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金兀术说“宋用军器大妙者不过神臂弓,次者重斧,外无所惧”——那么这个重斧到底有多妙? 第1页

  

user avatar   han-q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宋军的大斧,绝对是可以在中国冷兵器史上写下浓墨重彩一章的大杀器。只不过以前一直无人关注而已。完颜杲也绝不是信口开河随便说说,金军是真的被宋军的大斧砍怕了。

宋军战斗力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那么低下,反而是非常强悍的。老实话,南宋诸将战绩是相当好的,尤其是金国后期,几乎被宋军打得满地找牙。蒙古军打一个襄阳足足花了八年,岳飞死后一百三十多年,南宋才告灭亡。宋朝是垮在自己那批官僚集团和日益腐朽的政治体制上,不是败在部队战斗力上。

我把我公众号文章直接搬过来吧。

宋朝:一个斧头横行的优雅时代

——斧钺浅议

汗青


斧,大约可算是人类最早的工具和武器之一了。石器时代相当多见的几种工具和武器,就是石斧、石质刮削器或刀具、石制箭簇。

我手边正好由一个石器时代的地方玉玉斧,很小,估计是祭司酋长之类的用器。

古籍中关于斧的记载比较多,出土文物里有关斧字的文物也不少。如《说文》:“斧,斫也。”《释名》则说:“斧,甫也。甫,始也。凡将制器,始用斧伐木,已乃制之也。”而金文里的“斧”字,是一个斧刃向下,上部有两横代表柄木的象形字,非常像“王“字,吴其昌先生因此以为王字之本义,斧也。

也确实,斧形武器在出现后,很快就发展成为了一种象征权力的仪仗器。无论是妇好墓里的巨型妇好钺,还是后世代表天子无上权威的节、钺,以及专用的仪仗车辆斧车,包括唐皇武后身前的仪锽,都是斧属兵器,且有极为严格的等级使用规做范束,成了皇权礼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梳理史料的过程中,首先遇见的问题是关于斧和钺的区别。这个问题迄今无权威解答,我梳理的结果也依然不能释疑,只能维持现状,即认为斧钺同一,这两个名字都可以混用。虽然我个人并不很同意这种解释,但也确实没有更多的资料来支持我归纳出斧和钺的区分标准。

从史料看,最早有关斧钺之别的记载,都支持大小说,也就是大者为钺,小者为斧。《说文》即是此说,一直到唐代的《贾公彦疏》也依然持此说。而晋代崔豹《古今注》舆服一节里则说:“金斧,黄钺也;铁斧,玄钺也。”也就是说,至迟在晋代,斧钺就已经不太严格区分了。

因此我们大致可以知道,早期的区分标准,大致就是大者为钺,小者为斧。斧钺不分的现象在魏晋就已经出现。斧钺以大小区分这点,也符合出土器物的普遍特征。我国出土的以妇好钺为代表多个精美华丽的青铜钺,均体量巨大,一看可知是非实用的礼器。而出土的青铜斧,大多体形很小,且相当朴素。

其后历史上的大多数时间里,斧和钺是作为一种仪仗器存在的,很没有存在感。而大多数时候,斧是一种生活工具。

一直到了以优雅著称的宋朝,粗重的斧头却突然成了爆款。

在梳理了有关斧的一些史料后,我第一个直观感受就是,宋朝真是一个斧子的黄金时代啊。

在宋代,以宋太祖赵匡胤为首的中原斧头帮们,不但从上到下的大小头目都在用斧,还专门建立了使用各种斧头的不同兵种和部队,并且研发了多种形制的斧头,无论在斧头品种上,还是在使用的场合和频率上,宋朝都堪称中国史上毫无疑问的第一,说句空前绝后一点不为过。

我们就从大宋太祖中原斧头帮帮主赵匡胤说起吧。

赵匡胤是军汉出身,号称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成就了大宋江山。他武艺肯定很高,但脾气似乎不大好,经常打人。

史料中很有名的一条记载,就是他曾用斧柄打前来奏事的官员,结果被官员告到了史官那里。有一次赵匡胤因为着急去玩,然后前来奏对的臣子跟他聊的也不是什么急事,他就怒了,说你这又不是什么急事,为什么这么着急上火的找我,臣子就说了,那也总比你去玩要紧吧。帮主大怒,挥舞柱斧柄打掉了人家两个牙齿。这个官员也是有脾气,捡起牙齿就走,帮主就问了,你捡牙齿干嘛?人家说我上史官那儿告状去,帮主顿时就秒怂了,赶紧死皮赖脸地拖住各种说好话,总算把人安抚住了。

