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世界历史上有哪些经典的名将对决? 第1页

  

user avatar   ning-nan-zuo-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洪武五年那次北伐。

东路:李文忠vs蛮子、哈剌章

中路:徐达、汤和、蓝玉、廖永忠vs王保保、贺宗哲

西路:冯胜、傅友德vs朵儿只班、锁纳儿加


明朝这边除了早逝的常遇春,以及平定辰沅抽不开身的邓愈,其他能打的基本到齐。

北元那边除了梁王在云南过不去,纳哈出不动如山之外,其他能打不能打的全部到齐。


user avatar   mu-rong-chen-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北方战争,俄国彼得大帝和瑞典国王卡尔十二的名将对决,决定了此后数百年的东欧历史。

俄罗斯帝国(1547-1917)延绵三百多年,曾是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国家,最鼎盛疆域高达2300万平方公里,位居欧洲乃至世界列强二百余年。历任沙皇不断发动战争扩张,也曾遭遇过很多危机时刻,如称霸欧洲的法国皇帝拿破仑挥师五十万大军入侵其本土,攻占莫斯科城;如当世第一、第二强国组成英法联军,将几十万俄军困于克里米亚,逼得沙皇尼古拉一世服毒自杀。

然而,这些其实都谈不上俄国最危险的时刻。曾经有一位风华绝代的北欧战神,将缔造帝国的最伟大沙皇彼得大帝逼入绝境,差点就要服毒自杀,只差几天便能成功扼杀俄罗斯帝国于摇篮。他就是彼得大帝(1672-1725)生平最大劲敌,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Charles XII,又译作查理十二世)

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

卡尔十二世(1682—1718),他的祖父卡尔十世是欧洲近代陆军之父、瑞典史上最伟大国王古斯塔夫II世的外甥,从堂妹克里斯蒂娜女王手中接过王位。再经他的父亲卡尔十一世,将王位传至他手中。

卡尔十二继位时年仅15岁,野心勃勃力图扩张的俄国沙皇彼得一世,纠合丹麦、波兰、萨克森三方,组成北方同盟,意图瓜分瑞典国土。年少的卡尔十二毫无畏惧,沉着应战,采用各个击破战略,依次打击对手,开启了“大北方战争”。三年后,卡尔十二率军突袭西兰,兵临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三个月即迫使丹麦签下城下之盟,退出战争。

随后卡尔十二立刻率军八千回援纳尔瓦要塞,在暴风雪中迎战彼得一世率领的四万俄军,先经过2小时猛烈炮击,然后突破俄军阵地,发起总攻。俄军被一分为二,难以抵御,全线溃退,阵亡约8000人,剩下数万人被迫成建制投降并被解除武装,大量俄国贵族和高层将领做了俘虏,而瑞典军损失仅3000人。纳尔瓦战役震惊欧洲,年仅十八岁的卡尔十二被广泛认可为足以继承古斯塔夫事业的天才战将,比他年长十岁的彼得一世则因在战争进程中丢盔弃甲、逃之夭夭成了国际笑柄。

俄罗斯帝国沙皇,俄国之父:彼得一世

在那之后,卡尔十二转战波兰和萨克森境内,19岁在里加战役中大败波兰军,杜那蒙德之战击溃萨克森和俄国联军三万人;20岁攻克波兰首都华沙,接着在克里索之战击溃了萨波联军,三周后攻克东欧第一名城克拉科夫;21岁在普乌图斯克再度击败萨克森军,迫使波兰贵族会议废黜萨克森国王奥古斯特II世的波兰王位,改派自己亲信斯坦尼斯瓦夫为波兰国王;23岁在东波兰击退俄军奥格维部,尽得其重炮和辎重;24岁迫使奥古斯特II世无条件投降,萨克森亦降伏于瑞典。

在长达五年的波兰转战中,几乎每次战役卡尔十二世都是面对两倍甚至三倍的敌人,却屡战屡胜,一人一军转战敌后,击垮三国同盟,令波兰、萨克森两大劲敌臣服,最后仅剩下俄国一个对手。

公元1706年,瑞典疆域

26岁时,卡尔十二世率领瑞典军5万,在严冬远征俄国,初战得胜,取得霍沃夫岑大捷;但在深入乌克兰腹地之后,遭到俄军坚壁清野,因此后勤短缺,严寒交迫,减员近半,火炮和火药也所剩无几。

虽然卡尔十二世继续发挥他的军事天才,如他只用四百人在克罗斯罗库兹克之战击溃俄军七千人,在奥波赞那亚之战用三百人击败了俄军五千人,但终于在决定性的波尔塔瓦战役中,参战的一万二千五百瑞典军,面对彼得一世率领的八万俄军寡不敌众,而卡尔十二世自己又在战前足部意外负伤,不能有效指挥,瑞典军死伤3000人,被俘2800人,卡尔十二世仅率千余骑兵渡过了第聂伯河,退往土耳其;而剩余一万二千瑞典军南下受阻,被迫有条件投降。奥古斯特II世也趁机夺回波兰王位,继续与俄国结盟。

在俄罗斯严冬遭遇人生最大挫败,一战几乎输光所有,然而卡尔十二世可没有如后辈拿破仑那般从此一蹶不振,恰恰相反,他在土耳其客居时,充分发挥了自己经纬纵横的外交才干,促成奥斯曼苏丹艾哈迈德三世同意土耳其帝国与瑞典结盟,对俄国宣战。卡尔十二世还为土耳其军精心拟定作战计划,带给他们先进的近代陆军思想,令之前两次俄土战争中屡战屡败的土耳其军得以焕然一新,战斗力大增。

彼得一世率大军挥师南下,妄图一举打垮土耳其,夺取俄罗斯梦寐以求的黑暗出海口,这正中卡尔十二下怀,将诱敌深入、坚壁清野战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送还给老对手。没有料到“西亚病夫”早已今非昔比,俄军也遭遇几年前瑞典军一样的困境,步步推进却人员损失惨重,弹药损耗严重。

公元1711年,卡尔十二世指挥二十万土耳其军,将彼得一世率领的最后三万八千人俄军困死于普鲁特河畔,在最后发动总攻前,督促其要么投降、或者死亡。绝望之下的彼得一世,一边接洽投降事宜,一边准备饮下随身携带的毒药,以死谢罪。如果历史进程这样进行下去,俄罗斯不但没有了他们历史上最伟大的沙皇,更将失去他们锐意革新、推进工业化和近代化的“祖国之父”,势必将作为一个落后的东欧国家一蹶不振,长久沦入黑暗之中。而假若没有了俄罗斯帝国的存在,未来许多世界历史进程,亦将发生重大改变。比如中国或许就不会失去那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宝贵领土,黑龙江和吉林两省也不至于因为没有日本海的出海口,沦为内陆省份发展受阻了。

眼看未来横据欧亚大洲的大帝国就要胎死腹中,一个传奇女性横空出世,逆转了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历史。她本名叫玛尔法·萨穆伊洛夫娜·斯卡夫隆斯卡娅,原是立陶宛一个农夫的女儿,后来嫁给了瑞典军一名骑士,1702年在战争被俄军俘虏。玛尔法先成为彼得一世宠臣缅希科夫的情妇,后来又因为相貌出众、体魄健美,被彼得一世收为自己的情妇,宠爱有加,让她改名叶卡捷琳娜,这次出征也将她带在身边。

叶卡捷琳娜皇后

叶卡捷琳娜将彼得一世装满毒药的瓶子打碎,请求他不要绝望;同时自己带头,让随军的其他贵妇人都将身上珠宝全部摘下,赠送给土耳其首相。得到了丰厚贿赂的首相趁机向苏丹艾哈迈德三世进言,怀着对卡尔十二世点石成金才干的深深忌惮,奥斯曼帝国以俄国割让亚速,拆除亚速海沿岸的塔甘罗格等要塞为条件,允许彼得一世撤军返国;同时他们允诺卡尔十二世将回到瑞典,土耳其和俄罗斯就此和解停战,两国签订了《普鲁特和约》。

差点就要将最大对手置于死地,却被迫放弃,更对土耳其人的鼠目寸光彻底无语,卡尔十二世断然拒绝和谈,被恼羞成怒的土耳其军围攻。最后他身边仅剩四十个护卫,面对一万二千名土耳其军和十二门火炮,苦战八小时,杀敌二百余,方才力竭被俘。卡尔十二世虽然离国多年,依然通过亲信大臣执掌瑞典国政,对这位北欧霸主,土耳其人亦不敢贸然加害,只是将他驱逐出境。

32岁的卡尔十二世单骑穿过奥地利,到达波罗的海沿岸的瑞典属地施特拉尔松德,在那里,他面对着俄罗斯、普鲁士、汉诺威、萨克森和丹麦五国联军的围攻,苦战一年,直到城池被打成废墟才撤回本国,此时距离他离开瑞典本土已过去整整十年。

回国后的卡尔十二世丝毫没有被失败打击所气馁,而是迅速改革财政,重整国力,重建了一只强大军队,击退了俄国带领的北方联盟侵攻。四年之后,卡尔十二世率六万大军远征挪威,在围攻腓特烈斯顿要塞时身中流弹,意外战死,年仅36岁,和他那位英雄祖先古斯塔夫II世的死法一致。再次失去军神国王的瑞典人彻底失去了信仰,面对诸国联军,继续苦战了两年,终究不敌,被迫割让了波罗的海沿岸、芬兰和德意志领地,从此退出欧洲列强行列,仅仅作为一个区域大国延续至今。

卡尔十二世是欧洲史上最天纵英才的少年名将之一,被誉为“北欧的亚历山大大帝”,也和后世的拿破仑与希特勒一样,是攻入俄罗斯国家腹地,直接令其有亡国之忧的史上仅有三人之一。

卡尔十二世充满自信,勇猛无畏,用兵灵变,战场上洞察力惊人,屡次面对强敌以少胜多,也深得属下士兵爱戴,将他视为北欧神话中的奥丁战神。仅以军事才能而论,卡尔十二世并不下于饱受赞誉的“北方雄狮”古斯塔夫II世,肯定在他的生平宿敌彼得大帝之上。此外他还喜好建筑、绘画、科学、哲学,在数学的八进制上更有发明贡献,用以改进火炮。

可惜卡尔十二世的性情过于自负和狂傲,将一切环境和战略劣势都仅仅当做对自己才能的考验,总希望以寡击众豪赌战役胜利来创造奇迹;在前期屡战屡胜时,坚拒彼得一世的求和申请;远征俄国在损失惨重,辎重尽毁时,仍不肯撤军回国,终致波尔塔瓦决战时因意外负伤,不能指挥如意而全军覆没。他只知道如何进行战争,却不知道如何在适当的时候终结战争,不止令他自己功业成空,也令古斯塔夫II世昔年开疆所得的大片领土尽丧,瑞典从此离开了世界争霸的舞台,告别了英雄的传奇,这是他比不上古斯塔夫II世的地方。

近代陆军之父,瑞典国王:古斯塔夫II世

卡尔十二世与彼得大帝的对决,是以100多万人口的瑞典去和1100多万人口的俄国进行争霸战争,对手又偏偏是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者之一,因此在国力差距悬殊下,能在惨败之后百折不挠,借力打力,利用土耳其人差点将死对头逼到绝境,却仅仅败于一个女人的智谋,也算是天命已绝,非战之罪

另一方面,从普鲁特河之围中险死还生,欣喜若狂的彼得一世,回国后便正式宣布和立下挽救帝国命运大功的叶卡捷琳娜结为夫妻,这一决定让那些从前最看重出身和门第的贵族大臣们亦无话可说。

公元1724年,彼得大帝加冕叶卡捷琳娜为俄国皇后,并宣布她为未来的帝位继承人。虽然叶卡捷琳娜后来与人私通,让彼得一世甚为恼火,但她随军征战多年,出谋划策,同时又积极支持彼得一世的各项改革举措,已经得到军队和朝中改革派大臣的鼎力支持。因此彼得一世也只是将情夫的头颅切下,防腐处理后放在玻璃器皿里,置于妻子床前,以为惩戒。

公元1725年,彼得大帝为了拯救几个落水士兵,受寒发病而死。皇后叶卡捷琳娜即位,即叶卡捷琳娜一世,也是俄国历史第一位女沙皇。

俄罗斯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一世

在通常世界史评述中,往往是以彼得一世和他的俄罗斯帝国之崛起为视角,卡尔十二世亦仅仅作为衬托彼得大帝荣光的一个失败者形象出现,其惊人军事才能和传奇一生,因而被大众忽略了,不得不说是一件憾事。

