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萨特的《恶心》在大陆绝版十年? 第1页

  

user avatar   wei-zheng-yu-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下回答来自缑广飞教授于2007年发表在《时代文学月刊》第2期的文章,作者力图指明《恶心》是萨特思想发展进程的真正开端,“世界是荒谬的”、“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多余的人生”等等这些基本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在《恶心》中都得到形象地表达,它是萨特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

萨特从1926年开始构思和写作中篇小说《恶心》,经过十多年的辛劳,于1938年4月出版。

五年后,他的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问世,作者用哲学语言将《恶心》中的思想体系化,创建了自己的存在主义。

马克思称《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我们也可以说,《恶心》是萨特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

《恶心》最初题名为《偶然性辩》,童年时代,萨特就深深地感受到人生的偶然性,在路易大帝中学的文科大学预备班读书时,就对它进行哲学思考,这时,他不过十八九岁。

“我关于偶然性的观念的起因是很奇怪的。我开始想到它是由于一部电影。我看的电影中并没有偶然性,而当我走出电影院时,我发现了偶然性,因此,电影的必然性使我在走出电影院后,感到大街上没有必然性,人们在走动,他们是普普通通的……”

银幕上,一则则爱情佳话,一曲曲英雄壮歌,感天地,泣鬼神,主人公为信念而生,为信念而死,一生环环相扣,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一举手一投足都是有意义的。

走出电影院,从回肠荡气的故事转向现实生活,看到的却是无聊、凌乱的人生,没有爱情,只是男女的结合,生儿育女;没有英雄,只是上班下班,挣钱过日子,为理想而死的,寥寥无几,甚至遭遇火灾、车祸的,也不多见,大家都是活上七八十岁、寿终正寝。

在《恶心》中,洛根丁详细地剖析了真实的生活和叙述的生活的差异,“在生活中,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只不过背景经常变换,有人上场,有人下场,如此而已。在生活中无所谓开始,日子毫无意义地积累起来,这是一种永无休止的、单调的增加。……是的,这就是生活。可是等到我们叙述生活的时候,一切又变了……故事从后面叙述起,每一分钟时间都不是乱七八糟地堆砌起来,而是被故事的结尾紧紧咬住,拖着向前;每一分钟本身又把它前面的一分钟拖着向前。”电影院外的偶然性经过叙述,非常巧妙地转化为银幕上的必然性。

因此,洛根丁高呼,要提防文学,因为作家艺术家歪曲了生活,掩盖人生的偶然性。

洛根丁渴望自己的生活具有必然性,可令他恐惧的是,人是偶然性的、多余的:我为什么来到人间?我为什么而活着?洛根丁苦苦寻求,却找不到答案,他不得不承认:

“我们是一堆对我们自己有妨碍的受约束的存在物,我们丝毫没有理由在这里存在,全体都没有理由;每一个存在物在朦胧中和轻微的不安中,都感觉自己对别的存在物说来是多余的……我对面稍微靠左边的那株橡树是多余的。那座韦列达的雕像是多余的……还有我――软弱,疲惫,下流,胃里在消化着和脑子里在翻腾着一些忧郁的思想――我也是多余的……连我的死亡也是多余的。”

因为我们不是死在伟大的事业中,为伟大事业而死。于是,洛根丁感受到了“恶心”。

萨特说:“我就是洛根丁,我在他身上展示了我的生活脉络。”

从七岁开始,他就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偶然性,意识到自己的人生是没有理由的,自己是个“无票的旅客”:

“我是一个偷偷混进列车上的旅客,我在座席上睡着了,查票员摇醒了我,‘请出示你的票!’我必须承认我没有车票,身上也没有钱可以立即补足这笔旅费。于是我承认我有罪,同时又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萨特一生都在寻找自己存在的理由,获得自己的必然性。

“恶心”是怎样产生的呢?“星期六,有些顽童在打水漂,我也想学他们的样,把石块投到海面上去。正在这时候,我停了下来,我让石块落下去,然后我走了。”