只不过……这事还是被史官给记下来了。

这说明,我大宋斧头帮帮主太祖赵匡胤,至少心中还是有所畏惧的,怕史官,怕自己身后名不好被人骂,他并不是天上地下老子第一无所畏惧那种人。对文化,对历史,他还是心存敬畏的。我一直认为,但凡对文化和历史还心存畏惧的皇帝,就不太会差到哪里去。

闲篇扯远了,咱们说回斧头。

这件事里,赵太祖用柱斧柄怼了臣子的脸,打掉了人两个牙齿。

如果我们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宋朝皇宫里,似乎到处都有柱斧这个东西。因为赵匡胤用斧打人不止一次。

太祖的宰相是很有名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两人之间的感情和信任度都极高。当时有个员外郎雷德骧在朝上弹劾赵普,惹得赵匡胤大怒,拿起柱斧就怼过去,结果打中他上嘴唇,又打掉人家两个牙齿。从这两件事看,赵匡胤手上的准头着实是不错的,不愧是一条杆棒打天下的主……

另外一次,是一位叫张齐贤的人拦马献策,赵匡胤就赐他卫士廊饭,但是这个张齐贤居然直接用手去抓大盘子里的菜吃。要知道中国古代吃饭,很长一个时间里是分食制,也就是虽然大家面前都有盘碗餐具,但菜肴和饭食是装在大容器里,各人自己取用,这人这么干确实有点不讲究。于是赵大官人又举起了他的代表性武器——斧,理所当然地用拄斧打了张齐贤的脑袋,然后就问他献策的具体事宜。结果人家毫无惧意,侃侃而谈,大官人听完大喜,回去告诉他弟弟二官人赵匡义,说这次出门,我给你找了个宰相人选。后来张齐贤真在太宗朝当到了宰相。

可见赵匡胤哪怕出门在外,身边也是有拄斧的。

其实在后宫里也有。

大宋著名疑案“烛影斧声”,就出自赵匡胤、赵匡义两位官人。赵大官人病重,找赵二官人说话,一直聊到三更半夜,期间烛光闪动,二官人有起身拜服的举动。后来大官人又拿拄斧戳着殿前的雪地,对二官人说“好做,好做”,当天晚上就病故了。另外一个版本是宫人听见柱斧击地之声,这就是“斧声”由来。可见太祖是拄斧不离身的,生病了手中还拿着这玩意到处乱戳。

宋仁宗时期,仁宗在在张贵妃那里见到有定州红瓷,知道肯定是哪个臣子拍马屁送的,一问果然,顿时举起手中所持的柱斧就给打碎了。这条记载说明,这个柱斧,是仁宗随身带着的。

话说宋朝大臣,有个特点,就是经常喷皇帝。而且他们是……真的喷,能面对面骂皇帝,骂到把口水都喷皇帝脸上去。还是这个张贵妃,还是宋仁宗,他们想提拔一下老丈人,结果被包青天包大人包黑子给阻拦了,上朝之后包黑子破口大骂,一直怼到仁宗面前,口水哗哗喷了仁宗一脸,喷得仁宗都不敢把抵挡口水的袖子放下来……另外还有个叫余靖的人,也喷过仁宗一脸口水……这都不提了。

徽宗时候大臣雍孝闻,秉持了前辈们的风范,有一次在徽宗面前,正准备喷徽宗一脸口水,结果徽宗身边的卫士看不过去了,你这咆哮君前礼仪尽失啊,举起手里的拄斧就怼过去,把雍孝闻的牙齿打掉了好几个。

到了南宋,南宋大臣楼钥出使金国,发现金国皇帝面前的卫士,有两人在殿前也是拿着柱斧的。另外甲士觐见时,有郎君五十人,戴紫色襥头,拿柱斧刀剑弓矢,分列两边。又说据金国坊间传闻,这些卫士的“柱斧中藏枪刃,皆军官子弟也”。

这里就有问题了——金国卫士为什么要在柱斧里藏枪刃呢?

