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
他们想喊“草”,可是不允许。
于是喊“疼”,这就是伤痕文学。
这是一个流派,但不是唯一的流派。喊“厉害了”的叫好文学,当年也是存在的,而且很主流,虽然卖得不好。所以你们也不必过虑。
80,90年代,允许喊厉害了,也允许喊疼。这个时期比较繁荣,五六花齐放,出了不少好作品,是文艺界的青铜时代。
00年代到2014年,允许喊厉害了,也允许喊呵呵。所以这个时期口水很多,出了不少阴阳师,是白银时代。
后来,就是抚顺作协副主席们引领的黄金时代了。
知乎的文学板块,越来越没法看了。
起初我看到这个问题,还以为这么热闹是在批评伤痕文学的艺术水平不高,结果一看,三观都被震稀碎了,这还是我当年在现代文学课上学到的伤痕文学吗?
一群人原著没看过就算了,连故事梗概都不了解,甚至连伤痕文学的代表作都说不出两本,看到“伤痕”两个字就开始望文生义,编出一套“知青吃不了苦”、“哭哭啼啼顾影自怜”、“不为农民发声”之类的说辞,连百度都懒得百度,真是让人笑掉大牙。
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人都知道,伤痕文学的代表作有《伤痕》、《班主任》、《芙蓉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大墙下的红玉兰》、《将军吟》,其中除了《伤痕》之外,没有一部是专门写知青的。
《班主任》讲的是极左思潮对青少年的戕害;
《芙蓉镇》讲的是革命干部和勤劳致富的小镇女摊贩被迫害的故事;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讲的十年动乱给农民带来的灾难及农民的抗争和追求;
《大墙下的红玉兰》讲的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干部被陷害入狱,遭受各种折磨的故事;
《将军吟》写的是文革对军队的影响。
而且即使是直接写到上山下乡的《伤痕》,主人公也是自愿去的,只不过后来母亲被迫害致死。所谓的“伤痕”也是指亲人反目,而不是只上山下乡本身。
所以“知青吃不了苦”、“哭哭啼啼顾影自怜”、“不为农民发声”的印象到底是哪里来的?这是在批判一个稻草人吗?
----------------------------------------------------------------------------------------
关于当年那一代人经历了什么,这里引用知友@介错屋的一段话:
知青不是当地的子弟,所以被当作优先消耗的耗材。发了武器并开了动员大会,告知作为先头部队,枪一响谁后退就打死谁。而远在南边自己曾经的家乡即将变成自己的敌人。
这绝对不是个例,1969汕头牛田洋特大台风的时候,解放军战士和上山下乡的知青们收到后方指挥部“不到万不得已不能撤退”的命令,几百人用血肉之躯去抵挡滔滔的洪水,最终全部牺牲。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晚年被红小将用高音喇叭四面包围,日夜轰炸,最终活活吓死。
现在网民最喜欢提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差点被设局害死,幸亏后来杨振宁回国点名要见他才保住了性命。
黄梅戏演员严凤英自杀之后,还被以肚子里藏着发报机的名义剖腹。
张志新烈士、遇罗克遭受的折磨,现在网上也还能查得到。
至于其他更残酷的,尺度太多就不多说了,有机会大家可以去图书馆的找找七八十年代出版的档案。跟这些真实材料相比,伤痕文学只能算弟弟。
我真的不知道,这些拿先辈的苦难当成笑料的人,存着是一种什么扭曲的心态。
—————————————————————————————————————
还有人说伤痕文学水平不高,所以活该被批判,扔进垃圾堆里。
首先,伤痕文学总体水平确实不高,但是不高的原因是什么你们心里没数吗?优秀作家不是上吊就是跳湖,要么被迫封笔;优秀的艺术作品全部被销毁、优秀的文学作品全部成为禁书,持续十年唯一能公开观看的文艺作品只有几部样板戏;所有正常的语言都被革命语录代替;所有正常的娱乐都被当耍流氓、搞资本主义。就这样的环境,能写出作品就已经不容易了,你还要求它跟杜甫比肩,你是在搞笑还是在搞笑?
