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世界武器装备发展史上有哪些蠢到令人窒息的设计? 第1页

           

user avatar   jing-shao-p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10mm转轮防暴手枪(应该是叫这个名字,银色的,齐齐哈尔雄鹰厂的产品)

网上搜了好久才找到这一张图,应该不会错,在我的记忆里长得是这个造型。

入伍第二年自卫哨门岗开始佩戴这玩意儿。配布袋弹。

讲真你说18.4毫米防暴枪的布袋弹能把人打到疼痛难忍我还信,10毫米口径,还是有点漏气的转轮手枪……我对这玩意是真没信心。如果站门岗时候真有情况我宁愿抽出警棍开打。

曾经有老家伙站岗的时候不小心打出去一发,被队长在队列前骂的要死。那位老哥后来跟我们讲,打出去声音还没鞭炮大。

有时候真想不通上面是咋想的,给公安民警整个05转轮还没祸害够,又搞个防暴转轮给我们武警。领导您是多喜欢转轮手枪……


user avatar   kai-cheng-7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更新:

————————前 方 小 型 乳 嘤 现 场————————

补一个陆军的玩意儿——Rotatrailer

机械化部队的战斗力和部队所能携带的给养直接相关。为此,一方面需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后勤力量,另一方面增加部队的携行量也很有必要。既然坦克里的空间有限,那就搞个拖车来装吧——英国人如是说。

由此诞生了Rotatrailer——核心是一个大铁盒子,内部按前后上下分成四个区间,前半部分(靠近牵引车的那边)上方再分为三个区域:左右两边放置炮弹和机枪弹,中间放野战食品箱和水桶。前半部分下方放置杂物。后半部分上方是一台手摇汽油泵,下方是三盒机枪弹。所有的储物区都有盖子,盖子的边沿可以盖住储物区提供一定的密封,由螺栓和翼型螺母固定。在拖车顶上可以放轻一点的物件,比如帐篷、伪装网什么的,还为润滑油罐安排了一块地方。



(上图中提到了一个词“Grids”,我猜测可能是用于保护进气口的铁丝网,可以挡住比较大的石子。希望懂行的dalao能帮忙看看我说的对不对)

Rotatrailer上最特别的设计是它的轮子——轮子是空心的,好比是一对特大号的油桶,采用空军自封油箱的设计——特种橡胶夹心的双层钢板,理论上在被弹丸穿透后,汽油会使橡胶膨胀,堵住破口。此外,轮子像坦克负重轮那样有实心橡胶轮胎,以减轻磨损。

英国人的算盘打得好,初期测试结果也还行,但实际到了部队手中呢——

(以下是按照英国图纸生产的美版rotatrailer在阿伯丁测试场试验的结果,26英里越野,250英里碎石路,牵引车辆包括谢尔曼和两种半履带)

“在平坦、粗糙的地形上该车的行驶性能优越。该车能贴合地形运动,很少发生弹跳,但牵引车的负荷很重。由于没有弹簧,拖车的窜动完全作用到了牵引车和装载的货物上。车上的润滑油罐很好的展现了这种效应:晃荡起来的液体如同水锤一样作用在筒壁上,使它的下半部分凸出,高度变矮,成了葫芦形。这些油罐在100英里行驶后开始泄漏。”

也不是没有好的方面:

“每一只车轮空重约400磅,容积达60加仑,在灌满燃料后重约800磅。反正都这么重了无论是空载满载牵引起来感觉差不多。拖车的重心很低,在50%的侧方坡度上或者当一边车轮碾过土包时不易翻车。”

但真正麻烦的是:

“拖车在转弯时有很强的甩出去的倾向,很显然这对车身的负担很重。”

“在泥地上行驶会把泥水灌进拖车的下方储物区。”平地机的感觉。

“炎热天气下燃料蒸气的压力对车轮的影响尚不可知。”

“几乎没有进行过在崎岖地形上的测试,因为拖车不够结实。”想象一下路中间有块石头,那划过车底的酸爽……

有意思的还在后面:

“由于牵引车(谢尔曼)驾驶员的疏忽,拖车在测试中损坏。在倒车过程中,驾驶员没有及时发现拖车发生了转向,最后压了上去,导致牵引杆被扭成麻花,掰弯了牵引环,履带压坏了储物箱的前端。”这倒是拖车的通病。

结论是:

“与装备充气轮胎的拖车相比,该车的行驶性能更好。拜其重量和实心轮胎所赐,一般情况下拖车的弹跳与摆动很少。”但据说英军经常把拖车开翻,侥幸没翻车的,里面的弹药也被颠成了香蕉,车轮还会漏油。结果是辛辛苦苦拉过来的东西没一样能用的……

“抬起牵引环需要325磅的力,靠人力将其推动或挂上牵引车很困难。”

“离地间隙8.75英寸明显不足。”准备拖它的谢尔曼是17英寸,瓦伦丁和十字军16英寸,M3半履带是11英寸, M8侦察车是11英寸多一点。

“储物区的划分是固定死的,使用上缺乏弹性。打开盖子时必须把螺母拧动很长一段距离,十分费时。”

“该车不能视作有装甲防护,因为车身钢板厚度只有1/8英寸,不能抵挡任何枪炮发射的弹药”1/8英寸 = 3毫米……

“不建议装备部队。”

英军的屑油罐

传统上,英军的小型标准液体容器有两种,容量分别为2英制加仑(9.1L)和4英制加仑(18.2L)。2加仑的容器生产成本较高,所以4加仑的才是主力。这种油罐由马口铁焊接制成,一般为一次性使用。后勤部门有专人和设备在油库现场制作罐体,经组装、焊接、喷涂、压力测试和灌装后分发到部队。这种容器的标准称呼是“汽油、机油和水罐”(Petrol, Oil and Water can,缩写是POW,恰好是“战俘”的意思)。但它的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flimsy”——“小脆脆”。

油罐车不是你想要就能要到的,另一种标准容器55加仑油桶又太重,所以广大苦逼战士们只能一桶一桶地给车辆甚至是轰炸机加油——驻北非的“惠灵顿”部队,为一架轰炸机加一次油要用掉270桶,用空油桶垒成10米高的墙是他们的传 统 艺 能。电影《珍珠港》中杜立特部队携带的额外汽油用的也是类似的油桶。

