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科幻电影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chang-shou-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科幻电影中短期面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硬件有差距,估计特效制作能力短时间内赶不上好莱坞;二是某些电影人性情懦弱观念严重滞后(看看王夫之那让人呵呵的回答便知,明明是大好机会竟然视为重大障碍)。

如果电影局敢于破旧立新地大胆启用技术流理工科人为主的拍摄团队,保有郭帆团队的技术水准,则短期内就有机会通过对好莱坞的观念跨越而弯道超车,在硬件仍有差距的情况下在本土击溃好莱坞(就如很多中国的企业击败外企一样)。

比如可以开发“诸省先锋队”系列。为各省各自塑造一个三四人的英雄队伍,操着带口音的普通话,大家合力与各种威胁作战。这是与漫威DC对决的系列电影,但绝不雷同。一是更有集体性从而更合理,二是勾起各地民众的乡土英雄情。大家纷纷讨论“我们省的电影怎么还没出?”,“我们这里的地标怎么还没毁?”。孩子们不停争论哪个省的英雄最厉害。到各个省拍电影当地政府忙着积极配合。

这种乡土英雄情是好莱坞玩不了的。为何?它需要全球市场,玩美国各州的代表没有国际号召力。那能不能搞全球各国代表?也搞不了,因为他们只能做配角点缀,否则美国本土观众又不答应。“诸省先锋队”这种形式抓住市场机遇,先从广东,江苏,四川几个大省做起,一次拍两个省,可保前两部票房有稳定预期。牌子打响后能拍二三十部,这就是中国科幻的原始积累长期饭票。

两部诸省先锋队后,可以将技术团队引向奇幻类电影,打造“神州怪兽联盟”,纵贯古今,将经典文化与近未来幻想融合。还可以探索与印度宝莱坞互动合作,让神州怪兽与印度妖魔切磋切磋。中印联手冲击好莱坞亚洲市场。

在此基础上,筹划“宇宙革命战争题材”,将共产运动引向银河系,使美国科幻电影中的各种反乌托邦和反抗专制暴政情节看起来像是儿童过家家游戏。

还有“太空宫斗剧”。。。。。。拉一把流量们,小鲜肉们。。。不要笑,他们能出大名说明确有此类市场需求。不能让他们只“祸害”中国人民。

我估计“诸省先锋队”能把漫威DC打趴下,“神州怪兽联盟”加入后或可在中国本土彻底击溃好莱坞(即美国电影票房占比落到15%甚至10%以下)。届时中国电影市场应该已经超过北美,这样中国就有和美国逐鹿全球的本钱了。而后“宇宙革命战争题材”和“太空宫斗剧”将掀起轰轰烈烈的中国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输出,一个宏大,一个庸俗。。。

逐鹿全球时期(距今可能不少于十五年)面临的最大问题估计是在文化市场如何统战“五眼联盟”之外的国家。这个问题本文就不谈了。


user avatar   si-wang-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大问题就是排最前面那个大V @王义之

看了最高赞那个大V的答案,我突然想起一个游戏角色,守望先锋里的小美。

第一次看到这个形象的时候,我脑子里就四个字:暴雪牛逼。

当国内的电影、动漫、游戏还在做仙侠的时候

当国内的“古风”歌曲还在殇殇殇的时候

当国外游戏里的中国风还是熊猫功夫醉拳的时候

暴雪不声不响的弄出了一个职业为科学家的中国人物。

真正的中国风格,就该是这样。

就该站在人类科技最前沿,而不是喝着酒打醉拳

就该是穿着一身防护服去探索极地,而不是穿着旗袍当花瓶

中国的地图就该是航天控制中心,而不是一堆烂瓦房

因为中国的自然指数世界第二,拥有5个南极个科考站,完成了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


守望先锋是2016年的游戏,是美国人制作的游戏,2016年的美国游戏公司都知道中国的形象应该是科技、航天、极地探索。

最高赞那个大V还在讲:

“太空战争等相关内容,可能就不适合国人的传统观念。”
“而“超级英雄”、“外太空”等题材中国文化或科技发展水平相去较远,因此是需要谨慎选择的题材。”
“在拍摄中,可以将场景设置在中国标志性建筑或标志性自然风光之中,并尽量露出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包括图腾、服饰、器物等(如龙、汉服、中国结等)。”


以这个大V为代表的国内部分电影人,对中国的认识连美国游戏公司都比不过,还指望他们拍中国科幻?