可见这个柱斧的威力一定很小,甚至无法伤人,所以才要在斧柄里暗藏杀伤力更大的枪刃。因此这个柱斧,其实是几乎没杀伤力的,要杀人得用另外的家伙。故柱斧一物,就是无法伤人的纯粹仪仗器,所以我大宋太祖斧头帮创始人赵匡胤赵大官人,只好用斧头柄去打人,或者直接捅人脸上,即使这样,以赵大官人一条杆棒打翻四百军州的绝世武艺,也只不过打落人两个牙齿而已。他拿柱斧打张齐贤的脑袋,而没有捅他脸,张齐贤就什么事都没有,牙齿完好无损。可见这柱斧基本就是个小棍子,没啥大用。

再一个就是当时不单是我儒雅大宋,便是民风彪悍的金国,也被传染了用这种样子货斧头做仪仗的中原斧头帮风气。

至于略早一些和宋金同时并存的辽国,斧钺肯定也是有的,但却并不像宋金那么流行。辽承唐制,是唐朝风格的忠实继承者,他们仪仗器里最有名的是各色骨朵,皇帝卫士和各级官员从上到下都是用的骨朵,骨朵材质按职官品级有各自的使用仪轨,玉的玛瑙的金银铜铁,各种形状的骨朵,非常有意思,辽国就是骨朵的天下。遗憾的是我到现在为止,除一堆铜铁骨朵外,就弄到了一个辽代玉骨朵,玛瑙金银骨朵还在漫长的/几乎不可能/划掉/搜集过程中……

总结一下。

柱斧一物,也写作拄斧,二而一也。对这个东西最精确的解释,出自南宋朱熹。《朱子语类》中说,“物才数年不用,便忘之。祖宗时,升朝官出入有柱斧,其制是水精小斧头子在轿前,至宣政间(宣和、政和年号合称)方罢之,今人遂不识此物,亦不知其名矣。”“旧见升朝官以上,前导一物,用水晶为之,谓之主斧,今亦无之。”

朱熹是当时人记当时事,亲历见闻,本无可疑之处。且以他治学之能,见闻之博,亦不会有差错,又两次提及口径一致,更无可疑。柱斧、拄斧、主斧,就是当时仪仗用的水晶做的小斧头子。升朝官是六品,也就是六品以上官员才可用柱斧。

另有一些关于官员用水晶柱斧的史料记载,有做梦梦见母亲,因而倒置水晶柱斧做记号的;有的是有人送礼给的是柱斧,受礼者自觉不合礼制的;有举报官员逾制用柱斧,结果发现其实是拂尘,因而被判诬告受罚的;有官员用柱斧打家里人的,等等,等等。可见柱斧一物,在北宋年间,使用那是相当普遍。

六品以上官员用水晶柱斧,朱熹的记载很清楚。皇帝自己和驾前用的则是玉柱斧,关于这一点,宋人记载中也比比皆是,如《西湖老人繁胜录》:“寻常从驾裹乾天角幞头,捧浑金纱罗、金洗嗽、金提量、玉柱斧、黄罗扇之类。”《石林燕语》:”因增旧制,发旧基,正中得玉斧,大七八寸,五色如截肪,两旁碾波涛戏龙,文如屈发,制作极工妙……今乘舆行幸,最近驾前所持玉斧是也。”《梦粱录》:“驾前有执金香座、玉斧、玉拂及水精珠杖迎驾。“其他笔记、诗词中皇帝仪仗用玉柱斧,出行导引用玉柱斧的描写,实是层出不穷,就不再多举例了。总之一句话,御用的是玉柱斧,官员用的是水晶柱斧。

另有个元代记载很值得一提。《隐居通议》卷一云:“玉斧非刀斧也,乃金杖子。约长四五尺,以片玉冠其首。”也就是说,玉斧的斧头,其实很小,不同于正常刀斧。片玉冠其首,就是一片玉按在杖头上,这和朱熹“水精小斧头子”的说法完全一致,如果不是小到一定程度,朱熹不会说“小斧头子”。“小斧”还要再加个“头子”,足可见其小。盖“头子“一词,宋时意思或云其小,而至今南方很多地方谓物之残余叫头子,譬如酒米头子,就是剩饭的意思。总之是小、余之意。

