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M级重炮潜艇,别的潜艇装备鱼雷M1,M2装备一门尊严级战列舰的305毫米口径主炮
退役方式也是搞笑:华盛顿条约禁止潜艇装备口径240毫米以上的火炮
任何武器有没有用都要看用在什么地方吧?
以色列自2008年起使用名为“臭弹”的武器驱赶暴力示威者。2004年研发此弹时以色列方面曾表示,该弹含有臭鼬为保护自己而喷射的液体的同类化学合成物。按照规则,以色列警方把这种液体加水稀释,然后用水炮向示威者喷洒。”臭弹“的气味通常可以和下水道与腐烂尸体的混合气味相比较。如果不使用专业清洗剂,几天内气味都不会消散。
然后印度人买了,印度中央后备警察部队代表对《印度斯坦时报》表示,几个月以前他们决定对以色列研发的这一产品进行测试,但发现其“效果不好”。
一名组织测试的人说:“我们在由中央后备警察部队警员和普通民众组成的人群中进行了测试。但发现他们毫不费力就忍受这种气味。也许是印度人对臭味的敏感度更低吧。”
印度中央后备警察部队并未就此发表评论,只是声明说“不会公开测试结果”。
要说蠢到窒息的武器,其它国家可以给出一些案例,而伏特加国可以写一个专栏。先说说他们情有独钟的坦克吧。
坦克+滑翔机,真·插翅难飞。
(Antonov A-40,1942。空投坦克的想法并不是苏联独有,更早之前就有重型轰炸机运载轻型坦克入战场的案例。但空投的时候轰炸机要进行超低空飞行,很容易被击落,而且坦克落地冲击力很大,士兵需要自己用降落伞落地,两者的降落点往往相去甚远。所以苏联想到了在坦克上加装滑翔翼,这样轰炸机就能在高空将其丢下,让坦克顺滑的飞进战场。
听起来其实很机智啊!但他们没料到的是,为了让坦克滑行,滑翔翼的尺寸必须特别大,大到影响轰炸机飞行,试飞的时候轰炸机差点自己坠落了......于是这种机型被废弃。)
坦克+自行车,有了这样的坦克,你还要啥自行车?
(Tsar Tank,1914。沙皇俄国时期的产物,那时候还没有履带,设计师希望利用两个巨大的前轮来跨越各种地形障碍。且不说这前轮能不能抵御敌人的攻击,设计师竟然没有考虑车辆的配重,导致车身重量都压到小小的后轮上,后轮常常陷入泥土然后整辆车动弹不得。
这个失败的坦克设计后来成了工业设计教学的经典案例,警醒设计师要尊重工程师的意见。)
坦克+电吹风,专业喷走战场上的各种垃圾残余。
(Progvev-T,二战后。这不是赛博朋克,而是一辆排雷坦克,车上搭载的是一个巨大的喷气机而非炮管,设计师构想通过喷气机对地面施加压力,从而引爆地雷。战场排雷应该是一项隐蔽细致的工作,但这个机器在运作时会产生巨大的噪音,直接暴露我军动向并成为靶子。这还不是最蠢的,最蠢的是当人们把它投入实战中,发现它根本排!不!干!净!
但这个设计也并非一无是处,它后来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成功转型为除雪车。)
坦克+钻头,开着它开始你的地心之旅吧。
(Russian screw tank,冷战。其实这个设计也不能说真的很蠢...只是从来没有令人满意过。螺旋针轮的设计,是为了让车子克服雪地、冰面、泥土等传统坦克无力的路面环境,有人还试过将转轮用轻质材料做成空心的,让这类坦克可以水陆两用!
