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果墨家思想而不是儒家思想影响中国那么多年, 中国是不是早就发达得更快了? 第1页

  

user avatar   fan-fan-91-21-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墨家在汉武帝时代,已经断了传承。

墨家并不重视科学技术,也不注重国家发展,只是不断强调,绝对平等。

这就好比,你学魔术是不是就能成为大魔法师一样,当然不可能,这就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如果墨家能让一个国家富强,那么在战国这个试金石上,早就成就一番伟业

而实际上呢?

墨家身为显学,名声很大,但是用处不大。

既然如此,汉武帝又不傻,用这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学派有什么意义?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墨家是中间偏左的民主党;

儒家是中间偏右的共和党。


user avatar   xiao-wu-zhu-bu-x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15-07-17补充:

感谢

@张风翼

指出献公时都城在栎阳,今西安阎良区。我在文中写咸阳是有错误的,不更改了。

感谢

@耳冉

指出《睡虎地秦简》解读的争议:

关于睡虎地秦律,有说法是指秦始皇时代的秦法相对公允合理,到二世把刑罚加重了。关于陈胜用扶苏的名义,是指扶苏母家可能是楚国出身有关。

我的回复如下:

关于秦律的说法似乎来自高敏老师对秦简的研究,但依我看这种说法有刻意维护《史记》正确性之嫌,讲不通。按《史记》记载,陈涉屯大泽乡在二世元年七月,二世甫一继位就大面积修改秦律,于史无记载,于情不合理。另外一种说法,是该秦简记载为徭律,而陈涉等实为兵役,刑罚轻重不能等同而论。这种说法更有道理一些,可惜现有秦简中并无兵役内容,而汉律又散佚良久,并无可靠史料能与之对佐。至于扶苏母家出身楚国的记载,本来就是臆测,正反方论据都不足了。

=====答案原文=====

谢邀。

先说结论:

墨家学说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只是你们不知道那是墨家学说而已。

看看此楼绝大部分回答,对墨家思想都是只言片语的理解,而且都是字面意思的理解。

所以它的核心精髓早就渗透到历史之中,你们都不知道而已。

下面详细展开:

1)献公时期,墨家入秦

公元前409年,秦魏河西之战,魏用吴起为将,大胜,夺得秦河西地。

上图是河西地。这张图看得不是很清楚,我们配一个谷歌地形图:

之前那张图显示的,就是这张谷歌地形图里那条黄河(白线)拐角的部分。当时吴起就是从东北面攻过来,把渭南东边的那块地方全占了。

《战国策》记载,吴起攻下河西地后,魏武侯与吴起、王钟“浮于西河,称曰:河山之险,岂不亦信固哉!”,他们浮舟的地方,《水经注》说是少梁,今天陕西省韩城市,也就是图上黄河那条白线北边的绿色山脚下。

此地向西不过百里,就是咸阳。

河西地一失,秦国门户洞开,无险可守。可以说,已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了。因此,公元前401-386年,秦国曾经多次与魏国交战,试图攻下河西地,但无一次成功。

公元前386年,长期流亡魏国的秦献公趁国内大乱回国,385年,献公顺利继位。在他继位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当时负责把守郑县边塞的右主然不让献公回国,最后靠的还是把守

焉氏塞

的庶长改放他回来。

谁来守城很重要!

当时魏国占据河西地,随时可以长驱直入,兵临咸阳城下。献公不仅要巩固咸阳的防线,还要在咸阳以东建立一系列的防守据点,而且,可以说都是无险可守的防守据点。

既然无险可守,那就只有靠人力了。

谁来守城真的很重要!

而在献公继位4年后,也就是公元前381年,楚国发生了一件事。

有趣的是,这件事跟攻下河西地的吴起还有些关系:大家都知道吴起后来跑到楚国帮忙变法,结果被楚国贵族围攻。但吴起这人有急智,抱着楚悼王的尸体死的。贵族的箭射在楚悼王的尸体上,犯了大罪。参与围攻吴起的有一位叫做阳城君(封地在阳城),他也犯了大罪,因此出逃,封地被收归楚王。

巧的是,这位阳城君有位朋友叫孟胜,是墨家的巨子,事发的时候正带着弟子在阳城。

当时阳城君潜逃,楚肃王派兵打算收回阳城。孟胜说,按楚国法律,你收回城池要拿城主的符令回来,敢问现在符令在哪里?来人说没有,孟胜说对不起城不能给你们。来人说敢违抗就打,孟胜说打就打。

关于这场战争,孟胜是这么跟弟子解释的:

其弟子徐弱谏孟胜曰:“死而有益阳城君,死之可矣。无益也,而绝墨者于世,不可。”
孟胜曰:“不然。吾于阳城君也,非师则友也,非友则臣也。不死,自今以来,求严师必不于墨者矣,求贤友必不于墨者矣,求良臣必不于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义而继其业者也。

战果也很有名:

《吕氏春秋》:孟胜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

《淮南子》: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

那么,献公如果想守城,当时天下诸家,谁最适合?

