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哪些具备成为省会城市的历史地理条件,但未能成为省会城市的城市? 第1页

  

user avatar   ning-nan-zuo-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安庆。

抱着咸吃萝卜淡操心的找骂心情,谈谈此事,不同意的不用骂。

之所以我觉得安徽用安庆比较好,跟“安庆、徽州”的名头关系不大,我看中的,是长江这个资源。

现在用庐州,则皖南的徽宁池太四府的地位略尴尬,往大了发展,庐州不一定同意;但是北边的宿州、凤阳、颍州、亳州又不太争气,这是事实。

所以,安徽不妨重点发展中、南部,然后带北部,就如同山东主打胶东一样。省会不过是一个名头,可省会带来的资源是不可估量的。以安庆为省城,则可依托长江,跟对面的池州,下边的和州、太平连为一体,把“沿江经济带”作为安徽的经济大梁,这样兼顾江南江北,不至偏颇。另外,从大的层面上说,长江沿岸的几个大城市,不过重庆、武昌、南京三处,次一点的就是宜昌、九江,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处,现在唯安徽在长江的存在感弱,可如果沿江的安庆作为省城出现,那其带动的资源足以压制住上一站的九江、黄州、鄂州,而且形成武昌-安庆-南京为节点的长江下游航道经济带,这就上升到国家经济带的层面了。

综上,我个人认为,以安庆为安徽省城,对整合安徽本省的资源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可以在国家发展长江的时候借把东风,把承上启下的这个中间站拿下。最后,最重要的一个,安庆沿江,到时候外环南路一个不小心就跑江南的池州去了,这样甭管皖南淮南,大家都一家人了,吵吵个什么劲啊。

不过这么做,代价也是有的。省城南移带来的也会是资源的南移,这对皖北蒙亳地区长期低迷的经济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如果以“先富带动后富”来着重发展中南部,那以后会怎样,不太好说啊。。。

再说几个其他地方的。

第一,山东的济南绝不能动。自宋金时期开始,山东的中心就在青州和济南摇摆,明朝的时候敲定了济南省城,可实际上山东的经济中心和军事核心一直也是青州。改开以来沿海一带基本都富了,山东同样如此,而且山东自前清烟台开埠、青岛租借之后就注定要东部带动西边了,迟至目前来看,济南以东的淄潍登莱胶威个顶个的猛,有济南支着,西边的东昌、曹州、德州还能捞着点儿,真要是挪到青岛或者潍坊,那西边就哭去吧,要资源没资源,要政策没政策,到时候连官道都会绕着往东修。

第二,河南的郑州没必要动。说郑不如汴的,数数火车道数量去;说郑不如洛的,好像河南府自后唐以来就再没当过河南的区域中心,河谷地形就卡的死死的;说郑不如南阳的。。。你确定不是在开玩笑?

第三,河北的石家庄。河北省城老大难问题,其实挪保定还是留石家庄关系都不大,挪哪儿日子都不好过。而且从目前来看,石家庄好歹还在正太、石德这个东西线上,能兼顾到冀东南的沧州衡水,保定。。。好像没这本事。真要是往大了改。。。我倒是觉得河北变直隶是个办法。

第四,广西的南宁。广西的南宁不一定合适,但是广西的桂林一定不合适,如果广西桂林真还有那么重要的地位的话,历史上就没有太平天国了。

第五,江西的南昌。江西各地,东有建昌抚州,西有袁州瑞州,南有吉安赣州,北有九江南康,不选南昌的话,选谁不选谁,似乎谁都没这个让大家都服气的本事,既然如此,根本没必要换。而且现在江西是以京九线为主动脉,南昌居中调节挺合适的,别折腾。

第六,吉林的长春。南北满铁路没从吉林市过,就注定吉林市离省城越来越远了。

第七,内蒙的呼和浩特。合不合适跟呼市无关,就内蒙那从东到西一字排开的阵势,放哪儿当省会都有一个东西不能兼顾的问题。

第八,山西太原。太原当省会完全没问题,问题在于晋中的存在正好挡住了太原发展的路,拆了晋中就行了,不用挪。

说个历史上的,辽宁(奉天)省会在沈阳,其实是个误会,很偶然的事。清朝之前,明朝辽东都司驻地辽阳,元朝辽阳行省驻地辽阳,金朝东京辽阳,辽代东京辽阳。辽阳沈阳相邻很近,而辽沈又不存在联络东西的问题,所以辽阳还是沈阳,一目了然的事,后金当年也是把都城建在了辽阳,可问题在于,当时的东江、金州、辽西都处于和明朝拉锯状态,位置偏南的辽阳就没有北边的沈阳安全,所以不久之后后金就把都城又挪回到了沈阳,而明清在辽东一打就是二十年,然后就直接入关了,所以辽阳还是沈阳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因为没必要,无非就是辽阳的渊源更深一点。放今天再说这个问题那就是无可争辩的,沈阳的底子那是别地撼动不了的。