不过这种传动方式的坦克行进速度很慢,并且很容易翻车,所以它当时就成了一个笑话,反而现在有些特殊民用领域,这类设计开始发光发热。)
坦克-,做不了加法的时候,试着做做减法,比如去掉视野。
(Tancik vz.33,1939。这其实是捷克斯洛伐克的坦克,但鉴于它也是个伏特加爱好国,我把它也放出来。这个坦克最大的问题是视野:左边那个孔是机枪口,被堵上后机枪手就是半瞎子,现代战争不需要视力么...虽然它可以配置两把机枪,但是极差的驾驶体验让驾驶员也腾不出手操作右边那把。
据称该坦克生产了74辆,德国占领捷克的时候收缴了44辆,没有选择把它们再次投入战场,说明德军还是很理智的。)
坦克+雪橇,这太震撼了,必须给它一张彩图证明我不是在瞎掰。
(Izhora Plant Point Tank,1939-1940。这个坦克借鉴雪橇的概念,略去所有外露的机械部件,特别是履带,由汽车或者马匹拖上战场。设计初衷是让它成为战场上没有弱点的碉堡,但让人智熄的是,它在进攻时需要找到人拉着它前进,撤退时主炮也没法调头只能挨打...匪夷所思的是这个东西竟然还量产了!不过在战场上没发挥啥作用,很快变成了城市雕塑。)
只能说干了一杯伏特加,任何武器都能和坦克相结合,并带来1+1=0的效果。
其它地区的酒明显不够劲,设计师缺乏了伏特加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不过偶尔也不乏佳作。
可以“自由”切换履带和轮子的坦克,来自浪漫的塞纳河畔。
(St-Chamond M1921,1921。履带外侧做了加护,防止内部齿轮被破坏,但这也让履带的路面适应性差了很多,所以就加装了可以手动切换的轮子以适用不同路面。那你为啥还要装履带??!因为这种奇葩的结构,这坦克跑得也非常慢,但最妙的是,法国人也给它量产出来了,而且成功把其中几台卖给了日本和我国...)
单人坦克,来自总能在战争中给人带来惊喜的意大利。
(Ansaldo MIAS 1935,一战期间。我能从上图中感受到设计师的用心——车身侧面能搭载锄头、铲子等单兵工具;蹲下时上盖放低减少被击中可能,需要推进时上盖翘起不会压着人背部;虽然完全是人力推动,但还是贴心的在两边装上了履带,给人更多的力量感。
然而这些都没有卵用,设计精力巧妙的投放到了所有不重要的地方。上图是第一代,在试做阶段被否定后设计师又出了更加人性化的第二代......同样在试做阶段被否了。)
最后来看看委内瑞拉给我们带来的浓浓土著气息。
(Tortuga,1934。这其实不能算坦克,认真看你会发现装甲外壳下是两排车轮...它不过是在卡车上附了一层造型特殊的铁皮!这个车能见度、火力、防御力都很差,每次看到我都觉得像个移动的帐篷。
委内瑞拉没有生产坦克的能力,但当时的领导又希望展示自己的军事力量,所以硬是将这车算作坦克。这么多年来他们还是没有这样的能力,这车竟然就被保留下来了。而国民好像已经默默认可了这种设计,看彩图上方的另一辆“坦克”,轮子完全暴露出来了好吗)
emmmm,先扒这么多吧,有空再理下又有趣的单兵武器。
很多武器现在看起来很蠢,但仔细品品会发现它们的初衷大部分是好的。一方面当然是前人对设计的理解不足,另一方面战争真的很可怕,在重压之下,人们总会无所不用其极地去追求胜利,从而失去了基本的判断力。
我有一绝妙对联~
上联:阿琼光辉歼敌者。
下联:维克兰特烈火三。
求一横批,靴靴。
蠢不蠢不知道,但是每一件武器都能令你窒息。
