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我们的创造力都被谁毁掉了? 第1页

     

user avatar   hei-sen-lin-mu-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应该庆幸中国教育没毁了甚至还培养了你本来就不多的创造力。

2013年,丹麦一家电视台制作了一档节目,用四期近四个小时的节目时间讨论了中国和丹麦初三(9年级)学生在阅读、数学、团队合作、创新以及英语能力上的对比。

关于创造力有一个根据线条画画的比赛,每个人画十几张然后挑出具有创新价值的作品:

这是中国学生的创意作品的:



很熟悉的灵魂画风对不对……

还有一个跳脱题目约束的:


看看下面是丹麦学生的:

还算中规中矩,创造力就免了……

这一副是丹麦学生中唯一一幅被认为具有创意的。

但下面就崩坏了:


最后结果,原创性、灵活性、思维开阔性、创意拓展性四个指标上中国学生被专家认为创意能力明显好过丹麦同龄人。还有其他阅读理解、数学、团队合作的比赛,丹麦学生毫无例外以各种方式被碾压,最后在英语上扳回一城…

创造力本来就是一种稀缺的高级能力,需要建立在对事物的认知与理解上。没有知识,大脑就会被最原始野蛮的欲望与最直白的表象所占据。

再加上没有常识、理解不行、逻辑不行、团队不行,还谈什么创新?!

最需要创新的互联网产业,欧洲没一家能撑得起体量的大公司。

这就是所谓快乐教育的后果。

更新三点:

1、评论区老有人认为这个测试随机性太大,不能反映创造能力。那自己大可以根据两条线试试去画个十几张,就知道这绝对是要把脑力榨干的。通过这种极限测试把普通人的灵感全部激发出来,然后选取符合创新的作品,因此不存在多少随机取巧的可能。

2、对于中国优等生vs丹麦一般学生的说法,只想说中国的优等生并不是按创意筛选出来的,甚至有认为学的越好越呆板的观点。而丹麦教育侧重启发创新,这也是测试前丹麦师生在明知知识不及的情况下依旧自信满满的原因。

3、关于样本问题。

先不论视频里两所学校在每个学生上投入的资源 绝对量上相差太大(比如每班人数、经费、环境)。从国家内部差异来看丹麦这所学校更接近丹麦全国真实水平,而哈尔滨的这所学校在全中国也只能说是中游偏上的水准。

难道丹麦专家不知道中国差异?仔细去看就知道真不是。

节目中就提到了上海的PISA测试,这次比赛的内容也正是pisa中没有的。丹麦人知道上海学生的出色表现,更知道这只是中国的一小部分。(中国内部的巨大差异是西方主流舆论津津乐道的黑点。)节目组在哈尔滨选一所学校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两国样本的代表性。

但实际上,如果单纯要比较两种教育方式优劣,其他变量越接近越反映真实情况。因此,考虑到体量与发达程度,无疑拿上海与丹麦比更具有参考价值。

可以说这里选择哈尔滨的学校在创造力比赛方面已经是中方让子了,但最后的差距仍旧是悬殊的。如果说丹麦专家的结论不够客观,那也就在这里了。

请质疑样本代表性甚至丹麦教育专家结论的各位想想是不是既小看了丹麦人又对国人过于悲观了。

可惜视频找不到了,还好有文章在这里:

m.tiexue.net/touch/mip_

看完你就明白为什么最近英国人要引进中国教育方式了。

感谢评论区提示:

视频资源直接在b站搜“9年z班vs中国初三13班”


user avatar   yuhang-liu-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我们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什么叫“行业领袖”?首富?菲尔兹奖?政府总理?那高考状元达不到这种级别不是很正常么?因为对这种级别的人而言,高考成绩也许是他们生涯发展中影响很小的因素了。其实我看过那些高考状元的人生轨迹,也不差啊,顶尖名校毕业,找到一份世俗眼中“很好的工作”,中年时期很多跻身管理层,基本全部达到中产阶级以上,绝对算是普通人当中的佼佼者了。至于要达到更高的社会地位,或者在自己的领域做出更出色的成就,这就真的不是一次高考的成绩可以预测的了。

其实如果反过来看,去看看大陆出身的各行各业处于顶点的人,比如政界领袖,商界前20企业家,学术界各种大牛学者,等等,去看看他们的学历,基本会给人一种绝望的感觉。保守估计其中一半以上本科学校都是北京那两所学校吧。