答案呼之欲出。

谁来守城真的很重要。

墨家守城最合适。

有人会问,这些都是臆测,有没有实质性的证据?

很遗憾,证据确实不多。但我们可以在《墨子·号令》中读到如下一些官名:丞尉、三老、五大夫、太守、关内侯、公乘等等,“皆秦时官”。清代大儒孙诒让考据这里的时候,还特别注了一笔:

上文关内侯、五大夫、公乘之名,悉如秦制。

孙不是第一个注意到这一点的。在他之前,苏时学就注意到这些都是秦官名。苏认为这些官名都是商鞅之后的,因此这一段是商鞅之后的文献,被掺杂在墨子著作里面。但孙诒让经过详细考据指出,这些官名在商鞅之前业已存在。因此,苏时学认为这一段属伪造的说法不成立。

如果秦国的官名出现在《墨子》里面的篇章,是《墨子》抄现有秦制的可能性大,还是秦制采纳墨子思想的可能性大?——当然是后者。为什么?因为这些官名的背后,是一套完整的制度,换句话说,没有制度,就没有官名。如果秦制已经存在,而《墨子》加以采纳,那又是谁创造出了这么可怕、完整、成体系的制度?如果有这么伟大的思想家或者这么伟大的学派,为什么我们丝毫不知?

2)墨家的救世之道

我们今天很多人读书,读了一个道理,觉得很伟大,却从来不想这种道理怎么可能实现。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哇,好伟大!大家都该天下为公!可怎么实行?把你的银行卡交出来?

摩顶放踵以利天下,兼相爱,交相利,哇,好伟大!可怎么实行?靠宣讲和谐社会?

墨家之所以牛,不在于他们敢说,而在于他们敢做。最有名的那个故事,墨子为了阻止楚国发动战争,跑到楚国去跟公输班对弈,九战九胜,并告诉公输班,如果你们敢攻宋,宋国有我的大弟子禽滑厘带领三百人,拿着我的工具,学会我的办法,帮他们守城。你们杀了我,也没有用。

于是楚国只好罢休。

请大家注意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墨家敢讲“非攻”,因为他们自己就有“非攻”的本事!

你们印象中的墨家是干这个的:

实际上墨家还干这个:

(摘自李约瑟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物理学》)

所以秦献公看重墨家,首先是墨家掌握了全套的攻守城技术和与之相配套的制度!

请看《墨子·备城门》中的段落:

子墨子曰:「何攻之守?」禽滑釐對曰:「今之世常所以攻者:臨、鉤、衝、梯、堙、水、穴、突、空洞、蟻傅、轒轀軒車,敢問守此十二者柰何?」子墨子曰:「我城池修,守器具,樵粟足,上下相親,又得四鄰諸侯之救,此所以持也。且守者雖善,而君不用之,則猶若不可以守也。若君用之守者,又必能乎守者,不能而君用之,則猶若不可以守也。然則守者必善而君尊用之,然後可以守也。

这一篇开始一直到最后,墨子都在详尽地讨论城墙怎么修、土坑怎么挖、攻城器怎么造,甚至为了防止敌人的间谍混进来,还详尽到规定上厕所时必须获得许可,不能两个人同时上厕所!

孔孟整天讲仁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然后你一问他们怎么种树,马上回答“吾不如老圃”。只有墨家,给你鸡汤的时候,还送你勺子!这不叫伟大,什么能叫伟大!

3)从军事制度到政治制度

好了,为什么说墨家制度影响了中国历史,但大家都不知道那是墨家制度呢?