有意思的是,拿破仑曾对卡尔十二世在波尔塔瓦战役的决策提出严厉批评,认为他不集中兵力,放弃了作战线,切断了与基地之间的联系,并在敌军正面作侧进运动,几乎违背了一切战争原则。岂料拿破仑自己远征俄国时,却终究重蹈其覆辙,同样惨败于俄罗斯“冬将军”,而致一生霸业成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ps:本文主要参考:英国富勒将军著述《西洋世界军事史》,特节录该书对卡尔十二世的评价:

卡尔十二是历史上少数的名将之一,个性特殊,是一个游侠之士,也是一个狂醉之徒。他是以战争为生活的,他对于战争的困难和冒险具有癖好,甚至有过于胜利本身。前途愈是无望,情况愈是恶劣,他反而更起劲。他的城府极深,不可策度,他的自信是无限的,而他的自欺能力也是无边的。照他看来,没有什么目标是他不可以实现的。敌人的数量优势,敌军阵地的强度,他自己部队的疲惫,装备和补给的缺乏,恶劣的道路、泥泞、雨雪、冰冻、烈日,一切的一切,照他看都是上天故意设置的障碍,以来考验他的天才。没有东西能够阻止他,任何危险和困难都只能激励他更前进。他精神高昂,但也颇有自制力,言而有信,对于纪律颇为重视。他在战场上,能使他的部下把他当作神话中的英雄看待,对于他的领导产生无限的信心,此外他也具有一种战术性的慧眼,只要看一眼,即能发现敌人战线上或阵地上的弱点,于是就像雷霆一样向那里打击,在波尔塔瓦之战中,假使他没有负伤(他独身侦查阵地时遭遇俄骑兵在战斗中受伤),则他和他的军队可以完全击碎俄军的右翼,战役结果完全不同,俄国的扩张就会被遏止,世界史将会被改写。


user avatar   deng-yu-32-33-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明清松锦战役,洪承畴对皇太极,双方都是当时一流的军事家。洪承畴在兵马调度,眼光,作战部署,指挥方面肯定是一流的,皇太极更是有“用兵如神,所向有功”的评价,虽然都有吹捧之嫌,但是不妨碍他们的光环。当然,我认为这场战役双方的条件不对等,让我有种看棋局看得正过瘾,双方下得都还可以,突然一方弃子认输的感觉。

此战即为明清第二次主力决战。(本文月份皆采用农历)。双方都集中了大量精锐投入作战,含金量是明与后金(清)开战以来最高的一次(至少在我看来,笑)。不过一场战争的胜负决定很多因素,不仅是是统帅是否贤能,还有兵力是否悬殊,战役决策是否合理,后方补给是否支持,将领是否敢战,士卒是否用命,情报工作是否充足等因素所致。

崇祯十三年,这时个清方日益壮大,要想进取天下的愿望也日益增强。从现实来看,在东面朝鲜已经称臣,皇太极可以调集朝鲜军帮其作战,在西面成功击败察哈尔部林丹汗,崇祯七年夏秋之际,林丹汗死于青海大草滩,统一漠南蒙古,同时对明朝攻势又大有收获,前后四次亲率或派人率军绕道入侵明朝劫掠,获取大量人口,牲畜及财宝。在国内缓和矛盾,加强集权,收纳汉军,整训军队,国力日益壮大。所谓“建州之强,先并南北关(南关为王台,北关即叶赫,贝勒金台计),次并三十六家、吉囊诸部,东降朝鲜,西收插汉,自鸭绿江,抵贺兰山塞外,皆隶属其版图。”,后金乃及清朝一步步崛起。

反观明朝,在崇祯十一年国内局势本来稍微稳定,但是随着清兵入关劫掠,内部农民军再度燃起,张献忠部在崇祯十二年五月初九日再度起义,五月三十日,罗汝才等人响应,六月加征的所谓能“稍抑兼并”练饷更是激化了社会矛盾,驱民为盗,剿饷也是延期……而明朝朝廷腐败,文臣贪污,武将怕死,在两线作战中明朝形势日益恶化。

清方入取中原,需要选择道路,从现实来看,取道山海关进入内地是最方便的,但是这一带被明军占据,明朝在关外布置防线,在天启六年正月,努尔哈赤曾率五六万大军攻击宁远,没有攻克,之后在天启七年的宁锦战役,明军仍旧凭城固守,皇太极率领后金军伤亡甚重。从当时的情况看,后金彻底攻取天下的时机是不成熟的。于是皇太极改变策略,开始绕道入关,(且彼山海关、锦州防守甚坚,徒劳我师,攻之何益?惟当深入内地,攻其无备城邑可也。)之后虽然率军或派人前往宁,锦等处不过以牵制或者袭扰为主。然而绕道入关虽然给明朝不断带来重大打击,但是清军由于始终无法占领关外乃及山海关,所以清朝内部开始意识到:‘“年来我兵内入,累次破城获捷,而不得坐守其地者,皆因关门阻隔,首尾难顾,是以得其城而不能保。开辟之策必先取路山海。”而“关门未开,盖以关外之八城未得耳”。

关于如何攻取山海关,主要不外几种意见。一种建议直取山海关,从海上乘船载兵绕到山海关后,另一路从路上进攻,然后内外夹攻一举拿下山海关,这一派认为攻取山海关那么明朝宁,锦防线不攻自破,如果逐城争夺,那么损耗(无论是时间,精力,还是物力)肯定大。问题是,清军乘舟时被明军水师阻拦怎么办?就算不被阻拦,肯定被发现吧?那么明军往山海关增兵怎么办?就算不增兵,凭借运过去的兵力果能达到内外夹攻的成效?就算成功了,中间还有宁远,锦州一带阻隔,也守不住啊。“尔等动以航海取山东,攻山海关为言。航海多险,攻坚易伤,是以空言相赚,不啻为敌计耳。兵事无藉尔言,惟朕与诸贝勒有过,当极言耳。”

然后一种建议直取北京,截取通州,天津通向北京的粮道,围困北京,或者直接猛攻拿下北京,那么山海关的明军及关外明军不战自降,河北传檄而定,相当于一个斩首计划,如果能攻破京城并且俘虏重臣,甚至皇帝,那么对于明朝是个极大的打击。为此还闹过笑话,崇德三年(崇祯十一年)九月,不知哪来的消息,有人“闻崇祯已崩,幼主临朝,内戚专政,大臣无一定之见,官民值惶惧之秋”,于是建议“先取北京,捉获幼主”,并担忧“幼主南迁”。。。。

还有,派遣士兵屯住在靠近明朝宁,锦处,扩地屯田,让彼不得耕种,逼退明军,循序渐进,直到攻克山海关,没有多大风险。
这三种策略,皇太极听这群汉官叨叨多年了,皇太极没有实施可能是不想浪费军力,毕竟当时双方力量对比还是很悬殊的,后金(清)兵经不起挫折。

崇祯十三年,正月,督查院参政祖可法,张存仁,理事官马国柱,雷兴等人联名献计。方法无外乎三种,第一种,刺心之策,“直捣燕京,割据河北”。攻取条件:北京大都是客处之人,如果截断他们通州,天津运向北京的粮道,截断北京西山的煤道,那么北京不能像明军守大凌河城一样持久消耗,那么北京易得。第二种,断喉之策,山海关是连接关外明军和关内的喉咙,如果能攻取山海关,那么关外等城陷于绝境,唾手可得。攻取条件:山海关是“久不经战之地”,内部都是西南一带的客兵,“攻取甚易”如果截断北京西门的煤道,截断铁场堡的柴道,“困取甚易”。第三种,剪重枝伐美树之策,清兵屯驻广宁,“逼临宁锦门户”。攻取条件:清军在广宁屯种,那么明军“耕种自废,难以图存”,于是锦州的明军会撤回宁远,宁远的明军回撤回山海关……(宁锦防线就完了。)

从后来的史实证明,皇太极选取了最后一种。因此据《圣武纪》记载:“上以大军屡入塞,不得明尺寸地,皆由山海关阻隔,而欲取关,非先取关外四城不可。”

清军由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为右翼主帅,多罗贝勒多铎为左翼主帅。他们前往义州开垦荒地,修筑城池,目的是“令明山海关外宁,锦地方不得耕种”①,首先明朝又到受击的就是锦州。崇祯十二年冬天清军就建造红夷大炮六十门,从蒙古喀喇沁部买来一万匹好马,在国内招募一千名“善梯者”②。皇太极又命令朝鲜输米一万包,限于四月二十五日到达大,小凌河口,以供军需,然后再出水师五千人助战。

锦州的守将是祖大寿,祖家超级富有,而且是个将门家族,当地名望很大,在投降后献出的财宝更是令不少人瞠目结舌。与其联姻的吴家也是拥有土地广布,关内还有大片土地属于他们,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他轻易投敌的风险。朝鲜世子曾观看过祖大寿和祖大乐的故居“结构宏杰,甲于城中,重门复室,金碧炫耀,甃砖石砌,雕刻奇形,文垣粉墙,穷极华丽而大寿之家,则尤为侈奢。或云:‘中原巨室之家过于此者多矣。’而我国则虽至尊之居,不能如是其华者。其黩货取怨以致复败之说,殆不虚矣”③,他掌握明朝数万军队,又有家丁数千人,明军的大小将领有不少是祖字开头,如:“祖大乐”“祖大弼”……其“族党甚强,且据锦州”④,而且又有击败过清兵的经验,这种情况下肯定死守锦州为上。锦州是明军防御重点,明朝政府也决不会坐视锦州失陷,因此清军肯定想要拿下锦州肯定是要费不少功夫。不过,作为一方前锋将领,在战乱之余仍有心思敛宝,占田,修筑美宅,真是何等从容……

正是因为祖大寿在辽东的影响力,所以此前皇太极一直致力于招降祖大寿,甚至到了在梦中与祖大寿相见并且想和其桃园三结义的地步。

“昔汉昭烈与关张二人,异姓也,立盟之后,始终不渝,名垂后世,至今称焉,将军其鉴斯而速答之”---大清国皇帝谕祖大将军,崇德三年十一月⑤

清军对明军墩台进行清理。茶叶山,蔡家楼,壮镇台等处接连丢失,祖大寿皆无出战以至于力竭台溃,遭到崇祯皇帝的痛骂和朝廷言官的指责。祖大寿虽然不断被降职住俸,但是人家根本就是不靠薪水度日,所以大概是没关系的。

祖大寿在回奏朝廷方略的题本中提到:“奴远离巢穴,千里馈粮,日疲采种,虽横实骄,而我集大众乘未备决机大创,灭此朝食,奴实自处轻进取败之道也”表达了一番乐观心态,接着就开始叫苦了,提出条件“必须马步选锐五万计,计辽额兵未足七万,内除守兵四万,各城尚有乡兵……其中实可挑战兵三万,第于马殊少,察前锋松,锦,塔,杏四城马匹止四千有奇,骡驼七百有余头支……若团练,分练之数未悉,总计三镇堪战之马只可得六千。”于是祖大寿提出“益马五六千匹”,从洪承畴標下二万人中(在前屯)“东驻杏山五千,松山五千”,从蓟镇东西协中抽调“马步一万,五千屯前屯,五千屯宁远”⑥

兵部对此进行否决。洪承畴已经率战兵一万六千出关接应,战兵已经接近五万。2,如果再增调一万马步的话,恐怕清军乘机西进三协,而且西协官兵也断不可抽调,不然“调大军以贻内地之虚也”。至于马匹,兵部也表示已经是尽力而为了,实在没办法。

洪承畴的接应之兵是指崇祯十二年九月,洪承畴抽调战兵一万,驻于宁远,前屯一带,如果清军进攻三协,洪承畴可以及时入关援助(三协有警,则督镇提兵内入以援),如果清军进攻松山城及锦州城,洪承畴也可以及时北上支援。此时明军只是刘肇基,吴三桂,祖大寿等人在前线作战,明朝军队在松锦前线的战兵,骑兵皆不足,以步兵为主且兵力不足的明军能够突破清军包围,支援被清军攻击的台堡,甚至重新夺回战场主动权才是幻想。

