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伤痕文学? 第3页

                       

user avatar   zhang-xue-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扯那么多干嘛?直接去看不就知道了?

还有伤痕文学代表 知青,知青代表时代?呵呵,

看看楼下忙不迭地摘出去,你们一群屁民什么脸面,敢被我代表?



不好意思,我看过,所以评价很低。

1 这东西,有意义 伤痕文学的几个早期作品都是比较现实的。

2 大概就是全校大会学生代表上台演讲那种意义吧。

大部分伤痕文学并没有真正的反思。很多答案也批评了,脱离时代,脱离群众,解决不了“要怎么改”的问题。比较一下《班主任》和大部分伤痕文学作品,立刻就能看到前者是想解决问题的,即使是姿态也是愿意弯腰看底层的,后者除了充沛的感情和蔑视,还剩下什么玩意。

3 80年代文学你们只记得伤痕文学,那就说明那个时代真正的文学,已经被当今的世界杀死了

伤痕文学最大的意义就是用来分蛋糕,而且不是权贵层级的。多的为了我的帐号就不展开了。推荐阅读,王朔,请以非大院子弟视角


把官方权贵马屁文读成反抗,叹为观止、叹为观止啊



展开来说一下吧。水楼后的文坛,大致可以分为76-78,78-84,84-91几个时期。

78年以前的伤痕文学,还是非常自然而青涩(或者说真实而浅薄的),有一定风险。也是相当主流的文学。挺现实主义。这个时候仍然有水楼遗风,大家还是推崇崇高,或者说不接地气,诗歌还能红十年。

这里有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小说要不要面对广大群众?小说要不要承担社会责任?在一个知识分子大喊启蒙的年代,很多人就遇到了一种分裂:他们想要承担指导者的权利(80年代知识分子的特权我们就不说了,能够下乡的知识分子自认为社会底层实则全家在城市就已经社会前5%我们也不说了,知青文学三句不离家庭背景多牛皮也不说了),但是不想承担对应的责任。文艺只要表现自我,文艺是私人的,工农兵干我屁事。

其实就和地震时候的韩跑跑一样,平时你这么主张,温和无害。但是,环境不是那么回事。

然后是过渡期,从中央到地方,政策是有一个时间差的。到了接近84,伤痕文学就开始出现一些成熟,而且有一定价值的作品,风险越来越小,甚至受到鼓励。前期还是有一些佳作的。

而这个时候社会矛盾已经进入另外一个战场,伤痕文学已经不算有追求的作者的主题了。当然,也可以说伤痕文学进入主流化,看电影里面有多少伤痕文学主题就知道。这个时候的文艺路线主流,是资社讨论,新思想大辩论,全民享受商品经济,和开放娱乐的争论。感兴趣的同学自己翻一下收获,十月等杂志,有时间看下小说收获点呕吐,没时间跳着看一下,就能了解大概了。

84后,新领导上台,文艺界进入了一个逆向的文革期。经济界有个口号叫什么,不换思想就换人。当然,有追求的都是为能 出国获奖的题材 摇旗呐喊,伤痕文学的主流基本都是官二代给自己做宣传了。这个时候的伤痕文学,和黄土地文学,大院文学比,现实性思想性都不忍直视。更别说 气功大师之类 的作品了。

这个时期大量作品都是官方授意批量写的,只是现在大家都装看不见罢了,直到翻车为止。

跳过不可说的二年,91后是市场经济,改革开放进入实用化,正规化的正轨,文艺界成功作死沦为洗脚婢,王朔都批斗金庸了,我们就不提了。


user avatar   daruq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对那个年代了解太少了。

知道新中国历史上最可怕的“医闹”是什么样子的吗?

1974年张春桥的妹妹张佩瑛在上海红房子医院做手术,手术过程中由于护士和其他医生操作失误,误将麻醉气体笑气接入了氧气管,导致患者窒息死亡。

事后,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将该起医疗事故定性为重大反革命事件,成立了专门的调查组,麻醉师方兆麟被打成反革命。后来又有人举报,1965年政治局委员柯庆施是在方兆麟一针硫苯妥钠以后死的,这次张佩瑛也是方兆麟一针硫苯妥钠以后死的,柯庆施的死方兆麟也有重大嫌疑!方兆麟被关押轮番审讯,由于实在查不出任何“反革命”罪行再加上这起事件传到了周总理的耳中,最后被下放改造,亲属也全部遭到牵连和审查。操作失误的医生和护士更是大会批小会斗。

万幸的是,两年以后迫害就结束了。



好多人阅读理解不及格啊,柯庆施是抢救无效正常死亡的,方兆麟只是参与了最后抢救而已,怎么也成了他的责任?