我看还是指望守望屁股下一个中国英雄的CG短片吧,那个肯定比他们拍出来的科幻好看。


user avatar   mu-rong-wu-6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编剧!编剧!!编剧!!!

其他类型片也就算了,科幻片需要的是有读者有名气的科幻原著,和有姿势有脑洞的科幻编剧。


user avatar   hei-sen-lin-mu-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科幻电影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还有大量持 @王义之 回答里观点的电影人。

正好,根据该回答的行业调查可以一窥目前广泛存在于业内的认知问题:

问题一:“标签思维”

和喜欢眺望星空、浪漫冒险的西方人不同,从孔子不谈“怪力乱神”开始,国人早就把目光聚焦在现实生活上,脚踏实地、笃行务实成了中国人的标签。

这种似是而非的谬误已经是陈词滥调了。我可以举出一个相反的说法:“西方人务实、中国人务虚”,是不是就能说明中国就能拍科幻片了呢?都错了。既然心里已经打上标签了,又如何能摆脱刻板印象,发挥创新呢?

问题二:概念混乱

中国文化中的“中庸”、“和谐”等核心元素与“超级英雄”、“拯救世界”等常见的科幻母题之间难以找到匹配点。

这句莫名其妙的话里有两点错误:

首先“中庸和谐”是官方主流意识,但民间对于“超级英雄”和“拯救世界”并不排斥,从古至今中国人的“英雄情结”与西方各个时代观众是一样的。中国不缺英雄情节。

其次,“超级英雄”和“拯救世界”不是科幻母题。哪怕是美国科幻片,也绝不是只有“超级英雄”和“拯救世界”的主题,甚至不是主要类别。能说出这种话的,可以断定完全不是一个科幻片爱好者。

以《异形》系列为代表的科幻惊悚题材诞生了许多经典。

所以中国人的英雄情节如何如何和科幻片没有直接的关系。

问题三:把相关关系变成因果关系

受访的科幻片导演认为,我们国家本身缺乏创作科幻片的文化土壤。美国之所以能拍《变形金刚》,是因为他们有汽车文化。

先不说《变形金刚》的创意是由日本玩具公司首先提出并实际生产的、也不说《变形金刚》的科幻标准是什么(想想《流浪地球》为什么被骂),光是因为美国有汽车文化,“因此当他们的汽车变成人形,又具备人性的时候,他们会产生强烈的共鸣感。”的逻辑就把无数玩着汽车人长大的中国八零九零后开除了国籍。

更何况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大国,汽车文化早已存在只待以美学的眼光去发掘罢了。比如,变形金刚里就可以出现五菱宏光和红旗,这是属于中国人的汽车文化。

自己的文化需要自己先去发掘、解读、提炼,不能老让外人先嚼了再吃残渣。

问题四: 把东西方文化的区别粗暴二分为传统与现代

中国人内心缺乏与科技或机械的情感绑定。“科幻美学”本质上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而工业革命带来的标志性美学变化却对中国的影响极小。国人对科幻作品的认知和审美完全建立在西方的美学体系之上。

西方美学本身也经过了现代化脱胎换骨的转变,同样的思维限制给欧洲人,他们也能总结出一大堆欧洲人拍不出科幻的理由。西方和东方,都有各自的传统和现代化,而且越现代化双方相似点越多,甚至出现西方更加传统、守旧的情况(比如移动支付)。

再比如下面的海军052D和055,比这俩更前卫的战舰只有美国朱姆沃尔特。如果这都没概念,如何拍中国的战争硬科幻片。

从上面四点可以看出,这位电影大v的调查反映了中国很多电影人的思维存在严重的西方本位意识,还停留在“东方代表传统”与“西方代表现代”的二元刻板思维中。

可以说,河殇一代依旧把持着电影产业的话语权。

从二战抗德神剧到太空歌剧再到超级英雄电影到各种各样的硬科幻,美国好莱坞工业电影一直是跟随着时代发展。脱离了时代的发展步伐又何谈“科幻”?

