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汉尼拔和罗马打仗的时候根本没看过《孙子兵法》,他是怎么想出那些奇谋妙计的? 第1页

  

user avatar   zhao-wei-81-4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问得好,问得非常干!

虽然这个问题关注者很少,但这个问题是很有价值的。

以下回答很长,基本都是文字,而且有大量的逻辑推理归纳的环节,请做好思想准备。

军事工作,是一个实践的科学,是需要在实践中学习、总结、归纳、提高,并形而上学形成理论的。

我们先来解释一个问题,孙子兵法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孙子兵法,是孙武(当然也有其他一些说法,认为作者不是他。但目前看最有力的观点是作者是他)在长期的军事实践工作中,对战场指挥工作、后勤管理、战役组织、战术部署等各个领域的军务作业所形成的一个成体系的、观点鲜明的、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朴素辩证法)的军事理论的成果。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看孙子兵法的一个条目: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划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虚实篇第六

这个条目说了很多道理和原则,其实这个条目的根本精髓只有一句话: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其他的话,都是注解这句话,发散出去的思路,根本中的根本只有这一句而已。

敌人已经掌握了战略的主动权,他可以选择与我战,或者不与我战,而我则急切求战,怎么办?

那就要“穷急生变”,跳出这个我被动而敌主动的情况,从另外一个战略方向打开局面掌握主动权,让敌人来求我们战,而我们则再可以选择战与不战。

而如何在我被动的时候调动敌人?孙子就告诉了我们秘密,那就是攻击敌人必须救援的地方。这样敌人就必须离开原有的优势局面,而被动追逐我军的脚步而行动了。

如此一来,则主动被动的局面就颠倒过来了,本来被动的我军就一下掌握了调动敌人的主动权,而本来有选择权的敌军,则必须追逐我军的脚步而运动。那么我军就可以在我选择之时间,我准备之战场,以我优势之兵力(假如有的话)迫敌决战,这不正好就符合了我军急切求战的意愿吗?

战斗选择的主动权,在同一个战事中,因为客观局势的变化而逆转了,这就是矛盾在统一中螺旋发展的原因,这也就是为什么孙子说“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的原因了。因为这里的奇,不是“奇”,这里的正,也不是“正”,这里的奇与正,都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所以他们是本是一体而可以互相转化

再次强调:

所有的矛盾的两面,如何去转化利弊,尤其是找到化弊为利的处理方法,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思路。而所有寻找化弊为利的处理方法,其前提都是进行主动积极的作战。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孙子兵法中所讲的那些转化的理论,都不是给普通的士兵和一般的军官看的,而是给那些需要解决在战场上面临各种人力、装备资源投入和集中,又要灵活的使用他们的高级军官、将领们用来作为理论推演的框架的,是用来定性的决策理论。

只有在这个高度上的人,才能从这个高度上看待军事。只有拥有这样职责的人,才需要从这些角度思考问题

就以贾似道觉得不错的一个战略规划为例。他曾有一个纸面上为襄樊之围解围的计划。该计划是以重兵数万人,出兵海上绕过宋蒙对峙的两淮前线,在山东登陆。而襄樊前线的敌军大部分都是从山东河北调来的,他们的家都在山东河北。

控制住山东的局势,则两淮前线蒙军的左翼(宋军的右翼)就完全被绕开了,这里的大空挡蒙军肯定没有兵力来堵。那么势必要从襄樊前线以及河北河南河东纵深调集部队来对峙,如此襄樊的压力就减轻了,这个时候再想办法突破围困,则襄樊之围可解。

这个计划是典型的“致敌而不致于敌",以调动敌人,掌握主动为目标的妙手。贾太师很明显看出来襄樊的困局,不能在襄樊解决,而必须从全国的战局出发解决问题。所以说,他的战略头脑是不错的,不是大家所想象的那种政治白痴。

到目前这个阶段,因为他是从战略上考虑襄樊问题,所以还没有涉及到实务部分。

但是接下来,怎么落实这个战略的规划?如何调派部队?如何组织编队成团?如何保障后勤?如何扼守沿途的要路,如何准备部队巡逻海上?上陆以后怎么落实作战方向?主攻和佯攻怎么分派?遇见不利如何处理?

