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战”不是战术、战争,而是战略,“善战”是指善于谋划战略;
在王者荣耀里,这就叫“意识出色”,从BP选人到推塔控龙滴水不漏,6分钟让对手投降,并不需要那么多秀的飞起的四杀五杀;
在NBA里,这就叫“球盲鉴定器”,从进攻梳理到协防补位无所不在,场场比赛数据不高却又无所不在,帮助球队夺得冠军;
在知乎里,这就叫“匿名大神”,各个领域默默奉献专业数据,绝不会利用抖机灵的方法骗取高赞;
先上曹老板的图。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是曹老板看孙子兵法时的批注。
怎么来理解:意思是说善于打仗的并不是真的没有战功,而是他们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开战之前就已经掌握了必胜的优势。以必胜之师打必胜之仗在世人眼中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李二凤跟李靖有过对话。
太宗曰:当今将帅,唯李绩、道宗、薛万彻,除道宗以亲属外,孰堪大用?
靖曰:陛下尝言绩、道宗用兵不大胜亦不大败;万彻若不大胜即须大败。臣愚思圣言,不求大胜亦不求大败者,节制之兵也;或大胜或大败者,幸而成功者也。故孙武云:“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节制在我云尔。
因此,大唐战神李靖眼中,李绩、李道宗都是善战者,而薛万彻打仗要看命。
李二凤,李靖就是善战者,他们打战就是具有如下特征:
1、灭国(这个灭国并不是士兵的人数高于对方,而是综合实力高于对方,按照李二凤的说法是1000人可以干趴下对方几万)
2、毕其功于一役
3、速战速决
4、活捉对方的头头
5、让酋首跳舞
6、酋首表现好跟他们一起跳舞。(颉利可汗、西突厥的可汗,一堆堆)
上面第四篇讲的是李二凤穿越成康王的,可以说是知乎最热血的爽文。我为他不知道充了多少次会员了。
以上面一篇的一个片段来说。
狭路相逢。
康王身侧不过百骑。
曹烨下令放箭,而后闭上眼睛。
弓手四顾,骑士沉默,军官低头不语,唯独没有人拉开弓弦。
康王转身下马,张开双臂,让每个人看清他的脸。"将士们,是我。"
"如果你们,想对你们的王爷放箭的话,那就来吧。"声音回荡。
开始有人收弓,很快传导到所有人。
前来围剿的士兵,在相遇的一瞬,再度成为等待检阅的军队。
曹烨仿佛一瞬间失去了全身的力气,他恍惚下马,走向康王,康王笑着看着他。
曹烨释然下拜,捧剑举过头顶。康王接剑,迎光高高举起。"此去东京。"身后,是山呼海啸的万岁声。
上面的桥段来自拿破仑。这样的康王是善战者,哪怕是孤身一人,因为他已经占据人心,已经是别人心里面的王。
他就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善之善也。如果按照以前古板的按斩首的首级来算功劳的话,这哪里有功劳呀。
打仗,是为了不打仗。以战止战,以精明强干的小冲突,充分地告诉对方,你打不赢,也没必要打。
如果到了这个地步,就能实现战略目的,那就是曹操心目中无赫赫之功的善战者了。
远的不说,这次中印对峙,我们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实践了国家的战略,把并没那么必要紧迫的战争及可能的赫赫战功统统化解了,给长期发展暂时解除了一颗不该现在炸响的雷,这不恰恰印证了孙曹诸先贤的睿智嘛?
穷兵黩武,从来并非战略上策。
浅浅的解释几句,说深了会比较危。
从阴阳两个面解释。
阳面。
在咱们这些没打过仗的人角度看,古代的成名武将们,一定是对国家君主有最重大作用的人群。
领兵打仗能拓土开疆封狼居胥,是最直观的增强国力的办法。
但咱们把武将集团,代换到现代企业里的角色,你就知道这句话的合理性在哪。
企业里头能拓展市场增强品牌或者产品辐射面的人群,所处的地位跟古代武将是类似的吧?这个人群是谁?
