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学经济的人大部分都觉得剩余价值论是扯淡吗? 第1页

        

user avatar   li-xiu-yu-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体现了很多对社会科学稍有了解却缺乏深入学习的人常犯的一个错误。

总体来说,非专业人士对于一个学科能够了解到的知识一般都要落后这个学科的发展几个世纪或者几十年。非数学专业的人一辈子接触到的数学知识可能不会超过19世纪人们的积累;不搞物理的人,对于20世纪以后人类在物理学的成就,可能也仅限于记住了“相对论”“量子力学”“爱因斯坦”这几个名词;哪怕是20世纪新兴的生物学,大多数人最多也就知道个孟德尔,知道个双螺旋结构——这也都是1950年之前的研究成果了。

对于社会科学来说更是如此,比如很多人谈社会学言必称韦伯,谈心理学只能说出个弗洛伊德,然而这些人一个个都是距离我们至少一百年的老古董了。就经济学而言,大众可能比较熟悉的也就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还有那个经典的供给-需求曲线——以上成果基本上全都是二十世纪以前的成果。至于说凯恩斯主义以及整个宏观经济学,就已经需要一定的深入学习了。而且与自然科学不同的是,社会科学到目前为止从来没有出现过欧几里得或者牛顿,从来没有人能够真的提出一套能够得到整个学界认可,能够经受重复试验检验的数理化的理论体系。这也就意味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基本上就是在不断地否定、推翻、修正前人的观点,没有谁的理论能够像牛顿的力学定律一样,(在宏观低速条件下)达到了放之四海而皆准。

所以,缺乏专业知识的爱好者们喜欢拿来说的那些与我们相隔数个世纪的“经典”理论,在现在看来,大概都是过时的暴论。如果我们只说经典的,《资本论》里提出来的剩余价值理论,那么它的确是过时了。与之类似,斯密和李嘉图坚持的劳动价值论也在边际革命之后被主流的经济学所抛弃,韦伯或者弗洛伊德的种种结论也早已被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质疑甚至否定。这些都很正常,毕竟只要我们相信社会是在进步,相信后世学者不比前代学者差,相信目前还没有哪个社会科学理论能够像牛顿力学那样具有优美普世,那么我们就不该看到前人的“经典理论”被否定、被证伪之后就大惊小怪。

(也是基于这个原因,我十分反对利用“读经典”这种方式来学习社会科学。很多社会科学领域的老师,可能是因为自己阅读量不够,或许是因为对学界发展的把握不足,抑或是纯粹自己太懒,就会建议本科生去读什么“经典”,去啃什么《国富论》《资本论》这些老古董。这其实是一个相当低效率而且打击学习兴趣的学习方法,因为“经典”理论往往是过时的,应当作为背景知识去了解但不该作为学习的重点。同时,这些“经典”的废话很多,核心思想完全可以被浓缩为教材里的几个章节,除非是想搞思想史,完全没有必要面面俱到。一些人文学科,比如文史哲,或许真的需要精度经典,因为文本本身就是研究的对象;社会科学则不然,文本只是载体罢了。)

既然“经典”理论都或多或少过时了,那么我们能说它们都是扯淡吗?不能。因为“经典”理论也是在发展的。马克思本人提出的经济理论或许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在二十世纪,有斯拉法用生产价格理论去解答剩余价值理论中核心的“转型问题”,有约翰·罗默直接用新古典重新诠释了一遍马克思的剥削理论,仅仅因为剩余价值论的过时就否定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价值,无疑是忽视了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们的努力。“经典”理论的作用从来都不是提出一个完备的理论或者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而是开创一种范式,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开始分析的基点和用以批判的靶子。从这一点上来说,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正如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华尔兹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等等经典理论一样,与现实存在脱节,理论自身也有不少瑕疵,但是作为一个启发后世无数学者的经典理论,对得起人们给它的赞誉。

毕竟,社会科学目前来看还没有牛顿,能够做到亚里士多德那样,就已经是最伟大的学者了。


user avatar   5813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和当代根本不一样,世界早就从产业资本阶段进入金融资本阶段,列宁就明锐认识到银行与工业的结合带来的垄断现象。

这种阶段升级,使得资本获取利润的方式从产业剥削变成了金融剥削,并不能直接表现为提取剩余价值。

近代的工业化积累和发展方式是基于资本稀缺为前提,所谓工业化就是生产资料扩张和固定资本增密。

固定资本增密遵循理性原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没有资本的时候就只能通过提取可变资本,也就是说在生产力发展限制条件下只能通过榨取绝对剩余价值。