这些都是落实这个战略规划的具体问题。而这些具体的问题,都不是贾似道要去做的,而是枢密院下属的各房(处理实务负担不同责任的参谋机构)具体办理的事情,最后还要形成命令,由专人落实。

孙子兵法这本书里的理论,和对那些不同概念、状态进行转化的思路,能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如何帮助贾似道这个主持国家实际工作、制定国家战略的政府总理,如何面对襄樊围困、北方军事压力持续的紧张局面,制定出有效的战略决策的问题。

所以,孙子兵法这个层面的理论,不是给军事学院的一般军人看的,而是给高级将校班的高级军官或者更高级的文职决策者们看的东西。

既然我们知道了,孙子兵法的理论的适用范围,以及它的针对性,那么我们就可以谈谈,汉尼拔的问题了。

汉尼拔是古典西方四名将之一,号称(西方)“战略之父”,还有人号称“他是罗马帝国的助产士”,“他教育了罗马人什么叫战略”。

无论后人吹得多么厉害,这个人在历史上纵横罗马本土十数年,几乎以个人一人之力,几乎拖垮了罗马。

公元前218年5月,汉尼拔从西班牙出发,这个时候他的军队里有步兵约75000,骑兵约12000,大象若干。总计约87000人,不可谓弱旅。

最后他走到意大利的时候,他只有步兵20000人,骑兵6000人(不足)。

之后他与罗马共和国的主力部队多次交战,均取得辉煌大胜,其经典代表作之一就是有名的坎尼会战。

这次作战中,罗马人发动了步兵66000人,骑兵7000人。汉尼拔择有步兵32000人,骑兵10000人。

最终结果是,罗马人遭遇屠杀。步兵40000余人,骑兵4000余人被歼灭,留守营地的10000人被俘获,大量有军事经验的军官被杀被俘,仅有名有姓的元老院议员被杀死的就有80人

这是西方古典世界非常有影响力的一次战役,这次作战中体现出来的思想一直持续到现代。

霍尔沃德在《剑桥古代史》中写道:“汉尼拔的最高成就。它以其时机选择上的无比精确,骑、步兵战术的高度协调,表现出它是古代战争史上一个无与伦比的军事艺术典范。”

到这次作战之后,罗马家家戴孝不是虚言。据当时的史家记载,平均算下来,每个罗马家庭都有一个壮年男子死在汉尼拔的军队手下。全罗马17岁以上的成年男子的五分之一,脑袋都被汉尼拔给砍了。罗马最精华的人力,遭遇了严重的打击。

公元前208年-207年,算上卡普阿、塔兰托以及罗马城本身的守军,罗马在意大利共有十五个军团,约含75000罗马公民以及同样数量的同盟国公民。在西班牙还至少有20000名罗马士兵。根据那一年的人口统计,够从军年龄的罗马男丁总计为137108人。对照之下,可见罗马政府在军事上竭尽全力到了何等地步。余下从事农业或其他非军事工作的罗马成年男子实在寥寥无几。

问题来了。

就像题主所问的那样,汉尼拔根本没有读过《孙子兵法》,那么他是如何掌握那些军事理论模型的呢?

我们前面说过,孙武本人也没有读过《孙子兵法》,那他是如何完成“千里破楚、五战入郢”的伟业的呢?

这是因为军事工作,是一门实践的科学。是能够在广泛而深入的实践中逐步总结归纳升华提炼出来的,而不是某一个天才无中生有闭门造车想出来的。

你能在工作中多思考,多观察,多分析,人家也能!

汉尼拔没有读过孙子兵法,但他丰富的军事实践,使他一样懂得如何进行战略策划,并进行战役组织的各方面的知识。他只是没有把他写下来而已!

古代史家这么描述他:

他以最大无畏的气概进入险境,在危险中举止自如,完全置生死于度外。没有任何困难能劳其体,伤其志。他耐暑热,忍冬寒;饮食仅以自然需要为度,而不受享乐欲望的支配。其作息时刻并无昼夜之分,他用以休息的时间只是公余之暇而已。即使是所谓休息,也没有柔软的床铺与安静的环境可言。许多人常常看到他盖着一件野战短氅与前哨部队及哨兵们混杂着席地而卧。他在服饰上与其军中将士毫无区别,但他的兵器与坐骑却使人人瞩目。不管是论骑术还是论行军,他都稳当军中之首。他率先冲人敌阵,殿后退出战斗。……他曾在哈斯德鲁巴尔统帅麾下服役三年,凡是想望成为一代名将的人所应知应为的事情,他无不细心观察研究