最后看一下这位电影人的思路:

凡影试着和被访的行业专家一起,总结了一套可操作的解决策略。
1、寻找符合中国文化精神的价值观与故事主题。

寻找 而 不是 开创 ,难道中国人只能写《关公大战奥特曼》《孙悟空大战变形金刚》?先有故事才有文化精神,而不是在“文化精神”的框架下拼凑故事。

顺序颠倒,逻辑混乱。

2、构建与中国人息息相关的情节动作
我们发现“灾难”题材与中国人生活最息息相关。
除了灾难题材之外,喜剧题材也是国产科幻片一个可行的方向。

而“超级英雄”、“外太空”等题材中国文化或科技发展水平相去较远,因此是需要谨慎选择的题材。

什么叫与中国人息息相关?好莱坞电影人的创作思路里也有“与美国人息息相关”的套路?这还是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只能用教条主义来评价。

息息相关根本不用刻意,但中国太多电影从业者对国民国家的认知真的已经与时代严重脱节,导致息息相关变成了要刻意强调的东西。

《疯狂的外星人》被《流浪地球》碾压的现实都扭转不过来这种思维,可见固化有多严重。

3、挖掘能激发国人科幻想象的视觉元素
在拍摄中,可以将场景设置在中国标志性建筑或标志性自然风光之中,并尽量露出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包括图腾、服饰、器物等(如龙、汉服、中国结等)。

龙、汉服、中国结……不指望有“北京交通委”的骚操作,你哪怕说一个“运动校服”或者“办证139xxxxxxxx”也好吧。

当国内电影人沦落到需要从“好莱坞”香蕉人的典型视角来看中国文化,最终效果无非是对《功夫熊猫》拙劣跟风。

比如《机器侠》:

功夫片、喜剧元素、中国风视觉元素一应俱全的科幻片,吴京在也不好使。

但吴京能救回来《流浪地球》。所以,求别把锅甩给市场和观众。

本来内心就存在刻板印象,然后根据刻板印象限制住“中国科幻片”类别,最后还用强化刻板印象的方法去试图解决创意要求极高的“科幻大片”问题……

这是左脚踩右脚要上天吗?

这种固化思维别说拍对创意质量要求极其严苛的科幻片,就是拍其他广受欢迎的商业片都有困难。

整篇回答说的“违和感”恰恰是“某些电影人”自身内在认知与科幻片创作逻辑以及所需的艺术素养要求的违和感。

这种不自知的违和感已经对“科幻片”的创作产生内在冲突:

如果试图用表演刻意把观众“抽离”现实生活,无论如何也会影响观众的观影代入感,而失去了代入感,就是为“科幻”而“科幻”。科幻片本就远离生活,观众入戏与否大部分取决于故事设定与技术细节,而过于跳脱与扎眼的表演风格反而容易让观众出戏,不好掌握。更何况科幻片涉及主题太多,限制表演风格无疑是武断的。

在科幻片的技术核心问题尚且未解决的时候,这种舍本逐末的思路根源还是来自“科幻不适合中国人”的刻板印象……(那干嘛要拍呢?)

