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是站在父母肩上的巨人,晚饭桌边的谈话,是隔壁邻居的羽毛球又飞进来了,还是谢耳朵的学识如何挤压了性格培养,还是有差异的。
是,不过父母没错,他们不是曲婉婷的父母,有无数的钱可以肆意挥霍,他们只是被资本剥削的普通人,苟延残喘攒下些血汗钱,希望给儿女更好的教育,他们只知道学英语比学手风琴更容易挣钱而已,即使他们自己手风琴拉得不错,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并不会,这种事情是这样的。
只要父母的眼界Low到一定程度,他们就没办法决定子女的眼界。比方说,我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我父母拿了我的简历去我老家的招聘会,结果发现除了一个月薪三千的冰箱厂以外,没有其他适合我的职位。只能作罢。而我也是在多年以后才知道这件事情。
我其实完全不介意父母为我安排一份月薪上万,上班看报纸的工作,快乐的度过一生,但是大部分父母完全没有这种能力。
父母眼界决定孩子眼界……的基础。
后面的所有上层眼界都要看孩子自己的努力与造化。
这种农村大道理居然要放到知乎来讨论?还越讨论越歪?
这盛世,真如你所愿
眼界跟父母关系不大,因为有媒体和教育。
1,孩子幼年早年接触范围内,接触最多的人会影响多数习惯和基础认知、性格,以及初始的价值观,这些父母的作用很大。
2,眼界本身来源于想象的空间,孩子会有一些被媒体、周围环境、文化作品影响而形成的梦想,基于这些梦想,孩子会自主探索而导致眼界的区别。
3,比如小孩迷恋快手,他的眼界自己设定的目标很可能是某个快手网红告诉他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喜欢贪玩蓝月和环游地球八十天或者三体的孩子,眼界是绝对不同的,甚至可能远超过ta的父母。
4,当一个小孩的眼界超过父母上限,且父母无法对应时,小孩可能会从内心里对父母产生疏离感和鄙视感,甚至故意扭曲第一条中的榜样作用。
5,第四条中的孩子实现阶层升迁的几率变高了,同时其被社会毒打而导致陷入困境的几率也变高了。
6,眼界与思维能力不匹配是一种莫大的痛苦。
7,希望所有父母在养孩子之前都好好学习一下,别把自己继续当孩子随波逐流了,害人。
父母其实决定不了任何东西,如果当父母的真的有能力决定孩子的未来,那么特朗普的老哥就不会相当飞行员;汉武帝就不会杀太子;王建林就不会无奈地把一个又一个小目标交给儿子去烧……
父母的眼界再高,见识再妙,可是孩子要是不感兴趣,啥用都没有。很多时候,因为父母在某个领域已经登峰造极了,碰到那种特别要强的孩子,反而打死也不跟父母搞一个方向。因为如果选择了父母的路就意味着整个人生都必须在父母的阴影之下,再无可能有所超越。一旦方向不同了,父母的许多见识完全没有什么作用。
反正教育这事儿必须要看开,再有本事,再有见识,再有权势的父母都没有办法把自己的“见识”完完整整地传给下一代。太多的东西根本无法言传身教,更何况时代变化如此剧烈。一代人的见识很难在下一代同样有效。
想要公侯万代的几个实现了?若父母见识真的那么有用,王谢庭前燕怎会飞入寻常百姓家。
最近高晓松被骂惨了,我们屡屡高晓松的家世
然后,在科学家家族的熏陶下,高晓松变成了著名音乐人。此外,有没有发现高晓松父母这一代已经完全无法跟其祖代成就相提并论了?
怎么说呢?科学世家,也不过三代。而高晓松玩儿的音乐,八成也传不到他下一代。四代之后,最终归为平庸。
其实哪个家族都躲不过这种命运!看看《红楼梦》,贾母是没见识吗?贾政是没见识吗?有啥用呢?贾宝玉是像贾母一样精明了,还是像贾政一样看重仕途经济?
《高十》这部纪录片,大家看过没?一个青年从09年读高中,读了10年高三!一次又一次地复读!
首先,我反对这句话!
