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哪些看似荒谬,其实很科学的理论? 第1页

     

user avatar   be5invi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把个人偏好总合为社会偏好的最理想的方法,要么是强加的,要么是独裁的」

这是 Arrow 不可能性定理。考虑有限字母表(候选人)上的线性全序(选票),一套「选举制度」是把若干个选票(列表)合并成最终结果(也是选票)的函数。

Arrow 证明同时满足以下三种条件的函数 F,在时不存在:

  1. 单调性:即如果所有的 N 个选票都认为选择 a 优于 b,那么在投票结果中,a 也优于 b。
  2. 非独裁:对任意的选民规模 N,不存在选民 i 使得函数 F 总是返回他的选票。(严格表述是)
  3. 独立于无关选项:如果现在一些决策者改了主意,但是在每个决策者的排序中,a 和 b 的相对位置不变,那么在投票结果中 a 和 b 的相对位置也不变。

———————————————————————————————————————————


user avatar   chen-ze-lin-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的鼻子为什么是突出的?——因为突出的鼻子才能被眼睛看到,从而帮助人建立空间感。

在VR技术试验中,一直以来都存在空间眩晕问题。而美国普杜大学研究发现,只要在VR场景中加一个虚拟的鼻子,那么眩晕的现象会减轻。


研究人员在各种虚拟场景中对41名参与者进行了测试,一部分人有虚拟鼻子,一部分没有。结果发现,有鼻子的人都能保持更长时间的清醒。



研究人员还尝试了,用汽车仪表盘代替鼻子,也产生了相同的效果。


据此推测,人在进行视觉活动时,固定的参照物可能是建立空间感的一种标尺。类似于猫胡须?——笔者按。


user avatar   fan-wei-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古文字释读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方法就是——猜。

因为很多字真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或者看不懂,或者看得懂但是放进文中完全是狗屁不通,此时只能靠猜。

至于什么时候猜对,什么时候猜错,也没有正确答案,一般而言,能读通就是猜对了。毕竟释读古代文字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古人说了什么,能读通,说明了解了古人说了什么,文字释读的目的就达到了,自然算猜对。

当然了,是结合现有文献和现有知识,有目的性地猜。

比如,《侯马盟书》里就有一段非常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字很好认,写成现代的字就是“麻夷非是”。

真的,不靠猜,鬼才知道这4个字放在一起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后来,有学者从其他文献中找到了释读这段话的线索。

《左传》里有:“有渝此盟,明神殛之。”看了上面4个字,再看这8个字,就跟我看了满眼天书的韩语再看汉语一样,太好理解了,就是如果背叛这个盟约,就有神明带你上天。

另外,《公羊传》中也有一句类似,晋公子鱄说:“苟有履卫地,食卫粟者,昧雉彼视。”

“昧雉彼视”也不好理解,但这位公子说,如果有人敢踏上卫国土地,吃卫国的粮食,那么……显然,听起来像“妹纸鄙视”的这句话,一定是句狠话。

学者很快从“明神殛之”这句话找到灵感,认为“昧雉彼视”的意思应该是灭了他的氏族。

“彼=他们的”这很好理解;视和氏读音相同,而且视常常写作左边一个氏右边一个见(这个字打不出来,差评),是通假字;昧和灭读音相近,通假;雉嘛,应该也是和灭差不多的意思。

这样一猜,就解释得通了,如果有人敢踏上卫国土地,吃卫国的粮食,就灭了他全家。

这个解释简直毫无PS痕迹。

再来猜“麻夷非是”就好猜得多了。

毕竟侯马盟书嘛,首先你要知道侯马是个地名,侯马盟书就是在侯马这个地方出土的盟书,既然是盟书,自然就有相关要做什么的约定,也有违背约定的制约措施。那时候人们都迷信,因此制约措施多是“明神殛之”、“妹纸鄙视”之类的话。“麻夷非是”也是。

麻=灭,读音相近,通假,这个很好猜;

夷就是夷灭的意思,“夷三族”什么的也很常见(不容易呀,见到字形和意思都常见的字);

非=匪=彼,经评论区提醒,诗经里常见这种用法;

是=氏,这个也很好猜。

所以,“麻夷非是”=夷 灭 他的 氏族。

谢天谢地,终于猜出来了。

··················分割线····················

感谢大家的点赞,既然这么多人喜欢,我就再分享一个“猜”文字的故事吧。

就是著名的越王勾践剑的释读故事。

越王勾践剑于1965年在湖北一座楚墓出土。这把宝剑历经千年不锈,极为锋利,据说在出土时,考古队员拿起剑,一个不小心,就割伤了自己的手指。

面对如此宝物,弄清它的来历就显得尤为重要。

铸剑一般都会在上面刻字,有的是刻工匠的名字,有的是刻使用者的名字。这把宝剑上也刻了8个字,是这样的:

第一次见到这些字的时候,想必你的反应跟我一样:这TM什么鬼。看上去,这8个字除了是方块状,根本看不出和我们熟悉的汉字有什么联系。

其实这是鸟虫文,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提到的“八体”之一。

文字发展到战国时期,出现了2种相反的趋向,1是简化,2是繁化。

简化不是一般简,而是极简,比如战国时期的楚国文字。人家的“马”字有马头还有马的四只腿,像这样:

而楚国的“马”只有马头,下面画一横或者两横表示这里我省略了,是这样的:

这竟然也算一匹马!?每每看到这里,我都不得不感谢秦始皇统一文字。

繁化的代表就是这里的鸟虫文了,就是在原来篆书的基础上,加上一些毫无意义的符号,比如文字上面加上鸟头、虫头,下面加上鸟爪、虫尾,让字看起来像鸟、虫一样。

释读这种文字的关键是去掉这些无意义的符号。下面这些是我誊写的(字难看,将就看一看吧),红色部分是有意义的字符,黑色部分是无意义的鸟虫符号。

去掉鸟的符号后,这几个字就好认得多了。

字1写成简体是(在输入法里找了半天,打不出来):

包耳旁其实就是“邑”字,为形旁,表示地名,戉是声旁,因此这个字就是表达的“越”这个地名。

字2=王。

字3、字4待会再说。

字5是一个鼻子,就是“自”字。

字6=乍,乍就是作,这在古文字里很常见。

字7=用,字8=剑。

这8个字合起来就是“越王□□自乍用剑”,即越王某某自己督造自己用的剑。

释读到这个程度,可以确定的是,字3、4是这位越王的名字。我们知道,一般人名是最难解释的,因为人名和上下文没有关联,只能硬着头皮“猜”,还没有确定的正确答案,只有对这两个字作一个毫无破绽的解释,才能算对。

考古现场的专家方壮猷认为,这两个字是“邵滑”。邵滑(也作召滑)是人名,他曾奉楚怀王之命去越国“卧底”,并趁越国内乱灭掉越国,后来被封越王。

这毕竟是考古界的大事,不可能就此轻易地下定论。因此,方壮猷先生在初步释读后,还将宝剑铭文的拓本以及他自己的解读寄给了全国古文字研究的顶级专家,请他们释读。

郭沫若的回信最先收到,他表示同意“邵滑”这个观点。

虽然有大神级人物赞同,但大家对这个观点还是不太满意,原因很简单,“猜”得不像。字3左边还算有点像召,但是右边明显不是包耳旁的原字——“邑”;字4也只有左边的三点水对得上,右边也不像“骨”字。

没过多久,另外一位大神提供了另一种“猜想”,这位大神就是唐兰。

唐兰先生认为,这两个字是“鸠浅”,这是“勾践”的通假字,剑的主人就是那位著名的越王勾践。

这样一看,字3左边一个“九”字,右边是“鸟”,这不就是鸠么;字4左边三点水,右边也很两个相同的字符,这不就是“淺”么。

“鸠浅”和“勾践”即使在现代汉语中,读音也非常接近了。我还听说“鸠浅”在粤语中的读音极像“勾践”,不知道有没有广东的朋友,能否证实下。

古代越国语言和中原语言几乎完全不一样,当时越国人的名字都是音译的,勾践也是当时的音译。既然是音译,就会有很多译法,就像杜鲁门就是楚门,特朗普就是川普一样,这里译成“鸠浅”,也有译成勾践的,只是勾践这个译法流传了下来,并为大家所熟知。

再结合这把宝剑,只有越国的铸剑技术能把宝剑铸造得如此精美,并且千年不锈,也只有很高地位的人才能够拥有这样的宝剑,而越国被灭之后,如此宝物自然会被楚国作为战利品带回,出现在湖北的楚墓中也不是什么稀奇事。注:另有一说,宝剑是作为越国公主(勾践女儿)的陪嫁品来到的楚国。

唐兰先生的说法一经提出,便得到广泛赞同,大家纷纷表示,这个“猜”得好,解释完美,毫无PS痕迹。很明显,大神“猜”对了。国宝的身世终于确定。

释读过程看似的确是在“猜”,甚至转牛角尖的人还可以说这样的“猜想”没有铁证。但实际情况是,收到唐兰先生的回信后,方壮猷先生恍然大悟,并将唐兰先生的“猜想”告知各古文字专家,各位专家(都是古文字研究的神级人物)也纷纷赞同这一说法,包括之前“猜”错的郭沫若。如此,此剑为越王勾践剑这一观点,正式得到学界认同。

如果有且只有这一种说法能够完美解释宝剑的身世,那这样的“猜想”其实就是真相。

注:文中越王勾践剑图片及马字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user avatar   sun-yue-96-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说个格斗里面外人看起来很荒谬,但其实很科学的吧!

很多人认为如果对方挥拳头打你,你应该尽量往后躲开。

其实这是错误的!

任何格斗流派里都会要求闪躲对方攻击,但都不是朝后闪躲,或者说朝后闪躲不是最优秀的选择。

最优秀的选择:要朝前方躲闪,甚至迎着拳头!

道理很科学,把拳头想像成棍子,棍子只有完全轮圆了才会发挥100%的力。刚轮一半,力量也就只能发挥一半。

按这个道理,你在他轮拳头的同时上前迎着,就算拳头打到你身上,力量也不是100%,而你如果退步,拳头打中你就会发出100%的力量。

而完美的闪躲是一面迎着对方右拳,同时向左或向右方向斜上步,用手把对方手往内或往外拍开,此时对方进入“空门大开”的伤害加成属性,而你可以近距离攻击他,后面你接什么招都能秒杀对方。

此规则同时适合械斗。

补充:防守闪躲向前还有一个关于心理学的道理——“势”。

就是“气势”的意思,所有人都是“欺软怕硬”的,你一味的退后会增加对方的信心。对方越打越威武,越打越兴奋。

而前进则相反,对方会越打越没信心

“对这个人好像没用啊…”

“他是怪物吗?为什么不疼?”