扯了这么多,并没提创造力的事情,只是批驳下 “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推出 高考毁掉创造力 这么个逻辑。把高考成绩和人生成就机械类比是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是,创造力和世俗成功也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创造力是什么,怎么来度量,本身就是一个很玄乎的问题。从我自己的学科背景来说,数学家中有创造力的代表,大概得算拉马努金 了吧。不过这种创造力真心是天赐的,不是任何人都具有的,也不是什么标准化考试能“毁掉”的。本来就没有的东西,谈何毁掉。。


user avatar   yi-ji-12-74 网友的相关建议: 
       @黑森林慕斯

那个两条弯儿线

的回答我随便画了画想到了这些东西。。。


user avatar   bingo-liu-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的各种新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假如这个新闻特别反直觉,而且摆出一副“定体问,这国怎,我陷思”的众人皆醉我独醒态度时,你得先琢磨琢磨这个新闻的可信度。

所以咱们先来问问“是不是”。

首先

我们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见《上海教育》2011年12A期第34页)

然后这是我查到的《上海教育》2011年12期目录:

难道这个所谓的研究纯属胡说八道?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我又到网上搜了一下,结果发现这话最早的来源之一竟然是文汇报:

袁振国的名字我是听说过的,按理来讲,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也是家比较靠谱的机构,假如他们真有类似研究,那总得有个研究成果吧?结果我搜了一下,没搜到相关研究的信息。

不过不要紧,既然这话是在华东师大60周年校庆的主题论坛上说的,肯定会有相关发言记录,仔细一查,果然让我查了出来:

“别人做过的”!

“别人做过的”!

“别人做过的”!

嗯,到这我不禁又手贱搜了一下当初报道这事的姜大记者,结果发现真是了不得,这位竟然是文汇报的首席记者!上海新闻奖一等奖得主!三八红旗手!我就问你怕不怕!

人家嘴里明明白白的“别人做过的”,到了这位首席记者这就变成了“他们研究院刚刚完成的”,果然首席记者就是与众不同呢。

不过到这还不能算完,这个“别人”到底是谁呢?于是我继续查了下去,总算是挖到了根上

2007年8月6日,“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发布《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这是我国首次针对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进行的调查报告。报告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杂志和21世纪人才报联合编制,旨在让社会了解1977-1998年我国高考状元的职业发展状况和所取得的成就,为一年一度参加高考的考生及家长理性选择高等院校和专业,为本科毕业的高考状元选择自己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为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探索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广大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和高考研究人员研究教育问题提供参考,期望社会能公正、客观和理性地看待高考状元。

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了!让我们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研究的!高考状元无法成为行业领袖的秘密,就由我们来揭穿吧!

纳,纳尼?不是说好的3300人么?怎么只能查到这么几个?不过没关系,一百多人都没出现一个行业领袖,也足够说明问题了啊!我们看看,这个报告到底是怎么界定“行业领袖”这个概念的!

我总感觉有哪里不对:按照这个报告的逻辑,大部分状元(尤其是80年代及更早期)的信息都已经查不到了,能查到的状元信息都比较靠后。那么假如一个人在1985年参加高考,之后从事学术道路,那么在2007年的时候就要做到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或者美国、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才能被算得上是“行业领袖”……

难度太大了吧老铁?

不过没关系,学术界循规蹈矩,报告中不还提了一个“2007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么?杰出校友,这个难度应该没那么大了吧?

中央委员!

国内外上市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

这分明是逮个蛤蟆硬要挤出脑白金的路子啊!

作为一个正常人类,咱们得知道这么个事:到十八大的时候,“60后”的中央委员也仅有10人。而第一位“70后”中央候补委员诞生于2016年。

所以在2007年用这个杠杠作为“行业领袖”的标准去衡量这些78年以后的高考状元,是不是有点太失心疯了?


所以咱们最后总结一下吧:

一个不靠谱的网站用不靠谱的方法,做了一个不靠谱的研究。

然后一个还算靠谱的人在华东师大校庆的论坛上引用了这个研究,被一个不靠谱的记者发表到了文汇报上,最后被人言之凿凿的当作证据来攻击现行的教育体制,这简直就是妥妥的丁公凿井啊!


中国人的创造力被谁毁掉了我不太清楚,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一些无耻文人跟记者的创造力肯定是没有被毁掉的。


user avatar   sheng-fan-jin-y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倒想反问一句那些觉得高考禁锢了创造性思维的先锋人士一个问题。高考到底是什么?


