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移民国外后的生活是怎样的? 第1页

        

user avatar   kumajiang-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昨天看到了双彩虹 分享给大家 据说看到双彩虹会有好运气,希望大家都有好运气

看到有人说想多看些照片,因为搬到岛上没有多久也没有什么时间拍,有时候随手就拍一些,不过岛上风景很漂亮,有兴趣的话我以后会多放些照片

这是我女儿上学的路,其实就是我家后面的trail,就是小径。加拿大有很多trail,所以平时走trail算是这里人一大消遣和运动。通过trail就是她的小学。其实这里的公立学校也是按学区入学的。也就是说这里是有学区房的。中小学每年也会有排名,排名好的学校,周围的房子自然就比较抢手,相对房价肯定就会高,不过不同于国内,学区房不一定要自己买的,租的也是可以的。但是华人还是比较在意学区这件事情。当然更有钱的华人肯定就送私立了

再跟大家介绍我们家三个小朋友

这是老大,一只不爆毛的布偶,最大乐趣就是躺在各种软的地方

这是老二,一只可能已经成精的英短,手非常欠

最后是澳牧弟弟,它还是个小宝宝,非常好动

——————————————————————————————————————————

原答

最近我们刚刚从温哥华搬到了温哥华岛上,我们岛上买的house是面对大海的,我坐在客厅里看着外面大海的时候真的感觉到什么叫岁月静好。

其实本来我们在温哥华白石镇那边住,那里也都海边小镇,之前买了房子也是学区房,本来也不想再搬了,但是感觉温哥华人也越来越多,路上有时候居然开始堵车,甚至有时候会开始找不到停车位。我和我老公都是上海人,我们移民就是因为受不了人多和喧闹的环境。我甚至开始觉得温哥华都好吵。我们把温哥华的house卖了之后在温哥华买了一个townhouse 和一个公寓房子放租出去了。然后决定搬去温哥华岛,在那里买了一个面对大海的house, 岛上的房价比温哥华低不少,所以我们换了一个非常大的house,考虑到之后可以接双方的父母过来一起住。

岛上淳朴很多,人也少,生态环境更好。经常看见鹿在路边散步。行人也会彼此打招呼,少数族裔也少,有点像20年前的温哥华。

我们来加拿大快3年了,现在的心态越来越躺平,我老公是做物流的,疫情之后一直都在家工作,因为搬到了岛上,其实也像看看有什么自由职业可以做。其实只是日常生活的话,开销并不会很大,我女儿今年要读小学了,基本就没有学费了,每个月有牛奶金可以拿,她日常的学习开销基本就是兴趣班的开销,但这里兴趣班真的比国内便宜很多,她学钢琴,滑冰,网球,游泳,绘画,舞蹈和空手道。一个月算下来也花不了多少钱。我们给她买了教育金因为这个政府有补贴,估计等她读大学,大学学费也就有了。

这边医疗也是全免费的,除了牙医和处方药。一般公司都会给员工和员工家属买额外的牙医保险和药的保险,自己出20%左右。

加拿大其实主要是税高,但是像我们这种工资收入病不算很高的其实很划算,可以申请家庭的各种补助。

我们没有996,没有鸡娃,生活非常简单,就是天好带孩子去周围玩玩,夏天去海边,冬天去雪山。因为搬到了岛上我们打算和朋友一起合买一艘船这样就能经常出海去周围岛上玩。

但我说要搬去岛上时,我好些朋友还跟我说怕我待不惯,因为温哥华节奏已经算慢,快递有的需要等一个月,但是基本上国内有的东西也都能买到,各种华语服务也都有,如果需要通个水管,修个家电什么的一般一两天也就能上门。岛上就更慢,我们岛上的房子有一些需要装修,修了好久,这里人动不动就放假,要么自己给自己放假,跟你说放完假再来处理。餐饮就更别想了,我女儿都说这边麦当劳怎么这么多。温哥华的吃在北美都算数一数二的,有非常地道的粤菜,日料也非常不错。岛上的中餐我估计只有老外吃的懂。不过我们一般都家里自己做。我们接下来准备自己种菜自给自足,我已经问上海同乡要好了鸡毛菜种子了。

其实生活说到底还是看你需要的是什么,移民也好,在大城市也好,大家需要的东西可能不一样,不同年龄阶段想过的生活也不一样。我以前年轻时在上海也是夜夜笙歌,打卡各种网红餐厅。可是现在这些对我来说都不是生活的必须了,我喜欢安静的生活,有老公孩子还有两只猫在身边,看着孩子健康快乐自由的成长,等孩子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我也许就会跟我老公一起搬去环境更好但更偏僻的地方,会一起到处旅游。我们应该不会再回国生活,虽然我常常怀念上海的食物,怀念生活的街道 但是我想我已经不能再适应那样拥挤喧闹的城市生活了。


user avatar   shi-wei-20-1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访学,在美国一个小城市待了一年,期间还利用假期自驾走访过十几个州,包括近来很火的明尼苏达州的明尼阿波利斯。


很多人问我会不会考虑移民。我的回答一概是:

不可能,这辈子不可能的,想都没想过。


我知道一定会有人在国外生活无忧,各种成功励志的故事。我也见到了好些在世俗人眼里很成功的华人,也见到了很多还在北美打拼的中国人或者华人。

但是,这一年里,我的的确确能感受到身处北美的那种客居感,和来自其它族裔的各种微歧视和显性歧视。

尤其是近来中国实力开始上升但又还不够强大,中美关系开始恶化的时候。


这种歧视,不是基于你的实力,道德,体格,财富,也和你的地位,衣着,学历,以至于英语水平都无关。

它是基于你的皮肤颜色,和其所代表的种族。这是你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的。


我经历过在超市被一群白人青年吹口哨的嘲笑,也在大学的红绿灯路口等信号灯的时候被骂过。更多的身边人的例子就不一一举出了。


那种感觉,没出过国的中国人永远都无法体会到。



我在国内,也许会因为穿着普通被奢侈店店员歧视,也许会在排队办理业务的时候被人恶意插队,也许会在各个政府机构办事窗口受气,也许会在北京上海遭受地域歧视,也许还会遭受许多不公。但我很明白,我是这整个族群的一份子,这种歧视很多是外在性的,是有可能通过努力,或者换个地方来得到解决的。

唯有种族歧视和敌视,是在你尚未开口的时候,对方就已经有了的或深或浅的敌意。


我还是太敏感。于我,我是无法在这种环境下过几十年乃至一辈子。我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因为肤色和种族,而无端地在学校和街头受到霸凌。


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不好吗?


==================更新线===================

1,新冠病毒:疫情中遭遇歧视与攻击的亚裔:我永远不可能成为美国人的一员[1]


2,部分关于目前亚裔的生存状态的新闻[2][3][4]


3,什么是种族歧视?就是说从你出生的那一刻起,到你最终死亡的那一天,你即使成为了杨安泽,杨致远,你成为了勒布朗詹姆斯,当你在不认识你的人眼前,你就只是一个符号:亚裔,华人,黑人。

我看到评论里有人说在美国十几年了没受到过歧视,甚至觉得当地人特别的友好。当然,这的确有可能。如果真这样的话我也替这人感到欣慰。但是,更多的中国人和华人是实实在在地受到了种族歧视。

纽约华人当铺遭洗劫 老板娘被打断腿,女儿:移民努力全毁[5]

澳大利亚华裔男子被喝:把你的手从白人女孩(实际上是他的妻子)身上拿开[6]



写这个答案的时候,明尼阿波利斯的火光仍然未灭,弗洛伊德尸骨未寒。黑人在美国的生存状态,并没有因为出了一个奥巴马而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美国为什么把种族歧视看得如此重视而成为政治正确?根本原因就在于这是一片种族歧视根深蒂固的土地。白人歧视黑人和拉丁裔是刻进了很多人的骨子里的思维,只不过这种思维在平时不敢表露而已。我非常理解美国黑人对种族歧视的敏感。因为在美国的中国人(不包括已经入籍的美籍华人),还有退路,还可以退回自己的祖国;但美国出生的黑人呢,他们无路可退。

然而,在北美的华人和中国人,作为一个族裔,实际生存状态甚至比黑人还危险和恶劣。说得难听点,华裔在北美是趴在(不是“站在”)种族鄙视链的最底层,实际地位甚至连印度裔都比不过。如果还分性别的话,华裔男性就是最底层里的底层。出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异族女性受到某一主体族群的排斥心理要更小。或者说,某一主体族群对异族女性的接受度要远大于异族男性。

我也不知道最近几个月,那些在北美,在欧洲,甚至在南美、非洲等国家谨小慎微地活着的华裔甚至是韩裔、日裔、越南裔,他们守法、平和、礼貌,但仍然在大街上被吐口水[7],在网络上被贴标签,他们的孩子在学校里受到辱骂和霸凌[8][9],甚至他们在大街上光天化日之下就被人用刀捅伤或被殴打[10][11],这些人究竟做错了什么?他们受到了伤害,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肤色和族群。


如果说以前很多人还觉得国外生活是多么美好,外国人是多么彬彬有礼,我倒是希望此次新冠疫情,以及近期发生在美国的弗洛伊德事件,还有美国总统的言行,能够至少醒悟一小部分人。





当然,最后如果有人问我,如何看待即使都这样了,还是有那么多中国人一定要移民。我的态度是:

你移民,是你个人的事。我祝福你在海外能够平平安安,实现梦想。我既无权反对你,甚至还觉得有点支持你。毕竟你的移民,降低了中国国内的竞争压力,缓解了中国的就业压力,对中国未必是坏事。你们在国外过得好,成功了,实现了梦想和价值,我当然更觉得欣慰。

只是,希望你皈依它国后,不要为了表现自己的“忠心”,而把诋毁中国、诋毁中国人作为自己的投名状。哪怕你觉得是被祖国或者在祖国被伤害过,也请你以移民为自己生命中新的起点,而不是沉浸在过去的伤痛中,时不时呻吟一下。

参考

  1. ^ https://www.guancha.cn/internation/2020_05_28_552095.shtml
  2. ^ https://news.yahoo.com/u-asians-harassed-over-coronavirus-111339023.html?guccounter=1&guce_referrer=aHR0cDovL2dsb2JhbC5iaW5nLmNvbS9zZWFyY2g_cT1jb3JvbmF2aXJ1cysrYXNpYW5zK2F0dGFja2VkJnNlYXJjaD0mZm9ybT1RQkxI&guce_referrer_sig=AQAAAG5mKpOxMIaettHAjNSt3jB38kCn9-b1971yW-_uNXCLPlnsjI8b00zkHiw8IttvkYVvknBz70H6FiWZxE8k7dUklKegp_C_CdcEsqhfhVGYdNKvToYFHpTPfjDfniCt-IZR3oUV3iFPbhBZzF2rB93SAXglMeIphomKV6btLSvp
  3. ^ https://www.tmz.com/2020/05/25/seattle-police-searching-man-harasses-spits-asian-couple-coronavirus/
  4. ^ https://www.nydailynews.com/coronavirus/ny-coronavirus-asian-americans-report-hundreds-of-racist-attacks-20200327-pglnpbrupnd3ppasu7uf2itanu-story.html
  5. ^ https://www.guancha.cn/internation/2020_06_11_553701.shtml
  6. ^ https://www.guancha.cn/internation/2020_06_10_553646.shtml
  7.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7670036583534056&wfr=spider&for=pc
  8. ^ https://3g.163.com/dy/article_cambrian/F6VPT08A0514DTKM.html?from=history-back-list
  9. ^ http://k.sina.com.cn/article_5137261048_1323461f802000p3hy.html
  10. ^ http://www.xcar.com.cn/bbs/viewthread.php?tid=95014217
  11. ^ https://www.sohu.com/a/385206225_768951

user avatar   elsa-60-34-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坐标新西兰的奥克兰,2010年从国内出来,未入籍,一家三口,我,先生,女儿。


先说我先生,他从事进出口,不是大生意,小打小闹的那种。经过几年的经营,已经逐渐稳定了下来,现在平均一周工作两到三小时,收入大概就是一个普通的工作者收入,优点在不操心,没有实际工作内容,非常轻松。除去每周的工作两三小时,剩下的大量时间他都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手工,我家车库就是个工具大全之地,每天他都过去捣鼓捣鼓。

再说我,我开了个礼品店,在一个当地人聚集区,鲜有华人,这也是个优势吧,生意非常好做,我每周工作20-25个小时,但最近收入受疫情影响严重,只能说还过得去。我个人比较懒散,除去工作,剩余时间就喜欢摆弄庭院,家里种了各种蔬菜和花草。

最后是女儿,今年七岁,在家附近公立小学上学,二年级。学校离家只有两分钟路程,9点上课她也会睡到8点半再起床,起来不紧不慢地吃饭,然后去上学。下午三点放学后一般和爸爸去公园海滩运动玩耍,也会去图书馆或者游泳,一般五点左右回家。


