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马余刚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1页

  

user avatar   liang-zi-se-dong-li-x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他属于那种交叉地带间的人物,他研究的是高能核物理,这是一个很古怪的研究领域:名义上归属于核物理,但是实际上却跟粒子物理更像一些。

当一回搬运工,搬运一下科学网的一篇报道

他们如何发现“最重”反粒子-新闻-科学网

“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形成,之后逐渐膨胀、演化、发展到了今天的物质世界。理论上认为,在大爆炸时,正物质与反物质(具有与正物质相反的电荷,但性质相同)是等量存在的;并且,之后的几个微秒内,还会存在着一种新的物质形态,即由物质的基本单元:夸克和胶子组成的等离子体。

然而现实世界中,人们很少观测到反物质,也一直未能观测到夸克和胶子组成的等离子体。因此成为现代物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今,一项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成果,对寻找和理解这种新的夸克物质,并探索正反物质不对称性的深刻机理这一“难题”大大前进了一步。

沉默十年后的首次亮剑

两个金原子核在接近光速下对撞,会模拟出宇宙诞生时的那一声“啼哭”——产生大约等量的正物质和反物质。一对金核碰撞,大约会产生500个粒子,科学家通过筛选10亿次碰撞出的5000多亿个粒子,来寻找各种基本粒子的踪迹。

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马余刚团队为了探寻这第一声 “啼哭”, 围绕“重离子碰撞中的反物质探测与夸克物质的强子谱学与集体性质研究”项目,孜孜以求数十年,换来了久违的国家自然科学奖。

“这是新世纪以来在原子核物理领域国家颁发的第三个国家奖。”马余刚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之前两位分别是2001年由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沈文庆院士领衔的“重离子核反应的集体效应和奇异核产生及其性质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当时马余刚是第二完成人);2007年度由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主持完成的“中重缺中子区近滴线新核素合成及核结构实验研究” 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这之后的近十年时间内,整个核物理领域在国家奖上的获奖状态一直是空白。“十年磨一剑,这个奖项实至名归。”

迎难而上的中国科学家

为探寻宇宙婴儿期的奥秘,核物理学家成立了一个国际合作组RHIC-STAR:利用位于纽约长岛的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让金原子核在接近光速下碰撞,通过螺旋管径迹探测器(STAR),来追寻各种基本粒子的蛛丝马迹,比如夸克物质形态、反物质粒子。

“大多数国外的科学家都把目光集中在研究数量庞大的传统粒子上,但STAR-中国组则挑了块‘硬骨头’——寻找反物质。”前STAR国际合作组发言人许怒教授说,在初次筛选中,反物质粒子太过稀少,很多国外科学家都放弃了这个“希望不大”的领域,而以马余刚领衔的中国科学家却迎难而上。

在实验中累积的5000多亿个粒子中,反超氚粒子(该成果发表于《科学》杂志)只有70个;反氦4粒子(该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更只有十几个。发现、证实这些粒子的存在,离不开高精度的STAR探测器及其子件“飞行时间探测器”(TOF),而后者正是中国科学家们通力合作的成果。

STAR国际合作组发言人许长补评述说:“TOF在该发现中起了关键作用,中国STAR组成员在数据分析中作出重大贡献。”

“没有它,我们就发现不了迄今最重的反粒子。”项目完成人之一的中科大的陈宏芳教授说,STAR原有探测器在高的动量区域的分辨率不够高,找不出混迹在其他粒子中的反氦4,但TOF却能敏锐地抓住它的踪迹。

跨越国界的精诚合作

“能获得这些新发现,与加入大型国际合作组织RHIC-STAR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马余刚感慨万分。之前,我国虽然有加速器,但仅适用于中低能重离子核反应和核结构实验,缺乏做高能重离子物理实验的大型加速器和实验设备。另外,当时国内高能核物理的研究工作主要偏向理论研究,亟待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实验队伍。因此与大型国际组织开展合作,成为我国高能核物理发展突破重围的迫切要求。

幸运的是,在时任国家基金委副主任王乃彦院士等的支持下,美方联络人黄焕中教授的积极推动下,2000年由中科院院士沈文庆召集组织了国内的相关6家科研单位和高校构成了STAR-中国组。

在这项研究过程中,作为STAR-中国组召集人,马余刚领导课题组与RHIC-STAR国际合作组其他中、外方科学家开展了紧密合作,发现了首个反物质超核-反超氚核与反氦4核;通过强子谱学和集体性质研究给出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信号;研制成功了RHIC-STAR的大型飞行时间探测器,并首次运用在高能重离子对撞机实验上。这些原创性成果受到国际广泛关注,对人们认识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和理解宇宙早期物质形态的演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面向未来的前沿交叉

在马余刚看来,加入大型国际组织,带来的不仅仅是科学前沿的研究本身,更重要的是培养塑造了一支高水平的实验团队。通过参加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学生们要做的课题多了,老师们也要经常参加相关的研究。通过与国际先进团队的接触和对前沿技术的学习,国内高能核物理的实验团队一下子跨越到了国际水平。

“201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离不开这支优秀的团队。”马余刚表示,“除了获奖的每一个完成人的卓越贡献,还要感谢STAR-中国组的所有成员,感谢海外华人科学家的助力,他们都为项目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核电站、核医疗设备等应用领域相比,马余刚的课题组属于基础研究,并不那么引人注目。可他视野宽广,中科院院士沈文庆说,“如今马余刚团队已瞄准在更高能量的重离子对撞机开展新的实验:欧洲核子中心的ALICE合作组,同时在上海本地开展新的核物理前沿交叉方向,即上海光源上的光核物理和超强超短激光-核物理研究。”

上海应用物理所所长赵振堂研究员评价说,马余刚团队一直不断探索核物理新的前沿方向,目前正在承担国家大科学工程“上海光源的升级工程”上的激光-伽马光建设项目,将在光与核物理的交叉领域拓展新的研究。




  

相关话题

  能不能通过研究霍金辐射的性质与产生过程与来研究暴胀场及其暴胀子的性质和衰变? 
  如何评价加州大学付向东教授实名举报中科院上海神经所 80 后明星教授杨辉学术抄袭、造假? 
  多高温度能把质子烫坏掉? 
  郭沫若为什么能够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现在我们观测到的宇宙区域膨胀加速有没有可能是可观测宇宙区域内有智慧生物从暴胀场里提取真空能所导致的? 
  如何评价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生三公寓装修情况? 
  袁隆平为什么评不上中科院院士? 
  如何评价中科院期刊分区的二级学科把「核物理」除名引起核物理学家集体抗议? 
  一个亿,应该用来拍一部电影,还是拿去找希格斯粒子这样的未知粒子? 
  人工核聚变会不会有氦闪风险? 

前一个讨论
色动力学的实验验证有哪些呢?
下一个讨论
美国动画与日本动画的动画有何不同?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