四月二十九日,皇太极前去巡视前线,五月初五日,五月十三日到达义州北,各官来迎,十五日“阅视建造房屋处”。锦州外围的战斗正在进行。五月二十二日,皇太极率领八旗护军,骑兵向锦州进发,到达锦州东五里,命令汉军用红夷(衣)大炮攻击,击破明军墩台。引诱锦州明军出城并将其歼灭。二十五日,皇太极命令军士于锦州城外五里列阵,汉军用炮攻击锦州城外亮马山台,击死明军六人,余下十三人投降,清军尽刈锦州城东隅禾稼。二十七日,皇太极率领八旗护军,骑兵,汉兵布阵在锦州城北,刈附近禾稼,令汉军举炮攻城(多半没有攻下)。二十八日,派遣军士刈锦州城西禾稼。至此,清兵将明军在锦州城东,城北,城西屯种的庄稼部分收割,并且墩台被不断拔除,明军危矣。而锦州原本米只能供给有余,而豆不足一月之饲。明廷督促天津星夜起运将粮草送入锦州。

五月十七日,蒙古多罗特部落苏班和阿巴代之前投靠明朝,在杏山五里外墩台居住,这时候他们派人告诉皇太极:“情愿归降”,皇太极于是派出济尔哈朗,多罗贝勒多铎,郡王阿达礼,多罗贝勒罗洛,固山贝勒博洛等率护军一千五百名前去迎接⑦。十七日夜,明军城北长岭山墩台明军发现清军动向,报告给分练刘肇基总兵,济尔哈朗过锦州城南,到达杏山一带,清兵成功接应后返回,明军早有装备,沿城布阵,刘肇基统帅官兵应敌,清兵回至五道岭一带扎营,十八日,时团练吴三桂从松山驰援(三千人左右),又有前锋镇祖大寿派遣戴明,崔士傺,吴汝介等带领兵马飞驰(七百人)一同合营,逼近清兵。清兵还击,清军济尔哈朗将清兵分队,为“数十股”冲击明军,明军刻意“不许割级”⑧,进行冲击。战斗中,吴三桂被清军包围,刘肇基将其救出,明军损失千人左右,然杀伤相当⑨。清方记载当然是:“大败敌兵”“报捷”。明方吴三桂则表示:“与敌血战,大获全胜” ⑩此场战役清军伤亡应较为大,六月二十九日,明军得到重要情报,一名从沈阳逃回的汉人供称:皇太极在六月十六日回到沈阳,十五日发兵一万,固山三名,带领牛录无数,每牛录车三辆,每一辆装载米二石。十七日或十八日左右,派发披甲兵,因为杏山上阵损失,所以只将弱兵弱马换回,其余精壮仍旧留守。(此事应指皇太极派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和硕郑亲王豪格,多罗平安贝勒杜度,多罗饶余贝勒阿巴泰前去替代济尔哈朗等)

①《清太宗实录》卷五十一,页十二

②《国榷》

③《沈馆录》卷七

④《清太宗实录》卷六十,页五

⑤《清太宗实录》卷四十四,页十八

⑥《明档》之《兵部为辽东总兵祖大寿密奏方略食题行稿》

⑦《清太宗实录》卷五十,页二十九,三十

⑧《明档》之《兵部为辽东巡抚塘报夷情事题》

⑨《国榷》

⑩《明档》之《兵部为飞报杏山夹马山地方血战大捷事题稿》

明军援军曹变蛟手下有官军9300余在六月十八日驻宁远,马科,左光斗各率官兵3000驻扎宁远中右所(即6000),至于锦州祖大寿的部队素质较高,可以挑选出战官兵5040余,内有马兵2000余,步兵3000余,松山城的吴三桂可以抽调出战官兵6200余,其中马兵3600余,步兵2600余,杏山城的刘肇基抽调出战官兵4150余,其中马兵640余,步兵3510余。七月十一日祖大寿,刘肇基,吴三桂三镇合曹变蛟,马科共“马步三万有余”在杏山一带作战①(注意:守军尚未算入)

“七月(曹变蛟)与援剿总兵左光先、山海总兵马科、宁远总兵吴三桂、辽东总兵刘肇基,遇大清兵于黄土台及松山、杏山,互有杀伤。大清兵退屯义州。”②,鉴于清军已经暂时撤回义州,洪承畴想让马科,左光先,曹变蛟的部队入关修整,吴三桂,刘肇基往来杏山,松山之间,作进兵状。兵部不同意洪的修整方略,他们认为清兵虽然暂时撤退,但是他们还在义州一带,明军进兵之数尚为单薄,来春敌情叵测,应该调集宣府,大同,密云,保定的部队,加上洪承畴手下标兵,山海关及辽东地区的部队,合计十五万,方可成剿。洪承畴赞同,并表示,行间兵数,多多益善,但是,应该先算好一年的粮草,然后才能集合各路总兵,才能避免出现饥饿的情况。崇祯同意,让有关部门迅速筹办,经过多方商量,最终在十二月决定,合新旧兵十万,马四万,骡一万出关。

人事更换。

由于在九月的作战中,“肇基军稍却。”,洪承畴甄别诸将,认为刘肇基短于调度,让王廷臣代替他(《国榷》)。在九月初九日的战斗中,吴三桂,刘肇基,祖大乐和清兵发生激战,过程很复杂,出现了一定的伤亡,据明朝称其为得利。吴三桂部阵亡军士162名,马匹损失168匹,伤者245名。刘肇基部阵亡千总一名,把总二名,阵亡军士869名,伤者291名,损失马匹86匹,祖大乐部阵亡阵亡把总1名,军士99名,伤者64名。对于刘肇基部,“损兵八百余名,止获一级”刘肇基在此战的表现情况据前线战报实在不如所愿,平时不闻整练,战时没有能审时度势,抓住战机。而刘肇基所部“只有堪用马兵五六百,其余尽系步兵”

“杏山进松山一路,多系平地,东兵利于用马”而“辽东马兵骁劲”,而西兵马兵不如辽东兵骁劲,但是步骑配合得好。同时洪指出明军一种现象:“倘官兵避敌不战,便不至于伤亡,官兵既迎敌大战,又不敢以伤亡为端,故伤亡数目,战阵中时,有隐多报少,掩败为胜之弊”,当然,根据前线说法此战并无瞒报,实为血战。

此战处理情况是:刘肇基革职,充为事官:吴,祖二人各降职二级,戴罪立功③。(注:左光先是一名勇敢的将军,“与贼(农民军)角陕西,功最多”(《明史》),估计是以其年老,洪承畴让白广恩代替他。)

总之,这段时间,清兵加紧出击,试图收缩包围圈,而明军则四处骚扰,明朝寄希望于祖大寿与松,杏一带的明军相互配合逼退清军。双方并没有进行主力决战的意图,清军试图围困锦州进而夺取锦州,明军则认为“锦州,松山当虏首冲,先运粮石入城,以固根本,为当前第一要务”①,经过运输,在九月份明军的报告中,锦州粮食已经足以支撑至崇祯十四年三月,松山粮食足以支撑到崇祯十四年二月,并且还在加运。 清军始终无法真正围困锦州,如十四年正月初二日,初三两日,明军决定借新年过节,出其不意,初六日,将一万六千石粮食由吴三桂押运,于初七日送至锦州,初八日,空车返回,一路上畅通无阻,迟至初九日,清军方才发觉,于是出兵截拦。当然,明军不是每次都这么顺利的,根据明方战报,他们运的粮食曾经被清军夺取过。

而在十三年十二月,清方张存仁分析明军至今还能坚守锦州原因,指出:“必我军围困不严,得偷运糗粮接济”④提出一系列措施,试图加紧攻势。

①《明档》之《兵部为蓟辽陆续调官兵出关并东西官兵分合防剿事行稿》

②《明史》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第一百六十

③《明档》之《兵部为辽东总兵塘报官兵合力血战情形事题行稿》

④《清太宗实录》卷五十五,二十三)

2,清军围城第二阶段。

先前多尔衮围困锦州,原来皇太极让他“由远渐近,围逼锦州以困之”,达到“使敌人内不得出,外不得入,周防无隙”,然而多尔衮没有做到,他远离锦州三十里驻营,私自同意每牛录甲兵,章京一员还家。这种做法当然使得皇太极十分生气,“今离城远驻,敌必多运粮草入城,彼此相持,稽延月日,何时能得锦州耶?”。皇太极“竟日未解”。于是又乘着发兵更番之期,派人质问,多尔衮诡辩说:“兵力有余”,“旧处青草食尽”,被皇太极驳回,认为“此皆巧饰之辞”①。从某个方面来看,明军“每四出哨役,务令设法暗将野草焚烧”,使清兵“无牧不能持久”的战略有一定道理,根据祖大寿的报告,在崇祯十三年十一月因为这个缘故清兵曾“离锦昌北行”②

为了严肃军纪,皇太极下令以“不能防塞之罪”,免去多尔衮的职务,降为郡王,豪格降为郡王,其余阿巴泰,杜度等人也被惩罚。同时让朝鲜国派人率兵千人,厮卒百人,马一千一百五十五匹,往助围困锦州,这部分人,不是临场虚放大炮就是放炮不中,需要清军督战就是了,而且加上露宿,得病而死者颇多。

张存仁本明宁远副将,与总兵祖大寿同守大凌河城,后大凌河一战,由于明军决策集团的失误和人事更换问题,作战计划一变再变和部分将领的胆怯无能,明军惨败,张存仁随着祖大寿投降。祖大寿逃回去了,可是他还留着,为皇太极重用。他在崇祯十三年十二月的分析中,他指出:“臣料城之必得,必其内蒙古有变。倘无此事,则城之得也,亦无定期”。其认为锦州城内“辽兵少,而西兵多”,其判断明军无恋战之心,一旦有一人带箭入城,“必起遁走之心”(可以说低估明军决心了)③。

济尔哈朗等人采取更严密的封锁,试图将锦州彻底围死,清军挖壕沟,沿壕修筑垛口,两旗之间,又各修筑长壕,靠近城的地方派遣巡卒哨探。据明军观察:清军内打栅木,外挑壕堑,水泄不通,人影断绝",清兵距离锦州五六里下营,精锐骑兵环绕松山城,“势虽困锦,实乃伺松”④根据明方观察,清军在前线骑兵已达四万之多。而祖大寿率领万余明军坚守锦州,骑兵屯驻城外,步兵固守城池。

蒙古兵见清军布阵严整,都十分害怕,于是壮着胆子向清军问话:“你们围困有什么用呢?我城中粮食可以吃二,三年”。清军的回答是:“无论二,三年,纵有四年的粮草,甚至五年的粮草,到五年后,那么还有什么吃的?”⑤。这次谈话成为蒙古兵叛变的导火线,城内的蒙古兵把守外城,当时诺木齐把守东门,吴巴什把守南门,他们和一帮蒙古兵投降清军。明军东关外城失守。这部分蒙古兵的投降给祖大寿提了个醒,于是失去外城后,派遣明军监督蒙古兵,结果不太理想:“而蒙古之出城投虏者甚多”⑥。正如张存仁在崇祯十三年四月十一日的上疏提到:“况伊(指祖大寿)所素持者,蒙古耳。数年以来,蒙古多慕圣化来归,彼必疑而防之。防之严则思离,离则思变”⑦

①《清太宗实录》卷五十五

②《明档》之《兵部为辽东总兵塘报锦昌夷情事题行稿》

③《清太宗实录》卷五十三,页二十三

④《明清史料》乙编,页二九六

⑤《清太宗实录》卷五十五,页十五

⑥《李朝仁祖实录》十九年,七月,丙戍

⑦《清太宗实录》卷五十一,页十九

明朝援军情况

随着战局的发展,明军开始意识到战争规模的扩大,于是征调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各拣精兵赴援。十四年三月洪承畴偕曹变蛟、马科、白广恩先后出关,合吴三桂、王廷臣之力共图解围。

吴三桂水平是绝对可以的,也是被洪承畴一手提拔的。至于曹变蛟,其“骁勇绝人”“曹兵最强,各镇依之以为固”。崇祯八年就被洪承畴置麾下,手下“皆秦卒”①,也就是洪承畴的嫡系西兵,披甲率也远远比其他明军高。

(按照决战阶段清方斩杀突围明军53783人,马匹7440,甲胄9346件,披甲率为18%。而在攻破松山城时获得甲胄11300副,其中不包括之前明军突围时损耗,如果说松山城是明军军资屯聚重地,那么突围时也未必不会发给盔甲,估计多是洪承畴手下西兵所有。)