所以说“违和感”的根子还是在于对于科幻片时代试图迎合又忍不住排斥的业界矛盾心理。

中国科幻电影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那些握有大量资源,但却陷入东西方刻板印象、和时代意识脱钩、还欠缺科学素养与开放性思维的电影从业者。

思考一下:

是什么阻挡了不缺好导演、好演员、好技术更不缺美学素养和资金的香港电影人在肥沃的内地市场复制港片黄金时代的成功?是香港电影人与内地之间文化、思维、观念上的违和感——内心排斥内地文化,又无法抗拒所带来的违和感。

同样,这种观念、文化、思维“违和感”正横亘在许多经历泡沫时代的中国电影从业者与“科幻片”之间。

我的观点:

对于追求极致创意的科幻片,当技术细节到位的时候,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就出现了。

这种价值超越国界乃至时代。


user avatar   han-nuo-bu-nuo-n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好的脚本。

科幻电影和其他电影一样,本质上是在讲一个故事,故事好看就是最高的评价标准,而讲故事的技巧或者声音是否华丽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三体》也好,或者《流浪地球》也好,虽然我和好多人一样不喜欢,但是这并不妨碍它们在很多观众心里成为一个精彩的故事。人类就是这样的动物,我们喜欢故事,哪怕里边的硬伤多到仿佛童话,亦或者连逻辑都不通。

同样的,前些天《阿丽塔战斗天使》在北美的票房相当不好,大多数人觉得这部片子拍得很草率,或者阿丽塔的样子很诡异。但是对我来说,这个故事本身有着非常闪光的地方,能够撑起一两个小时的大银幕。

现在的中国电影已经不缺资金了,技术也能够站在世界前列,甚至观众们也早就在好莱坞大片的影响下,比上一代人更能接受奇怪的设定。


我们缺少的,是从学校到考试,到消费习惯和娱乐方式,再到一整个科幻小说创作的。。。一切。

看看我们自己身边,喜欢读书的人很多,喜欢语文课和考试的则远没有那么多。和国外的语文/文学教育比起来,中国的语文老师更像是焚琴煮鹤的厨子而不是描述事物整体之美的诗人,只会把任何好文章拿来大卸八块,宰了解剖了以后称称这块有多重,那块含水量是多少。。。你能想象用这样的办法来欣赏一匹飞驰的骏马有多荒诞吗?

读书,不想再多说了。周围读书的人不少,但是整个中国社会的阅读量,从大数据的角度是很难看的。

科幻小说的创作,质和量,都太悲凉了。90年代的科幻世界很好看,现在不但不那么好看了,科幻杂志仍然就只有这么一本。作家,除了刘慈欣,国内还有哪个科幻作家是讲出来不需要解释的呢?


国内的电影这些年制作越来越宏大,但是用在剧本上的钱却一直都达不到欧美电影的标准。而科幻小说,天然得就自带影视和游戏脚本属性,也就是说同一个好故事拍电影剧组的出价不够人家就卖去做游戏了。剧组现在买不起将来游戏火了就更买不起。

而文学艺术教育滞后,带来的情况就是观众更多得关注买票的钱花得“值不值”,也就是要有特效,片子要华丽要热闹。一个科幻剧本在当下的中国,需要能够穿起更多的大场面来才是一个合格的剧本。

所以在今后的一些年里边,《流浪地球》的跟风作会有很多,中国科幻电影会从无到有进入一个充满了轰隆隆的音效和满银幕光特效乱飞的时代。

而像是《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这样的小成本,从头到尾就是几个人在聊天的科幻电影会更难以出现。

早晚有一天当观众们厌倦了花里胡哨的特效以后,中国科幻电影就比现在更难从“肤浅,庸俗,乱力怪神”的大众评价中翻身了。


user avatar   wangyiz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中国科幻当下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违和感”。

2017年,我所在的团队凡影市场研究中心曾对国产科幻类型进行了深入的品类研究。此次研究分为行业调研和观众调研两部分。其中,观众调研部分是协同腾讯影业合作完成。

在行业调研中,通过对IP开发、制片人、导演等国内核心科幻电影创作者和研究者以及观众的深度访谈,我们发现,对国内创作者来说,“违和感”是观众接受中国科幻片的重要阻碍

针对这个问题,他们也思考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策略。其中一部分已经落到了实际的操作中,还有一部分尚待实践。