回家后是我们三人时光,女儿自己完成作业(一般是用时5到10分钟的读本)后看电视,爸爸做饭,我摆弄花草,然后一起吃晚餐。吃完后我收拾碗筷放洗碗机后,三人会在一起玩会switch,或者其他游戏,八点洗漱洗澡后我陪女儿入睡,一般是讲故事或者唱儿歌,她入睡后是我们二人的天地。感恩女儿长达十一个多小时的睡眠,我们夫妻有很多休闲时光,一般会晚上喝红酒长聊,在一起18年来,夫妻二人感情非常和谐,我老公是个温柔大度有趣的人,我俩的话题永远都说不完。

财产方面,有住房一套,投资房一套,我们父母在买第一套房时资助了10%的首付,其余均为夫妻二人工作所得。因为买房比较早,收取的房租比房贷高出的部分,大概够半年家用。存款虽然不多,但所有的商业保险,个人的家庭的医疗的车的房的,全部都买了,所以感觉还是比较安全的。

旅游方面,没疫情前每年出国旅游两到三次,新西兰内旅游两次。疫情来了以后基本就家里蹲,希望这个世界赶紧恢复正常吧。

至于移民会后悔不后悔,我们虽只是小康家庭,胜在非常非常轻松,肯定是不后悔的,身边华人也没有后悔的,但是想回国赚大钱的朋友也有,尊重所有人的选择。


上几张生活图





生活的幸福来源于点点滴滴的小事,在国内也好,国外也好,保持好乐观的态度,心安处就是吾乡。




————————更————————

居然真的有朋友在看,好神奇啊,那就再写点。

说说邻居吧。

我家买了个靠近大海的房子,地势很高,所以海景非常好。房子所在的区域呢,是奥克兰本地人的养老区,风景好的同时,居民平均年龄高达59.5岁。我家从主路进来,一条driveway有五户人家。

第一户是个面积350+平方的大房子,但只有一个81岁(第三户女主人告诉我的)老先生居住,车库门口常年停着船和房车,他会轮换着开出去旅游。老先生非常勤劳,会定期把driveway他家那一侧修出漂亮的树墙,有一次在修的时候我路过,他连连道歉说影响我开车,非常礼貌,但我跟他不算熟悉,点头之交。

第二户是一对老夫妇,老先生95岁,非常健康,他太太92岁,很不幸地得了皮肤癌,虽说看起来精神尚可,但很少出门。这户的老先生也是非常勤劳,他家的草坪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草坪,角落种着一棵大柠檬树,他经常会把柠檬摘下来放门口让路过的居民免费拿走。我们偶尔见面会聊几句,但老先生年龄太大,口齿不清,听起来有点费劲。

第三户是一对来自英国的新移民,一对五十多岁的夫妇,养了只金毛。男士非常绅士且安静,他太太就比较健谈,跟我谈及她家一儿一女都二十多岁,哥哥在伦敦工作,妹妹在新西兰的另一个城市念大学,他们夫妇来新西兰五年,非常喜欢这里。

第四户是一位自从70年代就住在这里的76岁老太太,算是这里的百晓生,哈哈,每家每户的过往都清清楚楚,为人非常热情,会经常赠送大家自制果酱和饼干还有她自己种的蔬菜,也会热心的帮忙推垃圾桶,拿信件。和第一户的老先生是死党,二人特别交好,我开玩笑地问她为什么不把他变成男朋友,她会大笑着挥手说太熟啦在一起太奇怪啦。老太太是附近艺术馆的水彩画老师,艺术馆的绘画教学水平相当高,每位老师都有几十年绘画的经验,一节课只要十刀左右,非常合算,可惜我女儿是运动派,对绘画不感兴趣。

最后一户就是我们啦,虽然第三户英国大姐偶尔会跑来八卦一下其他邻居,整体还是非常非常愉快的。这里算是老城区,开发很久了,但每家每户保养的都非常好,看起来整洁干净。地块分割的不小,每户之间保有隐私也不至于太远,这五户最小的是第二户,有870+平方的地,其余的都是1100+平方,家家的花园都很漂亮。

远亲不如近邻,庆幸我们碰到的好邻居,碰到垃圾邻居那可是要命的。有人看的话以后再更我们朋友碰到的奇葩邻居吧。: )




————————更————————

吃完晚饭闲着没事,再来更点。咱们先跳过恶邻居,来谈谈收入和物价。

先说收入。现在因为疫情,各行各业都有很大的压力,尤其新西兰有最低工资要求,20刀每小时,大概折合90人民币一小时。一般全职都是每周工作40小时,一般没有加班,想加老板也不给加,每年三周到四周年假,必须休,不想休老板也得让你休(不然他会被罚款)。没有炫耀的意思,这个就是正常情况,普遍的。

以我为例,我们那个小店,招了两个兼职,都是给的最低小时工资,每天工作六小时。疫情期间生意也受影响,所以我能自己去的时候还是自己去,生活嘛,怎么都是不易的。这个现象并不罕见,我的同行们普遍反应都跟我差不多,当然因为礼品店是个很低端的行业,并不代表正常水平。

我身边的选择上班的华人朋友,年薪正常的水平在5-12万刀之间,洋人朋友们大致在6-18万间,职场天花板那是肯定存在的,不要怀疑,有些移民朋友说没有,相信我,那可能只是你没碰到,你是个个例。

做生意的华人收入就高的多,整体来讲,只要店正常开着,一年七八万到二三十万是非常常见的收入,如果做建筑业,年入百万的也不算什么稀罕事,当然和国内的有钱人不能比了,有些有钱的华人来这里买产业,几千万上亿也不眨眼,钱怎么来的我们也不敢乱猜,这个就不展开说了。

最艰难的是有些刚毕业的年轻人,英文可能还没那么流利,又没有经验,没有推荐人,四处碰壁,到处发简历而没回应。这样的留学生太多了,熬不住回国的比比皆是,即使留下来的也要受几年煎熬,一不小心找到一个坑人的华人老板,那更是惨上加惨。大家都说,出门在外,坑华人的一般都是华人,这句话不是白说的,大家想看的话我到时候再写点某些老华人的奇葩事件。在这里说一句,如果有这种现象的年轻人,一定要记住,你没有背景没有财力,碰到点困难那都是正常的,默念你现在努力解决这些困难,就是为了以后不碰到更多的困难,一定要坚持下去,柳暗花明那就是一瞬间的事,不要轻言放弃。

朋友闹着喊着要timi一下,等会来写物价。



来啦,游戏什么的,哪有码字好玩ʘᴗʘ

日用品。新西兰有三大超市,分别是小黄,小绿,小红。小黄是最便宜的,种类丰富,场地也大,但是店的数量少,只在人口密集区才有店。小绿超市价格适中,店面不大不小,开的到处都是,最常见的超市。小红最贵,但食物非常新鲜,有钱人首选,因此店面不多,只在相对富裕地区有店。

食品。肉类在新西兰是最合算的,即使换算以后,价格也只比国内贵一丢丢,以本地收入来说,完全不是问题,比如猪腿肉大概折合20块一斤,牛肉25一斤,羊肉40一斤。牛奶也非常便宜,两升装大概14人民币。重点说蔬菜,冬季非常非常贵,最贵的时候西红柿要40一斤,黄瓜要30一根,即使吃便宜的西兰花也要10块一颗,刚来的时候特别不适应,震了个惊。蔬菜夏季价格会正常一些,西红柿大概12一斤,黄瓜15一斤,和国内比起来其实还是贵。

很难说我爱种植是不是受了高菜价的影响啊,哈哈。

油价。新西兰的建筑很矮,但占地很大,导致城市铺的太开,去哪里都很远,今年油价大涨,一升大概2.5刀(折合11人民币),据说还要破3,这个真的非常贵了,我刚来这边的时候,油价只在1.2每升,所以出行的费用很高。

医疗。急诊是免费的,这个是针对所有人士,即使是旅游签证,看急诊也是全免的。小朋友16岁以下看病免费,大人看病没有网上说的那么便宜,挂号费是根据你住的地方来的,穷的地方诊所拿的补助多,所以最便宜的地方听说是免费,最贵的挂号要65刀一次,但最大的花费基本就是挂号了,拿药或者治疗都很便宜,基本几刀一样药,其实我没在这边生过病,不是特别了解。我家买了医疗保险,一家三口一年3600刀,我家先生前年动了个小手术是保险公司给付的。然后,生孩子全免,从怀孕到生完都免,甚至送钱送物品。经验有限,只能分享这么多啦。

教育。我家孩子上的是公立,所以--免费,每年学校要捐助的话,一年一百多刀,非必给,觉得自己经济紧张可以不给。私立根据年级不同,一年一万多刀到三万多刀不等,我家开车离最近的私立学校要25分钟,所以不考虑,可能等孩子大一些可能会另作打算。课外班基本都在9-25刀一节课,华人孩子们几乎啥都学,洋人孩子们小时候基本放养,长大了也还是要学的,所以并不是洋人们就不重视教育啊,我觉得这是一种对他们的刻板印象,他们也不是完全去追逐快乐教育的。

旅游。新西兰国内需要付门票的地方很少很少,但是景色却很美很美。我和先生会租房车带孩子野营,也会开自家车带她环岛,这里汇聚了非常多的美景,像森林,山谷,平原,温泉,火山,雪山,湖景,海景,数不胜数,旅游资源多到爆炸,短暂地来旅游很难都感受一遍,推荐大家来玩一定至少两周时间以上,不然坐那么久飞机飞来太可惜了。好像此处应该有图片,手机刚清理过,有时间再加进来。

要睡觉啦,各位咱们下次更新再见吧。



——————2022.1.25 更——————

睡前来更点,还是用电脑打字比较快。

评论咋有点激烈,还有人质疑,那我先来说说我们的故事,包括为啥我先生工作时间这么少哈。

我和我先生都是85后人,原生家庭都是普通偏上的水平,我俩是高中同学。先生成绩非常好,高考考取了北京的985高校,我就一般,只上了一个普通二本,不过也在北京,所以我们俩没有异地恋过。

我16岁那年我们俩确定的恋爱关系,还正在念高中,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翘课晚自习去看电影,具体做法就是:因为我们都是非住校生,告诉学校在家自习,告诉家里在学校自习,嘿嘿。然后一起到北京后,本科四年被网游耽误了,我们当时一起玩完美时空旗下的一款网游,玩的轰轰烈烈,不过后来也都顺利毕业了。毕业后先生去了上海的一家韩企的实验室工作,讲真这个企业还挺好的,那个年代也没有太压榨,老板甚至还谈得上和蔼,但是生产线的管理非常不好,很多工人其实都是用健康在换钱。我家先生虽是妥妥的理工男,但很不喜欢实验室的工作,所以就生出了去留学的想法。

中间忽略一系列复杂的手续,他动身先前往某国留学(不是新西兰),我去陪读,然后毕业后来到新西兰找了份工作,被老板压榨了好久才办了身份,不过当时的身份和现在相比还是好拿的。

中间的很多情节为保护隐私我就尽量忽略了哈。从新西兰开始,我们算真正地踏入了社会,碰到过两任华人老板,一个还可以,一个就很不好,不过当时年轻气盛的情况下很快就离职了,也并没有起真正的矛盾。离职后家庭收入受了很大影响,我和先生为求生计,开始尝试自己做小生意。

虽然我们作为移民有一些人脉和语言上的弱势,但其实熟练地使用国内网购和懂中文也是我们巨大的优势,我们开始从国内进一些商品运过来卖掉,刚开始很难,不知道卖什么,总是傻乎乎地瞎折腾,后来过了两年,开始慢慢了解这边的市场规律和本地人的消费习惯,我先生好一顿折腾,才找到了他现在的行当,比较小众,不太起眼,但是消耗非常稳定,属于发不了财但完全可以轻松生活的一条路。疫情前我们有一百多家客户,疫情后萎缩到了三十多家,但市场就是那样,商户少了,需求并没有下降太多,所以我们的总营业还可以。因为我们货品体积很小,所以每一个月我先生会集中处理订单发货,售后是每天都要检查邮箱处理的,但售后的工作量非常小,所以说产品质量永远是第一优先级,哈哈。所以每周工作两三个小时是这样算出来的,并不是固定的啊,是我平均得来的结果,他现在的轻松是以前好好工作得来的,无论在哪,认真负责地对待工作都是必须的,不因在哪个国家发生变化,我认为这也是一种美好的品质。

我的工作环境复杂一点,自己当老板,雇了两个员工,她们都是兼职,我自己上上班,她们也会去上上班,所以大家都不算累。疫情前生意不错,疫情后大不如前,但租房合约在那里,就勉强干下去,如果疫情总不结束,我们合约又到期了的话,我是肯定会另作打算的。

无论如何,自己做生意的这些年,比打工的人生多了太多的经历,思考的角度也更宽一些,这算是我的人生经验之一。一定优先为自己工作,即使不得不选择打工,也要为自己思考未来,思考出路,用老板的眼光审视自己,才能真正成长。