例如,汉尼拔为解除他的盟友城市加普亚被围,也使用“攻其必救”之策。他率领军队向罗马发动佯攻,以调动围困加普亚的罗马主力。罗马还一度发生混乱,据史料记载:

“市民中一片极度混乱与恐惧——汉尼拔的这个行动突如其来,出人意料,因为以前他从未这么逼近过这座城市。同时,他们立即想到,包围卡普阿的罗马军团必定已被歼灭,否则汉尼拔不会如此逼近。这个想法使他们更加惊慌失措。于是,男人们立刻登上城墙并占据城防工事的有利地点;妇女们则纷纷来到神殿祈求保佑,用她们的头发扫拂这些庙宇的路面;这是国家面临严重危险时她们按习俗进行祈祷的方式

因此,认为汉尼拔没读过孙子兵法,所以应该不会搞军事工作,这个想法是错误的。

军事工作并不神秘,是可以通过实践来学习和领会的。

汉尼拔没有留下什么文献,但他之后有另外一个西方军事家凯撒曾留下过他的文献,即著名的“二战纪”(内战纪、高卢战记,除此外还有一些战纪如阿非利加战纪等作者不明,但也与他的军事活动有关)。

内战纪和高卢战纪中,没有体现出战略思想和战略理论吗?恐怕不是!内战纪和高卢战纪对凯撒在争夺罗马霸权和征讨高卢时期的作战,记录非常详细。执笔者本人有丰富的军事实践经验,而且也有很好的文笔。在书中的多次作战中都详细记载并分析双方的战略决策过程,决心制定的过程,作战部署、指挥的种种细节。这些细节都体现了非常丰富的成体系的军事思想。但作者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把自己的这些丰富的阅历、知识、见解,进行总结提高归纳升华成为一套理论。

事实上,不仅仅是凯撒的这些战纪,比他的时代更古老的《历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色诺芬的《长征记》,都体现了古典军事工作者的战略策划的实践工作,也体现了一些他们的战略思想

但是这些思想都没有用抽象归纳的方式升华为理论,更没有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

而孙武则早早的超过了战例、战记这些层次,直接上升到战略理论和战略体系这个高度,试图用哲学去发现军事活动的内在规律,试图用理论工具去驾驭战争这种现象。

事实上,不像很多孙子吹们吹嘘的那样,古代欧洲人不擅长战略。这是胡说八道,不是实事求是。古代欧洲人也擅长战略。人类的战争活动如此频繁,军事实践如此丰富,欧洲人的军事实践也很密集,怎么会不擅长战略呢?他们的古代历史也体现了当时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高超的战略水平的,这不是假的!

但是,他们没有把这些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分析,没有逃离对战争现象的讨论,即使柏拉图在理想国里的推论,也是非常简单的一个现象讨论,而没有把这个现象提升到矛盾和对矛盾的分析这个层面上去,所以他们严格来说,虽有战略之实践,也有非常擅长战略实践的军事家。但他们没有战略的概念,也没有战略的理论,更没有能从规律上掌握战争的本质,分析战争的现象的能力。这是比较贴近实际的看法。

这个坑他们跌了很长时间,一直到近代以后,才真正成长,发达起来,并达到今天这样的高度。《战争论》的出现是一个无可置疑的标志。

任何一个层面上进行军事工作的工作者,都需要自己的理论工具。他们通过这些理论工具,来指导未来的实践,推算发生各种情况的可能,来对自己的行动进行决策。战术层面的工作者需要的是长期军事活动的具体经验,战略层面的工作者需要的不仅仅是来自实践中的经验性的规律的总结。

他们所面对的问题比战术问题更复杂,所需要投入的资源也更多,而且往往超过一个战术工作者尽最大努力能做到的范畴。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就是这个意思。

战略层面上的工作者,需要一个理论工具,来帮助他对视野之外的双方的行动最做大程度的估算和推测,来对可能发生的矛盾进行分析,从而才能做好预备工作。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提供的就是这种理论工具,他们提供了各种不同的模式和模型,并且给出了不同模式和模型的解法,供战略决策者考虑。这才是这两本书在古代和近代强悍的地方。

通俗一点讲,他们所谈的内容是“照我教你的规律来玩战争这种游戏,能赢!”。

而“纪效新书”、“战争艺术概论”,”论大规模作战”这种层次的书,就是“我来教你如何打仗,1234”。

会打仗的,不一定能赢得战争!