但这种油桶最大的问题是漏油。

一台卡车装满这种油桶跑个100英里之后会漏掉20%到30%的汽油,这还是严格按规定控制堆叠层数的结果。海运这些汽油桶更可怕,最下面的油桶会直接被压垮,估计每趟损失40%的油料,更别提有毒的汽油蒸气对海员和码头工人的毒害以及火灾隐患了。

“德国桶”,Jerry can,是一种革命性的设计。桶身呈长方体,便于堆放。带有方便倾倒的壶嘴,壶嘴里有通气管,这样往外倒的时候水流不会是一股一股的,盖子带有密封圈,用杠杆结构扣合,还可以插上保险销防止意外开启。提手一共有三个,中间的一个用于单人搬运,两侧的用于双人搬运或者在人链上传递。桶内空间延伸到提手的高度,这样在灌满液体的时候会在这里留一点空气,哪怕扔进水里也能浮起来。桶身上冲压有花纹,起到加强筋的作用,万一桶内压力增高,也能降低涨破的风险。嘤军首次见识到德意志科技是在北非(也有人说是在法国),立即对它爱不释手,毫无廉耻地照抄了它的设计并推广到全军。美国版的油桶(可能这就是所谓“Blitz can”,美国Blitz公司是生产该产品的主要厂家。但美国人有时也管这类油桶叫Jerry can。P.S. “Blitz”是德语“闪电”的意思)采用了不同的设计,盖子采用螺纹密封,直径更大。美版油桶的优点是制造方便、倒出速度快,缺点是相对容易漏。它的结构不像原版那样是左右两半拼合、焊接而成,而是分为底盖、桶身、顶盖三部分,像罐头一样用卷边工艺结合在一起——所以才容易漏吗摔。


——————以下为原答案——————

不能说蠢,但也够奇葩——二战英国的活塞式航发(部分型号)。

二战时期英国排得上号的活塞式航发厂家有三个:罗罗,布里斯托尔和纳皮尔。罗罗的产品广为人知,但另两家也不赖,布里斯托尔的气冷机装备了英俊战士、哈利法克斯、斯特林等型号,纳皮尔的液冷机装在了暴风和台风上。

它们在设计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采用了套筒气门(Sleeve valve,姑且译为套筒气门):

如图所示,套筒气门在气缸和活塞之间有一个周围有开口的套筒,空气和废气将从这些开口进出。套筒本身由发动机曲轴带动做旋转和上下运动,其开口周期性地与气缸上的开口重合,以进行四个冲程所需的换气。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油管搜索“Sleeve valve”,有不少视频形象地展示了气门的动作原理。


与常用的气门(Poppet valve,提升阀、菌形气门)相比,套筒结构的主要优点有:

进排气特别顺畅;

燃烧室设计相对自由(不用考虑气门和活塞间的干涉);

不需要气门弹簧;

气缸头部温度容易控制;

不易发生爆震;

寿命(就航发而言)更长(没有气门和气门垫圈之间的冲击,套筒和气缸间的摩擦比较容易解决)。

主要缺点有:

结构复杂、成本高(套筒在轴向和周向同时动作,不能用常用的凸轮-挺杆结构驱动,每个缸都要配一套蜗轮蜗杆……);

密封困难(活动部件太多,需要密封的东西太多);

机油消耗严重;

套筒寿命不佳;

转速不能太高;

类似于二冲程发动机。活塞要扫过进排气口,这会限制进排气时机的安排,此外如果进排气口积碳,可能被活塞刮下来,后果就是拉缸。


1925年内燃机巨佬哈利·里卡多(此公最先开始研究爆震现象,还发明了一种柴油机的涡流室)发表一系列文章称传统的菌形气门已经没有前途,大家都来搞套筒气门吧(当时最大的问题是气门散热困难,最终由普惠的萨姆·赫伦(其实我想译成贺龙XD)发明的空心充钠气门解决)!布里斯托尔的发动机部门总师罗伊·费登(气冷机大佬,主持设计了著名的“木星”、“飞马”等型号,一大特色是每缸四气门,其他公司和国家的机器统统是两气门)马上被这种结构迷住了,随后和里卡多开始合作。而里卡多的邻居(真·邻居,二位的办公室就在隔壁)弗兰克·哈尔福特(开发了著名的“吉普赛”,教练机的优秀动力)和纳皮尔公司合作开始研发“军刀”。由于里卡多的巨大威望,英国的气冷机整体转向了套筒气门,义无反顾。


作为两家的得意之作,“半人马座”和“军刀”都能实打实地做到至少2000马力,是航发中的豪杰。但是——


它们太难生产了……


布里斯托尔家大业大还好一点,14缸的“武仙座”39年投产,18缸的“半人马座”42年投产,都比较顺利。纳皮尔遇到了日后中岛也遇上的问题:试作机都是由匠人精雕细琢出来的,质量很好,到了量产的时候啥问题都出来了:拉缸,机加工的毛刺和金属碎屑没清干净,套筒密封不严,地勤和飞行员对结构和性能不熟悉等等等等,布里斯托尔自己的生产任务就很重,还得分出不少精力帮纳皮尔解决问题。42年纳皮尔干脆放弃治疗开始研制二级三速(!)增压器去改善什么发动机的高空性能,同年被英国电气收购后新东家立刻砍掉了这个项目,把重心放到改善产品质量上来,到了44年终于有了起色。后果就是RAF原定的次世代战斗机,装“军刀”的暴风和台风由于高空性能不足被派去舔地。布里斯托尔的两大型号产量不过6万,纳皮尔我手头没有数据,但装备的暴风和台风合起来产量不过6千,与之相比罗罗的梅林有16万,在美国许可证生产的V-1650有5万5……


远在大洋彼岸,普惠也看到了那几篇文章,动了搞套筒气门的心思。也许项目负责人没有英国同行的天才,实验结果不佳,于是发愤在传统结构上挖潜,终成一代名机“黄蜂”系列。


战后两家公司还妄想继续改进这些型号,结果预定装备的机型竞争不过美爹,改进也就无疾而终。布里斯托尔转而研制涡喷,开发了不少优秀型号如“奥菲欧”、“奥林巴斯”(原始设计,公司66年被罗罗并购,装备“协和”)和新“飞马”(原始设计,装备“鹞”)。纳皮尔由于实力有限,搞的几个型号都不算成功,最后也被罗罗并购,改行生产涡轮增压器了。值得一提的是,44年海军向纳皮尔提出在Culverin(“重炮”,许可证生产的容克斯Jumo-204)基础上研制一型大功率柴油机,这就是著名的Deltic,那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ACACACAC写了一篇更详细的文章:

欢迎前去阅读。

补:苏联海军也想要大功率柴油机,于是他们拿到了这个:


user avatar   lao-xiong-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推荐一个,台湾康定级护卫舰的MIM-72C“海上小檞树”(海欉)防空导弹。


https://www.zhihu.com/video/942774472479064064


康定级护卫舰是李登辉从法国买的,但由于一些原因,法国武器没有买来,只能自己配。台湾从阳字舰(台军的二十多艘美制二战驱逐舰,经多次改进,配有七八十年代标准的现代化武器)上拆下来了若干76毫米奥托梅莱拉主炮、密集阵、40毫米副炮和岛内自行研制的雄风二号反舰导弹,这些都还问题不大。但防空导弹就囧了——后期型阳字舰的标准1型防空导弹根本装不上——只能从初期型阳字舰上拆下来六套“海上小懈树”,装在康定级那小小的炮位上。

海上小懈树导弹,正如下图介绍,是把美国AIM-9D响尾蛇红外格斗导弹从空中挪到地下,再挪到海上的产物。由于是从飞机上发射,格斗导弹没有太大的能量,下地后的射程只有5公里,对军舰来说是严重不足的。美军自己的军舰从未正式安装过海上小懈树导弹,台湾是唯一用户。

由于整合不灵,发射装置无法埋进康定级的甲板下,只能全部露在外面,严重影响了这种“全球第一种隐形护卫舰”的隐形性。


倒是很有《星际争霸》范


发射装置体积虽大,却不具有再装填能力,必须由人扛着导弹上去重装。装置的前、左、右三面都装有护栏,以防高海况下连人带弹摔在甲板上。21世纪台军撤掉了护栏,与其说是相信人的能力,倒不如说是放弃海上装弹了。

你以为这是最蠢的?不是!最蠢的显然是发射装置的控制方式——也跟星际争霸一样,一个大活人站在里面操纵!人不是备份而是必需的,因为海上小檞树系统与法国的设备完全不兼容。


操作起来也是超级蛋疼。你必须全程带好耳机,听从战术中心里的军官指挥(后来升级成左右各有一个LED灯,哪个灯亮就往那边转)。但战术中心提供的仅限水平角度,目标的高度角和距离则不一定能发过来,需要你自行对好角度并估测距离,在适当的时候开火。



上面的蠢则蠢矣,还不够窒息,下面是最窒息的:海上小檞树导弹因为系越战时代的产品,红外导引头性能极低,没有迎头发射能力,只能在TG的歼七、强五(之后的飞机都有反舰导弹,根本不会进入五公里射程内)临空投弹后,从飞机后方发射换句话说,强五冲你扑过来的时候,你反而要转过去背对它,等它露出菊花,再发射导弹,为自己复仇窒息不窒息?


而且导弹还经常做布朗运动

PS:台军计划在2020年前用自制的天剑-2导弹替换海上小檞树,但现在是18年2月,还没发现他们有实质性行动。


user avatar   enterpriseh 网友的相关建议: 
      

美帝三马赫飞机的不锈钢蜂窝材料蒙皮。


托地摊文学的福大家都知道三马赫暴力美学不锈钢传奇米格25/31,那么问题来了:毛子又不是不会造钛合金(参考红海军各色破纪录狂魔钛合金潜艇,事实上美帝的一堆钛合金反倒是用各种渠道从苏联整过去的),为啥米格25就非得用不锈钢不可呢?

原因很简单,成本和可维护性。钛合金虽然耐热也不差而且密度低强度高,但这玩意极其无比难以加工导致成本高昂,尤其是焊接超级麻烦——后来的大猫为了制造钛合金中央翼盒专门开发了真空电子束焊接技术,大猫的出色性能有相当一部分仰仗于它。


事实上毛子也不是没造过全钛合金飞机,对标XB-70的毛版女武神——苏霍伊T-4就使用了大面积钛合金结构和蒙皮,并且为其开发了专用航空钛合金和工装来解决加工问题。结果不必多言,这货得了个143吨金砖的绰号,最后死于各种进度拖延和成本超支。(当然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图波列夫对苏霍伊一个搞战斗机的来抢他饭碗非常不爽,所以暗地里搞鬼)


而米格25选择不锈钢,也正是因为不锈钢在这两点上与钛合金截然相反——成本低,维护加工方便,毕竟从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不锈钢产品就能看出生产不锈钢结构实在没什么特别大的门槛。(当然,米格25的氩弧自动旋转焊接仍然是黑科技,但是比起电子束焊接来说至少没那么极端。此外严格地说航空耐热钢和生活中的不锈钢并不是一回事,虽然成分差不多。当然某个马一龙拿30X牌号不锈钢造火箭这个事……毕竟人家是善于打破常识的男人)米格25是大批量生产的截击机,不能应用过于复杂和高成本难以大量生产的设计,否则以苏联广袤的国土难以确保有足够的截击机来保卫领空。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如此,美帝为什么没有使用不锈钢制造作战飞机呢?

答案是先问是不是再问有没有。事实上,非常有趣的是,与T-4大量应用钛合金结构恰好相反,XB-70自己反倒是不锈钢制造,而原定的XB-70护航战斗机,XF-108轻剑三马赫远程截击机也将采用不锈钢机体。


女武神应该是很多人的老婆,我就不跟各位抢了。


但是大家也都知道的,女武神和轻剑都下马了(麦克纳马拉你个魂淡把我老婆给老子吐出来)。最后,美帝唯一服役的三马赫飞机只有采用全钛合金结构的A-12/SR-71。这到底是为什么?难道不锈钢性能并没有看起来那么优越吗?


