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司马炎知道西汉的七国之乱还要用搞分封给藩王实权,朱元璋知道西晋的八王之乱也要用分封给藩王实权? 第1页

  

user avatar   xing-hua-chun-yu-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着前人分封诸王,弄出大乱子,而后来依然继续分封诸王的人,在中国历史上,那是多的去了;绝不是只有司马炎、朱元璋。

在整个两晋南北朝三百多年里,几乎所有的皇帝,都是看着司马炎分封诸王弄出大乱后,自己依然继续分封诸王;当然了,他们的结果,也是弄得骨肉相残、天下大乱。

为什么会这样呢?

用唯心史观去解释,自然是那个时代的皇帝都脑残了,所以看着司马炎因为分封诸王翻了车,他们依然以同样的方式,大同小异的在同样坎上翻了车。

用唯物史观去解释,这是因为在特定的生产力阶段,豪门贵族作为一个特定的利益集团(阶级)占据统治地位,皇帝通常只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就是加强皇族势力,然后看着帝国在骨肉相残中走向灭亡。另一种选择,就是压制皇族势力,然后等着其它豪门代表、军政强人和平演变自己的帝国、血腥屠杀自己家族。在这种两难选择中,皇帝通常都选择了前者。


罗列历史事实是枯燥的,但是只有罗列历史,才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看到历史的真相。我们不妨把司马炎之后二三百年历史,简单梳理一下。

西晋灭亡后,在晋帝国的废墟上,出现了众多帝国;而这些帝国的统治者,所作所为,和司马炎并没有本质区别。当然了,结果也没有本质区别,帝国都是在骨肉相残中走向灭亡。


我们先看一下前赵刘渊、刘聪;后赵石勒、石虎。

按理说,上面这四个人,都是牛人中的牛人。刘渊[注]、刘聪[注]那都是高度汉化的匈奴人,而且从哪个角度看,也是文武全才的英雄人物;石勒从奴隶到皇帝,一生极具传奇色彩;石虎让当时的北方政权达到全盛。

[注]:豹子渊,幼而隽异,师事上党崔游,博习经史。尝谓同门生上党朱纪、雁门范隆曰:“吾常耻随、陆无武,绛、灌无文;随、陆遇高帝而不能建封侯之业,绛、灌遇文帝而兴庠序之教,岂不惜哉!”于是兼学武事。及长,猿臂善射,膂力过人,姿貌魁伟。
[注]:渊子聪,骁勇绝人,博涉经史,善属文,弯弓三百斤;弱冠游京师,名士莫不与交。

但是他们看着司马炎在那个坎上翻了车,却只能继续在这个坎坷上,以几乎同样的方式翻了车。


前赵刘渊开国后,也是一再加强皇族的力量。

结果呢,刘渊刚死,前赵(匈奴汉国)就开始骨肉残了。

刘渊的长子(太子刘和)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弟弟(齐王刘裕、鲁王刘隆)[注]。而太子刘和,在不久后也被自己的四弟(楚王刘聪)杀死了[注]。

[注]:盛曰:“先帝梓宫在殡,四王未有逆节,一旦自相鱼肉,天下谓陛下何!且大业甫尔,陛下勿信谗夫之言以疑兄弟;兄弟尚不可信,他人谁足信哉!”....是 日,斩裕,癸未,斩隆。
[注]:甲申,聪攻西明门,克之;锐等走入南宫 ,前锋随之。乙酉,杀和于光极西室,收锐、攸、乘、枭首通衢。

刘聪当皇帝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又把威胁自己权力的一个哥哥(刘恭)[注]、弟弟(北海王刘义)[注]杀死了。短短几年时间,刘渊的儿子就在骨肉相残中死伤狼籍了。

[注]:汉主聪自以越次而立,忌其嫡兄恭;因恭寝,穴其壁间,刺而杀之。
[注]:夏,四月,废义为北部王,粲寻使准贼杀之。形神秀爽,宽仁有器度,故士心多附之。聪闻其死,哭之恸,曰:“吾兄弟止余二人而不相容,安得使天下知吾心邪!”