为此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高考是什么的回答,在此,我贴给你们看。

圣范锦意:为什么喊了多年的素质教育,上补习班的学生却越来越多?


你们想过为什么明清要用八股文作为科举的唯一吗?
难道真的仅仅只是禁锢思想吗?
古代通讯技术落后,有时候皇帝死了半年了,偏远地区的年号还没改过来呢?
那如果不能指定一个百年不变的应试规则,可能规则改了三年了,偏远地区的人还没改过来呢?
读书不是一天两天,十年寒窗啊,今年考八股,明年考九股,偏远地区的人还有什么希望和发达地区的考生竞争吗?
不考儒家经典,考新书的话,想过偏远地区的考生根本就没看过这些新书吗?
八股文确实禁锢思想,但是,如果你们看过历代状元写的文章,他们写的八股文思维之活跃能让你叹为观止。
回到素质教育。
我国贫富差距之大,地区发展速度之不均,各位在座的难道心里不清楚吗?
如果贸然素质教育,高考作文写《iPhone和我们的生活》、《我眼中的大疆无人机》。
山里的孩子怕是只能交白卷了吧。
素质教育,考琴棋书画,欠发达地区就不用考了吗?
素质教育,就是对落后地区的嘲讽,嘲讽他们何不食肉糜!
可能沿海地区的孩子看见iphone习以为常,平时玩玩航拍,琴棋书画司空见惯。
但是对于广大内陆欠发达地区的考生,他们唯一能参加高考的武器,就是那十年如一日的老旧教材。


高考只有两个目的,


第一,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不看脸的上升渠道。

第二,给整个国家的人才提供一个流通的机会,促进国家的完整统一。


没了,就这两个目的。


创造力?对不起,不在高考的考虑范围之内。


高考是一套固定的模式,只要有固定的模式,就会有找到突破口的人,高考状元也就应运而生。


但是,高考状元和创造力之间,和行业领军人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我觉得全民有梦想,有想象力,是好事。但是创造力和想象力是不一样的。


如果一个人光有想象力,而不知道如何去实现,这种想象力只能叫白日做梦,而根本不能称之为创造力。


就拿知乎上这一亿用户来说,绝大多数人其实都不创造内容。但是,很多人在评论区却可以指点江山,思维跳跃。有一段时间我就奇怪,在评论里面上蹿下跳,旁征博引的指责和批判回答者,为什么自己不去写一个回答呢?


后来,我和一个网友聊天,这位网友和我说,你看啊,你写一篇回答,可能里面包含十点内容,对你来说,你能很巧妙的,用你的逻辑思维把这十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娓娓道来。但是你看这些评论区大神,他们永远只会抠一个点,只会在你的逻辑里面找你的漏洞。这就是最大的差距。你给他们一个点,他们能侃半天。你让他们找到十个点之间的联系,就都哑火了。这个世界难就难在,找到点与点之间的联系。


所以,嚣张的喷子车载斗量,但是优质的回答却凤毛麟角。


中国真的缺乏创新?


别逗了,五年前的我们根本想不到五年后的中国,钱包也不用带了,遍地都是共享自行车,外卖直接干趴下了方便面,APP无所不能,煎饼果子都链接进了互联网。五年前的我们根本想不到,一年四个季度,每个季度都能有截然不同的火爆游戏席卷全国。五年前的我们根本想不到,中国电影市场居然火爆到了这种程度。五年前的我们根本想不到,居然出现了一个小米,当我们都以为雷军想当乔布斯的时候,小米居然变成了沃尔玛。


都是创新啊。谁钦定了创新必须是某个特定的样子?谁钦定了高考状元就必须当行业的领头人?


每天都有无数新的行业诞生,现在谁能预言,到2020年,中国又会出现多少以前根本没想过的行业?


一篇思维这么狭隘的文章,居然圈起了这么多思维狭隘的网民在网络上大肆抨击中国的创造力。


这才是最恐怖的地方。


反智才是扼杀创造力的罪魁祸首,高考根本不是。


user avatar   shimotsuki-rur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以为你小时候很有创造力,其实只是你的知识储备不够你理解一些事情,你只能依靠自己极其有限的知识去胡乱解释一些东西。大人们就会觉得你脑洞真大,真有“创造力”。只是这个“孩童时期的创造力”真的是大人时期的、我们现在所讨论的“创造力”吗?