原帖地址:
图:朵英贤院士采访文章
在兵器知识2017年第8期的访谈文章中,朵英贤院士语出惊人:“如今,我国步枪就剩下有病的通用弹了”。朵院士这话的背景,针对的是中国5.8毫米步机枪弹药发展的现状。
中国当年首先开发了5.8毫米步枪弹,以满足步枪小口径化的要求;同时受国际上“中口径机枪消亡论”的影响,国内又要用5.8毫米通用机枪淘汰替换7.62毫米全威力机枪,又开发了5.8毫米机枪弹。同时,国内的军用狙击步枪只是使用机枪弹的衍生枪械,因此也随之更换。
由于机枪弹需要更远的有效射程、特别是远距离上的侵彻能力,因此中国在相当长时间内就出现了步枪弹(95步枪、95班用机枪系列、03步枪)和机枪弹(88通用机枪、88狙击步枪)共存的现象——步枪弹的弹头更轻、更短;机枪弹的弹头更长,更重。两种弹需要的膛线等枪弹匹配设计,也各不相同。
由于两种弹的弹道设计完全不一样,但又属于同一个口径,而且强调必要的时候能够通用;因此在部队的装备使用中带来了大量的混乱。虽然看起来难以分辨,但是混用的结果是枪械的射击精度急剧变差,枪械的使用寿命显著缩短。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不得不开发新一轮的5.8毫米通用枪弹。随着新通用弹的定型成功,原有的5.8步枪弹随之停产;但就是在新通用弹大量装备以后,严重的问题暴露了——95步枪发射这种弹药,出现严重的挂铜现象,导致射击精度剧烈恶化。
挂铜是指在射击过程中,弹头的外壳被甲上的铜被撕裂下来,附着在枪管内壁的膛线上。这种现象会严重破坏枪管内壁的原有膛线形状,导致枪管内部各处直径不一,起伏不定,给弹丸的前进带来巨大的干扰。
而造成挂铜现象的原因可以涉及到大量的方面,包括弹头结构和工艺设计有问题,枪管膛线和弹药的匹配设计有问题,乃至于发射药有问题等等。截止到目前,新通用弹为什么会严重挂铜,仍然未有官方定论。
正因为如此,新通用弹在95步枪上尚且挂铜严重,根本就没敢用在88通用机枪上。因此原来的5.8机枪弹在通用弹的挂铜问题解决以前,根本不敢停产,又继续生产了8年——直到2016年88式机枪停产,机枪弹才随之停产。
由于挂铜问题至今没有解决,而原有的5.8步、机枪弹均已停产,因此现在国内仍在生产的,就只有枪管一热就打不准的通用弹了。而这个问题何时能解决,目前完全不可知。
经历了8年的折腾,朵院士在访谈中感慨:“总的来说,两弹合一好处不多坏处多。按照我的想法,还是返璞归真,退回原来配备尾号,这是解决弹荒的最好途径。”
笔者在2013年的文章《5.8mm口径功与过 》中,就指出过:“用小口径机枪取代中口径机枪的要求,带来了小口径枪弹如何取舍性能的问题,并进一步引发了步枪弹与机枪弹的分裂。”“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靠一半的弹头重量、动能,性能就足以全面取代中口径大威力枪弹的设计”。
现在看,新通用弹的问题,确实没有跳出笔者依据基本弹道学技术规律做出的判断。
清朝虎皮兵,仿佛看到了阿兹台克美洲虎武士
法国佬的近防炮
一般来说我们提到近防炮想到的是这些玩意
喀什坦近防炮,俄式暴力美学典范
毛子近防炮精度差,那就去他妈的精度!咱们玩的是火力覆盖!
双6管30毫米近防炮,彼得大帝号共装备6座喀什坦,单侧的3座喀什坦可以向舰船一侧每秒钟倾泻600发炮弹,面对高空目标全舰集火时候每秒钟倾泻1200发炮弹!