刘聪在当皇帝后,也是不断加强自己儿子们的力量。刘聪死后,太子刘粲在外戚靳准的怂恿下,对自己的兄弟大开杀戒。刘粲避开了来自皇族的威胁,但来自外戚靳准的威胁却随之而来了。外戚靳准最后把刘渊、刘聪的子孙全部杀死了。

[注]:准惧,复使二靳氏言之,粲乃从之。收其太宰景、大司马骥、骥母弟车骑大将军吴王逞、太帅、大司徒齐王劢,皆杀之。
[注]:准遂勒兵升光极殿,使甲士执粲,数而杀之,谥曰隐帝。刘氏男女,无少长皆斩东市。


前赵刘渊、刘聪都是分封诸王,于是帝国在骨肉相残中灭亡了,其惨烈程度,实在不下西晋。我们再看看后赵的石勒、石虎。

石勒(后赵开国皇帝)开国后,也是一大肆分封诸王。其规模之大,未必就比司马炎的小。[注]

[注]:二月,后赵群臣请后赵王勒即皇帝位;勒乃称大赵天王,行皇帝事。立妃刘氏为王后,世子弘为太子。以其子宏为骠骑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单于,封秦王;斌为左卫将军,封太原王;恢为辅国将军,封南阳王。以中山公虎为太尉、尚书令,进爵为王;虎子邃为冀州刺史,封齐王;宣为左将军;挺为侍中,封梁王。又封石生为河东王,石堪为彭城王。

结果呢?当然是骨肉相残发生了。结果就是石勒的老婆孩子,全部被石勒的侄子杀了。[注]

[注]:幽弘及太后程氏、秦王宏、南阳王恢于崇训宫,寻皆杀之。

但从某种意义上,石勒建立的后赵帝国是幸运的,因为后赵帝国虽然经历了这种血腥残杀,但后赵帝国在石虎的领导下继续保持强盛。


因为石虎夺取皇位后,称号是大赵天王,所以诸子皆称公。[注]但是诸子之间矛盾依然非常尖锐。[注]

[注]:辛巳,虎依殷、周之制,称大赵天王。即位于南效,大赦。立其后郑氏为天王皇后,太子邃为天王皇太子,诸子为王者皆降为郡公,宗室为王者降为县侯。
[注]:赵太子邃素骁勇,赵王虎爱之。.....河间公宣、乐安公韬皆有宠于虎,邃疾之如雠。.....秦公石韬得到石虎的宠爱,太子石宣憎恶他。

其结果呢?父子相残了,石虎先后杀了两个太子的全家;尤其是在杀第二个太子时,那是标准的虐杀,残忍的程度让人发指;石虎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因为太子在杀自己弟弟时,就是这样的残酷。[注]

[注]:虎大怒,废邃为庶人。其夜,杀邃及其妃张氏,并男女二十六人同埋于一棺;诛其宫臣支党二百余人;废郑后为东海太妃。
虎悲怒弥甚,囚宣于席库,以铁环穿其颔而锁之,取杀韬刀箭舐其血,哀号震动宫殿。.....积柴于邺北,树标其上,标末置鹿卢,穿之以绳,倚梯柴积,送宣其下,使韬所幸宦者郝稚、刘霸拔其发,抽其舌,牵之登梯;郝稚以绳贯其颔,鹿卢绞上。刘霸继其手足,斫眼溃肠,如韬之伤。

兄弟相残发生了,石宣杀了石滔[注],石遵杀了石世、石冲[注];家族内哄无可抑制了,石闵把石虎的子孙杀光了[注]。于是石虎死后没有几年,后赵帝国就在这种骨肉相残中走向了灭亡。

[注]:秋,八月,韬夜与僚属宴于东明观,因宿于佛精舍。宣使杨杯等缘猕猴梯而入,杀韬,置其刀箭而去。
[注]:于是遵即位,大赦,罢上白之围。辛卯,封世为谯王,废刘氏为太妃;寻皆杀之。
[注]:时沛王冲镇蓟,冲兵大败;获冲于元氏,赐死;坑其士卒三万余人。
[注]:宦者以告闵、农,闵、农驰还,废鉴,杀之,并杀赵主虎二十八孙,尽灭石氏。

