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诸葛亮和刘禅的关系究竟怎么样?诸葛亮评价他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是不是客套话? 第1页

  

user avatar   mu-rong-chen-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白帝城托孤,是刘备“示天下为公”的高义之举,他将年少的刘禅和自己打下的一方疆土,尽数托付给诸葛亮,并叮嘱刘禅要向对待父亲一样尊敬诸葛丞相。(「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连同刘备对诸葛亮「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承诺,明确了诸葛亮在蜀汉政权对天子刘禅“如相如父”的相父身份,对百官群臣生杀予夺的摄政大权。

刘备死后,诸葛亮秉承遗照,作为蜀汉丞相、录尚书事、益州牧,全面掌握了蜀汉政权一切权利,大权独揽,说一不二。(「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

魏国皇帝曹睿也好,吴国皇帝孙权也好,魏国和吴国的大臣也罢,都一致认同诸葛亮是和曹睿、孙权身份等同的政权首脑,而非名义上的蜀汉皇帝刘禅。

曹魏时人说雄心壮志,动不动就是斩“权、亮”之首。吴国和蜀国缔结两国盟约,正式盟书里直接就写上“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而不提刘禅半语。

诸葛亮亦对刘禅严格要求,如严师一般谆谆教诲,哪怕出兵北伐时,仍要安排了“秉心公亮,义形于色”的贤臣董允,受命统帅宫中宿卫。刘禅不满足于自己的后宫嫔妃只有十二人,想要扩充人数,就被董允毫不客气给回绝了。

然而,整整十年,刘禅却一直谨遵刘备遗训,满足于做一个礼仪性的天子,终诸葛亮一生,皆谨以父事之,丝毫没有任何争权意图。“政则葛氏,祭由寡人”并不是刘禅用来自嘲的话,而是他具备充分的自知之明,心甘情愿如此。

因此,蜀汉举国君臣一心,不生间隙,“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竟实现“一州力抗中原九州”的奇迹。

当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痛哭不止,哀泣【朕用伤悼,肝心若裂,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字字句句,皆是血泪,又特意换上白色丧服,下令举国哀悼三日。

【惟君体资文武,明叡笃诚,受遗讬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於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刘禅《悼诸葛亮诏》

有个在诸葛亮生前被打压的投机分子李邈,上书称诸葛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如今“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刘禅见奏勃然大怒,当即将其下狱处死。

各地臣民又纷纷上书,要求在国都成都给诸葛亮立庙纪念,然而汉朝礼制唯天子可立庙,有功大臣只能配享帝王的太庙。因此无论开国之功臣如萧何、张良;开疆之功臣卫青、霍去病;中兴之功臣如邓禹、吴汉,皆不能被单独立庙,从无例外。

所以刘禅和执政大臣如蒋琬费祎等人,才会秉承诸葛亮公而无私的执政思想,暂且搁置此事,但对蜀中百姓自发纪念(“百姓巷祭,戎夷野祀”),从不加任何制止。

后来,刘禅采纳习隆和向充建议,在距离诸葛亮墓地不远的沔阳,为诸葛亮立庙,所谓“尽顺民心,存德念功,又崇正礼”。整整一千多年,帝王破例给臣子官方立庙,就出了刘禅立诸葛亮庙这么一回。因此,直到北宋时期,还有人批判刘禅这样做,是为君臣私情而破坏礼制。

而此时年仅8岁的诸葛亮独子诸葛瞻,也被刘禅视若子侄,嫁以爱女。其人长大后,并无过人的功绩才干,仍被刘禅一路擢升,34岁就成为卫将军,录尚书事,成为出将入相的国家重臣。

此前被刘禅任用为“录尚书事”,执掌国政的几位大臣,蒋琬是诸葛亮临终推荐的继承者、费祎是诸葛亮极为重用的心腹,姜维是诸葛亮传授兵法的学生。也就是说,诸葛亮虽逝去三十年,在蜀汉朝堂的余荫和影响力却一如始终。

自古君臣相处,“谗慝生心,乘间构衅”,原系寻常;幼主和辅政大臣相处,见疏生怒,立正刑诛,“不待死肉寒而君心早变”,亦是寻常之事。

刘禅身为名正言顺的皇帝,却能压制任何帝皇心中都不可免的“皇权至上、君权至尊”这头猛兽,坚定不移地秉承父训,支持诸葛亮执政,自己满足于做个名义上的帝王,在诸葛亮身后更能遵其遗训,帝相情谊全始全终,岂止是非同小可的殊难可贵?