因为它的内核完全被商鞅吸收了。或者换句话说,商鞅只不过是在更大范围内复制墨家的组织技术,并将其从军事应用到政治而已。

商鞅变法的内容很多,有一些是跟政治斗争相关的,比如废除旧世卿世禄制,革除残存的戎狄风俗等等;有一些是别国已经实行了的,比如推广县制、废除井田等等。但学界一般认为,他最大的成绩在于推行户籍制和什伍连坐制,大大强化了国家对民众的控制,打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兵农合一制度——

——在墨家的基础上。

首先,我们来看商鞅变法中最重要的“什伍连坐”。

《史记·商君列传》:“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然而实际上,“什伍”和“连坐”都是商鞅之前出现过的制度:

《管子·立政》:“分国以为五乡,乡为之师。分乡以为五州,州为之长。分州以为十里,里为之尉。分里以为十游,游为之宗。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伍皆有长焉。”
《史记·秦本纪》载秦文公十三年“初有史以纪事”,二十年(公元前746)“法初有三族之罪。”三族指父母、妻子、同产(兄弟)。

可见早于商鞅四百年秦国已有连坐法了。

那么,“什伍”制到底是干什么的?有人说这是户籍组织制度,用于统计兵源的,实际上,它最初的用处是防止间谍的渗入:

《尉缭子·伍制令》:夫什伍相结,上下相联,无有不得之奸,无有不揭之罪,父不得以私其子,兄不得以私其弟,而况国人聚舍同食,乌能以干令相私者哉?

好。我们再来看《墨子》。什伍制作为一种守城时期的组织方法,在《墨子》中已经明确无误地出现:

《墨子·备城门》:“城上十人一什长”;《墨子·迎敌祠》:“司马视城修卒伍……五步有伍长,十步有什长,百步有百长。”

墨子为守城制定的连坐法极其严苛:

  敵人卒而至嚴令吏民無敢讙囂、三最、並行、相視、坐泣流涕、若視、舉手相探、相指、相呼、相麾、相踵、相投、相擊、相靡以身及衣、訟駮言語及非令也而視敵動移者,斬。伍人不得,斬;得之,除。伍人踰城歸敵,伍人不得,斬;與伯歸敵,隊吏斬;與吏歸敵,隊將斬。歸敵者父母、妻子、同產皆車裂。先覺之,除。當術需敵離地,斬。伍人不得,斬;得之,除。
卒有驚事,中軍疾擊鼓者三,城上道路、里中巷街,皆無得行,行者斬。女子到大軍,令行者男子行左,女子行右,無並行,皆就其守,不從令者斬。離守者三日而一徇,此所以備姦也。里正與皆守宿里門,吏行其部,至里門,正與開門內吏。與行父老之守及窮巷幽閒無人之處。姦民之所謀為外心,罪車裂。

是不是跟你们印象中“兼爱”的墨家形象不大一样?

推广什伍制度要跟户籍结合起来看。因为什伍制度只有跟户籍结合,才能真正打造兵农合一的制度。而《墨子》中的守城制度,也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

《备城门》:“守法,五十步丈夫十人,丁女二十人,老小十人,计之五十步四十人。城下(或应作上)楼卒,率一步一人,二十步二十人。城小大以此率之,乃足以守围(御)。”

战时连丁女和老小都动员起来了,这跟兵农合一的“原始全民动员”很接近了。

而且,“户籍什伍”也是秦献公时期就开始推行的。如果秦献公接纳墨家是事实,那么这一切都可以解释通了。

《商君书》跟《墨子》在技术细节上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我们习惯了秦国强大是采取法家学说的说法,但实际上,战国时代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法家”。儒家和墨家都是明确传承的,但法家则是一个汉代知识分子总结出的派别,其内部分化很大。比如管仲也是法家,却被孔子夸过;子产也算法家,但改革力度很弱;吴起、李悝也被算进去,就因为他们改革了。商鞅讲的以技术性问题为主,韩非讲的以权谋术为主,都被归成法家,实际上,当时人并不这么看。他们更习惯用“申(不害)、商(鞅)之术”这种说法,来指代一系列增强中央集权的政策。

如果不把商鞅看作是一个法家脉络里的学徒(实际上,根本不存在这个脉络),而是看作一个有志于富国强兵的个人,那么,他从墨家制度里汲取优秀成分,推广实施,也就自然而然了。

4)湮灭

墨家的湮灭,成为中国思想史上一个著名公案。我记得萧公权还是谁曾提出(手头没有原文,不敢说一定是),墨家的湮灭是由于它的理念跟儒家太相似,所以被同化了。还有学者认为,墨家是下层民众的代言人,统治者并不喜欢,等等。

后一种说法纯属扯淡了。墨家出身下层民众不假,但墨家是最讲中央集权的。很多人说墨家“尚同”,“尚同”是什么意思?

这个词实际上来自《孙子兵法·计》篇: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因此,“尚同”实际上就是“同于上”。

《尚同·下篇》:“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使天下之民,若使一夫。……圣王皆以尚同为政,故天下治。”

“圣王”驱使天下的百姓,就像驱使一个人一样,这才叫“尚同”!