是销售。
销售把公司所有产品,在甲方面前跪着笑着陪吃陪喝着给卖出去,提高公司割据市场的份额,这和古代武将出征,插旗占地没有任何区别。都是把外部资源据为己有,服务君主的工作性质。
甚至有些新手销售,觉得全司发的出来工资,每一分钱都是自己从外头战来的,觉得自己真的是有赫赫之功的人。
那我问你,没有研发生产,市场公关,用研售后,销售自己能支棱起来么?显然不能。
因此,你们开年会时,老板说销售有功,但无赫赫之功,功劳是大伙的。
你认同的不要不要的。
那古代君主说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你也得认同。
善战者,搁在你身边,最多是个销售总监的角儿,能力强,站着躺着都能卖。功不可没,但非赫赫。
好,再说阴面。
这句话是社会我孟德哥批兵书时候捅出来的一句词儿。
曹孟德同志,在古代君王里算是一个异类,总爱做一些正合奇胜的事。但他说出来的话,你越仔细琢磨是越有道理的。
咱们都知道,古代史里对武将开始压制,重视用文官集团压制武将的做法,是从宋开始才正经成的气候。
而这股子古代潮流风向标的源头之一,曹操这句话就算是。
曹操这句话的意思,无非是在说:你们这帮能打的,不过是执行层,没啥特别了不起,可不敢太飘喔!我给你泼泼冷水。为你好。
但他说归他说,后边几百年,没人理解透,所以无论是十六国时期,还是牛掰唐朝,都不缺类似武将封地玩腻了就搞个大新闻,整一出兵变的事。
为什么?
因为这些能打的人,拥有了隶属自己管辖的土地,也就是拥有了生产资料以后,旁边再出来几个马屁精进谗,马上就觉得:
对啊?天下我打下来一大半,蛋糕才分我一小块?这像话吗这像话吗?得勒!我要吃大蛋糕,都给我穿上战斗服,气氛搞起来!
天下大乱。
因此,曹操说出来这句话,史官文官传下来这句话,目的就一个:这是给后世君主留的一瓶”武将激情冷却剂“。
告诉善战者,你们能打天下,但你们未必能坐天下,更甭提治天下了。
而天下为安,才是赫赫之功。你们这群拎西瓜刀横砍三条街的武人,算哪块小曲奇?
因此,善战者这个概念,从古到今,从军事到商业,都是更偏重于执行层的战术家。
在更高视角看来,凌驾于战术家之上的战略层面,功绩更闪一些。
当然了,我并不否认历史长河里会有零星几个,战略战术文武双全的绝世将星,曾从天际划落过人间。
而他们的下场么……
我低血糖了,准备吃午饭。祝大家都有个午餐好心情!告辞!
孙子兵法这部书是非常重视战略的。
什么叫善战者呢?善战者不是要长一副五大三粗的样子让人一看就是个猛将,善战者应该是一个一看就是大佬的人,对手一看,这不行,肯定打不过,咱们当良民吧。
孙子兵法讲不战而屈人之兵,凭什么你就屈人了呢?因为战略(等级)压制呀。
历史上有很多猛将,力了很多赫赫战功。为什么是赫赫战功呢?原本打不赢的仗打赢了,原本很危险的事搞定了。所以才是赫赫战功。但是你能保证次次都赢不?如果你次次都赢,那还算是“原本打不赢”,还算是“原本很危险”吗?
搞定了风险很厉害,但是得靠运气。最好是根本不要有风险。这就是孙子兵法中说的善战者了。
举个例子,美国打德国,搞了一堆所谓名将,打了几年终于赢了,名将们立下赫赫战功。但是这算善战者吗?
美国打伊拉克,导弹飞过去,内奸飞过去,然后就赢了。没有见哪个将领扭转乾坤了,没有见哪个是名将。
为什么打伊拉克这么简单呢?因为历年来的善战者们让美国各方面都远远超过伊拉克,最后轻松搞定,不需要什么赫赫战功。你给伊拉克塞一万个隆美尔去都没用。
所以,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人才是政治家。
《孙子兵法》,“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意思是说,善于打仗的人,从来不会追求大功。而是保证打赢每场小战役,积小胜,为大胜。
善于作战的人往往不去立那些辉煌的战功,追求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虽然历史上很多著名战将都立下赫赫战功,但是,真正的善战者,往往会回避立大功的机会,换句话说,就是事前防范,以最少的力量取得最好的效果,或者在战争中避实就虚,不把事情做绝,给自己留条后路。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拿春秋战国时期的医生扁鹊为例。
有一天,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家总共有兄弟三个人,你们三个人的医术都很棒,那么到底哪一位的医术水平才是最高的呢?”
扁鹊回说:“大哥的医术最好,二哥的医术排名第二,而我则是最差的。”魏文王非常疑惑,他又问道:“那为什么医术最差的你却如此出名呢?”
