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能否详细的说一下西藏的世俗政权变迁史? 第1页

  

user avatar   di-ke-tuo-k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邀自来。

讲述之前,首先需要强调一点,“西藏”这个称呼出现得较晚。一般“藏”代表的是今日西藏自治区的日喀则地区,而拉萨、山南一带被称为“卫”。所以一般连称为“卫藏”。


昌都、林芝及其东部的藏区被称为“康”,民国之时即为西康省(包括四川藏区、雅安、凉山彝族区)。而西藏自治区北部的羌塘草原地区,以及青海藏区、甘南藏区被称为“安多”。另外,西藏自治区最西端的阿里地区,古时被称为“羊同”、“象雄”、“古格”。


“乌斯”即“卫”,是指拉萨、当雄、山南一带(又叫前藏),“藏”即日喀则一带(又叫后藏)。青海(除玉树)、甘南藏区则为“朵思麻”,青海玉树、四川甘孜和阿坝、云南迪庆、西藏昌都则统称为“朵甘思”〕


藏区有“法域卫藏、马域安多、人域康巴”的说法,意思就是“卫藏的宗教(壮)、安多的马(壮)、康巴的汉子(壮)”


再者,中国历史上不同的时期,对西藏的称呼不同,如唐宋时期称“吐蕃”、“西蕃”、“西番”等,元代称“乌斯藏”,明代称“乌思藏”,清代始有“西藏”之称。


这里插一句,《西游记》第十八回:观音院唐僧脱难 高老庄行者降魔。唐僧路过的高老庄便位于乌斯藏国界。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言归正传

吐蕃本为自山南雅砻地区(也写作雅隆,也就是雅鲁藏布江中的“雅鲁”)兴起的一支部落,其领袖被称为“赞普”(雄强丈夫),这支王族世系,又被称为“悉补野王系”。


到第33任(此处尚存争议)赞普松赞干布(《新唐书》写作弃宗弄赞,629—650年在位)时,雅砻部落已经十分强大,吞并了周围的小部落,不断扩张。此时为唐代初期,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在位之时。著名的文成公主入藏之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这个雅砻部落太能打了,向西打败并控制了象雄,向北吞并了苏毗(西藏中部的一个大部落)和青海柴达木的吐谷浑(鲜卑移民),向东吞并了部分羌人、党项人的地盘。


到了唐中期,向东南附庸了南诏(云南),向西吞并了勃律(克什米尔地区的巴尔蒂斯坦和吉尔吉特),向北吞并了原属于唐朝的河西走廊和陇西、陇南,在敦煌莫高窟还留下了吐蕃风格的壁画。总之,吐蕃人的足迹已经遍及渭河上游。


吐蕃最强盛时甚至还插手过中亚地区的事务,中亚的撒马尔罕、片治肯特都有他们的足迹。


趁着安史之乱,唐朝无暇西顾,兵力吃紧,吐蕃一度控制西域大部,占领了新疆的和田,龟兹一带,甚至于公元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攻占了唐朝首都长安(赞普赤松德赞为了表彰达扎路恭将军攻占长安的事迹,特为其立碑记功。今日在布达拉宫广场东侧的古碑即是)。长安被占领半个月之久。


但是吐蕃内部出现了宗教纷争,从印度、尼泊尔传入的佛教跟吐蕃本土的苯教互相争势,最终佛教得到赞普的支持,占据了上风。但苯教徒不服,尤其是有不少大臣和广大百姓是坚决信奉苯教的。


赞普赤热巴巾(又叫赤祖德赞、热巴坚,806-841年)笃信佛教,在位期间,大量招募僧人并增建寺院,因为僧人不事生产,需要百姓提供供养,再加上与唐朝连年征战,所以百姓负担就沉重了,这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终于,信奉苯教的大臣,趁赤热巴巾酒醉勒死了他,并扶持信奉苯教的达玛当了赞普。


