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何中国抗战剧中经常出现狙击枪?符合史实么? 第1页

  

user avatar   zeng-kai-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符合史实。导演在YY。

出现过狙击步枪的影视剧集非常多,一枪一个点射看起来很爽,用得恰当不恰当另说。


比较有名的有《金陵十三钗》里,国军教导团的连长,使用的是德毛瑟98K狙击步枪,或国产(中正式)加装狙击镜。

毛瑟98K

Kar 98k毛瑟步枪,Gew 98毛瑟步枪短版,供骑兵、装甲兵、掷弹兵、空降兵使用。Kar,Karabiner简写, 也译作卡宾,k,kurz的简写,也译作短。Kar 98k步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军装备的制式步枪。从1935年开始服役,直到二战结束,是二战期间产量最多的轻武器之一。
98K继承了98系列毛瑟步枪经典的毛瑟式旋转后拉枪机,枪机尾部是拉栓联动的保险装置。设双排交错排列的内置式弹仓,使用5发弹夹,从机匣上方压入弹仓的方式装弹,也可以单发照填。采用了下弯式的拉机柄,便于携行和安装瞄准镜。采用弧形表尺,“V”形缺口式照门,倒“V”形准星,准星带有圆形护罩。

98k枪机细节。

5发弹夹图示。


毛瑟98k不是最结实,最便宜,最精准的步枪,但是各方面水平都较高,并且其很多开创性设计广泛的被后人借鉴,因此二战中在欧洲战场风靡一时,几乎每个德军都必须会用的武器就是98K。加装ZF41或 ZF42瞄准镜之后的Kar 98k步枪就可以作为狙击枪使用。98k的有效射程为800米,对有经验的狙击手来说,使用配4倍瞄准镜的Kar 98K狙击枪可精确射杀400米处的目标,若选择6倍瞄准镜则可射杀1000米处的目标。

电影《兵临城下》里德军狙击学校校长康尼格上校。

实战中的德军山地部队狙击手。

二战期间,共有129468只毛瑟Kar 98K狙击枪装备部队。但是毛瑟狙击型在德国士兵中也算是高配,枪倒是不贵,狙击镜贵以及培养成本高。当然德国和民国曾经有过一段蜜月期,德国从老蒋手里进口稀有金属,出口点高端武器给国军,不是没有可能。


中正式步枪

抗战中国军制式装备,中正式。

国军教导团,清一色的98K、捷克造、中正式。

《建国大业》剧照,中正式步枪。

1934年12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兵器制式化会议,决定将德M1924式7.92毫米毛瑟步骑枪定为制式步枪。1934年,孔祥熙向毛瑟兵工厂订购了一万支M1924步骑枪装备税警总团,兵工署技术司向毛瑟厂索取该枪的全套图纸,以及料表、检验样板一套,交给河南巩县兵工厂筹备仿制M1924步骑枪。经勘毛瑟厂提供的图纸及检验样板有误,兵工署技术司又委派曾就学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的巩县兵工厂厂长毛毅可向德有关部门正式商洽购买M1924步骑枪及检验样板、图纸事宜。几经周折,1935年7月,巩县兵工厂终于开始试生产。1935年是民国二十四年,所以此枪定名为“二四式”步枪。也可能是纪念1911年辛亥GM24周年,或者直接援引其原型毛瑟1924中公元1924年的年号。
“二四式”步枪筹备、试生产过程中,受到蒋介石的重视,蒋认为毛瑟枪的枪长是根据欧洲人身体设计的,而中国士兵比欧洲士兵要矮小一些,建议将枪托略微缩短、而为了白刃战更有利,还将刺刀加长。为表示对蒋的尊重,1935年8月,将新枪定名为“中正式”步骑枪,枪匣上的印记也改为“中正式”三字。


所以电影里出现国军端着毛瑟或者很像毛瑟的中正式的场景,是情有可原的。再加上《金陵十三钗》中教导团连长只身打掩护那场戏,如果没有狙击枪的目距和射距,还真没法拍点手雷,打电线这些情节,或者无法拍精彩。


《我的兄弟叫顺溜》、《集结号》里面用的是同一把枪——
M1941


感觉是军迷导演异常喜欢这支枪,硬是要这支枪上荧幕,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M1941不应该出现在抗战剧集中,因为时间上不具备这个条件。有可能出现在解放战争辽沈、平津战役或者朝鲜战争剧集中。

