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三国里的袁绍? 第1页

  

user avatar   dai-zong-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总体上来讲,极度被低估。


甚至一度有可能烽火连天的三国时代根本就不可能出现,因为汉末第一导演袁绍谋篇布局了非常精妙的189年东汉皇权大崩塌。


他袁家在朝着第二个王莽之路狂奔时算漏了一个人。


不是董卓,后面会讲到。


这篇回答涉及四个部分:


1、袁家是咋牛起来的。


2、袁绍是咋牛起来的。


3、袁绍如何一步步策划并实施了东汉皇权崩塌的顶级政变。


4、董卓是如何最终收编到何进死后的军权和并州军完成摘桃的。


一般提到他老袁家,有一个非常天皇巨星的词:“四世三公”。


啥叫“四世三公”呢?


他老袁家连着四辈,当到了三公(司徒、司空、太尉)这个位置的高官。


权力最重的国家决策和军事任用这两条大动脉虽然在皇权,外戚,太监这三个势力手下,但让整个帝国运行起来的那些毛细血管却都在官员系统手中的。


每有外戚一得势,普遍的做法是将要紧部位换上自己人。


比如内朝的尚书令、中常侍,比如禁军的虎贲中郎将,这都是关键岗位。


对了,到了公元189年时,虎贲中郎将是袁术哦!


又对了,原来的虎贲中郎将是袁绍,此时的袁绍去当西园八校尉(灵帝组建的外战禁军)的二把手,中军校尉去了。


来到汉末,也就是第四世和第五世,袁家的阵容非常有意思。


袁隗作为大族长,太傅参录尚书事,官员系统二把手。


袁绍、袁术分别在禁军中担任极其重要的岗位。


对了,袁家还“是”大将军何进的人。


反正何进是这么认为的。


总之,袁家这帮在何进这届政府中扎的非常深。


他老袁家在自己“四世三公”的第四、五世时,开始走上了政治结构上的最高峰。


与此同时,他家的朋党在这四世三公的奋斗过程中也编织了极其庞大的人脉关系网。


你当一任三公,你的门生都会形成巨大的势力与网络,比如前面说的窦宪的“掾属三十人,皆故刺史二千石”;“两世三公”的李固家“其列在官牒者凡四十九人”,结果你家四世三公,这个网络得有多大呢?


一群官员见面唠嗑,见面首先是要摆资历的,你老家是哪的啊,你是啥时候当官的啊,你家恩师是谁啊?


结果聊了一溜够,全都是师兄弟。


因为他们的恩师是一个家族,袁家。


没有他老袁家的提拔和引路,很多人是出不了头的,这种提携关系,后面成为了两千年来中国文官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关系:“师生之谊”。


到了科举时代,如果你先人积德,祖坟给力,青烟直冒你中功名了,你考试时的那一届主考官就是你的老师,你要拜码头,磕头认老师,听老师的话,当老师的枪,一生不能背叛老师,否则你就是个不忠不孝的畜生。


你没听错,后来的文官生态中甭管乱成什么样,比如著名的宋代和明代,这两个朝代的党争和文化流氓就特别多,口水乱飞胡撕乱咬的情况层出不穷,但甭管这帮人咬成啥样,被人利诱成啥样,对于自己的老师都是要磕头做乖宝宝的。


不仅是孝文化后来越来越根深蒂固的原因,这其实也有着一个很深的道理:没有人家,当初你就是个屁。


得了人家的恩,要知道回报。


说了半天,要说一下他老袁家是咋起来的了。


他袁家的发家源头,还是印证了一个古老的道理:高位乃德者居之,有五世大德者,必有五世富贵保之。


袁氏发源于汝南,汉平帝朝,袁家老祖袁良开始进入仕途,袁良师从大儒孟喜,以孟氏《易经》为其传家之学,后来刘秀复国后做了成武令。


袁良官不大,到了其孙袁安这一辈,袁家开始爆发了。


袁家由于是当地豪族,所以袁安非常顺利的做了当地的功曹,后来被举荐为孝廉进入仕途。


有一年,洛阳暴雪,整个洛阳一夜变成哈尔滨,大雪把屋都压塌了。


大雪无情人有情,洛阳令下令赈灾,大街上全都是乞食求救的人,洛阳令巡街时发现袁安家已经成为了雪雕,估计是全家埋里头了。


按说该救幸存者去了,但洛阳令冥冥之中下达了一个命令,给他家门扒开收尸吧。


结果扒开大雪后发现袁安躺在屋里冻成棍了,还剩一口气。


洛阳令救下了袁安,问道:你咋不扒开雪逃出去求救啊?


袁安哆哆嗦嗦的说:“如此大灾之下,百姓全都遭灾受饿,我不能再去麻烦别人,我是读书人!”


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儒家文化中教育孩子的经典故事,“袁安困雪”。


这在教育孩子们不能给别人添麻烦的同时其实建议旁边再放本《肖申克的救赎》,孩子们永远别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袁安先后担任阴平县长和任城县令,任职所在之处民意甚高,公元71年,袁安被任命去楚郡任太守解决一件事。


当时是明帝时期,当地刚经历楚王刘英的谋逆案(小案件,不值一提),办案人员为了邀功,将案件扩大化,牵连了数千人。


这种为了自己的政绩,无辜牵连他人蒙冤的官员极其卑劣。


在这里要特别说一下,这种做法是缺大德的。


人们往往淡忘对自己曾经吃的那些亏,但是人们终其一生也无法忘记自己曾经受过的不白之冤。





这些冤屈会无数次在午夜梦回中让人惊醒,会让人无数次的回忆起那些屈辱,会让人终其一生的杀气不断升腾。





很多冤屈甚至会变成毁灭性的报复,会传至子孙,会绵延数十上百年。





有句老话叫“做鬼也不会放过你”,如果我们因种种原因拆不了这种雷,但至少千万别埋这种雷。


无论是为了啥,犯不上。


袁安后来拯救了这些无辜之人,从此官运亨通。


袁安到楚郡后连衙门都没来得及进就直接去大牢了,因为来的时候沿途听说了楚王谋逆案有大冤情。


结果袁太守在当了好久的袁牢头后捋清了一大批冤假错案并最终整理出了一大批重审材料。


楚郡的府丞掾史都向袁安叩头力争,说这是大逆之案,咱犯不上替他们翻这个案,惹火上身!


袁安表示:如实上报,如果不合律例,出了问题我负全责!


明帝最终被袁安条理清楚的二审打动了,因此被释放出狱的人有四百多家。


袁安治下无冤案,袁太守名动官场。


一年后,袁安调任京畿担任河南尹。


这个位置不简单,天子脚下当地方大员,组织上要重点培养了。


袁安在任十年,辖区“政令严明,京师肃然,名重朝廷”


明帝将这样的大才留给了儿子,章帝登基后,袁安开始进入中央,相继担任太仆、司空、司徒。


积了一辈子德的袁安后来又熬走了章帝,到了和帝时期,袁安看到著名丑陋外戚窦宪实在不是个东西,于是弹劾了当时气焰嚣张的窦宪。


别看窦宪得瑟到了连公主的地都敢抢的地步,对于袁安他却一点辙都没有,他只能默默的听着袁安对他的申斥。


袁安的浩然正气已经到了自带防弹衣的效果,群魔见之退避三舍。


袁安去世后,窦宪也迅速完蛋了,和帝成功将权力抓了回来,由于当年袁家是抗窦的功勋符号,和帝对袁安诸子给予了回报,袁氏因此一门荣达。



袁安长子袁裳官至骑都尉,次子袁京官至蜀郡太守,三子袁敞官至司空。


袁敞是他家的第二任三公。


后来袁京之子袁汤,在桓帝当上了太尉,封安国亭侯,这是他家的第三任三公。


袁汤有三子,袁成、袁逢、袁隗。


袁成官至左中郎将,袁逢与袁隗在灵帝一朝皆身居“三公”,这是他家的第四辈三公,袁隗甚至强强联合的又娶了当时的学术领袖经学大师马融的女儿,由此还掌握了舆论开火权。


袁家的这帮子弟们后来并没有秉承当年老祖的道德标杆,而是开发出了多面下注的另一条发展道路。


袁家本身是士族集团的代言人,但人家又同时和外戚与宦官全都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到了袁家第四辈时,袁成与大魔王梁冀私交甚厚,梁冀甚至对他达到了言听计从的程度,洛阳潜规则是“事不谐,问文开”


袁成,字文开。


这绝对是高难度,这个梁冀可不是什么好相处的,他是东汉外戚的跋扈之首,还鸩杀(毒死)过皇帝。


梁冀倒台后,牵连者非常多,但袁家平安渡劫。


因为袁家同时还抱着太监的腿,当时的中常侍袁赦是汝南袁氏的宗族成员,深得皇帝宠信,袁家跟太监说咱们是实在亲戚,可得互相照应。


袁逢、袁隗这两个三公又和太监袁赦一荣俱荣了,也因此,后来爆发了两次“党锢之祸”,诸多世家大族、清流名士被掀翻在地,但他老袁家却稳坐钓鱼台。


在最大的政治风暴中没有被踢下牌局,这也成为了他袁家最终在第五世大爆发的关键点。


他袁家始终没下牌局,筹码还越来越大!


袁家第五辈时出了两个翘楚,一个叫袁绍,一个叫袁术,这二位我们就很熟悉了。


这俩人都是袁逢的儿子,正根嫡子是袁术,但名声比较大的,却是袁绍。


袁绍,字本初,比袁术岁数大。


岁数并非是袁绍牛的原因,他其实是先天不足的,他是袁逢的庶子(跟婢女谈工作后生的)。


在那个时代,嫡子跟庶子的差别是天差地别的,可以参考贾宝玉和贾环的待遇。





不熟悉《红楼梦》的朋友可以想象成茅台跟二锅头的差距。


不过袁绍这个二锅头后来却满世界得瑟,大有第五辈接班人的感觉。


是袁绍的能力有多么的强,二锅头的瓶里满满装的全是茅台的缘故吗?