达玛一上台便开始灭佛,捣毁寺院、佛像,还俗僧侣。据说他还下令在小昭寺(为供奉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佛像而建,原本是汉式风格的建筑,如今已是藏式的了)佛像上悬挂血淋淋的内脏来亵渎佛像。


巧合的是,几乎同一时间,唐朝也出现了唐武宗灭佛事件。


(此处须说明:达玛在唐代文献里被写作“达磨”,但现在普遍称其为朗达玛。“朗”在藏语中为“牛”,属贬义。因为后来佛教在藏地盛行开来,而灭过佛的达玛赞普,就被认为是佛教的死敌,后人在其名字前加了一个“朗”字,以示仇视、贬低。后来以讹传讹,就变成了朗达玛是一个长着牛头的怪物)


自从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分别下嫁吐蕃赞普后,吐蕃与唐朝即以甥舅相称。俗话说“鸡儿不吃豆,外甥不打舅”,可是吐蕃与唐朝却打打停停持续二百年。


唐穆宗即位后,欲与吐蕃修好,公元822年(长庆二年),双方会盟,重归和平。从706年,到822年,一百多年间,吐蕃与唐朝共会盟8次,而这次长庆会盟,是唐蕃历史上最后一次会盟。


公元823年(唐穆宗长庆三年),吐蕃和唐朝分别在拉萨和长安立了会盟碑。拉萨的这个碑,现在还保存着,游客在大昭寺前还能看到它。


这个碑被称为“唐蕃会盟碑”,又叫“甥舅和盟碑”、“长庆会盟碑”。但长安的那个碑却没有保存下来。


吐蕃最后的那个赞普达玛,因为灭佛,招来佛教徒的恨意。


公元842年(唐武宗会昌二年),达玛在大昭寺前看长庆会盟碑时,被佛教徒拉隆多吉刺杀身亡,一箭射中眉心。


吐蕃这个强盛一时的政权,随着达玛的去世,瞬间土崩瓦解。久积的社会矛盾迸发出来,爆发了藏族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大起义,因为是由底层的平民、奴隶发起的,所以被称为“平民奴隶大起义”,汉文史籍里称“嗢末起义”。


“嗢末”意思就是随军奴隶,组成的成分很复杂,包括战俘、贫民、囚犯、附属国的岁贡人口等,民族成分也很复杂,吐蕃长年的征战,收编了各种族群的奴隶,汉人、党项人、西域各族、克什米尔人、南诏人等,甚至还有阿拉伯战俘。


(吐蕃后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崛起,蚕食中亚诸国。唐朝军队在怛罗斯被阿拉伯军队击溃,同时,吐蕃军队多向西部的克什米尔集中,抵御阿拉伯军队,以至于无暇东顾,唐朝的压力减轻不少。被阿拉伯俘获的吐蕃骑兵,还作为战利品被送往巴格达,就是现在伊拉克首都)


这场起义几乎席卷了吐蕃全境,使吐蕃陷入了分裂战乱,一时间数不清的势力纷纷割据。


虽然吐蕃佛教被达玛灭了,但很快又复燃起来。因此,达玛灭佛之前的西藏佛教时期被称为“前弘期”,之后的则被称为“后弘期”。但世俗政权却再没统一,直到蒙古人崛起之时,将青藏高原并入元朝版图。


从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赞普达玛被弑杀,到13世纪上半叶蒙古人入侵的这三百多年,被称为吐蕃的“分裂割据时期”,这也是佛教在青藏高原再度兴起、藏传佛教成型、各教派形成的重要时期,当时的藏传佛教已经影响到西夏、辽。有关这一时期内佛教在吐蕃的再度兴起,主要分“上路弘法”和“下路弘法”。


但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佛教盛行的印度,北部正遭到伊斯兰教的入侵,南部的婆罗门教也大有反扑之势。邻近西藏的印度波罗王朝,一直以来就是盛行佛教密宗,遭到穆斯林的入侵后,大批佛教密宗教徒无处可去,只能逃往西藏,并且带去了大量的佛经、佛像。印度佛教密宗在西藏扎根,形成了藏传佛教,即西藏佛教密宗。