扁鹊说:“大哥主要是在病人的病情发作之前对他们进行治疗,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是不知道他可以提前铲除病因,因此大哥的名气根本没有办法让很多人知道。而二哥治病主要是在病人刚刚发作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他仅仅可以治那些很轻的小病,因此他的名气也不是很大。而我跟他们两个不同,我治病主要是在人们病情都极其严重的时候,很多人都可以看见我在经脉上放血,穿针在皮肤上,做很多大的手术,所以大家都认为我的医术最为高明,所以名气很大。”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在经济领域有更多的案例。比如投资,有同学买股票,恨不得在最低点买入,在最高点抛出,把所有的钱都赚到,结果呢,往是连一个波段也没赚到,太贪心,老天爷都不答应。
还有就是客户营销,代表一家公司的营销质量,可以通过客户集中度来观察。客户集中度与风险分散息息相关,集中度太高了,对前十大客户依赖太甚,稍有风吹草动,公司的日子就不好过。这件事情背后反映的是管理者的急功近利。见到大客户,玩命地去营销,誓在必得,不拿下来不罢休。成功了,一劳永逸,完成全年的业绩任务大功告成。这种投机取巧、四两拨千斤的做法,做风险投资是没问题的,但不适合公司的稳健经营。
这是基于公司的风险管理特征:宁愿少赚点、慢赚点儿,不能冒风险,不能一口气吃个胖子。
再拿过去两年里几个银行案例来说明。某银行被建行接管,到期后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某银行因存在重大风险高管大换血,某银行接到监管罚单4.62亿元,翻开他们的报表数据,一家比一家厉害,大举扩张,雷厉风行,骄人业绩,没想到,翻车的都是这些前日的“英雄”。
来得快,去得快。挣到钱了,还要看有没有能力守住财,德不配位的话,会让你得而复失。
善战者,不立赫赫之功!
俾斯麦,时刻警惕着反德同盟的出现。
他死了约二十年,鲁莽的新皇帝就搞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再二十年,鲁莽的德国民众搞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首都被占领几十年,国土被占领几十年。
这次大概是被彻底打服气了。
中国也需要时刻警惕反华军事同盟的出现。
这个很好理解。
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长兄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仲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故名闻于诸侯。”
关键句:长兄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
诸葛亮李世民这些人的特点是,在战争已经开始或者是他们主动发动战争的时候,才显露出他们能征惯战的一面。
所以万世留名。
也可以称之为时势造英雄。
当然,他们这些天才,假如在和平时期,未必不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
但是前提是,这两个国家或者是两种力量,实力对等或者是相差不大的情况,才可以进行。
二战前期,德国某个外交官威胁波兰外交官,说:“我们德国有一百多万大军,波兰军队只有我们一半左右,你们拿什么跟我们斗?”
波兰外交官脑子转地飞快:“那我们每人开两枪!”
话刚说完,台底下响起热烈的掌声,都为波兰外交官机智幽默所打动!
德国外交官一时语塞。
然后……然后波兰就亡国了。
其实建国以后,很多事情都可以佐证这句:善战者,无赫赫战功!
比如我国的川藏公路,至今被称之为:世界公路史的奇迹。
当时部队进入西藏特别的困难,毛主席将川藏公路的修建,定为新中国重点1号工程。
解放军用了4年的时间,付出了4963条生命的代价,修建了这条2000公里长的川藏公路。
比如说这一条公路,亿万吨的物资从内地进入藏区,极大加强了藏区与内地的联系。
而我国的青藏铁路呢?
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
修建这条铁路,牺牲人数达到780人!
千万不要低估这条青藏铁路的战略意义,正是青藏铁路的修建,当时通车,印度媒体一片死寂,让他们夺取西藏的狼子野心,凉了一大半。
这就是战略!
虽然这5743条鲜活的生命,永远消失了,可他们的牺牲,做出的贡献,是对整个民族有巨大意义的。
万一有一天,退一万步讲,印度人夺取了青藏高原,那么四川盆地,这个中国的“备份”,将会成为边地!严重威胁汉地18省的安全!
建设这两条铁路、公路的英雄,就是善战者无赫赫战功!
他们起的作用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再举个例子,比如中印边境冲突牺牲的4名战士。
在某些人看,他们只是普通的士兵,和李世民、诸葛亮、亚历山大、白起、成吉思汗等等帝王将相,没有法相比。成吉思汗这些人,杀伤数十万人,毁国无数,灭族无算。
但是他们5个人,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守护的是14亿华夏百姓!
