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知乎形成了「如何评价」一类的提问形式,而 Quora 里却没有? 第1页

  

user avatar   spire_k_y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别口胡了,网站引导才是决定性因素


  • 知乎的「如何评价」风兴起于开放伊始的引导

我在上知乎之前从来没见过这种神奇句式,几次三番想要吐槽「如何评价『如何评价X』」这种问题——结果一搜索发现「如何评价(×1)如何评价(×2)如何评价(×3)如何评价(×4)」这种禁忌四重奏都早有人问了。

于是我吐着吐着也就习惯了。

那么实际上最早使用「如何评价」的是什么时候什么人呢?我来得晚,太过具体的细节不得而知,不过随便一搜还是可见一斑。

——如何评价产品设计的好坏?

提问时间:2010年12月10日;

修改时间:2010年12月26日;

修改用户:

张亮

附:

如何看待 / 评价知乎上的「如何看待 / 评价……」类问题? - 张亮的回答

这是一例,但绝非孤案,戳开话题「如何评价 X」,翻到最后一页,俯拾皆是。

仔细看还会发现这个格式的变迁,早期相当一部分问题的问法其实是「X 的好坏是如何评价的」,然后又被修改为「如何评价 X 的好坏」,最后又被统一到了「如何评价 X」之中。而在这中间恐怕张亮先生贡献不少。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知乎上早期的问题相当一部分都是由官方人员提的,这是为了让起初空空荡荡的知乎有话题可以讨论,进而量产答案的一种方法。而如何评价这种问法简单而又挑不出什么毛病,避免了知乎强调的「主观判断」又可以容纳相当范围的讨论内容,

在知乎刚刚开放就产生的「如何评价 X 的好坏」之后,这股评价风潮渐渐兴起,且经久不衰,终于形成了万金油一般的提问格式,并逐渐产生「如何评价 X(人物)」、「如何评价 X(知乎用户)」、「如何评价 X 的演技」(这个其实很晚,但有一个子话题)、「如何评价 X 的小说」、「如何评价 X(时事)」等等,我关注的不少大V提问列表中也很多这样的问句,可说是若要砍掉「如何评价 X」,知乎一夜之间就能从胖子变苗条,有时候我特想把「知乎」改成「评乎」……

只要翻翻问题日志,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比较清晰。有知友提出的「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我觉得很扯,似是而非——这顶多是张亮的思维习惯,其他人不过是在跟风罢了。认同这一点的不妨到处翻翻:


除了知乎还有哪个地方有这样铺天盖地的「如何评价」?

我没见过。这是知乎的土特产。

你可以说中国人比欧美人更喜欢judge(是否真是这样,在此不做评价),但至少知乎形成这种风气绝不是因为这个点,这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知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如何评价」句式也作为一种典型的知乎体逐渐扩散开来,在别的社区零星可见了,甚至百度知道也有——当然其答案则是一如既往照着知乎扒的。

在我看来这就是「如何评价」这个meme的进一步扩散,一如「

祥瑞御免

」的疯狂泛滥。后者在N个社区产生了迷の跟风,无论知不知道马伯庸这个人是谁,总是控制不住自己那双手跟上一帖「羊踹玉兔」,比起这个「如何评价」的传播力差了一些,但在一个问答网站这真的够了——特别是在部分疑似分类狂魔的知友友情修改之下(不少问题本来并非如何评价,但总有路人愿意修改得「标准化」,这也算是人类共性之一……),它更是成为了知乎独特的社区文化中的一部分,少不了有人抵触,但也绝对更有人想要融入,如此一来,「评乎」也就成了一种必然了。

有知友对其他类似的「知乎体」很有兴趣,如「X 是怎样一种体验」、「如何优雅地 X」等等,其实都是差不多的道理。

很有趣的是

舰队街 Todd

提供的这一条:

「怎样一番体验」体是怎样流行开来的? - 匿名用户的回答
鉴于这一愈演愈烈的风气,我一周之前武断地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次批量修改,把绝大多数活跃的「怎样一番体验」类问题都修改成了「体验是怎样的」。修改了 约 30 个问题之后,我收到一位知乎运营人员的私信,要求我不要继续进行批量的不必要修改,随后我因「恶意行为」被禁言 7 天。之后,这位管理员将我修改的问题基本全部还原为了原本面貌。