其实能力在出身面前就是个屁,有能力的人多了去了,国家级干部就那点编制,就你那丫鬟妈妈你连在史书中留个路人甲名字的资格都没有。


袁绍真正要感谢他大爷袁成生不出儿子还死的早,结果袁逢就把胡搞出来的袁绍过继给了袁成这一支为嗣。


也就是说,袁绍从“二锅头”的出身被贴上了“茅台”标。


袁绍因此野鸡变凤凰。


在宗法关系上,袁绍与袁术今后成为了堂兄弟。


你虽然在袁逢那一支上的血缘是“低劣”的,但人家现在却是袁成这一支的掌门人了。


后来总有人拿袁绍的出身说事,说他是个丫鬟生的,不能叫个东西,公孙瓒,曹操等等这些竞争对手都没少埋汰人家,甚至他亲兄弟袁术都这么说过,我家的那个家奴咋这么受欢迎?


大多数史书说他能混出来是因为他天赋异禀,仪表堂堂,广交朋友,有领袖之风。


没错,个人素质很重要,袁绍绝不是二锅头,最起码是五粮液,但还是那句话,时代已经来到东汉末年了,很多儒家的不成文规定已经默认成型了,你要真是个丫鬟生的你袁绍的人生真的也就没啥大蹦头了。





母以子贵这话其实是很少能用到的。


更多的时候是子以母贵。


所以袁绍人生的最大背景光,就是他亲爹当年把他过继他早死的大爷了。


别看你是个丫鬟生的,你过继到了高门的继承人位置,在宗法时代,人们又该迅速忘记你的可怜身份了。





袁绍在土狗变麒麟后开始不断地利用他袁家的“四世三公”形成的“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士族网络去增强自己的实力。


袁家此时不光和太监集团关系密切,人家还是倒台士族中的重要领袖,袁绍在党锢之祸后参与了不少次的营救与秘密集会。


看出这个家族的复杂了吧。


这其实是个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家族成长轨迹。


袁家错了吗?


谈不上错。


小孩才谈对错,大人只看利弊,家族只看未来。





在最凶险的舞台上,谁知道明天会是什么样呢?


全都投上票其实非常明智。


袁家这股非常强大的势力,强大到了足以左右历史的走向了。





老袁家四世站在浪潮之巅,但却一直没有走向历史的前台,原因就在于最关键的那两样权力还没得到。


一个是最高拍板权,一个是军权。


一旦得到了这两项权力,他家的下一步其实就比较好预测了。


20年前毕竟有那么一个失败的例子;(窦武党锢)


200年前毕竟有那么一个成功的例子。(王莽篡汉)


他袁家虽然在玩道德上不能与好人王莽同日而语,在权力的欲推还就上棋差N着,但他家和王莽相同的是,声望。


当然,他袁家绝没有王莽那种无差别打击的全阶级鲜花掌声,但他有着最关键的。


他家是士族的众望所归。


这就好比郭德纲先生说四个说相声的对着骂街,活到最后的那个是艺术家一样,此时士族的最大门楣,最大粗腿,就是自一百年前就站在三公殿堂上从来没下去的袁家。


到了第五世的时候,袁家开始朝王莽进发了。


搭台子布局的,就是这个年纪轻轻的袁绍!


过继了的袁绍算得上是位尽其才,他没有辱没家族的名声,很上进,大量结交才俊,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把自己打造成了袁家下一代的大旗标杆。


这个标杆的意义是非常不寻常的,要知道,他袁绍是老袁家的希望之星,也许就是三公的第五世,这也导致了大量的有能耐的没能耐的全想跟他扯上关系,去他家送礼求接见的人需要排长队,颇有去三甲医院挂号和给孩子抢幼儿园的感觉。


洛阳城袁绍家的交通经常大拥堵,令洛阳交管部门非常头疼,结果后来袁绍自己慢慢提高门槛筛选高档会员:“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


你没点腕儿是见不到我袁本初的!


袁绍的高调让很多大佬很不满,太监头子赵忠就曾批评道:袁绍这小子养了一大堆死士,这小子想要干什么!


他的敏感是对的,袁绍真的是想干些什么。


黄巾之乱爆发后,何进被封为大将军掌控首都周边布防从而拿到了帝国军权,袁绍看准了何进,上门应聘,被何进召进幕府。


袁绍选择进入了何进的班子,完成了阴谋的第一步。


何进出身屠户,属于东汉有史来最寒微的外戚,他需要袁绍的声望加成,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袁绍需要他什么呢?


我们后面会慢慢得到答案。


何进随后提升袁绍为虎贲中郎将,把他当做了心腹;后来又把他安排到了中军校尉,族弟袁术做了虎贲中郎将。


时间来到189年4月,灵帝病重。


灵帝在死前,才最终下定决心,要立次子刘协为下一任大汉帝国的皇帝。


为什么?


因为长子刘辩和刘协比起来,实在是相差太远。


这个次子刘协,就是著名的汉献帝了。


灵帝死前,越看刘辩这个太子越来气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个太子虽然是皇后生的,但举止轻浮,气质浅陋,没有丝毫人君之象。





相比之下,老二刘协虽然仅仅9岁,却聪明伶俐,哪哪看着都特顺眼。





造成哥俩如此巨大反差并非是天生老大就是白痴,而是有原因的。


原因还是在他这个当爹的这。


灵帝之前有过几个儿子,但都没保住,莫名其妙的就都夭折了。


结果按东汉老例儿,有明白人说您皇家的孩子养着都费劲,再生了孩子不能放在宫中养了,容易养不活,得放到别人家隐姓埋名才有可能长大。


还那句潜台词,你这货太缺德,不配有孩子,儿子得跟别人姓。


灵帝觉得这话说的太对了。


于是他把刘辩寄养在了一个姓史的道人家里,结果刘辩确实长大了,但你想想在民间教育出来的那能有什么帝王之气?


相反刘协出生后就被董太后收养了(他妈王美人被嫉妒的何皇后杀掉了,董太后和何皇后婆媳关系不对付)。


太后养出来的孩子那能和民间道士养出来的一样吗?


这也给我们提了一个醒。


孩子一定要亲自带!


人这辈子最大的成功,其实就是在于对下一代的培养上。


像后面我们要说的人家曹操生的一大群优秀儿子,司马懿对两个接班人堪称处处用心的教育,都是自己很牛,儿子同样很牛的代表。





孩子想要出息,和你自己的付出时间与心血是分不开的。


你如果很牛,不仅要花钱给孩子匹配最好的教育,你还要让孩子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参观与感受你是如何这么牛的。


像气概,性格,眼光等等很多隐性的财富,都是父母给的。


尤其是爹!


咋给的?


你要天天跟他吃晚饭,跟他谈心观察他的心理动态和朋友关系,带他去你的公司参观你的工作,跟他谈论他的兴趣、人生与未来···


都是言传身教,拿时间与心血堆出来的。


没有任何捷径!


你千万不要把孩子扔给保姆或者扔给老人们然后一心扑在赚钱和升职上了,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孩子,别的都是假的。


到了“汉亡之实”的灵帝这,也是这意思。


你给他披上龙袍,他也不是太子!


你这个当年河间国捡来皇位的半吊子最终登顶大位就是对天下万民最大的残忍与悲哀!


灵帝最终决定立刘协为皇帝是个明智的想法,但他应该在前几年身体还行的时候明智,他现在已经没有能力给他这个小儿子的接班铺平道路了。


何太后正当年,娘家兄弟何进是大将军,刘辩再怎么轻浮人家也有着巨大的权力砝码,你这小儿子啥也没有,你凭啥让他正大位呢?


最后一刻活明白的灵帝琢磨半天,最终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了自己最信任的一个太监手上,然后蹬腿走人。


这个太监,是西园军首领宦官,蹇硕。


灵帝这个大顽主也并不算糊涂蛋,他知道如果想让小儿子继位,只能托孤给蹇硕。


俩原因。


第一,蹇硕和何进内斗的很厉害。


蹇硕在去年就与诸常侍们共同劝说灵帝派遣何进西征韩遂,灵帝也同意了,但何进则上奏派袁绍到徐州和兖州去调集军队,声称要等到袁绍回来再进行西征。


这一拖二拖就托过去了。


事过去了,但不意味着俩人的争斗就这么完了。


第二,蹇硕手上有兵权。


还是去年的事,188年八月时,为讨伐遍地的黄巾贼,灵帝在洛阳西园招募壮丁成立一支战时赴外出征的禁军,因为担任着外出战斗任务指标,所以在诸禁军中实力最强,胳膊最粗。


任命蹇硕、袁绍、曹操等八人为西园军的八个指挥官,总指挥官是蹇硕,而且在从属上,涉及到军事问题时,大将军何进也要听从蹇硕的指挥。


相当于蹇硕这个西园军的“上军校尉”是整个东汉军事上的最高级别。


所以说,在立刘协,打击外戚上,蹇硕是既有意愿,又有能力的。


四月丙辰十一日,汉灵帝在南宫嘉德殿逝世,随后蹇硕就要下手了。


他的时间比较紧,因为何进的势力很强大,而且刘辩是名义上的太子。


他要迅速杀掉大将军何进,他此时最大的优势就是信息的不对称性。


皇帝驾崩时他在身边,随后蹇硕派人去召何进入宫商讨国丧后事,何进听宣后迅速飞车前往。


人在着急忙慌的时候,往往是没有防备的。


按理说何进的命马上就要走到尽头了,没想到蹇硕这边出了叛徒。


蹇硕的司马潘隐与何进关系非常好,蹇硕忽略了这一个人事关键点。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并没有做到重点关系的重点排查。


潘隐知道蹇硕的阴谋,结果在迎接何进时用眼神示意有变。


确认过眼神后的何进知道了宫中事变,于是又调头飞车抄近道跑回了自己控制的军营,声称我有病,然后顶级战备。


两天后,四月十三日,一击不成的蹇硕选择了妥协,按照继位的正常顺序,太子刘辩即帝位,其母何皇后尊为皇太后。


何太后随后临朝主政,大赦天下,后将军袁隗升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共同辅政,参录尚书事。


要仔细注意这个人事任命。


何进一把手,录尚书事。


袁隗是参录尚书事,也入了台阁参与辅政了,何进要是不在就他说的算了,有拍板权,属于官员序列中的前二位。


这个袁隗是目前袁家的掌门人,袁绍的伯父。


看到这个,我们才能理解,后面袁绍的那一大堆预谋政变的后手都是啥。


何家在取得首回合胜利后,何进非常明白蹇硕当初想要干什么,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对方是一股非常汹涌的势力,人家想要把你扳倒,独站权力的中央。


他的大旗是二皇子刘协,这杆旗什么时候会起作用呢?


