念,其中包含了三种均衡:

1、瓦尔拉斯均衡,即原点,此时需求与供应都得到满足。

2、短边均衡,即图中的马林沃德市场,表示在过度需求下卖方卖出一切,在过度供应下则买方买到一切。

3、短缺均衡,既计划经济下的现实状态,此时同时发生着消费者无法满足需求与工厂产品滞销两种情况。

————

众所周知,价格在市场经济下起到反应需求的作用,但计划经济下经济却被人为控制而几乎失去了其作用,因此第一点是永远无法接近。

其次,市场在市场经济下起到负责分配的作用,但同样计划经济下的“分配”和“供给”都无法替代这一作用,因此供需双方都无法满足。

因此,在计划经济下就会呈现出了“短缺”与“过剩”并存的奇怪情景。

上图则阐述了短缺均衡的形成,其中X代表生产,Y代表需求,Z代表短缺。

由于短缺的存在,人们不得不忍受无休止的排队与替代购买,而这种信号自然会刺激到厂家进行生产以满足需求,但生产行为又制造出了新的短缺,这造成了不会马上接近短缺均衡点,而是要通过长期的互相纠缠才能趋向某一点。而这一点也并不代表双方得到了满足,对于消费者而言这只是被迫替代下的实际购买,对于生产者而言过剩依旧以滞存的形式存在。

————

在计划经济下,政府与企业都存在追求持续增长的本能冲动,在加上进口需求与消费者的需求增长,形成了计划经济下特殊的吸纳机制,当这机制与高昂的交易成本(信息缺乏、决策失误、执行走样)结合在一起后,短缺就被不断的制造出来。

为了满足短缺需要追加投资扩大生产,扩大生产又造成了新的短缺,恶性循环就这么开始。这也不算完,短缺又会促使消费者进行囤积,囤积进一步加剧短缺,短缺还会产生传染效应,从一个市场传向另一个市场,这一切就是计划经济的顽疾




        

相关话题

  中国与日本首次建立双边自贸关系,有汽车相关企业将享 0 关税,这将带来哪些影响? 
  明年2022年的经济展望会比今年更负面吗? 
  资本家阶级对社会的肝贡献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如何看待黄奇帆建议取消住房公积金制度以为企业和员工降低12%成本? 
  为什么人们都喜欢「贴标签」? 
  为什么古人会认为“天下财富有定额”? 
  有哪些让人惊艳的经济学模型? 
  井底之蛙体现了哪些经济学知识? 
  苏联模式对重工业和轻工业发展的利弊是什么? 
  部分蓝领月薪高过大学生,为何会出现人才工资倒挂现象?中国制造是否开启「缺工模式」?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感觉小时候吃大餐都是吃炒菜,现在出去大部分都是吃火锅烤肉?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西安市铁一中部分清北学生要求将回访母校活动做成“清北专场”?





© 2024-04-2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4-2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