后世多少英豪人杰,要么终身忧谗畏讥,侍奉雄猜之主;要么被不自量力的凉薄之君毁去半生事业身后英名,何曾有幸能遇到一个“毫无猜险之性”的刘阿斗?

从岳飞,于谦到张居正,这些千古英杰若是和刘禅来做他们的皇帝,又何尝不能生前身后令名得保、全始全终?

《三国志》裴注引孙盛言:【古之顾命,必贻话言;诡伪之辞,非讬孤之谓。幸值刘禅闇弱,无猜险之性,诸葛威略,足以检卫异端,故使异同之心无由自起耳。不然,殆生疑隙不逞之衅。】

《三国志》作者陈寿,本是蜀汉旧臣,在刘禅的传记里写下「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认为刘禅信任贤相(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时,是“循理之君”,后期信任阉竖(黄皓),才变成了“昏暗之后”。

另一位因写《陈情表》而名垂千古的蜀汉旧臣李密,对西晋名相张华的特意问询,同样称刘禅「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恰如齐桓公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

在司马氏当权的西晋王朝,他们当然不能过多说刘禅的好话,因此用词褒贬兼备,然而将刘禅与齐桓公相比,已经是中肯客观的极高评价了。

历史上,正是这位沉溺酒色的君主,却能信用贤相管仲,将朝政大权全权托付,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率领华夏民族抵御游牧夷狄第一次大侵攻,被后世尊为“春秋五霸”之首,却在贤相去世后,和刘禅一般晚节不保。

千百年后,君主专权愈发集中,诸葛亮的形象,也成了后世君主提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政治符号,而为了解释诸葛亮既是忠臣,却为何把持朝政不肯放权,因此智力完全正常的刘禅,也就被丑化成了一个弱智痴儿。

毕竟如刘禅这般,一个即位时已经16岁的君主,在朝堂大事上全无发言权,甚至连自己后宫都不能做主,这样的境遇,在古今中外各国99%的帝王看来,只怕都与傀儡无疑。

后世那些当连宰相的存在都不能容忍,以为天天批阅无数奏折才算明君的皇帝们,表面上如何推崇诸葛孔明是“千古一相”,《出师表》是“千古臣则”,但他们内心深处代入的绝对是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鱼水之情”,而绝对不会将自己代入成刘禅。

所以隆科多一句“白帝城托孤之日”,就被雍正帝认为是将自己比做刘阿斗,实为“大不敬“,而将这个“舅舅"处死。

若是后世哪个宰相,竟敢对自己君主说类似“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相府和皇宫俱为一体,奖惩功过,不宜因亲疏有所区别)之类的话,那更是老寿星上吊——嫌命长了。

至于后主“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的恢弘大气,汉官礼制的丞相威仪,秦汉士人虚君实相的政治理想,信奉“君主臣奴”天条的后世君臣,又如何能懂呢?


user avatar   fei-xia-jing-l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刘禅再傻,也知道拿掉诸葛亮对他一点好处都没有。

且不说朝中多半是先父留下来的重臣不可能容许他拿下诸葛亮,就是从整个国家的命运上来看,当时蜀汉四面危机。丢了荆州,南中叛乱不绝,东吴是新仇而且虎视眈眈,曹魏甚至高度自信,认为西蜀已经弱到可以传檄而定的地步。

他如果觉得此时此刻争权更重要,那他的下场不会比刘琮好多少。当年刘琮14岁接班刘表,本来还想挣扎一下,被傅巽蒯越韩嵩等人一口气硬是裹挟着给劝降了。哪怕刘琮当时带着无比悲哀的语气问出来“今与诸君据全楚之地,守先君之业,以观天下,何为不可乎?”还是没挡住劝降党。

