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我看经典的文学作品没有《三体》等类似作品有感触?有时甚至感觉十分乏味与无趣? 第1页

  

user avatar   ci-wei-dou-d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引用钻咖老师的一段文字,其实你在知乎也找得到:

我们对于文学的分类有些尴尬,一直以来似乎难懂的、深奥的、不好看的,才能叫做纯文学。学校的课程在拼命想把孩子们的“阈值”拉的再高一些,但又情不自禁地想在纯粹的“阅读快感”中塞入一些“正确性”,其结果往往是毁掉了原本就脆弱的阅读习惯。于是终其一生,这些孩子确实都只能在高中课本以下的区域里寻找自己的读物;他们没有养成用文字打发时间的习惯,没领悟到“内行”作品的乐趣,他们先天性地对“文学”二字有所抵触。

格雷厄姆·格林把自己的著作分为两类,“严肃小说”和“娱乐小说”;他觉得自己在前者中尽力勾勒了世界的真面貌,在后者中尽力为读者讲好玩的故事。尽管我个人觉得格林老师的娱乐小说写的不如严肃小说娱乐——但他的分类方式简直一针见血:我们原本就不需要从每本书里都学会世界的道理,但我们需要读地道的内行写的书,因为他们明白世界是什么样。如果一个孩子从青春期就喜欢上“内行”作家的作品,那他今后再去不那么内行的作品时,难免会有点惊诧的感觉。这样没问题么?这样不是错的么?我记得这一段某人是这么说的,好像更有道理?

这种惊诧,就是阈值。

————以下是自己的话

不用怀疑一点就是,我国的作品赏析引导做的真的有够差……再加上我国推荐阅读里面有大量其实已经失去了阅读土壤和环境作品…又有大量奇奇怪怪的正确作品充斥其中(比方说茅盾文学奖中不受少作品被讥讽为乡土偷汉文学不是没有道理)导致了实际严肃文学挺尴尬的。

但记住,严肃文学也好、美术风格也罢,本身可能不具备商业上的可读性、娱乐性。被重视和记录的原因是【拓宽人类感知和自省的边界】

所以你觉得部分作品乏味、难以理解是有道理而且正常的…

还有部分作品确实是有一定的理解和共情基础…某种情绪必须要在特定的阅读感知区域内被激活才能体会美感。

顺便,审美这个东西除了阈值外还有个人偏好。我喜欢吉田明彦的日系奇幻风格、同时对某高丽泡菜像素画惊为天人,但我也挺尊重那些喜欢更西式美术风格的人的审美趣味,并且也能粗略对好坏美术有所分辨。这来自于接受度拓宽带来的审美包容性…这不矛盾。

所以,只要你不是那种看书只为体验“我和你是不同审美阶层”或者叫嚣着“人民群众喜欢你算老几”来讽刺“文青病”的【变异普罗文学主义者】我们都能是好朋友(




  

相关话题

  美国学设计的学生有多刻苦?平时的作业量大到什么程度? 
  如果你拥有了《三体》中的智子,你会用它来做什么?可能会发生什么故事? 
  《三体Ⅱ:黑暗森林》舞台剧4月12号在上海已经首映了,看了三体2舞台剧的人觉得这次舞台剧效果如何? 
  如何看待「葛宇路」事件? 
  你们对诗经中的《氓》有什么自己的理解吗? 
  你看过/听过最精彩的短故事是什么? 
  零件表达必须画在一张纸上吗,地方不够该咋办? 
  怎么改变绘画的观察方式? 
  有哪些只一眼就觉得悲凉的古诗词? 
  游戏倒玩会怎样? 

前一个讨论
单论赚钱速度,林耀东在国内富豪榜上能排第几?
下一个讨论
哥哥沉迷写小说,我们该怎么劝他?





© 2024-06-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