user avatar   159271025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提前说一句:知乎盛产杠精,尤其是在行政区划方面,杠精尤其多。我现在对抬杠话题没有任何耐性和讨论的意向,不爱看立即退出即可,千万不要试图跟我杠,没有任何意义。这种类型的问题我也永远不指望说服谁,我就是时不时地写着玩玩,给想看的人分享下各地区的兴衰历史而已,而且我在原回答第一句话就注明了“仅列举可能成为省会而没有成为的”,你如果还想来杠两句,抱歉,最好憋着,因为你说了也没用,我会删评+拉黑。

————————————————————————————

将全国分为东北、西北、中北、中南、东南、岭南、西南七大区域,从北至南开始列举(仅列举可能成为省会而没有成为的):

一、东北

1、阿城市(今阿城区)——中都会宁府

北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国号“大金”,年号“收国”,定都于此。

直到南宋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完颜亮宣布燕京为首都,命名为中都大兴府。金朝的都城才从会宁府迁至燕京。会宁府作为金的都城,历时三十八年(1115年--1153年)。

既然做过大金国的首都,那么做个省会还是绰绰有余的,不过现在会宁府旧地的阿城市在1987年撤县设市,2006年撤市设区,成为了哈尔滨市的一部分,也算是省会了。

2、宁安市(今属牡丹江市)——上京龙泉府

渤海国定都时间最长的都城,长达160年。渤海国有海东盛国的美名,其都城做个省会很正常。

3、辽阳市——辽东郡郡城、安东都护府治地、南京、东京、辽阳行中书省省治

燕昭王时期置辽东郡(今辽阳市白塔区)、自秦至晋,一直沿置,始终为今东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亲率大军征讨高句丽,始克辽东城(今辽阳市老城区)。

唐高宗时,于此设安东都护府,成为东北的政治中心。

神册三年(918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攻占辽东城,置辽阳府。翌年,在襄平老城的基础上,修葺辽阳故城,改为东平郡。

天显三年(92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即帝即位,改辽阳府为南京,作为辽代的陪都,迁东丹国首都于辽阳。

辽会同元年(938年),改南京为东京,置辽阳府。设东京道,统辖40州。

公元1115年,阿骨打称帝,国号金,定都会宁府(今阿城县白城子)。1116年金国起兵攻克东京辽阳府(今辽阳市),仍因袭辽制,以辽阳为东京(亦称东都),作为陪都之一。