其实问题并不是出在不锈钢上,而是出在了不锈钢的应用方式上。这也是毛式所谓“暴力美学”和西式设计风格在细节上的一个体现。接下来就有请我们的主角:不锈钢蜂窝蒙皮。


不锈钢虽然拥有卓越的加工性能、强度、耐热性能和低廉的成本,但是那高达7.9t/立方米的鬼畜密度实在是让秉承“为每一克重量奋斗”的航空工程师们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尤其是凡事效率为先的西方设计风格。于是,不锈钢蜂窝蒙皮出现了。

简单地说,不锈钢蜂窝蒙皮由不锈钢蒙皮和铝合金蜂窝夹层组成,蒙皮的两面是厚度仅有0.015英寸(0.381毫米)的不锈钢薄板,中间则是蜂窝结构。对于B-58这种飞行速度只有2.5马赫的轰炸机来说,其蜂窝结构是铝合金,而对于速度超过三马赫甚至四马赫的XB-70、F-108和“超级盗贼”来说,蜂窝则是不锈钢结构。两者被粘合剂或是钎焊连接在一起。单从材料性能上来说,这似乎是一种完美的折中设计:蜂窝结构成功地极大降低了不锈钢那恐怖的密度带来的影响,将材料的整体密度下降到钛合金和铝合金的水平,同时外层的不锈钢蒙皮又保留了不锈钢原有的出色强度和耐高温性能。B-58的蜂窝夹层是铝合金,但已经能耐260℃的气动加热,超过了一般硬铝的软化温度;而XB-70和F-108的全不锈钢蒙皮则能耐受304℃的气动加热。在“超级盗贼”上,不锈钢蒙皮甚至能承受住4马赫以上的气动加热,钛合金在这个速度下已经开始软化。

一切看起来好像非常美好,不是吗?

且慢。

钛合金为什么没有成为苏联人的选择?不就是因为这玩意性能极其好看但难以加工么。那么,蜂窝不锈钢蒙皮……

是的,你猜对了。虽然性能有了极大改善,但超薄的不锈钢蒙皮和复杂的蜂窝结构让这种材料的加工难度暴增。且不说如果要生产大面积蒙皮时那么大片又不能变形的不锈钢薄片怎么加工,以及大面积的蜂窝,光是怎么把这两者紧密接合在一起组成一块受力完整强度高的蒙皮就足够让生产厂家一个头两个大了。如果加工不善,连接强度不高的蒙皮很容易在飞行过程中发生分层脱落,造成事故——高速飞行时,尤其是对于XB-70和F-108这些需要三马赫飞行的飞机而言,由于气动加热的热膨胀,这种问题尤甚。结果就是,蜂窝不锈钢蒙皮的生产加工费用飙到了每平方英尺1,200美元,也就是每平方米1.3万美元——请注意这是1960年汇率的价格,那是个一架重型战斗机也不过一两百万美元的年代。

作为美国空军第一架极速达到2马赫以上并能以2马赫持续飞行的轰炸机,康维尔的B-58“盗贼”开创了不锈钢蜂窝蒙皮技术。单从重量来说,不锈钢蜂窝蒙皮确实贡献良多,按最大起飞重量计算,B-58的结构系数(即结构重量与起飞重量之比)只有骇人听闻的16.5%,如果按正常起飞重量算则结构系数更是仅有14%。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恐怖的成本,B-58的机翼面积为143.3平方米,按之前的每平方米1.3万美元计算,光是一副机翼的蒙皮就要花掉370万美元(别问为什么143x1.3≈370,机翼有两面),而同时期一架全新F-4E的飞离价格是240万美元,B-58一副机翼差不多就能买两架F-4,整架飞机的造价更是达到骇人听闻的1,280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8,000万美元……无怪乎李梅老爷子(没错,就是某日本古建筑骨灰级狂热爱好者)在听到康维尔关于增购B-58以研制“超级盗贼”载机的要求后气得夺门就走。

采购成本贵就算了,如果维护能延续米格25那样外场拿焊枪都能紧急维修的性能那也就认了。可是从逻辑而言不难想象,生产都困难的东西,维护怎么可能会容易?B-58在1960年3月服役,还没服役满10年就在1970年1月匆匆退役,被F-111A取代,成本高昂维护困难是一大原因——从地摊文中被认为地勤地狱的可变后掠翼F-111都能取代它可以看出这家伙究竟有多么难以维护。

不锈钢蜂窝蒙皮的难以维护,主要体现在之前所说的分层问题。一旦在日常使用中蒙皮分了层,那要把它再重新粘回去就会极其费事。除此之外,不管不锈钢强度再怎么高再怎么耐腐蚀,只有0.381毫米(比常用中性笔的笔头还细,当然你要是像我一样喜欢用0.38写小字的那就当我没说)的蒙皮也实在是太薄了,非常容易腐蚀磨损或者在磕磕碰碰中被撞破,而一旦破损了,要再修补或者换一片新的贴上去也是非常困难的工作,需要使用专用粘合剂,在高温下加压胶合才能完成,这是针对B-58的铝蜂窝而言;而对于XB-70和F-108的不锈钢蜂窝而言,生产和修补则需要进行钎焊。虽然钎焊的加工难度低于高温胶合,但也不能算是省事,此外XB-70和F-108需要频繁进行三马赫飞行,使得蒙皮分层的概率大大增加(甚至不必等到三马赫,女武神在超声速试飞中就已经开始疯狂掉蒙皮,最严重的一次蒙皮碎片掉进了进气道被发动机吸入,掉下来的蒙皮最大一块差不多有1平方米)。就算维护工艺不复杂,但总是需要这么干也会让地勤崩溃。用通用动力结构主任自己的话说,哪怕B-58没有提前退役,它的蜂窝三明治夹层结构的维护问题迟早也会成为该机保障能力的瓶颈。事实上,女武神下马之后仍被NASA接收试图用于超声速客机的技术研究,但因为高速飞行下疯狂掉蒙皮导致无法保持机身状态而只能飞到2.5马赫无法达到三马赫,而NASA的最初目标是在三马赫下测量超声速客机设计所需要的相关数据。结果试飞在1968年就匆匆结束,女武神一号机在进入博物馆时飞行时数只有160小时。

就算这么麻烦这么贵,如果成本比钛合金还低,那也就算了。然而非常不幸的是,造化偏偏就是如此弄人——经过这么一番折腾的不锈钢材料,其使用成本已经成功地反超了钛合金,同时还完美获得了其难以加工和维护的缺陷。

后来,凯利·约翰逊——后来成为A-12/SR-71的总设计师,为了选择机体材料去参观耐高温合金的生产厂。他在最初的A-3草案设计中为机体选择了不锈钢,但这时已经有人向他推荐了钛合金,但他对于钛合金的加工难度和成本也早有了解,所以这一次他打算去实地看看。

在不锈钢蜂窝蒙皮的生产车间里,他看到一群穿着防护服的工人正在无尘室里忙碌——因为铝蜂窝结构由无数特别细小的小铝片组成,因此工人们需要穿戴防护服避免异物伤害,同时也防止污染导致蒙皮胶合出问题。而花了这么大力气制造出来的蒙皮则只有小小一片。

看到这一幕的他当即做出决定,让A-12机体采用钛合金材料。由此,一代传奇诞生了。


user avatar   yu-peng-3-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武器蠢不蠢的可以讨论,但我觉得这个态度肯定不对:

这个答主的回答来自于国外的一个军事爱好者博客。身为长期的专业从业人员,我对国外普通军事爱好者的评价不高,很多和国内一个水平,比如这个答主引用的博客里提到的几个坦克:

1、扫雷坦克(这里最开始我把它和1991年在科威特灭火的坦克记混了)。在国外博客的文字里,说这是二战出现的,先不说那么大的喷气发动机明显就不是二战的,光看底盘,稍微有点点军事常识的都知道那是T-54/55坦克的底盘,原型车于1947年出现,很明显更不可能是二战的。更不要说苏军在二战后几乎没有参与大规模扫雷作战,说这个车被地雷炸翻真是不知道该怎么评价,何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可以炸翻坦克的制式地雷。

2、捷克的仿制英国卡登洛依德坦克。原博主说这个车只有一个乘员,既要驾驶又要作战,实际上这个车是两个乘员,驾驶员开车,车长作战。

3、最可笑的是明显P出来的所谓M15a火炮运载车。这个车我在这个答主给出的地址里没有找到,换句话说,是这个答主自己看到的并信以为真了,还洋洋洒洒的写了大堆文字嘲笑设计师。懂一点点二战车辆的人都知道这个明显就是P的,以美国M3李坦克为原型。

我以很平和的态度告诉这个答主,这三个说法有问题,结果呢~```

招来了一群女权分子的怒骂,说我是直男癌~```大概觉得直男癌天然不正确,干脆连我的评价都删了。既然这样,我就只好公开说这些错误了。

我觉得吧,嘲笑自己不懂得事务,才是最愚蠢的。


user avatar   ci-ci-fi-33-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也许令人窒息(物理)的空中母舰与寄生机能满足答主要求,虽然谈不上愚蠢,不过现在看来的确是令人有些忍俊不禁。图片很多,不推荐流量浏览。

相信很多人玩星际争霸时都对星灵航母产生过印象。庞大身躯与小飞机形成了神族顶级战力,不过这种兵器在历史上是有过原型的。这就是本文要讲述的空中航母与寄生机。

未来这些兵器说不准还会出现。

一,大战阴影

第一次世界大战里,新生的空军作为全新力量加入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而飞艇更是在早期大放异彩(天降齐柏林,输出靠...),它拥有极高的升限,长久的巡航时间,以及当时难以想象的航程,能执行侦察,轰炸等多种任务。德国齐柏林飞艇便是其中佼佼者,甚至悍然飞越北海空袭英国首都。为了击落这群空袭伦敦的大家伙,最好是派遣飞机。但早期木制飞机性能十分有限,爬升数千米再狗斗击落对方简直痴人说梦。于是英国人灵机一动,既然飞艇能爬高,那么把飞机挂一个飞艇,不久能飞得更高了吗?于是1916年2月21日,第一个空中母舰诞生了。

(本文所有图片都来源网络,假如侵权望告知,本人立刻删除图片)

可惜在上升到4000英尺时,挂钩过早脱离,2名飞行员先驱遇难。这起事故更多归类小型飞艇的不稳定性,人类的勇气不会被轻易消灭。为了试验空中起飞的可行性,当年5月份,英国在一架水上飞机上成功起飞了第一架战机。这便是寄生机。

飞机载飞机也解决不了爬7000米打齐柏林的要求啊,于是实验还在继续,不过随着飞机性能的提升,原本爬高的问题也渐渐解决了,所以飞艇载战机的实验放缓了不少,等实验逐渐成熟时已经来到了1918年,大战终末,(咦不是1921年光荣和平吗?#拖走)虽然实验成功,但似乎也毫无意义。

战后遍体鳞伤的英国并没有开发专用空中飞艇母舰,但是由伯恩男爵(Sir Charles Dennistoun Burney)主导的帝国飞艇计划中,有将当时英国最大商业飞艇R100与R101改造成航母的计划,随着这两艘神船在30年代双双坠机,便也没了下文。

二、,咆哮的间战期

一战结束后,飞艇作为一种强大的战争巨兽自然也给美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作为战争赔款的LZ126号齐柏林飞艇来到了美洲更名为美国海军洛杉矶号(USS Los Angeles)后,

美军一等人美国海军便迫不及待的弄来了一堆国会预算,开始对洛杉矶号做了简单的飞机起飞实验,很快便在上个世纪30年代建造了纯粹以空中航母为目标的飞艇阿克轮(USS Akron)号与梅肯号(USS Macon)!

长度为240米,最大直径40米,体积则拥有18万立方米(作为对比,洛克菲勒大厦也只有259米高),实至名归的战争巨兽。而它主要武器便是搭载的寇蒂斯F6c“雀鹰”式战斗机。

不过她的主要任务并不是什么夺取制空权之类的,而是侦查敌方舰队,观测火炮落点之类,为战舰编队提供精准度buff,这与早期航母作用是一样的。而且战斗机们除了可以把来袭的敌方水战给消灭外,还可以外放作为侦察机,进一步索敌。不过随着航母的发展,载机量很小的(梅肯是6架,阿卡伦是4架,某些巡洋舰的水战都比他们多。)飞艇开始黯然失色,她们所能发挥的作用渐渐只能当吉祥物。

随着30年代两艘飞艇都因为气象原因坠毁(不是兴登堡那种,而是被美国西部风暴吹坏的,比如梅肯号是从东海岸飞西海岸参加舰队演习时,爬升落基山损坏了很多部件。没修好就去演习,结果回港时又遇上风暴直接被吹进大海进水沉没。没有被粗暴使用的洛杉矶号反而活到了退役),加上氦气等维护费也感人,海军也就懒得建造了。飞艇其实就是一个大气球,所以被风吹的偏航是很正常的事情,能不能按时进入作战位置很多时候得看老天,这肯定不被军队喜欢。其次飞艇飞行时燃料不断消耗,会不可避免的升高,但是为了维持飞机作战能力,飞艇母舰便需要释放氦气来维持高度(德国飞艇燃料用的是和空气质量差不多的蓝气,详细可看评论。可以吸入空气维持高度,但是容易炸,所以美帝不用。)而氦气当年可是战略资源。所以这一武器虽然放今天来看都很梦幻,但真的烧钱。