洛根丁在30岁才走出童年,告别童年即意味着“恶心”,而世间绝大多数人至死都没能摆脱童年。

“恶心”本是生理现象,是指呕吐前不适、难受的感觉,但萨特更强调的是精神上的体验,是精神上的不适、难受引发的肉体的不适、难受。

“我要怎样度过我的一生呢?”“现在我怎么办呢?”“恶心”即压抑、痛苦、绝望,它是剧烈的,是黑色的,把人逐出精神家园,刺疼他的灵魂和肉体。

“这是一次好厉害的袭击,我从头到脚都震动起来。”“三十六小时以来,背景始终保持原来的情况:绝对寒冷、冰冻。愤怒像旋风似的卷着我,这是一种战栗。”

洛根丁丧失了安宁和幸福,“很少产生笑的欲望”,即使笑也是神经质的笑、歇斯底里的笑。

几千年来,人类一直认定宇宙为我们而存在,这个世界是上帝为我们设置的家园,它五彩缤纷,光怪陆离,可在洛根丁看来,万事万物失去了情和意,物与物、人和物之间也无差别,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个干枯的、骷髅般的世界。

理性哲学认为,世界是有规律的,人可以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把握、认识世界,征服和改造世界。

洛根丁面对的却是个错乱的世界,“我惊骇地望着这些不稳定的东西,再过一小时,再过一分钟,这些东西也许会坍倒下来……因此一切,一切都可能发生……一种真正的恐慌攫住了我……我苦恼地一再问自己:到哪里去呢?到哪里去呢?一切都可能发生。”

他像疯子一样拼命地奔跑,总觉得背后有东西追来。然而,他无处可逃,无底的深渊张着大嘴,要吞吃他。

“恶心”委实太折磨人了,洛根丁也曾想“自欺”。“自欺”即按照自己的身份、地位、所扮演的角色要求行事,从未否定过自我,更不用说改变自我了,他们用幻想制造假象,掩蔽存在的真实状态。

洛根丁与饭店老板娘做爱,研究洛勒旁侯爵的生平,都无济于事,他希望继续和安妮中断了六年的爱情,可她已变成一个臃肿的胖女人,靠男人供养。

洛根丁用刀子刺破左手掌,这不是要死,而是用肉体的疼痛转移精神的痛苦,因此,洛根丁很羡慕侍女露茜,她因丈夫酗酒而悲痛欲绝,看着“这个在燃烧中的肉体,这个放射着痛苦的面孔”,“我嫉忌她”,“不管怎样,她是运气好的。”

露茜的痛苦是低层次的,这种具体的、来自生活磨难的痛苦与“恶心”大相径庭,不但不会把她引向“恶心”,反而使之摆脱“恶心”,洛根丁宁可选择露茜的痛苦。

在一般人看来,“恶心”当然是纯消极的情感,避之惟恐不及,然而,萨特却看到了它的积极意义。

洛根丁在公园里,由兀现在眼前的栗树根引发出一大段哲学思考,“我坐着,微弯着身体,低垂着头,孤独地面对着这堆黑色、多节而完全没有感觉的东西,它使我害怕。接着我就领悟到了一番道理。”

他认识到,“到处都是存在,它是无限的,多余的,永远的到处都有的”,“我就是栗树的根”,也是多余的和没有理由的。“我已经从存在里学会了我能够懂得的一切”,洛根丁对宇宙、人生、自我达到了最清醒的认识,他彻悟了:

“恶心”是摆脱不掉的,“即使我留在屋里,即使我静静地蹲在屋角里,我也忘不了我自己。我会在这里,我的重量会压在地板上。我存在。”

他开始正视“恶心”,利用“恶心”,在“恶心”的肥沃土壤上培育美丽的鲜花。

洛根丁承受“恶心”,体验“恶心”,思考“恶心”,最终超越了“恶心”,他认识到人的渺小,也感受到人的伟大:我有意志,有思想,我能够审视我的渺小,我能够参悟“存在”的秘密。

“这是不平常的时刻。我坐在那里,动也不动,象冻僵了似的,沉溺在可怕的陶醉状态中。”“我走了,我回到旅馆里,现在我写了这篇日记。”《恶心》的存在,证明洛根丁战胜了“恶心”,充分利用了“恶心”,有了思考和写作的“陶醉”,连那“恶心”也成为赏心悦目的了。