“他要过来了,我会被打吗?好可怕”



所以是男人打架就要向前冲!要“燃”起来~


user avatar   su-ge-7-6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几个心理学防御机制上的例子,

1男人一起看球喝酒,女人一起逛街打扮实际上都是以小剂量的方式满足自己对同性的需求,以至于自己不会变成同性恋或者双性恋。这就是所谓的同性客体选择的防御机制。

2大部分小三开始的初衷,是屈服与一个男的权威,那个男的在最初是不管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对那个女的有攻击性的,女的用色情行为去取悦攻击者 ,便成了小三。这个是叫"诱惑攻击者"阿谀奉承上司也是同理。认为上司对自己存在威胁。

3社会上彰显的道德模范,牺牲自己帮助他人的,哪怕他人的生活过得比自己还好,是一种心里不健康的表现,学术上称病理性利他

4越是强调我的人生我做主,我的青春我做主,恰恰证明,他的内心里对别人有更多的依赖。反向形成

5如果一个男人在外面做了不好的事情 ,回到家会对自己老婆格外的好,狐狸尾巴就露出来了 ,这个叫反向形成。

6太小的孩子不能理解白雪公主吃毒苹果(因为他自己觉得他知道这个苹果是有毒的,不明白为什么白雪公主不知道呢?我知道为什么他就不知道呢?小孩子不能理解这个问题。)投射

7反复见面也记不住对方的名字是因为没有想跟他做朋友这个是防御机制机制中的自我功能抑制中的记忆力减弱或者丧失。记住别人名字的解释,记住更广的人脉等,因为这些太舒服,太好了,自己不配,所以就关闭了自己记住名字的能力。是则并非自大,而是不够自信。

8向攻击者认同:因为自己受过虐待,所以在虐待别人的时候感觉不到痛苦。

从精神分析来看,父母亲对孩子不好,导致孩子对父母亲不好,孩子不孝顺是反移情的结果。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不好在先,孩子对父母不好在后。

9人们遇到糟糕的现实的事情,没有办法解决,就会睡觉。因为让自己进入潜意识,以回避焦虑,这个现象叫形态学压抑

10再举一个反向形成的例子,和性有关的事情 ,内心有很多,但把自己包装成一个从来不讨论性的人,道貌岸然,看了别人做了这样的事情 就强烈谴责。

11.一个在家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主动诱导他的父亲打他。这是一种在对攻击者认识但同时由被动转化成主动的的防御机制。

12.你明明感觉非常的糟糕了,但是在别人问起你的时候,永远回答"还好拉!"这是为了不想自己区别于常人 ,想使自己正常化的防御现象

13总是觉得别人永远不如自己,觉得自己有着神奇的力量,无所不能。是自大的防御机制。

答主的理论来源来自专业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和举例,当然还加上自己的理解,如有不当处还望见量,也许要错误,大可以指出来并一笑置之,但是分享知识贵在分享。望大家理解。

我们讨论防御机制不是为了知道以后要如何使用,因为我们一直在使用防御机制,只是我们一直都不知道。我们需要把潜意识的意识机制意识化,然后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样就可以更成熟的使用防御机制。

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学习是人与人之间的学习,学习别人怎样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学学别人怎样对待情感,或者事业,学学别人的气魄和宽容大度,这是最主要的学习。

任何竞争到最后都会变回人格层面的竞争。


user avatar   NicolasY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我要答:

经常被讽刺的 “追涨杀跌”, 其实是非常正确的股票操作策略。

在量化金融中,有一个专门的因子(非常常用),就是使用这个原理的,被称为momentum。

————————————————————————

@毛羽立

要求,详细写一下。

其实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涉及很多因素,说追涨真的有点超出我能力了,我还是说一下,为什么应该杀跌。

第一,亏钱是有趋势的

首先,必须先明白什么叫做momentum(对量化完全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跳过这段)。Momentum被国内译成动量因子,这个词本身也是动量的意思。(谢谢指出,这个词不代表惯性)

顾名思义,就是以前涨过的股票,很可能会继续涨,以前跌过的股票,很可能会继续跌。

Momentum的最基本的定义,就是在过去12个月到过去一个月之间有某方向(涨或跌),并在最近一个月有反向的动向的(跌或涨)的股票非常有可能会延续第一个趋势。

当然这是最基础的momentum的定义,其实动量因子有茫茫多的变种,这个就不提了,做量化的都知道。

最早提出momentum这个概念的,是Carhart,从哪以后,momentum就被作为量化策略中最最重点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在无论你看到的任何跟量化有关的策略,其中基本都会有动量因子及其变种的存在。

具体数据我就不列了,反正大意就是,量化策略中,这是一个必修,也侧向说明这个非常非常重要。

在这个概念提出的不到20年里,这个概念一直被用为量化金融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可观的盈利的策略。

看到这里,很多看官就疑惑了,你说了一大堆量化,因子,策略这些我都不是特别懂的词汇,其实你到底想说什么?我就是买几个小股票玩玩而已,既不够股本,也称不上策略,你说的”追涨杀跌“有什么意义?

没关系,你只要记住下面这句话就好了:

股票涨之后,很有可能会接着涨。股票跌之后,很有可能会接着跌。

第二,亏钱的损害是非常大的

先来做两个脑筋急转弯

1.如果一个股票涨了50%,又跌了50%,你还剩下原来的多少?

2.如果一个股票涨了100%,又跌了100%,你还剩下原来的多少?

大家肯定会说,多简单啊,第一个是75%,第二是0%。

是的,你们都算对了,这两个例子其实就是想要说明两点:

1.你的本钱是很重要的,你每亏损的1%,你都要赚超过1%才能维持收支平衡

2.当你亏损达到100%的时候,你就出局了,不能接着玩了。

基于以上两个原则,你需要明白的是,

1. 亏了25%的时候,你需要赚33%才能回本

2. 亏了50%的时候,你需要赚100%才能回本

3. 亏了75%的时候,你需要赚300%才能回本。

我不停的在这里列数字,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你亏损的越多,你想要“回本”的难度就越大。所以为了避免你需要赚300%才能回本,请不要亏损75%,也不要亏损50%,最好不要亏损25%。

怎么避免亏损啊?止损呗!