在近代生产三要素原则下,劳动产品基本被分割为利润,工资,地租,其中利润部分负责扩大再生产实现资本积累。近代工业积累是真正能做到金融为实体服务,工业积累依赖自有资金。银行作为产业资本的资本保管者和经理人而存续,银行利息只能以剩余价值为界限。产业资本都是债权人,通过让所有人负债完成积累。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不断的生产过剩使得也跟着资本过剩,而世界被瓜分殆尽再也没有新的增长点。使得资本开始脱离固定资本束缚进行快速流动,通过快速流动获取资本增值,这就是脱实向虚和金融资本时代。

金融资本获利不再依赖剥削剩余价值直接扩张信用把一切资源资本化,通过资产快速买卖制造资产价格通胀间接完成对劳动的剥削

此时金融资本的剥削媒介就从生产资料变成了债券,房地产,证券。银行从产业资本的经理人保管者转变成产业资本的所有者,而产业资本却变成了金融资本的职业经理人。产业资本变成了债务人,完全依赖金融输血才能生存。

所以80年代完成金融化的美国经济出现快速增长,而苏联却出现停滞。苏联无法理解美国的货币是哪儿来的,还是用传统方法高积累高投资。


之所以70年代以前没有发生金融资本主宰现象是由于

一是近代长期是金本位制,货币增发受制于黄金储备,金融资本还要点脸

美元黄金脱钩后金融资本最后的束缚就没了,可以放开了扩张信用。

二是近代是帝国主义时代,同时存在平行不同的产业带,金融资本不能畅通流动。不同产业带之间相互对立博弈,以产业资本主宰的博弈最后就是战争。

二战后美苏通过合作肢解旧殖民体系,加上美苏主动放血客观上使全球建立起两个独立的产业带。苏联解体和中国加入wto使全球化真正完成构建单一产业链世界,金融资本得以全球流动快速扩张。

三是二战以后的信息革命,使得货币得以以数字信号为媒介越来越快的流动。新世纪的数字革命和人工智能大数据出现,使得金融资本甚至可以脱离劳动操纵自行流动增值。

就算以前没有金融资本主宰,金融资本的扩张也放大加快了产业资本的结构性危机。19世纪前的生产过剩范围有限破坏力也有限,19世纪末的生产过剩多是以金融危机为基础爆发,而且由于金融资本的全球流动,破坏力和范围都空前巨大。


所以回到问题本身,现在的经济学多是讲供需讲市场的,其基础是工业化完成后的资本过剩阶段。金融资本主宰的世界学的经济学只能是为金融资本增值服务,如何让市场不被金融资本搞到崩溃,并让劳动力持续扩大消费完成金融的扩张。

对于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要是真信了就完了。对于正在向金融化转型的中国来说,事情就比较麻烦。


user avatar   chi-ban-zan-san-l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主流”经济学研究怎样赚钱。

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分析。

话说,关于怎样才能永远赚钱,“主流”经济学还在路上。

同样,怎样才能禁止“主流”经济学赚钱,政治经济学也还在路上。


user avatar   wang-jing-68-42-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哪来这么麻烦的争论啊,直接实践一下不就知道了。

既然有这么多人认为剩余价值是存在的,那直接算出来剩余价值是多少不就行了。而且不用什么复杂的数学工具,我们可以直接实践来验证。

支持剩余价值论的人可以联合起来,人均同等出资,合资成立一个公司,公司内通过公司章程约定公有制,公司收益按劳分配也好,按需分配也好,你们自己商量着办,但由于你们不是资本家,所以不能再外聘员工。另外,公有制下不允许分割生产资料,所以公司资产除分配利润外,不得分割转让。公司成员不得辞退(不然公有制的公司资产,辞退一半人,岂不是不用经营就实现人均资产翻倍了?)

按我国法律,有限责任公司可以容纳50个股东,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可以容纳200个股东。这个公司建立好之后,你们自己去经营。 最后你们人均分配到的收益,如果高于同行平均水平,比如公有制公司人均收入1万,同行人(私有制公司除股东外)均收入5000,那同行少的那5000就是被资本家剥削走的剩余价值。

当然,如果反过来,同行平均收入1万,你们收入5000,那我只好认为是工人在剥削资本家了。


评论里反驳我的一大堆,然而让这些人去实践一下没有资本家剥削的公有制,没一个愿意的。按理说,公有制企业内,没有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这些人应该过上比给资本家打工受剥削更好的生活啊。我看到十几万,甚至几万块的起步资金就开始经营的资本家有很多,难道这些人这点儿钱都凑不出来?