中协总兵白广恩,孙传庭评价他:“此二人(指高杰,白广恩)岂(李)自成敌,不得已而用之。”②。杨国柱,马科,唐通等人尚可一用。王朴水平应该是比较正常的。

①《明史》列传一百六十

②《怀陵流寇始终录》卷十五

战斗过程。

三月二十二日,明军“七镇马步尽发东行”“兵马五万有余”“二十六日,进发松山,与虏接战于黄土台”后来在三月末“留车步于杏塔两城”“将各镇马兵调回宁远”撤回①

四月十六,十七日洪承畴在崇祯皇帝急催下进兵,四月二十五日激战于锦州城南之东西石门,济尔哈朗“令右翼兵击之失利,山顶立寨两红旗、镶蓝旗三旗营动,为敌所夺”,“伊尔登冲入敌兵队伍,奋力驰击,人马被伤者甚重”②洪承畴表示“半月之内,即再督决战,用抒锦州之急”③

五月戊戌(二十四日)又与清军接战。六月乙卯(十一日)“官军战松山石门,皆有斩级,建人(清军)虽未退,其锋稍挫”④

锦州城内反击。祖大寿一直率军队配合明援军作战,在清军攻克锦州外城时,与黄土台激战的明军相呼应,四月二十五日东西石门激战之时率兵出南门摆阵。

六月时祖大寿派出步兵出战,“左翼三旗骑兵避敌勿敢击,鄂罗塞臣与同官阿桑喜率摆牙喇兵直前奋击,大寿乃引去。”“先是围锦州时,城兵出犯镶黄旗汛地,巴牙喇兵退入壕内,王贝勒等袒不举,准塔坐阿附,议罪当罚鍰,上命贷之”“(洛哩)从伐明,围锦州,城兵出战,左翼三旗巴牙喇兵击之不利,退入壕,明师环之,逼洛哩分守地。”⑤

锦州祖大寿部是明军中战斗力颇为强悍的一支,清军在围困锦州时也有怯敌现象。

锦州城内有一名小兵出城向洪承畴报告情况:“城内粟足支半年,第乏薪耳” ,同时将祖大寿的话传出“宜以车营逼之,毋轻战”⑥

明方内部对于解围锦州具有不同意见。

崇祯十四年五月有一场召对。崇祯首先发问:“奴围锦州已久,近洪承畴虽报两捷,奴亦不多,只是更番取胜,万一锦州有事,七城亦难固守,如何而可?”陈新甲这个小杨嗣昌一时竟答不上话(迟未对)。崇祯皇帝又追问:“卿部有何方略?”陈新甲说:“关外虽报两捷,亦未敢堂堂一战,还须多方以误之,或夜砍其营,或绝其粮道,解得锦围才好。”崇祯也是困惑,表示:“洪督师久在行间,他岂不晓得今只粮饷缺乏,须要火速接济?他本色米豆十分吃紧,督师在关外一年有余,锦围未解,松杏之处亦已戒严,须如何退得奴去?”,陈新甲又回答:“奴贼只用炒米吃水度日,我兵却要银米,所以接应为难。如今祖帅在锦州,粮米不乏,尚可支持得过。”。崇祯皇帝又不满地说:“奴酋前攻锦州,挖其东关,祖大寿夷丁叛去,亦是可怪。且奴从义州而来是自送死,亦无奈他何,还说甚么犁庭扫穴?”。还没有等陈新甲回复,又问道:“养善木离锦州几许”?陈新甲说:‘’约有二千里”,崇祯不信:“那有两千里”,一旁的蒋德璟看不下去了,说:“养善木离边三四百里”,崇祯皇帝同意了他的说法,点了头。⑦

兵部尚书陈新甲屡次陈述敌情,力主速战,他计划:一路出兵塔山,趋大胜堡(在今辽宁凌海市西北),攻击清军西北:一路出杏山,抄锦昌堡,攻击清军北面,一路出兵松山,渡小凌河,攻击清军东面,主力军出兵松山攻击清军南面。很显然,陈新甲是希望洪承畴能快速出击,一举重创清军,根据之前的经验,明军即使像崇祯十三年七月一样将清军逼退也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清军迟早会再次围困锦州的,而明军从各地抽调而来的精锐不可能长期屯驻辽东。万一清军将明国精锐牵制辽西一地,再挑选人马西进三协(中协总兵白广恩,东协总兵曹变蛟都在松锦前线),或是进攻大同一带,那么后果就不可想象了。

但以明军的视角,此时洪承畴虽然统领八镇兵,仅有白广恩,马科,吴三桂敢于作战,其余五个总兵可以合兵一处,如果分兵,这三个总兵只能被分出去,而每一路都众寡不敌,而且正军谁为先锋?兵分势弱。其二,明军的补给一直都是一个问题,如果要速战速决,那么明军数量必然大量增加,留在关内的部队出关,会使得本来就脆弱的补给显得鞭长莫及,一旦出了意外,后果就不敢想象了。

洪承畴于是请求“且战且守”:“久持松,杏,以资转饷,且锦守颇固,未易撼动,若敌再越今秋,不但敌穷,即朝鲜亦穷,此可守而后可战之策也。今本兵议战,安敢迁延,但恐转输为限,鞭长莫及,国体攸关,不若稍待,使彼自困之为得也。”也就是说洪承畴看到明军在补给方面的脆弱,希望能在松山,杏山之间建立完整的攻防体系及后勤保障系统,等待清军粮草枯竭再行出击。现实来看这无疑是稳妥之策,崇祯皇帝表示赞同。但是陈新甲不以为然,执前议,职方郎中张若麒为人急躁轻率喜事,看见明军取得一两场小胜就说锦州之围可立解,以朝廷诸官也认为:“兵多饷艰”,陈新甲写信警告洪承畴如再迁延,那么清军等于再锦州牵制了明军大量兵力,而他接到三协的报告,说敌人又想要进犯,阁下出关,用兵一年多了,耗费饷银数十万,而锦州之围至今未解,内地又受困。等清军入犯之时,阁下不进山海关,那么三协虚单,如果往辽西,那么宝山空返,用什么来报答皇上的圣明呢?用什么来向朝中的文武大臣道歉呢?主忧臣辱,想必阁下清凉之夜也会有所不安吧?

洪承畴已经被陈新甲刺激,又接到崇祯密令:“刻期进兵”,想必感受必定不好。陈新甲又派前任绥德知县马绍愉为兵部职方主事,出关赞画,张若麒,马绍愉两人如知己相逢,一起上报:“我兵可战”,于是洪承畴的持久之策被废除⑧。明朝东西交困。被清方西犯流言误导,也是朝廷催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崇祯皇帝眼中要灭寇雪耻,朝廷诸臣认为兵多饷艰,这时西犯流言更是成为明军想要进行决战的催化剂,而张若麒,马绍愉等人的言论就给朝廷速胜的信心和保证(我兵可战,锦围可立解),特别是明军前期的小胜让决策层认为明军可战。于是逐步形成了“关外之存亡,神京之安危,决于一战”的局面。洪承畴想要拖延逼退清军,完成任务的想法已经被丢弃了。此时锦州城内米价不变,人心甚安。“祖大寿率兵坚守,城外多埋火砲,清人不敢近城”⑨,如何都没有被消灭的危险,而明军援军冒然前进,给了清军围点打援的机会。

再有关于明援军兵种组成也是问题,《国榷》说明军“兵十万,马四万”,似乎指明军有四万匹马,虽然我个人对此表示疑问,想来明军应难以凑够四万匹马(另有一说指洪承畴手上有四万骑兵,不过基本是天方夜谭。),但是暂依此说。不过洪承畴手中确有十万大军。明军分为守军和战兵,一般来说守兵是戍守城堡之用,而战兵则是可以用于机动作战的的部队,而洪承畴手上的十万大军虽是各地所调精锐,战兵比例应该较高,但是也不会全系战兵,估计混杂了相当一部分守兵。

①《明档》之《兵部为报督臣亲率各镇兵马力图救锦事行稿》

②《清太宗实录》卷五十六,十三页

③《明清史料》乙编,三一二页。《蓟辽总督洪承畴揭帖》

④⑥⑧《国榷》

⑤《清史稿》

⑦《悫书》

⑨《沈馆录》卷三

3,决战阶段:洪承畴率明军主力出动,清军势将败北,皇太极赴援

根据《国榷》明军在皇太极来之前的战况如下:

洪承畴在七月二十六日誓师,二十八日进兵,二十九日才到达松山城。“①(杨)国柱先至松山,陷伏中。大清兵四面呼降,国柱太息,语其下曰:“此吾兄子昔年殉难处也,吾独为降将军乎!”突围,中矢堕马卒。事闻,赠恤如制。”很显然,杨国柱作为先锋不小心中了埋伏,奋力死战,不幸阵亡。考察《明档》杨国柱是于二十九日阵亡,基本符合事实。

所以至少,清军在七月二十九日才开始和明军交锋。再有,洪承畴是先率六万军出发,“余军后继”,因此明军集结也需要时间,所以至少此时前线清军压力不算大。清方之前就和此等规模援军交过锋之后再上报。

然后呢,军事情报需要时间传递,一般来说从锦州前线传递信息到沈阳最快需要四天的时间,毕竟当时没有电报啊。那么我们可以基本推断清军实在八月初二日开始求援。

那么八月初二日发生了什么事?“敌(指清军)误入车营,炮大发,斩敌百三十级……祖大寿分步卒三道突围,围三重,攻穿其二,隔于外援而止。”③。再有柳琳从锦州回来对朝鲜国王回话:“九王(指多尔衮)阵于汉阵之东,直冲汉阵,不利而退,清人兵马死伤甚多”④很显然,在八月初二日清军主动出击,结果不利,同时锦州明军组织突围,清军承受两面夹击。张若麒对这次战斗的报告极尽渲染夸张之词,还表示“宜告庙宣捷”,不顾之后战局发展。⑤

在明朝前线将领看来也是以八月初二日开始为标志,如李辅明:“督师自八月初二日,连连冲战,未能奏凯,不敢撤兵,岂料逆奴计生挖壕包裹,督师急发兵马以图内外夹击之计。”⑥,因此基本可以断定,明军大约在八月初一集结完毕,多尔衮等人在八月初二日开始求援,初六日送到皇太极手上,

八日,清兵攻击明军西侧,被明军击退,第二天清军再次进攻,又被击退。然后明军分兵两路进攻西石门,总兵王朴战败,各将俱沮。十日,明军稍捷,或许是由于明军锐气难当,又或者接受到了皇太极指示,清军从此不再出战。

这时催战派马绍愉对洪承畴说:“应该乘着锐气出奇兵进攻清兵,可以壮锦,不要等到老憨(皇太极)到”,反正主张“速解锦州之围”,洪承畴不纳,此时明军锐气正盛,好不容易取得小胜提高士气,如果冒然派出一支奇兵不见得会取得胜利,如果战败,那么会影响士气。除了持重的思想外,想必内心对这位一味陈述“我兵可战”的官员很不满吧。

长岭山从塔山逶迤至锦州一带,延长到松山城的右面,大同监军张斗见明军如长蛇从塔山一直往北直至松山,蜿蜒盘旋,而重兵屯于松山,有头重尾轻之失,担忧说:“应该派遣一支军队在长岭山,防止其抄我后路”,洪承畴不纳,并且说:“我十二年老督师,若书生,何知”言外之意即你们这些不懂军事的家伙,管的有点多了。十四日,明军进攻东,西石门失利。(见《国榷》《明史纪事本末补遗》)

阿济格率援军到前线不久,就对部下说:“与其劳苦如此,不若遁走。”⑦多尔衮后来对洪承畴说“昔年大兵攻锦州时,洪军门由南山向北放炮;祖大寿由城头向南放炮,我兵存身无地,神器实为凶险”“如松山之役,我颇劳心焦思,亲自披坚执锐,卿后虽无成,亦足见卿之能。我之体弱精疲,实由于此”⑧还有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等人“明知洪军门十三万兵来援,竟急走还”,多尔衮,豪格“远营林中”⑨。暴露出高级将领士气低落,避战行为严重,前敌统帅劳心过度落下病根。

此时明军当面之敌有:满兵八旗兵(每个旗都有人在战场。);敖汉,奈曼,察哈尔四旗兵,恭顺王孔有德,智顺王尚可喜本部兵;内大臣所率侍卫;外藩土谢图亲王兵。

①③⑤(《国榷》)