脚下的大地崩塌了,也就是说,支撑、束缚洛根丁的人类文化灰飞烟灭,“我再也不在布城,我是在飘荡着”;眼前是个骷髅般的世界,意味着所有前人对宇宙的描绘、解释都被清除得干干净净,这就是自由:

“我是自由的:我再也没有任何活下去的理由,所有我尝试过的理由都站不住脚了,我再也想象不出别的了。我还相当年轻,我还有相当的精力可以从头做起。”洛根丁赤条条的,放眼望去,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创造自我吧,创造世界吧。

萨特所理解的自由与众不同,它不轻松,不优雅,并非要什么就是什么喜欢谁就是谁,这自由是精神上的,伴随着孤独、怀疑、焦虑和“恶心”,自由就是“恶心”,洛根丁惶恐地自问:“自由,这就是自由吗?”

过去的洛根丁死了,一个崭新的洛根丁诞生了:“也许将来有一天,我恰巧回想到目前的这个时刻……也许那时我会感到心跳得更快,我会对自己说:就是从那天,从那时开始了一切。”

伦理学家为人规定了繁多的道德戒律,“不许偷盗”,“爱你的邻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是不言自明、无庸置疑的,人来到世间都必须遵守,否则,即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人应该怎样活,先天地被规定了,这便是“本质先于存在”,而对洛根丁来说,先天的“本质”、“自身以外的命令”崩塌了,“自我”先于本质,“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人首先存在,通过其活动才获得自身的意义。

萨特一再强调人是自由的,人即自由,洛根丁的自由是彻底的、绝对的自由。

“恶心”是这样一种情感,它如此沉重,如果不克服,洛根丁简直活不下去,换言之,他必须自我拯救,此时,“恶心”转化为内在的动力。

离开布城前,洛根丁又到铁路饭店听那张唱片《在这些日子里》,这是一首由一位美国犹太人作曲、黑女人演唱的爵士歌曲:

“这儿有两个人得了救:一个是那个犹太人,另一个是那个黑女人……他们在我的心中有点像是已故的人,像是小说中的英雄,他们洗掉了存在的罪恶。当然不是全部洗清了――但是已经尽一个人可能做到的做了。”

于是,洛根丁选择艺术创造。艺术创造赋予洛根丁的生命以意义,使人生成为必然,艺术创造其实就是重新阐释世界,填平深渊,消除“恶心”,将骷髅涂抹成彩色,使世界成为我的世界,成为我能够在其中感到温暖、适意的世界。

“自由选择”是萨特的一贯主张,洛根丁的自由选择的前提是“恶心”,是达到绝对自由之后的选择。洛根丁的选择是生死攸关的,要么成为创造者,要么作为偶然的自在,创作艺术品与撰写洛勒旁的传记同为写作,但有本质的区别:

“必须能使人透过印出来的字和书页,猜出某些不可能存在的、超出于存在之上的东西”,作者也因此确定自己的存在。

在萨特看来,“恶心”不应是一次性的,创造是对“恶心”的克服,但并非斩草除根,彻底消灭,创造者主动地、不断地回复到“恶心”,“恶心”―创造―“恶心”―创造……这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创造者的非凡之处在于,他敢于正视“恶心”,承担“恶心”。

《恶心》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萨特将自己的思想彻底化,推出令人惊骇、绝望的结论,拒绝任何的粉饰,不给读者以希望和安慰。

萨特为洛根丁设计的出路是艺术创造,但是,这出路也是虚幻的,从根本上说,人不可拯救,因为人是要死的,无论怎样,都阻挡不住死亡的临近,人的最终结局是虚无。

“三年前我庄严地进入布城。我输了第一回。我想赌赢第二回,我又输了,我全盘输了。这一下子我就懂得了人总是输的。只有混蛋才相信自己会赢。”

因此我们才在《存在与虚无》中,看到一句让人心惊胆战的结束语:“人是一个无用的激情。”

在自传《词语》里,萨特写道:

“我在30岁时出色地干了一下,我在《恶心》中描写了――读者可以相信我是诚心诚意的――我的同胞们的那种毫无理由的、难以忍受的生存状态,而我的存在是不在其中的……

后来,我又快乐地阐述了人是不可能的道理,我自己也是同样是不可能的,我与他人的区别仅在于我肩负着表现这种不可能的使命,而这样一来,这种不可能却改头换面成了我最内在的可能性、我的使命的目的以及达到我的荣耀的跳板。”