其次,伤痕文学也有水平较高的作品,比如《芙蓉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都改编过电影或者电视剧。
其三,伤痕文学作为新时期文学的起点,有着非常重要的开创意义,直接间接启发了后来的寻根文学、反思文学、乡土文学思潮。莫言早期的作品比如《枯河》、《透明的红萝卜》上都能看出伤痕文学的影子。因此再过一百年,也会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知乎上的带评论家们抹杀不了的。
这些个唧唧歪歪的,我觉得也不用费别的话了,你们为什么不下工厂或者去工地做三五年工呢?
“哭哭啼啼,没出息“?“大多数人能过的生活你为什么不能过“?
现在每年的成年人口也就是1800万左右,本科录取人数也就370万,做上“体面工作”的绝对是少数人,这个国家中位数水平的年轻人是富士康工人、外卖小哥、餐馆服务员。这些人过的生活就是结结实实的“大多数人过的生活”,你为什么不能过呢?
“还有比知青过得更苦的,他们不抱怨知青凭什么抱怨。“
嗯,那就不要抱怨什么996,更不用说抱怨什么学校食堂难吃、宿舍没空调、导师对研究生待遇差嘛。跟底层人民比起来你们这点难处算什么呢?
“正因为把他们送下乡了,才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
且不谈日子过好了就觉得以前经历了什么都是合理的混账逻辑。按这个说法,牺牲的是他们,成就的是你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你们还觉得他们哔哔吵到你了,人居然可以坏到这种地步,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什么中产阶级,本质上都是无产阶级“、“小布尔乔亚维护自己那点利益真可笑”。
那你倒是去下工地、下工厂啊?在这里哔哔赖赖些什么东西呢?不是“本质上”一样吗?你倒是去富士康装几天的电子零配件啊?
尤其最爆笑的就是佐圈(juan)最多的一类人就是各路带学生、高中生,坐在空调房里看着二刺猿,玩着手机游戏,花着爹妈的钱,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却在键盘上扮演精神底层劳动者,好玩吗?
”你们有什么资格抱怨,你们失去的不过只是青春和生命,写下来让我们丢了的可是脸啊!”
“哭哭啼啼,没出息” 这句话老一辈建设者说说还行,知乎上大多数人都没资格说这句话吧。
我真服气,这群没文化的孩子。
还伤痕文学为啥不写农民……人家就是写知青的,当然没有农民。
农民文学有自己的流派,你们说伤痕文学为啥不写农民,是不是还要指责贾宝玉为啥不革命啊?
还欺负农民不会写……你们还能知道赵树理啊?上过课本的,还不是一篇,好多篇都上过课本的。还能知道山药蛋派啊?主要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人称“西李马胡孙”,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
你们还能知道莫言啊?正经的乡土文学代表人……
我国农民文学,从来都是大流派……
咋就能傻乎乎喊出来,欺负农民不会写?农民出身的作家,我们中国可多了,多到你们这群没文化的小崽子,根本数不清……
可就算是再拎不清,上过课本的赵树理,得过诺奖的莫言,也不该不知道啊!这两位摆这里,楞能有人说,没人代表农民说话……
可特么有点文化吧!
□□□□□□□□□□
我特么真想知道,现在这群小崽子,是啥也不知道就敢胡说八道……
伤痕文学是十年xx时期,初高中毕业生去农村上山下乡,有那么一批相同经历的人,写作这时期的事儿,形成的风潮,跟知识分子有个屁的关系……
跟知识分子有个屁的关系啊?
那玩意叫知识青年,不是知识分子,当时知青的范围是初高中生……
你们特么的脑子能不能不进屎啊?
按照当年的标准,你们这群小崽子全都要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教育的就是你们这群没脑子的小蛋蛋……
□□□□□□□□□□
真的希望某些人也去上山下乡,看你们抱怨不抱怨,怨妇不怨妇。
最后回来能写出来什么玩意……
别去几个月,一去几年,也不用啥偏僻农村,就是干不出来活,换不了工分,没得饭吃就行
现在觉得伤痕文学无病呻吟的,都应该高中毕业去上山下乡待个几年,这辈子不允许考大学,也特么不允许回城,不能以农活之外的任何工作谋生。
ps;说城里没工作……对,那是大十年,你们告诉我啥叫没工作?因为啥没工作?为啥学校停课?为啥工厂停工?都干啥去了?你们特麻痹有点正常人的脑子吗?