M1941半自动步枪,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约翰逊上尉所发明,所以也叫约翰逊步枪。
约翰逊的设计思想是:采用枪管短后坐原理的自动方式,枪机回转式闭锁机构,这样的结构无需活塞筒和开闭锁杠杆,容易实现轻型化和变换枪管。相比之下,加兰德步枪式的导气式轻武器,需要配备与枪管平行的活塞筒和开闭锁杠杆,因此不容易变换枪管,而且质量较大。

M1941弹仓的独特设计。

但是,M1941的优点,也是其最大的缺点,虽减轻了重量,却以牺牲坚固耐用为代价,使用时间长了之后会扭曲变形、容易损坏。
二战中后期时用于取代美军正在使用的M1903春田步枪有两种方案,一种是M1941,一种是M1加兰德,M1加兰德凭借其连发,结实耐用,方便操作的特点,得到了军方的青睐,而M1941略逊一筹。
1940年12月,美陆军对约翰逊试制的半自动步枪进行试验,试验后作出以下评价:"约翰逊半自动步枪,无论结构、功能或从生产容易程度看,均不具备替换M1步枪的条件"。可见陆军几乎抛弃了M1941而选择了M1。



M1加兰德

加兰德几乎颠覆性的设计,深受士兵喜爱,首先它实现了持续射击,即装填一次子弹,拉一次枪栓,可以连续将子弹射完,不用每击发一次就拉一次枪栓。二战中,作为步枪,只有德军的StG44突击步枪(Sturmgewehr 44)可以超越加兰德。其次是它枪管下的导气管和枪管并列可以用作插刺刀,加强了枪管强度,不容易损伤枪口。缺点有两个,一个是导气管结构精密保养需要注意,另一个是在宁静的夜晚,射击完整个弹夹内的子弹以后,金属匣套自动弹出时会发出“彭锵”的响声,有经验的敌军此时就知道子弹射完了,遇到挂单的射手需时间填弹,此时可以展开反扑。所以美军的班组里一般是M1加兰德、M1卡宾、汤姆森和勃朗宁搭配。
M1一直用到了朝鲜战争。所以,《太极旗飘扬》里,两个主角在李承晚的军队里用的就是这个。最精彩的亮相就是突击队抓苏军指挥官那一部分,哥哥只身拦截苏军嘎斯吉普,连射多枪打死司机,成功抓捕朝军军官。

《太极旗飘扬》剧照
因为太的团队也参与了《集结号》制作,所以集结号里化妆侦查的时候,志愿军换装李承晚部队的装备,士兵手持的也是M1加兰德和M1卡宾。

然而珍珠港事件爆发以后,M1加兰德因为生产不足的,只能广泛装备陆军,所以太平洋战场上的美海军陆战队只能寻求一种替代方案,他们看上了M1941。
美海军陆战队对约翰逊半自动步枪和自动步枪进行试验,试验后得出结论:"约翰逊半自动步枪和自动步枪,质量均较轻,可简单拆卸枪管减小体积,便于携带","小型、便于携行的特性,特别适宜负荷和使用空间均受限制的伞兵部队用于空降作战"。
但是,随着M1卡宾枪的出现,海军中的M1941也大量减少。美国兵其实是非常不喜欢这支枪的,凭借它鼓起来的弹仓,不规则的外形,竟然荣获了“水壶”和“孕妇”这样的昵称。而它那根长独枪管,非常容易折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场上,(注:1931年-1945年)无论是国军,还是八路的狙击手,手里实在不应该端M1941。因为M1941只生产了少数,配给美海军陆战队和伞兵尚且供应不足,只有极少可能性到过中国,严重违反史实。而且即使端着,弹药供应也是一个问题。当时亚洲战场上98K和中正式使用的是7.92×57mm步枪弹,三八大盖用的是6.5×50mm 步枪弹,这两个枪型号较为普遍,恩菲尔德用的是7.7×56mm步枪弹,这个已经很少见,电影《集结号》里有一个情节是战争结束以后解放军在清理枪支,发现一只不认识的枪,谷子地走上去告诉他们那是恩菲尔德,可见是老八路才见过的武器了。而M1941的7.62×63mm步枪弹几乎是找不到补给。
另外,这支枪,从设计结构上来说,也是不便于安装狙击镜和刺刀的。
一把没有充足供弹、零件更换困难、容易损坏、不便于安装刺刀进行搏杀、不便于安装狙击镜的枪,除了其畸形的外表看上去很炫酷之外,严重违反战场规律。八路军和国军稍微有点脑子的指挥官和军需官,都不会给自己手下杰出的枪手配这样的武器的,这属于是严重坑队友。
最大的硬伤是,M1941是41-44年投产装备的,加上其流传的过程,再怎么也不可能穿越到三几年,所以八路军打鬼子的普通士兵手上有一把这样的枪,而且还用得得心应手,实在应该打一个偌大的问号。