我和我先生在一起的十八年,已经占据我人生一半以上的时间,说从来不吵一句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整体是非常恩爱的,中间又迎来我女儿的出生。人家都说孩子是自己的好,老公是人家的好,但是在我的眼里,我觉得我女儿是九十九分的,老公是一百分的,要非说缺点,可能就是他有点点不善言辞,什么纪念日啥的也不太重视,理工男嘛。但他真的很善良真诚,对我呵护有加,对别人非常宽容,活的很豁达,而且他有着很奇特的幽默点,哈哈。我女儿出生后,我先生揽过了照顾她的责任,做饭加照顾她,带她出去玩,我女儿每天都是粘着爸爸,作为母亲,我真的是非常轻松的,感恩我先生的付出,会永远地爱他。

当他表示他其实不喜欢朝九晚五的工作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表示支持。日子其实只要过的下去,没有什么比家人的幸福快乐来的更重要,我对金钱的态度是喜欢但不强求,比起买买买,我更想让我老公没有赚钱的压力,自由地做他自己。他现在很喜欢做手工,没事就折腾房子,我闲的时候也会陪他弄,两人边八卦聊天边忙乎的时候特别愉悦,家里现在越来越漂亮啦,不过我是个极简派,不喜欢屋子里有太多东西,空荡着可以让孩子有奔跑空间,所以基本都是硬装,没有软装。

出国以后两人其实是更加亲密的,碰到好事一起庆祝,碰到麻烦事一起解决,不知不觉间互相就成了知己,我相信过来人一定会跟我有同样的感受。


今天更新的最后呢,有朋友私信问我,评论里也有提及,我来说下房子问题。(哈哈,怎么咱们的讨论点永远在房子上)

我们来奥克兰以后不久就动了想法买房子,当时奥克兰的平均房价是50万纽币左右,加上只要付10%的首付,所以还是很容易就起步的。当时他还需要工作,所以买的是比较方便的地段上的老房,很便宜,父母帮忙付了一点首付,但不是全部首付哈,我们自己还是出了一部分的。第一次买也没有经验,那个房子有一些硬伤,但在那里我们意外有了自己的宝贝女儿,我觉得算是个风水宝地,嘿嘿。后来奥克兰的房价涨了一波,我们那个地段挺好的,相对来说涨的更多。17年的时候我们就准备开始换房,因为我有女儿上学离家近的需求(老母亲为了孩子能多睡一会也是拼了),但因为拖延症,等了好一阵才买的。当时我们攒了一点钱,加上卖房增值所得,付了首付,搬到了现在住的地方,后来利用剩下的一点钱,又付首付买了一套投资房,投资房的状况更复杂,有人想看就更哈(我给自己挖这么多坑,好像要把自己累死)这个房子租出去啦,收益还是挺好的。

关于房产,新西兰可以上trademe这个网站查看在售房子,也可以看在租房。新西兰的租购是同权的,政府非常保护租户的利益,所以其实做个好房东也挺不容易的。奥克兰现在的平均房价好像破了140万刀,中位价更高(也有可能有误差,我是之前在房产公众号上看过,抱歉我记不太清了)。

我理解咱们华人的想法,到哪都想有个家,有家当然好,有一个美好的家庭更好,租房也罢,买房也罢,房子里的人相亲相爱是最重要哒。

今天我把这个回答羞羞地给我一个密友看了,因为之前我是知乎小透明,很少发言,第一次写长文,有这么多人看我我还蛮激动的,密友严肃地指出,你要把新西兰的缺点也说出来,给大家一个更完整的视角。我觉得很有道理,所以以后也会持续更新的,谢谢在看的每一个你,我们下次更新见吧~


我那九十九分的女儿( '▿ ' ) https://www.zhihu.com/video/1469389076285145088



——————2022.1.26 更——————


哈喽各位今天过的好吗?奥克兰经历了一场很突然的瓢泼大雨,然后双彩虹就出现在天边,雨后的空气好像特别清新。

评论里大家的祝福我都收到啦,谢谢你们,很幸福,内心非常温暖,笔芯~

今天想来说说新西兰生活的缺点,其实这个是因人而异的,毕竟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感受也不同,我就从我的角度来说一下。

一,照顾父母不便。今天评论里已经有个小伙伴提到这个了,确实是最大的问题。我家四位老人是60年代初期到中期出生,到去年年底已经全部退休,现在暂时在国内生活。我父亲一生辛勤,退下来的这一个月才能感受到一些生活的惬意。我母亲因为疼爱外孙,一直断断续续地来回于中纽两地,她本人的思维是非常年轻化的,会开车,英文也能勉强说一些,为人开朗,所以她适应这边的生活完全没有问题。剩下的三人就表示可能不适应,但也没有确定,毕竟没在这边久住过,所以还是个未知数。疫情拖延了我对他们养老生活的计划,之后应该会陆续把他们带到身边照顾,即使最极端的状况他们无法适应这边的生活,我们也会回国照顾他们,毕竟亲情是无法割舍的,幸福来源于和家人互帮互助互相关爱,关键点并不在于国内还是国外。

二,华人的职业天花板。这个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它涉及但又不是单纯的歧视或者不认可,别看大家都喊着世界多元化,实际上不同民族间是非常陌生的。我们过年他们过圣诞,我们吃皮蛋他们吃marmite,我们相信自己他们相信上帝,这些反而不是问题,因为知道彼此不同,反而还会顾及对方感受。最无奈的是不知道的那些彼此的文化习惯,导致相处始终很难完全放松,打个比方,不知道开惯了的玩笑在对方眼里是不是一种冒犯,相处起来就多了一份小心翼翼。基于这种情况,大家会出于各种心理(种族歧视也是存在的,各种情况都有),优先照顾自己种族的同事,就导致职业天花板的出现,因为原因复杂,很难短期内消除。

三,移二代的身份认同感。我个人非常热爱中国文化,是红楼梦的铁粉,是老庄的好奇者,是唐诗宋词的向往者。这边出生长大的孩子自然会受到两种文化的熏陶,困惑也会因此而生,这时父母的引导就特别重要,我一直以我的华人身份为荣,我们有那么多的历史,有那么多丰富的文化,有那么多美丽的风景,我会慢慢讲给孩子听,会带她去看。我女儿的学校洋人占95%以上,但学校会过春节,元宵节,中秋节,还有中文周,我女儿每到这种活动总是忙个不停,给其他同学讲中国的故事,教大家用中文数数等等,所以她非常认同自己的华人身份。这一点在我眼里不是个很大的问题,但毕竟每个家庭的状况不一样,有移民想法的非丁克人士,也可以提前考虑清楚这个问题。

四,蔬菜贵。这个上面写过啦。

五,垃圾桶一周推一次,这个真的太要命了,夏天臭的不要不要的,即便盖上盖子丢到花园的最角落,推出去的时候还是得捏着鼻子。

六,新西兰去年房价疯涨,平均价格飙升了30%以上,年轻人现在会被住房支出弄的很烦躁,物价还一直在上涨,面对疫情和经济下行,政府放水过多,造成了一些民生压力。这周我看新闻说房价已经停止上涨了,期待下后面会不会回落一些,要是回落了我就来删掉这一条好了。。

我今天白天打好的腹稿,这会码字好多都忘了,其余的缺点等我想起来哈,直接添加在这里。


看到评论里有说Rotorua温泉的,我来分享个奥克兰的温泉趣事。位于奥克兰北部的一个小镇叫做Orewa,距离市中心半小时车程,这里有一个经营很多年的温泉度假村,本地人有事没事都会拖家带口地、喜滋滋地来泡一泡,便宜又放松,多年来一直是冬季周末或是公共节假日的首选项目。温泉池子不小,每次去的时候都满满的水,于是坊间盛传这水其实是度假村自己烧的,根本不是温泉水。好景还蛮长的,不过突然有一天,这个度假村宣布倒闭了,传言是度假村所有人是一位俄罗斯富商,他回到家乡后不知什么原因没再回来,导致了停止营业。

大家纷纷感慨:奸商!倒闭就倒闭了,让你烧热水,活该!

结果就在倒闭后的半个月后,当地居民花园里的花草纷纷被地下涌出来的热水烫死,有些好不容易培育出来的珍贵品种也一命呜呼。调查后发现是因为温泉度假村倒闭后,温泉水长期没人抽取,导致涌出地面。。。度假村以死证明了清白,emmmm,这里就默默地说一声对不起吧,生前没好好对待你,失去了才知道珍惜。下面有请瞻仰遗容:



今天就更这么多啦,下次说点什么好呢,朋友们可以给点建议,今天发现新功能,大家点一点追更吧。祝大家今天开心,明天更开心~


——————2022.1.27更————————


哈喽各位,我又来啦。今天我折腾的不轻,店里的报警系统不知道怎么老出问题,打电话给客服也没解决,最终房东出马也没搞定,耽误了一天。丢掉一天忙乱烦躁的情绪,我来更新一下下,先问一下你们今天都过的怎么样呢?

有个朋友在评论区给我留言说他在新西兰一周要工作七十个小时,最后到手也不过七万刀一年,说明了这个世界真的不存在天堂,所以有些朋友不要理解错我的意思,人因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而幸福,不因单纯的选择某个地方生活而幸福,与大家共勉。

不过这位朋友,我完全善意地提醒一下,如果一份工作需要你每周七十个小时,那么这绝对不是一个正确的职业方向,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把自己弄到精疲力尽,我想你现在也是很难有多余的精力为自己愉悦身心的。如果一个人每天都急于工作,那么他大概率就会没有时间认真规划自己的人生。我不知道你从事哪个行业,在新西兰可以让你每周工作七十个小时的公司应该并不多,我算了一下,时薪30每小时,每周工作70小时的话,按你的收入,应该是没有给你法定额外的加班费用,不知你是否能够正常休年假,如果遇到华人老板克扣,还请及时报警,千万不要以容忍的态度换取高一些的薪酬,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请用法律保护好自己。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很重要。这个认真其实不是简单的按时上下班,勤勤恳恳地完成每天的工作内容,而是要不停地思考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做的工作是否能体现自身的价值,赚来的利润有没有被过多的剥削。甚至再扩大一些范围,不要忽略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悟,是追求充分满足物欲和理想的刺激人生,还是追求小富即安的平凡生活,亦或是重精神轻物质的桃源时光。任何人都有追求自己热爱的生活方式的权力,只要没有影响到他人,自由自在地做自我,请不要被凡尘轻易地束缚住。心自由,人就自由了。

其实说起来,国内的社会对个性化十分的不友好。相信很多人从小到大就是被教育的要和别人差不多,大家都上学我们就不能在家呆着,大家都结婚了我们最好就别单着,大家都生娃了我们最好就一起排斥丁克。不光生活方式,连审美都想要统一,要高挑的不要矮胖的,要白嫩的不要黢黑的,要得体的不要奇装异服的,还有更多的方面我就不吐槽了。王小波引用过罗素的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世界因每个人都不同而美丽,因万事万物都不同而充满趣味。


相对来说(划重点,相对),新西兰是一个比较包容的社会,说个几年前工作中碰到的事情。

前些年我在一家商场开店的时候,有一位身高目测超过一米九的五十来岁大叔,他有异装癖,但不是对衣服,而是疯狂地迷恋各种蝴蝶结,所以他经常头发上戴满蝴蝶结出来购物。其实说真的,他有点邋遢,身上有时候也有些难闻的气味,因为形象比较“出众”,其他的工作人员都知道他,大家见面也会热心的打个招呼,如常地对待他就像对待每一位客人一样,只其中有一位员工对他颇多抱怨,对其他员工说:“我看着他就恶心,千万别进我们店。”

这位女士刚从国内来不久,怕她心情不好,所以我私下里找了她,跟她沟通了一下。大概说的是:“虽然他看起来和我们不太一样,但是他没有影响到其他的人,戴不戴蝴蝶结是他的自由。我理解你可能对这种情况看不惯,但是我们终究还是要尊重个人选择的。”

后来圣诞节快来临的时候,我们看到他拿了很多他喜欢的小蝴蝶结,在商场里开心地分给逛街的孩子们,我想那位女士心里也有所触动,后来未再听她抱怨过。我也很理解她,她绝对不是一个刻薄的人,甚至是非常负责任和勤劳的员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事情,可能是当时她并未觉得尊重个体属性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工作总是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意外,平和的心态下,都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所以,报警系统你听到了吗?明天给力点,自己恢复好吧,嘻嘻。


最后我再来说个我最近碰到的工作趣事。

前一段时间,有位洋人女士经常都来我们店买这买那,花费不菲。买久了就是老客户啦,我抱着好好服务的心态跟她聊天,得知她最近才搬到附近住,和第三位partner(类似于非婚伴侣)一起生活。再后来她的这位排行老三的先生就出现了,看起来老实巴交的,小心翼翼地跟在她身后帮她买单。