第三,亏钱这种事件,总是fat-tail

不懂统计学的朋友,请不要抽我,我也不准备给你们讲正态分布和肥尾巴。

不过,大家肯定都有一种印象,就是股票涨起来好慢啊,跌起来非常迅猛。其实这不仅仅是大家的印象和心理学上的confirmation bias,也是统计学上的事实。

具体不详述了,但是股票的波动是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有一个非常肥的右边尾巴,是人们多年研究的结果。

用人话说就是,亏损很多的情况,是个大概率事件

所以一旦你亏损,你很可能就不仅仅是亏损个10%那么简单,可能一路亏损30、40%


第四,亏钱会让你陷入非常糟糕的情绪

炒过股的人都知道,你的心情和股票的波动一样,是过山车。

当股票走高的时候,你觉得是你自己选股非常正确,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和满意。

当股票走低的时候,你觉得是你自己选股犯了错误,对自己充满了失望和愤恨。

当股票一低再低的时候,你会陷入绝望和希望并存的状态。同时想着要割肉,要止损,要保住剩下的本钱,同时又盼望明天就赶紧涨上去,要快快回本,快快解套。

有一位投资牛人说过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当你心中只剩下希望的时候,你应该尽快止损,因为你已经失去了一切正确分析的能力了"

很多衍生出来的想法,都是以此起步的,有人陷入狂热的情绪,想着,我要借钱翻本,有人陷入绝望的情绪,想着,我无法面对家里人,有人陷入自我怀疑,有人陷入更糟糕的情绪。

但是陷入这些负面的情绪,永远会导致你做出错误的决定。

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做”别在愤怒的时候做决定“,同样的道理,别在负面情绪占据你脑海的时候做跟股票有关的决定。

我曾经玩期权试过连续三天亏损50%,我也曾经试过亏损60%在一笔大投资上面,我也曾经陷入绝望的情绪里面。但是最开心的,永远都是把手上的亏损清空,可以重新开始的时候。


止损,其实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本金,保证正确的良好的心态,符合股票波动分布和走向趋势的正确做法。

至于追涨,这里头技术含量太多了,没有办法一一细细分析,我的知识量也不完全足以让我正确详实的描述。但是如果遵照momentum的做法正确追涨,是可以赚不少钱的。

国内我知道几家专门追涨的私募,今年的收益率都超过了100%,当然也跟今年的大环境有关。

要是说的不对,还请多指教。

DISCLAIMER:以上仅代表该“砖家”个人意见。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引用:

wikipedia(请有能力的朋友,帮维基捐点小钱,这里谢谢!)


user avatar   liu-qi-32-4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手破了放嘴里舔舔
唾液能杀菌,狼、狗等野生动物伤口全靠自己舔愈合,虽然人的唾液这个功能在弱化,不过还是有一定效果的。以及,不要以为狗的唾液能杀菌就让狗舔你伤口,这个功能不同种的动物不能通用!

这个可能是有的,血液里带病菌可能会传给别人,所以小伤口破了就自己舔舔, 别随便碰别人,

紧急伤口的最佳处理还是去医院!!!

紧急伤口的最佳处理还是去医院!!!

紧急伤口的最佳处理还是去医院!!!


user avatar   nie-xuan-n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只能听到那可怕的啸声,以至于几个年轻工人以为井喷停了,犹豫地向钻台迈步,但刘欣死死抓住了他们中的两个,高喊:“不要命了!过热蒸汽!”

  在场的工程师们很快明白了眼前这奇景的含义,但让其他人理解并不容易。同人们的常识相反,水蒸气是看不到的,人们看到的白色只是水蒸气在空气中冷凝后结成的微小水珠。而水在高温高压下会形成可怕的过热蒸汽,其温度高达四五百度!

——刘慈欣《地火》片段


user avatar   wu.ch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发展心理学迄今为止最惊人的公认的重大发现: 父母所创造的共享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后天成长基本无影响。

感谢

@Andy Lee

的展开描述

父母对孩子的教养对孩子的影响常常被夸大,而从心理学研究来看,对孩子影响最大的通常是基因(包括基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因为基因 在先,所以这部份算作基因),其次是非共享环境(父母也能为孩子提供非共享环境),共享环境的用处很小,但为孩子提供良好的非共享教育环境(教养)仍然是必要的。



-------------

在说结论之前, 先给出相关的定义, 与实验方式。

同卵双生子(MZ),其遗传基因100%相同。

异卵双生子(DZ),其遗传基因50%相同。

领养子(Adopted Siblings AS),其遗传基因0%相同。

在共同长大,拥有共同的环境影响的情况下(等环境假设), 如果某个行为或生理特征在MZ比起在DZ身上更显著相似,DZ比AS更显著相似 (MZ >> DZ >> AS) ,我们就倾向于认为基因差异对这个特征有相当大的影响(high heritability)。

如果 (

)我们就倾向于认为基因差异对这个特征有基本无影响(low heritability), 环境对此特征的影响更大。

最后, 如果同卵双生子从出生就被分开收养(MZA),100%相同, 但是彼此环境不同;如果一对同卵双生子在一起抚养(MZT),100%相同, 但是彼此环境相同。对两种情况下的差异数据进行比较, 就能得出基因/环境在形成差异时的比重。

即使是MZ,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形成心理特征的差异, 这一部分就是环境的影响结果(因为遗传基因100%相同)。

