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产阶级家庭子女如何继续保持优势并超越父辈的财富积累? 第2页

        

user avatar   samzhu-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告诉大家一个秘密:

成年人在社会上混,想要混得好,必须拥有重量级的头衔

一个人社会成就的高低,其实主要取决于title的数量和含金量。

中产阶级想积累财富,实现阶层越升,首先应该问自己一个问题:

大学是怎么教人怎么做生意,发财,出人头地的地方吗?如果是,那么学校里应该开设“创业系”、“董事长系”、“拉投资系”,可惜没有。

这说明,学校并不是真的要培养你成为精英,而只是将你流水线般地培养成一个打工仔,一枚螺丝钉,一个将来能够满足社会生产需要的人而已。

看看那些大学里培养的职业,什么老师,会计师,工程师,没有一个是掌握生产资料的,也没有一个能在可见的未来为你带来重量级的社会头衔。

一个残酷的真相就是:当你决定成为小白领的那一刻,你就已经正在向成为“普通人”大踏步前进了,而“普通人”虽然是可爱的人,但往往意味着社会意义上的“平庸“。

不信你去看看全世界的精英,那些上流社会的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这些所谓的成功人士,里面有一个是靠“白领”头衔成名成家的吗 ?我敢说一个都没有。

大家必须理解一点:

社会是不在乎你的个人成就的高低的。因为在国家看来,这无非就是民众内部排名的先后区别,仅此而已。

数据显示,在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过去二十年里,顶层1%富人的平均收入增长超过30%,而底层50%穷人的收入增长是触目惊心的0。

由此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生活,除了一小部分富人之外,大部分人都过不上好日子。

中国的社会贫富差距也不小,国内各行各业也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生存压力,当然,这背后的原因极其复杂,不便赘述。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是,这年头,连菜市场卖菜的大妈都知道,计算机和金融是大学生为数不多的可选范围内的好专业。

这意味着专业领域内的信息不对称已经不复存在,说明好专业的准入门槛越来越高,在可见的未来,这些行业的竞争压力和内卷化程度随着新劳动力的涌入只会与日俱增,绝无减小的可能。

因此,要想在社会上立足,闯出一番天地,过上经济富足的生活,甚至实现财务自由,我们必须远离这些竞争激烈的非最优选项,必须按照经济学原理所说的那样去做,必须清醒认识到:“稀缺产生价值”。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另辟蹊径,一边放弃内卷化程度高的领域,一边找到一个赛道开阔的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如此我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才有可能实现闷声发大财的希望。

在我看来,国内的城市中产阶级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因为相较于底层,中产们的最大优势就是掌握一笔数额不小(几十-几百万不等)的可支配资金,可惜在过去,这些宝贵的资本很多时候都浪费在所谓的“教育投资”上,人们辛苦赚取的金钱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这实在是非常可惜。

我给大家做两个关键的方向性建议:

第一,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可以,但是最好把钱花在市场化程度高、商业发达的领域上。最典型的例子,唱、跳、rap、篮球(足球更好),这些项目都有各自对应的职业:歌手,偶像,rapper,运动员,可以说培养方向是相当清晰,明确,可复制的。

另一方面,这些项目的竞争或许激烈,但绝对没有达到读书那种万里挑一的程度,因为这些东西本身就自带天赋和资金门槛

这意味着相当一部分人无法参与竞争。换句话说,如果孩子天赋出众,同时家里的资金支持又到位,那么在圈内不说顶尖,混个二三线还是轻轻松松的。

再说的功利一点,唱、跳、rap、篮球,随便一个领域,只要混到前1%,实现财务自由是分分钟的事情,而且关键是有名有钱,社会地位不低;

反过来说,你读书读到前0.1%,最多也就上个清华北大,毕业照样996,其中的差距,还请自行体会。

第二,培养孩子的商业能力,在他们心中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引导孩子从小开始赚钱、做小生意。这也不是我口说无凭的——