前赵、后赵的玩法、结局,和西晋的玩法、结局,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差别。


我们再看成汉帝国的李雄。

李雄建立成汉帝国后,皇族的力量同样非常强大。当然了,李雄一死,皇族内哄也是不可避免了。

太子李班刚当皇帝,就被自己的两个堂弟(李越、李期)联手杀死了[注]。后来李寿又杀了李越、李期,当了成汉帝国的皇帝[注]。当然了,开国皇帝李雄的儿子全部死在了这场内哄中。

[注]:十月,癸亥朔,越因班夜哭,弑之于殡宫,并杀班兄领军将军都;矫太后任氏令,罪状班而废之。
[注]:汉王寿素贵重,有威名,期及建宁王越等皆忌之。寿惧不免,每当入朝,常诈为边书,辞以警急。.....寿奏建宁王越、景骞、田褒、姚华、许涪及征西将军李遐、将军李西等怀奸乱政,皆收杀之。

分封诸王,通常意味着皇族内讧。但帝国的开创者们,通常无法拒绝这种选择。因为这种选择虽然是痛苦的,但不这样选择也许将会更痛苦。

我们在说晋武帝分封诸王的错误时,却忘了这个错误是整个时代的错误。如果说晋武帝缺乏政治才能、政治眼光,难道那三百多年时间里,接连而出的乱世英雄、枭雄、政治强人,都缺乏政治才能、政治眼光?显然是不可能的。从这层意义上,我们居高临下的非议司马炎,只是因为我们把历史想得太简单了。


也许有人会说,你就通过前赵、后赵、成汉三个帝国的分析,就想得出这种结论,是不是有点以偏盖全呢?我们再接着分析一下前秦帝国。

苻健病危时,他哥哥的儿子(苻菁)就已开始率兵要杀死苻生(苻健的太子)了。在苻健的帮助下,苻生的权力、生命总算保住了。[注]

[注]:庚辰,平昌公菁勒兵入东宫,将杀太子生而自立。时生侍疾西宫,菁以为健已卒,攻东掖门。健闻变,登端门,陈兵自卫。众见健惶惧,皆舍仗逃散。健执菁,数而杀之,余无所问。

苻健死后,小皇帝苻生的堂兄弟(苻坚、苻法)发动宫庭政变,把苻生杀死了。[注]

[注]:坚兵皆笑。生又大言:“何不速拜,不拜者斩之!”坚兵引生置别室,废为越王,寻杀之,谥曰厉王。

后来符生的兄弟们(苻柳、苻幼、苻武)、想用武力夺回属于自己家的一切,也都被苻坚杀死了。[注]

[注]:秋,七月,王鉴等拔上,斩双、武,宥其妻子。....九月,王猛等拔蒲阪,斩晋公柳及其妻子。.....冬,十月,征北将军、淮南公幼帅杏城之众乘虚袭长安,李威击斩之。

苻坚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为了巩固这胜利,苻坚还得继续屠杀自己的亲人。苻坚的母亲感觉苻法(苻坚的同父哥哥)活着对自己儿子是个威胁,于是就把苻法杀掉了。[注]后来符坚一奶同胞的弟弟(苻双)造反,也让苻坚杀死了。[注]

[注]:秦太后苟氏游宣明台,见东海公法之第门车马辐凑,恐终不利于秦王坚,乃与李威谋,赐法死。
[注]:秋,七月,王鉴等拔上,斩双、武,宥其妻子。

帝国的生命的延续;就是在骨肉相残中得到延续的。我们可以说,如果这些帝国不分封诸王,不让诸王都拥有巨大的军事、政治、经济资源,那帝国就不会出现这种惨剧了。

问题是:这种简单的就像一加一等于二的道理,两晋南北朝那些杰出的政治家、或是乱世枭雄们自然都能明白。但他们明白这些道理,又能怎样呢?真正的问题是,他们如果拒绝这种选择,对自己家族而言,恐怕更是危险之极的选择。


西晋、前赵、后赵、成汉、前秦五个帝国都是在诸王纷争中走向毁灭,其它的帝国,能避开这种血淋淋的错误了吗?好像也是不能的!

