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经济增长从来就没有什么秘密。
世界上的国家分为三类,一是有独立的科研创新和产业升级能力的,二是没有科研创新和产业升级能力,但是能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的,三是连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也承接不住的。
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都是靠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起来的,现在日本、韩国和台湾都有了一定的科研创新和高端制造能力,勉强挤入了第一梯队。
新四小龙是第二波承接产业转移的,但他们都属于东南亚地区,历史上却缺乏灿烂的文明,也就是说,无论是精英还是民众的文明程度都不够高,无法进行高效的社会组织,也无法有效地处理国内国外的复杂关系,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是第二波而不是第一波的原因,第一波的五个国家和地区,都属于儒家文化圈,民众有很强的奋斗精神和纪律性,也是承受产业转移最重要的一点。
如果慢慢转移,新四小龙也就发展起来了,可这个时候中国进场了,它人口更多,市场更大,而且一样地吃苦耐劳和服从管理,把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全部吸附了,也就没有东南亚其他国家什么事了,毕竟机会是有限的。
越南其实有成为四小龙的潜质,但它被战争耽误了几十年,现在不好追了,但如果亚洲还有哪个国家最后能挤进发达国家的末班车,我觉得可能就是它了,但是失去的几十年真的不好追。
首先,并不存在东南亚领先于中国的事情,最多只能说东南亚经济收入曾经高于中国,因为东南亚只是承接制造业和投资,在工业基础领域(化工,冶炼,人才培养)都远远落后于中国。
其次,新中国在立国之初就定了下发展目标“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工业大国”。
独立自主和工业大国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独立自主才能发展出自己的基础领域,并在关键节点顶住外来的打压侵占。
而工业大国所提供的军事装备,又能维护好独立自主。
从朝鲜战争决策,对苏博弈,改开后处理西方关系,新中国都是在贯彻这个目标。在保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获得工业化资源。
同时内部也在社会治理结构,基建投资,工科高校建设等方面打下了全面工业化的基础(苦了农民)。
中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一步步走向工业化现代化。和那些靠着大礼包稀里糊涂承接制造业的东南亚国家不是一个层级,没啥可比性。
中国走的是先难后易的路线,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上完全是独立自主的,政治上不做任何国家的附庸,军事上管你什么军队说干就干,经济上被封锁就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科技上自己搞工业化两弹一星。以上除了中国,哪个国家干过?冷战硬刚两个超级大国的还有谁?印度阿三冷战两处吃香,结果一场战争就被打回原形,成了国际笑话。唯GDP论的人最喜欢拿前三十年的GDP说事,完全不提前三十年的工业增长了多少倍,钢产量、原煤产量、石油产量、化肥产量、发电量等等等等都是几十甚至上百倍的增长,更别提在短短三十年时间完成了几乎全民式的扫盲,这都是中国厚积薄发的基础。
想必大家都听过一个概念,“中等发达国家陷阱”,本质是没有能力捍卫国家主权的小国发展到一定程度被欧美剪羊毛割韭菜。你像中国,得多大的陷进才装得下,更别说我们手里还绑定一大票发达国家,我们真掉陷阱,他们第一个倒霉。美国一天到晚嚷嚷着中美脱钩,脱了多少年了,脱的掉吗?真脱了,自己就要掉一层皮。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与人联系越发紧密,“共有价值”的东西越来越多。
一个成果,创造的成本巨大,但分享的成本接近0,总量越大的经济体,就能负担这种成果的研发,然后分享给每个人,获得大量的收益。
美国训练了GPT3,所有的美国人和“一类盟友国”人都可以用,每个人都可以用GPT3,每个人都可以几乎无代价地获得这一份效益。
中国人说不行,我得搞个中文的。中文模型训练出来之后,每个中国人也可以几乎无代价地获得这一份效益。
日本人呢?韩国人呢?小国人呢?Who cares? 中国人、美国人训练个印地语模型,宁愿用来搞量化基金,分析印度新闻,在股市上割印度人韭菜,也不会拿来给印度人用,提升印度人的效益。
领先是咋定义的?
比如说打仗能打赢?还是说飞机大炮更先进?这显然没有吧?