有一次她自己来逛,看中了某样东西,说要等她老公过来再买,并一副鄙夷的神情表示这就是跟他一起生活的原因,否则根本不知道图他什么,还说了一些,额,不太友好的话。

圣诞节期间,这两位又来了,挑挑拣拣后女的拿了一大堆东西,结账的时候半天掏不出来卡,男士就殷勤地说还是我付吧,我挥挥手看着女士道:“不着急,慢慢找嘛。”然后看着她慢吞吞地翻包,最后笑眯眯地接过了女士的卡。这位先生,当时有没有感觉到一道小小的正义的光打在了你面前,哈哈哈,没错,正是在下。


正义的光现在要去洗漱准备睡觉啦,刚才刷新看到评论里的问题,回答一下,是的,新西兰的房子大部分都面北或者东北,因为太阳是从东边升起,绕到北边,最后从西边落下的。其余的问题后续回答哈,那么,晚安各位朋友们,咱们下一次更新见。


——————2022.1.28更————————

来啦~今天生意清淡,上着班就开始码字,好家伙,自己摸自己的鱼,摸鱼中的王者。先汇报下,今天房东很给力,研究了一下报警系统后,告诉我一堆专业名词,然后直接动手把报警器敲掉了。。敲。。掉了。。。好吧,anyway,问题解决了,皆大欢喜。


今儿来说一下新西兰的旅游。

自从疫情以来,新西兰的旅游业那是惨到底了,听者伤心闻者落泪的那种。我有一位朋友之前是做华人定制高端游的,疫情来了一波,直接倒闭,连扑腾一下的心都没有,特别壮烈。本地最大的华人旅游公司,现在改行卖生鲜了,有时候刷手机看到他们的广告,都有一种,额,悲天悯人的沧桑感。

想当年,国内的亲戚来旅游,还兴冲冲地报了这家的旅游团,说不上特别好,因为行程安排的很紧,赶景点的通病妥妥的是每个旅行社的大问题。但说不购物就不购物,没有任何强迫消费,还是挺让人放心的。临回国前,亲戚跟我说,这次时间太短,下次来再报个其他线路的。然而,这一别它就改行了,物是人非的失落一下子就上来了对吧,哈哈。

来新西兰旅游,最好的选择是自驾。这边是右舵行驶,就是驾驶座是在右边的,开惯了左舵的可能要适应一下下。然后就是要注意give way(让路),stop(停止),roundabout(转盘)的规则,适应了以后其实非常好开,这样旅行的节奏自己把握,安排起来也轻松。


大部分人的第一落地点是奥克兰,但奥克兰本身的旅游项目并不多,并不值得长期停留,一两天即可,天空塔,一树山,再看看博物馆,齐活儿。


从奥克兰往北的地方被称为farnorth(远北地区)。这里更温暖,阳光充足,海景非常漂亮,一路风光旖旎。有些小城市很有特色,例如Pahia可以看海豚,山羊岛可以坐玻璃船,还有著名的滑沙和八十里海滩,可以沿着海岸线一路狂奔撒欢儿。最北端有个灯塔,三面环海,美不胜收。这一段路强烈推荐自驾,如果不能自驾可以考虑放弃,毕竟是以观景为主的一条线路,跟团反而没什么可玩的。


从奥克兰往南,惠灵顿往北的这一段,我姑且叫它北岛南部吧,这一块旅游资源特别丰富。

先去汉密尔顿看一看花园,非常自然风的景点,人不多,里面有个中国小院子修的像模像样。然后开到罗托鲁阿泡温泉,这是个地热城市,一进去就会有浓烈的硫磺味道,行驶在大街上随处就可看到蒸汽从地上的裂口喷出来,是个非常不同寻常的小镇,去skyline看看当地人疯狂的极限运动,玩一把刺激的luge(滑撬)。推荐这里附近的一个地热公园,不大,两个小时就能游完,但是非常神奇,可以看到各种大地的裂口里的岩浆滚动,热气腾腾,仿佛是地狱的入口,湖面则是热浪袭人,雾气腾腾,宛如仙境。

过了罗托鲁阿,就来到了陶波,另外一个小镇。陶波以陶波湖为名,湖面清澈开阔,风光无限,坐船或者沿湖逛逛都是不错的选择。不远处有一个胡卡瀑布(huka falls),蔚蓝的水迅速奔腾,还挺值得一看。

澎湃 https://www.zhihu.com/video/1470313005887578112

然后最值得推荐的就是霍比特人小屋啦,魔戒迷不容错过,最能拍出来好看照片的地方,我去的时候是个大热天,向导带着我们一路走过来,太阳好像要把人体的最后一点水分都吸干,到终点时会有个魔戒风酒吧,免费提供冰凉的黄油啤酒(无酒精),走了一路又累又热又渴,啤酒端上来的那一刻几乎可以排上我人生最幸福的时刻之一。

一路南下,可以选择内皮尔路线,或者北帕路线,在快到北帕的地方有个叫菲尔丁的小地方,被称为新西兰最美丽小镇,保留了很多的古老建筑,很适合漫步一下。最后会来到惠灵顿,新西兰的首都,首都人民非常的休闲,到处都是适合闲逛的地方,有轨电车特别有意思,我女儿没见过,闹着一定要坐一坐,我记得应该是通票,随上随下,沿着各个景点运营。 我还在这里住过一个很特别的民宿,一个山间小屋,周围都是牛和羊,每到夜晚降临,山上的野鹿就会跑下来,在院子里闲逛翻吃的,还可以近距离观察它们打架。


不能一直摸鱼,准备开始工作了,剩下的南岛明天再写吧。再一次,小趣闻来啦。新西兰会官方评选最“屎”小镇(The shittest town),这个奖项竞争可是非常激烈的,几个小镇会有发言人轮番上阵,向大家说明自己有多烂,反复证明自己才是最“屎”的那一个,19年的得奖者是奥克兰南部一小时左右的亨得利(Huntly)小镇,这个小镇从名字就能看出来,是钓鱼和打猎者的天堂,但小镇其余啥都没有,一条主路上有一个超市,剩下的就是住房,当地最出名的就是有一个公共卫生间,为路过的司机提供方便。小镇获选此殊荣后非常激动,还在入镇处立了一个牌子,上书:谢谢路过(Thanks for passing by),哈哈哈。

现在世界还因为陷于疫情中,生活已经彻底变样了,女儿继承我俩的喜好,对各种游戏爱不释手,对旅行更是兴趣浓烈,经常会问我:妈妈为什么我们还不能去任天堂乐园,妈妈为什么我们还不能去迪士尼乐园,妈妈为什么我们还不能去看看金字塔或者长城是什么样。世界不会一直这样下去的,我这样告诉她,也经常给自己打气,旅行也许会迟到,但一定不会缺席,哈哈。大家都去过什么好玩的地方,给我推荐一下呀。咱们下次更新见喽~~


——————2022.1.29更——————


来啦,吃完晚饭乐颠颠地来更新,自从无意间回答了这个问题,简直停不下来,这里就像我的一个小池塘,可以让我任意地扑腾,哈哈,大家一起来扑腾吧~

昨天写了北岛的旅行,今天随手写写南岛的。其实整个新西兰最重要的旅游点就在南岛,皇后镇是也。这里湖水荡漾,雪山密布,盘山而行时颇有来到中土世界的感受。皇后镇还是各种极限运动的发源地,但是我这种胆小鬼能尝试的不多,有关高度的蹦极、跳伞、滑翔伞等等我都不行,如果和我一样恐高的小伙伴,推荐大家试一下Jet boat,在水上开快艇各种急速转弯,刺激又不可怕。皇后镇到处都是预定各种活动的小店,价格都差不多,非常透明,定完就会有车接车送,轻松自在地玩就好啦。南岛还有基督城,丹尼丁,箭镇,瓦纳卡这些城市或小镇,各有特色。有些可以近距离看海豹(还是海狮来着?我一直分不太清),看企鹅,看秋色,看鲁冰花,看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东西,大家一定提前搜一搜。

我去过皇后镇好几次,每次都有非常不同的感受。第三次去的时候还碰上了地震,当时我正在一家商场里买东西,突然所有的东西都在晃,持续了几十秒钟,过程不是太剧烈。大家默默地往商场口撤退,我晕乎乎地也跟着跑,出去站了十来分钟,晃动停止了,大家就又回去买东西啦,哈哈,小地震太没面子了吧,不过这也是我第一次体验地震。新西兰处于多震区,地震时有发生,最严重的基督城地震造成了多人死亡,我两年前去基督城时,依然发现众多的楼房被震坏后还没修理,看着触目惊心,大自然的力量根本不是人类可以抗衡的,作为地球上的一群快乐小生物,咱们保护自然和珍惜时光都不能少啊,永远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再次共勉啊。


然后是今日趣闻。提起众筹,大家会想到各种初创公司吧,但是在新西兰,有民众众筹买了个海滩,还买了个山,哈哈哈。16年的时候,位于南岛有个Awaroa Beach(阿瓦鲁阿海滩)由私人上市销售,为了防止被开发商买走建成房子出售,一位基督城的居民开启了众筹,想要凑齐200万纽币把这块地方买下来,打造成公共海滩,供所有人使用。经过一个月,大家众筹了228万纽币,新西兰政府又捐款35万,加上一位不愿透露名字人士加捐了50万,成功把这块美丽的海滩拿下,现在这个海滩已经变成公有的啦。无独有偶,去年上半年,大家又众筹买了个山头,打造了一个自然保护区,让后代可以持续享受这里的自然和美好。



最后,我写给评论里随口就质疑我是不是拿了双国籍“两头吃”的那位朋友:请你看清楚,我这篇回答的第一句已经说明了情况。至于你说的“两头吃”,是指我吃里扒外?奉劝你一句,不是不让你质疑,而是质疑要拿出证据,至少要拿出原因来,张口就来那就不是质疑,是泼脏水。你有疑问可以评论,不涉及隐私我就会回答,上来直接扣帽子,我只能认为你就是个键盘侠。如果你未成年,这里不是你该来的地方,如果你成年了,请你用正常的交流方式说话。我不否认确实有人像你说的那样,拿了所谓的双国籍,但那是违法的,是犯罪行为,是个别的现象。你会因为在网上看到过庸医的新闻,就在看病时随便跟任何一位医生说“你别玩吃回扣那套就行”吗?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不该说的话,网络上也不该说。网络环境是由人构成的,人和人之间就必须有最基础的尊重。

本来不想写这些污了我的小池塘的,但是还是写一下,告诉上面这种键盘侠朋友,请你们离开,不要伤了网络评论的底线。

最后的最后,新年就快来了,也不知道明天周末还有没有时间来更新,那我就在这里,提前遥祝无论身在何方的各位,虎年吉祥,诸事如意,幸福相随!过去的一年,好的坏的,都要翻篇啦,新的一年就要来临,阖家共度的日子里,咱们天涯共此时~



——————2022.2.1更——————


各位新年好,咱们迎来了新的月份,新的一年,虎虎生威的一年。昨天年夜饭吃的怎么样呢?我是撑得走不动了,每逢佳节胖三斤呀。来,大年初一,更新走起~

评论和私信都有疑问新西兰的移民是怎么办的,具体有什么要求,我们办理的时候还是很多年前,所以规定和现在略有不同,但是整体方法是一样的,我大致说一说哈。

新西兰分为居民和公民身份。其中居民身份分为两种,居留签证(Resident Visa)和永久居留签证(Permanent Resident Visa)。

先说第一种,居留签证是一个时效两年的签证,它可以让你享受在新西兰除去被选举权以外的所有公民权利。也就是说可以投票参与新西兰的大选或其他选举,但不可以被选举。此签证有居住要求,也就是持此签证不可以长期生活在其他国家,否则签证会被取消。如果满足这个签证时效两年期内,每年在新西兰生活不少于184天,那么这个签证就可以转为永久居留签证。

第二种就是这个永久居留签证,它享有居留签证的权利,但不再受之前的居住要求。比如你拿到了居留签证,在新西兰工作两年后,换取了永久居留签证,以后就可以自由地出入新西兰,如果愿意,可以在其他国家比如中国,居住十年甚至几十年时间,之后随时返回新西兰,依然保留居民身份。这个签证在世界上独一份,算是bug级的存在,也是绝大部分华侨持有的签证种类。

当拿到居民签证满五年,并满足了居住要求(每年至少240天)后,就可以申请公民身份(Citizen),就是所谓的“入籍”,这个时候中国国籍就会自动取消,因为中国是不承认双国籍的,那么这时候身份就从“华侨”变成了“华人”,出入只可以持新西兰护照,拥有新西兰的被选举权。