三,暴风雨中所诞生的

与美国类似的计划还有苏维埃由弗拉基米尔·瓦赫米斯特罗夫(Vladimir Vakhmistrov)主导的链条(Zveno)计划不过他们可没有资本主义大飞艇,只好飞机架飞机维持生活的样子。目标除了为轰炸机加航程外,还有为图波列夫系列型号轰炸时进行护航,搭载俯冲轰炸机对航程外目标进行打击,或者作为空中防卫堡垒进行巡逻警戒。一共制造了9台原型机。这个计划最大的亮点,便是真的参与了实战

这些杂七杂八的计划很多都被认定毫无意义,唯一被真正列装的只有下图型号。

SPB于1937年7月首飞,其中TB3驾驶员为斯特凡诺夫斯基(Stefanovskiy)I-16驾驶员则分别为尼古拉耶夫(Nikolayev)和塔博罗夫斯基(Taborovskiy)。卫国战争开始时,苏联共在克里米亚黑海舰队空军第62航空旅第32特种部队第二特种中队部署了6“架”SPB。因为怪异的飞机被称为马戏团中队(ЦиркШубикова)。

战争初期黑海舰队空军试图对罗马尼亚军事目标进行打击。1941年7月26日2架SPB首次出击便成功击毁康斯坦察油库并成功返航。1941年8月13日以3队SPB空袭重要目标——卡罗尔一世大桥6架战机五次命中并击毁一个跨度(span),而且在返航的途中部分战机还扫射了在苏利纳(Sulina)行军的罗军,最终返航叶夫帕托里亚基地。但是尽管战果颇丰,但这种出击实在是因为苏联缺乏高航程俯冲轰炸机不得已之举,这种飞机在敌方空优的情况下无法完成任务且损失惨重。因此42年损失殆尽后,便也没有再进行补充。

同期德国也出现过类似的计划,目标也一样,为轰炸机护航,或者加航程轰炸纽约。不过因为各种原因也只停留在图纸上,Me238也被当成自杀性飞机进行后续开发。

当然同期日本也干过,则很干脆,自杀嘛,我最擅长,一式陆攻搭载樱花战机启动。

四、铁幕下的小地精

二战结束后,全新的装备登上了舞台,首先有请我们的主角B-36核平缔造者,我是说,和平缔造者。

这款飞机在设计之初目标是从北美大陆直接空袭柏林,因此航程根本不是问题。本来等二战结束时它也许就失去用武之地,然而苏维埃与蘑菇弹让它又焕发了第二春。在导弹技术未成熟的年代,一款可靠的长程轰炸机便是天然的威慑啊!这时一个严峻的挑战摆在了美帝空军面前,那就是护航。人家苏联也不可能看着你飞进莫斯科啊,可是普通战斗机根本就没办法跟上B36的任务需要,于是,新一代的美帝小飞机诞生了!

圆鼓鼓的外形是不是很像一枚炸弹?而它的使用也是母舰扔炸弹一样从弹仓把它“扔”出来

(敌机:这轰炸机炸弹咋这么奇怪呢?)

XF-85,设计者为赫尔曼-巴克利(F-4鬼怪也是出自他手喔)长4.5米,翼展6.4米,空重1.8吨,因为邮箱最多装420升,所以最大续航时间为30分钟,特制的可以在高空启动的发动机提供1.3吨的推力,最高时速为922km/h。为了节省空间,布局采用多尾翼x型布局,后掠角36度的主翼也是可收放的。在上部有一个弹射座椅,下部则有一个降落用滑撬。武器则是四挺12.7M2机枪。

1948年6月初,第一台原型机被送往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做地面实验,包括收放吊架,发动机点火等实验。实验结果令人满意。空军觉得这玩意看着萌实际似乎还蛮靠谱的,于是很快便开始安排试飞。

于是在同年8月23日,原型机被送到美国莫洛克空军基地附近,由太平洋曾击落过四架敌机的准王牌爱德文斯柯奇担任试飞员。“地精”的处女航开始了。

当日早晨,EB-29B于6100米成功将飞机抛出,随后在15分钟测试时间里,它表现出了优良的可操作性,轻松的从尾旋中改出,滚转回旋都十分灵活,斯柯奇轻松的做出了各种实战动作,真的如同它的称号一般 。(Goblin也可以叫哥布林,这种小兽人怎么战斗我相信各位也明白)所有的在场人员都觉得这玩意优势很大。

15分钟飞行测试结束后,斯柯奇开始做回收测试,然而在与吊架对接的过程中,XF-85和EB-29之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干扰气流,并且愈演愈烈,斯柯奇用尽浑身解数花费了10分钟也没能成功对接。此时斯柯奇出现了失误,小飞机直接撞上了吊架,他当场昏迷。幸亏这位老飞行员的身体素质过硬,很快便苏醒过来,并且成功迫降在基地边上一个干涸的湖泊内。

一次失败可能是运气不好,于是10月14号待飞机维修好后,第二次测试开始了。斯柯奇在这一次测试中顺利对接,15号两次测试也都宣告成功,但在第五次对接时,飞机又失控了。第六次工程师在翼间安了垂直安定面,不过斯柯奇对接还是失败了。

连斯柯奇这种准王牌飞行员对接都磕磕碰碰,那普通飞行员不是凉的更快吗?

同时它还有很多其他的问题,过小的机舱限制了飞行员身材,四挺机枪火力也太弱,最关键的是,一次出动(需要2到5分钟)与收回(看老天心情)耗时都太长了,遇敌能否及时投放都是未知数。

于是1949年10月24日,国会削减掉了这一项目,地精只能老老实实趴在地上了。如今两架原型机分别在布拉斯加的奥马哈战略空军司令部博物馆与俄亥俄州的代顿空军博物馆展出。

感谢 @梳栊 提供他最近(2017年5月)在代顿博物馆的实拍照片。

XF85最难以满足空军的便是它的出动速度 ,但苏联还是要防备的,空军部继续招标。于是麦道公司的竞争对手共和公司一个新计划脱颖而出,直接在b36下面挂一台战斗机不就ok了吗!