人是偶然性的,我因揭示出人的偶然性而具有了必然性,人的最终结局是虚无,我因发现了人的结局的虚无而得到拯救,可是,这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的偶然性和不可能,萨特的心太阴冷了。

《恶心》提出了后来萨特文学和哲学作品继续探讨的问题,是萨特哲学的真正源头,直到小说出版近三十年后,作者还深情地说:

“归根到底,我始终忠实于一样东西,就是忠实于《恶心》……这是我写的最好的一本书。”

附萨特《恶心》

那种淡淡的恶心

一月二十六日 星期二

没有什么新鲜事。

我在图书馆里从九点工作到一点,写完了第十二章以及罗尔邦在俄罗斯的侨居生活,直到保罗一世去世。这部分已经写完,就只等将来誊清了。

现在是一点半钟。我坐在马布利咖啡馆里,我在吃三明治,一切都相当正常。的确,在咖啡馆里一切总是正常的,特别是马布利咖啡馆,因为主管法期盖尔先生总有一种讲求实效、令人放心的谄媚神态。他的午睡时间就要到了,眼睛已经发红,但举止仍然轻快果断。他穿梭在桌子中间,走近客人,用推心置腹的声调问道:

“还可以吧,先生?”

我见他如此积极,不禁微笑,因为当咖啡馆空无一人时,他的头脑也空荡荡的。两点钟到四点钟之间,咖啡馆里没有客人,这时法斯盖尔先生迟钝地踱上几步,等侍者关了灯,他也就滑进了无意识中。他一人独处时,便进入梦乡。

还剩下二十多位顾客,都是些单身汉、小工程师和职员。他们在别人家里寄宿搭伙,在这些他们所谓的食堂里匆匆用过餐后,便来这里喝喝咖啡,玩玩牌,他们需要稍稍享受一下。他们发出轻微的吵闹声,声音单薄,并不干扰我。他们也一样,必须好几个人在一起才能生存。

我独自生活,完全是独自一人。我不和任何人说话,不接受任何东西,也不给予任何东西。自学者不值一提。只有铁路之家的老板娘弗良索瓦兹。可我和她谈话吗?有时,晚餐以后,她端来啤酒,于是我问道:

“您今晚有空吗?”

她从来不说“不”,于是我跟她走进二楼的一间大房,这是她按钟点或按天租用的。我不付她钱,我们做爱,以工代酬。她很喜欢做爱(她每天需要一个男人,除了我,她还有许多男人),而我也能排解忧郁,我知道它从何而来。我们说不了几句话,有什么用呢?各人都是为自己,何况在她眼中,我始终首先是咖啡馆的顾客。

她一面脱衣一面说:

“喂,有种叫布里科的开胃酒,您喝过吗?这星期有两位客人叫这种酒,小姑娘不知道,跑来告诉我。这两人是旅客,肯定在巴黎喝过这酒。可我总不能一无所知就进这种酒吧。如果您不在意,我就不脱长袜了。”

从前我是为安妮而思考的——甚至在她离开我很久以后。现在我不为任何人思考,我甚至无意寻找字词。字词在我身上流动,或快或慢,我不使它固定,而是听之任之。在大多数情况下,我的思想模糊不清,因为它未被字词拴住。思想呈现出含混可笑的形式,沉没了,立即被我忘得一干二净。

我赞叹这些年轻人。他们一边喝咖啡,一边讲述清清楚楚、真实可信的故事。如果你问他们昨天干什么了,他们会毫无难色、三言两语就讲明白。要是我,我会张口结舌的。的确,长久以来,没有人关心我的时间表。当你独自生活时,你连讲述也不会了。真实性随朋友们一同消失。事件也一样,你听任它流逝。你看见突然出现了一些人,他们说话、走动,于是你沉入无头无尾的故事之中,你会是一个蹩脚的见证人。然而,作为补偿,所有那些在咖啡馆里无人相信的事,所有那些不可置信的事,你却屡屡遇见。例如,星期六下午三四点钟,在车站工地的小段木板人行道上,有一位身穿天蓝色大衣的小女人在倒退着奔跑,一面笑着,一面挥舞手帕。与此同时,一个黑人正拐过街角,吹着口哨走过来。他穿着乳白色雨衣,一双黄皮鞋,头戴一顶绿帽。女人一直在倒退,退到挂在栅栏上为夜晚照明的那盏灯下,正撞在黑人身上。此时此刻,在火红的天空下,既有发出浓重湿气的木栅栏,又有路灯,又有黑人怀中的那位可爱的金发小女子。如果我们是四五个人,我想我们会注意这个撞击,注意这些柔和的色彩的:酷似压脚被的漂亮蓝大衣、浅色雨衣、红色的玻璃灯;我们会对这两张惊愕不已的孩子面孔大笑一场的。