只有自己外甥死了以后才会有用。


但现在他在暗,你在明,你外甥的起居生活都是在太监手中的,万一哪天你外甥“天有不测风云”了呢?


所以何进必须要跟这个蹇硕拼个你死我活。


就是在这个时候,袁绍导演开始掺和进来了。





袁绍在蹇硕这边对何进下手后,袁绍第一时间派了张津去试探口风,劝何进要弄死全体宦官。(袁绍因进亲客张津,劝进悉诛诸宦官)


何进此时还算是比较冷静的,想对我下手的只有蹇硕,我为何要对全体宦官开战?


这边何进在着手布置对付蹇硕,蹇硕那边也琢磨着要把何进弄死。


毕竟他已经朝人家动过刀子了,撕破脸了你咋缝回去?


但蹇硕已经失去了最开始的偷袭便利,他要找盟友,他找了同是一个阶层的太监大佬们。


剩下的这堆太监大佬,有十二个人,位居中常侍,史称“十常侍”,领头的有两人,张让,赵忠。


这里面没有蹇硕,《三国演义》中把蹇硕给加进去了。


这些人,都深得当年灵帝的喜爱,是内廷的另一组势力,灵帝曾经非常著名的说过“张让是我父,赵忠是我母”。


刘邦、刘彻、刘秀要听到自己的子孙能说出太监是他爹的话不知会不会从地底下爬上来抽他大嘴巴。


蹇硕抓住了袁绍的那个建议,给赵忠等人写信说:大将军兄弟执政专权,现在又听从士族建议打算全部消灭我们这些内臣(今与天下党人谋诛先帝左右,扫灭我曹),只因为我统领禁兵,所以他还没有动手,现在咱们应当赶紧干掉他。


蹇硕这个突破点说的没问题,但是他虽然选对了阶级,但选错了背景,他忽略了,当年人家老何家是咋起来的。


当年何皇后之所以能够得宠,就是走了太监的门路,中常侍中的郭胜是何进的同郡人,当初何太后与何进的贵幸,郭胜是出了大力的。


何进家本是屠户,他妹当初就是走郭胜的关系才进的进的掖庭,然后业务能力过硬被灵帝宠幸后来当上了皇后。


灵帝宠妃王美人生下刘协后,被嫉妒的何皇后干掉了,灵帝很生气,刘辩眼瞅也要没妈了,在最关键的时刻,是张让等人花钱求情帮着给保下来的。


总之,何进家其实是被太监集团选出来的外戚。


既然无可避免总要有外戚出现,那外戚最好就是个我们太监扶植起来的,没有士族关系的草包。


何进的这个大将军的上台其实是这个原因。


这个集团的最好方向就是外戚宦官共通保卫着何家太子这个利益共同体去继续统治。





立二子刘协其实是灵帝死前突然加入的变量。


这位掌兵权的蹇硕其实挡了所有人的道。


最终,根据蹇硕的提案,十常侍开完内部会,同类蹇硕被放弃了。


十常侍集团非常明白他们与何家才是同呼吸共命运的,蹇硕写给他们的信随后被交给了何进。


这也表明了一件事:我们是站在你这边的。





何进得到信后很兴奋,因为他对于蹇硕另一层顾忌,其实也在于他身边的宦官集团。


之前他拿不准的一件事就是,当初蹇硕要阴谋杀他的背后,是不是所有宦官集团的一致决策。


现在知道了,那帮人跟他还是当年的同一集团。


但是,这同样有一个永远也打不开的心结。


你们是扔出了蹇硕当替死鬼呢?还是真的从头到尾不知道呢?


庚午(二十五日),失去了所有盟友支持的蹇硕最终被何进串通黄门令阴谋暗杀了。


随后,何进收了蹇硕手中的兵权。


干死蹇硕后,何进开始将矛头瞄准到下一个对手,灵帝生母董太后的董家。


刘协是这个老太太带大的,而且老太太还与儿媳妇何太后有着很深的婆媳矛盾,灵帝在位时,何皇后就和董太后打的很厉害。


没办法,她俩位置重叠,都属于外戚势力,你家牛起来就意味着我家要吃亏,那个时候婆媳间就总爆发矛盾,董太后一生气就总威胁儿媳妇要让自己的兄弟骠骑将军董重砍了何进的脑袋。


叫的狗往往都不咬人,结果灵帝刚走人半个月,何进就与三公共同弹劾董家,命其回到封国,初六逮捕董重,董重自杀,又过一个月,董太后不明原因死亡。


老董家就此被铲除出了权力中心。


这个时候,何进已经完成了对中央军权的全部整合了。


按说在这个时候,此次所谓的外戚与宦官的争斗就该落下帷幕了,因为本来就同呼吸共命运,小皇帝现在14岁,按照惯例大约还有20年的活头,后面可以踏踏实实的进行下一个20年的统治计划了。


但变化,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太监集团栽培起来的草包何进,被一个棒小伙给意外拐走了。





这个棒小伙,是袁绍。





捌:袁绍导演的惊天政变

干掉蹇硕和外戚董家后,袁绍在这个该放下一切过往共同迈向新时代的关口劝说何进:“上一任外戚宦官的权力斗争时,窦武占据着明显优势却最终被害是因为啥?


他的密谋漏泄出去了,真到了关键时刻,北军五校的将士们更怕的是太监们!


现在将军好不容易拿下如此优势的地位,你兄弟何苗又和你一条心统率劲兵,部下将吏又都是尽力效命的英俊名士(夸他自己),这是天助的时机啊!


将军应当为天下除害,名垂后世,彻底干掉这帮祸国的死太监!





这个建议很无厘头。


这一次的权力斗争其实是非常明了的,何家兄妹正在壮年,皇帝是个小孩子,宦官大佬们还在当年何家上市的时候投了原始股,所以刘辨的最终地位稳固,是符合所有集团的利益的。


何进眼下根本没有继续斗争的理由,因为所有人的荣华富贵都是绑定在刘辨这个小皇帝身上的,而且你掌握全部兵权,太监们已经投诚服软,将来的权力大饼你何家多吃点,我们少吃点,这还不行吗?


但袁绍的意思,是要把太监们彻底踢跑!


这是袁绍阴谋的开始。


下面我们来分析下袁绍的动机,他为啥要把太监们踢跑呢?


他的直接动机,是太监们手中的权力。


因为何进干倒太监后,肯定是吃不下这么大的一张权力大饼的,吃不了谁吃呢?


肯定是他喊打喊杀的袁本初吃呀,不要忘了,他叔叔袁隗也录尚书事哦。


但是。


袁绍的目标真的是太监手中的权力吗?


从后面的表现来看,他的胃口远比这要大得多。


何进的脑子在这个时候短路了,他让袁绍忽悠了。


他也觉得这帮太监比较讨厌。


他为什么会被袁绍忽悠呢?


第一,那个信任的伤疤开始隐隐作痛,真的仅仅是蹇硕一个人想置我于死地吗!这帮太监会不会最终抛出了蹇硕弃车保帅呢?


第二,当年灵帝上台时也是外戚窦武和宦官曹节等共同拥立的,按说也是利益共同体,不过确实如袁绍所说,最后宦官还是把窦武一党给弄死了。


但是,这里袁绍跟他藏了奸。


当年的宦官集团是没得选,是窦武一党制造舆论、抢班夺权、已经极其露骨的向第二个王莽狂奔时非要把挡路的太监全宰了,人家才跟你拼命的。


此时的太监集团却把蹇硕写来的密谋信都给你看了。


但袁绍仅仅说了上一届外戚的例子有多么的惨,并劝何进先下手为强,却根本不提前面的来龙去脉。


当年没有报纸新闻,20年前的事情,屠户出身的何进是不可能知道当时整个党锢事件的原貌的。


但知道并亲历整个党锢之祸的袁家此时却不可能告诉你真相。


我只会挑能够达到我目的的东西让你知道。


纵观两千年,类似于“背水一战”的故事其实年年都有啊。


阴谋家只让你知道背水大胜,却从不告诉你那人是万中无一的兵仙。


何进从此开始一步步的掉入到袁绍的圈套中。


何进开始向太后妹妹建议,请求全部撤换中常侍及以下的宦官,委派三署郎官代替他们的职务。


何太后听完就给否了,她比他哥要多点脑子,她说:“宦官统领禁省,自古到今这都是汉家老规矩,不可废,况且先帝刚走人,太监都打跑了,你让我这寡妇直接面对那帮小伙子?





何进让妹妹怼了回来,袁绍又在旁边拱火,咱现在不干死他们,这帮人天天在皇帝边上出入号令,今后一定是祸患!(绍以为中官亲近至尊,出纳号令,今不悉废,后必为患)





袁绍在挑事方面堪称教科书鼻祖,这位爷心理学博士的自通了人们对隐患的恐慌会引起巨大的焦虑,然后他就开始无极限的放大贩卖这份悲观。


袁绍那边一个劲的点火,何进自己家这边则在旁边开始灭火,何进他妈舞阳君、弟弟何苗多次收到宦官们的献礼,然后对何进说:差不多得了,人家都认怂了,您大将军还想怎么样啊?





何家全体,除了何进都比较明白,咱和太监其实是一家子,咱是一荣俱荣的。


太监之所以会和外戚发生战斗,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小皇帝长大后要抓权,眼下小皇帝这么小,太监兵权又都没了,能有啥威胁呢?


不断给何家送礼的宦官集团其实也是有潜台词的:你家当年是咋上来的你忘了吗?欠了人情是要还的!咋还恩将仇报了呢?


在多方博弈下何进蒙圈了,停下脚步开始琢磨。


怎么可能给你时间让你思考!袁绍又对何进展开游说:“我知道您犹豫啥,您是怕自己实力不够咱一下子扳不动他们,咱们现在多方召集四方猛将及大批豪杰,命他们都引兵向京城,威胁清君侧造声势吓唬太后!”(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





何进同意了。


看见没有,袁绍在自己的阴谋进入到了僵局后又高明的引入新的变量来继续搅合局面,而且有句话非常高端。


袁绍对何进说:“以胁太后”





牛X吗?人家是兄妹!但袁绍开始挑唆内讧了!