刘宋帝国的皇族内哄之惨烈,实际上远远超过前面所有帝国。文帝刘义隆把自己弟弟刘义康杀死了[注];太子刘劭把文帝的头给割了下来[注];孝武帝(文帝第五子)又把太子刘劭全家杀死了。

[注]:上虑不逞之人复奉义康为乱;太子劭及武陵王骏、尚书左仆射何尚之屡启宜早为之所;上乃遣中书舍人严龙赍药赐义康死。义康不肯服,曰:“佛教不许自杀;愿随宜处分。”使者以被杀之。
[注]:帝见超之入,举几捍之,五指皆落,遂弑之。湛之惊起,趣北户,未及开,兵人杀之。劭进至合殿中阁,闻帝已殂,出坐东堂。
[注]:勒兴俱归,于道斩之,及其三子,劭、浚父子首并枭于大航,暴尸于市。劭妃殷氏及劭、浚诸女、妾媵,皆赐死于狱。

当然了,这仅仅是刘氏皇族内讧的序幕,真正惨烈的事还在后面。最后,刘裕九个儿子,四十多个孙子,六七十个曾孙子,死于非命者十之八九。而且几乎都是死于骨肉相残之中。[注]

[注]:然则宋武九子、四十余孙,六、七十曾孙, 死于非命者,十之七、八,且无一有后于世者。


萧道成建立齐帝国后,对刘宋皇族的骨肉相残,实在心有余悸。于是他一再告诫自己的子孙,你们可千万不要走刘宋皇族的老路啊!如果刘宋皇族没一再发生骨肉相残,我们也没有机会夺取皇位的,但是在权力面前,这种告诫能有什么作用呢?[注]

[注]:齐高尝戒武帝曰“宋氏若不骨肉相残,他族岂得乘其衰敝?”故终武帝世,诸兄弟尚得保全。然齐高但 知宋之自相屠戮,而不知己之杀刘氏子孙之惨。

齐帝国开国没有多少年;萧道成的侄子,就把萧道成的子孙全杀光了。[注]

[注]:宋子孙多不得其死,犹是文帝、孝武、废帝、明帝数君之所为。至齐高、武子孙,则皆明帝一人所杀,其惨毒自古所未有也。

面对皇族内部这种血淋的惨剧,我们自然也可以说如果皇帝不分封诸王,哪会有这种惨剧呢?问题是,这么浅显的道理谁都明白,只是他们都无从选择罢了。


南梁的开国皇帝萧衍,篡夺皇权后也是大肆诸王。只是梁武帝萧衍命很长(这位老兄足足当了五十多年的皇帝),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延缓了诸王纷争的进程。

但他的子侄们、孙子们,已实在等不及了。于是大家都盼这个老家伙快死。为此他们不惜引狼入室[注],不惜隔岸观火[注],最后梁武帝被侯景杀死了。

[注]:戊申,以临贺王正德为平北将军,都督京师诸军事,屯丹杨郡。正德遣大船数十艘,诈称载荻,密以济景。
[注]:湘东王绎军于郢州之武城,湘州刺史河东王誉军于青草湖,信州刺史桂阳王军于西峡口,托云俟四方援兵,淹留不进。

梁武帝一死,他的子侄们、孙子们,马上就开始大火并了。

为此他们不惜引狼入室、出卖帝国利益。最后终于把帝国折腾得四分五裂、灭亡了。


高欢的几个儿子实力都非常巨大。高洋继承父兄的权力后,为了巩固权力就把自己三弟(永安王高浚)、七弟(上党王高涣)杀死了。[注]

[注]:齐主如北城,因视永安简平王浚、上党刚肃王涣于地牢。....帝亦以浚与涣皆有雄略,恐为后害,乃自刺涣,又使壮士刘桃枝就笼乱刺。槊每下,浚、涣辄以手拉斩之,号哭呼天,于是薪火乱投,烧杀之,填以土石。