坎普拉德(宜家创始人)5岁卖火柴,巴菲特6岁兜售口香糖,马斯克11岁编写出赚钱的游戏软件,库班(达拉斯小牛老板)12岁靠卖垃圾袋大赚一笔。

虽然这些大佬的童年商业历程或多或少有夸张的成分,但不可否认在做生意这件事情上,我们确实应该从小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目的也很简单:

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培养小孩的财商,商业嗅觉,和行动力。如果培养得当,不但能让孩子对金钱有基本的概念,理解赚钱的不容易,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因材施教完全是事半功倍,为孩子将来做大生意,自主创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记住一句话:创业绝对不是一蹴而就,一拍脑袋灵感迸发的结果,而是一个长期积累,刻意培养商业能力的自然而然的产物。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很可惜,至少以我观察到的情况来看,目前只有极小一部分中国父母会有刻意培养孩子商业能力的想法,至于心甘情愿拿钱出来支持孩子做小生意,鼓励低成本创业的就更少了。

注:

很多人没看懂文章的核心意思。我说的是中产应该采取偏激进的生存策略,因为有小额资本兜底——

你完全可以让孩子一边读书,一边把他送去搞唱,跳,rap,足球,就算玩不出来也没事(20出头),只要有钱,立刻送孩子出国,弄个学费便宜的美国一两百名的州立大学保底,仍然可以回归普通人“读书—找工作—白领路线”。

换句话说,只要中产掌握一定资金,那么试错成本几乎就无限趋近于零;万一成功了,那孩子就直接财务自由了。到了那时候,就算非要给孩子弄个文凭,操作起来那也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精华回答


user avatar   Yefeng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答案——找到并进入一个“增长的系统”!

题主问的是二代中产如何稳住阶级地位,并向上突破?

那就得先搞清楚,大家起点(出身、教育)差不多的情况下,为什么有的人越过越好,有的人越混越差。

肯定有人说:“ 能力差异呗。”

我这些年接触过的学生和家庭没有一万也有八千,确实有不少极聪明的孩子,也知道有些人存在天生缺陷,但绝大部分都处于中间那块,是智商、颜值、健康都相差无几的普通人。

高中的数学知识告诉我们,这叫正态分布


但是社会财富可不这样分的,二八定律无处不在。

实际上,从美国的情况看,20%的富人占有的社会财富是全部而不只是80%,因为有相当一部分人的财富是负的(负债)。

总之,社会财富分布呈现出的格局是“赢者通吃”和“马太效应”——少数人占据大部分财富,这叫“幂律分布”。

你看,能力素质是正态分布,而财富水平却是幂律分布,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能力强不强,素质高不高,并不是影响他财富积累的关键因素。

那么什么是最关键因素?

出身条件、守法与否、制度公平……确实很关键,就是聊起来容易窒息,为了身心健康,暂时不聊。

这道题得聊聊那些能影响到个人财富积累,又不会被平台删稿的东西。

我追踪过很多学生的成长轨迹,讲两个小故事:

学生W,毕业于湖北某末流二本 在小律所做了三年助理,觉得太窒息奋力考研进了清华深圳研究院攻读法硕 又工作了两年,其间准备托福考试,最后考到了112的高分,口语29。 再之后去了哥伦比亚大学读LLM……

她现在拿到的offer,薪酬是她第一份工作时的26倍。更令我感慨的是,她的人生已经有了足够高的安全垫和越来越宽的护城河,而这两样是当代年轻人最感缺乏的。

学生J,全国top3县城最好的高中毕业,高考成绩将将够到北大 她选择去港科修读最喜欢的数学,成绩出色,拿到了顶格奖学金 大二结束时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文理学院,成绩排名第一(拿了应届生的最高荣誉) 可以去华尔街上班,但选择继续读CS的硕 之后申了MIT的博+表现优异并获得了Rhodes Scholarships(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奖项之一)……