共和公司吸取了麦道公司XF85的教训,将自家的主打产品F-84E直接半埋进B-36F的机腹中(上半部分,包括驾驶舱和尾翼都在大飞机主体内)可以随时出动,甚至还可以用战斗机来投放战术核弹。就是风阻有点大,降低了B-36约8%左右的航程。

当然,是骡子是马还得拉出来溜溜,1952年对这种设计的试飞开始了,在艾格林空军基地,特制的GRB-36D与她的保镖F-84E进行了将近170余次的各种实验,均表现的十分出色,战斗机落下后拥有一般战机的能力,而收放也因为布局原因更加稳定。于是空军司令部大笔一挥,直接命令新出厂的10架B-36D改装成GRB-36D型号,并且下令调来25架新型号的RF-84K进行列装,F84k可以在7500米的高度释放,同时自身也拥有1900km的作战半径,算上GRB36的就拥有了恐怖的6400km的作战半径,空军司令部此时对这种新机的定位不再是简单的轰炸护航(因为载弹量变得十分感人),还有战术侦查的定位(u2此时还没上天)。共和公司也志得意满๑乛v乛๑大家都觉得这事成了。

然而,有些问题还是得在实际使用中暴露出来。1955年,GRB-36与RF-84K正式列装第99与第91侦查中队。第一次挂满弹药联合训练后,后勤人员就炸了,因为当轰炸机挂载上满载的战斗机时,F84许多部件距地面只有区区15cm。飞机起飞降落本来不算平稳,这样训练下来,不小心多剐蹭几下,飞机不就报废了?于是空军部只好暂时命令组合取消,两个中队平时装备不同飞机各飞各的凑合一下。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一分开,就是一辈子。过了一年,洛克希德公司的U2列装,空军开始不着急了,毕竟就剩核平苏联一个任务了,后来又随着导弹等新技术诞生,这两货就彻底分开列装了。

就当此事从未发生过.jpg

空军不急共和公司急啊,本来还想着大赚一笔,结果自家产品因为这种逗比理由用不上好气喔,于是它又心生一计,为何不挂在机翼上拖着!

早在1950年,共和公司便启动了MX-1016项目(上面那个机腹挂的代号为MX-1018,本来是备选方案),当时目标是将2架RF-84D挂在EB-29的两侧。

1950年7月,共和公司开始对这种接口进行测试,然而随着1953年一次失败的对接导致原型机坠毁,同时GRB-36的“大获成功”,所以暂缓了这些项目的研究。然而随着事态变化,于是在1955年重启了MX-1016项目,目标是将2架RF-84F架在一架JRB-36F上(图见一开始那张彩图),本来实验也挺顺利的,只在1956年出过一次事故,甚至工程师们开始测试起了自动对接系统。但是留给共和公司的时间不多了,随着U2的列装以及空中加油技术的进展,空军对这种子母机的兴趣愈发降低。公司本部也开始将资源全面投入对于新型战斗机的研发上,毕竟核平苏联用品订单量肯定没战斗机高,JRB-36与她的小伙伴开始被冷落起来。随着共和公司在新一代战斗机的落败,整个公司都开始难以为继,更加没人在意这个已经处于边缘的计划了。1963年,曾经研发出B-24轰炸机与P-47“雷电”等知名机型的共和公司被并购入费尔柴尔德公司,整个寄生机研发也就都终止了。


user avatar   wo-zuo-fen-bu-shi-xi-t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混段子乎多日,回答CS问题最多百赞,回答段子就可千赞,果然段子乎!

其实哥们儿写代码才是主业,不信你点下面的项目看:

-------------------------------------------------------------------------------------------

当然是台湾的新型猎雷舰

美国在10多年前通过法案,把USS Falcon MHC-59和USS Oriole MHC-55这对宝货送给台湾以巩固台湾的海防,用以震慑解放军的东海舰队。

台湾每日遥望王师馈赠,苦等了10多年,可无奈美国不发货。台湾最后只得决定“国舰国造”,自己生产这种几百吨的巨舰。

经过民主的讨论、公开的招标,台湾的庆富船厂这个专业渔船建造商中标国舰国造计划,开始为“国军”建造这个规模的猎雷舰。船体无法自行建造,就外包给意大利船厂建造,武器系统找美爹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庆富船厂肯定是只管中标不管建造的,毕竟人家的目的是拿到台湾“政府”的合同,在当地贱买土地房地产开发,同时从台湾公有的银行里骗贷把钱骗出来。

几年下来,700吨的巨舰在“国舰国造”的政治口号叫嚣下就是造不出来。靠国防合同,拿到台湾公有银行的大量贷款,却最后财务危机导致项目失败,庆富船厂所有人父子被起诉骗贷,并取保候审需要每天去当地警署签到报备

奇迹发生了!奇迹发生了!奇迹发生了!

半年后,嫌犯失踪不知去向了,因为当地警署忘记了他们在取保候审,也就忘记了检查是否嫌犯有每天来签到!

奇迹还在继续,台湾媒体继续爆料,消失了的庆富船厂所有人父子,在漳州投资1亿美元,造了个水上乐园。嗯,庆富船厂所有人父子,以给台湾造军舰为名义,疑似挪用台湾的公款在福建漳州造了个游乐场,规划是这样的:


台湾的猎雷舰计划,进过十多年民主折腾,被活活搞成了个大陆的水上乐园......


user avatar   qiu-ye-30-96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这个题我非常兴奋啊,又可以把我大明朝的镇国神器给拿出来给各位瞻仰了。原贴地址tieba.baidu.com/p/43999

1.领先世界的恐怖生化武器——神水喷筒

众所周知,大明不仅仅拥有超越世界的火器和木质航母,在生物学和化学方面的成就也是欧洲人所望尘莫及的(有《本草纲目》为证)。

而大明将生化科技运用于军事领域,所造就的就是这种威力惊人的恐怖喷射武器:神水喷筒。 它所喷射的“神水”,融合了化学毒素与生物制剂的超强杀伤力,足以顷刻间将人腐蚀为白骨! 而同时大明凭借先进的材料技术所开发的天然竹制喷筒本身,却可以完全不受腐蚀影响,使得操作者可以安全的向鞑子与闯贼喷射神水!

相比之下,洋人至今也研发不出如此先进的武器,只会在《红色警戒3起义时刻》等电脑游戏中意淫所谓的生化步兵,这不过是大明早在十七世纪就已经实现的军事技术,可见大明在生化武器领域超越西方世界至少四百多年。大明天威!