包括刷知乎的各位,包括成都春熙路上,那些走来走去搞街拍的妖艳女郎或男郎们。
团长带头冲,营长向前死!
三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为了营救自己的团长营长,又冲入敌阵,舍身救援!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这样的军魂,这样不畏生死的精神,充分贯彻了毛主席那句: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其精神震慑印军,后来印军又添数百人,我军也来的相同人数,阿三们还是没有胜利的丝毫希望。
这就是解放军的军魂。
让他们屡次和解放军交手,从来赢不了!
边疆不会是无碑的,除非整个昆仑都倾覆了;
昆仑不会是沉默的,除非听风的英雄睡去了;
英雄不会是无名的,除非远方的我们忘却了;
守边人总是卸甲而归的,除非他们真的回不来了。
岂曰无碑,以身立之而不倒!
岂曰无碑,以躯立之而不逝!
岂曰无碑,以墓立之终不归!
岂曰无碑,以名立之永不朽!
夫边士者,可倒,可逝,可不归,不可退!
1、
我们先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说。
《汉书·霍光传》里演绎了这么一个剧情:
在汉宣帝时期,大将军霍光独揽朝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所以当时的霍家威风八面,许多霍门子弟都骄奢放逸,肆无忌惮。 有一位叫徐福的官员实在忍无可忍,于是参了一本。
内容比较多,我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
希望陛下对霍家适当的控制一下,让他们学会收敛。 否则长此以往,必有二心,到时候就会自取灭亡。[1]
奏折连续上了三封,最后汉宣帝看得不耐烦,只好批了一个字:
阅。
就再也没有了下文,果然,几年后霍光去世。霍氏一族失势,企图谋反,全部被诛杀。事后汉宣帝对灭霍的功臣们加官晋爵,每个人都实行了不同程度的封赏,唯独落下了徐福。或许是遗忘了,汉宣帝拟定的功劳簿上,根本就没有“徐福”这两个字。
也就是说,汉宣帝对徐福的态度是:
“不知有之”。
两千年后的我们,依然不难心算出徐福的心理阴影面积。幸亏后来有人上书提醒,汉宣帝这才勉强赐了徐福布帛十匹。[2]然而,这一切本来就不会发生,如果汉宣帝当初......
14、
这个上书提醒汉宣帝的人,史书上没有记载姓名。但是,此人却无意中泄露了人性的一大天机。
什么天机呢?
他上书时,为了说服汉宣帝功劳最大的人其实是徐福。讲述了一个很有名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外地人路过一户农家,见农主家的灶台下堆积了许多干柴。 于是劝道:“赶紧将干柴移走吧,否则会失火的。” 农主白眼一翻,置若罔闻,此人只好悄声而退。 没过一会,果然失火。 幸亏左邻右舍们眼疾手快,提着水前来相救,才算保住了房舍。 事后,农主杀鸡宰羊,盛情款待这些救火者。 却唯独对先前劝他移走干柴的外地人不闻不问,好像此人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 然而,如果农主再聪明一点,当初......
英明的汉宣帝看了奏折,也难免会有一点脸红,这才有了后来徐福受赏的事情。这个故事讲得确实精彩,明喻暗讽,一语道破人性。这种现象目前在心理学上似乎无以名之,所以我姑且将其称为:
心理性选择遗忘症。
一旦你窥破了这一条人性规律,就能轻易地看穿表象,直接透视到人类的心理暗室。
在人生路上,可以说对人性理解的透明度,决定了你前途的光明度。
正因如此,有一些人就会利用“心理性选择遗忘症”这条规律。操控人性,欺下瞒上,从而让自己的人生走上捷径,驶上高速路。所以,后来的西汉大文学家刘向(前77~前6)撰写《说苑》时,就收录了这个故事,并将其归到了“权谋”一类。
15、
那么第二,我们从官场和职场的角度来说。
众所周知,在明朝的晚期出现了两位著名的将军:
一个是李成梁(1526~1615), 一个是戚继光(1528~1588)。
李成梁驻守辽东,戚继光坐镇蓟北。
但同样是边防重臣,李成梁的政治光环却一直比戚继光辉煌闪耀得多。如果说李成梁是霓虹灯,那么戚继光最多算是一只萤火虫。
㊣李成梁后来官居太傅,全家封爵,子弟授官。
金银赏赐更是无算,连奴仆都成了一时显贵。[3]
㊣戚继光虽然做到了蓟州总兵,但是一生从未封侯晋爵。
晚景凄凉,甚至无钱看病,最后在山东蓬莱郁郁而终。
同样是朝廷不可或缺的大将军,为什么在官场上会如此天差地别呢?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
两人的打仗风格,完全不同。
16、
李成梁驻守辽东前后三十余年,大胜小捷简直不计其数。
以至于《明史》都不得不承认他:
“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也”。 [4]
但是,李成梁却从来都没有真正的消灭过敌人,哪怕是一天。
为什么呢?