看这些人讲道理时引经据典,头头是道;让他们上手实践,一个个都怂了。这也就很明显了,无非是做事的时候不愿意搞公有制,而分钱的时候就跳出来要搞公有制了。就这种人也好意思要求按劳分配,当然,他们不仅要求按劳分配,还要求自己控制评价“劳”的权力。既然他们要求掌握评价“劳”的权力,那就自己搞个公司啊,他们又怂了,因为他们心里敞亮得很,让他们自己上,以他们的劳动能力,他们怕不是要亲身证明剩余价值是负的。

所以为啥公有制都搞不好, 看看支持公有制的都是些啥人就明白了。


user avatar   du-ruo-1-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边际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其实殊途同归。把两者往深层次追究,都可以推导出:商品的本质,是权力。

不同的在于,边际效用理论是通过交易行为来展示这种权力。也就是在交易行为当中,通过交易者依据自身需求来对交易品进行定价,边际效用就好像在展示物品作为客体和需求作为主观感受,主客体慢慢交融的那个过程。

通过边际效用的数学模型,主体客被统一在了一个函数里边,也就可以被通约,也就达成了这个世界的价值统一。

而劳动价值论,则是在展示工业资本主义阶段,权力构造的一般社会关系模式是如何运作的。劳动价值论把权力的源头溯源到一个理论上的更靠前的原点:生产。

生产时的社会关系,就塑造了交易的框架。

因此,就不存在交易的平等,即便交易是在双方“自愿”的框架下进行,交易也不是平等的。你向保险公司买保险,病人购买高价格列宁,平等吗?

其实资本世界当中,一切活动,尤其是进入法币时代之后,价值被凝缩为“货币”,而货币呢,不过是一张纸。这时候,整个世界仿佛都是被货币支配的,而货币什么都不是。

其实法币的出现,就是对资本世界的“价值”本质的一次赤裸裸的揭示:价值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数字化。

社会关系就是权力啊!

所谓的以货币来向社会体要求等价物品的提取权,其实不就是大写的社会权力的均质化嘛。

而边际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之所以又走向不同的方向,就在于:边际效用价值论,试图用交易行为表面上的“平等交换“,来掩盖如下事实”它们交易的商品的本质,其实是权力。

既然你是自己愿意掏钱买这盒2万元的格列宁,那么我这钱就赚的合理合法。

边际效用理论通过掩盖交易的内核的不平等,来为资产阶级法权进行奠基。交易是合法的,通过交易牟利的,自然就是合法的收入。

交易的本质是权力关系的再分配。边际效用理论其实就是在为权力关系的再分配进行伦理包装:只要是通过交易进行的权力再分配,就是合理的。

而劳动价值理论,尤其是剩余价值理论,则是在揭示这种对于交易行为的伦理粉饰的破产。交易行为既然本身就是在不平等的权力框架下进行的,交易过程中由所谓边际效用定价的价值,又怎么合理呢?

你孩子要死了,我要你陪我睡觉,我给你200块,你答应了,这确实是由边际效用定价的,但它在伦理上合理吗?

其实本身劳动价值理论也不过是“价值的本质即权力”这一核心结论的具体展示而已,它也只在工业资本主义阶段,才有解释效用。

到了金融资本主义阶段,就连剩余价值理论,在用来解释当代现实时,都已经不够直接不够有力度了。

华尔街,它生产什么了,它博学什么剩余价值了?它根本就不生产。当然了,仍旧可以用剩余价值理论,来解释华尔街的盈利来源于依附国的生产利润,被生息资本所掠夺。

那么美联储的救市呢?这种将金融危机的损失,以社会化平摊的形式来稀释的过程,怎么用剩余价值理论解释。

剩余价值理论是对的,但是它适用于工业资本主义阶段。而且,剩余价值理论,之所以从剩余价值切入,本身包含着一种对于未来乌托邦的预设:大众平均分配劳动时间,劳动的平等塑造权力的平等。

历史演进到金融资本主义阶段,我们对价值的理论也要继续演进。

任何理论都包含有对“乌托邦“的预设。

边际效用理论也包含对“资本为王“的资本乌托邦的预设:对既有社会关系,不论它是如何的丑恶无耻,只要它存在,大家就接受它。

因为一起价值,都是在平等自由美好的交易行为中被定价的呀!