每个炮塔顶部还有8发防空导弹(图中两个6管炮上方的平台上),打完还能从甲板下再升起8发补充,单单是6座近防炮上的48发sa-n-11导弹,防空能力就已经达到了同时期装备“海响尾蛇”或者“海红旗7”的一支护卫舰舰队的点防空能力总和。
请注意,这些并不是彼得大帝的全部防空力量,而只是捕捉区域防空漏网之鱼的“最后防线”大帝本身还有96枚区域防空导弹,128枚点防空导弹,40枚斜射导弹……
你以为这就完了?毛子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最为一艘航母,除了能起飞舰载机之外,还有8个喀什坦,不光有喀什坦,还有4座630,火力投射量达到最高2000发秒………………——顺便说一句,库兹涅佐夫作为一艘航母,携带192发防空导弹,96到112发近防导弹……
这火力……艹天艹地艹舰艇,对海空地对步兵……
厄利空千禧年防空炮
瑞士人没有毛子那么暴力,人家专注精密制造。
厄利空天空卫士,体积小重量轻,旋转速度快
虽然只有一根炮管,但是也通过先进的多膛火炮技术,达到了1000发每分钟(16发每秒)的射速,使用了口径更大的35毫米炮弹,毁伤能力强,炮弹为编程炮弹,可以选择根据目标距离在发射后一段时间爆炸,在目标即将到达的区域炸出一片弹幕,也可以在炮弹检测到附近的物体时自爆,靠破片杀伤目标。因为炮弹口径更大,所以该系统的弹道非常好,精度也很不错。
厄利空的炮弹,可以独立编程,也可以在和目标相遇之前炸出152片预制破片
1130近防炮,中庸之道的杰作
射速166发,和毛子的200发差不多,但是毛子的炮是内能源,射速不稳定,越打越快,而且一旦出现臭蛋,就需要停止射击手动排除,而1130是外能源,卡弹了也会被直接抛出去,不影响拦截的进行。而且炮本身比毛子的小很多,转动速度更快,更加灵活。先进光学设备?有!独立雷达火控?有!先进的弹药?有!
可以说几乎具有一门优秀近防炮所能想象的所有优点。
说了这么多,那么我们的主角,法国人用的是啥呢?
评论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人比人该死,货比货得扔……
一个光电探头,绑着6个防空导弹………………
这个……………………
没有雷达作为指引,单纯依靠光学索敌……
没有自动装填,只有这么6次拦截机会……
作为防空导弹,首先,它射程短,其次,它威力差,然后,它精度差,最后,它完全没有敌我识别能力……别问我还剩下啥……因为这是肩扛式导弹改的!跟正牌防空导弹比哪里都是缺点,哪里都是不足!唯一优点或许是体积小,但是这货也根本就不小!
同时每一次拦截只能发射一发导弹,因为这种导弹没有先进的成像能力,只能锁定视野里最热的目标,如果双发齐射,后一发导弹追逐的目标就是视野里最热的——前一发导弹的屁股………………
然而这还是计划中的升级版!
没升级之前啥样呢?
人操双联防空导弹和20毫米单管机枪
20毫米………………
单管……………………
20毫米毁伤能力本身就和上面哪一个都没法比……射速也只有12发每秒……炮弹初速度和弹道性能还是这些玩意里面……最差的……
因为20毫米炮弹实在太小了,编程能力没有,近炸也没没有,只能指望直接命中……
然后直接命中造成的毁伤也远不及上面任何一款……
然后导弹……
还是上面那个弹……
连光电也没有,人……操………………人眼操作,人力转向,人力装填…………
还特么的就两发…………………………
37炮都没这么不靠谱好吧!
来了来了
论脑洞,我只服意呆梨
真·要你命3000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威不威武?霸不霸气?
你一掏出来对面立刻跪下叫爸爸……
那么问题来了,你要从哪里把这个东西掏出来?