②(《明史》列传一百六十)

④(《李朝仁祖实录》仁祖十九年十月庚戍(初八日))

⑥(《明清史料》乙编三二七《兵部行宁前道石凤台塘报》稿)

⑦《东华录》

⑧(《多尔衮摄政日记》引自《洪承畴与明清易代研究》)

⑨《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引自《洪承畴与明清易代研究》

由于明军主力大军出动,清军压力突然大大增加。

“先是初六日,多罗睿郡王多尔衮,多罗肃郡王豪格自锦州遣詹代,安泰奏报‘明国会集各省兵来拒我师……敌兵来者甚众’等语……”初八日皇太极派遣尔代,伊图等率兵支援。“十一日又奏言:‘敌兵实众,乞遣和硕郑亲王率兵一半前往,协力拒敌‘。上闻奏,即传檄各部军马,星集京师,于十五日起行。命和硕郑亲王留守,上即欲于十一日亲征,因鼻衂,姑缓三日。鼻衂尚未止,是日辰刻,上统大军出抚近门……壬戍,上至松山,陈师于松山,杏山之间,横截大路”(《清太宗实录》卷五十七,十七页,十八页)

从这里很明显看出皇太极做出很明智的选择,在初六日第一次收到战报时就让各军“固守汛地”,初八日派兵增援,在十一日第二次收到报告时就立刻开始集结军队,后续兵力在十五日出发。而皇太极即可就像驰往战场,但是流鼻血所以缓了三天,之后鼻血还没有好久即可奔向战场,“行三日,衂乃止”。

皇太极是“忧愤呕血”“悉索沈中之丁”①出发的,还有史料记载皇太极征发了年十五以上的男子。“八月初,窃闻援锦大军用兵异前,锦之围住之兵,势不能当,急报请救,故添兵陆续发送西,初七日,龙将驰向锦州,沈中人颇有忧色云矣。”②很明显,初七日皇太极就派发援军了,而且是“添兵陆续发送西”。想来也知,皇太极这样征召的军队是缺乏战斗力的,也侧面说明皇太极其实已经大量把能派遣的兵力派了出去,剩下的不是要集合就是一些临时征召的。明军主力即使有压倒性的优势,但在乳峰山一带被清军拖住,即不能解救锦州,更无法消灭多尔衮,豪格等人的部队,清军援军又即将到达,形势对明军来说已显不利。即使明军能够在清军主力到来之前全力进攻击破清军包围的话,那么由于明军本身的粮草短缺,那么也很难以将粮草运入锦州,不过多尔衮和豪格如果溃败,那么皇太极估计也没有继续和洪承畴交锋的勇气,估计明军也能安然无事。

接下来皇太极就开始针对明军主力采取行动。皇太极在十九日到达锦州城北的戚家堡,登高发现明军主力出动在松山城扎营时,步兵在乳峰山和松山城之间,马兵在松山城东,西,北三面。之后率领精锐骑兵绕道进入松山和杏山之间,皇太极原想驻兵高桥彻底切断明军后路,当日皇太极到达的兵力并不不多,如果驻兵高桥的话明军全力突围,那么高桥一带地形狭窄,一旦清军不能抵挡,那么皇太极只能向红螺山方向撤退,这三千骑兵就凶多吉少了。不过多尔衮反对了这个意见,于是皇太极仍在松杏之间下寨,一旦明军突围,清军不利可以迅速脱离战场,而且离锦州城附近的清军不远,显然更为稳妥。

这是本人在百度找到的一张图。从图片上可以看出,明军修筑的各个城池就是明军的依凭。 明军有两条补给线,一条是从宁远经塔山过杏山运至松山城,另一条是笔架山经杏山至松山城。由于补给线的原因明军形成了一字长蛇阵,从塔山一直往北直至松山,蜿蜒盘旋,而重兵屯于松山(为了解锦州之围),也就是为什么会有“见大众集前,后队颇弱”③的现象出现。而皇太极进驻松杏之间就切断了这两条补给线。按照常理,如果明军拥有充足的粮草,那么被包围也不是难事,松山城应该自有粮草。

首逃的总兵王朴提到“八月十八,九日,松粮渐少,各营官士一半对垒,一半遣赴杏山海岸,自运粮料,是奴未困松时”,二十一日突围时“探查松本色不足官兵二日之用”询问官员之后发现“自七月二十九日起至八月十八日止,通共运过松山粮料三万八千四十余石,以见在松山官兵马匹计之,日费粮料三千石,官兵住松二十日,即正数尚且不足,则松山之积储有无又不察可知矣”④张若麒给洪承畴的信中提到:“松山之粮不足三日”⑤。也就是从七月二十九日到八月十八日明军总共运输到松山城的粮草为38040余石,基本符合明军运输能力。明军十万大军一天花费3000石,即20×3000=60000(石),这就是明军后勤运输不能支持明军十万大军在长期在松山城一带作战,因此明军才会有抽调一半军队来搬运粮草解决燃眉之危。可见明军被围困时,松山城囤积粮草实在不多。

而且松山城,杏山城本来就不是给大兵屯驻的,当年金国凤守松山城时就仅有三千士卒。在明廷催战之际,洪承畴提到“今本兵议战,安敢迁延,但恐转输为限,鞭长莫及,国体攸关,不若稍待,使彼自困之为得也。”⑥,也是明军后勤现状之不足。丘民仰提到过“数万兵马,日费刍草以三万计,经月买运不足数日之支,且松杏弹丸一堡,城外并无村落,势不能容多兵,倘责令久扎营于野地,将匮乏饥困之余,正恐士马渐以疲毙,战气难以再鼓”⑦。很显然,明廷花费巨资修筑的松山城,杏山城并不能起到屯驻大兵的作用(注:考察《明档》所载明朝官员的题本,多有提到杏山城小,不能纳多兵。)。因此在战略上,明军在关外决战就已经造成了一种弱势局面。

《论洪承畴的军事作战的理论与实际——以松锦之战为例》一文提到:“辽西走廊成为明清两国之间对峙的巨大突出部后,就纯军事战略的眼光,防守辽西走廊的作用并不恰当……为了维持这个缓冲地带,明朝必须不断把精兵强将及后勤物资送入辽西前线。事实上,这样的作为,只是降低了明朝在前线可用于作战的兵力密度及过度延伸的补给线而已。于是当清朝进攻辽西防线时,明朝必须四处集徵集援军,开入突出部协防和解围,这样又只是让原先已经被过度延伸的补给线运输到不堪重负而已。一旦清军自侧翼切断明军的补给线时,明军的处境就不言自明了。”由此,明军极大的限制了自己的机动兵力和加大后勤难度,难道不是在战略上先输一步吗?早在天启年间前蓟辽总督阎鸣泰就提出:“锦州遐僻奥区,原非扼要之地,当日议修已属失策,项以区区弹丸,几致挠动乾坤半璧。虽幸无事,然亦岌岌乎殆矣!窃意今日锦州止可悬为虚著,慎弗狃为实著。止可设为活局,慎弗泥为死局”(《天启七年七月实录》)。十四年过去了,“虽幸无事”的局面没有再次发生。

清军攻取笔架山也是一个意外。笔架山距离陆地三里,有路可与陆地相连,退潮时路露出以相连陆地,而涨潮时路又被海水淹没,由于二十日的突围有少部分明军士兵突围而出,被清方阿济格等追击至塔山而还,在溃兵的引导下,清军获得明军笔架山積粮十二堆,这是皇太极意外收获。“清人令我人取海仓米十石,皆为陈腐,不可食矣”⑧可见明军后勤保障工作之差。

由此,明军在修筑的城池难以成为明军驻扎的凭借,而且后勤方面具有很大的脆弱性。而明军虽有战力,但是缺乏一种决一死战的特性,因此明军内部组成差异较大,一方面是洪承畴原有的西兵嫡系(曹变蛟),还有就是洪承畴提拔的吴三桂,王廷臣等辽东兵,唐通的密云兵,至于王朴手下的大同兵及杨国柱原有的宣府兵战斗意志较为薄弱。在有明军将领多爱养家丁,在关键时刻丢弃大部队的指挥依靠家丁逃跑的例子也是存在不少。

根据战场现状,洪承畴的行为是把大众集前,后队颇弱。这给皇太极从后方切断补给线的风险,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批进入洪承畴后方的应该是“三千骑”⑨,直到第二天(二十日)才陆续有援兵抵达挖壕截断道路。从十九日开始,清军重点打击对象就是洪承畴部明军。又据明朝李辅明报告:“本晚(十九晚)各镇整兵,商奉督师方略,于二十日即与贼奴大战,胜负未分,至二十一日,各镇马步车兵与贼大战,得获奴贼约有数十颗,然奴势重大,终不得闯壕”“督师自八月初二日,连连冲战,未能奏凯,不敢撤兵,岂料逆奴计生挖壕包裹,督师急发兵马以图内外夹击之计。”⑩也就是说皇太极在十九日到达战场,随后攻占长岭山,绕入松杏之间,切断明军后路及补给线。

①《李朝仁祖实录》仁祖十九年九月庚辰

②⑧《沈馆录》

③《明季北略》

④《明清史料》乙编,三三五《兵科抄出大同总兵王朴题本》

⑤⑥⑨《国榷》

⑦《明档》之《兵部为报督臣亲率各镇兵马力图救锦事行稿》

⑩《明清史料》乙编三二七《兵部行宁前道石凤台塘报》稿

很显然,十九日晚明军反应过来清军的动向,于是立刻让各位总兵整顿人马,商讨对策,在二十日,二十一日和清军激战。还是看朝鲜人记录:“二十一日早朝出兵,结阵于前野,清兵邀路接战良久,杀伤相当,汉兵大阵还为卷入松山,只骑兵数千突出,指向杏山而去,清兵追之不及。”“二十一日辰时,汉兵自松山进击清阵,才交锋便走,清骑追入谷中,遇伏而退,其胜败可知也。”“汉兵初势极壮,用兵亦奇,乃以无粮分兵出送,取此丧败,气挫势穷”①,由此:明军在决战阶段应该说表现还是比较可以,如果不去看清方所谓的战绩,从明方及中立的朝鲜方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明军打得并不差,甚至有亮点。当然,明军由于在补给线的脆弱及本身的问题最终导致崩溃,也就是明军缺乏在逆境中团结一致的本领,也是明军缺乏组织力的表现。

根据张若麒塘报“该职看得当八月十九,二十等日,奴贼厚集西偏”。张若麒增加大力劝洪承畴一面和西面清军对峙,一面挑选精锐从东石门出击会合锦州明军,然后再合力向皇太极出击,但是被洪承畴否决。祖大寿在二十四日率领骑兵一千出城奔向松山城,“途间止有二三零贼”②。可见那时清军几乎用全部兵力来进行追杀溃败中的明军。

张若麒对自己的意见十分满意,还十分惋惜洪承畴没有用自己的意见。但是明军应该做的就是尽快突围,因为粮草即将耗尽,解锦州之围早已毫无意义。“随着会战的进展,如果退却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而且预备队已经大大消耗,已经不足以打开新局面,那么,除了听天由命和有秩序地退却以外,就没有别的出路了。在这种情况下,长时间地耽搁就会使他陷入溃败、甚至覆灭的危险。”③

二十一日的激战后,明军粮草不足,已显不利之势。而皇太极不愧为高超的指挥官,通过观察看出明军军心不稳,近期一定会有一场大撤退。回营后对诸将说:“今晚敌兵必逃”,并且埋伏下军队进行伏击④

命蒙古固山额真库鲁克达尔汉阿赖,察哈尔毛海各率所部兵埋伏在杏山路,截击逃往杏山的明军埋伏在杏山路,截击逃往杏山的明军。

又命令多罗睿郡王多尔衮,及贝子罗托,公屯齐等人率四旗护军及科尔沁国谢图亲王拦截明军通向塔山的大路。

而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也率领本部人马堵住塔山的路。两支部队将痛击明军逃向塔山的部队,同时担任追击越塔山而去的明军