父母的眼界,只是对于他的孩子有着最初的影响,从客观的唯物主义角度来观察,物质决定意识。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才是决定一个孩子的眼界的真正原因。
再来说说这个纪录片,主人公叫做唐尚珺,1989年出生,今年已经32岁。
唐尚珺2009年第1次参加高考,考试成绩不理想,连三本都达不到,只能去一个技校。
生活在农村的父母,还是筹措到了资金,让唐尚珺继续求学。结果,唐尚珺从那所技校退学,去了广西钦州一个复读班继续复读。
下面的历程繁琐又重复, B站上一个叫做makejs的小伙伴总结的比较好,直接贴出来。
第一次,2009年高考成绩没到三本线,从技校退学,选择复读。
第二次,高出三本线几十分。
第三次,刚过二本线。
第四次,本来可以去好二本但是志愿没填好。
第五次,过了一本线,被西南政法大学录取,但他放弃了。
第六次,考上了吉林大学,不接受调剂的专业,放弃了。
第七次2016年 成绩最高625分 中国政法大学 退学
第八次2017年 573分
第九次2018年 619分
弟十次2019年 重大土木 没去 继续复读
总之,高考分数一次比一次好,这个家伙陷入了魔咒一样,就是不愿意出去。
据说,这位老兄仍然在准备今年的高考。
这是一个疯子,又是一个可怜人!
当他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这所已经是北京的高校,终于向父母坦白说,这些年都在高考,想考一个好的学校。
他的父母居然没有责怪他,居然说能考上就行。
说说他的父母,防城港市乡下的农民,靠种甘蔗为生,父亲已经去世,母亲已经快70岁。一家人生计十分艰难。
都没有什么文化,假如能给这个唐尚珺一些更加好的指点意见,他也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高考。
因为像广大的农村父母一样,总是灌输着高考能够改变人的命运的理念。
所谓的高考,在复读班里面荒废自己的青春,不过是为了逃避而已。
还有另外一个著名例子,宋笑生大学退学徒步全国事件
就是这位老兄。
父母是河南驻马店的农民,这位老兄高中阶段就不安分,曾经三次退学。后来考上了河南检察官职业学院,不安心上学,想出名,想挣钱。
因为他家里面是在太穷。!
从学校退学,两年之内花了85,000块钱,徒步全国,想出名。
很可笑的是,经过专业的摄影师鉴定,他所拍的照片,99%以上都没法用。
原因很简单,每张照片里面都有他对着镜头的正面照。
愚蠢的执念!
后来纸包不住火了,他告诉父母,两位老人哭了起来,没有埋怨他退学这件事情,而是怪他为什么欺骗自己?
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最初的眼界,有着极大的影响。更加可怕的是,一个孩子哪怕读完初中去打工,在这16年的时间,父母的价值观,眼界对这个孩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的一个同学经常抱怨的父母,尤其是当爸的,他的父亲永远打击他,永远爱说一句话:“你完了!”
哪怕没有做好一件小事,就否定我同学整个人生,导致他曾经多次抑郁,现在仍然不自信。
假的。
我老爹1980年代就是主任医师,我老娘那时候2000人企业的副厂长。
我现在还是眼界低到只喜欢金钱美女。
在大多数的家庭中,父母的眼界决定了孩子将来的一切!
就拿高考报志愿来说吧。坐标北方五线小城市,高中的很多同学都对专业填报毫不了解,高中也从来没有说过大学专业的区别,只是说那些名校有多么多么好,学生也很少有机会接触电子设备来了解这方面。因为规模是县城级别的五线地级市,还是近几十年通过铁路发展起来的,父母辈几乎都没有学历,所以名校情节严重,也完全不了解专业。报志愿的想法都是“一分不能浪费,尽量去最好最出名的学校,专业不重要,只看最低录取分数线”,导致大量去名校的天坑专业,高考完的暑假,有些浪费十几分去差一档的学校的计算机/金融专业的同学,都会被嘲笑。
同学中能看知乎选计算机专业的屈指可数(甚至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选,原因是怕孩子学计算机专业,以后会得网瘾),更别说去读美本的,都觉得贵绝对不能考虑,殊不知毕业工作一两年就能挣回来了。我高考完都不知道这方面,现在后悔,已经晚了。
知乎上很多人都嘲笑父母辈吹捧“师医公”,但对于我们那里,吹捧“师医公”的父母已经算是非常开明的了,至少知道选专业,报的专业差不到哪里去(当然这些专业确实也比较吃香)。很多家长依照传统的认知,认为土木工程是行业老大,让孩子去报土木工程,期望孩子成为成为未来的包工头/工程师/设计师,国之栋梁。
更有甚者,报志愿的规则是:高中物理好就报物理专业,化学好就报化学专业,生物好就报生物专业,数学好就报数学专业。这样的同学也不少。
另外,因为家长和学生对专业的完全不了解和“不能浪费一分,必须去好学校”的观念,所以我们那里报志愿的产业也比较发达。报一个志愿要给机构交好几千块钱,而机构为了自己的业绩,也怕家长闹事,一般都会给学生冲好学校,所以给机构交了好几千块钱的同学,反而上着名校的天坑专业(比如本来能报双一流评分A的东北大学计算机,却报了川大材料),很难不会后悔。我想,如果给他们更广阔的眼界,他们肯定不会做出当初的选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