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长三角是指江南,或者拓展到吴语区的话,那已经衰落很多年了。
别的不说,这几百年来,吴语区的范围萎缩了多少?清末太平天国一役,直接摧毁这一带近半数人口。在西边,古饶州、信州、池州一带,赣语迅速推进;在北方,江淮官话大举南下,从南京到池州一线在内的广大皖南地区彻底淮化,更不用说还在古宣州地区形成了大片的中原和西南官话方言岛。
以宋代江东两浙为地域口径,北宋此地人口可达到全国的1/7左右,明代后期则高过1/4,清代后期也有1/8左右,而到了太平天国以后,这个数字迅速减弱。今天,整个吴语区人口还不到一亿,甚至可能只有总人口的1/20。已经从一个大民系变为中小民系。
在古代,这样的人口比例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是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强势地位的基础。极多的人口聚集在极小的地理尺度上,也就意味着这里必然有着更多的工商业从业人口,也就是农业脱产人口,城市化的比率更高,城市人口的比例更大,清中期,江南核心的城市人口比例能达到20%以上,而这和1978年全国的城市人口比例相差不远。
更多的人,更发达的经济,这是古代江南成为几乎帝国唯一的经济中心的重大原因。同时,因为经济繁荣,有着更多的农业脱产人口,也就意味着更多人能从繁重的耕作中解脱出来,读书识字,参与功名。这也是宋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江浙进士数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的原因。江东子弟大量汇聚京城,才有了明代浙党、东林党这些势力庞大的地方官僚集团,在政治上发挥巨大影响。
政治和经济的强势,必然影响到文化。明清两代,江南中心苏州成为全国的出版业中心,书院林立,文章荟萃。在传统官话文学的强盛以外,甚至还出现了以苏州吴语,也即苏白为语言写成的小说。民俗方面,江南园林成为当时建筑的典范和标杆,清代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圆明园等,就是模仿江南建筑而设计出来的。
因此我们绝对可以说,太平天国动乱,是一次巨大的转折。这次战争几乎摧毁了明清以来江南长期积累成长起来的市镇体系,并为以后近代进入上海独大的时代奠定了某种缘起。某种程度上,近代上海的繁盛,“一城抵半国”的畸形独大,乃是周边江南地区最后一次将剩余的光亮高度汇聚到一起的,回光返照式的结果。
近代上海当然是辉煌的。30年代的上海事实上也是全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甚至也是政治中心之一。这一时期,由古典时代承接而来的江南士绅阶层精英,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嫁接在一起,推动着上海各方面的繁荣。政治上,江浙文官集团继续垄断了官场;经济上,江浙财团背后的银行家、实业家群体,推动着民族资本的发展;文化上,江浙作家、学者、报人、导演等层出不穷,上海是全国的传媒中心,不仅有报纸杂志,还有广播电影。
然而,这种辉煌是短暂的。近代的江南承接着古典时代的儒家传统,但也在中央政权崩溃以后,被迫开放接受欧美文明的殖民教化。本土士绅与西方列强作为两股强大的力量盘踞于此,呈现着封建化与买办化的重重矛盾与暗影。最终,诞生于东南本土的政党国民党,在这些力量和传统面前左右摇摆,进退失据,无法完成国家统一独立走向现代化的重任,并彻底在49年崩溃。
49年后建立的共和国彻底终结了古典时代和殖民时代。以江南士绅为代表的古典社会精英阶层彻底消亡,江南沿海的港口也纷纷关闭并彻底驱逐了西方势力,而大规模的工业化也在能源矿藏更为丰富的北方展开。自此,一股新的力量在遥远的北方形成。那是基于高度严密集权的党政军体制而下的新兴工业精英力量,政治上,他们作为国企的“技术官僚”,垄断官场;经济上,他们主导国有工业化的庞大体系和秩序;文化上,各类科教文卫系统同样围绕工业化体系建立,如各大工业部门相关的部委下属的高校和研究所。