因此柱斧就是一个很小的斧形玉或水晶,按在四五尺长杆上的仪仗器。这个东西也可做手杖或玩物,犹如拂尘一类,持握手中,随时摆弄。如赵匡胤和徽宗,一个用来打人、戳雪地,一个用来砸瓷器,还有砸席子的……嗯,这事出自闺房,不提也罢。

仪仗器的斧说完,来说说作为实用器和武器的斧吧。

宋朝军队中用的斧,种类极为丰富。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的军队,能像宋人那么爱用斧、擅用斧的。余以为,有宋一朝最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兵器,非斧莫属。

其他不说,光是一部《武经总要》里,就涉及了多种形制和用途的斧。而各种官私史料中也频有造斧记载,如《玉海》就有“建炎……四年十二月,以御前新样斧一,付军器所制之”等语,所谓御前新样斧云云,可见宋皇室对研发战斧之重视。

在宋史里,部队用斧的记载很多,尤其是战场上某一支全军用斧的部队破敌记载之多,为他朝所不及。这种打法,前朝也唯有唐代李嗣业用过,其以陌刀、长柯斧组成军队破敌,但规模不过数千人而已,而宋朝战场动辄出现上万持斧将士,历次大战如顺昌、颖昌等战役中,宋军均出现了大规模的持斧部队。

宋朝最有名最脍炙人口的用斧案例,无疑是宋将王德与金兀术的柘皋之战。当时王德身先士卒,射杀一名敌酋后,率万余持长斧的宋军主动发起攻击,击败金军主力拐子马部队,此战宋军伤亡九百余人,金军伤亡一万余,金军前后共有十余万部队被击溃,宋军大捷。

而岳飞和韩世忠手下有名的王牌部队背嵬军,也拥有成建制持大斧的部队以及作战记录。岳飞在郾城、颖昌等战役中,都投入了大批成建制的持斧部队,对付金兀术所率的铁浮图和拐子马。他在《龙虎等军捷奏》里说:“今(七)月初八日,探得有番贼酋首四太子(完颜兀术)、龙虎(完颜突合速)、盖天大王(完颜赛里)、韩将军(韩常)亲领马军一万五千馀骑,例各鲜明衣甲,取径路,离郾城县北二十馀里。寻遣发背嵬、游奕马军,自申时后,与贼战斗。将士各持麻扎刀、提刀(疑为掉刀传抄之误)、大斧,与贼手拽厮劈。鏖战数十合,杀死贼兵满野,不计其数。”

金军与岳帅交手,屡战屡败,伤亡惨重,无奈只得退保开封。兀术因此哀叹:“我起北方以来,未有如今日屦见挫衄!”

韩世忠部下之背嵬军,同样有全军持斧大破金军的记载。《宋史》曰:“世忠传小麾鸣鼓……背嵬军各持长斧,上揕人胸,下斩马足。敌被甲陷泥淖,世忠麾劲骑四面蹂躏,人马俱毙,遂擒挞孛也等二百余人。”

宋军其他将领的部队一样有用斧的显赫战绩。如著名的宋金顺昌大战,前后多次战斗,主帅刘琦都投入了大批持斧将士,重创金军。《宋史》:“方大战时,兀术被白袍,乘甲马,以牙兵三千督战,兵皆重铠甲,号‘铁浮图’,戴铁兜牟,周匝缀长檐……官军以枪标去其兜牟,大斧断其臂,碎其首。敌又以铁骑分左右翼,号‘拐子马’,皆女真为之,号‘长胜军’,专以攻坚,战酣然后用之。自用兵以来,所向无前;至是,亦为锜军所杀。

这里说一句,刘帅说得很清楚,金军铁浮图,就是戴铁面具,头盔以下有顿项遮掩的重甲部队。宗弼的亲卫部队就是这种铁浮图,他们可以是骑兵,也可以是步兵。而拐子马,则是一种阵法称呼,不是某一支部队。拐子马可以是任何一种骑兵部队,但一定是女真骑兵,不是伪军和其他部族。只要是两翼布阵的带甲骑兵,他们就叫拐子马。

