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太爷爷和太奶奶带着三个孩子用一根扁担挑了全部身家来到了现在的老家-肥东县店埠镇边的一个小村庄。
随后的15年时间里从打短工开始,到打长工做佃户,最后购买土地。到1949年解放时,太爷爷已经拥有28亩水田,雇佣了长工。事实上当时太爷爷还积累了相当可观的银元,用爷爷的话说就是还可以再买几十亩水田。这其中要不是抗战打了八年,太爷爷财富积累的速度还能更快一些。
太爷爷积累财富的手段主要是打一些技术性零工(自学成才的木匠和瓦匠)。极度的勤劳节俭,结余的钱全部用来买田,而且买的是不好的冲田(河流边易受洪水冲击的田地),通过水利改良成为稳产的中等水田。利用田地在河边的便利,在河边修建大型罾网(采用双滑轮人力驱动,渔网覆盖水面面积接近一亩)在劳作间隙进行捕鱼。
民国时期的农民,可以从极度贫穷在一代人的时间里靠正当手段翻身成地主,但是需要非常的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中国农民吃苦耐劳的多,但是聪明的就很少了,受限于极度的贫困状态,农民的眼光往往只能聚集于眼前的温饱,而不能从长远进行打算。而且就算有了眼光,也难以有才智去进行。从农民翻身成地主是非常非常难的,绝对比现在靠高考近top2难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