元朝时,于此设辽阳等处行中书省。

明朝时,于此设辽东都指挥使司。

满清占据东北后,定都沈阳,威风了两千年的辽阳府遂渐趋没落,远不及沈阳。

4、齐齐哈尔

评论区说的没错,东北地区还漏了一些,比如曾经拥有重要地位的齐齐哈尔市。

齐齐哈尔在满清时代的地位非常高,也曾是清、民两代的省会。

康熙三十年建齐齐哈尔城,三十八年黑龙江将军移驻齐齐哈尔。

此后,齐齐哈尔一直是今黑龙江省实际上的省会,清末建黑龙江行省,齐齐哈尔正式成为省会。

从民国到国朝初年,齐齐哈尔基本都是省会。

1954年,黑龙江省会由齐齐哈尔迁往哈尔滨,至此,齐齐哈尔失去了省会之位,经济地位也大幅下滑,现在省内已位于哈尔滨、大庆、牡丹江之下,人均更是省内倒数。

其实齐齐哈尔失去省会之位也很正常,哈尔滨地理位置、自然资源都更好,再加上清末中东铁路的修建,强势崛起是必然趋势。

5、吉林市

吉林市在满清时代是吉林将军府驻地,实际上也相当于省会了,

晚清光绪三十三年,正式建立吉林省,省会吉林府,为吉林巡抚驻地,民国、国朝初年仍为吉林省省会。

1954年,吉林省会迁往长春,至此,吉林市失去省会之位。不过今日的吉林市,在省内的经济地位也还行,仅次于长春。

吉林比较特殊,省、府(地市)同名,但仍然“痛失”省会之位,可以说相当的憋屈了。这让我想到了明朝的河南府(倚郭为洛阳县),但河南布政司却驻开封府。

另外,明朝的云南府(倚郭为昆明县),也是省、府同名。

吉林之所以失去省会之位,一是地理位置稍次于长春,周边都是平原地带,而吉林市周边多山;二是日本对伪满洲国首都长春的建设,使得长春大踏步地向前,所以在我国建国之初,长春便具有了很大的优势。


东北地区最应该成为省会而没成的城市应该是辽阳市和吉林市。

辽阳市自先秦至明朝的两千年间,始终为辽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但最终在满清时期失去省会之位,现在不仅不如同省的沈阳、大连,连更北边的长春、哈尔滨也远远不如,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最终失去了朝鲜。

吉林市近代以来就为吉林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与长春也并不远,尤其是还与省同名但最终却仍然失去了省会之位。不过好在吉林省府没想办法改掉吉林市之名,比如我省武昌,想办法和鄂州把名字都调换了......

二、西北

1、武威市——雍州、凉州

2、张掖市——甘州

甘州在明朝时为为陕西行都司及甘肃镇的治所,是实际上的“甘肃省会”,甘肃巡抚长期驻甘州,满清时甘肃巡抚先迁凉州,再迁兰州,又迁巩昌,最终定为兰州。

3、陇西县(今属定西市)——巩昌府

康熙年间分陕西为左、右布政使司,巩昌府属陕西右布政使司,并为治所,是甘肃实际上的省会,也是陇右地区最大最繁华的大城。康熙五年,甘肃省治迁往兰州,巩昌府失去省会之位。

4、轮台县(今属巴音郭楞)——西域都护府

5、库车县(今属阿克苏)——安西都护府、龟兹

6、吉木萨尔县(今属昌吉)——北庭都护府、庭州

7、伊犁(伊宁市)——伊犁将军

伊犁是我国西域地区非常重要的战略宝地,伊犁河谷自然条件优越,实际上,在清代,外西北未被割出去之前,伊犁才是西域的军事、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乾隆二十年,平定准格尔。

乾隆二十五年,设伊犁办事大臣。

乾隆二十七年,清政府在伊犁设立“总管伊犁等处将军”(史称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治惠远城,统辖新疆。直辖伊犁参赞大臣,节制乌鲁木齐都统,乌什、塔尔巴哈台等处参赞大臣,羁縻管理沿边哈萨克、布鲁特各部。成为事实上的新疆省会。

但后来沙俄窃取外西北大量领土,伊犁遂仅靠边界线,渐渐失去统领西域的军事、政治功能,于光绪年间正式建省时与省会失之交臂。

8、灵武市——灵州、朔方节度使

西北地区最可能成为省会而未成的城市是伊犁(伊宁市)、甘州(张掖市)、巩昌,此三地在明清时期都长期为实际上的省会,但最终都因为种种原因而与省会之位失之交臂。

三、中北

1、天津市——清末直隶总督天津府

2、大同市——平城

大同曾为北魏国都,辽金时期都曾以大同为西京,大同曾长期作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3、张家口市——宣府、宣大总督驻地

宣府的兴盛最要在明朝。

4、张北县——曾为民国察哈尔省省会。

张家口市、张北县、宣化区其实应该放在一起来说,如果塞外分省,比如民国那样,这块地方很可能就成为省会,因为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5、承德市——曾为民国热河省省会。

6、临漳县(今属邯郸市)——邺城、邺都、三国故地,六朝古都

曾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后被隋文帝杨坚彻底焚毁,自此遂一蹶不振。

7、包头市(包头市九原区)——九原郡

九原的辉煌在宋代以前和近现代,现在为“较大的市”,内蒙古地区最大城市。

8、保定市——清直隶省省会

保定自清初直隶巡抚由真定迁来以后,长期为直隶省之省会,直至民国,民国及国朝初年,仍几次作为河北省省会,但终究没有做省会的命,省会终归了真定。

9、正定县(今属石家庄)——明保定巡抚真定府、清直隶巡抚真定府、常山、镇州

正定县,原名真定,因为避讳雍正名讳而改名,清初曾为直隶巡抚驻地,康熙八年直隶巡抚迁往保定,失去省会地位,没想到后来民国时期,真定府下面的石家庄——天下第一庄崛起,又有了做省会的资格,只不过行政中心已经不在真定了。