在桑噶尔赛堡,贝子博洛带领一军截击

同时命令达齐堪,幸达里,纳林等人率领枪炮手前往笔架山增援防止明军回夺粮草。

而听说张若麒从小凌河口乘舟逃走后,皇太极命镶黄旗蒙古梅勒章京赖护,察哈尔国锁诺木卫赛桑旗下巴特玛,率兵前去追击

又命先来的正黄旗固山额真谭泰率骑兵四百往小凌河西切断明军从此处的归路

又命令正红旗骑兵梅勒章多济里率兵追击败兵,正白旗蒙古额真固山额真伊拜,镶白旗梅勒章京,谭拜率兵前往库鲁克达尔汉阿赖,察哈尔毛海处于杏山四面截击明军奔入杏山者,不许远追。国舅阿什达尔汉,及多尔济达汉诺颜前去视察库鲁克达尔汉阿赖,察哈尔毛海的驻地

皇太极一夜未曾合眼,根据情况陆续将自己手中军队派遣出去。

在二十一日夜,洪承畴试图利用全军将士的求生之心,激发其决一死战的勇气。因为很显然,明军粮草根本就是不足,即使解围锦州也毫无意义,清军还屯在义州,迟早再次围困锦州,而明军各地调来军队不可能长期屯驻辽东。如果离开堡垒庇护前去义州作战,明军的补给更是鞭长莫及,甚至很可能在野地就被清军消灭。明军的机会在于等到皇太极来援之际一举击败皇太极,如此一来明辽东可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平安无事。而皇太极的援军远道而来,截获笔架山粮草,但是毕竟人马疲惫,而且不太可能短时间内集结完毕。

因此他准备决战,给予清军重大伤亡,一举击败皇太极。很显然,诸将没有奋力一搏的勇气,他的意见遭到诸将反对,诸将议回宁远就饷,而张若麒也一改之前积极作风,竟赞成撤退。洪承畴苦口劝说无效后决定突围,按照明军传统,明军一般是分为左右二翼作战。左路为王朴,白广恩,唐通;右路为吴三桂,马科,李辅明。洪承畴,丘民仰和总兵曹变蛟,王廷臣固守松山。洪承畴的决定也是有其合理之处,松山城到杏山一路多系平地,而到宁远也无太大的险要可供伏击。洪承畴希望六镇大军突围之后“回师”再和洪承畴手下精锐内外夹击击破包围(这也是曹变蛟等人直到二十二日夜才突围的原因)达成内外夹击之效。然而……大同总兵王朴为人胆怯,带领部队先逃,这对明军来说是致命的。于是各总兵见状竟纷纷争先逃跑,“且战且闯,各兵散乱”,黑夜间难以辨认,明军步兵马兵相互践踏,弓甲谝野,军心动荡,看见火光就说敌人在,于是不敢前进,反而往回跑,进了伏击圈,被清军伏击。洪承畴发现明军提前突围,心中暗惊,于是命令三分之一的军队保护松山,剩下的冲击突围,清兵在尖山石灰窑截击明军,明军奋力作战,清兵暂时后退,明军不得入松山城,于是屯在海岸,时潮水大涨,这股明军尽没于潮,只有两百人得脱身。

很显然,明军崩溃不是因为指挥不得当,而是因为王朴先逃。一场本该相继掩护有秩序的突围演变成一场单方面的大溃败,明军无力组织还击,只得被动逃窜,一边倒的战局由此诞生。明朝末年,这种不听指挥,擅自行动导致战败的情况多了。但是仅仅这样还不够。还有潮水淹没明军等因素。崇祯御批如是云:“督抚各镇俱握重兵,若整旅转战岂遂不能闯围,何至计出黑夜,致成溃败。”⑤

再有道路间的阻塞也是明军大败的重要原因。由于道路堵塞,信息不通。洪承畴一直不知道明朝主力大军已经溃败。其他分支部队就无法收到统一调度的指令,变成各自为战的混乱状态,很难形成有效的战斗力。各总兵接受不到命令也就混乱了,各自为战。期间还发生了曹变蛟突袭皇太极御营的事,皇太极险为刀下鬼。

明军二十一日夜到二十九日的连续追杀,光是被清军斩杀的就有53783人,被淹死的不可计数⑥。谈迁评价说:“是役也,轻进顿师,进不能突围,退不能善后,形见势绌,遂使重臣宿将选卒骁骑,十万之众,覆没殆尽”⑦

①《沈馆录》

②《明清史料》辛编,六三一页,《兵部行本部差出职方司郎中张若麒塘报》

③《战争论》

④《清太宗实录》卷五十七,页二十二

⑤《明清史料》乙编三二七《兵部行宁前道石凤台塘报》稿

⑥《清太宗实录》卷五十七,页二十九

⑦《国榷》

总结:随着洪承畴在朝廷压力下出战,前线清军面对明军主力大军感到极大压力,皇太极及时动员国家力量进行决战。皇太极奔驰到战场后,针对明军头重脚轻的弱点采取切断明军后路的做法,而此时张若麒等人还有声西击东的想法,而洪承畴也想一举击败皇太极,彻底取得胜利,由此爆发二十日,二十一日的战斗。但是在二十一日夜,各镇兵多已丧胆,洪承畴试图鼓励士气,但是张若麒在此时却采取放纵诸将回师的想法,最终在王朴的首逃下全军崩溃。

补充:崇祯十二年二月,皇太极亲自指挥三万军队进攻松山城,结果久攻不克,撤兵而还,“阅四旬围解”松山城守将金国凤创造了奇迹,被升官,“为宁远团练总兵官”。可是这年十月,清军再次进攻宁远,金国凤此时已经统兵万人,却战死了。“大清兵复攻宁远。国凤愤将士恇怯,率亲丁数十人出据北山冈鏖战。”,也就是洪承畴提到的“非其才力短也,由营伍纷纭,号令难施,而人心不一也。”(《明史》)

明军大军不断被朝廷督促,作为前线的统帅,上有皇帝和兵部的压力,下有张若麒,马绍愉等人鼓吹进军,更有甚者,张若麒直接干预指挥也是有的事情,在十九日,二十日鼓吹避实击虚,二十一日晚又纵容各将领回师就饷。明军军心就此涣散。“营伍纷纭,号令难施,而人心不一”到后期,明军将领大多不听命令擅自行事,消极应付。祖大寿在崇祯十一年曾三次被明朝征调,皆不应,坐视清军烧杀抢掠。可见明军对朝廷的离心力和辽西军阀的嚣张。松锦之战前期,祖大寿还做视茶叶山,蔡家楼,壮镇台等据点沦陷,没有出一兵救援。

再有如王朴首逃,难道真是王朴水平不行?也未必。在崇祯十一年的清军北归途中,孙传庭曾率明军和清军作战,“王朴则亲提步卒,力挫敌锋。九日之役,北兵以数千人来突,而能不为动。”(《孙传庭疏牍》卷三,官军苦战斩获疏)。以及十四年四月的战斗洪承畴说:“大同总兵王朴忠猷夙着,锐志退虏,百方鼓励,将士精神一新,各愿奋力杀贼,应拟加升一级”(《明清史料》乙编,三一二页。《蓟辽总督洪承畴揭帖》)可见,当时主要是明军内部的不协调和配合不当所致。比如朱仙镇左良玉先跑,但是总不能说左良玉不会打仗吧?

总之,从战略上来说明军已经先输了一着。从具体的战役来看,后勤保障方面没有做到一场大规模战役该有的水平,到具体的指挥上又多加干预,令出多门,军队的士气上也是问题,各位总兵山头林立,难以控制又不能相互配合得当。而且后来解围松山时更是暴露出明朝朝廷运行效率低下,官员搪塞应事等问题。

这也是明军难以拼死一搏的原因。崇祯年间的明军已经缺少一种能打大规模战役的能力,也缺少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人才(洪承畴就是一个)。明军将领好养家丁,贪功冒饷,临阵逃脱都是常有的事。明军战斗力差已经是明军组织力整体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遇上比自己组织度高的新兴封建军队必然失败。

4,困守孤城。

由于明军闯围失计,洪承畴困守孤城,“士卒不过万余,城内之粮且绝”,清军“复掘外壕困之。”①,明军塘报也提到:“督抚死守松山,有兵万余,列营城外,城内官生军民不肯分食,有王廷臣急禀督师,乃得每兵给米二升,各兵无不涕泣欲死”②,根据明方描述明军似采取粮食管制措施,松山城明军士卒每天食米一碗(到后来甚至每五天发放米二碗),洪,丘等人以身作则,这样安排城中粮草,尚可支撑到三,四月。洪承畴等人似乎仍未知道明军已经大溃,如九月初三日,洪承畴派出王亮,八拜等人前去联络突围的明军“语意催战,盖未知当日闯围失策,大致溃决也。”,“奴营遍布,水泄不通,督抚在松许久,音耗寂然,本道(石凤台)屡差探听,无路可入。”③

逃跑的总兵官都全身而退。当天晚上,由于明军崩溃,吴三桂,王朴,唐通,马科,白广恩,李辅明等人率领部队“沿海潜逃”④,但是遭到清军伏击,吴三桂,王朴得在二十二日逃入杏山城,唐通也在杏山城,李辅明晚了一步,等他带着散乱的部队到达杏山城时,清军早已围的铁桶相似,于是继续向南奔命,中左所也是道路断绝,“不能入城”,于是在二十三日黎明逃入宁远⑤。二十六日,明军总兵吴三桂,王朴率领部队从杏山向宁远突围。很显然,他们按照原计划进入了杏山城,待了四天,一方面收拢部队,一方面观察局势,估计这时候他们已经意识到明军早已损失惨重,全军崩溃,原定的计划早已不可能实现,与洪承畴内外夹击成为泡影。与其在杏山城等死,还不如突围获取一线生机。明军被清军截击,吴三桂和王朴败奔到高桥,遇到多罗贝勒多铎等人,“伏兵四起”,前路被断,后有追兵,各路明军“手足无措”遂溃窜,清军追击至傍晚,清军从海至桑噶尔赛堡,列兵固守,明军乘夜逃遁者,俱被斩杀,吴三桂,王朴“仅以身免”⑥。不过如果说吴三桂仅以身免绝对是冤枉他了,根据报告吴三桂“内丁尚多,还能整搠兵马”,王朴和马科成功逃回宁远,唐通由于突围不成功依然困在杏山城(唐通直到九月初八日才返回宁远)⑦白广恩突围不出回到松山,洪承畴派他(儿子白良弼留下)同都司雷起鳌东走小凌河袭击清军老巢,走国王碑,经锦昌堡,大胜堡之间从清军后方进入小红罗山群,以“请兵解围”张若麒,马绍愉等人在混战中逃出重围到小凌河乘渔舟从海上撤退,逃回宁远后向朝廷报告洪承畴失策,希望免受惩罚⑧。

之后洪承畴等人困守松山城,明崇祯帝虽屡下旨要求逃回宁远的总兵前去救援,然而……还是没用,最终,松山城在内奸夏成德的帮助下陷落,“明援兵尽绝,城内粮尽,饥民相食,祖大寿战守计穷,又闻松山已失”,再无坚守决心,于是献城投降⑨。就具体的指挥水准来看,皇太极较洪承畴绝无高明之处, 明军仍有朝廷催战,监军掣肘,王朴首逃,潮水突涨,曹变蛟突袭余营失败等情况,此战明军调集各省精兵,战斗力肯定是存在,“事实证明,松锦决战,双方部署各有短长,洪承畴既受制于兵部,则皇太极更输洪承畴一筹,给他帮忙的是老天爷和一支射中曹变蛟的乱箭”⑩借用杨威利的一句话:「胜败终究是相对的如果我们所犯的失败比他(莱因哈特)还严重,那么胜的是他,败的是我们了。」,明廷在整体犯的错误比皇太极多太多了。

此战明军损失颇为惨重,北线精锐为之一空,“十余万之兵马,一朝尽于疆场;数百万之钱粮瞬息弃为灰烬”。

①《清太宗实录》卷五十七,页三十

②《明清史料》乙编。页三二七。《兵部题行漕运幸蒙截辽稿》

③《明清史料》乙编。页三三一,《宁前道石凤台塘报》

④《清太宗实录》卷五十七,页二十三

⑤《明清史料》乙编三二七《兵部行宁前道石凤台塘报》稿

⑥《清太宗实录》卷五十七,页二十九

⑦《明清史料》乙编,页三二八,《兵部题行宁前道石凤台密禀稿》

⑧《国榷》

⑨《清太宗实录》卷五十九,页十一

⑩《洪承畴与明清易代研究》

--------------------------------------------------------------

作战条件的不同导致战役结果不同,袁崇焕根本不需要考虑和后金军主力在野地中决战,而洪承畴就很苦了,在明朝后勤保障不足,将领配合不到位的情况下强硬出战,制定的作战计划能不能执行好都是问题。如果袁到洪的位置,也会输得很惨。松锦之战的明军“久处边塞,能吃苦,又同清军,蒙古军长期作战,富有经验,特别能战斗”(《明清战争史略》),清军也是集中了全国之力进行战略决战,在外无其他强敌,又无内顾之忧,相反明朝财政崩溃,农民纷纷起义,怎么看都是大厦将倾。