所以居民签证其实是第一步,无论目标是永久居留签证,还是公民身份。居民签证的大致办理方法如下。

总体是四种,分为技术移民,商业移民,家庭团聚移民,人道主义。最后一种咱就不说了哈,说前三种。

一,技术移民。关键点为雅思6.5(A类g类均可)以上,EOI总分160以上。至于EOI大家有需要的自己搜一搜相关资料吧,对着表格一看便知,我就不细说了。

二,商业移民。分为创业移民和投资移民。创业移民方式是个天坑,前些年出现过高达97%的拒签率,强烈不推荐。投资移民的话,就是钞能力了哈哈哈,我只认识了两个使用此方法的人,非富即贵,大家也可以自己搜一搜相关要求哈。

三,家庭团聚移民。俗称结婚移民,就是指找个至少具备居民身份的人结婚,或是作为技术移民或者商业移民的配偶一起提交申请。有很多人钻这个空子,出现所谓的“商婚”。我强烈不建议用此办法,在哪里生活都有好有坏,但是结婚一旦出错,那可不是小问题,轻则破财消灾,重则。。。把自己搭进去的也不是没有,如果大家想听案例,评论里留言哈,我来给大家讲。

去年十月,新西兰政府决定一次性发放十六万份居民签证,叫做one off visa,俗称“大赦”,只要在以下三种条件里满足任意一种,就可以申请居民签证啦。

1 在新西兰居住已满三年

2 收入不低于每小时27刀

3 从事稀缺清单上的工作

此新闻一出,工作签证人群一片欢腾,降低了需求,简化了材料,大家都方便不少。新西兰毕竟是个小国家,疫情期间国界关闭,为了稳住人口的增长,这个政策相信是为此而生。不过呢,这个是指one off签证公布前要满足条件哦,也就是2021年10月前要满足才可以,在此提醒一下。

移民政策一直在变,我也不确定我说的是百分百正确的,但我真心地希望自己别哪里写错误导了大家,看到评论里有很多在新西兰生活的朋友,欢迎捉虫告诉我哈,我能及时修改。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生活,能改变的只是地点,生活的幸福与否还是自身决定的。移民是个事关终身的决定,需要从多方位思量,千万别因一时的工作不顺心或者生活不愉快下决定。但是如果下了决定,那就勇敢地飞吧,人有追求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的权力。

今日小趣闻,来自于我们夫妇。我先生,人称Y哥。Y哥啥啥都好,就是不喜欢打扫卫生,比如喜欢做饭不喜欢刷碗,喜欢陪孩子玩却不喜欢收拾残局。作为一个“深明大义”的老婆,在又一次后脚跟踩到乐高几乎疼晕的情况下,不得不对他进行了一次“再教育”。Y哥一副痛改前非的模样,连连表示确实自己得参与打扫收拾,然后一头扎进了厨房风风火火地干起活来。我看我的教育奏效,哼着小曲进屋和孩子玩玩具去了。等我回到厨房,到处干干净净,满意之余瞟到炖锅里也干干净净,Y哥狗腿地凑上来说:“嘿嘿,为夫勤劳,那是煮饺子剩的汤吧,我都给倒掉了。锅洗的干净啵?”

“我我我,我辛辛苦苦炖了一上午的鸡汤啊。”

Y哥一脸迷茫地看着我问:“鸡汤?那鸡呢?”我忍住了把他中午吃的麻辣鸡丝给打出来的冲动,忍住了口吐芬芳的冲动,咬牙切齿地转身离去,深藏了一个家庭主妇的爱与恨,哈哈哈。

最后,祝福大家假期间吃的愉快,玩的愉快。我这大年初一一大早地就码字,你们也祝福祝福我吧,嘿嘿嘿,各位咱们下次见~


——————————2022.2.12更——————————


来啦,好久没更新了,大家最近都过得怎么样呢?其实也不是不想更新,主要是不知道还能说点啥,想来想去也没有什么话题,冒死说说为啥不留在国内生活吧。

其实在移民的这些年中,我也是回国生活过的。无论在外生活多么轻松愉快,一抹乡愁总是去不掉的,想起家乡熙熙攘攘的热闹气息还是很怀念,所以我们在这期间有短暂回国生活过一次,一个半月左右,就是这一次过后,才决定后来在新西兰定居。


当时因为之前每次回国都是匆匆过几天就走了,想到那次可以住一个半月,兴奋的不得了。飞机在上海落地的时候,十一个小时航班的疲惫一扫而空,从廊桥到拿行李一气呵成,上海的工作效率非常高,看着很长的队,其实不一会就能排完。机场里的工作人员不苟言笑,但能帮忙的地方都会帮。机场非常大非常干净,以前没在国外长期生活的时候其实都没注意到过,我们俩拉着行李箱边走边感慨,祖国真是太棒了,回来真是太棒了。

从出了浦东机场,一切好像就不一样了。首先,天空非常昏暗(当时还是雾霾严重期),我闻着空气里的味道,老觉得哪里失火了,大概十分钟后,这个味道不见了,感觉应该是闻习惯了。再次,发生了一件小事。我们当时坐大巴赶往高铁站,排队等大巴的时候,人流会时不时往前走几步,我因为好久没回国不熟悉,低头用手机查大巴的路线,就突然听一个工作人员大声对我吼:“看什么看,往前走!”我吓了一跳,抬头看的时候发现我和前面的人其实就差了一两步,说实话当时回国的兴奋劲儿一下就没了,开始意识到国内的生活节奏有多快。这是一件非常非常小的事,我也不知道自己为啥记这么久。后来排队上了大巴,到了高铁站,说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是一点都不夸张。无论是进站验身份证还是行李过安检,都需要快快快,一个不小心节奏慢下来就会受到两个白眼儿,哈哈,不过后来我反应很快,排队的时候就会提前准备好需要的东西。

一切搞定以后,我坐在列车入口处,安静下来以后,突然觉得有点不舒服。可能是长期在慢节奏里生活,猛然回国实在是不习惯,耳旁喧嚣的中文让我既亲切又心慌。突然就觉得,这个地方好熟悉,又好陌生,说不出来的一种感受。


再后来回到自己从小长大的小城市,这是个五线小城市,天空比上海还要灰暗,到处都是脏脏的,东西看起来都灰灰的,但看到了亲爱的爸妈,觉得一路的奔波劳碌都是值得的,颇幸福地享受了几天。亲戚朋友听说我们回来后,各种迎来送往,态度亲密友好间还会不停地打听我们一年能赚多少,房子买了没,绿卡办了没,啥时候要孩子等等非常私密的问题。Y哥向来直爽,几次三番的就有点扛不住,再来亲戚都是我负责闲聊。毕竟有些是私事,我真的不想回答,却又不好意思直白地拒绝,只能不停地转移话题,她们就执着地把话题转回来,到最后也有点恐惧这种不太有边界感的关系。

然后是需要重点说一下的事情。当时我需要办理一份婚姻公证,因为我俩是在国内领的证,几次搬家间证件就丢了,我想着干脆补办一个以后再翻译公证,这样拿到国外用也方便。没想到这么小一件事,当时真是要把我腿跑断。

先去民政部门,办理的地方是一个中年妇人,我表明来意后,她翻了个白眼以后问我:“你为啥把证弄丢了?”我当时真的愣了,觉得这个问题好像没有必要问,不过还是老实回答说是搬家搬丢了。她又问:“那你丢哪了?”我完全无语,知道丢哪了我还会丢嘛。。她问了我好多问题以后,说你得让街道给你俩开个已婚的证明,再写个申请书再来,说完不等我反应就示意下一位。

我想着可能确实有这个要求,下午就去了街道,街道的人倒是很热心,跟我耐心地解释能开证明的人不在,让我再来。我第二天才好不容易开到了已婚的证明,又跑去民政窗口,这次换了另一个妇人,我又是一通说明后,递上我俩的已婚证明和一系列材料。她说:“你老公呢,得让他也来,一个人不能办。”说完就把材料都丢回给我,我无奈只能再次离开。

第三天一早我们就赶过去,我老公在外面绕着找停车位,我先进去排着队,谁知当天的人特别少,我老公还没进来就轮到我了。这次是另一个小伙子在工作,我说明来意后递上材料,他从中拿了户口本、我俩的身份证和照片就直接给我办理补办手续了。等我老公进来,我已经得到消息下午来领新证。所以到现在我都不知道到底申请书、已婚证明、双方都需要到场究竟是不是补办结婚证的规定,我碰到的一个人一个说法,总感觉自己跑了一些冤枉路,过程复杂又诡异。

拿到结婚证后的第二天我去公证处办理公证。公证处当时刚搬新的办公地点,是一个又一个的房间,门口有个桌子,但是没人。我犹豫了好久敲开了其中一间,里面的人没好气地让我去门口桌子那里等着,一会就有人来。我等了感觉得有半小时,周围的人越来越多,才有个人慢吞吞地走过来。旁边的人哗啦一下子围下去,完全没有秩序可言。我当时年轻脸皮也薄,进不去,只能等别人一个个问完才过去,说明来意后对方表示今天翻译的人没来,你回去吧,改天再来。之后我又去了两次,都说是翻译的人不在,办不了。我实在无法,只能打电话拜托好友想想办法,好友倒是神通,几个电话下来表示让我过去找某主任就行。

我得知消息又带着结婚证跑过去,顺利地见到了主任。当我说起我来了好几次翻译都不在,特别不巧的时候,对方直接表示他们压根没人负责翻译,你自己翻译翻译得了。这是第二个让我感觉诡异的地方。公证的过程不表,在期间碰到了因为分家产而大吵大闹的亲兄弟(其实我不知道为啥他们需要去公证处);碰到了办理中几次碰壁在门口默默啜泣的小姑娘;碰到了压根不顾及旁边的小孩子,在不能室内吸烟标志下快乐地抽着烟的工作人员。


当最后拿到了证件时,我只觉得疲惫,一点兴奋感都没有。

后来还陆续发生了一些事情,不能细聊了,一来怕这个回答被删,二来怕评论里有人说我。。。


那之后和Y哥长聊了一次。我当时的意思大概是:国内真的效率很高,我们过海关的时候还在高兴于不用等太久,但到高铁站时又被催的心慌,其实这是一种双标。国内的规则真的很灵活,我们跑断腿后选择拜托朋友出手走捷径帮我们搞定,其实也是一种双标。所以,在这里生活让我又快乐又纠结,又幸福又痛苦。

Y哥是个干脆果断的人,当时就表示你性子慢情感又细腻,别唠叨啦,咱们在那边定居吧。



今日小趣闻来啦。

疫情前我因为一些原因自己回国过一次,又因工作和上学的原因,Y哥和我女儿留在了新西兰没陪我回去。我回国后我爸妈对我自然百般疼爱,收拾出了我出闺前的屋子,我忙完事情后悠然自得地在家生活了好几天。前几天光顾高兴了,慢慢地,我开始发现周围邻里的眼光越来越怪,正纳闷时,隔壁大妈在路上遇见我,爱怜地摸一摸我的肩膀说:“多好的闺女啊,我可是看着你长大的呀。”我突然反应过来,回去跟我妈抱怨:“哼,我知道了,她们看我自己回来,认为我离婚了。”我妈笑的合不拢嘴:“你才反应过来啊,哈哈哈。”

“那为啥不帮我解释下?”

“解释啥,人家又没说出口过。”

不过我很快就不郁闷了。另一位邻居闻讯赶来,话里话外地安慰我:“姑娘啊,人生碰到点坎儿太正常了,你听姨的,没事昂,这些山核桃拿着吃吧。”

是夜,我边吃边跟Y哥打视频,他纳闷地问我:“你从哪弄的那么多的山核桃啊?”