不难猜测和她们同一起点出发的其他小朋友在“ ” 的位置会做出何种选择,也大致能料到W和J的同学此刻的人生所处的位置。

所以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无数个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就像我们小时候玩过的一款游戏,一颗颗小球滚下来,碰到一根根柱子,然后滚向不同的方向,落到不同的位置……

于是今天要聊的话题就出来了——选择的不同,造成了财富积累结果的不同。

J同学有时候也会自卑,觉得自己的天赋太过平庸。

第一次听她这么说,我也是“切”的一声,这也太凡尔赛了,母语非英语的国际生能在人才济济的哥大文理学院拿到最高GPA,怎么可能天赋平庸?

后来想明白了,J越往高处走,其周围所见到的就越是天才。而她只是把能做好的,尽力做到了完美。

W今年30岁,我问她:“如果你当年没有走出那间小律所,没有考研到清华,之后也没有考托出国,那么30岁的你会是怎样的光景呢?”

她说:“我从小就不算什么学霸,走到哪里都是吊车尾的状态,唯一积极的,是我自己很清楚这个状况,所以我一直努力着让自己吊上一辆快车的车尾。如果没有去追逐这些快车,不敢想象,我的人生会有多慢。”

所以有些人并不是天赋异禀,也不是更努力更勤奋,他们只是懂得把自己放入上升的通道和系统,结果就慢慢把相同水平的人甩开……

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选择更湿的雪和更长的坡。

选择的差异,来源于哪里?或者说该如何去做选择呢?

经济学所讲的权衡取舍,其实就是“选择”,而选择最大的成本是“机会”。

那么首先你就要知道,你有哪些机会,或者说,你有哪些选项。

现在的主流的说法叫认知,被说烂的一句话是“你无法赚到你认知以外的钱”。

有一次我在商场等朋友,一个小男生到处推销“小白瓶”,就是那种往鞋上一喷,擦一擦,就可以去污渍的小瓶子。

他非常卖力,讲解也很清晰,可是人们或是行色匆匆或是正在谈事,他的收获除了冷漠就是拒绝……但他始终重新挂上微笑,迎向下一个人。

其实这个世界上,很多工作的辛劳程度是差不多的,但收入却千差万别。

比如推销“小白瓶”,他所付出的口水和低姿态,他说服别人时的努力,所遭遇白眼和挫折感……一点都不比其他工作少,也并不比卖基金、卖汽车、卖房子更容易,但收入却差得太远。

原因是什么?

因为卖汽车是高价值的事情,而卖小白瓶,则是低价值!

这是我想跟各位分享的第一个道理: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选择做高价值的工作

肯定有人会嘀咕:“这还不容易?就选择收入高的工作呗……”

当明星和网红收入很高,也没啥门槛,但你能去么?

为什么不能去?

因为这涉及到可行性的问题,谁都想一夜爆红继而一夜暴富,问题是爆红的几率太低了。

真正的高手,都懂得用概率思维来做选择。

懂德州扑克的人都知道,这款游戏不光是“赌运气”,更多的是在训练我们使用“概率思维”——判断概率,识别价值,决定下注。

简单说就是对高概率又高价值的事情下重注。

一把牌,如果你运气爆棚,抓到的牌面是天王同花顺,那你赢的概率就是100%,要是底池里的筹码多到吓人,你应该怎么做?

All in?

还不够,还要加杠杆,能加多少就加多少。

如果概率低呢?比如你的赢面只有20%,你该怎么做?

很简单——减少下注或者不下注。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成为明星和网红,是比被雷劈的概率还小的事件,根本不值得下重注。

有人不服,说只要有梦想,只要再勤奋点,再努力点,再坚持坚持,就一定能成功。

这鸡汤简直有毒,让我一瓢水泼醒你。

勤奋和努力对于“赌运气”这种“低概率”事件来说毫无意义,大家想想赌场到底赚的是什么钱?