所以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和刘禅是利益共同体。刘禅需要诸葛亮来帮助他安定内外坐稳小朝廷,诸葛亮需要刘禅继承复兴汉室的重任。

可以说诸葛亮掌权后倾力治国安定内外,是刘禅能坐稳皇位的擎天之柱。

所以问题里的“刘禅和诸葛亮互相猜忌”这种事情不可能。因为客观上,内外的压力首先压倒了一切君臣争斗的可能性;而主观上,武侯一心为公当时国人都不怀疑。刘禅对诸葛亮则倾尽信任之心,事之若父。

——这老故事知乎已经讲过很多次了。

季汉当时有个官吏李邈,过去跟诸葛亮颇有些恩恩怨怨。武侯病逝后他拍刘禅的马屁上书,说诸葛亮带兵在外有不臣之心,狼顾虎视(宣王是鹰视狼顾,都是不臣之貌),如今死了,真是普天同庆啊。结果后主大怒,一刀砍了。

在武侯去世后数年,诸葛瞻长大成人,刘禅把自己女儿嫁给了诸葛瞻。

君臣之情,天地可鉴。

===================

再说一点,诸葛亮掌握大权,不是恋权,而是不得已而为之。

他如果恋权,当年北投曹魏,东投孙权,西投刘璋,中投刘表,哪个不比寄居在新野城下当客将的刘备看起来更有前途?

而他受托孤之重开始,要整理的是个刘备夷陵战败、撒手人寰后留下的烂摊子,一代中青年军政要人几乎丧失大半,隆中对方案几乎破产,连自保都成问题。这种局面之下,诸葛亮忙到夙兴夜寐,并不是什么假话,而是实打实的操劳。日常连个饭都吃不消停。

你见过哪个恋权的把自己搞到这地步的?

==============================================

至于诸葛亮的“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是不是客套话,的确可以理解为一个没有什么意义的套话评价。

不妨先来看看这段套话评价的是谁?

心高志洁,智深虑广,轻荣重义,薄利厚德,蔑万里之业,忽三军之衆,笃中正之体,敦令名之誉,上耀先君之遗尘,下图不朽之馀祚。

听起来好像是个明君后人、充满夸耀的语气,对吧?这话是曹操接受刘琮投降后发的告令。吹刘琮的。编数刘琮投降前14年的人生,你也感觉不出“心高志洁智虑深广”这评价从何而来。

一个十八岁刚刚即位的年轻人、也没做出过什么“惊!他只当了27天皇帝,却干了1127件荒唐事”的奇葩伟业,也就是个客套话而已。何况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这八字,是说给从刘璋时代到刘禅时代,屡次辞官求归隐的隐士杜微听的。

朝廷主公今年始十八,天姿仁敏,爱德下士。天下之人,思慕汉室,欲与君因天顺民,辅此明主,以隆季兴之力,著勋于竹帛也。以谓贤愚不相为谋,故自割绝守劳而已,不图自屈也。

这后面八个字“天下之人思慕汉室”,比前几个吹刘禅的字还夸张(身为季汉粉我都觉得这八个字太不符实际)。无非就是告诉他新朝廷一片新气象,咱们皇帝是个不错的年轻人,重用贤士,先生别隐居啦,出来做事吧。彼时蜀汉人才奇缺,诸葛亮忙到恨不得一人分开仨人用,找东吴结盟都不忘了把张裔从牢里要回来帮忙做事。诸葛亮这话更多的,还是为了请他出山。

=============================

当然从刘禅当皇帝的几十年间,至少在他最后10年昏庸起来之前,这八个字也不算太亏。至少爱德下士还是可以的,比如放权给诸葛亮、其后一直任用蒋琬费祎,宽慰夏侯霸,敬重张嶷等等。他对下面人并不严苛。

诸葛亮平时应该还担负着帝师的工作。(刘备在遗诏里提过诸葛亮给刘禅抄了一堆古书准备让他看,估计也是教他),如果刘禅平时学习未必差,那么诸葛亮认为他天生资质还尚可,大约也不奇怪——这里是我的推断,毕竟史书上早期刘禅的记载实在不多,《魏略》甚至还有刘禅从小长于民间这种离奇的记载。