我扒拉出一个核桃仁,丢进嘴里后告诉他:“哈哈哈,这些啊,可是你这个负心汉给我换来的啊!”


user avatar   RoseofVersaill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科研行业,低收入,没有入籍,世界上到处漂,七年没回国了。

一言以蔽之:“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了+生活越来越大手大脚了”

  • 虽然作为中国国籍,但是以前上中学大学的同学们都默认你已经是个“叛徒”,并且三观与他们“格格不入”,生活圈子“完全不重叠”,所以鲜有和你维持密切联系的人。
  • 七大姑八大姨,逢年过节唠唠叨叨的事情再也没有了,没有人议论你的收入,没有人议论你的职业,没有人议论你的婚恋和生育。
  • 基本上没什么“礼尚往来”了。没人在国内的婚礼会邀请你,同学聚会你也永远是缺席。我自己的婚礼也是在某热带小岛上办的,基本上没邀请什么人,也没什么份子钱。
  • 没有关于收入的攀比了。“今天XX年薪30万了,明天XX年薪50万了,后天XX炒期货又赚了多少钱了。”没了这些,自己也就比较佛系了,每天工作三四个小时,差不多就行了,不会去想赚大钱。
  • 身边的人都不时尚,所以自己穿衣服也越来越破烂了。基本上全是优衣库,nike,asics。十几刀一件那种。怎么舒服怎么穿。
  • 没什么人在乎你开的是什么车。自己的车越来越破,越来越不爱管了。车是纯代步用,花了半个月的工资买的,而且基本上能坐地铁就不开车。
  • 搞花花草草的事情变多了。院子闲着也是闲着,索性就变成香料种植园。迷迭香,香菜,西芹,茴香。平时自己做饭的调料,都是直接从绿植上面剪下来的。
  • 更怕死了。感觉没什么活着的压力,所以很期待各种新鲜事,长篇漫画结局会是怎么样,游戏什么时候出下一作,火星上到底有没有冰,冰里面有没有微生物,宇宙大爆炸最初的1s到底是怎么样的,为什么人类细胞会衰亡,水螅却可以做到永生。很多未知的东西期待得到答案,于是怕自己死,想活下去,想知道更多。
  • 了解国内时事的渠道越来越少。CNN,BBC,DW全是负面宣传。反之,CGTN,人民日报,社媒置顶全是“丧事喜办”。越来越找不到中性的,客观的,如实的报道。每次国内出现什么事情,就只能当“侦探”,把西方媒体和国内官媒都看个遍,然后再去社交网络上寻找各种蛛丝马迹,一通逻辑推理,最后才能勉强的了解事情的原貌。
  • 食谱越来越杂了。以前以为中餐天下第一,坚决不接受其他菜系。现在觉得中东菜,南亚菜,东南亚菜,日式料理,法餐,意餐,墨西哥菜,都不错,都很喜欢吃,有时候自己也会去亲自做。
  • 去健身房养成习惯了。去了gym就是二十分钟力量训练+十几分钟有氧运动,连续做,做完就走。就像洗脸刷牙一样,成了一种习惯。也不会拍照发朋友圈,也不会在镜子前面臭美给自己秀肌肉。纯粹就是为了身体健康。
  • “没什么卵用”的寒暄变多了。进门会帮别人开门,经常对提供服务的人员说谢谢。有时候也会“假装嘘寒问暖”,“你没事吧?”,“用不用帮忙?”,“have a good day”。
  • 与野生动物的“战斗”变多了。垃圾要防止浣熊来偷袭,开车要注意马路上会不会窜出来野鹿,在野外要提防熊和山狮袭击。在海边吃东西要防止海鸥来抢。
  • 牛奶耐受程度增加了,牛奶的消耗量也增加了。牛奶一般当水喝。冷藏的牛奶,一口气可以喝完750mL不会拉肚子。平时烘培也经常用牛奶,于是每次买牛奶都是按“桶”来买的。

统一回复一下评论吧。

  1. 关于国家,民族....之类的讨论。这个我不是很想参与。不过有人愿意在评论区发言的话,我是不会干预的,评论区向每个人开放。
  2. 怎么移民的? 我自己的故事就算了吧,不具有代表性。大概来讲就是我宣称我有很多学术影响力,对XX国有好处,借此拿到绿卡。曾经靠这条路拿绿卡的有真大神,比如爱因斯坦。当然也有弱鸡中的弱鸡,比如我。人和人的差距比人和狗都大,审批能否通过全靠运气。至于其他比较普通的移民渠道,也不用我来讲了,互联网上一搜一大把,什么当码农雇主提名,什么福建黑户,什么假结婚的。自己掂量着来吧。
  3. 移民到哪里了?我在香港,日本,澳洲,美国,坡县都短暂的呆过。目前在美国。
  4. 寂不寂寞? 还好吧。曾经调侃过自己,即使全人类都消失了,我还能愉快的活下去。给我一个图书馆,可以几个月不出去。著名loser叔本华大概说过:有时候和乱七八糟的人废话,不如自己思考。著名愤青鲁迅也说过: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是觉得他们吵闹。
  5. 有家人吗? 有,妻子一直和我在一起。我们博士毕业之后就一直在科研圈混。我支持她继续做学术,也不想让她为了家庭放弃自己的事业。至少目前是这样的。至于孩子,还没想好要不要,我父母不会给我任何“传宗接代”的压力,而且说实话我本人也不太喜欢小孩。
  6. 为什么做科研可以每天只工作3,4个小时。扪心自问,你们每天工作10小时的,真正聚精会神的时间有多少呢?其次,不是每个领域的科研都要泡在实验室里面的。最次,如果每年只发个一篇两篇文章,写三五个本子,每天工作3,4个小时足够了。
  7. 父母养老怎么办?父母是有自己的生活的,人家还不想被我过多干预呢。不过如果父母明确表示需要我帮忙照顾,肯定是会照顾的。同理,如果我要是有小孩,我也不希望小孩成年以后太干预我的退休生活。
  8. 怎么做到喝牛奶不拉肚子的。我也不清楚,小时候在国内的时候就是每天两袋牛奶(450mL),没什么不好的感觉。现在就是又多喝了一点,肚子也没啥变化。可能我是乳糖耐受的人吧。PS.没有证据表明牛奶对健康有益,所以不要强迫自己为了健康而喝牛奶。


user avatar   socalx 网友的相关建议: 
      

应该是会好很多的,尤其是欧美日这些发达国家。

虽然也被知乎上的人骂成过香蕉人,高华,二鬼子,但还是得说,我对美国是感恩的。因为给了我太多在中国不可能有的机会。

我来美国比较早,小时候就出来了。高中毕业后父母因为内斗关系不好,而不愿意支付我的大学费用,好在美国的高等教育资源丰富,最后一家玉米地的学校给了全奖收了我。当地也有很多工作机会,我平时半工半读的也存了点钱。放了暑假也待在当地,给一位老太太的庭院拔草。每两个小时50元。教授也有研究项目,为期6-8个礼拜也能拿到近两千,项目也比较轻松,教授每天都带我去吃早饭。存了点钱后去中美洲做了交换,换了点学分,并且还做了两个月的消防员。这段经历现在想起来都比较魔幻。

当时的生物教授对我非常不错,他还开了一门去巴哈马的研究课程,主要做海底生物保护,岛上有一个科研基地,平时还能潜水。我是非常想去的,而且基本上我这个专业的朋友都报了那门课。费用大概需要两千多美元,我战战兢兢的给我妈打了电话,当然毫不意外的被拒绝了。没能去这门课是我至今最大的遗憾。看着其他同学去了后拍了一部纪录片,当天晚上我哭的特别伤心。

大学期间为了赚钱做了很多份工作,从仓库搬货,送披萨,长期看护,沃尔玛,都做过。老婆现在说起来都会开玩笑的说嫁了美国凤凰男。

后来念了医学院也是向政府借的钱。学费加上生活费一年5万。扣除了学费后生活费用由学校每年分两次打到账上。生活自然不能说宽裕,但也能过得去。期间也在一直工作。好在医学院的在校工作在强度和薪资上都好很多,一个小时能拿11美元,就坐在图书馆里打卡,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看书复习。偶尔会有人来办理借阅。每次都是从5点工作到12点。就这样存了点额外的生活费,周末的时候可以去下下馆子,打猎枪,算是我当时最大的奢侈了。

然后开始住院医培训,每年6万左右的薪资,后来做了总住院涨到了近8万。也算是美国家庭的平均收入了。当然,和知乎上的没法比。期间从studio公寓换成一房一浴的,后来结了婚,生了小朋友后租了两房一浴的。然后给老婆添了一辆车。结婚的时候没有办婚礼,没有任何的仪式。不过亲朋好友都在中国,所以也不用担心舆论压力。现在一些亲戚都还不知道我结婚了吧。医院的医疗保险也还不错,老婆生孩子从引产到出院总共自付了250刀。医院也送了不少尿布奶粉,对于养孩子一头雾水的我们还是有了一段缓冲期。

最近刚签了新工作,买了一栋小房,两房两浴,9分学区,主要考虑小朋友以后上学。靠着自己的信用分数和职业光环只付了10%的首付,利率也非常不错。做贷款的说你是医生干嘛不去买个大点的。我说这些年也就存了这点钱,再多的也实在拿不出了。刚在宜家上订了一千多刀的家具,应该是我们这些年花的最多的一次钱了。我其实也很羡慕父母出了首付或者干脆帮忙买房的。不过另一方面,我也可以说这些都是我一步步走来的。

我如果在中国,尤其在魔都,被父母扫地出门后,应该很难只靠自己念到医科毕业,并且娶妻生子买房买车。毕竟家境也不能说穷,就是父母任性。我实在想不出除了众筹或者借助亲朋好友外的其他方法。这里可以完全靠自己。毕竟美国的车,房,相对收入都比较好负担一点。我这次买的房虽然也是在西海岸的大城市了,换算成人民币在魔都只能买半间房吧。因为工作平时也没什么时间娱乐,不过从小喜欢玩BB枪,工作后入手了一把散弹枪,步枪和小左轮,平时就打打靶子。

虽然美国从我小时候过来到现在有了许多的变化,但是美国梦对于我来说依然是能实现的。听过很多故事说一些人刚下飞机兜里没钱,在美国也能活的很好。我是相信的,毕竟当时我去念大学的时候支票账户也就200美元。

就是这样吧。

*****************

评论区里很热闹。当然不出所料的争议很多。

写这个就是说明一下自己的生活而已。

我家境并不穷,所以在中国也申请不了什么助学贷款,贫困生。我只是在成年后完全脱离我父母自力更生。诚然中国的学费更加便宜。医学在美国是一个相对高投入的行业,周围的医学院同学有些拖家带口的最后毕业可能会有30多万美元的贷款,念牙医的贷款更多,也全是政府担保。如果毕业后去非盈利医疗机构工作,那么贷款会被免除。

我念书的时候也考虑过军医的选项。学费军方出了,念书和住院医期间再额外支付每个月2000多的补助。也有同学走这个选项。当然,毕业后必须要在军队工作一段时间,收入也会比私人执业低很多。

我相信在中国也有人可以完全靠自己最后成功,只能说在美国更加容易一点。

我也相信国内的医生工作几年后也能买车买房。不过我现在的程度更相当于规培结束。不是什么工作了好几年的主治医生。美国的车,房的确更加容易负担。我住院医期间的薪水也能有不错的生活。另外工作时长和医患关系就不多说了。

另外体制内的二代们在美国的可不少,这次疫情也没回去。到底哪边好,得看他们了。


user avatar   famsun-long-x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之前在国内高中苦逼3年后,自知能力不行的我决定不给国家添麻烦,大学就润去英国了,混了3年大学,加一年某g5知名水校的水硕。

本来毕业想回来的,后来看到我在国内211985的同学还在费劲考研,原来优秀的学长在四处找工作,感觉大家活的太累,一想就不回来和大家抢名额了,先在英国混着呗,在英国某四大又混了一年,见识到了疫情中魔怔的伦敦市民,感觉英国人也不是很靠谱,顺便在英国也呆烦了。那就换个国家混呗

现在在北欧某小国苟延残喘呢,做上了某小国中某大学某课程的某助教,一周4小时的课,天天喝茶看风景,陪着我那只狗的时间比陪着人的时间还多,主要钱还不少,你说气人不气人?不过人啊,还是不能太闲,我怕我老了以后无聊到老年痴呆,现在天天准备着给自己找些活干,不过还是懒,一直准备着,也没咋找。

疫情嘛,欧洲基本是不管的,那就靠自觉呗,不过时间久了,身边的人都不戴口罩,自己也就不戴了,得不上运气好,得上了也就看天了,好在自己抵抗力强,一直没得上,也可能得了自己不知道

国籍我是没入的,说不定哪天国内比国外环境好了我还得跑回来呢。

我这人,像我朋友说的,胸无大志混日子,那里环境好我就跑到哪里,国外好我就跑出去,国内好我再跑回来,然后run到了就躺在那混,属实是国际蛀虫了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男,马上30岁了。最近刚刚移民新加坡,马上就买了一套110多平米的组屋,这边没公摊, 总共花费两百多万人民币,首付50万,其中政府补贴了10万,然后公积金25万,剩下15万是现金。每月公积金再加1300RMB就够还每月房贷了(2019.3.6, 最近拿了年终奖然后还加薪了,现在公积金还房贷已绰绰有余了),要还25年,利率2.6%. 作为农村出来的留守儿童,现在挺幸福的,最近准备把父母接过来住段时间


以上是原答案,谢谢大家的支持,我再做一些补充

我出身于一个贫困县的农村家庭,父母在我小学的时候就出去打工了。18岁来到新加坡,当时通过了新加坡教育部的招生考试,拿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包含学杂费,住宿费还有每个月500新币的生活费,代价是需要毕业后在新加坡工作6年。毕业后马上拿了绿卡,过了三年后有些犹豫要不要入籍,最后拜倒在国内离谱的房价下面,于是两年前提交了入籍申请然后上半年被批准,总共也就花了三百块的证件费和processing fee。拿到公民身份后,马上就买了这套五房式的组屋,很庆幸靠自己的一个钱包就能实现这些。 毕业以来还资助家里在父母打工的二线城市买了套小产权房,前年还在老家自建了三层小楼。现在在一美国跨国企业上班,朝八晚五,双休,年假29天,带薪病假30天(这个要医生批条,我脸皮薄一年就休病假四五天),一个月大概加班10个小时吧(各种meeting无力吐槽)。15薪+一般两个多月的花红。新加坡这边一般是13薪+花红,年假十几天,所以我公司的福利待遇还算不错的。说到这,我想分享下坡县的个税制度和公积金制度。