不是出千,也不是偶尔一两次让赌徒输个精光,而是在确定赢面相对赌徒较大的情况下,让赌徒“坚持赌”

假设赌场赢的概率是51%,赌徒赢的概率是49%,只要玩的次数足够多,累积下来,赌场一定是赚的,而赌徒一定是亏的。

这个逻辑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场景,韩国的李昌镐16岁就夺得了世界冠军,巅峰时期能横扫中日韩,号称 “石佛”。李昌镐最大的特点就是从不追求“妙手”,每手棋只求51%的胜率,称为“半目胜”。通常,一局棋共有200-300手,即使每手棋只有51%的胜率,但只要经过一百多手,他便能锁定胜局。

这个道理告诉我们,对于“低概率”、“赌运气” 之类的事情,小试一下没问题,但你越是勤奋地往里投入,就输得越惨。

除了价值和概率,找到自己的相对优势也很关键。经济学里有一个著名的贸易理论叫比较优势原理,意思是一个国家应该去生产并出口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

这个理论套用在个人身上,要更复杂一些,因为人是有情绪的,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正反馈,才能进入积极循环。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才更要找到自己的相对优势,并发挥出来。盖洛普的优势原理认为,与那些不能发挥优势的人相比,有机会每天都做擅长之事的人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可能性要高出5倍

所以这个积极循环就是:擅长做→ 结果优→ 正反馈→ 更加投入→ 更加精进→ 更加擅长……

以上,当你在陷入选择的烦恼时,比如读书该选择什么专业,毕业了该做什么工作,该不该出国留学,要不要辞职创业……你或许应该回头再看看这篇文章,因为这里有关于选择的方法论,即找到那些高价值+高概率+高优势的事情。

我仿佛听到有人嘀咕:“我上哪去找高概率+高价值的事情呢?我也不知道我的优势在哪呀?”

对于这种问题,除非提问者貌若天仙,或者用钱砸我了,否则我一定回:“吃饭会不会呀?是不是还要人喂?”

首先,一个人的最优选择只可能出现在他可以触及且有机会参与的赛道里——它不可能进入一个他见都没见过的领域。

现在不是人人都会说“你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么?”

这就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认知从哪儿来?

认知水平高低取决于大脑对某件事或某个领域所掌握的信息量的大小,请记住,小人物之小,在于格局之小,眼界之小,看不请自己有多少选项,或者压根认识不到,自己可以选

所以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去选择高价值+高概率的事怎么办?

首先要做的就是积极向外探索去搜集信息,坐着不动,信息是不可能会主动找到你的,去翻书,去问人……哪一样,都是在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

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相对优势,就要学会向内探索,而这个过程一定伴随着试错。

曾经有学生向我夸耀说他数理能力很强。

我就问他:“对自己优势的判断是怎么得来的?和北大数学的人比还很强吗?还是说你轻松地学一学,就能得第一,一直学就一直得第一?”

是否是优势,要看怎么比,还要看跟谁比,要知道价值越高的领域,竞争就越激烈。

另外,优势不是靠自信就可以确定的,而是在赛场上一次次逼出来的,比如有些同学喜欢唱歌也觉得自己有优势,那么去《超级女声》比比看呢?

现在这社会真的越来越卷,不管是升学求职还是苟延残喘,难度都越来越大,特别是年轻人,焦虑到了新高度,考研、考公、找工作、留学……每一条路都走得异常艰辛。

越是卷,就越不能盲目地努力,因为内卷的性质(高投入低回报)决定着拼体力拼消耗没有意义。先冷静下来,找到值得拼也有优势去拼的方向,才是最重要的事。

不管是向外探索,寻找高价值和高概率,还是向内探索,寻找高优势,都需要你积极行动起来,去搜集信息,去试错,去不断成长。坐着在那空想,只会越想越焦虑。

诺兰的新片《信条》一度让“熵增”这个概念大火,大V“九边”也曾借用“熵增”告诉大家,为什么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熵增是宇宙规律,也就是说你越来越笨是必然趋势,所以你必须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对抗熵增。