又由于佛教法承不同,学说有异,各自所据典籍不同等原因,就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教派。如:宁玛派(红教)、萨迦派(花教)、噶举派(白教)、觉囊派、噶当派、郭扎派等等不胜枚举。


同时,苯教仍然存在,因其喜用黑色,故被称为“黑教”,如今在昌都丁青县境内较多见,康巴的部分地区仍有遗留,但信众已经很少了。


蒙古人控制河西走廊后,得知西藏众佛教教派中以萨迦派最盛,因此大力扶持萨迦派。当时该教派的领袖萨迦·班智达(1182—1251年)已经年迈,但为了西藏不受蒙古铁蹄的摧残,与其侄八思巴(1235—1280年)共赴凉州(甘肃武威)会见蒙古军统帅阔端(1206—1251年)。这次事件被称为“凉州会盟”。


随后八思巴很快得到蒙古人的赏识,当时还没当皇帝的忽必烈,对八思巴尤其尊崇(据说是八思巴以萨迦派法术治愈了忽必烈的顽疾)。后来忽必烈当上皇帝后,封八思巴为大国师,统领天下佛教,八思巴还结合藏文、蒙文的特点,为忽必烈创制了新文字“八思巴文”(又称蒙古新字)。


灭南宋时,西藏喇嘛胆巴国师(赵孟頫著名的《胆巴碑》即是为此人所写)为蒙古军作法事,行大黑天(玛哈嘎拉,被视为战神)法,大破宋军。


占领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后,蒙古人令喇嘛杨琏真珈(此人本来自西夏,但是否是西夏人尚存争议)在杭州飞来峰上督造藏传佛教的神佛石像,以镇压杭州的帝王之气。他还在众多造像中给自己造了一尊像,真是以公谋私的一把好手。


杨琏真珈在江南一带横行霸道,恶事做尽。他还盗挖了临安附近的南宋皇陵、大臣陵墓共101座,其他抢夺田产、淫侮妇女、杀人放火、收受贿赂的事不胜枚举。元代所封国师、禅师中,绝大多数为藏传佛教僧人。


因元代蒙古人大力扶持萨迦派,因此在西藏地方史中,元代这一段时期也被称为“萨迦时期”。


其实元朝衰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藏传佛教过度迷信。蒙古皇室贵族动辄举办藏传佛教法事,每次都耗费巨大,历年开支都有增无减。各级官员上书请求裁减法事开支、撤销法事名目和衙署,蒙古皇帝要么不肯听从,要么口头同意,毫无行动。财政吃紧导致朝廷开始滥发纸钞,最后整个国家被拖向毁灭。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也比较重视西藏一地,曾钦定乌思藏朝贡条例。因为明代西藏以帕木竹巴一系势力最大,因此明代西藏也称“帕木竹巴时期”。帕木竹巴原本是位宗教领袖的名字,全名叫帕木竹巴·多吉杰布(1110~1170),是藏传佛教噶举派中的一个分支派别。后来发展成家族和地方政权的名称

虽然帕木竹巴势力最盛,但明朝并不像元朝那样只大力扶持这一个教派,而是对各个藏传佛教教派均有册封。


继元朝给八思巴所封的萨迦派大宝法王之后,明朝又封了噶玛噶举派大宝法王,萨迦派大乘法王,格鲁派大慈法王,以及帕木竹巴噶举派的阐化王、昌都贡觉(明代称馆觉)的护教王、甘南的赞善王、萨迦地方的辅教王、墨竹工卡止贡寺的阐教王等等。


明朝的目的是以这种不同的册封使各教派的势力互相牵制,防止一家独大的局面出现。当代学术界称其为“多封众建”。明后期帕木竹巴势力衰退,被其下属的仁蚌巴势力、辛厦巴势力在短时期内相继取代,随后16世纪中叶以后藏巴汗势力上台,迅速占据了日喀则、拉萨等地,推崇噶举派,打压新兴的格鲁派。


