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相同点在于都善于组织骑兵突击、调度战术预备队,都懂得在战略上调动和牵制敌人,都善于擅长指挥伏击和中小规模骑兵冲突,熟悉攻坚战术,都重视后勤和情报工作。
不同点在于朱老四在力量投送上,相比李二更加青睐于“有限投入”。如果让朱老四来指挥征高句丽之战,朱老四可能不会像李二那样直接把战略目标定为屠光高句丽整条边境防线。而是会用外交攻势和海军陆战队在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逐渐获取立足点,并在极端环境下对高句丽打几次歼灭战,随后再考虑全面出击攻破高句丽的防线。相比李二灭高句丽时不保留战略预备队,把主力部队全部集中于李世民、李勣、李道宗一路进行横扫的打法,朱老四显然更青睐在保留大规模战略预备队的前提下发起的客场进攻。
李二的战略也确实快成功了,只是最后唐军拉了胯,导致安市城被攻克的时间拖后。然后辽东早寒,唐军被迫撤军,没有完成屠光高句丽部署在边境线的所有军事要塞,并继续向前挺近以歼灭高句丽更多战略预备队的预期目的。
李二比起朱老四更依赖于一个完善的,在战场上总有一点强于对方的军事体系。李二经常能够在战争中发现己方在重骑兵、重步兵、水军、工程技术等条件上对敌方的优势,并巧妙地利用这些优势来赢下战争。朱棣则打造了全球第一支大编制的火器部队并为其制订战术,且在第一次北征蒙古的过程中就高级军官质量的下降及时调整自己的指挥风格。两人都是善于打造军事体系的宗师。
朱棣在作战全面性上胜于李世民一筹,有指挥两栖登陆战、山地战的经历。且其指挥的精彩野战数量多于李世民。
相同点:都经过政权初期的内部淘汰自我优化程序上位;年轻时都带过兵,是军事家;都执政二十年,取得了一定区域的霸权;都是雄主大帝
不同点:1.隋唐有北朝民族大融合的背景,这是最大的不同,看待一个历史人物切忌脱离历史背景
汉人贵族、诸胡夷酋交融混杂数百年,使得李世民虽然是汉人,也有以汉为核心的中华认同,对诸胡的熟悉程度与接受程度极强,大胆任用胡人,吸纳大量胡人进入帝国统治体系;元朝灭宋实际是亡中国,虽然元朝开启了汉化并成为异质化中国,朱元璋也多次在文书、公共场合表达对元朝统治的肯定,朱棣却一心想抹除蒙古社会认同,体现在他从未吸纳大批蒙古人进入帝国高层。
2.李世民是世代与国同戚的高级贵族出身, 并在开国战争中作出卓越贡献,朱棣没有显赫的家学渊源,且未在开国战争中大放异彩
3.两人战术风格的不同
朱棣熟捻大开大合的骑兵迂回侧击背击,精通高机动穿插透阵,经常脱离后方补给线迂回到敌军薄弱侧翼施以猛烈打击,这一点在靖难战争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典型战例白沟河之战、郑村坝之战,还会突袭敌方补给线,比如最后一年的千里大穿插中偷袭平安所部护粮队,奠定了尽败南军骨干的基础,正面野战则稍逊一筹,但有次子朱高煦补上这一小小的缺口
李世民无论是青壮年还是中老年时期,都倾向于慎重的打法,他通常会占据有利地形,设置伏兵,忍耐等待时机后以高机动破敌军,而且往往打穿一条防线,不会轻易暴露己方补给线,这一点体现在虎牢关、柏壁、安市城,总体上追求稳妥,不打无准备之仗
嗅觉灵敏,在渭水之盟洞悉东突厥汗国的外强中干,几年后就出兵灭东突厥,朱棣在晚年并未看出阿鲁台入侵兴和卫仅仅是色厉内荏,在阿鲁台不交战就匆匆遁走之时,还以为是又一次诱敌深入,于是不听从张辅建议分散小股精锐骑兵加速追逐,未竟全功
4.攻伐方向、范围不同。
李世民向西北开拓,取得漠北漠南的宗主权,为李治获取天下陆权作深厚铺垫,东北方面主要在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战场作战,
朱棣取得亚太-印度洋海权,虽然向北一度征伐到斡难河以北,兵锋深入超过朱元璋时期,也超过了李世民,但和其父一样皆未征服蒙古诸部,东北方向一度打到了东北三大平原中的松嫩平原,同样超过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