现在普遍的说法是,朝鲜战争时,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中缴获了荷兰军队手里的M1941,这是我们首次接触M1941,现陈列在GM军事博物馆抗美援朝专题展厅。但据知友@李鸿蒙补充,在抗战结束后的45-49年阶段,M1941和M1917作为援华武器输出,撤离天津的美国海军还留下一批M1941给GMD。这是合理的,也就可以解释《集结号》中在北方作战的姜茂才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把枪。
但是它的来路清楚了,根据其性质也可以知道,这绝对不是一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备受我军青睐,广泛使用的武器。


比较应该广泛出现在抗战影视剧集中的步枪,应该是恩菲尔德短步枪,尤其是华北地区的G军和游击队持有这支枪的可能性较大。但这支枪遗世真品已经不多,道具很难找到。导演们可以求助隔壁阿三哥。

恩菲尔德短步枪 NO1型,一战及二战早期。注意像枪口的那个凸出部分(刺刀座)靠下。木制枪身一直延伸至枪口,刺刀座超出枪口。



恩菲尔德短步枪 NO3型,仿毛瑟式枪机。主要用于一战,在在二战中又重新装备给了英国本土防御军、远东军和非洲军团。枪口靠上,木制枪身没有延展至枪口。



恩菲尔德步枪NO4型,二战中后期,朝鲜战争。枪口靠上,木制枪身没有延展至枪口。


恩菲尔德NO5型,主要投放在东南亚战场,在英帕尔战役里使用。枪口靠上,枪管凸出很长一部分。

李-恩菲尔德短步枪(Short Magazine Lee-Enfield,“SMLE”)由恩菲尔德兵工厂在“李氏步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来,正式命名为“李-恩菲尔德弹匣式短步枪”,1903年投产。是一战、二战、韩战中所有英联邦国家的制式装备。
李·恩菲尔德首创了“短步枪”的概念(全枪长度介于传统长步枪与卡宾枪之间),全枪长度由李氏步枪全长1257毫米缩短为1130毫米。它的特点在于,为满足英军但凡点射的战术指导思想的需要,采用由詹姆斯·帕里斯·李(James P. Lee)发明的,后端闭锁的旋转后拉式枪机,装填子弹速度比较快;安装固定式盒型弹匣,双排弹夹装弹(在使用中弹匣不拆卸,子弹由两个5发弹夹通过机匣顶部填装),这样就有10发子弹提高持续火力。是实战中射速最快的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之一,而且具有可靠、操作方便的优点。
因为英国长期在中国和东南亚纠缠不清,所以这种步枪早就普及。老牌国军手里有这样的枪是非常正常的。因为该枪使用7.7×56mm步枪弹,所以被我军称作英七七
一些涉及远征军题材的剧集里,使用了这只步枪,例如《我的团长我的团》——

《我的团长我的团》剧照,这里面是一只在二战中已经面临淘汰的恩菲尔德NO1短步枪,特点是枪口和木制枪身齐平,木制枪身延伸至枪口,刺刀座超出枪口。

《集结号》剧照。
谷子地说的平西游击战是指抗战时期,而这支枪是枪口靠上的二战中后期出现的NO3,或者NO4。但是这里却没有用错,冀东八路军确实曾装备过不少的英七七,而且比英军更早地装备了第四代“英七七”。
当时被英国占有的开滦煤矿,是亚洲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煤矿,因此英国矿主为加强对煤矿的保护,是专门从国内兵工厂购买新式武器,当时恩菲尔德NO4刚刚研发出来就被用于装备护矿队。
1939年,德国对英法宣战后迅速击败了英法联军,英国人在国际形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怕民间企业持有武器会给日军造成出兵借口,于是将矿警队装备的武器暂时封存。一位有正义感的华人矿司预感日军终将出兵占领开滦煤矿,不愿做汉奸伪军,于是提前逃跑,并将封存在他所管理矿点的三百余支Mk.4型恩菲尔德步枪全部送给了煤矿附近的抗日武装。因此冀东的八路得以比英军还早的装备了当时最新型的Mk.NO4型恩菲尔德步枪。