一个独处的人很少笑。这整个场面对我产生了十分强烈的、甚至粗暴的、然而却是纯洁的印象。接着它便解体了,只剩下灯、栅栏和天空,这就算不错了。一小时后,灯点燃了,刮起了风,天空变成黑色,再也没有什么了。

这一切并不新鲜。我从未拒绝过这种无害的激情。恰恰相反。要感受它只需稍稍孤独,以便在恰当时刻摆脱真实性。我仅仅在孤独的表层,我与人们十分接近,一遇危险便躲藏在他们中间。其实我至今只是业余爱好者。

现在到处都有东西,譬如桌上这只啤酒杯。我看见这只杯子,很想说:“暂停,我不玩了。”我知道自己走得太远,我想不能让孤独“占上风”。这并不是说我上床以前先看看床底下,也不是说我害怕房门在半夜里突然打开。只是我感到不安,因为半小时以来,我就一直避而不看这只啤酒杯,我看它的上方、下方、左面、右面,就是不看它。我知道周围这些单身汉都无法救我,因为太晚了,我无法逃到他们中间避难。他们会走过来拍拍我的肩头,对我说:“怎么了,这只啤酒杯怎么了?”它和别的杯子一样,有斜切面,有杯柄,还有一个带铁铲的小纹章,纹章上刻着施帕滕布罗。这些我都知道,但我知道还有其他东西。几乎莫须有的东西。我无法解释我见到的,无论对谁。就是这样,我慢慢沉到水底,滑向恐惧。

在这些欢快和理智的声音中,我是孤单的。所有这些人都一直在相互解释,愉快地看到他们思想一致。他们都想到一起了,这对他们是多么重要呀,老天爷!只要看看他们的脸色就明白了,因为在他们中间,有时走过一个长着凸眼的人,他似乎朝内观看,与他们完全不一致,他们便做鬼脸。我八岁时去卢森堡公园玩耍,那里也有一个凸眼人,他坐在一个岗亭里,紧靠沿奥古斯特―孔德街的铁栅栏。他不说话,不时伸直一条腿,惊恐地瞧着这只脚,它穿的是高帮皮鞋,另一只脚上却是拖鞋。看园人对我叔叔说,此人曾是中学学监。他穿着法兰西院士的院服去课堂上宣读季度成绩,于是被迫退休。我们觉出他是孤单一人,对他十分恐惧。有一天,他从远处朝罗贝尔微笑,并伸出双臂,罗贝尔几乎晕倒。使我们恐惧的不是他那穷途潦倒的神态,也不是他脖子上那块与假领相摩擦的肿瘤,而是因为我们感到他脑子里装的是螃蟹或龙虾的思想。一个人居然用龙虾的思想来看待岗亭,看待我们玩的铁环,看待灌木丛,我们不免惊恐万分。

难道等待我的就是这个吗?我头一次讨厌孤独。我想把我身上发生的事告诉别人,趁现在还来得及,趁我现在还没有使小男孩害怕。我希望安妮在这里。

真奇怪,我写满了十页纸,可还没有说出真相,至少没有说出全部真相。我在日期下方写“没有什么新鲜事”时是问心有愧的。事实上我不愿说出一件小事,一件既不丢人又不奇特的小事。“没有什么新鲜事”。一个人说谎而自恃有理,真叫人佩服。当然,可以说没有发生什么新鲜事。今天早上,我八点一刻从普兰塔尼亚旅馆出来去图书馆,我看到地上有一张纸片,想拾起来,但没能拾起。就是这件事,甚至还算不上一件事。是的,可是,说实话,我受到深深的触动,因为我想我不再是自由的了。在图书馆里,我试图摆脱这个想法,但挥之不去。我逃到马布利咖啡馆,希望它会消失在灯光下,但它仍然待在我身上,沉重而痛苦。前几页纸正是在它的授意下写的。