我曾经在网络拍卖平台上,见过一个金国头盔,盔上有两处破损。一处是四棱形锐器的穿刺伤,直贯入脑。一处是明显的由突起刃口武器造成的劈砍伤,因为破口处明显中间深两端浅,中间阔两端窄,这就是斧刃造成的。这顶头盔,完美再现了刘帅顺昌大战中破铁浮图的兵器用法。

这盔我以前专门写过:

“那倒霉孩子肯定是死于破甲锥下,就是不知道是在马上被长破甲锥击中,还是落马后在地面纠缠中被短破甲锥穿脑。我认为是在地面纠缠中被杀死的,因为他头盔上还有一道斧伤。

所以应该是他落马后,被几个对手围殴,其中一位一斧砍中了他头盔,虽然没有杀死他,但让他懵了一下,随后被另一对手扑上,用短破甲锥狠狠扎进了他脑袋。

金国武士,卒。”

实际上自宋初开始,宋军就有用斧的习惯,《宋史·曹利用传》曰:“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

这个记载,正好解释了为什么在宋代,斧头突然就成了爆款,以及同时还突然出现了多种偃月长刀。

冷兵器时代的斗争,就是矛与盾的斗争。铠甲防护越来越好,破甲水准自然也越来越高,当双方都发展到一个极致的时候,无论兵器还是铠甲,都会出现非常极端的情况。

历史上开始出现成建制持斧部队的记载,是唐代中期安史之乱时期的李嗣业部队。中国古代铠甲,自南北朝出现重型具装铠后,到唐代出现了一个高峰,李世民的玄甲骑应该就是具装骑兵。但随之而来的是破甲武器的改进,如长柯斧等重武器的出现。到了宋代的步人甲,其铠甲的防护力之强,已可算冷兵器时代的巅峰。它不但能让步兵在平原地带的野战中硬扛重骑兵冲击不败,并且还可胜之。而金军的铁浮屠,浮屠、浮图,乃是梵文音译,在中国一般指佛塔,铁浮图就是铁塔,听名字就知道这是种防护力很变态的重甲部队。

在这种防护级别的铠甲面前,除了异常尖锐专职穿刺的矛类武器外,就只有斧头这种刃部重量大,施压点集中的极端破甲武器才能迅速奏效了。

宋辽金这一历史时期,无论是宋还是辽金,兵器都异常厚重,往往倍于前朝。譬如我手上的一些宋朝和金国刀具,它们无论厚度、宽度抑或是重量,都远大于前后朝,刨去以长度著称的汉晋环首外,几为我收藏的诸兵之冠。

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虽然宋、金一些兵器的形制大相径庭毫无相似之处,但我这口宋朱漆大环手刀的刀条重量为1112克,金弯刀的刀条重则是1192克,两者仅相差80克而已。但是,这个重量已经超出了长、宽尺寸都大于这两者的明代工部刀(1100克),足见其厚重。这两口刀的最厚处,都是1.1厘米左右,刀长都是90厘米有余。两者的长、厚、重数据竟接近至几乎完全一致,这是我在衡量前是完全没想到的。两朝兵器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一至于斯,实在是一件很让人感叹的事。

从这一点上,也可见宋金双方在对如何破开对方重甲一事上,认识是高度一致的。面对步人甲、铁浮图这种防护达到了冷兵器时代巅峰的重甲,想要破甲,除了专职穿刺,就只能靠重量去硬砸剖开铠甲了。于是就出现了这些重量异常大的刀剑,以及更极端的重心极度靠前,头部重量大、施压点极为集中的砍砸式破甲器——斧头。重斧包括陌刀在内这些破甲重兵器的破坏力,也堪称冷兵器时代的巅峰。

指挥了灭辽、灭北宋行动的金军南征总帅完颜杲(完颜斜也),在给行府四帅的遗书中承认,“吾昔南征,目见宋用军器,大妙者不过神臂弓,次者重斧,外无所畏,今付样造之。”估计这也是金国后来终于成了我大宋斧头帮传人,连柱斧都用起来了的原因之一吧。

另外说一句,很多文章说这话是金兀术,也就是完颜宗弼说的,这是错的。宗弼死时,岳飞已故去数年之久,遗书里却说“吾大虑者,南宋近年军势雄锐,有心争战。闻韩、张、岳、杨,列有不协,国朝之幸”,显非宗弼所书。之所以误传若此,是因这封信乃是由宗弼转述给其他几位元帅听的,话确实是从宗弼嘴里说出来的,但却不是他的遗书。

宋军重斧之威一至于斯,竟使金军总帅临死前还念念不忘甚而直言畏之,真是无法不让人心生向往。

那么,威名赫赫令金人畏惧至此的宋军重斧、大斧、长柯斧,到底长什么样呢?

