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垮掉的一代”是对美国二战后一代文学青年的称呼,在这一文学团体中,以艾伦·金斯堡和杰克·凯鲁亚克为首。“垮掉的一代”是他们的自称,由凯鲁亚克提出。
从汉语字面来看,90后的确像是垮掉的一代,但这里所说的垮掉,跟垮掉的一代没有任何关系。
我一直认为,“垮掉的一代”这个翻译不好,因为很容易望文生义,它的英文原文是The Beat Generation。作形容词时,beat 有“倦怠”、“潦倒”的意思,但凯鲁亚克受爵士乐影响,赋予该词新的意义,即“狂欢”。也就是说,这个词有矛盾性,而这种矛盾性正是他们当时所面临的生活现状,物质与精神,憧憬与幻灭。而“垮掉”这一词,并未准确地表达出beat 应有的意思。
在美国,“垮掉的一代”也不是“一代人”,而是“一拨人”,一拨从事文学创作的青年作家。他们探索的是美国战后的文化与政治方向,反抗当时的主流价值,排斥物质生活,致力于精神世界的建构,凯鲁亚克更试图在东方的佛教中寻求解脱。
正如金斯堡在垮掉的一代经典著作《嚎叫》中所写:“我看到这一代最杰出的人们毁于疯狂。”
这拨人试图用致幻药乃至毒品来追求纯粹的精神世界,还有一些人走向了性解放的道路。他们的这种行为也吸引了很多性放荡者和骗子、甚至地痞的推崇,并对当时的年轻人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也是其备受诟病的地方。
这一伙人对美国的后现代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因为其中鱼龙混杂,正真有影响力的也就只有上文所提到的那两位,尤其是金斯堡。在金斯堡的影响下,“披头士一代”随之而来,并渗透在那时美国诸多文艺形式中去。
如果非要说垮掉,他们也是被物质时代所击垮,进而挣扎。
反观时下社会,的确有些与“垮掉的一代”产生的背景有些相似,人们推崇物质生活,崇拜金钱,娱乐至死。但我们的年轻一代人明显不是西方所谓的“垮掉的一代”,大多数90后的思想观念甚至完全与其相反。
不可否认,90后刚刚踏入社会不久,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还在校园,我就是其中之一。那些所谓有成就的90后多半欺世盗名,在各行各业,看似生龙活虎,实际上没几个有真本事,毕竟太年轻。而当今社会,即便有天才,也都伤仲永了。
起码眼下,90后配不上“垮掉的一代”这样的称呼。
另,有电影《在路上》、《嚎叫》讲的就是“垮掉的一代”,基本就是凯鲁亚克和金斯堡的传记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