什么是“违和感”?通俗来讲,就是观众看到一个高科技场景中有中国元素时会觉得别扭或者“出戏”。

通过深度访谈,我们发现这个问题之所以棘手,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与科幻题材间天然存在一定的违和感。和喜欢眺望星空、浪漫冒险的西方人不同,从孔子不谈“怪力乱神”开始,国人早就把目光聚焦在现实生活上,脚踏实地、笃行务实成了中国人的标签。中国文化中的“中庸”、“和谐”等核心元素与“超级英雄”、“拯救世界”等常见的科幻母题之间难以找到匹配点。

受访的科幻片导演认为,我们国家本身缺乏创作科幻片的文化土壤。美国之所以能拍《变形金刚》,是因为他们有汽车文化。美国人从出生到老去有一半时间都生活在汽车里,汽车可谓是他们的第二个家。因此当他们的汽车变成人形,又具备人性的时候,他们会产生强烈的共鸣感。而中国人不会,我们没有汽车文化,汽车对我们来说依旧是身份的象征。

中国人内心缺乏与科技或机械的情感绑定。“科幻美学”本质上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而工业革命带来的标志性美学变化却对中国的影响极小。国人对科幻作品的认知和审美完全建立在西方的美学体系之上。

我们常看到好莱坞科幻大片为迎合中国市场,常生硬地加入一些中国元素,而在通片的异国环境中,那些无法和情节环境有效融合的中国元素难免成为一种尴尬的存在。于是,这些作品形成了反作用力,在无形中拉大了“中国元素”与“科幻”之间的距离。

其实,作为电影“重工业”的科幻片与国家综合实力是直接挂钩的。这不仅是说,科幻片的拍摄需要国家综合实力作为硬件基础,还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感受到的国家实力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观影感受——如果电影中的形象与现实中的形象差别太大,就不可避免产生违和感。

解决“违和感”的3点可行性策略

那么,从现阶段来看,有哪些解决国产科幻“违和感”的方法呢?结合科幻片创作者的思考和观众的认知偏向,凡影试着和被访的行业专家一起,总结了一套可操作的解决策略。

我们通常将影片分为价值观、情节动作和视觉元素三个层面,而国产科幻片需要在这三个层面都需要解决“中国元素”融入的问题。

1、寻找符合中国文化精神的价值观与故事主题

在以往失败的案例中,我们常看到的是“中国人演了一个西方故事”。为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国产科幻片在价值观和故事主题的设定中,都要体现中国独有的的文化、伦理、宗教和哲学等精神内核。

某位受访导演将“中国科幻”比喻为一个“人”,他有灵魂和衣服,但灵魂在一开始很难触摸。衣服有很多现成的样式可供选择,比如好莱坞式的、日本动漫式的。但这些衣服都不适合,必须打造一个符合中国人审美的衣服,因此得先找到灵魂。寻找“灵魂”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探索“中国科幻”的内核。

例如,中国一直强调不做超级大国,“和谐”、“以和为贵”是我们文化传统。因此,太空战争等相关内容,可能就不适合国人的传统观念。同样,中国人普遍认同集体主义价值观,而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中体现的个人英雄主义显然也不太适合我们。因此在面临“一个人拯救世界”和“一群人齐心协力去解决危机”的两种设定中,后者或许是国产科幻类型更好的选择。

2、构建与中国人息息相关的情节动作

故事题材框定了影片的主体情节,要想建构与中国人息息相关的情节动作,得先从题材的选择着手。

科幻类型中存在诸多题材,但并非所有的题材都适合当下的国产科幻片。结合受访者的思考和中国当下的文化语境,我们对常见科幻题材进行了下列分析:

我们发现“灾难”题材与中国人生活最息息相关(很多灾难在我们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或许是国产科幻片题材的最优选择。而“超级英雄”、“外太空”等题材中国文化或科技发展水平相去较远,因此是需要谨慎选择的题材。