再来说《我的团长我的团》,因为当时帮老美打日本人,还要救英国人,我国军远征军用的却是如假包换的最最正宗美式装备,起码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M1加兰德、汤姆森等。即使是根据剧情,他们和英军混在一起,左方演员手里端的是弯弹夹的布伦机枪,正宗英国货,没有问题,右方演员端恩菲尔德也没有问题,只是,他端的是一只恩菲尔德NO1,特点是枪口靠下。远征军出国作战是1942年,已经是二战中后期,英军已广泛使用改为觇孔式照门,前枪托不再延伸与枪口端面的NO3或者NO4,所以,这里值得商榷。


美国在抗战时期,除了援助我远征军一些先进武器之外,还把一些自己已经淘汰,但是尚且堪用的武器装备赠送给了老蒋,其中就有M1903,也叫花旗中正式
整个二战中美军制式步枪是早期的M1903,和后期的M1加兰德,但是由于加兰德是从正上方抛壳,不便安装狙击镜,所以制式的狙击枪一直是M1903春田(斯普林菲尔德)《拯救大兵瑞恩》当中的游骑兵部队狙击手杰克森使用的就是一只加装了M73B1狙击镜,削掉了瞄准镜的M1903A4春田狙击步枪。


《拯救大兵瑞恩》剧照


M1903春田步枪



M1903A1

M1903A4


M1903式步枪,因其生产厂商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而得名斯普林菲尔德步枪(SpringField,也有译成春田步枪)。是一种手动枪机弹仓式步枪。1903年命名“0.30英寸口径M1903步枪”,作为美军在一战中,二战初期的制式步枪。
1938年,M1加兰德开始取代M1903式步枪装备美军,由于M1式步枪的产量不足,M1903式步枪仍然是美国军队装备的主要步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军队仍大量装备,剩余的M1903式斯普林菲尔德步枪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包括狙击步枪,1943年正式命名为“M1903A4, 0.30英寸狙击步枪”,也称为“斯普林菲尔德狙击步枪”该枪在M1903A3的基础上改进,加装2.5倍光学瞄准镜,具有精度上的优势。M1903式斯普林菲尔德步枪也曾通过《对外援助法案》提供给中国军队使用。由于该枪外形、长短均与当时中国军队装备的中正式步枪(仿毛瑟1924)相似,被中国士兵称为“花旗中正式”。


二战时,倡导狙击理论的是德国,有且只有一丁点影响国军的可能性,共军一般用汉阳造、恩菲尔德、缴获的三八大盖,能有几把原装98K,就很不错了。到了朝鲜战争的时候,志愿军狙击英雄张桃芳用的第一支枪还是苏军的莫辛纳甘马枪(步骑枪)。

志愿军狙击英雄张桃芳。可见到了朝鲜战争,解放后了,我们的狙击手最初的枪上,是连狙击镜都没有的。不要说抗战年代了。
这里值得一说的是,狙杀不是靠谁的枪好,还有对眼神,反应能力,计谋等素质的综合考验。我志愿军特等射手张桃芳用的莫辛纳甘骑步枪,从严格意义上说,连“精良、稳定、接触的步枪“这几个称号都不具备,就是靠这样一个诞生一战时期,虽然历史悠久,但是略显落伍的品牌,张桃芳完全凭借利用准星和照门瞄准射击,而且射完以后马上就要找掩体重新上膛,然后还要反复揣测敌人的策略,变换射击地点,布置诱饵,置敌于死地,这才叫牛。好好的题材放在这里,导演们却不懂得挖掘。


进入中国次数最多,流传时间较长的步枪,叫”水连珠“——来自俄国的莫辛纳甘。

莫辛纳甘步骑枪/卡宾枪


莫辛纳甘步枪


电影《兵临城下》原型,苏军狙击英雄瓦西里,手持莫辛纳甘狙击步枪。
电影《兵临城下》里面苏军狙击英雄瓦西里用的第一支枪,也是随便捡的莫辛纳甘步枪。后来换成莫辛纳甘狙击枪。