新时代的价值理论,不单单要对生产过程进行干预,不单单是要对生产资料进行伦理化处理。更重要的是:要对货币的发行,进行伦理化处理。

不允许滥发货币≠由伦理正义的货币政策。

把增发的货币以社会福利补贴的形式发给大众,而不是以新增信贷的形式发给有能力贷款的人,更不是去购买公司债和垃圾债券来给资产泡沫兜底,才是伦理上合法的货币政策!

商品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具象化,社会关系的数字化就是“货币“。

平均货币,就是新时代的伦理诉求。

发钱!发钱!发钱!

zhihu.com/question/3165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根据剩余价值论,郑爽高达1.6亿的片酬,只能证明她被剥削的更多。

郑爽创造的价值肯定远远超过1.6亿,不然资本家就亏本了。

郑爽当然是被雇佣的关系,她不是带资进组,她在影片上映前就拿到片酬了,上映后影片收入多少是资本家的事,与她无关,她不拿分红。


user avatar   lu-ying-lan-d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表示不服。

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公式:
Y=消费C+投资I (支出)
Y=消费C+储蓄S (收入)
消费C=商品成交总价格
储蓄S=支付劳动成本后的企业结存
投资I=再生产总成本
投资I=储蓄S时,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

看着眼熟吗?

政治经济学的公式
生产价值总额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
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

变换一下就是

Y=劳动力价值(工资)+剩余价值 +再生产成本
Y=消费C+储蓄S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在西方宏观经济学语境中,剩余价值=储蓄(S)- 投资(I)

政治经济学指出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

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产社会化,意味着人们普遍地以雇佣劳动力的方式投入商品生产。

生产资料私有制,意味着资本家拥有产品的所有权,这些商品不是用来满足他个人消费的,而是用来出售或者说交换一般等价物的。

你以为我在跟你谈道德和剥削?错了。

就业(劳动总价值)=收入(购买力)=产出(商品总价值)

这就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不是供给产生需求,而是需求创造供给

只要资本家从商品生产中攫取利润(剩余价值),那么投资I就恒小于储蓄S,总需求就恒小于总供给。用宏观经济学的话说,就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导致萧条和实业。用政治经济学的话说就是经济危机

而凯恩斯及其后继者开的药方就是:

  • 消费主义:尽可能增加消费、减少储蓄。
  • 货币调控:刺激自发投资,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如果资本家放弃剩余价值,而把所有收入都用于再生产而不是个人财富积累,就可以实现充分就业。
  • 财政调控:资本家不愿投资,政府就向资本家借钱来投资。所以适度的财政赤字有利于经济发展。但这本质上是寅吃卯粮。

所以小机灵鬼们不要胡扯什么自动化生产和智能机器人,供给产生需求叫作萨伊学说,现代西方经济学不认这东西。


马克思认为:商品总价值由凝结的人类劳动总价值决定。

凯恩斯认为:产出等于收入等于就业。


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不能创造新的价值。

凯恩斯认为:供给不能创造需求。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会导致需求不足,产生经济危机。

凯恩斯认为:储蓄大于投资会导致需求不足,产生经济危机。


马克思认为:可以通过没收所有剩余价值(公有制)来解决问题

凯恩斯认为:可以通过征用(税收)和借用(赤字)剩余价值来解决问题


现在,是谁觉得扯淡来着?


user avatar   jymao200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肯定扯谈啊


资本对价值是有贡献的,它承担了风险,应该获得合理的回报。

马经人 会反驳说,资本家有亏损,但是资产阶级没有亏损。

这句话有一定道理,因为社会整体财富一般是增加的。(但是,如果税收过重的话,资产阶级整体也可能是亏损的。)

但是,这句话和 资本家获取 合理回报 有矛盾吗?

资产阶级整体是赚钱的,所以,资本家就不应该获得风险回报?

一切资产收归国有,国家成为唯一资本家之后,照样会像资本家一样获取风险回报。

激进左翼的几个实践里,因为资产阶级整体是赚钱的,所以,就把所有资产都收归国有,由全民承担风险,享受所有回报。因为整体赚钱,所以国家也赚钱。

表面上很美好。

但是实践的效果并不好。为什么?


资本家们拼死拼活,殚精竭虑,提升质量和效率,图什么?

不就是一面被风险压着,一面被风险回报吸引吗?