匿名用户讲述了体验党的泛滥过程,而这其中果然有着知乎运营的干预,虽然不能说这是有意营造这种氛围,但说实话,这种东西确实是对社区的扩张有所助益,不妨参考:

这玩意或许对内容优化无益,但它本身就是一种极强的宣传,在宣传中它会剔除和改造一切不利于传播的部分,「进化」出利于传播的特性——有时候就像活的一样,而且有时候能当饭吃,哪怕干得就剩一个壳子。

【注:原文此处还有一段。由于理解错误,全部砍掉,俟后对Quora有进一步了解再行补充】


总结:

  1. 「如何评价」产生于知乎创立之初,且第一推动力来自运营方。
  2. 「如何评价」的泛滥本身是一种传播现象。
  3. 网站引导起决定性作用,meme其实是可以制造的。

那么跟国民思维有没有关系呢?

莫须有,但这个思维……总不会是以张亮为代表的吧?

【非黑……其实我只对语死早的提问有意见……


user avatar   victor6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习惯。

很多知乎的著名回答里都指出,中国人相比于欧美人,更喜欢去judge别人的生活,更在意别人对一件事的看法,拥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心态的人远远少于欧美。

所以每当社会出现了一个什么事件了,大多数中国人的思维习惯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具体的分析这个事件,而是通过“如何评价”,“如何看待”这种方式来谋求一种相对中庸的对待问题的看法。弄出个什么大新闻,我先不说话,看看你们怎么评价,支持不支持。

比如新闻说巴黎报社发生恐怖袭击事件,知乎上立马出现了一大堆“如何评价”,“如何看待”。 问这种问题的人,大多数是希望通过知乎来了解一些这个事件相关的详细信息。

与之相对的是,在Quora里搜索Paris terrorist attack,出来的问题都是对于袭击事件里面具体细节的讨论。大多数Quora的用户,并不是在Quora中谋求对一个事件的基本了解,对于事件的基本了解通常是通过新闻。而中国大陆的新闻太主观不可信,所以很多人会跑到知乎上来寻求客观一点的看法和观点。

第一个问题:从恐怖袭击者的角度而言,他们达到了他们发动袭击的目的了吗?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游行的人们会举牌子写着Je suis Charlie?

第三个问题: 巴黎恐怖袭击之后住在巴黎或者去巴黎旅游安全吗?

再翻一页

巴黎恐怖袭击之后老百姓的生活受到了什么影响?

为什么巴黎恐怖袭击相对于同时期尼日利亚的巴加大屠杀而言受到更多新闻媒体的关注?

为什么恐怖分子攻击的是查理报社?

为什么相对于巴加大屠杀,我更愿意为查理报社而站出来抗议?

看到没有,这就是知乎和Quora氛围的区别。知乎喜欢弄一个大问题,然后由更多的人在这个大问题下面从各个方面来回答;Quora喜欢把问题细化,每个问题都非常小,也不会有太多的答案,但是都是非常精确针对问题的答案。

我觉得知乎形成这种大问题模式的原因是,大部分知乎用户,包括我,都很在意人气,很在意答案是不是能被很多人看到,是不是能得到很多赞,是不是能涨粉。而Quora中相对就比较纯粹的学术,没有太多这种心态。

有意思的是,在知乎还有一种常见的问题格式:“xxx是什么样的体验?”这种问题格式在Quora倒是挺常见,看来老外的好奇心也不是一般的强。



这只是问问题的方式不同,对问题的关注点不同而已,并没有优劣之分,但是这一现象非常直观地反映了东西方文化思维习惯方式的差异。

在我看来,知乎目前最大的问题既不是“如何评价”的问题太多,也不是抖机灵的答案占据高票,而是垃圾问题太多,并且许多好的问题受不到关注。

在知乎和Quora中对News Feed的设计理念很不同。

知乎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也就是说在知乎的首页你看到的大多数动态都是你关注的人的动态,所以知乎的大V在决定知乎什么问题会被人看到上占到了很大的作用。所谓的大V自带300赞就是这个道理。很多没人看见的问题,因为某个大V突然关注,就突然多了几百个关注,一下子突然就成了一个热门问题,而很多不知名的用户精心回答的问题,因为没有大V关注,可能高品质的答案一直不被人发现。有一次我写了个长答案,有个万粉大V赞了我,还私信我开玩笑说,如果你这答案不火,我过两天取消赞再赞你一次!