莫辛纳甘系列系列


M1891莫辛-纳甘步枪(Винтовка Мосина,Mosin-Nagant),在俄国被称为“Vintovka Mosina”(莫辛步枪),是俄国政府委托于1880年代后期至1890年代早期研制的步枪,并由俄国军队在1891年正式采用,定型为1891型3线口径(7.62x54mmR)步枪。莫辛-纳甘是最早的无烟发射药军用步枪之一,哗啦的枪声十分清脆, 犹如水珠溅落, 所以得名”水连珠“ 。
莫辛-纳甘系列步枪与毛瑟系列、恩菲尔德系列等其他同时代同类军用步枪相比,设计粗糙而且过时,整体的操作手感笨拙。但最大的优点是易于生产和皮实可靠——这相对于工业基础薄弱、士兵教育程度低的苏俄军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莫辛纳甘略显过时,但是皮实可靠的设计。

“水连珠”先后三次大规模进入中国。
第一次,可以追溯到1900年“庚子之乱”。当时俄国派出18万大军进占东北,并和清军及抗俄义军多次作战。4年后,东北又成为日俄争夺远东霸权的主战场。其间大量的“水连珠”遗失在战场上,这是国人接触这种武器的开始。十月革命后,逃亡中国的白俄带来了不少俄式步枪,其中一些被转卖到各路军阀手中。1924年,孙文建立革命政府,积极准备北伐。根据协定,当年10月,苏联“沃罗夫斯基”号轮船抵达广州,送其8000支“水连珠”,每支配弹500发,用于武装黄埔军校的学生军,还配发给国民革命军20军、11军使用,最终随军参加了南昌起义,流入共军部队。而冯玉祥在退出北京后,赴苏联考察,争取到苏联提供的包括大批“水连珠”在内的可装备10万人的军火,经外蒙运至国内。到1920年代末,因为国内通过各种渠道得到的“水连珠”数量多,分布广,,因此上海兵工厂于1927年开始生产俄式枪弹以配合该枪的军火消耗。

抗战前夕,虽然进口次数多,但“水连珠”却未能象德、日产品一样,成为国内步枪的主流,主要原因是因为俄式步枪到1920年代中后期才成批地流入中国,而1929年对华军火禁运完全解除,国民政府从1929至1931年,从德、英、日、法及意大利、比利时等国进口了价值2100万元的军火,而出于政治因素,苏联却不能成为军火采购对象。东北军阀装备的是日式武器,蒋公装备的是德式武器。受国内兵工生产与军火贸易的双重制约,国内已有的“水连珠”因为子弹缺乏或零件来源断绝,到抗战前正规军中已很少有使用

“水连珠”第二次成批进入中国是在抗战之初。此时由于德、日合流,中国逐步丧失了从德国购进装备的可能,只能转而求助苏联。1937年8月起,苏联根据《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开始向中国提供经济贷款和军事援助。到1941年停止时为止,共提供“水连珠”50000支、步机枪弹1.2亿发。这些武器,对维持从淞沪抗战到武汉会战的战力起了积极作用。

“水连珠”第三次广泛流入中国是在朝鲜战争时期,由于志愿军装备的枪械种类相当混杂,后勤供应压力沉重,迫切需要统一。所以1950年11月,国内跟苏联紧急签订了以现汇购买36个步兵师轻武器的协定。1951年初志愿军开始成建制换装,一年后完成35个师,共换装各类“水连珠”步枪151865支,初步实现标准化。
由于苏联前期提供的都是战场上回收的1891/30式、1938式旧枪,多半使用过度,附件不全,胀膛、卡壳,所以志愿军战士对其不是很满意,甚至有人把它叫做“脚蹬枪”。而后期提供的1944式则成色较新,而且该枪较短、进出战壕方便,精度不错,因而很受战士们欢迎。特等功臣张桃芳使用的就是这种步枪,在中方纪录中以442发子弹击毙或毙伤214名敌人且全部是美军,创下了志愿军冷枪杀敌的单人最高战绩。


就连正面战场上军工大国支撑下的苏军德军都是选取射击精英少量配置狙击步枪,不要说敌后战场,有没有是一回事,会不会用更是一回事。
八路用缴获武器,比较上手的属三八大盖系列,这种枪有一个巨大的防尘罩,不易卡壳,射程远,穿透力强,弹药能够持续供给,骑步枪较短,便于携带。或者是日军的97式狙击步枪。

三八大盖系列



97式狙击步枪
这里有一张珍贵的照片,林彪元帅在玩一只狙击枪!