自此,从49年到78年,除了上海还作为国有工业化中心城市之一发光发热,江南地区的其余城市,尤其是基层市镇都因自由经济的被禁止而彻底衰落了。这种颓势,更大范围要延续到93年。之后,浦东开放启动了江南地区改革开放的大幕,市场经济重新兴起,江南基层的乡镇经济开始复苏蓬勃,而在城市则又重新打开港口,积极引进外资。某种角度看,这更像是在对近代曾被埋没的那段历史的遥远呼应。
然而,江南经济的重新复苏并不能使他回到古典时代的唯一强势位置。经济上,珠三角以同样的原因迅速崛起;而北京则依靠工业化留下的政治遗产实现弯道超车,进入强盛的高新技术引领的后工业化时代。在经济上,江南已经不复他在古典时代为帝国唯一经济中心的地位。政治上,旧工业精英集团依然发挥着巨大的能量;而文化上,伴随着北京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北京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全国唯一的文化传媒中心。
对于江南地区来说,最大的困惑或许是失去了文化自信。自从49年疾风暴雨式的左翼革命彻底摧毁了士绅阶层及其背后的整个古典社会,江南地区曾高度依赖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精英代言人阶层已经湮灭。在近代的文化转型中,江南地区或许曾尝试着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进行嫁接融合,但最终却终结于政府的无能。最终,失去了文化话语权和阐释权的江南地区,只能在新的陌生的国家框架里进行苦苦适应与探索,而主导他们的,已不再是他们自己。
只要中国版图保持稳定,长三角在未来200年内(之前写的“1000年”已被喷惨,现改为200年),大概率还是会继续繁荣,并且是数一数二的那种繁荣。
没办法,地理位置太好了。只说一点,长三角是“海岸线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先天就具有独一无二的发展经济的优势。
这个交汇点如果要更精确一点的话,那它就是上海。
再补充一点,长三角的江苏省是国内平原比例最高的省份,长三角的浙江部分有浙江最大的“杭嘉湖”平原区,还有“杭绍甬”城市群。虽然已经是沿海区域,但还有大江大河(长江、钱塘江),这样的天赋异禀,很难发展不好。
至于上海,近代它已经繁华了100年,除了北京还真没城市压得住它(有时也压不住)。上海与苏州毗邻,且嘉定、崇明在明代原属于苏州府,“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苏杭”繁华了近千年不为过吧?如果承认苏州繁华了上千年,那上海自然也是。
再补充说说海平面上升的问题。
有人说再过200年海平面上升,上海可能没有了。首先200年海平面能上升多少仍是未知数,如果只上升几厘米,那就毫无影响。
什么是上海?就是长江出海口处的一座城市,就算200年海岸线上升个几米,侵蚀掉上海绝大部分的面积,上海这座城依然会存在,到时候国家会把上海周边的城市划一部分重新给上海(保持上海始终有一定的面积规模),就问你服不服?
为什么?因为中国需要在长江入海口处有一个超大城市,上海的存在是一个政治问题。上海怎么来的大家不会不知道吧,它就是从江苏省中挖出一块出来直辖的。
当然如果海平面上升个二三十米,那就什么都不说了,不过大家要知道,巨大的地质变化时间通常以千年记。
附:
经知友回复推荐,发现网页版奥维地图挺好使的,里面有谷歌的地图、地形图、卫星图,尤其是地形图感觉比腾讯的地形图看起来更爽。
腾讯地形图过于凸出了路网,但是如果不勾选路网,信息量又太少了。谷歌这个地形图信息量适中,更加重视水网,而且山峦的颜色还有差异,似乎更绿的地方是指森林覆盖率更高的地方,不过该网页地图搜索功能做得极差,要更好的体验建议FQ。
会啊,原因有很多
之前写过一个有关地理与发达程度之间关系的回答。
个人是比较相信在未来国家史里面,长三角很难被其他区域超越。这是地理约束导致的区域差异。
除非2012来临,临海区域大范围、短时间被海水灌漫,但即使这样,东部临海区,仍然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区域之一。
另外一种衰落,可能是中国古代史的某种形态的复制,那是系统化的衰落,但是俗话说矮子里面也有高个,长三角依旧会是高个中的一员。
原因就是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