袁绍开始将何进和太后,人为的通过语言去创造出两个阵营!


他开始洗脑何进,让他自己产生跟太后不是一个阵营的意识。


从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比较清楚地明白袁绍的意图了。


他大张旗鼓的令外兵入京,最大的目的,就是公开化矛盾,让宦官与何进彻底撕破脸然后互相搏杀。


他的最终目的,是希望一死一伤,甚至是两个势力同归于尽!


这是他袁绍阴谋的第二步。


他的叔叔袁隗,此时是与何进共领尚书事的;


他袁绍,是何进手下第一战将;


他族弟袁术控制着皇宫中最重要的虎贲军。


在这两股势力完蛋后,就是他老袁家的天下了。


事实上,他最终如了意,这两个势力最终都被消灭了,但是,这桃轮着他来摘了吗?


他公布矛盾的方法有很多种,他极不应该的选择了最不可控的一种:外兵入京。


在袁绍的布局里,其实这一点他算进去了。


他是有把握可以吓唬住这帮外兵的,而且他盘算了一网打尽后他是有办法掌控住局面的。


但是,最终他并没有。


其实真的就差了一点点。



何进招外兵后,很多明白人就发表了预测与见解,比如著名奸雄此时的典军校尉曹操先生就说:“宦官古今都有,只是君王不应该给予大权和宠信让他们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既然要惩治他们,除去首恶就可以了,而且这活儿只要一个狱吏就足够了。你现在征召各地部队,就是让宦官们提高警觉,肯定会失败!




瞅瞅洪宇宙老师这小表情


著名笔骂陈琳先生(官渡之战把曹操一家骂的都刨祖坟里去了)说:“大将军现在总控全局,要想杀太监你就赶紧杀(速发雷霆,行权立断,则天人顺之),易经中说,鹿放走了,就逮不着了,你现在是传说中的干戈倒拿,把柄给别人,不仅成不了功,还将给乱徒作恶的台阶。”


不愧是第一笔骂,陈琳不仅看到了何进不会成功,还看到了后面会有大乱。


还有卢植、郑泰等好多人劝何进,你杀太监真犯不上弄这么大动静,但一大堆明白人分析却奈何水平实在成问题。


何进根本算不明白这盘棋将会走向何处。


你让一个小商贩突然进中央去搞政治斗争,他要是能算明白就怪了。


最开始袁绍说杀太监的原因是窦武走露了信息被太监杀了。


咋没两天就又让你把消息搞的全世界都知道了呢?


这不就是让太监来杀你这个大将军嘛!


董卓、王匡、桥瑁、丁原等一系列有实力的地方大员开始向洛阳跑步靠拢,东郡太守桥瑁屯成皋;丁原还火烧孟津造声势要诛杀宦官;董卓一边跑一边上书:从前赵鞅统率晋阳的军队来清除君王身边的恶人,如今我则敲响钟鼓到洛阳来,请求逮捕张让等人,以清除奸邪!”


一看董卓就是个没文化的,他举例的这个赵鞅就是三家分晋的前传导演。


这就好比一个姑娘大张旗鼓的声称我要像好太太潘金莲学习给丈夫熬药治病一样,太搞笑了。


没等太监急眼,何家内部看到这个情况,开始跟何进动真格了,他弟弟何苗对何进说:“我们当初从南阳来,出身贫贱,都是依靠宦官的扶助,才有今天的富贵。国家大事,谈何容易,大哥,覆水难收啊!你再想想吧!





是何进不明白这个事吗?


是何苗就那么的明事理吗?


其实并不是!


只是何进身边的那个坏蛋段位太高,释放的能量太强,他被人洗脑控制了。


即便盟军和苏联已经反攻到柏林了,希特勒先生仍然有着能够让人相信那都是假象,德国一定最终会胜利的能力。


这种人我见过。


他跟大家说话时,大瞎话经他的嘴一说出来,气场沁人心魄,魅力瞬间控场,全场集体高潮。


他跟你单独聊天时,你恨不得把闺女嫁给他。


你说碰见这种人时咋办呢?


当你跟他不是一个能量级别时,基本没办法。


当你碰见这种你咋看咋顺眼,他让你干啥你都想帮他的人时,尽量当时不要做决定,回过头来仔细想想。


何进现在就被“姿貌威容,折节下士,士多附之”的袁绍给蛊惑了。


何进两头太多的话语灌倒了脑子里,已经酱一块了,董卓这时已经从河东跑到渑池了,他派人去阻止董卓,你先别来这么快!我再琢磨琢磨!


但董卓已经不接受诏命了,开始率军前至河南。


何进随后派谏议大夫种邵宣诏让董卓打住回军!


董卓疑心洛阳政局已发生变动,威胁种邵询问到底咋了!


种邵大怒,当面怼董卓:你是要疯咋的!这是天子脚下,你特么在跟我说一遍!


董卓也含糊了,暂时退军到了夕阳亭。


董卓那边的表现明显也是个投机派,但何进派人让董卓打住让袁绍很紧张(绍惧进变计),威胁何进说(胁之曰):“现在矛盾已成,迹象已经显露,将军还想等待什么?咱回不去啦!窦武被害的惨剧要重演啦!大哥,咱干吧!”(交构已成,形势已露···事久变生,复为窦氏矣!)


听见了吗?老窦家作为受害人又今日说法来了。


但谁让何进挺好的日子突然变成窦武了呢?


你不得不说,袁绍在两千年前就出演了赵本山老师的《卖拐》,何进这个范伟下定了决心,准备动手了,任命袁绍为“司隶校尉,假节,专命击断。”


这是项非常重要的人士任命。


司隶校尉,相当于首都七郡的刺史,手中有千人左右的军队;上监朝堂,下监司隶七郡,后勤上人家比禁军的弹性更大,起着监控京畿要害的作用。


啥叫“假节”呢?


就是可以自己做主杀犯军令者


也就是说,他袁绍的军令下达后谁要是执行不利他当时就能砍人。


司隶校尉可以监控京畿;


“假节”保证军事行动的执行力;


“专命击断”表示袁绍可以相时而动。


袁绍后来就是靠着这个重要任命合法乱杀人的。


袁绍这边拿下“司隶校尉假节”后,命小弟去侦察宦官动静(绍使雒阳方略武吏司察宦者),然后又催促董卓等人继续上书,扩大事态!(“而促董卓等使驰驿上奏”,没批准他们进兵


看见没有,自始至终,都是袁导在控制节奏!





外兵又开始了闹闹哄哄的吓唬人。


最终,何太后虚了,把中常侍、小黄门等宦官都下召罢免了。


诸常侍、小黄门也表示出了彻底的认怂姿态,向何进请罪,表示一切听从他的处置。





何进对他们说:“天下动荡不定,是因为你们太缺德老天爷生气了,如今董卓们马上要来了,你们为什么还不早日各自回到自己的封国去!”


看到何进要放宦官们了,袁绍再次拱火,大哥不能让他们走!必须斩草除根!(袁绍劝进便于此决之,至于再三)






这次何进没同意。


因为何进已经得到了所有的胜利果实,太监要滚蛋了。


既然要滚蛋了,杀不杀就两可了。


但是,这并不符合袁绍的最终利益。


袁绍露出了最后的獠牙,你何进这个大傻X才是我真正的目标!


袁绍在何进准备放宦官返乡的重要关头,用公文通知各州、郡官府,假借何进的名义,要各地逮捕宦官们的亲属。(绍又为书靠诸州郡,诈宣进意,使捕按中官亲属)


由此看来,袁绍还控制了何进的文书处理部门,很可能袁绍草拟的文书何进根本就不看,甚至根本就不知道!


袁绍靠着何进心腹的关键角色把宦官们返乡的最后可能堵死了。


你不是要放太监们回家嘛!


我安排给太监的角色是让他们杀了你!


你说的不算!我才是导演!


袁绍的终极目标终于露出来了。


张让的儿媳妇是何太后的妹妹,你就说何家跟太监们的关系有多好吧,由此也可以看出来袁绍的手腕有多么的高端!


张让让儿媳妇去太后那哭,希望再服侍一次太后,死也认了!


太后心软了,再次下诏诸常侍回到工作岗位。


八月,狗急要跳墙了!


被逼到墙角的宦官们开始同仇敌忾,密谋要跟何进拼命了。


你何进欺人太甚了!


八月,戊辰,何进人生中最后一次进入长乐宫觐见太后讨论太监问题,还是那件事,我得杀了那帮死太监。(白太后,请尽诛诸常侍)


这个傻冤家啊!


太监们派了耳朵去刺探,发现何进还是要杀他们!


张让带领常侍段珪,毕岚等几十人,拿着兵器悄悄地自侧门进,埋伏在禁门门前。


太监们在内宫终于把何进堵住了。





张让等责问何进:“天下大乱,就因为我们吗?当年先帝曾经与太后不和,几乎要把太后废了,我们哭泣解救,各人拿出家财千万作为礼物,才最终保下太后,我们只想依托你何氏的门户而已!(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我曹涕泣救解,各出家财千万为礼,和悦上意,但欲托卿门户耳)


你现在却要杀灭我们的种族,太尼玛不是东西了!你说宫中污秽肮脏,那公卿里面忠诚廉洁的是谁呢!”


太监们的中心思想就一条:你何进恩将仇报忒特么不讲究了!


说完何进被杀,张让、段珪等矫诏,令原来太尉樊陵为司隶校附,少府许相为河南尹。


尚书台得诏,怀疑有假,说:“请大将军出来共同商议。”


中黄门把何进的脑袋扔了出来,说:“何进谋反,已经被杀了。”


这个时候,在何进大意入宫后,其实太监已经完成了逆转。


匪首被诛,人家太监手里还有皇帝与太后,你们能咋办呢?


但是,袁绍最后出手了。


何进被太监杀了,他终于完成了这幕大戏的所有布局。





该收官了。


袁绍手中有着当初何进官方给予的权力,人家“司隶校尉,假节,专命击断”。






袁绍下达了总攻的指示,对太监的血洗开始了。


先是何进的部曲吴匡、张璋听说何进被害,欲引兵入宫,结果宫门关闭。


不要紧,我虎贲中郎将袁术来啦!