1945年,联防司令部司令员贺龙和参谋长张经武向参加党的七大山东代表团团长林彪和副团长朱瑞介绍从日军手中缴获的九七式6.5毫米狙击步枪。
有人说这是莫辛纳甘,那是不正确的,从枪口和狙击镜可以明显区分。

97式狙击步枪

日军士兵正在使用97式狙击步枪。

九七式狙击步枪是日本于1937年(昭和12年、皇纪2597年)设计制造并服役的手动枪机式狙击步枪。因为是在三八大盖的基础上研发成功的,因此采用相同的6.5mm 有阪(Arisaka)弹药。相比三八大盖,九七式改用了较轻的枪托、加长的弯拉机柄(减少拉柄在操作时与瞄准镜产生干扰)以及加装2.5倍或九九式四倍光学瞄准镜及加装由粗铁丝制成的单脚架。
97式口径和枪管长度有近乎完美的搭配——6.5mm小口径的弹头经过约24寸的枪管,火药充分或者几乎燃尽,枪口在射击时的闪焰近乎没有,因此狙击总是能在黑暗中得到掩护与隐匿。
在抗日战场上,九七式狙击步枪得到广泛应用,装备九七式狙击步枪的日军狙击手通常被用于狙杀我方高级指挥官、炮班以及机枪组,由于正面战场的国军缺乏训练有素的狙击手,同时部队的素质又相对较低,日军狙击手造成了相当大的伤亡。
有人听到说我军素质低就跳起来了。不得不客观的说,当时即使是中央军的部队,进了上海还有拿电灯泡点烟的。地方杂牌武装连汽车都没见过的大有人在。

而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官兵夜间看不见97式开火时的火舌,白天看不见硝烟,遇到的是当之无愧的冷枪,很难准确的进行还击。
97式装备极少,而且就是这些少量的装备也几乎全部投入到了太平洋战场。在国内战场上是十分罕见了,能够到总指挥手上研究研究,士兵就望尘莫及了。


最后为防止一些人拿一张照片来搅事,先放这张照片——

右边那个士官抱着的是一把汤姆森,左边那个军官托举着的是一把被P过的狙击枪。有网友分析过了,这张照片的主光源来自于右上方,所以抱汤姆森那个士官背部发亮,举步枪的军官左脸颊上部和鼻头右边有高光,列队的士兵右肩膀发亮,但军官手上的狙击步枪及狙击镜则是左上部发亮(光源来自于右上)。所以怀疑是P的。

原PO主是要证明国军不但有狙击枪,还有专门的狙击课程。

更有好事者直接指出,这军官持的是一把雷明顿700P。还害怕大家不认识它,还特别给出一张照片——



它标志性的瞄准镜暴露了一个大问题,这一画蛇添足露了马脚,因为......

因为雷明顿700型,1962年才推出,雷明顿M24狙击步枪,1988年才装备。M40狙击步枪1966年才装备。如何可以穿越到1930年代?

有网友说,是毛瑟B猎枪,实物比对的话很相似。


最后做一个总结:

应该出现在我国产神剧中的狙击步枪,合情合理的有以下型号——
抗战时期:
俄国产莫辛纳甘
德国产毛瑟98K搭配狙击镜
中国产中正式步枪搭配狙击镜
英国产恩菲尔德短步枪NO2、3搭配狙击镜
日本产97式狙击步枪
美国产M1903春田步枪A1、A4型。

其中,演共军和游击队的应该持有英国产恩菲尔德短步枪、日本产97式狙击步枪、中正式和98K。
演国军的应该持有M1903A1/A4(南方和特务机构、监狱里的猛男耍帅《青盲》)、中正式和98K(北方军队)。
演土匪和冯玉祥部队的应该持有莫辛纳甘。