除了灾难题材之外,喜剧题材也是国产科幻片一个可行的方向。喜剧情节在理论上可以把任何“违和感”、“尴尬感”转化成“幽默感”,这也是新世纪国产科幻片率先采用的策略。另外,一些基于科幻背景下的现实主义题材也是现阶段值得尝试的方向,如架构与未来科技发展水平下、以表达人物间情感为核心的“软科幻”项目。

具体到人物的行为动作中,符合国人处事特点的设定则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受访者认为,中国科幻片中的人物面对科幻元素的反应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应该符合国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处事特点,比如请客喝酒、送礼物和给人留面子等。此外,我们还可以从现代社会中提取与科技有关的行为,比如当下一些基于新科技手段的社交活动等。

3、挖掘能激发国人科幻想象的视觉元素

国产科幻片中的视觉元素,要想不违和,就必须与现实生活存在某种联系。反过来说,就是国产科幻片应尽量选取现实生活中能激发人们科幻想象的视觉元素。

在拍摄中,可以将场景设置在中国标志性建筑或标志性自然风光之中,并尽量露出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包括图腾、服饰、器物等(如龙、汉服、中国结等)。

此外,演员以具象呈现在银幕上,本身也是电影中的主要视觉元素。而在选角方面,国产科幻片应尽量采用有丰富的想象力、并给观众距离感的演员。为什么需要“距离感”?因为有“邻家”亲切感或以“淳朴气质”见长的演员和大众生活过于贴近,其个人形象往往缺乏科技感和未来感,观众接受难度可能会增大。

因此,相对而言,新人演员和演技派明星更适合国产科幻片。新人的陌生感有助于观众产生距离感,观众对新人演员不存在刻板印象。而能够塑造多种角色,在观众心中没有被“标签化”的演技派演员,也可以胜任有距离感的角色。

对于科幻片中演员的表演,受访导演认为应该采用偏向舞台剧式的美学风格。可以启用话剧演员来饰演剧中角色,将人物的行为和说话的方式与日常生活刻意区别开,这样才能把观众从现实生活里抽离出来,进入新奇的科幻世界中。同时,由于科幻电影常在绿幕中拍摄,有话剧表演经验的演员或许更加合适诸多的无实物表演。

但仅仅露出中国视觉元素是不够的,它是影片的表象层面。视觉元素与影片本身的故事内核应相契合,避免标注性元素的单独出现给观众“单摆浮搁”的感觉。也即,在确定一个价值观之后,影片的情节动作、人物行为举止以及各种视觉元素,都应与这个价值观有紧密的联系。从视觉元素到情节动作再到价值观,这三个层面应该打通,形成一个统一体。

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们的特效水平日益赶超好莱坞的当下,“违和感”成为创作者拍出本土化科幻片的首要难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国产科幻片从视觉元素到价值观都应仅仅围绕中国文化与中国式审美。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其实不仅要懂“科幻”,更需要懂中国文化和中国观众。

这项研究在2017年完成,当时多位受访者表示:可能五年之后观众群会发生一个迭代,即00后的成熟。他们本身成长于中国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相比90后和更年长一代,对科幻的事物接受起来没有障碍。当观众的结构发生变化的时候,“违和感”的问题或者就会迎刃而解。

未来可期。


user avatar   blacklanc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了你乎电影大V @王义之 的高论,我顿时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怪不得我看着暴雪《守望先锋》里的中国角色感觉这么违和,原来是因为里面一点中国元素都没有!中国人怎么可以以科学家的身份在科幻作品里出现?

为了消除这种违和感,建议对《守望先锋》作如下修改,有效体现中国元素:

1,中国人连茶叶蛋都吃不起,怎么可能有小美这种丰满的身材,更别说小美的脸长得一点都不“中国”,改!新的中国角色必须有苗条细长的身材,眯眯眼、高颧骨、塌鼻梁,一个都不能少!必须让观众第一眼看到这个角色就和傅满洲这种“典型中国人”联系起来,这才叫中国风!