袁术对吴匡说爷们咱得开干啦!咱跟太监们拼啦!


袁术与吴匡等开始共同进攻皇宫,用刀劈砍宫门,威胁宫中交出张让等人。(虎贲中郎将袁术与匡共斫攻之)


袁绍与他叔父袁隗假传圣旨,召来樊陵、许相,把他们处斩。(袁绍与叔父隗矫诏召樊陵、许相,斩之)


看见没有,人家袁家每个人都有角色,每个步骤都安排的精妙无比!


这部东汉版的《教父》堪称两千年中国封建史的政变巅峰之作!


袁绍又带着司隶校尉武装与何进的弟弟何苗率兵驻扎在朱誉门下,捉住赵忠等人处斩。


然后呢,何进的弟弟何苗现在掌兵,也得死。


何进的手下吴匡等人一向怨恨何苗不与何进同心,被人挑唆说是何苗想搞死他哥哥自己上位。


谁挑唆的呢?


谁刚才跟吴匡攻打宫门呢?


袁术嘛!


吴匡号令全军:“杀死大将军的人是车骑将军何苗,将士们能为大将军报仇吗?”


全体将士们哭着说:“愿致死!”


吴匡率兵与董卓的弟弟奉车都尉董旻一起又杀了何苗,将何家的宫外势力连根拔起。(匡遂引兵与董卓弟奉车都尉攻杀苗)


注意,这个时候袁家可没掺和,这点很关键明天说。


太监们裹胁着何太后、少帝刘辩、陈留王刘协,劫持宫内的其他官员从天桥阁道逃向北宫。


袁绍关上北宫门开始派兵捉拿宦官,不论老少,一律杀死,共二千余人毙命,有人因为未长胡须也被误杀了。


八月二十七日,张让、段珪等被困宫中,无计可施,只好带着刘辩、刘协等数十人逃出皇宫。





夜里,到达小平津,皇帝所用的六颗御玺都没有带上。


尚书卢植、河南中部掾闵贡夜里到达黄河岸边,闵贡厉声斥责张让等人:“还不快死吗?”随后又杀数名宦官。


张让等最终向刘辩叩头辞别:“我们这就死了,请陛下自己保重!”


说罢,投河而死。


最后的告别,太监其实还挺有人情味的,还知道叩头保个重。


太监可恨归可恨,但人家说到底还是保皇的。


就这样,一夜间,作为保卫皇权最重要的两股力量,太监和外戚全部灰飞烟灭了。


袁绍完成了自己的构想,他们家马上就要一统江湖了。


他叔叔袁隗是太傅录尚书事


他是司隶校尉,假节


他兄弟袁术是虎贲中郎将


现在大权在握,天下我有!


但是,袁家的一统江湖也许就差几天而已。


如果再过几天,刘家天下将在袁隗这个文担当和他袁绍这个武担当这里完成对政权和军权的消化与控制。


但历史并没有给他这几天。


董卓在这个极其凑巧的时间段率兵赶到了洛阳!


他怎么来了?





袁绍脑海中突然开始飞速运转。


我没下令让他来啊!




袁绍最终崩盘的第一个环节,是董卓没有任何官方指令就带军赶到洛阳了。


是谁在给董卓传递信息呢?


极大概率,是看似不起眼,但整场政变中极其关键的董卓之弟,奉车都尉董旻。


“奉车都尉”是个啥官呢?


“掌御乘舆车,出则陪乘,入则侍从”,皇帝的身边人,霍光和窦固当年都干过。


还记得灵帝病重时让董卓去上任并州,但董卓去了河东就不动了吗?


他为啥敢抗旨呢?


极大概率就是他弟弟这位灵帝的身边人把所有情报源源不断的传递给了哥哥。


在袁绍政变开始后,董旻估计就再次给董卓报信了。





随后董旻主动掺和到了政变中,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跟吴匡等军官联手弄死了何苗。


这个环节甚至是董卓最终掀翻袁绍的关键!


袁绍千算万算漏了董旻这个关键点,谁也没有想到他居然会去掺和杀何进!


不过董卓仅仅三千人,袁绍仍然有办法搞定他。


董卓率军赶到显阳苑时(洛阳西郊),远望洛阳大火冲天,知道洛阳已经发生大变,不顾黑夜不休整部队全军奔袭,黎明时刻赶到洛阳城西。


董卓到达城西后一打听,乐大发了。


太监们全死了,顶头上司何进连脑袋都找不到了,整个洛阳城一片大乱,皇帝正在北郊避难。


董卓于是率领精锐部队赶往洛阳北郊,在邙山北与少帝刘辩相遇。


小皇帝看到董卓带兵来后已经快哭昏过去了,14岁的孩子哪见过这个,刚刚经历了如此凶悍的兵变,再加上从小没见过世面,接近半昏迷状态。


护驾官员告诉董卓:“天子有令,你的部队向后撤!”


董卓说:“快拉到吧!你们这帮完蛋玩意不能匡扶社稷,让君王流亡在外,还有脸让我的军队撤退!”


董卓上前参见刘辩,刘辩在惊恐中根本无法正常交流,语无伦次的整话都说不出来。


董卓比较失望,天子咋是这么个东西啊,再跟皇弟刘协谈话,询问事变经过,结果九岁的刘协对答如流,思维逻辑缜密清楚无所遗漏。





这是后来窝囊了一辈子的汉献帝的第一次登台亮相。


很是高光。


献帝虽然后面提心吊胆了一辈子,但有一点要说明,献帝其实很英明,是个好皇帝的材料,很无奈赶上了这世道。


献帝这个谥号,并非是他把天下献出去就叫的献帝,那可都是好寓意。


“博闻多能,聪明睿智,圣哲有谋,智质有礼”,“献”。


曹操挟他刘协号令了诸侯一辈子,但是,他曹操让刘协也折腾的很心惊胆战。


后面我们会详细说,这是个有脑子的好青年,第一个识货的,是董卓。


董卓起了废皇帝的心。


要声明一点,并非单纯的刘协素质高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刘协身后没背景,好控制,而且他还是董太后养大的。


虽然跟董卓没有实际亲戚,但都姓董,这是董卓在以此攀高枝搭关系,他董卓要当新的外戚。


董卓废帝的打算还在谋划阶段,眼下,他还有关键的几步要走。


当天(八月二十八日),刘辩返回皇宫,发现传国玉玺丢了。


亡国之兆啊!


法人大印都丢了,你还玩个屁啊!



此时洛阳城内有三股兵力,袁家,董卓以及何进死后的兵权。


他董卓此时最弱,因为他此时手中只有三千人。


当初何进不让他进洛阳,后来袁绍又让他上书进兵只是拿他当个逼迫太监杀掉何进的棋子。


他当时的想法,也只是挺领导的决策然后顺便分大饼来的。


所以他并没有带大部队全部赶来,只带了三千人。


这点兵力,只能掺和,没法搅局。


他董卓当初也没想到,到了这居然发大财了,一大堆实权领导一夜间全完蛋了。


眼下他的对手变成了导演这出戏的袁家。


他是咋完成扮猪吃虎的呢?


在于他出现的关键时机和他弟弟的关键抉择。


董卓入京后先是马上派人回去征召大部队来洛阳,还每隔四五天,就命他的三千人悄悄溜出洛阳,第二天早上再战鼓震天、红旗招展的敲锣打鼓入城。


这一招打造声势,吓唬住了很多人。


比如袁绍。


此时的骑都尉鲍信也恰巧自泰山募兵回来,对总导演袁绍说:“董卓现在手握强兵,马上就要有邪路的打算,赶紧先下手为强,要不你就白忙活了!趁他刚刚入京昼夜疲劳,赶紧下手必能擒之!



但袁绍在这个关头,犹豫了。


他打算再缓一下,确定优势巨大时再搞定董卓,因为此时董卓并没有变脸,而且还是他袁家的故吏。


这个选择不能说是错的,但是这个“正解”却使他断送了唯一一次干掉董卓的机会。


他此时手握司隶校尉军,他兄弟此时手握虎贲军,还有一堆比如鲍信这种挺他的帮手,偷袭掉董卓的先锋部队是有很大可能的。


鲍信看到这个情况预判出了结局,于是引兵回泰山了,这个鲍信眼光极为高明,他后来在曹老板腾飞时入的原始股。(汉末货真价实的英杰实在是太多了,要不这么好看呢!)


他这一缓不要紧,人家董卓却在几天内霹雳手段的完成了对所有中央军权的抢班夺权。


此时此刻,最关键的军事力量是谁呢?


是皇宫禁军、北军五校军和西园校尉军,董卓那三千人根本不够看。


禁军基本上在袁家手上,但是北军五校和西园校尉都是在何进手上的。


袁绍本来是西园军的二把手,但后来被何进调走干监督京畿有主动开火权的司隶校尉去了。


何进死后,上述两股军事力量由何进的军官吴匡、张璋等暂时统领。


袁绍对鲍信说再等等的核心也在于袁绍要控制这股势力后再跟董卓开撕。


但是,最终输就输这了!


昨天我们说过,何进被杀后,他的部将吴匡等第一时间带队去攻打宫门,当时一块攻打宫门的兄弟单位是谁呢?


是虎贲军。


领导是虎贲中郎将袁术。(虎贲中郎将袁术与匡共斫攻之)


在跟袁术攻打宫门后不久,吴匡等得出了一个结论:是何进的弟弟何苗与宦官勾结才导致的何进被杀。


吴匡等军官早有这个感觉,但在这个时候突然想起来这么一件事,是何原因呢?


是不是袁术在蛊惑呢,有很大概率。


这个不深究了,人家袁家的最终目的达到了。


结果吴匡带兵去和何苗火拼,这个时候吴匡找了个盟友,是谁呢?


董卓的弟弟董旻。(匡遂引兵与董卓弟奉车都尉攻杀苗)


当然袁家人不可能跟吴匡掺和杀何苗这事,因为袁家后面有安排,手必须要干净。


但跟吴匡这些军官们更铁的明显是董旻,而且董旻是隶属于光禄勋的,并不是何进的直属军,这就是友情价趟天大的浑水了!


这可是谋杀军界二把手啊!


