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吕布不是武力之神,他的事情没法解释。
三国属于双主角,男一号刘备,大反派曹操。为了衬托这两位主角,给刘备加了双倍道德魅力值,给曹操加了双倍统帅值,他们手下的武将谋士也都给了武力、智力的加成。但在前期出现了一个BUG,吕布在刘备、曹操基本团队都在的情况下,反复抽打这二位的面部。
曹操反复被吕布捅菊花,自己亲自下场也经常被打得狼狈不堪。刘备被吕布夺了老家,还要在吕布旁边寄人篱下。而吕布又是个无道德、无智力、无根基的三无人员,这书你让作者怎么写?
所以吕布必须是武力之神,才能合理解释为什么能长期在中原捣乱。
比较幸运的是吕布死的比较早,这样早死的人就是封神了也没关系,并不能影响后期双主角的实力平衡。所以就是他了,你作为神一样强大的男子,注定要成为一个传说,以后对武将的顶级评价就是“如吕布再生”。
谢邀。《三国演义》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前期拼武力,中期拼智谋,后期拼国力。
吕布作为前期BOSS,理所当然的是武力第一人。
这个阶段的总体形势可以概括为“群雄逐鹿”,大部分战斗的规模较小,个人的勇武对于战局往往可以起到决定作用。
在双主角中,刘备线和曹操线在前期是并行的:
镇压黄巾军是第一关,也可以理解为训练关卡。
反董卓联盟是第二关,华雄是本关BOSS,关羽斩杀华雄之后,刘备军经验值大涨,从十八路诸侯之外一个不起眼的县令,一跃成为双主角之一。
除了华雄之外,这一关中吕布作为NPC登场,力战刘关张,奠定三国第一人地位。
紧接着进入第三关围剿吕布,吕布是本关BOSS,刘备和曹操则是友军。吕布的战斗力如果不够强,那么过关就会过于轻松,所以吕布必须强于关羽、张飞,否则就失去了BOSS的意义。
同时,这里作者特意安排了张飞和吕布单挑100回合、曹营六将(许褚、典韦、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围攻吕布,借此说明张飞的第二人地位,以及许褚、典韦不如关羽、张飞。
至此,作者已经基本建立起“吕布-五虎-李典乐进”的武力等级体系(后来的合肥之战作者也是安排李典乐进作为张辽的副将)。这个体系,类似于《射雕英雄传》的“五绝-七子-七怪”,《海贼王》的“四皇-大将-七武海”,《火影忍者》的“影级-上忍-中忍-下忍”,是整部《三国演义》的武力评价基石。
第三关结束,吕布命丧白门楼,曹操煮酒论英雄,紧接着就是刘备和曹操双主角分道扬镳,官渡之战拉开序幕。
这也标志着《三国演义》从以武力主导的前期,进入了以智谋主导的中期。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刘备意识到仅仅依靠关张赵的武力不足以平定天下,这才引出了三顾茅庐,卧龙出山。
这个阶段贯穿了官渡、赤壁、汉中、荆襄、夷陵等几大战役,一直持续到诸葛亮出师北伐。
在以赤壁之战为代表的大规模战役中,诸葛亮、周瑜等天才谋略家光芒闪耀,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美人计层层相扣,整个中期虽然仍有关羽斩颜良、赵云战长坂、许褚斗马超等经典战例,但是这些精彩的个人表现,对于战役结果已经无法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了。
再到后期的诸葛亮北伐,则已经进入双方比拼国力的阶段,当白发苍苍的赵云横枪立马站在阵前,可以说是代表了武将最后的辉煌与荣耀。
以上,三国武力巅峰的这个前期BOSS角色,只能由吕布来承担。
吕布早早就死于曹操和刘备的联手,从某种意义来说是幸运的,也是他能够“封神”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吕布登场是在比拼综合国力的后期,恐怕就只能成为另一个诸葛尚、王双、文鸯。
更多相关回答:
赤壁之战的时候荀彧 荀攸 程昱 贾诩 都在忙什么?有没有提过什么建议?