需要强调的是,元末明初,藏传佛教的格鲁派(黄教)兴起,其创始人为宗喀巴(1357~1419年)。该派为藏传佛教各派中最年轻的一个派别。其以戒律之严、制度之严著称。格鲁派兴起之时,一改旧日藏传佛教放浪邪诞之风,受到大众的拥戴,很快便深入人心。


1419年(明永乐七年),格鲁派在拉萨南边建立甘丹寺,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第一世DLLM(名为根敦珠巴,1391—1474年)在日喀则建成扎什伦布寺。可以简单地说,诸如DLLM(其主要影响地为前藏)以及班禅(其影响地为后藏,主要为日喀则)的称号,均出自蒙古人的赠称,后来又被清朝统治者附以崇敬。


因甘丹寺为格鲁派的主寺,到清初,格鲁派又得到清朝的扶持,势力压倒其他派别,因此清代的西藏又称“甘丹颇章时期”。


虽然明朝打败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但蒙古势力并没有完全退出西藏。蒙古人在西藏的势力一直持续到清代中期。明朝末年,蒙古人固始汗(1582—1656年)曾作为格鲁派的保护者,与支持噶举派的藏巴汗兵戎相见,于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灭了藏巴汗,将西藏纳入他的和硕特汗国的势力范围中。



随后固始汗归附清朝,其辖下的西藏也自然归于清朝。这其实就是格鲁派在各教派的争斗中借助蒙古人的力量得以壮大。


此一时期正是著名的五世DLLM在位时期,他于1652年(清顺治九年)赴北京觐见顺治帝,此举所获得的结果是格鲁派得到了清廷的承认和支持,为“甘丹颇章”地方政府的确立打下了基础。


当时的西藏,甘丹颇章为地方政府,但又属于蒙古人的和硕特汗国,二者又都听命于清朝。


到和硕特汗国末代汗王拉藏汗(固始汗的曾孙)时,盘踞新疆的一支蒙古部落,叫做准噶尔部落,从新疆伊犁南下,经阿里到达日喀则,直奔拉萨而来,意图灭掉拉藏汗,将西藏据为己有。拉藏汗轻敌,与准噶尔人作战失败被杀,拉萨陷落。


1720年,康熙帝派清军入藏,与当地军队联合打败准噶尔人,平息了战事。自此,蒙古势力在西藏几乎不存了。1721年(清康熙六十年),清王朝废除西藏原有的第巴制度,实行噶伦制度(官员四人,由三名俗官、一名僧官组成,官阶三品,总办西藏行政事务,受驻藏大臣及DLLM管辖)。


噶伦制度一直持续到甘丹颇章覆灭,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封建农奴制以及各项旧制度全部废除。


明清时期的内容写得比较简略,但其中史料很多,其中也有很多有意思的事,后面慢慢酌情更新。




  

相关话题

  假如穿越到清朝乾隆时期的西藏,成为了一个农奴,应该怎么摆脱农奴身份实现逆袭? 
  明朝是否实质统治了西藏? 
  吐蕃帝国经常去侵略大唐,却为何不去打印度? 
  为什么佛没有拯救西藏农奴? 
  若印度1947年派兵进入西藏,后面中国能夺回来么? 
  青藏高原自吐蕃之后再没出现强大的政权?原因何在? 
  叶尔羌汗国进攻西藏时为什么不与莫卧儿帝国结盟? 
  「吐蕃」二字的读法有争议吗? 
  和硕特汗国为什么不能成为第二个吐蕃? 
  吐蕃帝国经常去侵略大唐,却为何不去打印度? 

前一个讨论
能不能分享一些关于希腊罗马的任何资料?
下一个讨论
学语言的女生比男生多,为什么喜欢说方言的女生比男生少得多?





© 2024-06-2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