明方仍采取援军和守军相互配合,援军减轻守军压力,守军固守城池,由此让敌军顾此失彼,战术上采取凭坚城,用大炮,发挥明军火器长处。而由于清军围城时间过长,松锦之战的明军冒进导致灾难,而各位将领之间配合不得当导致速败,但就具体措施上而言,明军仍有胜利机会。

此战对明影响重大,如朝鲜就提到"中朝之运,亦已衰矣",明朝"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一掷,竟莫能续御,而庙社以墟矣",清朝方面"太宗一战而帝业定"


user avatar   xiao-xia-yi-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罗马、塞琉古之战战术层面在网上讨论得比较多,这里说说战略层面。公元前192年,塞琉古国王安条克三世起兵8万(先头部队1万)攻伐希腊,罗马人应希腊盟友求援,被迫应战,决定地中海命运的罗马-塞琉古战争爆发。

“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安条克大王说不定还真就是这么想的。他对罗马小青年的勇悍其实还是有概念的(毕竟汉尼拔肯定跟他讲过),反观塞琉古军队虽然强盛,真正最能打的马其顿方阵其实只有16000人(还在温泉关丢掉了起码好几千),此外还有骑兵约12000,其余4万多人大多是从亚洲各地凑集的轻装步兵和投射部队。这也是为什么大决战中罗马军虽人少,却能最终合围马其顿方阵,安条克大部分的亚洲部队其实很快就溃散了。


所以安条克三世当时采取的战略其实是很正确的,他否决了从意大利登陆的计划,因为实在是没有把握。思路是利用希腊的天险阻击罗马军,用先头部队将罗马军阻截在马其顿之外,等他的7万大军一到,罗马人就只有眼睁睁的看着安条克吞并马其顿。这个计划可谓进可攻退可守,正常情况下,就算战败,也不会输得如此之惨。因为安条克在色雷斯预先经营了莱西马基亚城,并在那里不断囤积了大量粮草物资。就算没挡住在希腊登陆的罗马军,他也可以依托色雷斯固守。相比之下,罗马被汉尼拔打得损失惨重,尚未完全恢复元气,本没有做好与塞琉古大帝国开战的准备,罗马军仓促来救希腊,粮草物资必然不足,兵力也不会很多,而且处于孤军深入的不利地位。

然而,安条克的如意算盘没有想到两点,其一他的对手是西庇阿,非常人可比;其二经过第二次布匿战争洗礼的罗马已经是整体都强,并不只有勇猛而已。

战争开始后,安条克亲率1万先头部队经优俾亚岛在色萨利登陆,抢占了温泉关天险。不出他意料的是,罗马确实没太多准备,在意大利仓促征集了6万人马(2万罗马军、4万同盟军),其中4万守本土,派到希腊的第一波部队仅有1万罗马军团和1万意大利同盟军,并不是很多。但意外的是,罗马军已经不再是布匿战争中那支只知道正面猛冲的蛮牛军队了,老加图率领的敢死队竟然像当年波斯人那样趁着黑夜从山口绕到了他后方,结果塞琉古军队大乱,1万精锐基本送肉。


此时大局其实还掌握在安条克大王手中,因为他从帝国各地征集的主力军已经逐渐赶到了小亚细亚海岸和色雷斯,威逼马其顿。元老院也派来了西庇阿接管希腊远征军,但是他只有区区2万人马,还要克服后勤困难,劳师远征色雷斯,与安条克7万大军交手,岂非以卵击石?所以表面上看,安条克依然高枕无忧。

西庇阿很快做出了反应,他首先派出使节去稳住塞琉古盟友埃托利亚联盟,没有浪费一兵一卒去分兵围攻希腊城市,集中兵力开始向马其顿和色雷斯进发,同时命令罗马海军全线出击。安条克原本预期打海战塞琉古能有一定优势,结果却大大出乎他的预料,因为安条克听说罗马是乌鸦舰比较强之后,建造了不少大船对付乌鸦舰接舷战术,没想到罗马人玩了个田忌赛马,用盟友罗德斯海军(擅长撞击)与这支大船舰队对上了。经过几番海战,塞琉古海军损失惨重,罗马人基本控制了制海权。

这使得安条克的精心布阵反而使得自己陷入危境,一旦罗马海军切断博斯普鲁斯海峡,自己就有全军被困在欧洲的危险。更没有想到的是西庇阿军队竟然神速出现在了他眼皮底下。原来西庇阿事先跟腓力五世沟通好了此次战役的细节,由马其顿人来提供粮草,修建道路,条件是豁免马其顿之前战败的一部分赔款。

正常情况下,西庇阿军队脱离后勤越过马其顿、色雷斯,将会是损失惨重的行军,但由于马其顿人提供后勤得力,西庇阿很快就逼近了海峡。得知迈昂尼苏斯海战战败的消息之后,安条克开始慌乱起来,害怕部队被围困,于是便开始组织撤退,结果既没有来得及带走,也没有来得及烧毁囤积在色雷斯的大批粮草和军需物资,这些物资全部落入高速推进的西庇阿之手。西庇阿则继续发扬兵贵神速,立刻组织渡海,甚至抢在安条克之前就渡过了博斯普鲁斯海峡,与盟友帕加马军队会合。

这样罗马军的总数就上升到了3万人,而且完成了反客为主,成功夺下塞琉古的屯粮后,现在粮草充足的成了罗马军,安条克7万大军撤到小亚细亚后,吃饭反而成了问题(所以并非有些人说的安条克因轻敌贸然决战,此时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候西庇阿依然是很谨慎的,扎营与安条克对峙,对部下下令不要急于与安条克交战,因为3万打7万,贸然合战依然风险很大,既然给养充足,就可以稳妥的拖垮塞琉古大军。

但是此时西庇阿却得病,被送回了希腊。军队中另外一个顾问多米提乌斯-阿赫诺巴布斯(战胜过波伊人的名将,也是元老院特意派来辅佐西庇阿弟弟的)有野心,急于建功,并认为塞琉古大军屡败之后士气低落,攸美尼斯的帕加马军队打塞琉古的经验又非常丰富,便自作主张同意与安条克决战。这就是著名的马格尼西亚(Magnesia)会战,结果安条克大败。按罗马方面记载,前后共杀塞琉古军约6万人,此外塞琉古帝国还被迫割地赔款,元气大伤。从此罗马开始登上地中海的霸主之位。

平心而论,安条克三世之前的战绩也相当耀眼,亲征埃及、波斯、巴克特里亚、印度等地,满亚洲收狗,势力一度遍及整个东地中海,绝对不是无能之辈,但是由于对罗马人的不了解和没有足够料敌从宽,最终输掉了这场天下之战。


user avatar   zhu-yu-liang-72-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五代时期后梁与后唐的魏州之战——后唐庄宗李存勖VS后梁名将,人称“一步百计”的刘鄩

  • 1. 导火索

915年,后梁天雄军节度使杨师厚病逝。杨曾是后梁第一战将,早年随梁太祖朱温立下赫赫战功,后对梁末帝朱友贞拥立有功,受封邺王。他的天雄军下辖魏、博、贝、相、澶、卫六州,也就是唐朝鼎鼎大名的河朔三镇之一的魏博。他晚年骄纵异常,创立了著名的亲兵部队“银枪效节都”,对朝廷听调不听宣,甚至有不臣之心。

师厚纯谨敏干,深为太祖知遇,委以重兵剧镇,他莫能及。然而末年矜功恃众,骤萌不轨之意,于是专割财赋,置银枪效节军凡数千人,皆选摘骁锐,纵恣豢养,复故时牙军之态,时人病之。”

好在杨师厚自己死了,后梁朝廷松了一口气,梁末帝吸取教训,决定把天雄军一分为二,新天雄军只有魏、博、贝三州,另外创建昭德军,管辖另外三州。他派贺德伦担任天雄军节度使,张筠担任昭德军节度使,又派刘鄩率兵6万渡过黄河震慑天雄军。

贺德伦到任后,要分天雄兵一半给昭德,天雄兵中多为父子兄弟,不愿分别,怨声载道。贺德伦为稳定局势,请刘鄩派兵五百入魏州。魏兵听闻后更加害怕,以银枪军张彦为首发动兵变,活捉贺德伦,消灭了刘鄩的五百人,之后向后唐投降并求援,李存勖欣然接纳,梁、唐魏州之战爆发。

  • 2. 大战始末
  • 李存勖入魏

李存勖西来,却并不急于入魏州,先在山西永济驻扎。他认为叛军反复无常,决定杀鸡儆猴,便传唤叛军首领张彦来见。张彦毫无察觉,带了500银枪军大摇大摆地来觐见李存勖,李存勖用一番不忠不义的罪名处死了张彦等人,叛军心惊胆寒。他大棒后上萝卜,用好言好语安抚余众,第二天,又让魏州军担任身边护卫,仿佛刘秀推心置腹降伏铜马军的手段,成功收拢了魏州人心,安然进据魏州。

王入魏州,行至永济,诛其乱首张彦,军士股栗,帝亲加慰抚而退。翼日,帝轻裘缓策而进,令张彦部下军士被甲持兵,环马而从,命为帐前银枪,众心大服。
  • 李存勖的冒险

在李存勖高高兴兴入魏州的时候,刘鄩也驻扎在洹水之滨。李存勖又花了一个月,攻克了德州和澶州,切断了刘鄩的前后策应,而后进军魏县,与刘鄩隔河对峙。

李存勖又效仿晋明帝司马绍夜探王敦大营的事迹,率百骑侦察刘鄩大营。偏偏这事儿被刘鄩打听到了,在附近埋下伏兵。等到李存勖前来,伏兵四起,把他们一百人团团围住。李存勖跃马大呼,率众冲杀,部将夏鲁奇格外英勇,晋军杀伤梁军数百人,突围而去,回营清点,竟只少了六七人,李存勖对众人说:“几为贼所笑。

  • 刘鄩的百计

刘鄩将主力进驻到魏县之内,很多天都不见动静。晋王派人侦察,回报说城上虽然旗幡招展,却没有饭点儿的炊烟。李存勖说”我闻刘鄩用兵,一步百变,必以诡计误我。“经过反复侦察,才知是座空城,原来刘鄩让人将旗帜插在假人上,假人又骑在驴上,来回走动,造成人来人往的假象。李存勖判断,刘鄩是在声东击西,暗地里要偷袭他的老家晋阳,于是星夜兼程,回援晋阳。事实确实如此,只可惜天佑李存勖,刘鄩大军在山西翻山越岭时,遭遇了淫雨霏霏,梁军伤病甚多,不得不龟速前进。于是,晋军得以充分准备,一方面快马加鞭通知了晋阳守军,另一方面追兵逐渐赶上刘鄩。刘鄩进军到乐平县,得知前方晋阳戒备森严,后方又有追兵接近,更重要的是己方粮草殆尽,只好改变策略。但此刻梁军人心惶惶,刘鄩激励将士说:“我们深入敌境,腹背受敌,山谷高深,去将何往?惟力战尚可得免。否则一死报君便了。”军心得以安定。

刘鄩眼见计划落空,军粮告罄,打算先占据天雄军粮仓临清县,却被晋军周德威部抢先一步,刘鄩又变道攻取贝州。李存勖此时也开始东返,但一时半会儿到不了,只好先在博州休整,只有周德威军率先在堂邑与刘鄩军遭遇,却被刘鄩击退。刘鄩追赶五十余里,顺势驻扎在当地的莘县,迅速巩固城防,疏通河道、建造甬道保障了己方的粮饷畅通。而李存勖也赶到莘县,两军再度对峙,一连交锋数日,仍不相上下。