在何苗被杀后,形势突然又有了变化。


因为袁绍下令杀的是太监(勒兵捕诸宦者),而被杀的何苗则是朝廷编制的车骑将军。


你们说何苗是阉党,证据呢?


我袁绍可从来没说何苗有罪!


堂堂的朝廷一等武职,仅次于大将军和骠骑将军的车骑将军让你们说杀就杀了,将来必须要有人为此负责。


军队向来要控制在自己关系最铁的人手里。


吴匡等是何进的人,不是他袁绍的人,将来势必要全部被换掉。


为了控制何进的军队,何家作为“太监集团的受害人”极有可能在事后会被平反。


吴匡等军官下一步就是被此时当政的袁家以“谋杀朝廷命官”的这个名义做掉。


然后何进的兵权被袁绍的人控制,袁绍彻底完成最后一步抢班夺权。


所以跟着吴匡一块打宫门的袁术根本就没掺和后面杀何苗的事。


吴匡这帮傻大哥们在当完袁家的枪后,在这混乱的一夜尘埃落定后,终于能想明白自己的冲动有多不值钱了。


谁给的你权力去杀的何苗?瞅给你能的!有文件吗?有盖章签字吗?


本来吴匡这帮在袁绍这激情一夜后迅速就该被逮捕归案然后军权通通归他袁家了。


但是,在这个关键时刻,董卓来了。


董卓给了吴匡这些军官唯一的一条生路。


在董旻这个友军好兄弟的穿针引线和顺水推舟下,吴匡等军官为了自己的未来迅速表态加盟了董卓。


如果没有董旻那一夜的坚决表态,袁绍因为董卓的存在很有可能会改变方案去靠着自己巨大的政治魅力招抚吴匡等军官。


咱们原来可是自己人呐!你们干掉了太监们的外援,简直奇功一件!全部升官!组织要重点培养!


现在组织上有个考验交给你们。


董卓这厮要造反,咱们要干掉他!


但是董旻冒着巨大政治风险趟了浑水使得袁绍根本没有了这个机会!


咱们战火中结交,斗争中成长,兄弟们得跟我董家去改天换地喜迎新时代啊!那袁绍就是拿你们当枪使啊!


董卓因此坐收渔翁之利,迅速收编吞并了何进、何苗的部队。


当初袁绍一系列精妙的善后环节随着董卓的这个变量突然加入进来开始风云突变。


随着何进部队被董卓拿到手中,董卓开始将目光投向了此时驻军孟津的并州军。


并州军也是被何进招进来的,并州刺史丁原一度甚至烧了孟津示威。


但是丁原在政变过后就被调岗为“执金吾”了。(帝还宫,赦天下···以丁原为执金吾)


此时的执金吾已经没啥权力了,大部分兵权都归了袁绍此时的司隶校尉。


这个指令是谁下达的呢?


此时的二号人物,参录尚书事的袁隗。


这是啥意思呢?


袁家早在政变后的转天就布局要抢夺洛阳北面不远的丁原并州军了。


丁原是否会就范呢?


不知道,因为还没来得及表态就又被董卓捷足先登了。


董卓这辈子丰满的人生履历开始闪闪放光芒,还记得他曾经当了很多年的并州刺史吗?


而且人家董太师可是在并州刺史的任上“数讨羌、胡,前后百馀战”

董卓利诱了丁原的主簿吕布。


吕布是并州五原郡人,是否跟当年的董卓有过从属关系史书无载,但是吕布名气很大,所谓“以骁武给并州”,董卓离开并州并没有多长时间,应该不会是短短的几年时间就火起来的。


有一定的概率人家爷俩早就认识。


吕布随后杀了丁原,带着并州军投降了董卓。


并州军的主力和董卓的西北军其实成分构成也相似,都是羌胡和边郡汉人为主。


吕布带着并州军去投靠当年动不动就把赏赐全分给兄弟们的老领导其实是非常众望所归的。


在并州军眼里,西北军的董卓跟他们是一个成分阶级的。


给你袁家却没啥交情。


没等你袁家派新的人事任命,我们直接投票奔向我们分钱实在的董大大了。


至此,董卓手握着这几年打造出的西北军班底,前些年有恩情的并州军以及何进手中的北军五校和灵帝打造的西园军。


袁绍手中仅仅是兄弟袁术的虎贲军和自己的司隶校尉军


强弱已判。


洛阳在短短几天内,姓董了。


袁绍机关算计,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至此,这一章罕见的写了四万七千字后,终于把这部大电影的双男主脉络与巅峰对决全都交代完了。



董卓收编全部军权后,开始露出自己的丑陋嘴脸,他免除了司空刘弘的职务,自己取而代之。


接着,他要废帝了。


在废帝会议上,董卓肆无忌惮地说:“少帝愚昧懦弱,不能敬奉宗庙,没有资格担任天下的君主。为了国家和汉室江山着想,我想效法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的故事,废掉少帝,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天子!”


袁绍反对说:“汉家君天下四百年,恩泽深厚,兆民爱戴,现在的皇帝春秋正盛,没看见哪里不善于天下,你董公想废嫡立庶,恐怕众公不从你的建议啊。


搁正常的政治博弈中,这事往往会再推几圈牌,然后最终在充分博弈后决出胜负。


但是董卓并不是跟你按套路来的那一个。


我这几十年的官场生涯就是武职,不是生就是死,不是胜就是败,跟士兵们的奖励都是当时兑现,哪有功夫跟你扯那个淡!


现在我胳膊粗,都给我滚一边子去!


董卓按剑对袁绍怒吼:“你个瘪犊子滚蛋!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你认为我董卓的刀不锋利吗!


袁绍到底是大导演,没被这流氓瘪三吓唬住,也怒道:“天底下强大的人,难道只有你董卓一个人吗!”




啥也别说了,洪宇宙老师这气概我又想嫁闺女了


袁导横握佩刀,说完扬长而去。


袁绍放完狠话后就逃奔冀州了,董卓因为袁绍名气太大也没敢追究,随后废掉少帝贬为弘农王,另立陈留王刘协即皇帝位。


两汉的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出场了。


机关算尽的袁绍最终将一个真空的权力架构打包送到了董卓的手里。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正如之前所说,国之将亡,必有妖孽,董卓随后的祸国也正是两汉气数已尽,天降此妖,皆是定数。


回首这两百年东汉,“光武中兴”四字乃实至名归。


一切兴于光武、一切成于光武、一切亦终于光武。


那济阳县舍呱呱坠地的男婴;


那白水乡赫然冲天的熊熊火光;


那个兜底时代横扫六合的天下军神;


那个封地释兵权的天下豪族总代表;


那个冰期天灾下阉割北境的算无遗策者;


那个三公鼎立、废置中朝官的皇权独揽者,


那个外儒、内法、度田、重吏、勤政不怠的帝王楷模;


他兴复了大汉,维持了大汉,亦最终推演出了大汉的结局。


在刘家皇帝诅咒般短命后,百年后的颍川、南阳、汝南三地核心士族朝着第二个王莽之路上狂奔之时。


太监们横刀杀出的保卫了刘家天下。


但也最终朽烂了刘家天下。


无论怎样,不必悲伤。


刘家人在中国封建历史长河上的这四百年已经足够宏伟,足够高光,足够璀璨,足够令后世赞叹自豪。


当年一个喝多了的老头子斩白蛇于芒砀,谁也没有想到,历史由他掀开的这一页,会是这么的漫长,这么的精彩,这么的跌宕起伏,这么的肝肠寸断,催人泪下。


这四百年煌煌炎汉,无论是它的出生,还是它的老去,剧本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档的唯二存在。


“楚汉争霸”“三足鼎立”的故事无远弗届的贯穿于世界华人的精神内核与灿烂文化。


在党锢之祸,灵帝祸国,黄巾起义以及这轰轰烈烈的公元189年东汉皇权大崩塌后,舞台彻彻底底的空出来了!


此时此刻,放眼望去,


无论中原,还是西北,


无论关东,还是荆扬,


满目疮痍!满目匪乱!满目豪强!


满目群雄逐鹿开始轰轰烈烈登场!!!


汉末第一导演袁绍在挥鞭河北之时心中千万分不甘。





其实大可不必,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他袁绍后面仍然有非常精彩的剧本在等待,他也确实创下了他老袁家五世以来,最大的家业。


但是,汉末,像他这样的金子有很多。


有一个他的一生之敌几乎是同一时间前后脚也离开了洛阳。


他回到了老家沛国樵县,开始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


这个人,成为了这个最著名最混乱的中国乱世中的最璀璨主角。


历史滚滚向前的来到了三国时代。


这是中国历史上,堪称最好看的时代。


最传奇的乱世奸雄;最传奇的个体工商户;最传奇的守成少年;最传奇的人才招聘;最传奇的忠义无双;最传奇的以弱胜强;最传奇的背盟偷袭;最传奇的功败垂成;最传奇的丞相之光;最传奇的隐忍夺权;最传奇的天险偷袭;最传奇的无力回天···


中国史上的诸多最传奇,


在这短短的几十年,剧烈浓缩爆炸登场!!!


滚滚长江的东逝水。


开始淘英雄了。


第四季:光武中兴 终

敬请期待第五季

三国争霸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渤海小吏的封建脉络百战


user avatar   zhang-jia-w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袁绍这人,很复杂。

在说他是什么样之前,先得说:他不是什么样。


《三国演义》及许多其他三国题材衍生作品,都容易将袁绍描述成:纨绔富二代、靠祖宗吃饭、浮夸、跋扈、土豪金,曹操的配角。

这个报导,其实有点点偏差。


4月11日补充:

这个题目被改过了。我初回答时,还只问袁绍,而非《三国演义》的袁绍。所以下面说的,还是原来的袁绍。


袁绍的亲爸爸是谁,就有说道。

《后汉书》说爸爸是袁成,五官中郎将。《魏书》又说他是袁逢庶子,去给袁成当儿子了。

反正比起袁术这个司空袁逢的正牌子,袁绍起点不算高。袁术是举孝廉除郎中历职内外。袁绍则是从小帅气,能聚众;父母过世他守孝补孝,还帮衬很多士人。当时宦官看他不爽,说他不听呼召而养死士,不知道要干啥(大概已经看出他有搞事情且针对宦官的倾向了)。被叔父骂了,他去给大将军何进当手下。

庶子出身,年纪轻轻就蠢蠢欲动有想法,当时评价挺高,上头都知道了,并不纯是赖着祖宗混的。

顺便,袁绍家里并不算暴发户(相比曹操)。祖上袁京袁良,都是搞学术的。袁绍自己也真算是属于自强不息。公孙瓒就曾骂过袁绍:你妈妈出身那么低,你怎么还敢这么努力,不想着谦虚呢?