而Quora是以话题为中心的。你所关注的话题里出现了什么新的有意思的问题,立马就会出现在你的首页里,而知乎要想关注新问的问题,需要手动点进话题,查看“全部问题”,一个一个查看。在知乎每个话题的“精华”里面,那些高票的老答案永远占据在顶部,没有流动性。Quora这样的设计就会保证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有一定的浏览量和关注量,而不是要通过手动搜索才能找到。那么Quora是如何保证不被垃圾问题充斥的呢?Quora有很细心的Quora Content Review,人工审核每个出现的问题,以进行更加恰当的分类和改名,遇到没有意义的垃圾问题也会及时进行删除。在Quora上,几乎见不到重复的问题,也见不到无人关注的问题,我觉得这点比知乎要强得多。

总结一下,就是在知乎上,你能看见的问题往往要么是几百关注的热点问题,要么自己点到全部问题里面去看没人关注的新问题,而有一定关注度(比如几十人关注)而又不是最新的问题,却没有办法被发现。也许两年前有人问了个很好的问题一直没人能回答,突然有个不是大V的人写了个很好的答案,而这种情况基本是不会出现在你的新鲜事里的。

另外,在Quora上,有积分系统,邀请专业人士答题是需要积分的,这样保证大V不会整天收到各式各样乱七八糟的邀请。

这是Quora积分系统的运行方式。每当你问的问题多一个人关注,有人赞你的答案,或者你邀请的人的回答得到了赞,就多了10积分。如果题主赞了你,你可以得到50积分。相比于百度知道积分的运行方式,Quora的积分系统好处在于:

1,鼓励大家问好的问题,问的问题越有质量,关注的人越多,得到的积分越多。

2,鼓励大家点赞,如果大家多点赞了,答主就能得到更多积分。大家都有积极点赞的习惯,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3,鼓励使用积分邀请专业人士,专业人士可以得到部分你邀请他所花的积分。每个人可以设置自己被邀请需要的积分,越受关注的用户被邀请需要的积分越高,这样大V就不会被过度邀请,同时让很多普通用户也有机会被邀请。

这个积分在Quora上就相当于是一个虚拟货币,就目前来看,运行状况良好,没有发生什么金融危机。

好了,为什么要提到这个积分系统?因为这个积分系统,尤其是邀请要花积分,使得人们更愿意把精力集中在细节性,专业性的问题上,这种积分系统使得提问和回答更像是一种信息交易,而不是一个社交网站。而“如何评价”,“如何看待”这类问题大多数属于调查类问题,提问者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提问目的,只是想知道对于同样的问题,大家的看法和自己有什么不同,属于“图个新鲜”,“兼听则明”。现在知乎做的越来越像一个社交网站,而有点脱离知识分享的本质,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这种调查性问题越来越多,而精确的专业性问题却鲜有人问津。像是“你有过xxx的经历吗?”“你最xxx的事是什么?”这种问题,在知乎上到处都是,而很多人的粉丝都来自于对这种问题的回答。这种问题,将知乎的社交性质表现的越来越明显,而大多数用户还乐此不疲。我认为知乎的这种氛围对于知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以我最擅长的音乐领域为例,我们来分析下音乐这个话题下都有些什么现象。

我翻了三页,所有备受关注的问题,全部是“如何评价”,“有哪些”这种调查性问题,而对于音乐的专业问题,很少有人问津。

我们再来看一下新问题

第一个,月经问题,题主应该做的是找以前的答案,而不是新问一个这么笼统的问题,没有意义。

第二个,也是月经问题,把300元换成任何价格,把低音流行摇滚换成任何风格,都有差不多的问题,也是没有意义。

第三个,包含个人主观判断,目测会出现两三个几句话的答案,最后这个问题也不了了之。

第四个,感觉问题里信息不够,点开看看,发现居然没有问题补充,“唱了什么”是什么意思?估计这个问题也没人回答。

第五个,这种问题不邀请人是不会有人回答的。前面说了那么多和学音乐没有直接关系,点开问题一看说的是“我想完成我的音乐梦想”,也是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