当然学习不差和能不能当好皇帝这一点是不挂钩的。当皇帝要识人、处理复杂政务纠纷、洞察天下大势、做出明确决策、在刘备诸葛亮过去的交谈里,还包括了“亲贤臣远小人”等等思绪。

刘禅的本性不坏,却未必担得起治国的重任。

============================

刘备诸葛亮对刘禅的态度,其实是非常明白的:孩子不差,可你得努力,就怕你学坏啊。

先看刘备的遗诏:

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

——简而言之,孩子你要真能好好成长,我还能有啥担忧的,学好别学坏啊!要贤德啊!

再看《出师表》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这话深层意思就是,陛下不要总觉得自己不如人、不听人劝啊,这样会伤了大家的心的。

在《董允传》里,还提及了这么一件事,

丞相亮将北征,住汉中,虑后主富于春秋,硃紫难别,以允秉心公亮,欲任以宫省之事。

——诸葛亮担心刘禅太年轻,分不清好坏,因为董允为人公正无私,就把宫廷的工作交给他了。

当然董允也的确谏言过后主不要昏聩。

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

出师北伐时候刘禅年纪不大,但从这时候起,诸葛亮应该是对刘禅的心性不成熟有所警觉的。担心的就是刘禅年轻而缺乏信心、不分好坏、怕他学坏,甚至有可能,在年轻时候就有过一些事,表现出这种倾向了。否则诸葛亮在《出师表》里,不至于给他如此众多的教诲和提醒,就是怕他走弯路。在这个时候,后主已经有了这种让诸葛亮担心的情况了。

后主这人分不清好坏这一点可能是当时时人的公论,陈寿评价过“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东吴使臣的评价后期后主也不好听,“主暗而不知其过 ”。

再来看诸葛亮在临终病重期间,给刘禅的《临终遗表》,可谓字字含泪,一个临终前的长辈,对不那么成器的晚辈的殷殷期待,跃然纸上。

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逸阴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时隔千年,仍然不难想到,武侯写下这篇遗表时候的心态,他活着没有达成北伐的遗愿,临终也和当年的刘备一样,希望刘禅能约束自己、以善为念,提拔人才治国,亲贤臣远小人,甚至用自己死后家无余财率先做出表率,就是想让后主多学点好。临终前的诸葛亮所想的,还能最后教给他的,几乎全是如何做一个合格优秀的国君的道理。


所以,诸葛亮和刘禅,既是君臣,也像是父子。一个苦心孤诣的叔父,照顾着早早失孤、虽然本性不坏、但总有时候会不学好的不成器侄子,拼命地教导他甚至到了有些严苛的地步,希望他将来能承担起国家的大任。这个侄子对叔父充满信赖之情,一生对他感激敬重,但也有些想放纵的心。他叔父死后给他留下了足够厚实的政治经济军事遗产来帮助他走过大半生,这大半生他也没出太大乱子能够一切安稳。但终究,在这些遗产消耗殆尽后的最后10年,他还是走了叔父不希望他走的路。




  

相关话题

  文物被本国人破坏和在他国博物馆展览哪一个更令人感觉「悲哀」? 
  问一个描写清军打仗的老电影的名字? 
  如果你是三国志中的袁绍,如何改写官渡之战的败局? 
  如何看待鲍鹏山《风流去》一书中对刘备诸葛亮等三国人物的评价? 
  为什么李靖的名气远不如卫青、霍去病? 
  联合国当年为什么让以色列在中东「建国」? 
  读完毛泽东选集有什么收获呢? 
  如何评价曹叡这个皇帝? 
  二战同盟国是否会从俘虏中组建反战同盟,不论是直接拿枪还是搞搞宣传? 
  有哪些鲜为人知神话故事? 

前一个讨论
如果曹操/孙权得知诸葛亮之才,曹孙愿意三顾茅庐么?
下一个讨论
当初项羽取得最高威望后只自封楚霸王而不称帝,是否是想恢复秦以前的列国分封秩序?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