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说明,水量并不是决定性限制要素。古代黄河是可以通航的,起码相对古代造船能力,黄河水量小并不是大问题——辽河口都能支撑一个中等城市群,牛庄(营口)可是鸦片战争点名要开放的口岸。
之前我写过黄河的古代通航问题。
甚至淤积也不是严重问题,毕竟长江口也淤积,海岸线不断推移。古代说起长江口景象,必然会谈到“广陵潮”。广陵即扬州,古代是海湾尽头,唐朝的时候海潮还要定期侵袭扬州,现在扬州距大海200多公里。长江口能出现大城市群,黄河淤积也不会扼杀工商业。
但是冰冻是要害问题:
玩过文明的人都知道,大河之所以能促进经济,第一是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淡水,否则没有供水就没有城市和农业;而没有流动的天然下水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就会被自己制造的垃圾粪便淹没,瘟疫会出来杀死“超额”人口,当然也不会有大城市。
其次,河口意味着交通交叉点——海运汇集到河口进入内陆,各个支流城市之间的交流也要通过河口进行。如果河口有大城市,自然会有商贸中心。就算海船进不了内陆,换成吃水浅的内河船,也比陆运便宜很多。
在封冻的情况下,河口就没法发挥这两个功能了。农业地区可以冬天歇息几个月,商业城市要是停摆小半年……难道靠冰车雪橇做生意?
其次,黄河不是一条稳定的河流,出海口经常变动。就算不考虑夺淮入海,在北方的入海口也有300公里左右的振幅。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黄河在华北平原上其实没有什么固定的河道。中国古代王朝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压制黄河的摆动。既然出海口不确定,当然也没法形成大城市。等到现代水利工程稳定了黄河的入海口……中上游的工农业用水开始屡屡导致下游断流,再加上铁路的竞争,水量较小的黄河航运也就没什么大价值了。
即便如此,【泛】黄河入海口还是以天津为中心,打造了京津唐城市群——海河流域本来就是黄河众多分叉的集合。而之所以天津成为“九河下梢”,也是因为黄河故道的原因:
如图,天津不仅仅有海河干流入海,还有运河通往北京和南方,再加上大清河子牙河等支流,天津在修铁路之前,就拥有广阔的航运腹地。虽然由于冬天封冻和夏季洪水,这个地位比不得长江口、珠江口那么稳固,但也奠定了北方(首都外)第一城的地位,进而拉起了京津唐城市群。100多年前时候,保定、北京、邯郸等地要出海,最好的选择就是沿着大清河等水道坐船去天津,白洋淀就是重要的水路枢纽。
直到铁路出现后,天津的内河运输枢纽地位才渐渐衰落。但津浦铁路和山海关铁路打通,又加强了天津的工商业中心地位,从而制造了天津直辖市。甚至现在的雄安新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天津这个入海口城市带动起来的。将来的雄安新区也许还会再和天津之间建立水路联系。
2017年6月1日至2日,交通部规划研究院院长陈胜营一行便已到雄安新区就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研究工作开展现场调研。河北省交通厅综规处、厅港航局、厅公路局、河北省水运工程规划设计院及河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有关负责同志陪同调研。调研组一行对荣乌高速改线工程、荣固公路、徐新公路等新区公路及枢纽类项目以及京安运河、保天运河 、白洋淀生态环境等水运及环保工程进行了现场踏勘。
其实在历史上,保定经白洋淀到天津是有水路联通的。
保定至天津的内河航运始于明清时期,从保定经府河至史称“九河入淀”的白洋淀,再向东经大清河汇入天津海河。《河北省航运史》中明确提到“大清河航程200公里”,《河北省志·交通志》也提到大清河航线天津至保定为200公里。
自明清以来数百年间,府河、白洋淀、大清河构筑起津保之间重要的内河航运通道。据统计,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进出天津的民船59604只,来自大清河的船只有21236只,占总量的35.6%。1860年《北京条约》签署后,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津保之间航运贸易量与日俱增。直到20世纪60年代,津保之间的内河航运才因干旱、上游修建水库等原因逐渐干涸荒废。
相关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