战略家的认识,往往都是相通的,因为他们都是从不同角度去解释、理解、分析战争,往往在不同层面上揭示出同一条客观规律。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如此。

最后补充三个彩蛋:

彩蛋一:

著名军事家刘伯承元帅,在他一生的军事工作与实践中,提过一个五行理论。即:

任务、敌情、我情、时间、地形

他曾反复对部下们说过,要掌握这五个重要的元素,如不掌握,就要出大纰漏。

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五心不定,输得干干净净”。

无独有偶,美军也总结过一个作战指挥五大要点,叫做M*E*T*T*T,就是:

mission(任务),enemy(敌情),troops(我情),time(时间),terrain(地形)

没错,英雄所见略同!

彩蛋二:

这个彩蛋嘛,看材料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岳飞《宋史 岳飞传》

古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妙”,我们叫做灵活性,这是聪明的指挥员的出产品。

---毛泽东《论持久战》)

没错,英雄所见略同!

彩蛋三:

这是著名战略理论家,“战略教皇”,“间接路线战略”的创立者李德尔*哈特为美海军陆战队准将格里菲斯将军所翻译的孙子兵法所写的序言:

(这位格里菲斯也是个神人,海军陆战队的出身,结果自学中文成为一个中国通和半个毛粉。)

大约十五年之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期,有一位中国驻英武官曾数度来访,他是蒋介石的学生。他告诉我,富勒将军(J.F.C.Fuller)和我的书是中国军事学校的主要教科书——于是我就反问:“如何看待《孙子》?”他回答说,《孙子》虽仍被视为经典,但大多数年轻的军官都认为它已经过时,在机械化武器的时代不值得再研究。我就告诉他,现在正是他们应该回头学习《孙子》的时候,因为在那样一本短书中,所包括的基本战略和战术理论几乎像我所写的二十多本书中所含有的一样多。简言之,对于战争的研究,《孙子》是最佳的简短导论,在深入研究此一主题时,若能经常参考亦可受益无穷。

[ 注:所有的原文均引自李德哈特对格里菲斯《孙子》英译本所作的序文(Forward)(Sun Tzn:The Art of War,trans by Samuel B.Griffith(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3)。 ]

看完三个彩蛋,现在明白了?

古今中外的杰出军事工作者,他们心意相通,他们的思想能贯穿时间和空间而彼此理解。他们通过不同的途径和自己独有的方式,掌握了共同的真谛。

道理是相通的。

最后,讲个笑话:

搞军事理论(以及军事历史)的,是有一个明显的鄙视链条的,以下通过玩笑的方式来进行展现:

克劳塞维茨(著名军事理论家):战争是这样的一二三四五六

约米尼(著名拿战理论家):劳资跟皇帝打过十二次战役,指挥过十万人!

克劳塞维茨:战争的理论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约米尼:劳资跟皇帝打过十二次战役,指挥过十万人!

克劳塞维茨:战争的规律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约米尼:劳资跟皇帝打过十二次战役,指挥过十万人!

克劳塞维茨:我们要了解战争必须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约米尼:劳资跟皇帝打过十二次战役,指挥过十万人!你写的书死后几十年卖不出50本,劳资的书全世界的军人来读。你啊,还要学习一个!

马汉(海军战略家,“海权论”作者):楼上亲爹,请容我一跪!

老毛奇(著名军事家,德军总参谋长):约米尼你污蔑我亲爹,我不服!

利德尔哈特(著名军事理论家,间接路线战略创立者):麻痹,一群弱鸡。这世界上孙武第一,我第二!

猿首(想去河北的维也纳低端人口):给楼上跪了!

古德里安(装甲战专家,著名将领):哈特一生粉,不解释!

大国湿王威(知乎著名国湿,已封闭):都不如我!

泪痕春雨(知乎著名宗教家,X洪志的精神继承人):我要开门立派!

已经开始自比马克思、布罗代尔了,惹不起,惹不起,惹不起啊!


二更:

明天一定会有人问:

军事家为什么不见得能总结自己的理论?你凭什么说军事家没有自己的理论?你这个工地流宋史半瓢水算个什么JB玩意?