要是说GDP,这东西对于早些时候的中国主要是“货币化程度”的问题,就像现在韩国的k12教辅市场恐怕也比中国的产值高,因为现在我们不允许这个领域进行货币化了。
等到中国完成货币化,就追上了来了。
不是因为他们犯了多少错,而是因为中国这样上进且大体量的国家太难得。
回看过去这三十年,中国就像开了挂一样。
那么多国家都加入了 WTO,但是为什么对于中国,抓住这个机会就迅速起来了呢?因为我们其实就只需要这么一个机会。
在全球,想快速做点产品,首选的地方就是中国。现在甚至看到很多国外的创业团队,都在依托中国,还有一些熟悉的国外公司,干脆把主要的办公室都放在中国。
供应链的建立不是一天两天的,需要工厂,贸易,还需要成体系的人才结构。一家工厂培养了人才,开枝散叶就到了别的地方,基础性的人才越来越多。大量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红利,让竞争力越来越强。而这些是马太效应,强者越来越强,如果一个国家的产业没有发展起来,就难以形成有效的人才密度,影响效率的提升。有了人才,有了大量的工厂,这些工厂又形成了紧密的供应链体系。一家工厂需要的配件,都可以在周边找到,而且成本都很低。
之前很多国外的公司认为印度等地人力更便宜,把工厂搬过去,结果发现当地短时间内很难找到那么多合适的人才,而且供应链更是问题。一家工厂需要的配件,方圆五百公里都找不到,成本自然又增加了。
除了人才基础、供应链基础外,不可忽视的是文化的力量。
我在深圳和工厂的小老板们聊天,他们谈到自己的同乡谁谁谁,以前骑个自行车给人到处做模具、现在开着宾利,两眼放光。在中国,通过努力来让自己生活变的更好,就是一种政治正确,而这曾经不就是「美国梦」么?
其实这不仅仅是在国内,整个华人圈都有这样的传统。在全世界的中国人,开小超市、小餐馆的,都要比当地人更勤奋,而且赚到钱之后,还都会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这也是华人世界的政治正确。
以前东南亚发展不错,但是真要在里面做的好的,实际上是东南亚的华人。比如印尼等国家的首富,都是华人。而一旦华人的祖国回过神来,可想而知会有多强。
别说东南亚变成落后中国,我们看曾经所有被中国超越的国家,G7的那些国家,那个以前不强?后来,也不是说他们就真的那么差,只是因为他们遇到了一个实在跑的太快的。我们专门超越各种不服。
这这些就是客观描述,不是自大沸腾,我们最大的特点不就是在别人洋洋得意的时候苦干实干么?
现在只是开始,还会更好的。
东南亚国家从一开始就没有领先过我们,即使有那么几十年他们日子看起来过的比我们好,经济可以有钱可不代表领先。大家千万别忽略了建国后发展重工业和教育的关键一步。虽然轻工业见效快,投资小投产快,重工业又难投资又大见效又慢。但是一旦打好了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底子,那后期才有产业升级的可能。而且重工业体系其实很复杂,涉及到方方面面,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体系。打个比方,大家都发展纺织业,大家都靠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起家,东南亚国家需要进口设备,需要进口原材料,还面临着电力与基建不足的制约。我们呢,生产设备我们研究透了就能自己生产,原材料我们有化工行业的支持,而且化工行业所需的原材料和生产设备我们也能生产,我们能修建足够的电站来保证电力的供应,我们有足够的施工机械,钢铁和水泥来铺就一个完善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所以说,你看竞争起来谁更有优势呢?我们前三十年不过是在夯实重工业以及人才体系的底子,一旦夯实完成,我们开始参与全球大市场的竞争,他们不是我们的对手了。
这两天看国家三部委赞助的《世界建筑史》东南亚卷,发现里面有些错误,随便说几句。
先说古代吧。文明很简单,就那么几个起源,东南亚早期村落很早,但发展很慢,原因简单,古代人其实不怕沙漠,就怕丛林,丛林产生不了规模,一个村,发展不出文明。后来南亚文化向东,东亚文化往南,双方正面交锋,就在越南中部,这条线就是印度文化圈和儒家文化圈的分割线。这大概是公元一世纪。时间很快,转眼就千年,缅甸有蒲甘兴起、泰国有堕罗钵底兴起,柬埔寨有吴哥兴起,越南有占婆和李朝,这都是八岁小朋友都知道的内容,没什么可说的,但可能从古至今没有切身体会吧,中国学者从古代到今天,总是描述不清城邦究竟是怎样的。而城邦和广域王朝又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在东南亚这么多地区,相互间明显是隔离的,但发展中无一例外,全是城邦,只有满天繁星,没有明月高悬。连吸收了儒家文化的李朝也是。这个问题如果搞清了,其实东南亚问题就基本搞清了。
