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说,开不开国对当时的幕府来说都很难做。你可以以这件事爆发的时间(1860年3月24日)为中心向前延展,看看在这之前和之后分别发生了什么:
1853年黑船来航,吓得当时的老中阿部正弘顿时没了主意,于是借口得找天皇批准,就把这事儿拖了一年。按理来说,从三代将军家光开始就针对公家和普通武家制定了严格的制度,尤其是对天皇和下级藩士涉政这一条管的特别死。但到了那个时候的阿部正弘,却破天荒的找孝明天皇问这事儿该怎么办?!不仅如此还把美国的国书内容彻底公开,让大家自由的发表意见该怎么办……
结果大家七嘴八舌之后收集的意见,反正说啥的都有,当然也就有包括攘夷、开打、开国等种种意见,幕府一看傻了眼,时间这一拖,又到了1854年。佩里又来了,放话得不到回复就不走了。幕府没办法,只能和美国签了《日美亲善条约》。毕竟当时幕府征求了意见,做决断的最后是幕府,程序上也没太多问题。但这个时候的日本地方上的情况就有点像中国签了南京条约之后地方上的情况: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受到外来品的倾销而遭到破坏,民众对外来品和外国人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变化逐渐演变成反感(攘夷思潮的开端)。当然这个时候就肯定会有人陷入“这国怎,我陷思,定体问”之类的思考中(别闹,那个时候也有的),就觉得这都是幕藩体制/幕府的锅,我们应该团结在以天皇为核心的领导体系下(尊王思潮的开端)。水户藩八代当主,德川齐昭就是在那个时候参政,除了负责江户的海防,还有其他江户的防务工作。
这么波澜不惊地到了1860的前几年,幕府将军去世,因为没有儿子的缘故,所以下一任将军的人选问题就特别重要了。按德川家的祖制,将军位置只有身为“备胎”的御三家(纪伊、水户、尾张)才有资格继承。不够当时实际上也就是纪伊和水户两家(尾张家的那个还得管上头提到的那个齐昭叫舅舅,所以根子上也是水户的,这里就得扯到水户血统和一桥血统的斗争了,按下不表)。当时的老中井伊直弼,纪伊派代表人物,硬是把自己支持的德川家茂推了上去。结果德川齐昭拉着自己的侄子(尾张藩那个)和儿子(越前藩主)去找井伊直弼讲理,结果还被他以非规定日子私自登城的罪名罚了蛰居(被迫隐居)。
处置了对手,井伊在接下来的行动就得罪了天皇:1858年直接无视天皇,和美国大使哈里斯签订了《日美友好通商条约》(井伊OS:你个天皇,上次给你个面子让你装样子发表下意见还嘚瑟上天了?!)。这一条让天皇好不容易燃起的参政热情大受打击。这很好理解:天皇想有话语权,幕府的话语权肯定是削弱;另外天皇也是不希望开国的(所以那个时候的天皇是支持尊王攘夷的)。此时天皇就偷偷发书信给各个同情和支持天皇的藩希望他们能带兵勤王(日版衣带诏),不巧的是书信之事被井伊知道了,便借书信之名大肆迫害尊王攘夷派人士(安政大狱)
樱田门之变,可以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平心而论,井伊的开国论在当时并没有太多过错,想想那个时候是什么时候?没错,1858年到1859年。当时圆明园虽然还没烧(1860年),但当时中国的鸦片战争已经打了两次了,隔壁老大哥的惨败对当时的幕府高层其实也是一种警示。连隔壁的中国都扛不住,就我们这身板能扛的住几下?这可能就是当时井伊的看法。
水户藩当时提出的锁国基本上是类似江户幕府时期的锁国政策的延续,他们的观点基本是“反正我们现在所有的不公都是外国人的锅”类似这种。但实际情况是,当时的日本根本就没有能力锁国,就算是1863年的萨英战争和下关炮击,类似萨长这样的西南雄藩都没办法全身而退,更不用说还没搞财政改革和军事制度改革的上头和其他藩了。
所以到这里差不多可以捋清当时的脉络了。不过很怪异的一点就是为什么到最后还是开了国,照这么说井伊岂不是白死了?
井伊虽然主张开国,但他的主张开国的前提是维持幕府统治(说的露骨点和慈禧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区别不大),反正幕府维持着就行,权利啥的能卖就卖吧……恩就这样。不过他没有考虑到幕府的统治基础——武家诸法度和以绝对军力威慑诸藩会被逐一动摇。井伊作为当时的幕府头号人物,在登城路上居然被数量比护卫队还少的浪士集团拦下来砍了脑袋,这对幕府的威信打击是绝对致命的,加上之后又来了一次刺杀(坂下门之变),那次刺杀的目标没死,不过幕府权臣接二连三的遭到刺杀,也让人们看到了幕府的无能(连天子脚下都能接二连三的出刺杀),对于萨长两藩来说,再加上他们在实战中亲眼见到了外国军制装备的先进,所以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日本的进步思想从“尊王攘夷”变成了“武装倒幕”(夷是攘不走的,幕府太无能,还是团结在天皇周围吧。),当然,坂本龙马撮合萨长同盟、通过山内容堂提出船中八策就都是后话了。【P.S.末代天皇德川庆喜还希望通过把政权交还给天皇,然后借口天皇参政经验不足重新控制朝政(像不像清朝最后几年搞的宪,政?),不过被公卿岩仓具视和西乡隆盛联合反了,天皇直接下令剥夺了庆喜的将军名分外加没收领地】
所以说,樱田门之变是打击幕府威信和赖以维持运转的武家体制的重大事件(根子上说还是幕府开放天皇和下级藩士参政的锅)。幕府开放参政时大家可能并没有倒幕的概念,但樱田门之变使人们开始试图将“武装倒幕”列为救国的选项之一。
顺带补一句,为什么当年中国清末的刺杀很多,我们比较熟悉的像秋瑾,汪精卫等等。说TA们一点没借鉴日本的这段历史?你信么?反正我不信。给个我最近想到的思路:如果我们做一个不太科学的类比:清王朝类比江户幕府,袁大头类比以萨摩为首的西南雄藩,武汉三镇的新军和同盟会类比成水户藩,是不是会发现一些相似之处?当然这里面的不同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说的是做一个不太科学的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