当然,这并不是说小时候大人们夸你有创造力是假话。只是这个“有创造力”的标准其实是基于几岁的孩子而言的。我觉得,站在严肃一点的角度上来看,没有多少人会觉得一个小孩子天马行空的“创作”是多么的优秀。


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新奇的想法也很难凭空产生,我们常说的有创造力实际上还是基于已有知识的巧妙组合,无论是科学还是文学,皆是如此

固然,像小孩子一样用极其有限的知识组合去解读未知的东西也算得上是创造力的一种,但我认为小孩子的这些解读不代表具有创造力的原因是缺乏合理性和事物间的潜在联系。

我们往往会认为小孩子的一些“幻想”惹人发笑,但在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却不会觉得自己的这些想法多么可笑。这只是因为随着思维的成熟,我们对合理性的要求潜移默化地成长了(比如现在有人告诉你下雨是因为老天爷哭了,你会夸他有创造力还是觉得他是个中二?),我们会不自觉的去寻求合理化的解释(所以说看子供番不能带脑子,FIM!),而小孩子们的幻想往往正缺乏合理性。

与之类似的是,人们恐惧的事物往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是因为随着知识储备的增多,人们逐渐发现有很多恐惧其实是不切实际的(如怕鬼等),以及很多事物对于普通人来说已经缺乏了讨论的价值。换个角度想,就“为什么会下雨”这个问题,大人们的讨论显然比孩子们的讨论干涩无聊得多,也不那么有“创造力”,但这只是因为你太熟悉为什么会下雨这个问题了。至少在“为什么会下雨”这个问题的科学解释出来的时候,它能算得上一个开创性的研究。


那么到底什么算有创造力呢?

譬如,人们会把同一个数学定理用看似毫无关联的诸多不同方向的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出发去论证;还会去试图证明 PPT 和 Java 的泛型是图灵完全的;还会感叹于推理小说中罪犯们令人惊奇却精准无比的犯罪手法;还会震惊于小说家们构建的一个个与现实不同却真实无比的异世界;还会询问龙的生理结构;甚至还能说地球和火星间有一个茶壶、车库里有喷火龙,等等。

当然了,伟大的作品也并不是所有的元素都看似有合理性。比如克苏鲁就明摆着告诉你不可名状,似乎从头开始就否定了合理性的要素;以及面神就是这么凭空出现,完全不如耶稣基督那样有历史的厚重感。但他们确实有着内在的合理性——“未知、不可能现象发生了这件事本身就足够可怕”以及“智能设计是可笑的”之类的观点。


所以创造力到底为什么是稀有的?因为它要求你有足够支撑你进行艺术创作或科学研究的知识,还要求你合理地把他们组织在一块儿。

“合理的把两个看起来毫不相干的玩意儿组合在一起,却又不会完全把我吓到”,这就是我第一次看到人马这种生物的时候的感受,创造这家伙的人一定是个充满了创造力的天才。


请注意知识储备本身的重要性。从事实表现来看,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有更好的创造力表现,而不是从未接受“教育体制”荼毒的农村孩子创造力更好。尽管关于人、马、人马这些事情几乎人尽皆知,但最后能把他们合理地联系起来的能力也不是能够凭空产生的。


所以,回到题干本身,我的观点是:也许这么承认很难,但创造力真的是一个很稀缺的东西,并不是人人都有的,故而也就没有毁掉的说法了。


我无意去论证这个“新闻”到底真不真实,无论有没有这个新闻,中国教育长久以来被吐槽的一点往往就是它会“毁掉”孩子们虚无缥缈的“创造力”。同样的,用高考状元也有成功人士来论证创造力没有被毁掉也显得有那么一点不太有力。

在我看来中国教育制度的不合理性和网瘾一般,背了“毁掉孩子”的黑锅,掩盖了大多数人对实际情况的看法。

从最切合本题的角度上来看,最大的原因之一无疑是这个社会对“离经叛道”的容忍性极低,无论是社会氛围上,还是经济压力上,还是资源的有限性上。

从社会氛围上来说,主要在于孩子们的人权在家庭中不受重视,社会上对人们做一些不那么传统的事情的容忍度低,不同职业在被对待的态度上有了实践上的三六九等高低贵贱,等等。

经济压力这方面我觉得无需多说。

资源有限的方面,虽然不能奢望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极为顶尖的教育这种程度,但至少,支持学生们发展自己的兴趣应该要能做到——无疑,现在做不到。