墨子更进一步要求“上同而不下比”,“不下比”的意思,就是老百姓之间不要相互勾结。他的理想状态是一种极权社会:

“是以数千万里之外有为善者,其室人未遍知,乡里未遍闻,天子得而赏之。数千万里之外有为不善者,其室人未遍知,乡里未遍闻,天子得而罚之。是以举天下之人皆恐惧振动惕栗,不敢为淫暴,曰:天子之视听也神。”

这就是为什么墨子一定要讲“尚贤”。因为他相信这套社会体系必须是正义的,前提就是,这个有如神明一般驱使所有人的天子,一定是贤能的天子,他任用的各级官员,也是贤能的官员。墨子理想中的圣王跟韩非理想中的全能君主实际上很相似,只不过前者对圣王的道德要求更高,极权程度也更高。

墨子死后,墨家学徒把这套技术传授给了秦献公。而献公只看重实用的军事制度和组织方式,这一点也被商鞅进一步发扬光大了。至于道德的那套东西,统治者不感兴趣,自然就湮灭了。

当然,这跟墨家的巨子制度衰落也有关系。

墨子之后,我们能确认的巨子只有三位,一位是孟胜,一位是孟胜所传的田襄子,还有一位是一名叫“腹”的巨子,大概是秦惠王时期在秦(这也可能是因为秦墨家已经成为庞大力量),但是关于他们的记载都十分稀少。再后来,我们就只能看到零星的墨者记载和“墨家师”,也许那种组织严密的巨子制是终于湮灭了。

然而如果秦的成功,秦的一统天下来源于墨家,为什么历史中只留下关于“暴秦”的记载,看不到一丝墨家的影子?

对此,我只能说,秦汉交替之际,湮灭了太多故事。

比如,大家一定记得,陈胜吴广起义,是因为“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而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简》中明确记载了:

“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其得殹(也)及诣水雨,除。”

翻译过来,就是如果征兵误了日期,三到五天,批评教育。六到十天,罚一面盾牌,十天以上,一具铠甲。而且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是如果生病了或者遇到下雨发洪水,你是可以免除刑罚的!

哪里来的“失期,法皆斩”?是谁掩盖了历史真相?

这种掩盖,即使是从现有文献中也可以找到蛛丝马迹。比如陈涉吴广起义用的名号是“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他们在楚地,用项燕的名号是可以理解的。但为什么会打扶苏的名义?如果真是“天下苦秦久矣”,那用秦太子的名义,何以会有号召力?

我个人的推测是,实际上并不是“天下苦秦久矣”,“苦秦久矣”的只有原六国贵族,他们才是秦统一最大的受害者。至于普通老百姓,秦统一是要打仗,但秦不统一就不打仗了吗?

谁掩盖的?真相是什么样?

只有天知道。

回过头来说墨家。

墨家起于平民阶层,主张兼爱非攻,但却要建立起一个全能的极权社会。这矛盾吗?

不矛盾。其实我们可以把墨家跟历史上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平等主义社团相比较:这些社团的共同特点就是,它们发家的时候主要依靠贫民,在团体内部实行平均主义/共产主义,有着高度的信仰并愿意为之付出生命(宗教团体是为神,墨家是为道义)。因为墨子很早就清楚,只有这样的极权组织,才是对平民最有利的组织。

同样的道理亚里士多德也曾阐述过:跟民粹联系最为密切的政体就是僭主制。民众越是要求平等,就越容易产生一个政治家,利用这种呼声和给予民众的许诺,来建立最大的权力。

与之相对的,就是呼吁精英、优秀、自由、荣耀的贵族,他们号召的这些价值背后,往往是极度的不平等,是等级化的社会。

要么是平等但接受一位全能君主,要么是不要君主要自由,但自由的背后是那些资源更多的人形成一个贵族阶级。

这是人类的政治宿命,到今天也不例外。秦汉交替,也只不过是两种对立面的重演。而所谓“外儒内法”,就是对这两种力量的平衡术。

中国两千年以来,有两个人对这一点理解的最深刻。

第一个叫做汉宣帝:

《汉书·元帝纪》: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

第二个么,请自行搜索此诗作者:

劝君少骂秦始皇,
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
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
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
莫从子厚返文王。

你以为墨家已经远去,两千余年后,你不是又看到它的幽灵久久不散,提醒着我们人类政治的宿命?