仔细一看,不仅手上有两根刺,臂下有一把剑,特么的盾的正中间还有一根长长的刺,总不能一直戴在手上吧?在街上随便一走估计就是流血事件。
估计也不会有人傻到拿着它上战场,首先你要担心上马的时候会不会先扎死自己的马,然后你还要忍受旁边战友充满鄙夷的目光,嗯,看你把他们扎那个样子,他们不揍你就不错了。
然后因为盾和手套是一体的,而且两者之间有一个角度,所以你也用不了什么双手武器。
最后你还要自创一套牛逼的剑法,因为你如果用传统的剑盾流派的话,这东西简直是割腕神器。难道是想把自己割的血溅五步把敌人吓死?
敌人也有可能是活活笑死的,毕竟就算你完美避开了自己的手腕,这盾上乱七八糟的东西也会很大程度上限制你的进攻方向,把自己的剑卡在了自己盾上的铁手套上的棱刺里怎么解决?挺急的,在线等。
当然有一种办法可以让你的左手上的 真·要你命3000不干预你右手中的剑。那就是把左手放在一边,让自己门户大开,这完全ojbk ,我玩过许多rpg,主角都是这么用盾牌的。
不信你看
天际剑法:进攻就不防守,防守就不进攻,多余动作没关系,帅就行。
当然,如果敌人即没吓死也没笑死的话,是时候祭出你的杀手锏了
这个盾后面居然是有一盏油灯的!!!
打开盾上的小孔,敌人瞬间会被微小火苗发出的led矩阵光束亮瞎氪金狗眼!!!
牛不牛逼?中世纪晚期战术手电啊!
至于使用者烫伤的风险嘛……反正中世纪的抗生素水平是相当先进的,应该不会有问题……嗯……
再考虑一下这货的重量,嗯……反正开心就好啦。
96式25mm机关炮(图中为三联装版本),IJN的标配基础防空,从小小的海防舰到大和号战列舰都有装备。
乍一看好像火力很猛的样子?但这玩意虽有220-260发每分钟的最高理论射速,实际上用的却是15发弹夹供弹,人力装填…换言之,三炮急速齐射拉弹幕的话打空弹夹只是四五秒之内的事情,而打完弹夹之后进行装填的几秒钟甚至十几秒钟内这个炮位是没有火力输出的……为了保证持续的防空火力输出,实战中这种三联装机炮有时只能无奈地采用一门炮开火、一门炮待发、一门炮装填这样的轮射方式作战,实际作战效能仅相当于一门持续开火的单装25毫米机关炮,甚至还不如同时期美国的20mm厄利孔机炮……
正如前面说到的,这种火炮的射速保障靠的是不断的人力装填。所以为了保证有足够的人手来伺候这座炮,每座三联装96炮的炮组多达9人(一个炮长,两个炮手,六个装填手),正如《男人们的大(gāo)和(shè)号(pào)》中展现的场景一样,极为拥挤。
然而这种炮多数没有炮塔,甚至没有防盾(后期少数舰艇比如大和上的部分三联炮装上了炮塔,但是防护力依然有限,根据一些回忆录中的描述是挡不住.50穿甲弹的),对机枪子弹甚至近失炸弹的弹片毫无防御力。再加上炮位内的人员分布极为密集,敌机一轮机枪扫射便能轻松使一个炮组失去战斗力,更不用说一颗炸弹了。于是防空作战中这些高射炮员常常是伤亡惨重、血流成河(电影中同样有写实的描述)
此外,这种炮很容易过热(《战舰大和的覆灭》中有幸存者写到过,激战中多个25mm炮组的炮管在持续不断的射击下“如同融化的糖果”一样变形了),到了1945年仍然使用落后的机械瞄具(同时期美军的部分厄利孔已经有了MK.14光学瞄具),25mm炮弹本身的单发毁伤效果也非常糟糕,再加上测距、指挥全靠炮位头上射击指挥员的光学测距仪和指挥棒……前面有答主提到了德国的37手拉鸡,但是真要比谁更差的话,还真不好说是96神炮比较烂还是德国的37手拉鸡更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