第六个问题有点意思,估计会有一些关注,十几个人随便回答几句,然后某个音乐话题里的大V做个总结性的回答,问题结束。

第七个,求歌词翻译,我觉得没什么人会闲着没事帮你翻译,估计没人回答。

再翻一页

第一个问题很有价值,属于学术问题,在Quora上这种问题很多,但是知乎上少得可怜。

第二个问题也莫名其妙,你还是跑去丽江问那些店主吧,不知道他们上不上知乎。

第二个问题是日经问题,基本上周杰伦的每一首歌都有一个“如何评价”。

第四个问题是典型的调查性问题,适合问在百度贴吧,无意义。

第五个问题,百度新闻搜索臧天朔,得到答案。

第六个问题,我专门去听了下这首歌,问的还挺专业的,看看哪个声乐在行的能答。

第七个问题,没什么好说的。

第八个问题,挺有意义。

第九个问题,典型的个人案例分析,邀请人看看谁有兴趣来答吧。这种问题太个人化,对答主有帮助,对别人帮助不大。

当然,我说的上面这些,都是在正常情况下的。我关注音乐这个话题下所有的问题有一段时间了,基本上每个新提出的问题我都看过一遍,上面讲的是普遍规律。如果你们看到我这篇答案之后专门跑去关注这些问题,然后回来告诉我:“看,不是你说的那样”,那我也只能说一句,无可奉告。

我想说的就是,不仅是音乐这个话题,大部分话题都是差不多的现象,有意义的好问题太少。Quora上基本每个问题都有点意思,有点意义,很少有垃圾问题,知乎要改进的路还很长啊。


有人问:“为什么同样是问答网站,百度知道就没有‘如何评价’这种问题呢?”

与百度知道相对比的国外网站是Yahoo Answers。这类网站,主要的存在目的是疑难解惑和寻求帮助,而不是讨论问题。百度经验和Wiki How的设计理念也是帮忙,而不是交流。在这几个网站上,大多数问题都比较生活化,而知乎和Quora上,学术化的问题更多一些。

还有一个对比就是百度贴吧,百度贴吧就更加具有调查性问题的倾向了,楼主发个帖子无非就是希望回帖多,大家都来说两句。

举个例子:安卓怎么刷机?问百度。安卓跟苹果的用户体验对比?问知乎。问大家都在用什么安卓机?问贴吧。

形成这种原因是因为知道,知乎,贴吧这三个应用的设计理念不一样。之所以百度知道会成为寻求帮助的中心,因为百度知道有一条就是题主选择最佳答案,那么必然就变成对题主最有帮助的成为最佳答案,不论别的网友怎么看怎么赞,所以自然就很少“如何看待”,“如何评价”了,生杀大权在题主,题主自己来评价。知乎没有最佳答案一说,答案的排序不来自题主,而来自广大知乎用户的评价,所以要想获得更多知乎用户的好评,使得更多的答案切题,在问问题的时候使用“如何评价”就显得比较合适了。百度贴吧的帖子排序完全根据时间顺序,所以写长回复的人很少,大部分都是每个人说一两句话凑个热闹,很多时候不是为了内容而发帖,而是为了抢楼,其氛围更类似知乎答案里的评论区。既然楼主的目的往往是求得更多的回帖以被顶上去,更在乎数量而不是质量,所以连“如何评价”这种一上来就唬人的句式都不需要,一般贴吧里面都是“各位吧友怎么看?”“如何评价”,感觉要评价还是得有点干货才能被顶上去,“吧友怎么看”,那是谁都能说个两句的,我先抢了二楼再说,贴吧也不能编辑帖子。

当然,有一种学术化的问题是不适合拿到知乎和Quora上问的,但是却很适合百度知道和Yahoo Answers。这类问题出现在知乎上,一般知友给出的答案是:“请独立完成作业。”


【本人写的答案与专栏,若需转载,请私信授权并按照每千字100元的标准收取稿费,有违必究】


user avatar   huan-shi-l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因此去学一门学问显然是不需要的,攻壳提出的东西更多的是一个思考的话题,而不是一种思想哲学体系。一遍看不懂也正常,因为这个动画在各个方面制作优秀,第一遍往往会更注意在动作场面或者剧情等其他方面的东西。很多事情来不及思考就到下一个剧情点了。所以弄懂攻壳中想说的思想,TV动画2周目以上是必须的。