张春桥的理论也好意思拿出来?举国上下都对那几个极左理论家恨之入骨,才有自发的十里长街送总理!


user avatar   liang-gong-chun-ri-xiao-shun-n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想和某高赞答案探讨几个基本常识:

1)《伤痕文学》的主人公主要是上山下乡的千万知青,而不是被冲击的那几个高级知识分子。

2)当年下乡的知青,本来就是因为没有工作机会而下放的城市工人阶级。知青返城之后,被加塞在不堪重负的国企中,扛过严打,后来大下岗成了千万下岗职工,成了“四〇五〇人员”。大家算算看,98年50岁的国企员工,在1970年代末也都是下过农村城市职工子女的。

3)大下岗的时候有句话叫“ 让我们下乡,让我们下海,让我们下岗”,也说明下乡和下岗是同一批人的遭遇。

那么 @胡仙君 童鞋的答案,把“伤痕文学”说成是“他们”真•右派的文学,又把“大下岗”当成是“我们”的苦难,是不是有点一鸭三吃的意思?


user avatar   tian-feng-6-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所谓传统文化精英的利益在这10年里受到了损害, 所以当他们重新掌握话语权后就写了伤痕文学来歪曲史实误导大众。

伤痕文学不会告诉你的是,49年中国在校中学生只有120万 到了66年是1300万 76年是5800万 78年是6400万,中国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的基础教育就是这10多年普及的,而到了84年在校中学生就只有4300万了, 之后一直在5000万左右,直到96年才重新突破6000万。

66年中国国企岗位是3400万个到了76年是6800万个,这还没算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岗位。而这10年下乡知青一共不过1700万,如果只是安排城市青年就业那是足够的,根本不用所谓下乡分流劳动力。实际上在下乡的同时还有上千万农村青年招工进入国企 。

这些历史性的变化,伤痕文学是不会写的。因为这10多年在把建国以来工业化的红利反哺到农村的同时,必然会损害城市里传统文化精英的利益。 所以,他们选择性无视这10多年工农大众利益的增长,而只会看到自己利益受到的损害 以偏概全说成是全社会所有人的损害。当他们重新掌握话语权后也就有了伤痕文学。

不过这样虚假的文学,是不会有什么生命力的。毕竟黄世仁写再多关于土改的伤痕文学,也是很难得到大众的认同和共鸣的。


user avatar   zhao-gan-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六十年代,出身城市,干部、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最次也是工人家庭,读书读到高中而且很可能有机会读大学大专,这是什么层次的人?放在现在,这种出身,大概可以相当于家产小目标左右、或者大领导的孩子,最次家里也几套房那种,又读完985,很有机会考上研究生的状态。

然后这么个状态的人突然之间远离家庭、不能再读书、下一步可能的金饭碗工作也没了,到农村去种地去。

顺带说一下,那时候的农村可比现在农村苦的多。那时候没有多少机械化,你得自己下地动手干活,吃的也是没有多少油水的杂粮,什么时候能回到过去的日子遥遥无期,如果在当地结婚了,孩子也会留下来过这种日子。


你说这种人就算再善良,再支持人人平等,他心里能气顺了?就算到的农村并不是最艰苦地方,就算还有各种照顾,比起过去的金窝,这算什么?

而且还不是就体验一两年生活,而是未来遥遥无期。

哪怕是后来又过上之前日子了,但是几年时间过去了,吃得苦也不少了,甚至有了孩子的也很难带回了。


所以当有一天这些人有了话语权,写出的文学能是不一腔怨恨控诉的伤痕文学吗?

从他们的角度看,这种控诉,这种哀怨,是真情实感,是发自肺腑的。这些人不一定有明确是政治目标,甚至未必有政治观点,但是写的东西在感情上却是明显一致的:就是对这种让他们下乡的不满,从此延伸与之相关制度的不满。他们的悲惨人生映衬出的是时代的错误


这种想法对不对?当然对。不管换成谁,这么一个生活起伏,恐怕都难平静接受,恐怕都会对时代、对制度控诉,对自己的人生哀怨。


但是,为什么你生来就该比农村的孩子起跑线高这么多呢?为什么你就该占据一个他们一生无法企及甚至无法想象的地位呢?就因为你父母更好,你投胎好,所以理所应当得到这些。这又公平吗?