Environment 环境 又分为两种

  • 共享环境:你与你的兄弟姐妹共享的环境变量。 包括但不限于,父母教育程度,性格, 家庭环境, 教育方式, 单亲与否, 吸烟与否等等

  • 非共享环境: 除了共享环境 以外的所有因素。 包括但不限与, 你三岁在幼儿园磕破头, 7岁被同学穿上花裙子/过家家, 13岁开始早恋, 15岁开始上课看小说, 21在失恋中升华, 25岁在悬崖下捡到武功秘籍, 27岁在海边顿悟剑法, 29岁走火入魔, 30 大病初愈,打通任督二脉。。。

精准的定义可以参考

@Andy Lee

的另一个答案

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有哪些?分别起到多大作用? - Andy Lee 的回答

Heredity (先天基因差异变量) + Shared Environment(共享环境差异变量) + Non shared Environment(非共享环境差异变量) = 100% 解释差异的归因


怎么进一步区分共享环境与非共享环境在影响差异的比重呢? 主要通过以下实验

  • 收养变量研究:当一个家庭已有小孩的家庭收养了一个小孩的(AS)(年龄接近,收养时间越早越好),我们认为这个收养的小孩与他的非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的特征相似都是共享环境导致的,因为他们之间按的遗传基因是完全不同的。 类似实验数据:
    • MZ分开收养(100%基因因素, 0%共享环境),
    • MZ共同抚养(100%基因因素, 100%共享环境),
    • DZ分开收养(50%基因因素, 0%共享环境),
    • DZ共同抚养(50%基因因素, 100%共享环境),
    • AS (0%基因因素, 100%共享环境)


两个结论


耶鲁大学公开课 《心理学导论》 第13课:人与人的差异

oyc.yale.edu/psychology

课上给出关于人与人差异的两个结论:



第一个结论

几乎所有的心理学特征都是高遗传力 (high heritability)。




包括IQ,性格, 感觉幸福度,信仰, 政治倾向,性取向等, 人与人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基因的不同。


@一圭也 谢谢提醒, 性格在世俗社会泛指和心理学学术上的定义可能有些不同。 在心理学上可以参考 五大性格特质 中的定义 包括


[作者按] 高遗传力 (high heritability), 并不是说,父母的感觉幸福度是9 (从1到10), 你的感觉幸福度就会很高。 而是说你的感觉幸福度(3)和我的感觉幸福度(8)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基因的差异。 也就是说, 一出生,感觉幸福度就已经有一个基本的基因底调了


也就是说,一出生,个体之间的几乎所有的心理学特征的差异,包括IQ,性格,就已经基本定调了。1970年代,这个结论刚刚露头时,整个美国都非常抗拒, 认为生来就有差异的这个观念,不符合美国强调的众生平等的建国理念。。。

In many cases, it has been found that genes make a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 including psychological traits such as intelligence and personality

Neill, J.T. (2004). Nature vs nurture in intelligence. Last updated: April 2005

第二个结论

第二个结论: 除去先天基因影响, 剩余差异都归结到非共享环境的差异

换句话说, 后天共享环境对差异形成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0-10%)。家庭共享环境对孩子的心理特征成形几乎无影响



  • 大多数领养研究表明,领养子的性格与其领养家里的兄弟姐妹的相似度, 与任意随机两人的性格相似度类似。 这也就说明,其共享家庭环境对性格成形基本无影响。 除去第一结论中的基因差异的因素, 非共享环境因素的影响远远大于共享环境因素。
Most adoption studies indicate that by adulthood the personalities of adopted siblings are little or no more similar than random pairs of strangers. This would mean that shared family effects on personality are zero by adulthood. As is the case with personality, non-shared environmental effects are often found to out-weigh shared environmental effects.

Weiss A, Bates TC, Luciano M (March 2008). "Happiness is a personal(ity) thing: the genetics of personality and well-being in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Psychological Science19 (3): 205–10. doi:10.1111/j.1467-9280.2008.02068.x. PMID18315789. Retrieved 2011-07-20.

  • 在幼年时,共享环境大概能解释小孩一般认知能力(IQ)的四分之一,但小孩长大后这个影响就几乎没有了。
There are some family effects on the IQ of children, accounting for up to a quarter of the variance. However, adoption studies show that by adulthood adoptive siblings aren't more similar in IQ than strangers

Bouchard Jr, TJ (1998).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adult intelligence and special mental abilities". Human biology70 (2): 257–79. PMID9549239.
  • wiki:
Nature versus nurture

  • 公开课上教授推荐的一部书《The Nurture Assumption》(教养的迷思)
The Nurture Assumption


  • 在另一门公开课 Social Psychology by wesleyan university 也有类似的论述

大量实验数据表明, 基因只能解释50%的个体差异, 家庭影响只有0-10%, 剩下的40-50% 是同伴影响决定的。

。。。

如果保持基因不变, 学校不变, 把父母换了, 基本上对孩子最后的成型没有影响。

(这话不是我说的, 是Harris (1996)论文里的原话, 我只是翻译一下)

What GS( group socialization )theory implies is that children would develop into the same sort of adults if we left them in their homes, their schools, their neighborhoods, and their cultural or subcultural groups, but switched all the parents around. -- Judith Rich Harris (1996) ”
Where Is the Child's Environment? A Group Socialization Theory of Development

  • 最后,父母除了提供了先天的基因, 还是有可以间接影响孩子的途径:

1 择校, 择社区, 择玩伴

2 努力影响比自己小十岁的群体, 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这些比自己大10岁的群体中得到正面影响。 -- 这也是我为啥在知乎努力回答问题的原因。


Parents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but it’s substantially indirect; parents help define the schools, neighborhoods, and peers that directly influence whether their children become delinquent, use drugs, or get pregnant. Moreover, children often take their cues from slightly older children, who get their cues from older youth, who take theirs from young adults in the parents’ generation.