其实这个道理不用讲得那么玄乎。

因为工业化社会的发展原则是效用为王,任何一项工作,最后都难逃标准化、精细化、原子化的发展宿命,因为资本主义所追求的就是不断提高生产要素的可替代性,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35岁危机之所以流行开来,一方面是因为中年人的体力下降,而家庭事务对精力的消耗逐渐上升;另一方面是因为流程化、标准化的生产过程不再需要经验丰富的人,只需要体力充沛的人。

马克思说过,终生从事重复操作的人……是没有机会运用自己的智力的,动作会变得熟练而机械,智识也会变得麻木……

我曾经在解读《乡土中国》这本书时,谈过“文字下乡”这个话题——为什么在农村推行文字很难?为什么农村地区文盲多?

这和古代农民的生产方式有很大关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千年不变的劳动节律使得经验传承通过口头表达即可完成,农民只需要循着前辈的经验劳作,文字在简单重复的机械性生产活动中没有必要,自然也没有阅读和思考的空间。

也就是说,社会化的生产体系,有把人异化成“零件”的趋势,而“零件”是注定没有思考能力的。

工业化时代的游戏规则就是如此残酷,如果打工人不能持续在职业生涯发展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降低可替代性,就一定会被替代掉,不是被成本更低的新生代劳动力替代,就是被低成本的机器替代……

为了对抗这种趋势,必须要找到向上的通道和增长的系统。

所以我主张用设计思维看待人生,而不是“随缘心态”。

人生总的来说是均值回归的,缺乏规划和远见的人难免会在未来碰到“35岁失业”和“中年危机”这样的难题。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向上的通道和增长的系统呢?

首先,你得学会理解时代的趋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人类历史进程来看,行业的发展必然遵循由低级的自然资源开采人工劳动输出逐渐向规模经济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发展。

什么叫顺势而为?就是顺着时代的发展趋势才能有所作为——发展中的或者待发展的行业增长更快,而增长快就意味着机会更多,回报大……

其次,不妨再往前看看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内容,我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从身边可选的事物出发,积极向外探索追寻高价值和高概率,向内探索找高优势。

如果你想把它变成可以推动自己成长的增长系统,就要持续不断地这么做,不停地找到并选择高价值、高概率、高优势的事情

我是 @叶泊枫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八个字:传承家教,等待机会。(有空再来详细讲.........这句话跟有空请你吃饭没啥两样)

====

想了下,还是提升学历教育比较重要。“传承家教,等待机会”都是被动的,只有提高学历才是主动的。

而且!我建议你去留学,开拓眼界,而不是被国内的985一叶障目。国内关于发达国家的传闻,很多都是编的。写网文的也许只是去旅游过,并没有在那些国家真正生活过。

教育是夺不走的。欧洲人妒忌犹太人,也不是从希特勒开始的,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就是赤裸裸的排犹。但是犹太人为啥没被灭,还很多大商人、大科学家?因为在教养之外,他们还注重学科知识教育。

在当前形势下,35岁以上,在国内招聘者(包括外资的中国HR)眼里,就应该退休了。但是如果你能接触到外国招聘者,并且拥有外国文凭,那么,你还能多活十几年。(外国职场不是没有年龄歧视,但是不会歧视到35岁这么低。)

你说的“超越”,是翻天覆地吗?耐心!你的父亲能把你托到多高,你又能把你的孩子托到多高,这才是“保持”和“超越”。累代应该持续的流程是:积累钞票 --> 积累学历 -->积累房产-->卖房移民。不是说一代做一件事,而是每一代都努力多做一点,哪怕做半件。为啥最后要移民?承包果园、鱼塘,被哄抢,还不了了之,知道吗?全人类都会妒忌(旧约第十诫)。但当你成功时,最大的威胁还是不健全的法制。


user avatar   han-dong-r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想保持的人,多半保持不住。