因为他的战术是“养寇自重”式:
先扶植张三打李四,等李四奄奄一息的时候,再将其放虎归山。 然后再勾结王二打张三,等张三苟延残喘之际,再将其放龙入海。 接着又联合赵五打王二,如此循环往复,保证年年有仗可打,朝朝有功可立。 最诡异的是,李成梁还亲手培养出了一个叫努尔哈赤的少数民族头领,后来对其失去控制,最终成为了清太祖。 以至于李成梁究竟是无心卖国的还是有意通敌,已经成了历史学上的一桩悬案。
然而,朝廷对李成梁的态度却始终是“亲而誉之”,加官晋爵,祭告朝贺。
17、
相比之下,戚继光就像是官场里蠢萌的小学生。凡是老师布置下来的作业,戚继光无不尽心尽力地按时完成。因为他的战术属于“斩草除根”式:
他南平倭寇,则沿海升平,从此再无倭患; 北御蒙古,则蒙古直到明朝灭亡,再也没有侵犯。
也就是说,戚继光总是一次性就将敌人消灭净尽,或者安抚到位。不给敌人留一点死灰复燃的可能,不给敌人创造一点降而复叛的环境。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朝廷对戚继光的态度是:
心理性选择遗忘。
用老子的话概括就是:
不知有之。
就好像对待一双一次性筷子,酒足饭饱之后便将其遗弃在了垃圾桶里。除非有战争发生,否则戚继光的佩剑就算在垃圾桶里生锈,朝廷也绝不会想起他。
18、
幸好,历史往往也会犯“选择性遗忘”的毛病。
历史通过时光这个“筛子”,帮我们筛掉了那些烜赫一时的秕糠,而留下了彪炳万世的米谷。
所以,我们今天记住的是民族英雄戚继光,而不是官场油条李成梁。
19、
谈到这里,或许你心里会有一个疑问:
难道我们明白了人性中的“心理性选择遗忘症”的规律,除了玩阴谋诡计之外,就不能做点什么好事吗?
问得好!
答案是:当然可以。
20、
所以第三,我们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犯罪无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问题,关于一个人之所以会犯罪的原因,目前犯罪学界至少有五大流派,数十种理论争吵不休。[5]
不过,我有一个简单明了的看法:
一个社会之所以会有犯罪现象,跟一个人之所以会有生病现象,本质上是一样的。
所以预防犯罪跟预防生病的原理也是一样的,最好的办法是:
创造一个不适合病毒和罪犯生存的环境。
也就是说,我个人是偏向于犯罪根源在于社会的理论,当然特殊的变态犯罪狂除外。
21、
在1938年,美国的犯罪学家弗兰克·坦南鲍姆在《犯罪与社区》一书中,首创了一个犯罪理论叫:
社会反应理论,也叫标签理论。
他的基本观点就是:
犯罪者是由社会制造的,犯罪者产生的过程,是由一个社区对有不良行为的少年给予消极反应,使其对这种消极反应产生认同,以致恶性循环,从而走上犯罪之路的互动过程。
什么意思呢?
比如一个孩子打碎了邻居的玻璃,就会背上“坏孩子”的名声。 再比如一个孩子偷了同桌的铅笔,就会被扣上“小偷”的帽子。
其实这种现象在孩子的世界里,就像是过家家一样再正常不过。但是社会上给予的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贴标签式的“消极反应”。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将这些坏标签内化到自己认知当中,从而做出真正的犯罪行为。
22、
十三年后,也就是1951年。另一位犯罪心理学家爱德温·利默特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犯罪学的两个概念:
初次越轨行为和继发越轨行为。
他认为,其实所谓的越轨行为人人都有。谁在年少无知的时候没做过几件出格的、甚至是被视为“违法”的事情呢?