--- David G. Myers Social Psychology (10th Edition) Pg184 – 185



Reference

Yale 公开课 (英文官网)

Open Yale Courses


公开课听课笔记 (中文豆瓣)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


David G. Myers Social Psychology (10th Edition) pg 184-185


The Nurture Assumption: Why Children Turn Out the Way They Do 中译名(教养的迷思)


Where Is the Child's Environment? A Group Socialization Theory of Development

wiki:

Nature versus nurture
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有哪些?分别起到多大作用? - Andy Lee 的回答

------------更新分割线---------

研究结论是 家庭共享环境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至于择校择社区,只是父母改变非共享环境,间接影响孩子的一个可能。 即使是择校择社区, 你是和学渣还是学霸混也不是父母能决定的了。

关于共享环境的范畴, 假设n个平行世界有n个同样的你, 或者有n个同卵双生子生活在不同的家庭共享环境中, 有大富大贵的 有贫民窟的, 有单亲家庭的, 有同性恋领养的, 有吸*毒的, 有性工作者的。 最后所有的你成长后的差异, 与以上因素无关。 绝大部分差异都是非共享环境造成的。

父母只是在你是受精卵时影响了50%,接下来基本无影响。

Your parents had a huge effect on your intelligence and your personality, around 0.5 actually. They had this effect at the moment of conception. From then on in, they played very little role in shaping you — what you are.


在耶鲁心理学的最后一课,对心理学的现状和未来展望时,教授也提到:

我们知道人与人差异的形成,一半是基因, 一半是后天非共享因素。 但是我们还不知道具体的机制是怎样的。 到底是什么让人更有担当,又或者更懦弱, 更无私,又或者更无耻, 更加坚定信念追求梦想, 又或者更随波逐流。 在这一领域还有很多未知有待探索。

oyc.yale.edu/psychology

We know that about half of the variants in personality, about hal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eople, are due to genetic factors but we don't know how to explain where the other half happens. It has to be experienced but we have no real good theories of the sort of experience that makes one person adventurous and another one timid, one bitter and one satisfied. We know a lot about the social influences that can drive people to do terrible things to one another but we don't know the answer to the maybe harder question of why some of us — some people are immune to these influences, why some people do good things, perhaps even heroic things, regardless of the circumstances that they find themselves in. So, there's an enormous amount left to do. It's an exciting field just because there's just so much more we need to understand.


------------------------------------2015 第一天的更新分割线----------------------

话说这个答案很应题吧 “有哪些看似荒谬、其实很科学的理论? 在外行看来是极其荒谬的,甚至会遭到群众的炮轰” 求up求赞啊 感谢什么的到是不重要:)。


关于回复里那个家暴的例子(假设父亲家暴母亲), 有一种解释就是父亲的暴力基因和低自我控制基因,以及母亲的“缺陷” 遗传到了孩子身上, 即使在平行世界里有另一个同样基因的复制体,被幸福家庭领养, 也会表现出暴力倾向。 根据本理论, 其本体与复制体的其他差异,是归因于非共享环境, 与幸福家庭和暴力家庭环境基本无关。

这也顺便回答

@Lake Young

努力无用论。 恰恰相反, 既然我们不能决定基因(至少现阶段不能 ^_^), 个人的成长和性格的成形是取决于非共享环境, 而不是父母的学历, 教育和家庭环境。 你更有理由去努力 去改变 去争取更适合你的环境, 朋友, 同学, 导师, 以及大环境。 最后当你站到成功的领奖台上, 要感谢父母时, 不要说错话: 不是感谢他们多年的教育, 而是要感谢他们赋予了你如此优秀的基因。 又或者你一事无成回首往事时, 不要责怪父母的失败家庭教育, 这是不科学的,统计数据上不相关的:) 因为是你的基因和你的非共享环境的表现 决定了你的成长。

@风莱

不确定你的相关领域是什么意思。 不过这门《心理学导论》,虽然我是以公开课的方式跟下来的, 但是它本身是2007 耶鲁心理学系大一新生的必修课。 是当堂录像。 总共20堂课。 换句话说 近十年来 每个进入耶鲁心理系的学生都要上这门课。 这应该算是广泛了吧。 另外我的 Reference:也提到其他不同大学教授的著作的相关论述, 你也可以参考一下。

“This Yale College course, taught on campus twice per week for 75 minutes, was recorded for Open Yale Courses in Spring 2007.”

最后附一段心理学导论课上的相关论述

oyc.yale.edu/transcript

“Now, again, this isn't going to sit right for you and I've had — I put this down because last year when I gave this talk people ran up to me and told me this. They said, "Look. I know my mom and dad had a huge role in my life. That's why I'm so happy and successful," then other people said, "That's why I'm so miserable and screwed up," but either way blame it on Mom and Dad or thank Mom and Dad. And you might think you know. When you become famous and you stand up and you get your awards maybe you'll thank your mom and dad. When you go to your therapist and explain why you're so screwed up maybe you'll blame Dad. "He never took me to a baseball game." Well, maybe, [laughter] but you don't know. Were you adopted? If you weren't adopted, you can't even begin to have the conversation about how your parents messed you up because if you're a lot like your parents you might be a lot like your parents because you share their genes. Of course, you resemble your parents. Moreover, how do you figure out which is the cause and which is the effect? "Mom smacked me a lot and that's why I turned out to be such a rotten person." Well, maybe she smacked you because you were rotten. [laughter] I don't want to get personal but it's very difficult to pull these things apart.”