解放战争时期:
除以上型号以外,国军和共军都可能拥有
M1941



理论上讲,二战中、朝鲜战争中最稳定的狙击步枪应该是98K, 然而狙杀敌人最高纪录的保持者却是使用莫辛纳甘步枪的芬兰人,苏联人和中国人。

而M1941绝对不是理想的狙击步枪,军队更不会优先将其作狙击步枪使用。
解放战争时期,选择步枪,国军更偏向于M1加兰德,共军偏向于三八大盖,狙击步枪,国军更偏向春田,共军偏向于莫辛纳甘。
其实共军不是完全依赖步枪打天下的,抗战时期用的是盒子炮(毛瑟C96,又名驳壳枪)搭配捷克产ZB26轻机枪,解放战争时期用的是盒子炮搭配英国产司登冲锋枪,朝鲜战争时期用的是波波沙。
与其去描述八路怎么用狙击枪杀鬼子,不如描述八路怎么把一只普普通通的驳壳枪发挥得出神入化,什么斜着扫射来抵消枪口上扬,什么用余光瞄准,什么双枪老太婆,这些都不是演绎和耍帅,是我军把智慧发挥到极致,合理运用武器,扬长避短的表现。老一点的电影里还尊重史实一些,比如在《铁道游击队》中,就对八路运用盒子炮有很好的描写。


值得说一句的是,我国影视剧里大量出现狙击枪,以及各种疯狂的YY,无论是处于艺术夸张也好,还是处于道具疏忽大意也好,非但不能凸显我军神勇,反而属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自黑,是一种对历史上保家卫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的极大侮辱和肆意践踏。
试问,如果我们有装配到班一级的狙击步枪,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一匣子弹消灭一个班,一背包子弹消灭一个连,怎么抗战还打了八年?
过度的YY不但不能如实反映战争的残酷,反而是对庄重严肃的历史进行任意的扭曲和戏弄。相比之下,国外走的均是另一个套路,HBO的《血战太平洋》里面宣传约翰·巴斯隆在战场上如何英勇,私底下也要描写他酗酒、偷汽车的细节,还要用他的牺牲来突出硫磺岛战役的惨烈。《细细的红线》更是把日本人描写得犹如幽灵一般恐怖。《拯救大兵瑞恩》的银幕上,米勒上尉用M1911把虎式坦克射爆了,后面马上要交代是野马战机干的。《兵临城下》里瓦西里刚出场的时候连枪都没领到,用捡来的步枪干掉敌军指挥官一行。只有和与自己实力相当,或者强于自己的敌人交手,胜利之后才可能谈得上骄傲。
先不要说”美帝亡我之心不死,法西斯侵略者阴魂不散”,他们如何大肆宣扬某某主义,利用宣传武器进行洗脑,事实上还不需要美帝倭寇洗脑,我们自己的宣传就已经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真实的情况是,大敌当前,山河破碎,无数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农户、猎人、渔夫、矿工,甚至学生、妇女、儿童在部队的熔炉和战场的硝烟中历练,运用有限的装备和资源,对抗极其恶劣的环境和强大的敌人,艰苦卓绝,斗智斗勇地抵抗了八年,付出了巨大牺牲,取得了胜利,这才是中华儿女宁死不屈,抗战英烈英勇无谓最值得今天的人讴歌、纪念和宣传的地方。
所以,枪没有错,道具也没有错,是国产神剧的导演和编剧们的水平还处在幼儿园过家家阶段。没头脑,还懒,还大意,还大言不惭,所以,什么手撕鬼子、八百里开外子弹当导弹用,什么端着捷克造的枪管打飞机,端着AK扫鬼子......您就凑合着看吧。
只是弱弱的问一句,这些导演这样YY,然后大把大把挣票子,真的对得起睁大眼睛问我们历史的后人,对得起九泉之下,为了换取我们今天和平生活而牺牲的上千万英烈的亡灵吗?



备注:
感谢魏沈默黎凯熙egg靖李鸿蒙dunewalker林毅从专业角度对本文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对笔者未精细考证的内容进行的补全和指点。




user avatar   zhang-yi-50-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zhihu.com/question/3189

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

)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

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finance.harvard.edu/fil

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相关话题

  历史上有什么莫名其妙亡国的事例? 
  抗战中有哪些国货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抗战中,美国与苏联哪个对中国帮助大? 
  孙中山的二次革命或护法运动算不算破坏当时的政治生态? 
  如何看待杨超越片场拍戏时要助理帮忙扔用过的纸,被场外拍摄并有大量微博娱乐号转发? 
  如何评价电视剧《放羊的星星》? 
  如何看待钧正平的发言「先人牺牲不容遗忘,功勋战机不容亵渎」? 
  如何看待《牧神记》完更? 
  如何评价口述历史? 
  如何评价史迪威? 

前一个讨论
金庸小说里面,哪些小角色令你欣赏不已?
下一个讨论
生活在环北京贫困带是怎样一种体验?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