换而言之,这种生活区别巨大情况下,哪怕你本质是个好人,你能去理解那些农村人的诉求吗?能去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吗?当你大学毕业走上领导岗位了,制定的政策能保证不出现“何不食肉糜”情况吗?


当新中国承平日久,新的层次开始分化时候,这种分化带来的两个世界,其实就是一些最高领导人的担心,因此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政治事件。在这些政治事件过程中,原本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的上山下乡(上山下乡运动最初开始很早,wg前就有,但是是自愿的,属于教育目的),变成了一种普遍政策。这个政策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让社会进一步公平,让本来上层世界的年轻人,真正了解下层世界,甚至融入下层世界。

结果都看到了,这种理想主义失败了,失败的非常惨。这些知青们,看到了不同于自己成长的下层世界,但大部分人并没有愿意融入,而是更加逆反,终其后半生都要和这段经历划清界限。他们回忆这段历史,没有深入学习的感受,而是抱怨、控诉、愤怒。对于他们来说,这段生活是一生最阴暗的时代。


所以,伤痕文学的兴起,就是这种状态下出现的。作为当时读者主力的市民阶层,看到伤痕文学,更容易代入作者的视角,从而发出感同身受的感慨,这也是伤痕文学火起来的原因。

随着时间的发展,当城镇化扩大,读者层次更复杂,同时,因为贫富差距的拉大让人们对公平的诉求更强烈时,读者自然很难跟着作者的视角走,而是开始质疑为什么生活在上层世界要说的这么理所当然?为什么你呆在农村是天大的委屈而农村孩子就活该一辈子守在这里?

到了这个时候,伤痕文学就自然过了属于自己的时代,走起了下坡路,最终一步步式微。


user avatar   zheng-zhuang-gong-6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改革之后出现了一批小说、电影,侮辱前三十年,尤其是文哥十年,说那段时间黑暗砖制,经济崩溃,人们的生活贫穷悲惨恐惧。这些文学就叫伤痕文学。字面的意思就是,专门描写伤痕的文学。

一个美女,哪里都不照,专照她脸上的一个雀斑,并且放大加黑,甚至故意往美女脸上泼墨汁,再拍照放大特写,因为文学本来就是允许虚构的。这些就是伤痕文学的手段。

在伤痕文学里,前三十年就是中国几千年历史里最黑暗的地狱,比民国、比奴隶社会黑暗多了。例如,在伤痕文学里,那十年,好人必被迫害,被迫害的必是好人。没有这样的配合造势,全盘否定那十年就不成立。

伤痕文学是政治经济需要,是一种政治正确。

因为要改革,要推翻前三十年的公有制计划经济,就必须把它涂得一团漆黑,不然就没有推翻它的理由。这就叫制造舆论。

因为写伤痕文学是政治正确,迎合上意,所以伤痕文学作家都升官发财了。例如莫言,又拿大奖又赚稿费,还当了官,名利双收。

一个学者这样评论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就是故意夸大某些个体受到的伤害来破坏对多数人有利的制度,建立对少数人有利的制度。也就是今天的制度。

这个评论很正确。

有人就故意渲染地主受到的伤害而反对土改,对几千年里大量贫农的悲惨无视。

伤痕文学的本质是地主资产阶级用笔杆子对社会主义的反攻。

有人可能要问,为什么不建立一种十分美好,对全体人都有利的制度,这样不就没有任何人攻击这种制度了吗?不可能,这种对全体人都有利的制度不存在。不管什么样的制度,都只能对一部分人有利,对一部分不利,区别无非就是对你有利还是对我有利,对多数人有利,还是对少数人有利。就是太阳,也会有人骂。下雨,也会有人骂,有人喜。就是共产主义,我们常说共产主义对全体人都有利,这个全体人,实际上是消灭资产阶级之后的全体人。