(以上同时发布于微信公众号“直说”,欢迎关注,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
谢邀,先纠正一件事,吕布并不是项羽的翻版,他们只有武力方面相似。
贴一篇旧作,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首先说演义是不是吕布是第一呢?答案是是的。演义的“武功”排名很不明显(因为要照顾到历史上的结果),总体来说只能形成一个“高手集团”,在这个集团中众人互有胜负,但不会出现某人明显强于另一人的情况。“高手集团”中出现胜负一般也是有一定原因,张飞能赢许褚因为许褚酒醉,关羽能阵斩颜良那是因为颜良有话要问,黄忠能阵斩夏侯渊那是因为夏侯渊先骄后怠(高手集团能相互阵斩已经极其罕见了)。
吕布是个例外,他是唯一的有过一对二“高手集团成员”记录的,还是双方都士气高涨绝无其他因素干扰的情形下,仅凭此战绩,在【演义】中也就足够占个第一的头衔了。侧面上,曹操为了打败吕布竟然动用6个人,且都是名将,也可佐证。
这类形象在古典小说中其实很常见,说岳第一一般认为是高宠,但其能对比战绩也不过是一打二获胜和打飞金兀术的头盔——但全书中再无一人有此成绩,这就够了。水浒第一一般认为是卢俊义,聚义前其战绩也不过一活捉史文恭——但史文恭是击败过秦明的人物,秦明是“高手集团”无可争议,史文恭在高手集团中已属高手,那卢俊义“活捉”的战绩已经足以让他技压群雄。便是让卢俊义萎靡不振实力大打折扣的荡寇志,也安排了卢俊义以一敌二雷将还不落下风的桥段,这一行为也同样是全书绝无仅有,足够称魁。
小说是人写的,作者说他是第一,那他就是第一,强行硬拗成不是那没意思。主要是得说说,为什么这么写。
三国演义整理自民间传说,其本质是故事,而非历史。故事是要有中心思想的,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或者看法。即便是历史的记录者,还经常掺杂自家观点呢。纵观三国演义的群雄,可谓各有特色,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袁绍名声响,曹操计谋多,孙权会团结,刘备聚人心,刘表儒气足,刘璋性格温。吕布的特点也很好找:武勇,既然是武勇,单纯给他安排在“高手集团”是不足以让故事精彩的:你刘备拿着两大高手哥仨还打不过人家一个,脸往哪搁?你曹操仗着人多欺负人少,算啥本事?赢了也不露脸。所以必须得让他的“武勇”强大到一定程度,强大到成为势力的本质特征之一,强大到公认用正常的两军对垒难以击败,这样才有险象环生下的灵光一闪,才有了曹操的运筹帷幄,用各种政治军事手段削弱吕布的实力,故事才精彩。精彩的故事需要矛盾双方各有所长,互有胜负,我武力比不过你,但我计谋比你强,这是古典小说的常见套路,但百试不爽,因为它符合文学艺术规律。
在早期的故事中,武力设定也很不系统,比如三国志平话的张飞大战吕布一节还有张飞占优的意思,到了后面版本逐渐就改为改为吕布占优了。可以说,吕布“天下第一”是日积月累的选择。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设定也有助于表达作者的观点,即武力不代表一切,再强能强过天下第一的吕布么?不注重经营关系,不注重策略,品德败坏得罪了全世界,一样落得个白门楼枭首的下场。这样的形象从上到下都能产生共鸣,于上,吕布不忠,于下,吕布不义,各阶层的价值观都无法接受他,艺术目的就达到了。从这点上来说,性格特征“惟利是视”的吕布,反倒是最“适合”安排这个“武力第一”的。
我们一说武功盖世,经常第一个就想到吕布,为什么?因为他的形象鲜活,让人印象深刻。而其鲜活来自于什么呢?来自于武功?非也,李元霸一人锤翻百万大军吹得震天响,吕布哪有这故事?但那样的形象太苍白,“假得一米”,“龙傲天爽文”,作者爱写多少写多少,这都是纸面热闹。真正让吕布形象鲜活的是天下第一的武功下包装着见利忘义的本性,惟利是视的品格,恬不知耻的态度,摇尾乞怜的脓包相,这些特点综合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才让人物形象饱满。可以说,高超的武艺没有低劣的品格反衬,读者能记住他但不会骂他(例如高宠,评价不过是厉害,能打,然后就没了,形成不了脸谱);低劣的品格没有高超的武艺包装,读者能骂他但不会记住他(比如荡寇志的一个叫戴全的家伙,作者不知出于什么目的,用了两回的笔墨专门描写这个无关紧要的人的猥琐阴暗的故事,但是没用,没有别的突出特点,很容易被读者遗忘)。
同样是武功盖世,同样是兵败遭擒,关羽却被特意拿了半回描写他封神成圣,吕布却是先用陈宫的行为讽刺一番后用张辽的话直接骂一顿,死了都要翻出来鞭鞭尸,为什么?就是因为演义为他们安排了(确切来说是加工了)不同的事迹,而不同的事迹反映了不同的品格。作者的价值观也得以展示:光能打不能让人服你,你要有信用,讲义气,用善行义举证明你是个值得被祭祀千年的人物。
把对立统一的性格有机结合在个人身上,阐述民间朴素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是演义的一大成功之处,堪称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为历史演义小说之魁首,也是其入选四大名著的理由之一。而吕布,也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单挑魔王董卓,一戟光复汉室。
光这一点就能吹一辈子了,古代刺客概念和今天有点不同,青史留名那些,没几个背后捅刀的,各顶个都是明杀,就和布鲁图杀凯撒似的。
一个失败的荆轲都吹成那样,一个成功的吕布咋吹都不过份。
雷霆雨露,莫非天恩。
这是我看到的最准确的总结。
总的来说,就是中国的高考相对公平,所以性价比极高,所以其他活动都可以适当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