我为什么没有讲这件事呢?大概是出于骄傲,也许还带有几分笨拙。我不习惯向自己讲述我身上发生的事,记不清先后顺序,因此也分不清哪些是重要的。不过现在都结束了。我重读一遍在马布利咖啡馆写的东西,感到羞愧。我不要神秘,不要心境,不要难以表述的东西。我不是童贞女,也不是神父,不善于玩弄内心生活。

没有什么大事可讲。我未能拾起那张纸片,仅此而已。

我很喜欢拾东西:栗子、破布、特别是纸片。拾起它们,用手捏着它们,这使我很愉快。我几乎像孩子一样将它们凑到嘴边。我在角落里拾起一些厚沉而豪华、但可能沾上粪便的纸片时,安妮便大发雷霆。在夏天或初秋,可以在公园里看见一些烂报纸,它被阳光烤熟了,像落叶一样又干又脆,黄黄的,仿佛在苦味酸里浸泡过。还有些纸片在冬天被捣碎、碾碎、污迹斑斑,返回到土中去。另一些纸片完全是新的,甚至上了光,白白的,令人激动,像天鹅一样展在那里,但是泥土已经从下面将它粘住。纸片卷曲着,脱离了烂泥,但是最后,在稍远的地方,又伏贴在地面上。这一切都可以拾起来。有时我从近处看看纸片,只是摸摸它,有时我将纸片撕碎,好听它发出长长的劈啪声。如果纸很潮湿,我便点上火,这当然有点费事,然后我在墙上或树上擦净那满是泥泞的手心。

今天早上,我瞧着一双浅黄褐色的皮靴,这是一位刚从军营出来的骑兵军官的皮靴。我瞧着它走动,看见在一个小水洼旁有一张纸。我料想军官会用鞋跟把纸片踩进泥水里,可是没有,军官大步越过了纸片和水洼。我走近那张纸,是横格纸,大概是从小学生练习本上撕下来的。它被雨水浇透,卷了起来,像烧伤的手那样布满了肿胀的水疱。纸边的红道退了色,成为粉红色的水渍,有些地方的墨迹也模糊不清,纸的下半部被一块干泥盖住。我弯下身,高兴地盼着触摸这团柔软凉爽的纸浆,用手将它揉成灰色小团……但我没有做到。

我弯腰待了一秒钟,看到纸片上的字:“听写:白猫头鹰”,我两手空空地直起腰来。我不再是自由的,不能再做我想做的事。

物体是没有生命的,不该触动人。我们使用物体,将它们放回原处,在它们中间生活,它们是有用的,仅此而已。然而它们居然触动我,真是无法容忍。我害怕接触它们,仿佛它们是有生命的野兽。

现在我明白了。那天我在海边拿着石子的感觉,现在记得更清楚了。那是一种淡淡的恶心。多么令人不快!而这种感觉来自石子,我敢肯定,是由石子传到我手上的。对,就是这个,就是这个:手上感到一阵恶心。




  

相关话题

  会不会有某种偏门语言文字记载了一些比现在最尖端的技术还发达的技术,然而绝大多数人都还不知道它? 
  你最讨厌的小说家是谁?为什么? 
  零基础读懂马克思要先看什么书? 
  如何理解「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层境界?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为什么不选择更爱她,更富有的盖茨比? 
  最惊艳你的短句是哪句? 
  有人说杜甫虚伪,写“三吏三别“等诗是为了博美名,我该怎么回她? 
  在西方文化的文学艺术作品里,有没有凡人封神的? 
  社会真的是由少数人带领大多数人前进的吗? 
  “心理疾病“ 是否应该被看做“大脑疾病”? 

前一个讨论
美国有没有描写抗美援朝(他们称之为韩战或者朝鲜战争)的影片?有哪些?
下一个讨论
心理咨询师是如何看待《女心理师》这部剧的?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