10、青州市——青州府

青州曾长期为今山东地区的政治中心,古九州之一,直至明初洪武九年,省治由青州迁往济南,青州遂开始日趋没落,但明清两朝好歹还是青州府治,到了国朝,政治地位已经下降为潍坊市下属的县级市。可悲可叹的昨日黄花。

11、临淄区(属淄博市)——齐郡

临淄的辉煌主要在秦汉及以前。

12、曲阜市

儒家文化的发源地,鲁国国都。

中北地区好像找不出哪个最应该成而又没有成省会的,因为大家的历史地位都不差,谁又压得了谁一头呢,想来想去,可能最大的问题在于给河北省找个合适的省会,考虑到近几百年的历史,这个“最”字可能应该用在保定身上。

而实际上最有资格成为河北省会的就是京、津,撇除做了首都的北京,天津才是最应该做河北省会的,只可惜天津把河北其他地区给甩了,既享受了便利、吸取了资源,又没有承担责任。

四、中南

1、洛阳市

2、开封市

3、许昌市——许都

3、郧阳区(今属十堰市)——明郧阳抚治郧阳府,管辖秦、楚、豫三省交界地区,后未发育成省

3、襄阳市

4、荆州市(江陵)

5、九江市——明九江总督驻地

6、赣州市——明南赣巡抚赣州府,管辖江、粤闽三省交界地区,后未发育成省

五、东南

1、徐州市

2、淮安市——漕运总督驻南直隶淮安府

3、凤阳县(今属滁州市)——明中都

3、扬州市

4、镇江市

1928年至1949年2月,镇江市为江苏省省会。

5、苏州市

苏州的历史实在是太辉煌,仅从奠定了今天分省区划的明朝说起。

应天巡抚又称苏松巡抚,宣德五年由南畿浙西巡抚析置,辖南直隶之苏州、松江、常州3府。

景泰六年,增辖南直隶之镇江及浙江布政司之嘉兴、湖州共3府。

天顺五年(1461),去浙江布政司之嘉兴、湖州2府,增辖南直隶之应天、太平、宁国、池州、徽州、安庆、镇江7府及广德直隶州

其后,所辖之地略有变化,但大体以苏、松、常、镇、宁(宁国)、徽、太(太平)、应等府为主,有时包括浙西地区,因所辖地主要位于江南,又称江南巡抚。

嘉靖三十三年之前常驻应天句容县,其后凡汛时移驻苏州,平时仍驻句容。

满清改南直隶为江南省,分左右布政司。

从满清顺治十八年起,右布政使驻苏州。

雍正三年,苏、皖正式分省,江苏巡抚、江苏布政使全部驻苏州府,苏州开始正式成为江苏省会。

民国江苏都督府仍驻苏州。

民国十六年,江苏省会迁镇江,苏州持续了两百年的江苏省会宣告终结。

6、安庆市

安庆的辉煌始于明末之安庆巡抚(又称安庐巡抚)。

乃是为阻遏农民起义军攻势而设,析置于崇祯十年,后常置不罢。

最初辖应天巡抚之安庆、庐州、太平、池州4府,河南巡抚之光州、光山、固始、罗山4州县,湖广巡抚之蕲州、广济、黄梅3州县,江西巡抚之德化、湖口2县。

直至明朝灭亡,安庆巡抚辖区略有细微变化,但安、庐、池、太四府始终为其基本辖区。其首任巡抚为史可法巡抚驻地初驻六安州,后移驻安庆府。

安庆巡抚在明末很多官方史料中常被称为“皖抚”,所以安庆可以说是很早就与今日安徽之简称“皖”进行了绑定。

清初改南直隶为江南省,康熙元年,撤销安徽操江巡抚,始设安徽巡抚,驻安庆。

康熙四年裁凤阳巡抚,所属庐州、凤阳2个府,滁、和2个州归并安徽巡抚管理。至此,安徽巡抚负责安徽全境巡抚事宜。

康熙六年,改江南右布政使为江苏布政使司,江南左布政使为安徽布政使司。两省雏形已现。

等到乾隆二十五年正式分省以后,安庆为安徽省省会。

从明末至建国前,安庆始终为今安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在清末至民国时期,安庆亦是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之一,有长江五虎之称。