2.究极战斗机甲——木人活马

木人活马是明代武库中最先进、最强大、最令鞑子闻风丧胆的地面战斗机甲,它是如此精密复杂,以至于茅元仪不惜用三页纸的篇幅来介绍。 木人活马是智能生物AI、优秀机动平台、强大火力以及超自然力量的结合,每一台出厂的木人活马都足以消灭一个军团,是野猪皮的噩梦。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满清统治者的短视,如此梦幻般的机甲最终被只会"弓马
骑射"的八旗军队所抛弃,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木人火马的火力强大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它一共拥有108个发射火箭和毒砂的射击孔,在腰间还安装有一个恐怖的自爆炸弹"西瓜炮",固定在马匹两侧的长枪更可在冲锋时对敌军步兵造成毁灭性杀伤。 然而最令人恐惧的还不只是火力,木人火马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对宇宙中超自然力量的使用: 马身上的发烟装置,象征太极; 108个射击孔,象征天地星宿; 自爆西瓜炮,象征混元; 马身侧面的两根长枪,象征两仪; 可以想象,这台本身就具有强大攻击力的机甲,架着由烟雾发生器产生的五彩祥云,同时汇聚着宇宙中太极、两仪、混元、108星宿产生的异次元力量向敌军冲去之时,将会是何等惨烈的场景。 木人火马唯一已知的缺点是,因为搭载的超自然力量汇聚装置过于强大,在向它发出"速去"的启动指令之后,使用者必须立即转身就跑,千万不能回过头看一眼,否则这种机甲就有可能发生恐怖的不可控制的超自然灵异现象!


3.尖端生物材料铠甲——穿山甲甲

穿山甲甲是明军所装备的最强铠甲之一,其轻便坚固的特性不仅仅在天朝铠甲中鹤立鸡群,在世界上铠甲中也属于顶尖水平,完爆同时期欧洲人防护力差又笨拙的板甲。

此种铠甲设计新颖,以用穿山甲背部鳞片固定在纺织物上的方法制造而成,无论是弓箭还是火器发射的弹丸,对穿山甲甲都是完全无能为力的。 穿山甲甲唯一的缺陷是造价过于高昂,即使是生产总值占世界百分之九十五的大明,也只能给高级指挥官装备这种尖端铠甲。

与先进的大明穿山甲甲比起来,只会用钢铁造铠甲的欧洲白痴们那些既笨拙又挡不住火器的板甲真是和垃圾毫无区别。



4.仿生突击战车——木火兽

木火兽是明代的先进地面突击载具,仅仅只需要一名熟练驾驶员就能轻松驾驭,可谓行军打仗之利器


在装有大威力火铳的同时还具有恐怖的野兽外观,集强大的火力与心理威慑与一身,可有效对敌军地面部队进行肉体和心灵上的双重打击


5.无人驾驶智能突击载具——火牛

火牛是明军以先秦名将田单用以攻击燕国军队的火牛为基础,结合明朝先进的火药兵器改造而来的强大生物武器。装备有大量火铳以及冷兵器,搭载智能生物ai,启动之后无需驾驶员即可自动攻击敌军

其威力足以突破西班牙大方阵,对付满清八旗更是不在话下



6.高精度单兵火箭步枪——火箭溜

火箭溜是大明单兵火器的最高成就之一,由万历年间著名火器专家赵士祯发明,此器发射的不是普通弹丸而是小型火箭弹,不仅仅威力惊人,精确度也非常高高,发明者自豪的声称“用此器,则火箭永无斜冲逆走之患“,其技术含量远远超过同时代只能发射小铅丸子的欧洲火枪。

而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才造出能够发射火箭的Gyrojet系列火箭枪,可见大明在轻武器领域领先西方至少四百多年。

7.世界上最早的诡雷——伏地冲天雷
大明不仅仅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触发地雷和定向地雷,还发明了最早的诡雷。伏地冲天雷这种别具匠心的武器,利用敌军爱占小便宜的心理弱点,巧妙的用露在地表的冷兵器作为诱饵,一旦敌军来拿走这些大刀长矛时便会触发埋在地下的机关,引起剧烈爆炸。同时,此种诡雷利用一直保持燃烧的火盆作为触发引信的设计也是堪称世界火器史上绝无仅有的神来之笔。


至于某些别有用心污蔑我大明的人所质疑的“尼玛明火埋在缺乏氧气的地下怎么能保持长时间燃烧,这个东西简直是傻逼”,鄙人在此表示不屑,那是你不懂。



8.海陆远程智能ai导弹——火龙出水
火龙出水,采用大明核心技术,利用4束窜天猴作为推行动力,发射之后可紧贴水面直线飞行。燃料耗尽时会自动发射火箭摧毁敌军舰队,可谓杀敌与无形

反观近代西方军用火箭中,以黑火药为动力的火箭,射程最远的康格里夫火箭按抛物线飞行也只有1公里射程,而且还是点火后立即翻滚式乱窜上天落水的下场,毫无方向性与稳定性可言,更不用提什么命中了。真是给我大明提鞋也不配


9.微型生化无人机——神火飞鸦

神火飞鸦是结合了仿生学,航空学,生物化学等多种的科学结晶,在月黑风高之夜伪装成可爱的小鸟潜入敌军阵地释放毒气弹,待到敌军中毒之后,大明士兵取下敌营便如同探囊取物

直到今天,洋人才制作出了大明四百年前就已经熟练掌握的无人机,其愚蠢与落后已经不能用语言来形容



user avatar   long-ya-57-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提名八一大裤衩。


此物别的都还好,的确良就的确良了,好歹还是有一部分棉混纺的。


主要槽点在于让其停留在该停留的地方的方法——用一根绳子系。


对的,它没有松紧带,只能用手系上。每次,男生嘛,掏出家伙就可以尿尿的,非得要扯半天才能扯开,个中滋味,难以言表。


这是我军装备里面最让人智熄的设计了。好在此神物已经于2002年退役了,后来都有松紧带了。


user avatar   wu-wang-56-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篇由

@顾庸

首发于今日头条。

NO.5

THE BOB semple TANK

NO.4 粘性手雷

3,谁?我?(Who ?Me?)

气味武器

NO.2 加拿大罗斯步枪








NO.1 枪盾

这东西...咳

意大利的艺术。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苏-27? 
  80 年代的中美蜜月期两国关系是有多好? 
  中国和印度的海军,哪个实力更强?差距有多大?印度可是最大民主国家。 
  美军的战力究竟有多么强大,恐怖?其他国家哪些方面比不上 
  南海各岛为什么不收回来? 
  一般战斗机最多只能带10枚导弹真的发生战争打起来够用么? 
  现代德国坦克的防护性能如何? 
  有什么防身合法武器的推荐? 
  为何陆战武器的重量与体型越来越小,而舰艇等海洋武器越来越巨大? 
  二战中各国用的都是什么密码? 

前一个讨论
林冲当时为什么不直接用宝刀杀了高俅?
下一个讨论
有哪些很诡异的画?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