2,小美穿的衣服一点都体现不出中国特色,改!新的中国角色必须穿旗袍,分叉开到大腿根部,腰间挂着卡祖笛时不时拿出来吹两下,旗袍上一面绣满五爪金龙一面绣满牡丹,发型也改成包子头,保证中国元素十足!什么,你说这些中国元素过于传统不能体现现代中国风貌?没事,我们让新的中国角色头上戴一顶65式军帽,这样就有现代中国特色了吧?

3,小美拿的什么冰冻枪,这种高科技武器一点都没有中国元素的感觉,改!改成峨眉刺!什么,你说峨眉刺体现不了这是科幻作品?看好了,这是原力峨眉刺!扔出去之后可以通过原力控制收回手里,这还不够科幻?

4,还有这游戏里的所谓“中国地图”,什么狗屁漓江塔,看起来太高科技了,这一点也不中国,必须改!新的中国地图改成旧金山唐人街,路面是石板铺的,两步一个牌坊,街边的建筑都是传统的木制中国房屋,你跳上房顶的时候甚至还会把瓦片踩下来,我们觉得这非常coooooooool!你甚至可以在街上看到舞狮队和留着鞭子戴着斗笠的路人(当然路人的脸也保证你一看到就会想起傅满洲)

怎么样,这个修改方案非常棒吧,里面充满的中国元素多得简直要溢出来了,所以哪个金主投钱给我拍一部以这个修改方案为蓝本的电影?这么有中国元素这么没有违和感的电影,怎么着票房也得是流浪地球的三倍,一百五十亿起吧?







(手动狗头保命)


user avatar   xiao-tu-5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面对游行示威,这个中国总领馆要是能换成美国大使馆,那么这个局面将绝杀。

可惜换不得。

毕竟美国国土上暂时不能有美国大使馆。


user avatar   rinc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想搞笑,低俗是最快速的手段。

日本的志村健在三俗的路上走了快40多年了,

现在依然还是依靠这个维持人气的。

可是,一直依靠低俗笑料

迟早会遇到玻璃天花板的。

日本有个叫 快乐亭黑的混血,是说单口相声的,

说的全部都是下三滥的笑料,不是一点,而是全部。

结果就是没人敢找他上电视,广播,或者剧场演出。

翻过来说,保持一点三俗笑料不用,纯靠幽默和擦边球的相声演员,

依然不多。

而且要一直维持这种作品的风格是极其困难的。

侯老,马老就是典范。

(马老后期说的很多小段,其实就是外国笑话,当然是自己加工过的)

反过来说

七口人这个死杠死口 的内容

说了有一百年了吧?

不用解说大家不还是听的懂?


user avatar   song-shu-shan-lao-n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共产主义政党长期治理的喀拉拉邦在印度处于人类发展指数的前茅,这就是共产主义对印度的影响。

印度及印占藏南、印占克什米尔的人类发展指数


另外,南亚人是非常非常喜欢取经名的。这也是一个地域特色了。




  

相关话题

  韩国电影的深度是否国内电影已经无法企及,为什么? 
  电影评论是不是比较偏好文艺片,而比较鄙视商业片? 
  电影配乐的工作酬劳大概范围是多少,有几个等级,结算方式如何? 
  假如你是《蜘蛛侠·英雄无归》里的彼得·帕克,在真名暴露后你会怎么做? 
  四大中生:陈坤,邓超,刘烨,黄晓明目前在国内综合实力该如何排名? 
  文学、艺术评论里所说的「张力」指什么? 
  说到西装暴徒,电影中最适合这个称谓的应当是谁? 
  你认为《误杀2》的林日朗赢了吗? 
  扎克施耐德是一位怎样的导演?他的水平究竟如何? 
  彭于晏如此俊朗帅气,怎么没有大红大紫一把?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流浪地球》与《阿丽塔:战斗天使》的优劣?
下一个讨论
大家觉得目前有哪个导演具备拍好《三体》电影的能力?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