建国以后,安徽省会迁往合肥,安庆的政治、经济地位随之迅速下降。

安庆还是比较可惜的,安徽省之名就取自安庆+徽州,都做了两百年的省会,最终还是失去了。

其实,我个人始终认为,就安徽省而言,重点发展长江一带才是上策,省会更宜定在长江沿岸的几座城市之中,比如安庆。

而今天的安徽省,因为省府在合肥,其实是忽视了皖南几市,也没有充分利用好长江的优势,相比于湖北、江苏、江西,安徽并不像一个长江流域的省份。

当然,安庆也不是没有缺陷,最大的问题是安庆的腹地太过狭窄,市区仅局限在长江边上一小块地域,北边就是山区,同怀宁县都隔着山区丘陵,长江南岸又是莽莽皖南山区,难以集中大量人口,这一点就远不如武汉、南京了。

或许太平府之芜湖县做省会也是不错的,能够发挥沿江优势,带动沿江两岸,并同南京、宣州形成规模效应,全面融入长三角。

不过考虑到历史惯性,安庆还是比较适合做省会的。

另外,若把范围扩大到整个江南省,个人认为要是当年不是苏皖分省,而是吴淮分省,或许更有利于今天吴、淮、徽三地的发展。

江南省包括苏、常、镇、宁、扬、通、泰、宣、太、池、徽、安、滁、和等地区,省会南京居中,发展重心在江和海。

其余为江淮省或淮海省,且至少保留淮安、徐州、盐城、海州(连云港)、庐州(合肥)等重要城市,发展重心在淮和海。

这样可能对大家都好。


7、绍兴市——会稽郡、越州

8、建瓯市(今属南平市)——建安郡

建安郡原本是今福建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

吴景帝永安三年(260年)分会稽置建安郡。郡治建安(县治在今福建省建瓯市一带),属扬州。几乎统辖今天的整个福建省,包括现在的福州(侯官县)。

建安郡领八县:建安、建平、南平、邵武(最初称昭武县,西晋元康元年,避司马昭讳,改名邵武县)、将乐、东安、侯官、吴兴。

从三国到南朝的几百年间,建安郡治(今建瓯市一带)始终为福建的政治文化中心,但到了南朝陈至隋朝,建安渐渐失去其原有的政治中心地位,闽州开始崛起。

总之,就整个东南地区来说,在历史上辉煌过的城市还挺多的,尤其是在明、清、民三朝,有好些府州都曾经做过行政中心,一个原因就在于南直隶经济发达,分省较晚,变动幅度很大。相对而言,可能最应该成为省会而又没成的是苏州市和安庆市,毕竟两地自满清以来就已经做了两百多年的省会了,结果最后都把省会的位置给丢了.....

六、岭南

1、桂林市——明清民三朝广西省省会

2、梧州市——明两广总督驻地

3、肇庆市——明两广总督实常驻肇庆府

4、河内市(今属越南国)——交阯刺史部、交阯郡、安南都护府

七、西南

1、康定市——民国西康省省会

2、奉节县(今属重庆市)——巴州、信州总管府、夔州总管府、夔州都督府、夔州路、夔州府

3、广汉市(今属德阳市)——益州

4、江北区(今属重庆市)——江州、巴州

5、松潘县(今属于阿坝)——明松潘巡抚驻地,未发育成省

5、大理市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邀请我,就去看我的书。




  

相关话题

  北黄海冷水团是什么?对黄海海域的海产养殖有什么影响? 
  世界上哪儿的土地最适合古代国家发展兴盛? 
  应如何解读《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的“二湛通道”? 
  什么时候或者什么情况下年轻人能开始愿意投身去建造自己的家乡,而不是为其他城市的建设付出青春呢? 
  东汉时期,曲梁长是个什么官职(曲梁属于魏郡的一个县)? 
  甘肃省为什么有很多单字县,其名称来源的历史渊源和依据如何查询获取? 
  明清时期的福州人莆田人为什么支持海禁? 
  大家看好徐州未来的发展吗? 
  除了自己的家乡城市外,你最喜欢哪座城市? 
  如何解释与评价清代一城多县的情况? 

前一个讨论
明朝内阁首辅或大学士的儿子能靠他爹有什么官做吗?
下一个讨论
你认为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是哪一刻?





© 2024-06-0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