《春秋》之义,子以母贵。绍母亲为傅婢,地实微贱,据职高重,享福丰隆。有苟进之志,无虚退之心,绍罪九也。

——《后汉书》

至于何谓努力不谦虚?嗯:

袁绍辟大将军府,不得已起从命,举高第,迁侍御史。弟术为尚书诏,不欲为台下,告疾求退。

有种弯道超车袁术的劲头,所以袁术和袁绍从年轻起就卯上。比起袁术那种路中饿鬼的跋扈架势,袁绍属于默默努力型,但野心应该不小。袁绍从小养死士(为啥让我想到司马师),后来又跟盖勋与刘虞合谋除宦官。到升任司隶校尉时,参与谋划引外军入京。之后何进与宦官一起完蛋,董卓到了,袁绍出奔。

这事如果细想,当然是何进宦官董卓们一锅乱;但若说是袁绍帮着裹乱、掀了东汉的桌子,让乱世开始,也不为过。

因复博征智谋之士逄纪、何颙、荀攸等,与同腹心……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进然之。

——《后汉书·何进传》

袁绍是从小有心思,也确实上进的枭雄。从结果上来说,他将东汉朝乱的方向推了一把。至于心思深到什么地步,是不是故意搞乱天下来争霸的,天知道。当然这个就阴谋论了,不多反推。

反正他即便不是阴谋家,也绝不是躺在功劳簿上吃祖先余荫的好好先生。他能得人推戴,一半是出身,一半也是个人努力。


然后是性格。

所有史书都说袁绍姿貌宏雅,喜怒不形于色,威仪端正。对任何人都有礼貌。所以爱士养名,许多人都肯跟他。郭嘉后来黑袁绍,也说:

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於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

——袁绍看到人饥寒,就很触动很帮忙;看不见的,就不管了。

这后一句有点苛求了。但可见连骂袁绍的都承认,袁绍至少是很肯照顾人的。

所以曹操、荀彧和荀攸,虽然都说袁绍外宽内忌、宽缓,但也基本承认:袁绍的关键词,都是宽厚有恩,倾心折节。不止对手下,对百姓也不错。真是能聚人。所以他死了,老百姓都哭。来自人民的爱啊。

“绍为人政宽,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伤怨,市巷挥泪,如或丧亲。”

但这点宽,作为领袖倒不一定纯是好事,下面说。


至于公元190-200年,谈三国故事一般集中在曹操刘备孙策视角,所以大家好像觉得:曹操在河南山东打,打得差不多了,去打袁绍;哎呀袁绍怎么那么多兵?好,曹操以弱克强打败了袁绍!

——袁绍是怎么变强的?难道是上天变出来的?父辈留给他的?

曹操的山东河南是自己打出来的。

袁绍的河北,也不是凭空来的。

袁绍先前单骑出奔,起家资本不算厚。后来袁绍忽悠公孙瓒,施压韩馥,领冀州牧,算是门第人脉起了作用。

但之后,就得靠打了:界桥阳城黑山龙凑,一路打。

中间他与曹操结盟,对抗袁术+公孙瓒+刘备+陶谦。

匡亭之战跟曹操一起打跑了袁术,扫荡黑山军——也就是这一战出了“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话。

打东郡克臧洪,之后和公孙瓒一路打没停过。最后灭掉公孙瓒拿下幽州。太行山大战公孙续和张燕。

到官渡前,袁绍有河北之地,不是祖宗留给他的,是他自己搞定的。当时大概天下最强了。曹操虽然有郭嘉十胜十败论、荀彧的各色鼓励和情报,但他自己在《让县自明本志令》里说了: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

所以,直到官渡之前,袁绍是个:

门第不错但出身不如袁术;从小存着心思招纳人众;举止风度受人敬仰;为人宽和聚拢人心;一直存心搞宦官也确实搞掉了;靠背景连实力,硬生生打出河北天下的枭雄。势力之强,当时第一。

看着是个偶像派是吧?


官渡之战太传奇,不多说了。只是:官渡之战是袁绍去打曹操。官渡之战隔年还有仓亭之战,还是袁绍打曹操。

袁绍自己病死后,儿子们分崩,曹操才北上,花了七年时间,平定北方。

就像赤壁之战并没让曹操垮掉,只是阻止了他的统一大业似的,官渡之战其实并不是曹操统一北方之战,更像是阻止了袁绍的南进,改变了曹袁势力对比罢了。

袁绍的真正问题,还是死得早,自己儿子们一散,问题暴露啦。


当然,官渡之战与袁家败落,对袁绍的性格描绘,也很有参考价值。

曹操、荀彧、荀攸、程昱、郭嘉等所有人都说:袁绍为人,但好谋无决

曹操说袁绍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荀彧说袁绍的军队没有军法。

归根结底一句话:

我觉得,他的个人魅力与背景(虽然是庶子),让他能团结许多人,百姓也喜欢他;但也是这点性格,让他对待手下人,对待儿子,对待军队,都不够严明。所以规模大了、人员杂了,就头疼。


好玩的是,刘晔后来说刘备,也是这个字:有度而迟。迟。

刘备和袁绍都很能聚人,但在曹操那派眼里都不够狠。曹操自己是严明果决型,所以看对手,都很迟。这不,荀彧在官渡期间给曹操写信,劝他果断用奇,把袁绍端了。

袁绍(以及刘表)好在背景姿貌都迷人。袁绍性格还很好,各阶层的人都能吸引。但规模一大,处理关系就不大对了,而且他对人的好,也没好到刘备对黄权那种推心置腹到犯愣的地步:这方面,刘备比他更社会。这就是袁绍所谓外宽内忌了。

就因为关系处理不大对,结果在官渡之战里体现得很明显:跟曹操耗,耗到许攸出奔、曹操袭乌巢、张郃投降;之后袁绍一死,儿子们自己撕起来了。他是能团结人,但没法让手下人拧成一股绳。

刘备吸纳的主要是豪侠之士,但他比袁绍好在坚韧,而且比他懂得用人——以及,活得长。

同样被曹操手下评价为迟,但一般说刘备宽厚,袁绍外宽而内忌。体现在用人上,刘备是真推心置腹,简直到了愣的地步;袁绍则是对人好,得人心,但最后有所保留些。所以聚人而不能团结拧成一股绳。


所以这就是袁绍了:

门第很高,但出身不算高至少不如袁术;从小有野心,也自强不息,搞了宦官们(也间接乱了局势);单骑出奔,聚人攻伐,拿下河北之地,一度是天下最强。

为人宽厚,但不太严明;野心大但疑似搞不定太复杂的派系,搞不定太琐碎的人士关系(相比于看似浪荡不羁但机变迅速的曹操),因此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就不如严明紧凑狠辣的曹操,结果得天下未遂。

最后身体不行,死了。

如果以结果论,刘孙都比他活得长,也建国立业称帝了;但若以时势论,巅峰期袁绍,实在才是东汉末曹操真正最强的对手。

俩人都跟士人有瓜葛,但一个庶子豪侠,一个赘阉遗丑,也都被袁术那种贵公子针对过。能闯出来,俩人也都是努力奋斗过来的。

妙在袁曹是先背靠背联手纵横关东,然后官渡来宰割天下。谁赢了都是“兄弟俩得了天下后相爱相杀”故事,唉。

但不妨碍袁绍曹操算是,汉末双璧啊。


最后开个脑洞,如果官渡是袁绍胜了,而且他再多活两年,荡定兖豫司徐,估计现在史书就不会说袁绍“外宽而内忌”,而是反过来一窝蜂说曹操“暴谲寡恩”、“多行不义”之类了。

史书从来是胜利者书写嘛。


user avatar   si-lu-j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三国的说法是外表宽容,内心猜忌,喜好谋略而不能决断,有人才而不能用,听到好的计谋而不能采纳,正如孟德所言:“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不过易中天的说法是,要是没曹操,统一天下的很可能是他


user avatar   xiao-xia-yi-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题为:如何评价《三国演义》里的袁绍)

袁绍70万大军,在三国演义里其实不算很多。无论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赤壁曹操83万大军,夷陵刘备75万大军,还是很多后期兵力,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光荣三国志里,全国兵力经常能超过200万)。

例如:三国演义里诸葛亮50万大军:

孔明曰:“南蛮之地,离国甚远,人多不习王化,收伏甚难,吾当亲去征之。可刚可柔,别有斟酌,非可容易托人。”王连再三苦劝,孔明不从。是日,孔明辞了后主,令蒋琬为参军,费祎为长史,董厥、樊建二人为掾史;赵云、魏延为大将,总督军马;王平、张翼为副将;并川将数十员:共起川兵五十万,前望益州进发。

陆逊70万大军(资治通鉴里是9万——惊!原来魏吴140万大军会战石亭!):

权大喜,乃召陆逊,封为辅国大将军、平北都元帅,统御林大兵,摄行王事:授以白旄黄钺,文武百官,皆听约束。权亲自与逊执鞭。逊领命谢恩毕,乃保二人为左右都督,分兵以迎三道。权问何人。逊曰:“奋威将军朱桓,绥南将军全琮,二人可为辅佐。”权从之,即命朱桓为左都督,全琮为右都督,于是陆逊总率江南八十一州并荆湖之众七十余万,令朱桓在左,全琮在右。逊自居中,三路进兵。

魏国至少100万大军:


多翻了几次演义之后,我可以确定作者其实很懂三国历史上的兵力,只是为了百姓看得高兴,都翻了几个倍数(一般是7倍)。比如陆逊70万大军其实就是石亭9万吴军翻了7倍多,蜀国50万大军除以7就只有7万了,而历史上蜀国全国兵力10万(裴注)。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元末农民军因为队伍里夹杂了大批后勤人员、家属甚至饥民,非战斗人员远比战斗人员多,甚至可能达到战斗人员的6倍。

所以袁绍的70万大军在演义里的成色就很明显了,其实就是10万部队,其余都是运粮的或者非战斗人员,曹军最后总攻时仅仅“所杀八万余人”,因为1个战士死了,给他运粮的人或者家属自然也就解散回去了。

演义袁绍的主要槽点是,70万大军竟然被曹操7万所败。但是兵力比10:1战败,是陈寿正史就这么写的,武帝纪“合战不利,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荀彧传“公以十分居一之众,划地而守之”,说明陈寿是真的很认真的认为官渡有一段时间曹军只有袁军十分之一,有意见就得去找陈寿了。不过我这里要强调的是,罗贯中显然看了裴注,并且跟裴松之一样很质疑这个数字。所以他的处理方法是,曹军一开始兵力也不少,根本就不止这点人!

