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电视上辫子戏,都是一水的长袍马褂辫子头,导致大家都产生了一个错觉:那就是,清朝经过入关后严厉的剃发易服,短期内就消灭了延续几千年的汉族衣冠服饰,整个清朝200多年全部都是长袍马褂加辫子,汉族衣冠从清初就已经绝迹。
是这样么,根本不是,清朝入关后相当长时间,汉族衣冠仍然大量存在,坚持穿戴本民族衣冠拒绝满装的遗民更是大有人在,现在的辫子戏都是图省钱节省道具骗人的,真正的清朝,应该是汉装满装交织,相当长时间内满汉衣冠混杂,并未统一,走在大街上的人会明清服饰同时出现。
有清一代,穿明朝衣冠的官宦士人,以及普通人大有人在,剃发易服不过强制推行了十几年,后来因为抵抗跳过剧烈,政策就逐渐无形的放松了,开始以潜移默化,代替强制剃发易服。
一直到清末,还能见到穿汉族衣冠留满发挽髻的人,现在已经被披露出来了。
民间服制尤其混乱,康熙年间,还有大把没剃发的,康熙南巡图上,围观的百姓,大多都还是汉族衣冠。汉服一直到清末依然存在,只是因为清朝长达200多年的融合,满装被国人接受,穿汉族衣冠的越来越少。
汉服其实是跟马褂旗装一直消失的,随着清末民初的西化大潮,一起被国人遗忘。
就是清朝入关初期,严格执行的“剃发易服”政策,其实,也不是原封不动的满装,满族出身东北白山黑水,服装多以毛皮、革裘为主, 入主中原后,不适合关内温热的气候,所以汉人进行了一定的改良。
不仅衣料进行了改变,由毛皮变成了丝棉,对襟、盘扣也是从汉人服饰上照抄的,明服的一切改良都被满服所吸收。
关内汉人的满装和关外的满人,并不一样。
清末大儒牛兆濂,依然穿的汉族儒服,还是考取了功名做了清朝大官的人,可见汉服从未消亡。
另外,剃发易服之前,明服已经高度蒙古化了,对襟、盘扣、厂字领,不仅满服有,明服上也是大把,特别是中后期。
易服,其实不过就是用明服的对襟盘扣取代了原有的交领右衽。
满服入关,不可能原封不动,吸收了很大一部分明服的改良。
满服最大的特点就是盘口对襟,而明服就有盘扣对襟,满服还是吸收的明服,这才是讽刺。
易服,满服其实根本推行不了,汉人不习惯满服的紧窄,用明服的特征又进行了汉化。
满服存在的唯一特征就是官服和马褂。
去查一下清代的记录,有清一代,穿明朝衣冠的官宦士人,以及普通人大有人在,剃发易服不过强制推行了十几年,后来因为抵抗跳过剧烈,政策不得不在无形中逐渐无形的放松了,开始以潜移默化,代替强制剃发易服。
一直到清末,还能见到穿汉族衣冠留满发挽髻的人,现在已经被披露出来了。
民间服制尤其混乱,康熙年间,还有大把没剃发的,康熙南巡图上,围观的百姓,大多都还是汉族衣冠。
汉服一直到清末依然存在,只是因为清朝长达200多年的融合,满装被国人接受,穿汉族衣冠的越来越少。
汉服其实是跟马褂旗装一直消失的,随着清末民初的西化大潮,一起被国人遗忘。
清朝咸丰年间的滇东北农民起义领袖李永和,人称“李短鞑”,青年时期就剪去了辫子,一头披肩发,到处游荡,成为乡里一大奇景,也没见官府来为难人家。
都说了,剃发易服只是入关的最初几年严格,后来因为遭遇巨大阻力,不得不逐渐放开了,不再用行政命令强制剃发易服,而是用移风易俗的手段,用时间来让人们接受清朝的衣冠服饰。
另外,剃发易服从未被完全执行过,清朝统治薄弱的南方、西南,民心反弹剧烈,保留汉族衣冠服饰的大有人在,完全无法靠暴力全部禁绝。
清初的剃发令实为一大弊政,后来清廷也默认了,开始由强力改变改为潜移默化。
现在电影电视上一水的长袍马褂、辫子头,误导了观众,其实,一直到清末民初,汉族衣冠依然有不少人在穿,而且满装也吸收了不少汉族衣冠风格。
清末十大臣之一——法部大臣沈家本燕居画像(应该是照片)
汉服从未消亡,一直到清末民国还有人在穿,苗民中不少穿明式衣冠一直到上世纪80--90年代。
我爷爷还有一套完完全全的汉族古装,一直到老还穿着。
现代人完全被辫子戏给骗了,一位清朝就是一水的辫子头、旗装马褂,其实汉服依然大行其道。
现在的辫子戏导演都是史盲,一点历史底蕴都没有,一说清朝就是旗装马褂、辫子头。
真实的清朝,汉族衣冠一直存在,走在大街上的人应该是满装和汉装并列,百姓服饰满汉交织。
不要相信辫子戏,都是骗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