-------2015 第二天更新分割线--------

@Andy Lee

本文总体来说很不错,不过开头第一句话表述不太严谨。“父母,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后天成长基本无影响”

> 已修改

正如你在正文中提到的,父母可以通过改变孩子的非共享环境而影响孩子,这不仅仅是间接通过选择同伴,而可以直接对孩子有差别对待。

> 你是想说出生别(因为出生顺序,而造成的父母对年长年幼孩子的区别对待)例子吗? 在The Nurture Assumption: Why Children Turn Out the Way They Do 的最后一章专门对此的论述, 只是从现在的实验和数据来看, 没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同伴也不仅仅是全部的非共享环境,非共享环境是指遗传和共享环境之外的全部环境,包括疾病、意外等等,这部分可能还因为“教养中的天性”而受到基因的影响。

> 是的,非共享环境的范畴很大, 包括但不仅限于,同伴,学校。疾病,意外也是非共享的一部分

而且双生子研究似乎没有做跨文化收养设计,这使得作为共享环境的文化因素没有被排除掉。

> 文化更多是以非共享环境来影响的。 即使父母的原籍文化,也只是以code-switch的方式表现出来(只在家里,或和父母在一起时表现)

Young immigrant children whose families are transplanted into foreign cultures

usually grow up preferring the language and norms of their new peer

culture. They may “code-switch” when they step back into their homes, but

their hearts and minds are with their peer groups. Likewise, deaf children of

hearing parents who attend schools for the deaf usually leave their parents’

culture and assimilate into deaf culture.

-- Page 185, Social Psychology (10th Edition), David G. Myers

通俗意义的家庭环境既包括共享环境也包括非共享环境,而非家庭环境也能包括共享和不共享。

>已完善共享环境定义

另外,好像没有极端家庭的收养研究,这使得极端的环境(可能共享也可能不共享)对小孩人格和能力的影响暂时不明确。

> 有过对吸毒, 单亲家庭的数据。 再极端的就不清楚了, 毕竟极端化无法进行大量数据研究。

所以,我建议修正结论为:父母对孩子的教养对孩子的影响常常被夸大,而从心理学研究来看,对孩子影响最大的通常是基因(包括基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因为基因 在先,所以这部份算作基因),其次是非共享环境(父母也能为孩子提供非共享环境),共享环境的用处很小,但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养仍然是必要的。

>已修改, 只是对最后一句话有点异议, 良好的教育的概念太模糊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 我看来父母只能通过改变非共享环境间接影响孩子, 而且即使是这样 孩子是和学渣还是学霸混也不是父母能决定的了。


@李林蔚

再来说说 从父母的角度怎么看待这个发现。 就说你这个读书的例子, 教授课上恰恰提到了类似的解读。 你应该听过无数次:别人家的孩子可喜欢阅读了 因为别人家的父母从小就给他/她读书。 这个现象还有另外两种解释, 1, 可能父母本身就喜欢阅读, 孩子遗传到了爱阅读的基因。 2, 每次你阅读时, 孩子都回依偎到你的身边,静静地听, 不时的问问题, 给了你正向刺激, 让你更有动力读下去。 假设孩子坐不住,不爱听, 你感觉很失败, 越努力越感觉失败, 你还能读下去吗。 不是你影响了孩子, 恰恰相反, 是孩子programme了你。 公开课上还给出了其他孩子影响父母的例子和实验, 很有意思的。

我给你的建议, 尝试观察实验一下孩子对读书的兴趣。 如果不喜欢就不要强求。 我觉得父母的任务就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带领孩子体验不同的经历, 发掘孩子最喜爱的,最擅长的一面。 爱他就让他自由的成长。 接受他的缺点, 不足, 可以尝试去改变, 但是基本上不要抱太大希望:) 反正你做什么也改变不了什么, 何不把精力集中到怎样可以和孩子做个好朋友的任务上。:)


另外强烈推荐一本书 :

爱和自由 (豆瓣)

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关于父母育儿的精神层面的指导书

最好的关于父母育儿的物理层面的指导书 -

CARING FOR YOUR BABY AND YOUNG (豆瓣)


@一圭也

谢谢提醒, 性格在世俗社会泛指和心理学学术上的定义可能有些不同。 在心理学上可以参考

五大性格特质

中的定义 包括

-----------------------1.3.2015-------------------


写给无比焦虑的父母们


环境确实很重要,可惜最重要的不是家庭环境。一位特立独行的心理学家哈里斯(Judith Rich Harris)写过一本书《养成假说》(The Nurture Assumption)。她在这本书中指出,在决定孩子性格的外部环境中,同龄人的社会环境比父母提供的家庭环境重要的多。孩子们知道,听家长的话是没有 用的,他们早晚要出来混,混的好不好,不在于家长满意不满意,而在于同龄人接受不接受。一到自己的世界中,孩子们就会自动地找到自己的角色:有人是领导 者,有人是追随者,有人是社交明星,有人是宅男宅女。


那我们该怎么办?难道我们应该对孩子撒手不管吗?当然不是。孩子是你家庭中的一员,他们理当得到你的爱。但是,你爱你的丈夫或妻 子的时候,你爱你的父母的时候,可曾想过要“教育”他们,“改造”他们?如果不能“教育”他们,“改造”他们,难道你就会不再爱他们?内心深处,你难道真 的想按照自己的一厢情愿,而非孩子的本来性情,来“改造”自己的孩子?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都去支持“基因工程”,以后就像订午餐一样,预订出自己心目中 的“完美孩子”,岂非最好?