宋代官修军事著作《武经总要》中说,当时宋军所用大斧,为“一面刃,长柯。近有开山、静燕、日华、无敌、长柯之名,大抵其形一耳。”也就是说,宋军大斧是一种长柄斧,也就是长柯斧。另外还有开山斧、静燕斧、日华斧、无敌斧等,但形制大抵上都差不多。

书中附有大斧,也就是长柯斧的图形,看图,确是一种极为厚重的兵器。

静燕斧,顾名思义,当似燕子形态。我去找了一些宋人绘的花鸟画,当看见图中燕子时,顿时就明白什么意思了。天津博物馆藏有一口铭有宋代嘉佑年号的铁斧,,此斧铁雕,斧吞为龙形,斧尾则是鱼尾,很典型的鱼化龙吉祥图案。但是,鱼化龙只是斧上雕刻的纹样名,并非斧名。它的分叉斧尾,和凸起的弧形斧刃,构成了一个很端正的宋人绘画里的燕子形态。这种斧尾分叉的斧,当是静燕斧无疑了。

另外,鱼化龙题材在斧头上相当普遍,时间延续也非常长,宋、元、明、清均有出现,且这个题材出现的概率,远甚于其他题材,不知道是否是因这个题材比较适合斧头这种形制表达导致的。

日华者,太阳精华,或太阳光芒也。故日华斧当与太阳形状相近。有一种弧度异常大的斧,若倒置来看,因其柄异于一般斧头,极为贴近斧刃,而斧刃弧度又大至一个半圆,这种特殊的造型使其斧刃看来犹如一轮旭日,自斧柄构成的水面冉冉升起。宋人诗云: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正是此种半圆斧的真实写照。这种拥有巨大半圆斧刃犹如一轮旭日的斧头,当是日华斧,舍此无他矣。

开山斧,这是一个动词词组,不是名词,我们就无法具体地去象形会意、揣摩形制了,不过想必是极为厚重的斧子,不然何以开山。无敌斧是个形容词,也无法靠象形会意来推断形制,想来当如开山一般,是厚重威猛的风格吧。我曾见过国博的一个宋代画像石,上面的武士手持一口斧尾带尖啄的大斧,似可呼其开山,盖开山不单需要劈砍,也要凿才行。

题外话——宋代武士造像持斧比例之高,也是历朝之冠。

这些都是用于战阵的专职长柄战斧,也就是史料中频频提及的长柯斧。

《武经总要》中还有一些多用途斧的介绍,有蛾眉鑺、凤头斧、剉子斧(其实我认为义竿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斧子)。

这三种斧都有图形,其柄长两尺五、三尺、三尺五不等,是短柄多用途斧。蛾眉鑺、凤头斧主要用于地道内的掘土和肉搏,剉子斧其实和锄头差不多,不过主要是在守城时候剁敌人攀城的手指的……看看图,我都会觉得手指痛。

在我们常见的宋代武士造像上,武士们所持的绝大部分斧是蛾眉鑺,或是蛾眉斧。这两种斧的形制非常好认,而且图案也很有特色,斧尾上大多有个类似眼睛一样的装饰。

至于蛾眉鑺和蛾眉斧区别,则是看杆头有无可以刺击的刺。鑺,《说文》谓之兵器,却没有说是什么兵器;《广韵》说是戟类兵器。戟类兵器的特征,就是侧面有刃,顶端有刺。因此峨眉鑺,前部必须有个可刺的枪头。如果没有这个可刺的枪头,就是蛾眉斧。

说斧头,就不得不说一下李逵的板斧,这是绕不过去的,名气实在太大了。

《水浒传》的一些内容,宋代宣和遗事中有,宋元杂剧平话里有,最终成书是元明之际,或是明早期。而明代《警世通言》里有说:“即命老苍头伏侍王孙,自己寻了砍柴板斧……觑定棺头,双手举斧,用力劈去。”