所以,只要一个孩子初次越轨后。 没有被贴上“坏孩子”、“小偷”等等一类的标签,基本上就不会有第二次越轨行为(即继发性越轨行为),也就不会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路越远。
如果换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
坏标签相当于是小台阶,许多孩子正是踩着这些“坏标签”一步步走进监狱大门的。
我为什么要讲这个理论呢?
因为爱德温·利默特给我们的启示是:
这两种越轨行为,其实可以反其道而行之。
也就是说,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给孩子贴上一些“好标签”,使他们从犯罪的高台上一步步走下来。
这种方法能行得通吗?先别急着否定,我们继续往下探讨。
23、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的犯罪率一度领先全球,许多州市几乎成了犯罪的天堂。尤其是纽约,号称“犯罪之都”,各项犯罪率是基本稳定在全美平均水平的2~6倍。
纽约的市长和警察局长流水一样换了好几批,每一批也都实行了各式各样打击措施。
比如扩充警员、定点巡逻、加大惩处力度、甚至是禁枪等等。
但是,收效甚微,甚至有时候犯罪率不降反增。
直到1993年,新上任了一位市长叫朱利安尼,他又任用了一位得力的警察局长叫威廉·布拉顿。 两人联手,才终于扭转了这一局面。
那么,他们是如何将纽约的“犯罪率”摁在美国水平线以下的呢?
24、
具体的法令和政策当然十分繁复,但是他俩的基本措施,说出来恐怕会遭人耻笑。因为他们实行的最广泛的两个办法是:
清理环境和惩处小恶。
比如净化小区、清洁道路、涤除小广告等等;再比如打击逃票、严查酗酒、清剿赌博窝点、禁止随地小便等等。
然而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
一年后,纽约市的犯罪率平均降低了17%; 两年后,纽约市76个警局辖区犯罪率全部实现了百分比两位数的下降。 这种情况,二战以来所未有。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25、
其实原因很简单,纽约市的前几任管理者,治理水平不可谓不高。但是他们就像是扁鹊一样,总是在犯罪行为已经酝酿成熟之后,才开始治理。而威廉·布拉顿就像是扁鹊的大哥,总是将犯罪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①首先,一个城市的环境对人的心理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就好像土壤对于植物的影响一样。
越是脏乱差的环境中,犯罪率越高。
假如一条街道洁白如新,四周的墙壁纤尘不染,即使你想吐口痰也会于心不忍,何况是打架抢劫呢?
②其次,一个人如果不赌博、不酗酒、不逃票等等,他是难以直接去犯罪的。这就是对爱德温·利默特提出的初次越轨行为和继发越轨行为的“反学反用”。
布拉顿也同样解释说:
一个人出门买票、不随地吐痰、又没有赌博等等的不良行为,已经接近于一个遵纪守法的文明人士了,他再想犯罪,心理上就会有障碍。
这一项措施就相当于是:
布拉顿在一些潜在的犯罪分子心理上贴了一个“文明人士”的标签,引导着他们、或者说是骗着他们从犯罪的高台上一步步走下来。
26、
显而易见,布拉顿的这两项基本措施都是在提前预防犯罪。
在犯罪分子外在的身体上,创造了一个不适宜犯罪的环境; 在犯罪分子内在的心理上,又营造了一个不适宜犯罪的心境。
长时间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普通市民和一些“坏分子”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越来越不喜欢犯罪了。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
太上,不知有之。
所以,纽约市民一开始对朱利安尼和布拉顿的政策并不领情,反而对前几任长官“亲而誉之”。尽管他们哥俩短短几年便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但是在位期间,却一直饱受非议。纽约市民认为他们没有实质性的作为,只会乱弹琴,就好像有人骂扁鹊的大哥没有实质性的医术,只会乱看病一样。
我想这些反对的市民们一定没读过《老子》,所以才犯了同一个毛病:
“心理性选择遗忘症”
凡是患了这种病的人,只能看到冰山浮出的一角,而看不到海平面下的冰身。那么谈到现在,我们是否就已经看清水下的冰身全貌了呢?
恐怕未必。
接下来,我们不妨将犯罪率下降的事件放置于一个更加宏大的时代氛围和社会背景中去俯瞰。或许,又能看到冰身的另一个隐藏部分。
27、
第七,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
【全文链接】:
孙子兵法原文是这样的:“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所以“无勇功”是说不需要多拼命地作战就能赢,战前就能决胜了。而你质疑的却是善战者战绩很好。相当于人家说善学者不需要熬夜,而你质疑说善学者明明考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