孩子是上寄宿学校还是走读学校,母亲是专门在家带孩子还是出去工作,孩子是一岁的时候学会说 话还是一岁十个月学会说话,到上小学之前会背乘法口诀表还是不会背乘法口诀表,孩子考试考了一回第一,或是考试考了一次不及格,这一切的一切,都不重要。 焦虑的父母只能让孩子感到更加紧张。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你的生活也需要时间。


试试看,能不能把你一颗焦虑的心轻轻地放 下,去体会那种只用眼光欣赏,不去动手改造,只提供鼓励和支持,不强加压迫和重负的父母之爱。你没有必要费心跟别人证明自己是一个好的父母,没有人比你更 知道,你是爱他们的。血脉中无声地静静流淌的就是你对他们的爱,即使别人看不到,即使孩子没感觉。孩子是在父母家里暂住的客人,总有一天,他们就会离开我 们。趁着他们还在,让我们珍惜在一起的时光。你会在睡前给小宝贝讲一个童话故事,那只是因为你想要体会这种互相依偎的美妙时光,跟他或她的大脑发育,一点 关系都没有。


user avatar   apath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说几个数学上的例子。

1. Smale's paradox——斯梅尔悖论

以下引自wiki

In differential topology, Smale's paradox states that it is possible to turn a sphere inside out in a three-dimensional space with possible self-intersections but without creating any crease, a process more commonly and historically called sphere eversion (eversion means "to turn inside out").

这个悖论是在1958年,由年仅28岁的Steven Smale提出的。说只要允许表面互相穿透,就能把一个完整球面里外翻转,而且没有折皱!这个悖论之荒谬使得它在被提出之时就被Smale的导师Raoul Bott称为“obviously wrong(明显错了)”。

单纯的叙述比较繁琐,这有一个土豆的视频可以更好地让大家理解这个悖论

数学家怎么把球面内表面翻出到外表面——斯梅尔悖论【中文字幕】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vIeCQeVbOA/

然后找到一个gif图的演示:

rrimg.com 的页面

具体的证明涉及到繁琐的拓扑学,不再赘叙。

2.Brouwer fixed-point theorem——布劳威尔不动点定理

表述如下

平面上:每一个从某个给定的闭圆盘射到它自身的连续函数f都有至少一个不动点。
欧几里得空间中:每一个从某个给定的闭球射到它自己的连续函数都有(至少)一个不动点。

纯粹的理论描述实在不好想象,下面给出几个实际的例子(什么这还有直观的例子!?)

①我们在大型商场都可以见到的平面地图,上面往往有红色五角星标注“您的位置”。如果标注足够精确,那么这个点就是把实际地形射到地图的连续函数的不动点。

②将一张白纸平铺在桌面上,(假设它上面每点的位置都有记录)。再将它揉成一团纸球,放到白纸之前铺过的位置上,那么纸团上总有一点与之前平铺的白纸上所对应的点在水平方向没有平移。

③假设我们在搅拌咖啡,那么我们总能在咖啡中找到一个点,它在搅拌前后的位置相同。(谁会在喝咖啡的时候考虑这种问题啊!)

以上三个栗子都是不动点定理的直观现象。而这个定理本身涉及到的范畴同样是拓扑学!

3.毛球定理

表述为

对于任意一个偶数维的球面,连续的单位向量场都是不存在的。

或者说

永远不可能抚平一个毛球。

这个定理首先在1912年被布劳威尔证明。没错,就是上文提到的哥们!

(图片源自果壳)

想象这样一个毛球,无论怎么努力,你最终只会得到一个两极有尖角的毛球。

(图片源自wikipedia)

这个定理在气象学上有个有趣的应用是对于气旋的研究。地球表面的风可以视为一个连续的向量场(风速、风向),这样由毛球定理看来,总是存在着一个风速零点,它对应着气旋或反气旋的中心(风眼)。在这样的零点附近,风的分布成螺旋形,但永远不会从水平吹入中心或从其中吹出(只能上升或下降)。由毛球定理可以得出,地球表面永远存在气旋和风眼,在风眼处风平浪静,但四周都有风环绕。

视频在这里:

(分钟物理 中文字幕)毛球定理 http://www.56.com/u94/v_ODg2MTM5NzE.html

4.其他几个拓扑变化

①在一个轮胎的表面上打一个洞。能否通过连续变换,把这个轮胎的内表面翻到外面来?

答案是可以的!连续变换如下图所示:

更直观的动图在File:Inside-out torus (animated, small).gif

②能否把左图连续地变为右图?

答案是可以的,如下图所示:

这意味着,假如人类的身体可以像橡胶人一样任意变形,那么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做成两个套着的圆环之后,我们可以不放开手指,把圆环给解开来。 Algorithmic and Computer Methods for Three-Manifolds 一书里画了一张非常漂亮的示意图:


更加有趣的是,如果仅仅是手腕上多了一块手表,上述方案就不能得逞了:

参考资料:

1.

毛球定理

2.

matrix67.com/blog/archi



     

相关话题

  在美国唐人街生活是一种什么体验?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医生教师不应该多赚钱? 
  单身男性的生活是怎样的? 
  我是镇关西(郑屠),现在鲁智深站在面前要我切十斤瘦肉,我该怎么办? 
  量子真的具有不确定性,还是说明科学的局限性? 
  彭于晏回应「换座位事件」,称自己「问心无愧」,你如何看待? 
  为了生产力的进步,我们该容忍不公平和他人的不幸吗? 
  苏联科学家做过哪些骇人听闻的实验? 
  河北邯郸发生一起汽车冲撞人事件,已致 4 人死亡,肇事司机需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你听说过哪些骇人听闻的真实事件?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常见动物都是四肢?
下一个讨论
在一个种群之中,生殖隔离的产生是否可逆?为什么?





© 2024-05-0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