可见这板斧一物,原是寻常人家砍柴的农具。李逵是农民出身,所用兵器是农具其实很合理。板斧板斧,顾名思义就是像块板子一样的斧头,这种长方形、平刃的生活用斧沿用至今,各地也时常出土、出水。明代的小说画像里,李逵拿的也正是这种农具板斧。同是水浒,官军出身的用斧将领就不同,像急先锋索超先后用的过金蘸斧、宣化斧,就是没用过板斧。

记得啊,以后如果写小说,可千万别让主角用板斧了,那是个农具,不够龙王风范……


然而自宋、西夏开始,火器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各种新式火器层出不穷,很快被投入军事应用,出现在了战场上。

大批新式火器的出现,迅速终结了铠甲与破甲武器之间的竞赛。

因为在火器面前,所有可以穿戴的铠甲都变得很鸡肋,再厚的铠甲都抵挡不了火器的打击。最后的结果,是开始转向那些拥有缓冲作用可防火器打击,又可防御一定程度冷兵器打击,同时更轻便的综合性能最优的铠甲,如纸甲、棉甲、布面铁叶甲等。中国自宋以后的铠甲,经过一段时间的优胜劣汰,最终稳定在了连环锁子甲和布面铁叶甲这两大种类上。

这种急剧变化,也使得令金人极为畏惧和忌惮的长斧,很快退出了主流武器行列。主流武器又回归到了不那么极端,比较正常的长矛和砍刀序列上。而长斧,则重新回归了仪仗器行列,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铁浮图和长柯斧这种矛与盾的竞赛。因为,没有那么厚重的甲需要破了。鸟兽尽,良弓藏,不止体现在政治上,在兵器上其实也是一样的。

不过,宋代战斧之用及其技艺,其实是一直延续到明末的。

明代武学宗师程子颐所著的《武备要略》中,有一章专门讲斧法,并且引用了宋将王德的事迹,说:“夫长柄斧,宋将王德用以屈兀术者……此艺当授勇敢之士,其用法不必花稍,只用……数法尽矣。”

书中图录里的战斧,形制和宋军所用大斧接近,很厚重。程子颐从宋代战斧及技艺中,又研发出了一种新的破甲重器——明式朴刀,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明代工部刀。某种意义上,明代工部刀可说是宋朝手刀和重斧的直接继承者,其技艺和形制血脉,都源自大宋。遗憾的是,工部刀研发是在明末,终于也成了昙花一现。

这大概是中国冷兵器时代战斧最后的绝唱了吧,此后战场上,再不复见有成建制的战斧部队了。虽然程子颐所在的时代,到底有无组建长柄战斧部队是很存疑的(我认为没有),但终究还是有用斧的技艺和军事意识在,说是最后的绝唱,应该也勉强可以吧。

最后说一下斧的实物现状。

北京和沈阳两处故宫里,是藏有清代皇家御用仪仗器的斧、钺实物的,极为精美,只是很难得见。国内藏家手中,铁雕鱼化龙纹饰的静燕斧有之,日华斧有之,大斧、长柯斧有之,蛾眉鑺或是蛾眉斧有之,很多藏品因为在没有征得藏者同意前,我是无法擅自传图给大家的,见谅。

凤头斧我迄今还未得见。至于柱斧,就更少见了,希望能有机会见到吧。


THE END

公众号:swordfloor


user avatar   ren-zha-xiao-xi-f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其他答主已经说了,重斧主要克对方重甲精锐,重甲精锐主力死了那必须心疼。但是呢,重斧并不是一般人想象中拎着斧子莽一波,冲上去玩命砸。我从具体使用角度来说一下重斧到底是怎么用的。


首先我要说的是,冷兵器时代的正面战场中,如果只配备重斧,那没用,纯送人头的。敌方用长枪,你重斧根本冲不上去全被捅死。具体看战例就知道了,宋军的重斧都是跟长枪搭配使用的,而金军也是长枪为主,在两军接触开始近战时,首先两边长枪兵互相捅,但是密集阵型,长枪互捅其实效率比较低,杆子互相都会搅在一起,尤其重步兵,身上还有甲,想正好捅到盔甲防护死角并不容易。但是这时候长枪手中间插重斧手就不一样了,长枪手可以不为杀敌,只为牵制对方长枪,不断地搅住拨打对方枪杆,列阵的步兵长枪都很长,5、6米都是常见的,根本很难做出灵活的动作。不信你自己拿根5、6米的竹竿举起来试试,做不了什么灵活的反应的。这时候重斧手出击,趁对方枪杆被拨打开搅压住的时候冲上去,拿重斧砍断对方枪杆,直接冲脸贴近身。长枪被近身后那是没什么卵用的,只要冲进去就能开无双。