=====

本文关于献公与墨家关系的论述,完全来自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论》中《国史上的“大事因缘”解谜:从重建秦墨史实入手》一文。考据之功完全来自何先生,笔者不过是在此转述,并为转述过程中造成对何先生原意的误解或扭曲承担全部责任。


user avatar   douzishu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墨家在古代混不下去,在现代也是混不下去的。

简单粗暴地说,墨家的主要思想,有不少是反人性的。墨家学派自身也在和这些条框作斗争,最终分裂。

墨家擅长搞学术,所以本身参与进来的门槛就已经很高,何况还有这样的规定:

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矩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

墨者的梦想是很伟大的,提出的口号是为天下除害,注重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清苦到了极点。

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孟子·尽心上》里形容墨者“ 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既然是这么提倡的,那么也应该这么做。

如此清苦,工资发下来也是没用了,交上去。

绳命基本的乐趣是没有的。

然后呢?

对于百姓,墨家提倡:

有余力以相劳,有余财以相分。

听起来也是很美好的,但读过点儿书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事儿咱还真干过,用实践证明了此举几乎完全行不通。

墨家还提倡兼爱:

所谓兼爱,是指完全的、不分彼此,无差别的博爱。

听起来也是很美好的。

只不过,这种兼爱,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任何团体里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墨子曰: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我们依然可以简单粗暴点地翻译一下。

其实中心思想是这样的:

只要大家都像佛祖一样,世界就美好了。

难道不是么?

墨家在战国时实在是很火,全因墨子本人学富五车,雄才善辩,睿智旷达,家规严格,墨者为官,激情四射,与民同甘共苦。身为巨子,要求是很高的。追随后来的巨子孟胜学习的有一百八十人,这一百八十人,全都是是精英中的精英,一腔热血,皆可使“赴汤蹈火,死不旋踵”。

这些人全部殉城了。

秦始皇焚书坑儒,烧光了诸子的书,墨家也不能幸免,但经过汉朝的修书和搜集,诸子学说又重新有了眉目。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也意味着在汉初,百家的学说又在沸腾。

曾经辉煌过的几个有名的家,在后来也都有传承,唯独墨家,不见踪影。据说,有的是去搞科研去了,还有的是去当了游侠,他们继续在各行各业实现自己的抱负。游侠的作用很明显,这似乎印证着,墨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理念也是可以不惜动用暴力的。墨家思想需要墨者的推广,身为墨者,必须具备超高素养以及工作可以不要钱、坚决不妥协的思想品德,这太难了。

墨者在并未得权时,是赴汤蹈火帮助弱者的一群人,是呼唤人人平等,充满热忱的一群人。

他们在得权之后会不会成为另外一类人?

我不知道。


user avatar   li-shao-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想搞笑,低俗是最快速的手段。

日本的志村健在三俗的路上走了快40多年了,

现在依然还是依靠这个维持人气的。

可是,一直依靠低俗笑料

迟早会遇到玻璃天花板的。

日本有个叫 快乐亭黑的混血,是说单口相声的,

说的全部都是下三滥的笑料,不是一点,而是全部。

结果就是没人敢找他上电视,广播,或者剧场演出。

翻过来说,保持一点三俗笑料不用,纯靠幽默和擦边球的相声演员,

依然不多。

而且要一直维持这种作品的风格是极其困难的。

侯老,马老就是典范。

(马老后期说的很多小段,其实就是外国笑话,当然是自己加工过的)

反过来说

七口人这个死杠死口 的内容

说了有一百年了吧?

不用解说大家不还是听的懂?




  

相关话题

  有没有历史类小说推荐? 
  自学军事,武器装备,战术,战略,战史,后勤等等,有什么好书值得推荐? 
  有哪些关于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冷知识或不为人知的细节? 
  如果中国现在一秒变民主政治体制,法律执行不容丝毫妥协,那么会不会大规模出现老百姓暴力抗法的可能? 
  黄帝的民族属性? 
  为什么民国时期各方面都害怕军统或中统? 
  如何看待网友“芋头微波”说尼罗河流域纸莎草是1962年从苏丹引进的,之前从来没有? 
  如何理解外交部发言人陆慷:《中英联合声明》作为一个历史文件,不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 
  如果美国全方面迅速崩溃,世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民粹主义和民粹政治是什么? 

前一个讨论
请问一下,见过一块光绪二十一年的匾,落款是“新进武元童光恢”,“武元”清代是什么意思?明确不是武状元?
下一个讨论
儒家学问对现代社会的贡献是什么?





© 2024-05-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