国有化之后,管理者们,没有风险,旱涝保收,大锅饭,他们会拼死拼活,殚精竭虑,提升质量和效率?

有些国家,全面国有化之后,制度设计跟不上,社会整体财富反而急剧下降。


——

制度设计上,必须把风险转移到企业的管理者,能者上,庸者下,而且,必须要有奖励机制,干好了,从管理者到普通劳动者,都应该有可观的奖励。

苏联曾经按着这个思路做了改革,改革之后,成效显著。

但是,有些人发现,这不就是资本主义那一套吗? 于是,以资本主义复辟为借口,废除了这套改革政策。

——

现代资本主义,政府通过收税调节资本家的收入水平。

资本家们干得不好,自担风险,干得好,税收之后的剩余价值归自己。

政府不需要承担风险,资产阶级整体的剩余价值,以税收的方式收归国有,税收之后,资产阶级整体上,可能甚至是亏损的。就像股市上,政府印花税,交易税收完,发现股民整体上都是亏损的。

因为有普选权,无产阶级们会主导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政策,所以税收重,福利好。

也正因为如此,许多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产业外移的现象。

——

有些承接转移的国家,为了保持成本优势,会 “坚决防止落入福利主义养懒汉的陷阱”。

剩余价值大比例归于劳动者(福利和税收),都会养懒汉,更何况全部归于劳动者。lol


user avatar   liu-zhen-rui-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剩余价值理论是一个忽略信贷体系和企业决策体系的经济周期理论,所以它必然是失败的啊……


user avatar   shang-guan-r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相信一个理论正确,你总要用它吧?

设想你现在是一个事业部总经理,你针对市场上的一片空白研发了一款新产品,那么这款产品应当如何定价?

按照劳动价值论,这款产品的价格应当在价值附近波动。那么这款产品真正的价值是多少?

假设你进行了核算,发现研发这款产品的成本是两千万,运营费用一年100万,用户在一千万以内都是这个数。

那么你应该怎么定?

根据成本定价,假设产品计划运营10年,则一年应该是300万。假设平均企业客户数是300,那么每个企业1万。

这样,你就白干活,给社会送温暖,你的团队拿个死工资,老板一分没有。

然而,如果你的劳动时间应当比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短,你就可以赚钱,你可以调研一下这款产品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很明显,由于没有同类产品,你自己就是。

显然成本法不可能,如果都按照这个定价,没人那么傻去创新,不创新,老产品,也是这个数。

当然,这里可以用成本乘以一个系数的方式,比如10%,你收一万一。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凭啥是10%,最终还是要看市场是否接受,第二个是你可能放弃了绝大部分利润空间。

还有一种定价方法,就是看看客户企业能接受多少。

客户的计算方法也相对简单,先看这玩意儿值不值,用了比不用躲带来多少价值,比如多带来每年50万营收,自己多付出10万成本。那么这个产品售价上限是40万。

如果自己研发需要1000万,干一年,那么10年平均下来就是100万左右的成本,那么你这个产品的上限就是100万,这个比40万高,所以企业不自研。

如果竞争对手能够提供类似的服务,双方成本加起来是20万,你的售价上限是20万。

所以可以考虑定成15万一年。

这三种方法分别是成本定价法,价值定价法和竞争定价法。

没有一个和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有关。

假如在这里,我们假设价值就等于价格,那么整个定价过程逻辑自恰。假设价值不等于价格等于劳动时间与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的对比,带来一大堆问题。

这就是,你总得用的原因。

你一用就知道哪个好使,哪个纯粹就是给自己找麻烦。

知乎上很多劳动价值论的拥垒,你可以看一看他们的回答,没有一个在生产实际中谈的,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接触过生产,也不懂企业,更不懂经济。

纯粹就是民科的幻想。




        

相关话题

  比特币真的能够成为通用货币吗? 
  美国,欧洲房地产占GDP总额比例比中国高 房子更贵是真的吗?? 
  美国穷人日子不好过表现在哪里? 
  年底被车企裁员,房贷还不起怎么办? 
  俄罗斯有可能人均5万美金gdp吗? 
  如何看待明星行为经济学家 Ariely 被发现疑似造假的事? 
  如何评价8月27日发布的2020年1-7工业企业利润? 
  战争有多烧钱? 
  欧洲经济为何还不复苏? 
  上海在走向衰落吗? 

前一个讨论
巴萨怎么衰落了?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网络纳粹?





© 2024-05-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