用简单话说。世界有两种基本社会形式,一种是农业科层社会,一种是商业霸权社会。这两种东南亚都有,但后一种是完全主导。也就是说,东南亚各国从古至今,因为吃饭不是大问题,所以人与人,部落与部落之间,没有往来,甚至你死我活搏命的必要。古代东南亚人打仗,不是为了攻城略地,而是为了思想意识。只有经济活动,能让他们联系到一起。这就带来一个问题,生活容易的地方,社会不容易整合,不整合就没有分工,没分工就能难进步。我的经济实力强了,我就成了区域霸主,但这个霸主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可能就是位置好而已。了解这个情况,就可以回到今天了。
东南亚国家曾领先中国,这个说法并不准确。我觉个例子大家就明白,我月薪一千,张三月薪两千,张三就领先我吗?我觉得不是。一来钱只是一方面,二来这种比较还是要比总资产,不能只比月薪。东南亚从古至今密林多,这种环境自身不产生文化,都是改造文化。第二,也是很有意思的一点,东南亚有一些是古国,例如、泰国、印尼、老挝、越南、缅甸、柬埔寨。有一些在古代没啥影响,例如,菲律宾、文莱、新加坡、马来西亚。但除开菲律宾这个特例,东南亚现在经济发展比较不错,其实多是古代没啥影响的地区。反而古代不错的,除了泰国,全发展乏力。要找原因也简单,第一是航线的改变,市场和古代不同了。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后来的国家,其实本质都是英国化的国家,所以它们的管理水平比较高。但无论你什么化,东南亚从古至今都是商业社会这点没变(没整合,只能商业)。其实东南亚人有点像中国的温州人,在全国做小商品时,他们很厉害,但到了互联网时代,有技术门槛了,就不行了。
当然,影响因素太多太多,说一万条都有,但本质就是这个。人有吃有喝的时候,就是喜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推荐一篇老文章,本尼迪克特,奇迹背后的幽灵。
这本书里面仔细分析了东南亚经济在冷战时期成长的原因,又分析了为什么这种成长不可能持续。
1.二战之后美国为了对抗苏联,在东南要地区砸了很多钱。2.日本永远失去了中国和韩国,被迫将投资方向转在东南亚。3.中国突然在世界市场消失。
而当1979年,邓小平率领十亿贫穷但训练有素的中国人重返国际市场的时候,这一切因素都不存在了。
即使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年代,这些国家也依然有不祥之兆。比如1.青年才俊,尤其是华人都在想方设法离开这里。2.稀烂的的职业教育,学校以学生不打架为最大的成就。3.重工业比例太低,服务业旅游业搞了一大堆。4.当地人总是有一种迷之自信,甚至认为自己是仅次于美国的发达国家。
其实在殖民地时代,由于种植特种经济作物,东南亚的经济发展水平可是远远高于东亚地区的。不然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的南洋华侨?还有日本的著名电影《忘乡》,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其时代背景。二战时日本人攻占菲律宾的时候,被菲律宾人优裕生活惊呆了。
本文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文章开头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从威尼斯到南美的金矿,相同的一幕不断的上演,资本来了又走了,留下零星的篝火和满地的灰烬。
此文写于1998年,作者已经于2015年去世,他是个左派,康奈尔大学荣休教授。
他的老师因左派言论被美国政府监视居住。1956年,英法入侵苏伊士运河,有一群伦敦上流社会的学生殴打一个批评英法的印度人,他因仗义直言也被殴打,殴打结束这些英国学生列队唱起了英国国歌《天佑吾王》。1963年,印尼人暴动烧毁了英国领事馆,他当时以一个“爱尔兰人”的幸灾乐祸在旁边旁观,直到有当地人提醒他“无需惊慌”,才发现自己身处危险之中。
1967年他完成博士论文《革命时期的爪哇》,随后被苏加托驱逐出境。十几年之后才得以重返印尼。
2015年,尽管在学界著作等身,老人还是在对他的新祖国的巨大担忧中死于印尼的东部城市玛琅。
评论区里有句话说的非常好,一个国家不投资重工业,就只能在资本来的时候繁花一片,资本走的时候宛若烟花。
我们去看烟火好吗?
去看那繁花之中如何再生繁花,
梦境之上如何再现梦境,
让我们并肩走过荒凉的河岸,
仰望夜空,
生命的狂喜与刺痛,
都在这倾刻,
宛如烟火。
我们学习历史,无非是为了钻研为什么有的国家可以后来居上,有的国家又为什么盛极而衰,这才是历史最有趣味的地方。
与中国相比,无障碍市场潜力小了,任何像样的创新,沉淀成本都不容易消化。
“一美元市场”的说法,是戴维·洛克菲勒提出来的,貌似诱人但初期奏效不大,他还一度被人嘲笑,题外话是他与毛主席会见时,聊到过中东石油危机与美元黄金脱钩,老人家确实是尊神啊,把中美关系的脉搏掐得一清二楚。
说回一美元市场,绊脚石是抚养成本,当时的中国太穷了,吃饭都是问题,哪里买得起任何像样的商品,结婚几大件就是个证明,等到80后成年,中国迈过了抚养门槛后,这个市场潜力就好比地平线的阅兵方阵一样,渐渐地渐渐地吹枯拉朽而来了,哪里还有东南亚呢?
东南亚大量国家的抚育成本门槛一直跃不过去,跃过去了,也无法与中国市场规模相比,China Shade就是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