人活着便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任何不愿子女“再那么辛苦”的想法,都只会害了自己的子女——当然我们要感谢这种普遍存在的想法,因为这种想法为那些真正努力的人腾出了上升的空间。

所以,要想保持所谓的中产地位,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努力、不断奋斗,否则不论是社会还是其他人,都不会希望不做社会贡献的人坐享他人的劳动和努力成果。


user avatar   Grouponsnousetdema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方法很简单:

在小学时教孩子粗读《共产党宣言》。

在中学时教孩子读懂《毛泽东选集》。

在大学时教孩子读通基本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如果真的能做到以上三点,那么你会发现你的孩子在22岁后已经具备了以下六个重要素养:

(1)拥有远大的个人和社会理想。

(2)具备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精神。

(3)勇于直面和挑战困难。

(4)拥有拒绝屈服于权势和金钱的理性和脊梁

(5)对资本和权力的力量和限制有基于批判性思维的清醒认识。

(6)厌弃和鄙夷资本制造的幻像和泡沫,很难沉迷其中。

对具备以上六点的人而言,他们所拥有的精神财富,足以挑战和超越资本的牢笼;他们对社会地位的认知,已超出资本主义社会规则的极限。这样的下一代,要超越被金钱的欲望所诱导,被虚荣的泡沫所迷惑的“中产”父辈们,不是再轻易不过的事吗?

想要“仅得其中”,就要“取法其上”,想要“仅得其上”,就要“降维打击”,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user avatar   li-xiang-1-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买入比特币。


user avatar   veritat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就是这么教,这么练的啊。


user avatar   ji-xu-zhe-z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稍微多说两句。

其实华人在海外,尤其是欧美社会遇到的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意识不到种族的重要性。近代以前,中国基本都是处于一个“国家=天下”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很多中国人在面对近现代以威斯特法伦体系为基准形成的“民族国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概念,因而在欧美,尤其是在北美(USA/Canada)这种移民国家里生活的时候政治上十分受挫。

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一个人在美国的社会认定更多地来自于一个人的种族(race)而非阶级(class).以我们最关心的教育为例:大学录取会很大程度上根据你的种族来决定录取标准,而不是社会阶层,更不是政治倾向。不管家境如何,只要你是亚裔,那么你就有大概率碰到录取标准的歧视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任何一个有智商的人都能够看出来:在美国这个大背景下,在争取自身(个人/族群)权益的过程中,种族的优先级是排在最前面的,其次才是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在填表的时候,不会让你选你是conservative还是liberal,只会让你选你是“white",“Asian”还是“Hispanic”. 而事实上,只要一个族群能够意识到美国社会种族优先的前提下,内部的政治光谱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优势,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犹太人。

犹太人在美国有多成功想必不用多说。但是犹太人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左翼或者右翼,而是通过在不同政治光谱上的发展,成功的让自己的种族在美国取得优势。说右翼,犹太人里面的一大票银行家企业家大家也有所耳闻;说左翼,犹太人中的囧叔,主持界传奇larry king,喜欢谈笑风生的华莱士等等都是业界传奇。这样他们右手掌控了经济和政治力量,左手掌控了舆论和传媒的力量,最终让族群取得成功。可见,以族群利益为先,则族内各个政见派系均受益;以政见利益为先,则族群分崩离析。

反观以叫兽为首的旧华“精英社会活动家“是怎么做的呢?不仅不去积极组织和联络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政治基本盘(一个越来越壮大的华人群体),反而主动地去做出例如:损害自己族群的利益以换取一小撮外部政治利益(SCA5),试图不断的分裂族群内部力量(亚裔内部细分法案)等等赤裸裸乃至荒唐可笑的背叛种族利益的行为。这种叫兽,如果不是脑子进了水,那就只能是因为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实在太差,吃枣药丸