而面对重甲,其实重斧并不是想象中的无脑劈砍,砸坏铁甲。可能不少人脑海中的重斧形象是这样的

但实际上古代战斧虽然属于重武器,但也没有车轮那么大的厚背大斧。我们看下宋代战斧到底长啥样就知道了

宋代持斧武士像


可以看到宋代战斧其实也没有特别大特别厚重,硬砸铁甲其实效率并不高,硬砸还不如拿鞭锏甚至实心铁棍好使,重斧不是这样用的。看《宋史》记载:

“方大战时,兀术被白袍,乘甲马,以牙兵三千督战,兵皆重铠甲,号「铁浮图」;戴铁兜牟,周匝缀长檐。三人为伍,贯以韦索,每进一步,即用拒马拥之,人进一步,拒马亦进,退不可却。官军以枪标去其兜牟,大斧断其臂,碎其首。”

拿长枪挑飞对方头盔,用重斧砍断对方胳膊,砍碎没防御的脑袋。为什么砍胳膊,我们都知道,传统中国盔甲对手臂的防护是肩膀的披膊保护大臂,然后小臂戴护臂来保护。为了方便灵活,肘部是没有防护的。我们来看一下金代武士的复原图

看了这张图应该就懂了,为什么重斧拿来砍手臂,手臂很多面积是盔甲防护不到的。长枪只能牵制以及挑飞对方头盔,而在没有淘宝的年代里,剁手全靠大斧。另外长柄大斧在格斗中还有一个用法,就是勾腿,与木工斧不同,战斧的斧刃下端都是尖的,带个勾。直接勾对手腿后方,讲真,就算板甲大腿后方也是没防护的。

哥特式板甲,看大腿后侧

米兰式板甲,同样看大腿后侧


欧洲斧枪最流行的时期可是板甲盛行的时期,自己想下为什么。题外话不说了,言归正传,金国传统札甲只是依靠甲裙来保护大腿,那一斧子勾过去,没防护的部位,那斧子尖可就直接勾进肉里了,使劲一拽,自己想是个啥情况。重甲战士倒地基本就结束战斗了,再灵活的盔甲也不能无视重量,5、60斤的甲穿身上,别说腿受伤可能肌肉筋腱都被扯断,就没受伤,你倒地也不可能跟无甲似的一骨碌就翻身站起。从腿后面被拉倒,那都是仰面倒地,倒地踩住照面门一斧子下去。就可以找下一个对手了。尤其铁浮屠“三人为伍,贯以韦索”三个人绑一块,你就有穿重甲到底还能打滚闪开的技术都没用,你被绑着呢,倒地还能拉动那俩哥们陪你倒。这酸爽,你说让兀术兄怎么能够忘怀?


要就凭蛮力砸盔甲,那能算个屁的精妙啊,怎么能让金兀术如此念念不忘?




  

相关话题

  若无火器存在,不直面攻城器械,身穿17世纪板甲携带睾丸匕首的摔跤手在古代是否基本是无敌的存在了? 
  单挑怎么克制刀车? 
  为什么古代西方的战争格局都这么小? 
  为什么西欧的龙骑兵要选择用火枪做武器而不是弓箭呢? 
  为什么盔甲挡不住老虎?长矛也挑不过老虎? 
  对抗丧尸最好的冷兵器是什么? 
  金第二次包围开封时宋朝军队哪去了? 
  为什么南宋经济实力很强,但军事实力很弱呢?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不为国人所知的影响深远的战争? 
  宋朝当年经济那么好,面对各个强敌为何不雇佣外籍士兵来当炮灰增强自己的战斗能力?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CBA外援泰·劳森涉嫌侮辱中国女性,被福建男篮终止合约?
下一个讨论
科技越来越发达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希腊,奥地利,捷克等发达国家50年后是否存在一周休三四天的可能性?





© 2024-11-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