苏联也有伤痕文学,侮辱苏联时期是多么黑暗,歌颂“自由民主富裕”的资本主义。

苏联变资解体之后,看到苏联人民的公共财产被一些人装进自己腰包成了亿万富翁,这些作家中有很多人才知道上当,被人利用,后悔万分,有的甚至悲愤自杀。这些后悔的作家为自己的愚蠢付出了代价,苏联人民也因为他们的愚蠢而付出了代价。

什么是最大的罪恶?愚蠢就是最大的罪恶,杀人放火还算不上。愚蠢能致使几十万几千万人死亡,能致使社会倒退几百年。一个人蠢起来是很可怕的,大众蠢起来更可怕。所以儒家才把智列为五常之一,是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美好品德。


针对评论区的某些评论,回复一下:

有人说,莫言说他小时候挨饿,他说的是事实,不是造谣。这话不对。莫言说他小时候挨饿,他说的是事实不错,中国五六十年代确实还吃不饱,但是说的是事实不等于不是造谣,当只说部分事实而不说全面事实的时候,说的是事实也是造谣。

一个美女,你说她脸上有个雀斑,这是事实,不是造谣,但是如果你只让大家看她的雀斑,把其他地方都盖起来,让大家以为她脸上全是雀斑,这就是造谣,欺骗。

中国五六十年代吃饱饱饭,这是事实,但是只是部分事实,不是全面事实。全面事实是,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一直都吃不饱,不是只五六十年代吃不饱,因此中国吃不饱饭不是五六十年代造成的,而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但是莫言那些人的话,只说他们在前三十年吃不饱,贫穷,他们的语气,他们的意思,就是想让人都认为中国只在前三十年吃不饱,吃不饱是前三十年大锅饭、公有制造成的,以达到攻击公有制的目的。


user avatar   zhao-gang-53-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所有用“你去试试农村生活”作答的,其实都是在用屁股说话。其逻辑就是你是城里人,你是中产,农村生活对你来说是痛苦的,所以你应该和同为城里人的知识份子一起控诉上山下乡。

比较奇妙的是我发现几位曾经批评我说话预设立场的大佬,给一溜类似的回答都点了赞,看来屁股不在于有没有,只在于藏的好不好。

补充一下我个人对伤痕文学的看法:那就是有一帮子平时看不起农民的小布尔乔亚,终于不谈什么能力什么思维,大大方方的承认:“要我生在农村我也就那样”,(即所谓的被耽误了青春)。你要觉得所谓能力才是决定性因素,那干嘛仅仅废掉你“城里人”这张子宫彩票,你就要这么声嘶力竭的呢。

只不过,不管是写伤痕文学的还是读伤痕文学的,很多都没意识到,伤痕文学里其实包含了这么一件事。


user avatar   summereast 网友的相关建议: 
      

建国后每隔一个时代总会出现一批被牺牲(辜负)的人,这批人可能是地主,可能是农民,可能是工人,可能是商人,可能是知识分子,可能是学生,甚至可能是“犯罪分子”。

给人感觉最惨的一定是掌握了话语权而且善于卖惨的那批。

“伤痕文学”这代人遇到工业化赶不上教育进度的时代,去农村不乐意,留城里治安恶化,强塞给企业大下岗,根本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现在有三种人:

1、城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能回城,惨吗?惨。

2、农村一辈子只能在土里刨食,惨吗?更惨。

3、我在街上看见个美女,吹了个口哨,流氓罪,拉出去枪毙!惨吗?这已经不是惨的问题了,连命都丢了。

过了很多年,农民懂啥啊,他会写伤痕文学吗?不会,他知道城里的花花世界吗?不知道。

你个流氓都枪毙了,你连写伤痕文学的机会都没有了,你干的那点事,上得了台面吗?

最后只有回城的知识青年最惨了

那个年代的城里根本没有足够的工作岗位给“知识青年”,年轻人无所事事的结果必然是社会治安极度恶化,上山下乡至少还有地方撒欢去,回城里之后状况你们也都看到了,当局只能动用暴力机关的铁拳来强行打压。

为啥吹个口哨就被枪毙?谁让你赶上严打了呢?为什么严打这么严,怪就怪你这代城里人生错了年代,政府解决不了你们的就业问题,又怕你们形成不稳定因素,只能委屈你们了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user avatar   zhan-yu-98-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伤痕文学有真伤痕,有假伤痕,在我看来真伤痕少,假伤痕多。我鄙视假伤痕,为什么呢?因为假伤痕其实是想要特权而不可得。