  • 元城之战

刘鄩在莘县一坚守就是半年,深沟高垒,晋军也无可奈何。刘鄩沿用的,正是司马懿抵御诸葛亮的策略,如若晋军久攻不下,军心动摇懈怠,自然会有破绽。然而,刘鄩想成为司马懿,却成了安史之乱时潼关的哥舒翰。梁末帝遣使者问刘鄩破敌之策,刘鄩对答“臣无奇术,但人给粮十斛,尽则破敌。”态度上确实是傲娇了些,但归根结底是梁末帝心胸狭隘,又赶上群小煽风点火,末帝大怒,诘问刘鄩曰:“将军蓄米,将疗饥耶?将破贼耶?”催促刘鄩出战。刘鄩无奈,只能和众将商议,说“大敌当前,皇帝只会纸上谈兵,而我也不好抗旨,大家说说应该怎么办?”刘鄩本意是想统一口径,集体抗命,没成想众将群情激愤,也纷纷要求出战,刘鄩默然,第二天,又把众将叫来,给每人一大缸水,命令大家喝完,大家面面相觑。刘鄩才徐徐道:“一缸水都不能一口喝光,又怎么能一次吸干一条河的水呢?”话虽如此,刘鄩还是扛不住上下的压力,偷袭了镇、定大营的晋军,杀敌甚多。

时诸将皆欲战,鄩默然。他日,复召诸将列坐军门,人具河水一器,因命饮之,众未测其旨,或饮或辞。鄩曰:“一器而难若是,滔滔河流,可胜既乎!”众皆失色。居数日,鄩率万余人薄镇、定之营。时鄩军奄至,上下腾乱,杀获甚众。少顷,晋军继至,乃退。

刘鄩毕竟还是稳,没有合适的机会依然坚守。偏偏梁国的君臣矛盾让李存勖打听了去,于是依样画葫芦,定下了一条诱敌之计。李存勖亲自去贝州犒劳军士,声称之后就要回晋阳。刘鄩听说后,认为魏州必定空虚,命令部将杨延直引兵万人夜袭魏州,魏州城早有准备,霎那间喊杀声震天,吓退了杨延直的军队,实际上晋军出城的只有五百人。刘鄩那边也带着大部队来接应杨延直,到了元城附近,被晋军三路包围,李存勖从贝州回马枪从北杀到,魏州李嗣源从西而来,李存审从他背后包抄过来。刘鄩的梁军以步兵为主,列成圆阵守在中间,架不住晋军的骑兵如洪水一般冲突进来。一战下来,梁军七万伤亡殆尽,刘鄩从黎阳渡过黄河,逃亡滑州。

  • 3. 战后

元城战后,为了挽回局势,后梁派王檀率兵五万偷袭确确实实很空虚的晋阳,却被晋阳守将安金全牢牢守住,援兵从外赶来,王檀也无功而返,梁末帝听闻,曰:“吾事去矣!”诚然,元城之败,河北不再为后梁所有,此时旧日大唐的河北三镇,基本都为晋王所有,后梁的灭亡,也成了早晚的事。

至于刘鄩,在黎阳击退过晋军的紧逼,但独木难支,几次出击都受挫,后梁的小人们群起而攻之,于是梁末帝自毁长城,赐给了他一杯毒酒,一代名将,就此凋零,就像当年赵国李牧、北齐斛律光一样。

魏州之战,是后梁与后唐攻守势易的节点,从此,后梁完全陷入被动,被晋军牵着鼻子走。后梁可用之将,只剩下刘鄩的部将王彦章,终究难敌后唐的名将如云。


user avatar   ankeweili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user avatar   ai-shi-ni-ma-mayb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元宇宙就是大型网游,那些什么元宇宙里的资产就像网游里的装备。

问题是现在还没确定以后谁的元宇宙是统一标准,现在投资根本就不知道你投的这个元宇宙能不能成为标准。

这就好像你现在你想给趁一个游戏火之前先充满氪金以后卖账号,但是你怎么知道哪个游戏会火哪个不会火。

一样的道理,我完全赞同以后元宇宙里的资产会很值钱,现在投资会很赚钱,但是你投哪里啊?你投了Facebook的元宇宙,过两年facebook倒闭了,苹果发布VR眼镜成为元宇宙主导怎么办?


user avatar   zhao-da-w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毛泽东

《浪淘沙 北戴河》《沁园春》两首 等等


user avatar   li-bu-xu-fa-tan-hua-l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这是Fed一月 memo

先说结论:

FOMC 维持利率在 0-0.25% 不变。且确定 3 月完全停止 QE,同时 3 月加息也是箭在弦上,基本会后声明皆符合市场预期,没有太多的意外。

Powell 记者会确实是偏一点点的小鹰派,但我也认为,Powell 的说法不至于拉升市场加息预期至 5次 、并拉升缩表预期至上半年,反而比较像是在强化加息 4 次之预期。

另外我个人觉得,一些中文媒体似乎误读了Powell 记者会的部分片段,下面 Allen 再进一步说明。


1. 3 月加息停止 QE 早已定价

本次会议 Fed 再次确认 3 月将准备第一次加息,并同时停止 QE。

Fed 也再次重申,货币政策是要支持美国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与通膨长期均值维持 2.0% 的两大目标。

这部分我想市场早已定价,这裡完全不会是问题,所以我们不讨论太多。


2.未来加息在每次会议都可能发生 (?)

Powell 的原文说法是:Won't Rule Out Hike Every Meeting.

但我有看到部分中文媒体写:不排除每次会议都加息的可能性。

上述我想或许是误读了 (还是其实是我自己误会中文的意思 ?)

我的理解是:Powell 是说加息在未来每场会议都可能发生,指的是“不会在特定月份才加息”,不是说每场都要加息。

Powell 说得很合理,经济本来就是动态的,加息本就不会侷限在什麽月份才启动,端看当时的经济状况而定。

我认为Powell 上述说法,并未延展今年加息预期至五次或更多,若有这种想法,那绝对是误读了。


3.更大规模的缩表?

Powell 在记者会上提到,Fed 需要更大规模的缩表,但请大家不要恐慌,因为我又觉得部份中文媒体过度解读了。

我认为Powell 说到的“更大规模缩表”,在思维上指的是:

因为当前 Fed 资产负债表高达 8.9 万美元,这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两倍大,显然在绝对规模上是非常巨大的。

而上一轮 2017-2019 年 Fed 缩减资产负债表,是自 4.4 万亿美元缩到 3.7 万亿美元停止,缩表的幅度大概是 15.9%,共缩减了约 7000 亿美元。

确实每次缩表的经济背景绝对是不一样的,所以幅度也绝对不会相同,但我们随便抓,假设本轮缩表将缩减 10% 资产负债表规模,那麽这也要降低 8900 亿美元,规模当然很大。

但我认为,不需要过度恐慌在“更大规模缩表”这几个字上。更重要的,我认为是“Fed 缩表的速率是多少?”

我相信缩表没问题,缩表太快才是问题,因为缩表速度若太快,将直接影响的会是美债殖利率升速、以及殖利率曲线的斜率。

这点Powell 也非常清楚,Powell 在记者会上也不断强调,联准会内部尚未具体讨论到一切缩表的进度,要等到 3 月再说。


4.缩表比较可能落在下半年

Powell 在记者会上说明,希望在加息至少一次之后,再来开会讨论缩表的事情,且委员会至少将讨论一次,才会做最终拍板。

更重要的,Powell 希望缩表的进程是有秩序的、是可被预见的过程。

从上述Powell 丢出的时间表看,我个人认为缩表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份,因为在 3 月加息后,Fed 才会来讨论缩表。

我个人相信 Fed 现在内部早已在讨论缩表,但委员会显然尚未准备好来与市场沟通缩表的前瞻指引。

而缩表这麽大的事情,我个人认为 Fed 需要起次跟市场沟通 2 次,并把缩表规划说得非常清楚之后,才会开始进行,所以比较合理的缩表时间,估计将会落在下半年。


5.最大风险:高通膨

Powell 在记者会上,大概提到了 800 万次的“高通膨压力”,并认为目前美国通膨风险仍在上升阶段,但预计 2022 通膨还是会回落。

Powell 说明,目前美国通膨居高不下,主要仍是供应链所致,白话来说就是供需仍然失衡,且供给侧 (Supply Side) 改善的速度是低于预期。

Powell 强调,目前美国高通膨持续存在,而美国经济要的是长期扩张,所以若要长期扩张,物价势必需要保持稳定。

这边开始进入正题了,我认为这是本次会议的最重要核心,是让我体感上,觉得 Fed 鹰派的地方。我认为 Fed 承认自己落后给菲利浦曲线 (Behind the curve),简单而言,Fed 这次的加息速度大幅落后给通膨。

由于 Fed 在 2021 年对于通膨的误判,先前 Fed 在 2021 年认为通膨在年底就可望自然回落,但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没有发生,反而通膨还更为严重,所以目前才有使用加息来追赶通膨的压力。但当前宏观环境看,通膨的压力是来自于缺工、供应链紧俏等问题,再加上拜登政府的大力推行财政刺激在那边推波助澜~

所以这一次的通膨是来自于实体经济上的供需失衡问题,并不是金融市场过度投机、企业超额投资等问题,我认为 Fed 在这次的通膨问题上,能做得空间非常有限。

这裡将产生一个不确定性的较大风险,就是 Fed 只能靠货币紧缩去压通膨预期,但实体经济的根本性通膨问题,还是没有获得解决。变成最终 Fed 只能再用更剧烈的紧缩政策,去引导通膨预期走低后,尝试来压低实际通膨率,所以这裡将让 Fed 的紧缩路径,存在著较大不确定性。

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直接去解决实体经济上的缺工和供应链/例如我之前提到的塞港问题,让实际通膨率自己走低、而不是靠 Fed 挤压通膨预期之后去引导。

谁可以去把坐在白宫裡疑似患有阿兹海默的白髮老头一巴掌打醒...还我特~


结论:我个人认为 Fed 今年将加息四次,不至于加息五次,而加息四次之预期,相信市场应该已经定价;至于缩表,相信市场尚未定价,估计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

如果 Fed 今年加息五次,我会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这意味著 Fed 很可能在 2023 年底、2024 年初,就因为美国经济放缓太快而需要降息,Fed 这波操作就会变得非常韭。

最后说说股市的想法目前 Nasdaq 已经插水一段时日,抑制通胀是当务之急,而股市所谓修正才多久已出现V转。对通胀而言意义不大,修正数月才可能有帮助~所以我之前一直描述为“恐慌”。因此对白髮老头而言,怎麽做才有利于中期选举就很清晰了。

最好还是坚持认为市场或已定价加息四次之预期,但缩表预期则是尚未定价的观点。

配置上美股我倾向持有科技权值股,一些 Megacap 的估值我认为合理、前景确定性较高,而这样也可以让你的收益贴著 QQQ 走。

考虑到一堆成长股腰斩,我也愿意加仓接刀成长股,但建议佔据投资组合的比例,或许不要超过 15%,如果选股功力不错,这裡就会开始让你的收益拉开与 QQQ 之类的差距。

最后,我相信人人都会想在市场下跌的环境裡接刀,接刀不是不行,但若接刀失败,斩缆我建议速度要快,我个人不考虑价投的话一次斩缆的比例都是 50% 以上。


user avatar   realista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鬼子有点自作多情了,人家泽连斯基讲话是给你们听的吗?在泽连斯基眼里,鬼子和黄皮猴子不见得有啥区别,怎么可能听得懂人话呢?就算听懂了,有什么资格感到不满吗?

所以总结起来,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你泽giegie和你拜爹爹在唠很重要的事情,你跟那裹什么乱呢?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丘吉尔?作为首相,作为他个人,他一生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朝鲜战争期间,为何派遣很多没有冰天雪地作战经验的士兵入朝作战,直接调遣东北地区的军队入朝不行吗? 
  哪些历史人物的实际年龄与大众印象中的相差很多,使得人们观感错乱?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之前,保加利亚是否能通过外交来确保大保加利亚的成立? 
  如何评价捷尔任斯基? 
  如果明军如架空小说那样采用西班牙方阵、腓特烈线列或空心方阵,在武器不变的情况下,能否击退八旗铁骑? 
  如何评价网络兵家四圣??? 
  十字军建立的拉丁帝国,算不算拜占庭(东罗马)历史上的一个王朝? 
  如何评价雍正? 
  有哪些著名的「王者归来」? 

前一个讨论
明代藩王府中有哪些有意思的故事?
下一个讨论
你在“域外汉籍”中发现过哪些与中国皇帝相关的有趣记载?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