以上所有观点、解读与对各个作品的理解均源自个人经历与看法,未查证、未搜寻相关的已有研究作为论据(我以前应该也没有看过相关文献与科普,至少我想不起来)、未有统计数据支撑,仅代表个人观点,请勿对号入座,引起不适请认为本人在胡诌。并且保证原创性,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以下是抖机灵。

科学上,我们一般管没有科学理论基础的幻想叫民科。

文学上,我们一般管没有文学理论指导的作品叫中二。


user avatar   tombkeep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李彦宏是阳泉高考状元,刘强东是宿迁高考状元。周鸿祎不是高考状元,因为他根本没参加高考,是保送上大学的。还有如张朝阳,高考时不是状元,但在清华物理系这种学霸扎堆的地方能考班级前三,能拿李政道奖学金。

其次,这个问题,和那个问题 如何看待广为流传的清朝状元名单与落第秀才名单? 是一个问题:

人的学习成绩和智力正相关,和成就正相关,这不是很复杂很难懂的事儿。但这类问题为什么总会重复出现呢?


user avatar   chuwenfei19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应试教育有弊端,这是没有问题的。

但要说应试教育毁了创造力,这就有待商榷了。别说,现在的考试,还是考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等多门学科。就算只考写文章一样,也不至于就毁了创造力,顶多也就是让某方面的人才稀缺。科举体制下涌现出来的优秀人物,那也是不胜枚举的。

应试教育存在的一个重大理由,还不是教书育人的理由,而是公平的理由。相对而言,应试教育对普通人来说是成本最低的教育,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教育的普适性和公平性,能够让就算一个偏远山村的孩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进入高等学府,进而改变自己的命运。让整个社会的阶层不至于彻底固化,还有流动的可能,还能大体上保证中国的生命力。

像中国这样近14亿人口的大国,并只是北上广深,还有广大的农村地区和贫困人口,目前中国规定的贫困线也才仅仅人均不足3000元。即是说一个三口之家,年收入9000元就算是脱贫了。可见中国的贫困标准有多低。

在如此低的贫困标准下,你说不要应试教育,改素质教育,现实吗?我们当然希望一个孩子能文能武,能歌能舞,可是,教育的成本会是多大呢?

假如以后高考不再是那九门功课,让各种所谓的素质成为评判的标准,那么出身寒门的学子还有晋升的希望吗?他们的创造力恐怕会被极大程度压制吧。


user avatar   wang-yiming-8-96-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此答案仅针对自然科学领域的创新行为*

不觉得高中阶段之前的应试教育是影响创造力至关重要的因素。就像其他很多答案说的,初始的知识积累对所有高水平的创造都是至关重要的(此处高水平的创造指的是在人类已有知识上做出新的突破)。基础教育强度大,学的快一点就能早一点完成知识积累。强度小学的慢就要学的久一点。诚然学习强度大会剥夺一些孩子们进行低水平创造的时间(此处低水平创造是指在已有知识框架上的用新方法进行的验证性实验或是通过整合和小的改动得出的衍生结论),不过相应可以换来更早开始高水平的创造。可能有人会说幼年低水平的创造是高水平创造的温床。然而创造力的驱动力是好奇心。而好奇心和智力的联系超过和经验的联系。而智力是可以通过学习过程得以加强的。所以这是基础教育和创造力的第一层关系。

智力,即思维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过程得以加强的。此处将思维能力分为线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首先讨论线性思维能力。线性思维能力和基础知识学习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首先基础教科书中在阐述一个新的理论之前都会介绍得到这个结论的方法(公式推导,实验设计等)。这些方法都是古今中外杰出科学家用来解决问题的过程,是逻辑思维的最好展现。了解这些科研方法,进行模仿,达到融会贯通并创造属于自己的科研方法,就是发展和训练线性思维最基础途径,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其次,在运用这些结论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的思维链条可以得到延长。经常解决复杂问题,会让我们将一些简单思维过程打包成程序化的模块而把脑力用于更深入的整合性思考(俗话说想的更远)。当我们的思维链条延长到前人从未企及的地方,新的知识就产生了。这是基础教育和创造力的第二层联系。