上山下乡,从治国的角度来看,确实是极大的浪费,但是从个人的角度看,大多数人并不存在所谓的迫害问题。

比如说让知识分子去干农活,很辛苦,干不好还要被惩罚。农村人不尊重知识,看不起知识分子,可能会利用手中的权力欺负知识分子。大多数人认为这是迫害,我是反对的。

说这些是迫害的人,有一个潜在的认知就是,“我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待遇”。然而为什么你就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待遇呢?这里有一个事实,那就是当时的农村人一直就是这种待遇。农村人对待其他农民,不一定就比对待知识分子更优待一些,既然大家都一样,为什么说知识分子就被迫害了呢?

为什么农民受到不好的待遇,大家就觉得正常,让知识分子去受这种待遇,就认为被迫害了呢?归根到底还是认为,知识分子理所当然比农民高贵。有人看到城里姑娘为了回城,被农村人玷污,觉得义愤填膺,当然了,这种事情我们理应谴责,但是平心而论,这个城里姑娘好歹是回城去了,多少农村姑娘,就算是卖了身子,也无法在城市立足,就算是为了利益而卖身,城里人往往也卖得贵点,为什么就认为让城里人过农村的日子就是迫害了呢?

一个人,如果投胎到了农村,他苦了,被人欺负了,他哭都没处哭去,他写不出什么伤痕文学,知识分子恐怕都不会知道有这个人。但是如果他投胎到了城市,过了十几年好日子,学习了文化,再让他去农村,他就伤痕了。这是同人不同命。

当时的农村就是那样苦,农民也无知,也有欺负人的。并不会因为来了知识分子,就变得更坏。相反,虽然效率很低,但是很多农村确实是享受到知识分子的好处的,毕竟有些农村从来没有见过文化人,光是听你讲讲城里的故事就能大开眼界,或者可以学写几个字,对人生有莫大的好处。如果不是上山下乡,这些山里人恐怕永远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上山下乡对于知识分子确实不是好事,但是对于农民来说,至少不是坏事。

如果你是为国家浪费了人才而痛心,你可以写书,但是那是政策的反思,不是伤痕文学。如果你是为了农村的苦嚷嚷,这是呼吁特权而不可得,不是伤痕文学。如果你确实遭受了不公平待遇,你可以写伤痕文学,但是最好也写写其他人,特别是其他农民有没有和你一样被欺负的,这样的伤痕文学才是公平的。


user avatar   Marbu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伤痕文学,是“让人说话”,这是它的进步意义。

但伤痕文学垄断了对一个时代的讲述,是因为它的前述意义吗?并不是,至少主要不是。

它的地位反而来源于“没人能说话”——知青和老农比起来,只有知青能写作,能阅读。

所以,一个时代的断片,却常常被当成一个时代的全景去阅读、去理解、去判断,这也是伤痕文学被争议的重要原因。

“我受伤了!”“怎么了?”“他们拿我当农民看!”

某些程度上讲,近几十年来,一批成名于八九十年代的“严肃文学作家”读者越来越少,甚至被评为水平参差不齐,也是同样原因——当年,识字就是作家了。

以及。

如果2020年我们没有网络,没有微信公号和微博,没有全民普及的摄影摄像能力,国民文盲率还有六七成的样子——

那么《方方日记》就会成为新一代的伤痕文学,被后人用来阐释我们当下的全部。

幸好。




                       

相关话题

  你读过最惊艳的现代诗是什么? 
  如何理解瞿秋白在《多余的话》的结尾写道“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 
  有哪些适合念出来10分钟以内就能打动人的文章小故事段子或诗歌? 
  博尔赫斯的《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该如何赏析? 
  假如我写了本真正的杰作,怎么把书在当今中国市场卖500万本? 
  如何写出「反小时代情节」的故事? 
  如何评价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 
  初一学生的文章写成这样算语言幼稚吗? 
  为什么唐僧不收猪八戒为坐骑?不觉得骑猪很拉风吗? 
  有哪些你很喜欢的句子或个性签名? 

前一个讨论
你在读三国史料时有哪些神奇脑洞?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辽宁阜新二手房白菜价出售,56 平方米住房仅售 2 万?为什么会这么便宜?





© 2024-05-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