操大笑曰:“皆不出荀文若之料。”遂唤前军刘岱、后军王忠引军五万,打着丞相旗号,去徐州攻刘备。原来刘岱旧为兖州刺史;及操取兖州,岱降于操,操用为偏将,故今差他与王忠一同领兵。操却自引大军二十万,进黎阳,拒袁绍。程昱曰:“恐刘岱、王忠不称其使。”操曰:“吾亦知非刘备敌手,权且虚张声势。”分付:“不可轻进。待我破绍,再勒兵破备。”刘岱、王忠领兵去了。

也就是从“袁曹各起马步三军”这一回的叙述来看,一开始曹军主力至少有25万人马(除以7后35000,这个估计也不能说不合理)。但曹操派刘岱分兵5万去打刘备,结果不用多说,这5万馒头被刘备随便吃掉了,于是曹操只能把大军开回去亲征刘备,于是经过徐州(徐州一个州打下后还得分散驻守,要不少兵)、白马、延津之战的战损和分散驻防,官渡会战前曹军还剩下7万。

这里我觉得罗本可能没注意到曹操是“合战不利,兵不满万”,也就是陈寿认为曹操是官渡合战战败后才被打得就剩1万兵的。所以要是演义改成合战后曹军只剩7万,我觉得会更合理。


作者对官渡合战其实是有描写的,而且是袁绍的亮点:

细作探知虚实,报至官渡。曹军新到,闻之皆惧。曹操与众谋士商议。荀攸曰:“绍军虽多,不足惧也。我军俱精锐之士,无不一以当十。但利在急战。若迁延日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操曰:“所言正合吾意。”遂传令军将鼓噪而进。绍军来迎,两边排成阵势。审配拨弩手一万,伏于两翼;弓箭手五千,伏于门旗内:约炮响齐发。三通鼓罢,袁绍金盔金甲,锦袍玉带,立马阵前。左右排列着张郃、高览、韩猛、淳于琼等诸将。旌旗节钺,甚是严整。曹阵上门旗开处,曹操出马。许诸、张辽、徐晃、李典等,各持兵器,前后拥卫。曹操以鞭指袁绍曰:“吾于天子之前,保奏你为大将军,今何故谋反?”绍怒曰:“汝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罪恶弥天,甚于莽、卓,乃反诬人造反耶!”操曰:“吾今奉诏讨汝!”绍曰:“吾奉衣带诏讨贼!”操怒,使张辽出战。张邰跃马来迎。二将斗了四五十合,不分胜负。曹操见了,暗暗称奇。许褚挥刀纵马,直出助战。高览挺枪接住。四员将捉对儿厮杀。曹操令夏侯惇、曹洪,各引三千军,齐冲彼阵。审配见曹军来冲阵,便令放起号炮:两下万弩并发,中军内弓箭手一齐拥出阵前乱射。曹军如何抵敌,望南急走。袁绍驱兵掩杀,曹军大败,尽退至官渡。

这段可能参考了界桥,袁军用弩阵射住阵脚,挡住了以勇猛著称的曹军步兵的猪突并大败曹军。虽说袁绍有明显兵力优势,埋伏弩兵的也是审配,但毕竟袁绍是主帅,战前不大可能没经过他安排部署。可以看出,此战袁绍比起曹操、荀攸(演义荀攸只是没郭嘉那么神,还是很厉害的,最后曹军总攻的献计就来自荀攸)都棋高一着,如此大战,指挥大军也很镇定自如,如何能说是草包?之后袁绍还用井阑打得曹操很难受,此事出自史实。


说说导致袁绍失败的关键一段,没有这一段袁绍就赢了:

正话间,忽有使者自邺郡来,呈上审配书。书中先说运粮事;后言许攸在冀州时,尝滥受民间财物,且纵令子侄辈多科税,钱粮入己,今已收其子侄下狱矣。绍见书大怒曰:“滥行匹夫!尚有面目于吾前献计耶!汝与曹操有旧,想今亦受他财贿,为他作奸细,啜赚吾军耳!本当斩首,今权且寄头在项!可速退出,今后不许相见!”许攸出,仰天叹曰:“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吾子侄已遭审配之害,吾何颜复见冀州之人乎!”

为了戏剧性,这段台词的确显得袁绍有些没情商,但不能说完全不合理。我觉得可能是参考了关羽后来对糜芳说“还当治之”,然后就被糜芳卖了。关羽和糜芳都是太守,关羽尚且对糜芳发了脾气,袁绍一个主公,听到自己属下谋士贪赃枉法,怎么就不能大发雷霆了?这件事其实细究起来就是许攸自己吃里扒外,一定要说袁绍有什么过错的话,那就是没把许攸当场给砍了,留了后患。如此看来作者心目中袁绍甚至有点像关羽。


所以综合上述几段情节解析来看,演义里袁绍官渡之战确实刚愎自用,但绝不是写成了烧饼,还是体现了一些过人之处的。

此外央视三国对袁绍有两段原创情节,可能对袁绍的草包印象贡献也不小。其一是沮授说服狱卒,星夜来进谏,电视剧里上来台词就是”那淳于琼酗酒如命“,原作是没有的:

且说沮授被袁绍拘禁在军中,是夜因见众星朗列,乃命监者引出中庭,仰观天象。忽见太白逆行,侵犯牛、斗之分,大惊曰:“祸将至矣!”遂连夜求见袁绍。时绍已醉卧,听说沮授有密事启报,唤入问之。授曰:“适观天象,见太白逆行于柳、鬼之间,流光射入牛、斗之分,恐有贼兵劫掠之害。乌巢屯粮之所,不可不提备。宜速遣精兵猛将,于间道山路巡哨,免为曹操所算。”绍怒叱曰:“汝乃得罪之人,何敢妄言惑众!”因叱监者曰:“吾令汝拘囚之,何敢放出!”遂命斩监者,别唤人监押沮授。授出,掩泪叹曰:“我军亡在旦夕,我尸骸不知落何处也!”

原作中,此处袁绍确实是刚愎自用的黑情节,但央视有点更夸张了,拍成了袁绍明知道淳于琼酗酒如命(小说里似乎不知道),为了凸显袁绍固执,沮授提醒后反而大怒不听。原作中沮授并未提及此点,而且老实说,论证确实不够有力,加上袁绍当时喝醉了酒,听不进去很正常。乌巢劫粮后,央视三国的袁绍边胡乱鞭挞属下,边在军中查”扰乱军心之人“,被网民称为弱智,此段小说没有,为央视原创。

其实我看原著时的感觉,别说袁绍,就是袁术、韩玄之类的都没有那么差。当年央视拍的时候,对曹刘孙是非常正面描写,但是对群雄就有一些贬低的加戏,怀疑这点是不是反影响了光荣。


user avatar   li-jie-18-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郭淮认为诸葛亮占领北原,就能断陇的结论,纯属YY。假定诸葛亮占领北原,就是下面这个局面

  • 诸葛亮一字排开,不但要横截南北30-40公里,还有保护从褒斜道而出的粮道
  • 诸葛亮的东西面,都是魏军,陷入包夹之中

所以,这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断陇去哪里断?

去陇右。

断陇的意义何在?

断陇,就是断绝陇道,切断陇右和关中的联系,以达到蚕食陇右的目标。

断陇的背景

源于陇右和关中平原,都在黄土高原上,而陇右地势高于关中平原,两地之间主要靠谷道联系,所以连接陇右和关中,主要就是依靠2条谷道,一是陇山道,二是陈仓渭水道。

诸葛亮曾经采取的断陇

诸葛亮在一伐时,从祁山道出兵陇右,三郡投降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守住陇山道的西口-街亭,诸葛亮本人“称兵上邽”(《曹真碑》),亲自围住陈仓渭水道的西口-上邽(郭淮驻守)。

诸葛亮五伐,在关中断陇,即使断成功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诸葛亮压根就没有派兵去陇右。

在关中断陇,周边都是敌人,要守住开阔地几十公里,才实现断陇,完全是搞笑。

所以估计郭淮这种说辞,也许是为司马懿守不住渭南,而在后世补写的开脱之词。

  • 当初马谡驻守街亭,违背诸葛亮命令,而张郃20多天强行军700公里,击败马谡,蜀军失去陇山道西口街亭,从而导致诸葛亮一伐全局的失败


欢迎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


user avatar   chen-kan-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我看到的最准确的总结。

总的来说,就是中国的高考相对公平,所以性价比极高,所以其他活动都可以适当让步。




  

相关话题

  刘备在官渡之战背刺曹操,与襄樊之战中,孙权背刺关羽,哪个的战略失策更大? 
  如果罗贯中给五子良将设计造型和个性,会如何设计? 
  为什么三国里吕蒙偷袭关羽被认为是缺乏战略眼光,而姜维数次北伐大伤元气却没人这么评价? 
  司马懿家如何夺了曹操家的江山? 
  如何看待历史喵对曹操“代汉自立”问题的观点? 
  刘备是汉末唯一一个伪君子吗? 
  为什么姜维坚持北伐? 
  刘备为关羽报仇,究竟是兄弟情深还是出于荆州利益的考量? 
  谁能说一下麋芳为什么背叛刘备? 
  为何刘备做过多次客将后仍能保持基本独立? 

前一个讨论
诸葛亮对魏延好感如何?为什么?
下一个讨论
二战时意大利真的是来搞笑的吗?





© 2024-11-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