日-)

所以咱家预先把这个口子给堵了。

事实上,优秀的军事工作者,并不见得有自己的军事理论。他们肯定是有一套自己的认识、观察、分析的工作方法和体系的,这是肯定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把自己的那一套体系和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升华为理论的。

有些人可能根本不会动笔写这些东西。

我们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欧洲著名军事家拿破仑在其一生中,创造了无数次辉煌的军事工作成绩,至今为不少人顶礼膜拜。

但拿破仑式战争的理论权威是谁?

是约米尼,而不是拿破仑。

虽然我们都知道,拿破仑有一套自己很屌的方法论,有一套自己的体系,但他终究没有自己进行总结。他作为军事家很屌,作为理论家成绩几乎是0。他的作战范式大都是后人帮他提炼、拔萃、总结的。

左:拿破仑式集中

右:毛奇式集中

拿破仑的理论基本是约米尼帮他总结的。而且最有意思的是,拿破仑还读约米尼写的书,并对约米尼总结的内容进行点评,指出书中没有阐述清楚和写错了的地方。

约米尼有一定的指挥才能,但他主要是以拿破仑式战争的理论权威出现在历史上。

约米尼的一生之敌就是克劳塞维茨,克氏基本没有实际的指挥经历,因此还被约米尼在书里长期嘲笑是书生之见。

再比如,富勒和利德尔哈特也很明显。富勒有一些军事指挥才华,可能有军事家的潜力,但他基本是以军事理论家的形象留名历史的哈特当过低级军官,又当过记者,军事经历谈不上军事家,但他在战略理论方面是影响过整个西方军事界的。但他们两位在军事工作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成绩,他们两个主要都是以自己的理论闻名于世的。

再比如写战略三书的法国中将安德烈*博佛尔,他作为理论家的地位够响亮,属于哈特的“间接路线”战略学派的路线,在欧洲有一定影响力。但他生平成绩是谈不上军事家这个称号的。作为军事工作者,他在位置上还是称职的,但距离军事家这种,客观说的话,还是不要太拔高。注意,他在进行战略样式分析的时候,对毛泽东评价极高,他明确承认毛创立了 一种独立的战略样式的。

再说TG,TG里的军事工作者很多,能打的很多,能叫军事家的也不少,因为他们是靠武力建国的。自古得国之正,除了朱元璋,就是他们了。

但是实打实能说,有自己的军事理论的,恐怕只有两人,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刘伯承。毛的军事理论主要涉及到军事战略和战役组织两个层次,大战略方面更不用提。尤其大的贡献是大战略领域的人民战争理论,建立了一个民族战争的理论模型和实操样板(安德烈*博佛尔语,这是最让人服气的。

刘的军事理论主要是战役组织这个层面的,战区战略的也有一些。论层次来说,刘的理论主要在实际的工作领域,实操较多,较详细。而毛的理论从哲学概念到实操都有涉及有自己的战略样式,非常全面,但重要贡献是上层的东西。

这不是说林彪彭德怀粟裕等着一批人都不行,不是的!能打的,不见得有自己的理论,这种现象可能是很多原因造成的。

就邓而言,坦白说,他谈不上有杰出的军事才华,也没有什么自己的军事理论

基辛格对他评价很准,政治强人。

至于说什么“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之类,哈哈哈哈哈哈哈~


PS:

如果大家有兴趣,咱家明天以博弈论为基础,来一个三更,对比一下罗马时期和我国战国时期。

不难看出,军事工作的规律和认识,都是相通的。大家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诠释同样的规律。




  

相关话题

  鬼谷子、葛洪、孙武、诸葛亮、刘伯温、王阳明,谁更厉害? 
  《孙子兵法》被过誉了吗? 
  “守则有余,攻则不足”还是”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罗马军团具体是如何对抗骑兵的? 
  假如你把三国志 孙子兵法 中国地形图熟记于心 外加一吨黄金穿越回三国前期,能否帮助汉献帝一统天下? 
  第二次布匿战争汉尼拔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公元前3世纪后期的迦太基,公民在国防中究竟起的是什么作用? 
  迦太基是今天哪个国家 汉尼拔是今天哪个国家的人? 
  迦太基是今天哪个国家 汉尼拔是今天哪个国家的人? 
  客观的说,迦太基和匈奴哪一个更强?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雾满拦江?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南宋算到1279年,而明朝只算到1644年?南明17年应该像南宋流亡政权一样算到明朝里面?





© 2024-06-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