说农村也是那么过……
这些货看起来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但实际上说的叫人话吗?你们的意思,农民就该过这种日子,永远过这种日子,不该有好日子!这特么不是畜生口吻吗?
农民凭啥就要过这种日子?
你问问农民兄弟,愿意不愿意一直那么过?为啥农民支持我党,拼命都支持?就是农民特么的不想过穷日子,想要过好日子。
现在人调侃农村户口,没人觉得农村户口有啥不好,迁移也容易。你们是真不知道,还是脑残了,无法理解,那时候的农民,就因为一个户口能惨什么样?
国家发展,是要把穷困人口解放出来,不是大家一起穷,你们脑子还能有啊?
上山下乡是教育领先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详细的来说,就是当时的中国只需要100个中学生,但培养了200个,所以要把其中100个送去农村,否则以农村供养城市的城乡二元制,是养不起200个中学生的 。
说白了就是这些人本来就该是农村人,结果给他们当了城里人,受了城里人的教育,他们觉得自己和农村穷逼不是一个概念了。现在又让人家回村里,人家能高兴?
不高兴的话喊两声,可以理解。
教育领先工业化的问题现在还存在,比如中国的产业结构根本不需要几百万大学生,但已经培养了那么多人,所以就需要把他们分流到生产一线部门去。
工科本科生下车间,本质是轻度版的上山下乡。知乎海量的劝退贴,本质是轻度版的伤痕文学。
其实有趣的是,上山下乡这个概念现在有不少人支持,伤痕文学又被拎出来嘲笑,本来已经被官方定性的东西,为什么又有了争议?难道是现代网民不知道当年的人有多可怜?
原因很简单,就是城市化进度已经足够高,使得很多农村人也具备了话语权,你再可怜,可怜的过农村人吗?就伤痕文学这德性还古拉格群岛呢,真要照着那个方向写,怕不是被农民读者吊起来抽。
伤痕文学确实矫情,也只能矫情。
取决于评价的人怎么看《血色浪漫》。
把伤痕文学调门调高,脸皮变厚,视角拉远,心肠变冷,一转身就是《血色浪漫》。
血色浪漫说什么的?一群改开后的既得利益群体,借着中年饭桌的酒劲儿,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把上山下乡吹得跟进村历险似的。
他们毕竟是过来了嘛,甭管是官倒还是靠岳父的窑,亦或者制假贩假,总算是抓住老鼠了对不对。
抓着老鼠的都是英雄。英雄的过去自然豪迈,血染的风采!
没读过历史的小破孩,又对英雄梦无比憧憬,幻想自己也跟钟跃民似的跑到陕北弄一趟罗曼蒂克,那多痛快啊。
喝着这么甜的奶水长大的小将,你再让他们去看更接近现实的枯涩回忆,去看淹进历史里的往事故人,他当然觉得回忆者不够豪横,不够贴近民间疾苦,乃至于哭哭啼啼没有出息了。
至于他自己,他在网上还不够清流,还不够代表人民,代表穷苦同胞们吗?他三观都那么正了格局都那么高了,你还有什么可挑的?他们不光接受了985的教育,注定要成为成功人士,并且永远对知识分子保持警惕,拥有最彻底的阶级纯洁性!
当然,哭哭啼啼确实没有出息。
有出息的事儿要是干出来了,那也就没有后面的话了。用今日显学那位老人家的话说,陈王奋起挥黄钺,那样的话好不好哇。
依稀记得那些年,还有一位老人家说过,我们的人民太好了,犯了什么错误都能原谅,给你机会重新来过。
现在毕竟此一时彼一时也,对不对。小将们都学会抢答了,不等我们的人民吭声,“哭哭啼啼没有出息”的帽子就自动盖过了。疼么,不疼不疼,一点点弯路罢了。
愿天堂没有知识分子。
都不用让键盘侠下乡,把他们的wifi停半个月,我看每个人都马上能写几万字伤痕文学。
让吃不饱饭的人读书是很残忍的事,因为书本描绘了一个美好却不可及的世界,“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建国后教育发展速度远远超过生产力发展速度,70年代末中学入学率到了60%,但是明显当时大多数人要在土里刨食,认几个字就行了,不需要上中学。
所以80年代迅速纠正了这个错误,把中学入学率迅速降到了30%。另外还把洋葱寺的数量从1400座扩建到2.4万座,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