----------------------------


断脊之犬,狺狺狂吠。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我特别震惊,不单单是文章内容,更重要的作者身份:美国百人会会长及首个法学院院长?这样的人竟然说出如此粗鄙之语?不过回想一下,这倒是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

作为一个在美国各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种族,作为一个平均收入和学历都远超平均线的种族,作为一个贡献了马友友,关颖珊,刘玉玲等杰出人才的种族,为什么美国华人的政治地位如此的低下?为什么华人的权益总是受到系统性的侵害和歧视?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华人,尤其是旧华人及其后代的自我认同和民族荣誉感低到令人发指?现在看来,这些旧华人中的“精英”“社会活动家”政治水准低到不堪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其实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明白,各个族群之间有竞争,有合作,也有斗争。但得到尊敬的条件只有一个:拥有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是经济力量,可以是知识力量,当然也可以是政治力量。所以这次大选华人主动出击,参与助选的行为我是非常认同的: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一条队,而是展现能够左右选战结果的政治力量,这才是华人赖以发展的基础。相反,任何一种任凭意识形态洗脑而站队的行为都是政治水准低下的弱智行径。

其实稍微看了看叫兽的个人经历,未免有些可怜他。作为一个数次试图否认和摆脱自己华人身份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习得性无助”十有八九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在中国崛起,新华人一步步向前的大背景下,他就像一头曾经被锁链拴住的幼象,完全没有意识到力量的对比总是会转化的,而华人政治家真正的基本盘只有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旧华人的社会认知,一种貌似平等实则歧视的社会认知,只会进一步地被抛弃,最终由新华人引领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旧华人畏畏缩缩的活了一百多年,却连美国这个国家的一点基本精神都没有学到,而这些分明写的很清楚: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毕竟,大清都亡了,也请你们这些遗老遗少们滚回历史的尘埃里吧。 -------------------

原答案

这个所谓教授才真是把“歧视”二字阐释的淋漓尽致。


user avatar   alex-c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美国领事馆这个周末必须加班。


user avatar   lancel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商场运营方的本质是物业公司,

想各种办法吸引人流过来,接着招商,目的是收取租金,然后涨租金。



所以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来福士想要吸引的大批顾客群体,他们是不是在意棒棒入内。

如果他们其实希望棒棒不入内,那么来福士不过是个手套防火墙而已,抵挡了来自网络和外界的骂名。

如果他们反对禁止棒棒不入内,那么就算没有这个报道一段时间后来福士自己也会被用脚投票的顾客教做人。

商场是否以为棒棒影响了形象不重要,最终用户怎么想的才重要,想想谁掏钱?



所以,到底是顾客有这样的需求而商场才这么去干?还是商场自以为是的猜测了顾客的需求呢?这只有顾客自己知道了。





        

相关话题

  中国人在本土有没有搞种族歧视 如何应对犹太财团对华实施凯乐其计划? 
  如何看待2021年股市大跌,是否已经引发股灾进入熊市? 
  工商银行净值理财产品最近出现大面积亏损状态,大家有买过的吗? 
  穷人突然有钱后能挥霍到什么程度? 
  如何看待哈尔滨百年老字号秋林集团退市?其董事长失联,3 年巨亏 50 多亿,为何会发展到这一步? 
  你见过银行里最刚的员工是怎么样的,下场如何? 
  好像把孩子养成了空心人怎么办? 
  大人为什么总是喜欢无谓的争吵? 
  如何和我苛刻的妈妈交往?我妈说我朋友的赞美都是假的,她对我苛刻是为了让我变得更好? 
  每月有新增存款1000如何在一年内赚10万存款(不包括日常开销且看问题描述)? 

前一个讨论
怎么看待严肃小说家讲故事的技巧普遍比通俗小说家差多了的说法?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商鞅的《商君书》之驭民五术: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