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样对发散性思维有重要帮助。发散性思维不是凭空发散,而是把两个本不相关的知识点连接起来。这需要足够的知识储备来提供可供连接的点(你若想突破人类知识的边界最起码要知道人类知识的边界在哪)。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这么提倡跨领域合作。其他领域的人才可以带来新的知识。而即使是一个领域内的顶尖天才,也不可能在对另一个领域一无所知的情况下通过顿悟运用该领域的方法为自己的研究带来新的思路。也就是说,高水平的创造活动有时必须存在于群体层面,是一人之脑力所不能达成的。不过,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最起码可以让我们知道我们应该找哪个领域的专家谈合作。这是基础教育和创造力的第三层联系。

最后,有了创新的知识积累还要有将想法变现的土壤。我想就机制层面谈一谈鼓励创新的方法。就科研领域来说,许多评价学校和机构首要创新能力的指标就是发的文章。然而很少有期刊愿意刊登失败的研究成果。因此任何一个科研项目开始之前,导师和学生都会评估投入和回报比。考虑因素包括1.这个项目要多少钱 2.可能会耗时多久 3. 成功的可能性 4. 做成之后的影响力。然而解决新问题的本质就是要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如果知道能预知这个课题的结果那就不用做了。所以一般可以定性的把研究课题分为高风险高回报(解决人类知识边界上的最前沿问题,完全没有先例可以参考,难度极大),和低风险低回报(对已有的体系进行改进,或者发展体系的其他应用)。如果决定课题一开始的目的就是发文章,而如果实验失败了就发不了文章,发不了文章就毕不了业的话,相信很多人就会选择低风险低回报的课题了。那么重要而艰难的课题由谁来解决呢?所以只看文章数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学校或一个组的创新水平,要结合课题难易程度和重要性才可以。

所以要想提高科研创新水平,就要创造合适的物质和心理环境让研究者敢于啃硬骨头,大课题。物质条件不用说,我国对科研的投入在一天天加大,科研环境也在逐步提升。精神层面,我的愿望是 1. 更多期刊愿意接收negative results,让科研变成一门没有失败的职业。毕竟避免后人走弯路和直接得到答案本身同样重要 2. 不要把文章数作为评判科研工作者的唯一标准。读一读每个人的毕业论文,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看到他们的尝试,他们的智识发展,让每个科研工作者的努力都得到承认。

希望所有的科研工作者都能保持孩童一般的好奇心;希望我决定研究的每一个课题只是因为它"看起来很有趣,我想知道为什么。"


user avatar   alan-p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只想说,当年严介和的儿子和我姐夫一个宿舍。。。某大专。。。

如今,你见过哪个富豪家孩子还只能上大专?

这就是素质教育,自主招生,私立学校等等带来的结果。

你是严介和这种家庭么?

不是?

那就屁股坐正点。

讲点别的吧,当年我刚上我们那个市最好的高中的时候班里排名20多,后来很快就前五名了,这还是我英语长期徘徊在及格线的结果。刚入学时候前十名就两农村的,很快前十至少五个农村学生了。

如今什么状况,我姐家小孩去年上的初一,考我们当地最好的一个私立中学,同样的分数交的钱多30%,因为他是农村的。到了今年什么情况?不再招收农村学生了。这是农村孩子十几年下来智商变低了?不是,是农村的老师都去城里私立小学或者去苏南上海的学校任教了,教师水平下降的厉害。比如我初中时候的班主任已经是我外甥读的这个学校的校长了。

市场经济下就这么残酷,你们不要以为你们读了个大学,时代就不会变了。现在已经不是你读书的时代了,不求你能阻止这个大潮。但是别把屁股坐歪了,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钞票。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硕士论文研究情趣内衣?这一类研究具有什么学术价值吗? 
  很多人认为自己的大学生活的状态是空虚寂寞浪费时间,相关机构有没有相应的对策? 
  为什么有的人容易成为学校暴力的受害者? 
  什么原因阻碍了中国人的发明和创新? 
  如果做父母需要考试(对后代的培养观念和教育方式),不通过就剥夺生育权,并且考试比高考还严格会怎样? 
  中国教育体制下, 对于以高考为最佳出路的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成绩差能说明什么? 
  我的女儿想成为流量明星怎么办? 
  为什么这是谣言,还行政拘留? 
  怎么看待一些“知道了怎样,不知道又怎样”,学生自我安慰,想要快乐教育的出发点? 
  作为研究生,你有什么想告诉想读研的人? 

前一个讨论
未来五年中国有否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导火索会在什么方面?
下一个讨论
2017 年,哪些事情让你感觉到了经济不景气?





© 2024-11-2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