你提到哲学和社会学2个方面,那我也谈谈这2个方面我的看法吧,当然攻壳不只是谈了这2个方面。

其实攻壳抛出的哲学思考话题很简单,就是当处于一个网络极度发达,信息技术极度发达的科技水平下。当记忆可以复制,转移,消除,修改的情况下。传统的区别人类个体的方式就开始产生矛盾。或者说人类在抛弃宗教影响下,还缺乏一种真实区分人类思想个体的标准。这个问题在现实中还不会产生问题,但在攻壳那种信息科技水平下就会产生问题。攻壳中,区分人类思想个体是GHOST,放到现实中意思是鬼,幽灵,灵魂。但是这些词在现实中都是或多或少含有宗教含义的,科学定义下是没有这些东西的。大部分字幕组都采取不翻译这个词,直接放出英文,我觉得是正确的。因为用现实中的定义直译,太容易联系到宗教意味。而这个词实际想表达的是科学定义下的灵魂,删去宗教定义的灵魂,或者另一个比较接近的词是意识。攻壳就是想谈谈这个GHOST是什么。

我之所以说这个涉及到一些哲学意味的话题并不难,因为现实中每个人肯定都想过。科学上解释大脑的运作,是一个极度复杂的神经网络系统利用生物神经信号来获得记忆,并且利用记忆进行各种复杂的基于神经网络的思考活动。但对比电脑,发现有一个东西是缺失的,我们用电脑,电脑主机CPU对应大脑的运算功能,主板对应各种神经型号的传递,内存和硬盘对应储存记忆的皮层,那么使用电脑的USER是对应什么,没有USER电脑根本不知道该做什么。那么对应到大脑,是谁在作为USER指挥大脑去做事情。一般现实中会想到意识这个词,但是意识是什么科学上现在说不清楚。所以当人脑对应电脑时,就很容易发现这个问题,而攻壳的世界观下,恰恰是一个人脑电子化的世界,所以这个世界下,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其实攻壳也无法给GHOST定义,只能说是用很多事例来说明必须有这玩意的存在。比如说少佐和笑脸男共享了记忆,但他们并没有变成一个人。

最近上课,老师谈脑机接口,也扯过这些东西,所以谈的比较多,其实上面废话较多,精简下来估计也就几句话。所以另一方面,社会学的方面就不多谈了,直接精简吧。

社会学方面就是赛博朋克作品普遍要谈的东西,就是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反乌托邦。这种作品包括攻壳,一般都会描述政府,大公司大资本家,会利用发达的信息技术来加强强权,而主角队,无论是革命者,犯罪者,还是什么其他种类的挑战者,也往往是利用发达的信息技术科技来反抗这种强权压迫。攻壳的主线,TV1中做微型机械的医疗公司(名字忘了),警察局都是强权的这一方。九课和笑脸男是对他们的挑战者。而TV2中久世英雄是挑战一方,但他们太激进了,实际用的压迫手段让观众更觉得他是强权一方。所以社会方面,谈的阶级统治和我们现实的社会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随着人类普遍认知的提高,上层阶级要维持统治,会倾向于尽量的让下层民众感觉不到自己在被压迫被统治,就是反乌托邦作品中的要反的这种表面理想的社会。而赛博朋克作品作为一类的反乌托邦作品,特别的是,其中信息科学技术的发达导致信息可以操控,甚至记忆可以操控,使得思想的操控和反操控成为一个焦点。攻壳也是表现这方面的东西。




  

相关话题

  Oracle 、SAP 等软件公司宣布暂停俄罗斯业务,可能出于哪些原因?还有哪些信息值得我们关注? 
  David Bowie去世了,如何看待他的一生? 
  如何评价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水平? 
  元宇宙是什么意思? 
  刚毕业大学生该如何选择第一份 offer? 
  如何看待全球沙子资源枯竭? 
  打卡作弊软件非法获利 500 万,CEO 被判 5 年半,为什么提供「虚拟定位」会被判这么久? 
  如何看待将于11月13日发售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阿里巴巴的AI实力被低估了吗? 
  2018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对互联网企业和普通用户有哪些影响? 

前一个讨论
有哪些值得推荐的日本年轻作家?
下一个讨论
趋势跟踪策略怎样选择交易品种?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