新加坡2017年家庭月收入中位数9023新币,下面是这边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和国内一样都是累进税率。这个chargeable income 是扣除20%薪资的公积金后的收入,最高一档的税率是22%。举个例子,年薪10万新币(折合50万RMB),扣除20%的公积金,chargeable income就是8万新币,就只需要交税3350新币(16750RMB)。

至于公积金制度就非常复杂,这里只是简单说一下。这边的公积金是国内五险一金的统称,每个公民都有个人的公积金账户,里面分普通账户,特殊账户和医疗账户三个子账户。员工每个月月收入的20%加上雇主给的17%按照0.62:0.16:0.22的比例分别存到上面三个子账户。普通账户每年有2.5%的利息,特殊账户和医疗账户有4%的利息,另外满足一些条件还有额外的利息,这里的利息都是政府承诺的无风险利息而且经过到退休前多年的复利是相当可观的。这些账户的钱在55岁之前是不能取出来的,但是自己是可以支配的,普通账户可以用来买房,教育,投资(黄金或者被批准的基金等),特殊账户可以投资,医疗账户就是医保看病之类的。然后到55岁,可以取出一大笔现金然后三个账户剩下的钱合成一个退休账户(还是有4%的利息),等62岁退休后每月发放给你。现在有个cpf life的计划,把退休账户的钱转进去后可以一直领养老金到死。总而言之,在新加坡,你是用自己的公积金来给自己养老,公积金存的钱越多,你55岁能取出来的就越多,然后退休后领的越多。如果人去世了钱还没领完,政府也会发还给你的家人。如果存的不够,退休后可能就还要去做工赚钱。所以说,新加坡没有养老制度是不正确的,这边税率低,政府鼓励民众勤恳劳作,而不是坐等救济。

有人说新加坡弹丸之国呆久了没意思,确实地方小都已经玩遍了。但无论在哪,每天工作的生活半径也就那么大吧,一般周末也就去逛逛商场,看看电影,下下馆子之类的。不是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嘛。新加坡的护照还有机场都是排名世界第一的,出国玩很方便。我今年已经去过中国,吉隆坡还有巴厘岛玩过了,还有八天年假,圣诞节准备再出去逛逛。平时周末也偶尔去马来西亚的新山吃海鲜,马杀鸡,坐巴士就能到。

新加坡这边刑罚很严峻。曾有一美国男子在公众场所涂鸦,被法官判处鞭刑6鞭,当时美国总统克林顿为他求情,时任新加坡总理吴作栋说看在总统的面上给他减了2鞭,结果那小子还是被鞭了四下。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这边的公共秩序比较好。


--------------------------------------------------------------------------------------分割线

本来只想认认真真答个题顺便分享一下新加坡的比较好的制度文化,没想到却因为匿名被各种质疑。想来是因为知乎吹牛13的风气着实浮夸了点。直接上图不废话了,希望各位看官理性评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个小区的图吧,组屋毕竟是给大部分民众居住的,没那么豪华,但毕竟是政府统一规划建造的,比较便利,我家离地铁站300来米,学校食阁诊所蓝球场应有尽有

补二,我看好些人在问新加坡永久居民(也就是所谓的绿卡)的事,在移民厅网站的截图

以上五类人都有资格申请永久居民, 我也可以帮我爸妈申请。但在当前环境下,批准的可能性比较小,所以就只弄了长期居留证(有效期半年到两年不等)。有人讲的三个月,那只是签证而已,不要弄混淆了。每年有九万多人申请pr,但只有两万多人被批准,而且只有拿到永居至少两年才能申请入籍。当然投资拿绿卡不在此讨论范围内。谢谢大家

补充三,看来大家对新加坡的组屋政策比较感兴趣,就简单介绍一下政府是怎么做到居者有其屋的。1.最重要的一条,一户家庭只能购买一套组屋。因为所有的组屋交易都要通过建屋局的网站上申请注册,所以是没有空子可钻的。2. 组屋购买后五年不能卖,如果买了第二套组屋,必须在六个月内卖掉原来的组屋。如果第二套是私宅,第一套组屋最少要住五年以上才能买3.所有的组屋都是建屋局统一规划建造的,每年都保证足够的供应量。4.家庭月收入超过12000新币 (折合60000人民币)不能购买组屋。依靠这些政策,组屋的房价一般都在30万到70万新币左右(这是套内面积100平米的价格)。最后, 所有的新组屋售卖价格都是政府补助后的价格,一般比同地区二手房要便宜10%以上。收入较低者还能申请很可观的额外补助。具体数额见下图

依靠这些补助再加上公积金,刚毕业的年轻夫妇很容易就能买房,甚至是0现金购房 (下面的附图是新加坡联合早报的一个报道)。另外,这边买房对收入的审核非常严,需要12个月的工资单和公积金记录(刚毕业的可以申请deferred income accessment),每月还贷数额不能超过收入的三分之一。当然,这些福利政策是很歧视单身狗的,单身狗没满35岁不能购买组屋^_^


user avatar   gloria_tong_g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回答:的确比在国内好

自己的背景:家庭中产阶级,英国读书,曾经在南京和上海工作(税后收入合起来差不多2万)。19年27岁时移民,回到荷兰工作生活。( 大家问我移民方式,由于我是作为海外引进人才,荷兰直接让我过来的,所以我对移民方式并不了解。只知道荷兰并不是移民国家,即使投资移民也不太可以。)

*海外引进人才: 学历全球顶尖大学硕士学位及以上,外语能力过硬,还必须要找到能签自己并有资格办理工签的公司,要不然有前两条也留不下来。

我觉得比国内好的理由如下:

  1. 生活质量高:吃得健康,海拔低睡眠好( 小时候兰州长大,海拔1500, 我们一家人都是去南方海拔低的地方就感觉睡眠好得多)。运动方式多:冲浪,水中自行车,野营,拳击,电流运动,芭蕾,只有想不到的没有荷兰没有的,关键就算每天上课(种类不限)的情况下,有老师带的那种,1个月花销也不会超过350RMB。在上海恐怕是不太可能,我的10节拳击交了6000多RMB。关键我还没有时间去,下班挤地铁再到家已经够心累了。
  2. 工作与生活平衡:薪水高,但赚钱不累压力不大,没有行业恶性竞争,没有加班。有时间赚钱也有时间花钱,有时间放松有时间陪伴家人。下班后鬼都不会来打扰你,不用抱着手机回复消息。能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3. 学习不是为了成绩:被鼓励探索自己,寻找自己的领域。我去年参加open days发现有很多15.6岁初中生来大学了解咨询。原来初中就可以参加大学open days, 进入大学了解不同专业,以及参与到实际的课程中,大家帮助你了解法律是什么,国际贸易是什么,心理学是什么,学习什么知识,出来能干嘛。反观国内,读书就是为了竞争, 不把别人碾压下去就要被别人碾压,18岁以前都是为了成绩而死读书,选专业have no idea, 像我这样考上好大学但是读了一个自己不喜欢专业的人大有所在, 更别提小学写作业到11点,初高中读书期间看坏了眼睛,看出了驼背,有的还被碾压出了心理问题。其实,考上211 985 清华北大又如何呢。人人本来就不同,有的人学习差但是音乐天才,有的人数学差但是外语好,更不是每个人努力就能成功。我觉得国内的应试教育埋没了很多人才,更多的是对孩子生理心理的蹂躏,我的高中老师一直特别为我自豪,他说他记得我当年的不要命的学习,然而那样的高中生活,打死我也不会再去经历一次。(多提一句艺考,国外是画你自己眼中的世界,去发出你自己的声音,不用担心被否定,越做自己越好。而国内是100个人画同一个头像,看谁画的好。我6岁开始画画,天性热爱绘画,经历艺考之后,我这个曾经的小画家,再也不想画画了。)
  4. 作为女性很有安全感。最大的感受就是不害怕生育了,即使在这边作为学生也不怕未婚先孕。因为政府会来帮助你,保证你的生活质量。荷兰是一个保护女人和孩子的国家,对孩子非常的友好。医保教育免费,很小就可以送日托,幼儿园好像也有补助。所以感觉养小孩经济负担不大,也有时间兼顾工作,不至于为了生育太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对了人家幼儿园还管接送(如图),你说我小时候幼儿园要这样,我得少挨我妈多少打?哈哈

相比之下在上海时,我身边家境好的本地上海女孩都不愿意生小孩,这是信息时代 ,女孩都知道了生孩子的代价,而且谁也不愿意因为结婚生育去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身边有好几对都是彼此约定好了跟公婆说好了不要小孩,在上海享受着两个人的生活,即使他们两个人合起来月薪将近10万。在荷兰就觉得很有安全感,反正我再不抗拒生育了,即使嫁错了人也不怕,做单身妈妈在这里也一样拥有生活质量。更不会有人来对你的生活指手画脚或用偏见来伤害你。

5.民风好,做到位的人文关怀。有一次走在阿姆斯特丹的街上,因为一点小事有点沮丧,结果路上陆陆续续有人来问我:你还好吗?你需要帮助吗?(我还记得当时我走的那条街叫victorieplein. 是我从上海抵达阿姆斯特丹的第三天,那些友好的关心我永远都不会忘的。) 我能感觉到他们是真的在关心我,心里很温暖。如果是在上海,被车撞死我都不确定会有人来管我(朋友下雨天被车撞胳膊脱开,躺地上只有人看没人管最后自己去了医院,司机逃跑后来被公安找回)。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在国内积攒的戾气也渐渐消散,心态越来越好,会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6. 政府给力 荷兰虽然强制医疗保险,但是生了大病不用回家卖房子治病。薪水少的时候还有补助,还有一点攒钱快,靠自己买房没什么难度。社会制度完善,不用担心也不用活得争先恐后。

7. 最重要的,成为了更好的自己。人是环境的产物,走的越远,越看到国内单一声音的环境下自己思维的局限性 。在上海虽然收入高,圈子好,但是冷漠,有优越感,不是特别会享受自己,享受生活。我更喜欢现在的自己,朴素,平静,包容,对任何事物不抱有偏见,本来的个性都渐渐显现。同时能包容不同的声音。能够有效沟通。如果说中国让我成为了一个爱中国的人,那么荷兰和英国, 让我成为一个爱世界的人 。我成为了一个global citizen,会关心别国的人,关心动物,和大自然。

当然荷兰也有很多问题,比如税高,房屋资源匮乏,强制医保坑爹,在全民医保免费的西班牙,每月花同样的费用在西班牙能够享受私人医院的即时服务,无需等待。医院效率更无法跟中国比。生活花销比英国贵(虽然学费比英国便宜,但是生活费什么的加下来并不比英国划算,再加上英国PSW两年工签的开放,留英依然比荷兰性价比高)。疫情中的表现让人无力吐槽,我国在积极防治全民口罩的时候,人家在2遍生日快乐歌中洗着手(没办法,体制有它的好也会有它的弊端)。另外不会荷兰语生活难免会不方便,天气跟英国一个尿性一天经历四季,刮风的时候头皮能被吹飞。食物不用说了,没有哪个国家能跟我天朝比,另外呆久了可能会无聊,不像上海那么永远有好玩的好看的乐于消费的东西。还有就是种族歧视/无视,虽然在荷兰还没怎么遇到过种族歧视,(有两次对方都是德国人,荷兰很多德国人),只能说选择移民,就要能包容种族歧视,要不然还是别出来了。总体对于我来说这都还能容忍,还是会选择欧洲生活。我的上文已经通过欧洲生活对比出了中国的民生问题,我说一些其他不太喜欢国内的地方吧,这些问题或多或少的导致了我不想长期生活在国内:

  1. 单一的声音,戾气重 每次写文章说国内存在的问题,都要被骂恨国党,总之说中国不好你就是不爱国。恶言恶语说什么的都有。让我想起过去在上海地铁站高峰期看到的一幕,一位女士支付宝出地铁刷了没反应,她后面的那位男性西装革履的突然间破口大骂:过不去你滚开啊!!!把站在他身后的我以及其他人吓一大跳,让我的心情也变得不太愉快。这样的一幕每天都在地铁站上演,我想,是争先恐后的生活,让大家忘记了其实你是可以好好说话的。在上海时跟外国朋友争吵辩论一直说中国很好的那个人是我,后来身处国外听别人说自己的国家,有时候他们说的不对,有时候他们说的仔细想想好像是这样,再加上中国欧洲都生活过,渐渐就容纳了不同的声音,更多角度看待自己的祖国,同时越来越觉得,国家不是用来崇拜的。
  2. 各种各样鄙视链 喜欢把一切看成三六九等。高考分个211985 一本二本,出国的人群也要分个去英美欧州澳新日本不同梯队,不同学校再分梯队。顺便把人家英国的大学也一起分层次了。其实在国外,名校学历不会被过度的吹捧, 别人会觉得你从牛剑毕业很优秀,但也不会因此而看不起普通学校出来的自己。外国人普通大学毕业,有语言,有技能,有经验的,工作都不比名校的差。没去爱丁堡也没觉得人家就过成了人下人。
  3. 我自己经历鄙视链有:艺考鄙视链,作为艺考生被鄙视,经历过的人知道,艺考不是谁都能走的路,每晚熬夜到凌晨5点的我,现在想想当初没被老天爷收走或发个癌症,真的是老天爷对我的仁慈。非211985鄙视链,高考上了南京一本,然后鄙视的人不知道,那所大学的那个专业只给我所在省一个名额,能考上已经是对我的不要命的肯定,再来考上了211985的您又改变了世界什么呢?然后,英国水硕的鄙视链,不明白怎么就水了,鄙视的人不知道,毕业率百分之50,14个人里面挂7个,挂科没有resit, 直接走人20万学费一分不退,说英国硕士水的您自己来试试?那一年以最后一名毕业之后,我已经看淡生死,超然于世了。。。来到荷兰又看到了H类大学鄙视链,叫人家专科,容纳一下不一样的教育系统能死吗,非要按照自己的那一套系统评价别人?国内专科能拿到本科学位吗?鄙视的人不知道,申请英国硕士时,荷兰H类学位,要比国内非211985的学位好用得多,其次我的荷兰朋友都是H毕业,没有人瞧不起自己,或者去对比,人家的生活质量都蛮好的,同时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人家都还快乐的很。留学国鄙视链,国内的四大, HR,留学机构,都是英美学历优先,商科为例,西班牙的几所商学院,法国几所高商,以及荷兰的几所大学都不错,我的open days感受下来,没觉得荷兰的教育比英国差到哪里去,学到的东西可能更多,有的课程还非常实践,能收获更多有助于找工作的技能。欧洲鄙视链 还遇到过歧视南欧的,说西班牙不算发达国家,根据我的经历这是个发达国家,生活质量不比在英国差。每个人都各得所乐,不争不抢。前门停车后门停船。年薪百万的学姐跟老公孩子从北京移民西班牙,目前没有后悔过。她说:国内经济好又如何?人生不需要太多的选择,做好一件事就已经很好。
  4. 以及我最反感的年龄胁迫。社会不会因为我是女孩而对我要求低,高考不因为我是女孩而降低分数线。我一样努力考大学,我一样要参与残酷的竞争,一样要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努力。凭什么男生过30岁了,他的努力被认同,越优秀越成熟,更容易找对象。而我过30了,不管我曾经多么努力佼佼者,现在多么成功,我就在婚恋市场上没有价值了,就不值钱了?大家的起点都一样,甚至我比你男孩更辛苦,你至少不用边来着例假忍着疼学习/工作吧?中国生育率不会起来,原因可以参照日本。现在国家提出的政策:非婚生子上户口,建议放开三胎,降低婚龄等。都没有真正的在解决民生问题。就像“给所有疫情医护人员今年中考的孩子加10分”是那么的没有诚意,不痛不痒。而国外,不说政府对女性实质的支持帮助,这里更没有大龄剩女的概念,不结婚不生孩子是你的人生,你开心就好。



上面的人不充满优越感的碾压别人 中间的人不用为了好的生活而争先恐后 下面的人脸上不带着被欺负的表情,这是我正在生活着的欧洲,也希望未来的中国会是这样。



(特别感谢大家看我的文章以及给我的评论,我能够去接纳各种各样的声音,如果不能包容与我不同的声音,那我就不会来到知乎写东西了。至于一些回复偏激,污言秽语的网友,您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我的评论设置从来都是不提醒,偶尔有空时候才会跳着看看。有一位网友的评论很暖,他说:我为这片土地能培养出你这样的人感到骄傲。我真的很感动,是呀,世上没有完美的国家,我的国家也不例外,但我不会去否定,国内的残酷竞争成就过我勇敢坚强的个性,以及上海这座城市带给我的那份永远的自信。

几个非常优秀的朋友虽然放弃绿卡回国生活,但也过的很幸福,在海外的我虽然也幸福,唯一遗憾无法在父母身边感受家的温暖。

我想幸福各不相同,独自勇敢去远方也好,一家人整整齐齐也好,希望大家都能幸福。)

以上。


user avatar   jiao-da-57-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坐标英国,非伦敦城市。中国籍,英国永居,17岁到英国读的高中,然后本硕连读的药剂学,之后毕业注册后工作了10多年了。

我现在在医院工作,临床药剂师,主要管理临床试验药物,和在病房病房提供临床药师服务,初级药剂师导师,有独立处方权。 目前基础税前年收入4万多镑,不包含加班费。

在国内好像没有相同的职位。普遍来说药师在国内的收入较低,社会地位不是很高。

老婆也是中国籍,英国永居。她是管理会计师,主做项目会计。基础年收入和我差不多。 她在国内应该能做的比我好,但作为有一个孩子的妈妈,能不能拿到这个工资是个问题。

由于不在伦敦,生活成本和房价都比较低,我们有几套交贷款出租的房子,开着在交贷款的车,从毕业后就没有从家里要过生活费。

说说国外生活的优势吧:

1,生活压力小,节奏慢。周围朋友攀比不严重,所以感觉挺轻松的。 工作环境也轻松,每天9-5,下午如果病房不忙就可以摸摸鱼。

2,工作福利好,我一年29天年假,如果算上周末,大概一年有6个星期的假。之前老婆生孩子休一年的产假,其中有6个月全薪,三个月半薪。我也可以休2个星期的全薪产假。

3,食品安全相对放心,这我就不具体说了,孩子的奶粉和辅食都比较好买。

4,以后孩子上学的压力小,我看有很多答主都说了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英国人少,资源多,竞争小。我女儿出生后被强制了英国国籍(因为我们有永久,所以中国大使馆规定孩子必须是外籍)。所以无论她想在英国上大学,或者考中国的名校,都比较简单。现在给她报名了我们当地比较好的私立学校,一年也就1万-1.2万镑,还是负担得起,这也比国内一些“顶级双语学校”便宜)

5,周围华人朋友多,我们由于在国外久,就经营了一个华人小圈子,每周末带孩子社交,周一到周五去邻居家串门,还是比较热闹的,也不孤独.

6,医疗我们还是我很满意的,全民免费。而且我在圈子里知道怎么去和医生沟通,也知道怎么说人家会重视。我父母由于疫情现在卡在英国回不去,现在也可以开始拿药了,而且也是免费的。 我老婆之前生孩子的整体感观都非常好,也全是免费的。

7,英国应该是对外国人比较包容的地方,很少见种族歧视。也可能和我的身高体重有关系,我周围的朋友都健身,很多身高都在180以上,要不也都练的很壮,体重90多公斤那种。所以一般傻X基本不会来惹我们。话说回来,大多数人都还是很友好。

说说缺点

1,父母平时在国内(现在在英国帮我们带孩子) 如果有事回去不方便。而且之后他们养老也是问题,我们都是独生子女,以后我们可能就要回去了。

2,有就业天花板,我觉得我的能力再往上升一级就到顶了。上面的领导基本都是白人,但我个人觉得无所谓,现在这个收入我也挺满意的了。但如果一个人想飞的很高,还是得在国内奋斗。

3, 父母帮不上什么忙,在国内可能可以有家里的庇护和帮助,在英国就只能靠自己。

4, 所谓的不能进入当地主流文化我倒觉得无所谓,我和中国人和少数族裔的同事们玩的很好。我也不想去倒贴着任何群体,丢人也没意义。但如果你想融入所谓的“当地人”的圈子,这可能是个缺点吧,这个会比较难。

5,也是医疗,如果不知道里面的门道,国人看病会觉得难上登天。不像国内大小事去医院,这里的分层医疗体系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习惯。而且英语不行的话,不能说明白阐述自己的问题也会对诊断和治疗造成影响。

6,治安肯定没国内好,夜里没事我们不敢去治安不好的地区去。

关于英国疫情的话题又太大了,这里就不讨论了。

目前就想到这么多

祝你安好。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评论关了,没劲。

我的家乡也是个不那么富裕的地方,但是我离开家去上海读书又留下来工作以后,我有些以前的同学也会臆想一些他们所不了解的东西,觉得我背叛了自己的家乡似乎是件很难看的事情。

我年轻时之所以喜欢上海,也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保持着合适的距离,没那么多人对你的生活指手画脚。现在我中年了,生活的重心往下一代倾斜,所以换了另一个更安稳人均资源更丰富的地方生活罢了,有些职业的上升通道在不同国家间是通用的,所以现在有很多人可以自由的选择国家生活,而社会地位没什么改变,在国内混个中产出国来依然混个中产罢了。有的朋友就不要臆想什么移民的人都是病也不敢去看职场都受歧视之类的好了。

这个地球的资源就这么多,中国是人口第一大国,人均资源自然紧张,难道不应该多多鼓励人们走出去吗?都窝在一个地方内卷不辛苦吗?美国亚裔才5%,当然没有话语权,如果华裔能有50%呢?意识形态都能改变了,这样不好吗?


现在国内民族主义高涨,我等不敢开大号说自己的想法,匿名保命。

我因为专业原因,朋友同学们大多都出过国,但移民国外的不那么多,我是少数派。这几年总有人问我你为啥就在国外不回国了?移民的生活就很好吗?我的回答都是统一的: 国内国外各有各的好,看你看中什么了。同学们短时间的出国旅游访学,一般也感受不到国外真实的生活。

但是其实我的潜台词是,我们这个年纪,在国外的生活会舒服一些。但是年轻人不见得适合国外的生活。

我18岁以前生活在国内经济不发达的四线城市,18岁到30岁我生活在上海。我至今也非常怀念上海的日子,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感受了大城市的纸醉金迷,逛恒隆,逛七浦路,吃日料,吃路边摊,也和闺蜜们去泡过酒吧开眼界,更多的时候是在图书馆里学习在实验室里跟着师兄师姐熬夜加班。我有过很多的闺蜜,有住棚户区的,也有住新天地豪宅的。我date律师男,银行男,科研男,有的浑身名牌出手阔绰,有的吃食堂也舍不得多打一个肉菜。

但是30岁的我,结了婚生了孩子,来了美国,过上了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生活。其实对于我们走职业移民道路过来的人而言,生活圈子是很单一的,不太有机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大家都住在比较好的区域,邻居们虽然肤色各异却都有着类似的教育背景,从事着有限的几种工作,孩子上着有限的几所学校,同学的家长们也都是非常类似的人群。在职场也一样,我在学术界,外来移民占多数,歧视什么的这个国家肯定有,可是我在职场上实在感受不到。我老公在金融界,亚裔没那么多,但美国白人也有极大比例是犹太人,不那么热衷去歧视他人。他们家里有孩子的几乎都给孩子请了中文家教,没人那么有空把民族主义挂在嘴边。

基本上现在我们就生活在一个特别平稳的舒适圈中,没有996不担心35岁被优化,上班时按时上班,下班了啥也不想好好做家务陪孩子。买房没啥压力大house来一栋,不像我们在上海时买个两室一厅估计二胎都不敢生。车子不用拍牌照看上了交钱开走,自家车库里一停不用跟邻居抢车位。我家孩子读书,考上了本地最好的小学,分数说明一切童叟无欺,即使考不上,租房子也一样上好学校。不用像在上海一样民办折腾摇号,上公立又是户口年限又是产证名字的,劳心劳力。周末带着孩子出去玩,哪儿哪儿人都不会那么拥挤,哪儿哪儿都不用排队,爬山钓鱼挖沙子,足球冰球自行车,开开心心。夏天去海边住几天,冬天去滑个雪,都是寻常。

有时哪里要去讲这些这主义那主义的,多数人都没操这个心,哪里日子舒服我就去哪里生活,这么简单的事情罢了。




        

相关话题

  被吊打是怎样一种体验? 
  2021 年「双十一」有什么值得购买的商品? 
  一个人喜欢睡在U型空间里,说明什么? 
  穷养的孩子是否具有其他人群所不具备的优秀的品质?如果有,有哪些? 
  对于抵制洋节你有什么看法? 
  日本人喜欢的中国明星有谁? 
  有哪些人堪称「神人」,却鲜为大众所知? 
  你有什么给自己带来无限快乐的“收集”爱好?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疫情发生以来,武汉这座城市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经常讲给身边人听的笑话有哪些?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现在穿高跟鞋的人越来越少了?
下一个讨论
如果有机会与世界知名科学家共处一天,你最想问什么问题?最想做什么事?





© 2024-05-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