单纯看这件事,我们也许会说高洋残忍。但高洋死后不久,小皇帝(高洋的儿子废帝高殷)就被高洋的六弟(孝昭帝高演)给杀了。[注]

[注]:八月,壬午,太皇太后下令,废齐主为济南王,出居别宫。以常山王演入纂大统,且戒之曰:“勿令济南有他也!”.....娄太后视疾,问济南所在者三,齐主不对。太后怒曰:“杀之邪?不用吾言,死其宜矣!”遂去,不顾。

让人欲说还休的事还在于,高洋临死前,就知道自己弟弟会抢自己儿子的皇位,更会杀自己的儿子,却也无法阻止这一切变成现实。[注]

[注]:齐显祖嗜酒成疾,不复能食,自知不能久,谓李后曰:“人生必有死,何足致惜!但怜正道尚幼,人将夺之耳!”又谓常山王演曰:“夺则任汝,慎勿杀也!”

.更让人欲说还休的事还在于,孝昭帝高演死的时候,也知道自己弟弟会杀自己儿子,也依然无法阻止这一切变成现实。[注]

[注]:又与湛书曰:“百年无罪,汝可以乐处置之,勿效前人也。”是日,殂于晋阳宫。

高演的儿子刚皇帝,又被自己的九叔(武成帝高湛)杀死了。[注]

[注]:六月,齐主杀乐陵王百年。时白虹晕日两重,又横贯而不达,赤星见,齐主欲以百年厌之。


相对而言,北魏的诸王内讧不太惨烈,但是北魏是通过加强宫廷力量,而削弱了这种问题,但是由此来的后果一样严重。

北魏最著名的两个皇帝,都是被自己最近的人所杀。

道武帝拓拔圭被自己儿子拓跋绍杀了。[注]

[注]:拓跋绍年十六,当夜,与帐下武士以及宦官宫中人员等几个人联络谋划,跳墙进入宫中,来到天安殿。左右侍卫高喊:“有贼!”拓跋惊醒坐起,一摸弓箭腰刀都不在,于是,被拓跋绍杀死。

太武帝拓跋焘被亲信太监所杀。[注]

[注]:魏世祖追悼景穆太子不已;中常侍宗爱惧诛,二月甲寅,弑帝,尚书左仆射兰延、侍中和疋、薛提等秘不发丧。

我们知道,整个两晋南北朝时期,专权的太后,那是非常罕见的。甚至而言,只有北魏出现过。而且北魏接连出来两个专权的太后。一个是冯太后;一个胡灵太后。

冯太后从某种意义上是成功的慈禧太后,对此只要看一下,冯太后怎么对孝文帝就可以知道了。

在冯太后活着的时候,帝国大小事,都由冯太后说了算[注];有一段时间,冯太后对孝文帝不满,把孝文帝关在空房里了饿了三天,一度想废掉他。[注]

[注]:太后性聪察,知书计,晓政事,被服俭素,膳羞减于故事什七八;而猜忍多权数。高祖性至孝,能承颜顺志,事无大小,皆仰成于太后,太后往往专决,不复关白于帝。
[注]:初,太后忌帝英敏,恐不利于己,欲废之,盛寒,闭于空室,绝其食三日;召咸阳王禧,将立之。

孝文帝在中国历史上,比较著名,因为孝文帝就是主持北魏迁都洛阳的皇帝;所以不知道北魏孝文帝的中国人,应该不多。


胡灵太后专权,小皇帝一心夺回权力,于是董卓进京的事再度发生。这次,是小皇帝亲自诏尔朱荣进京,试图用这种方法式迫使太后让权。[注]

结果,悲剧了。胡太后先毒死小皇帝。[注]然后,尔朱荣进到洛阳,对王公贵族来了个集体屠杀。[注]

[注]:魏肃宗亦恶俨、纥等,逼于太后,不能去,密诏荣举兵内向,欲以胁太后。
[注]:荣以高欢为前锋,行至上党,帝复以私诏止之。俨、纥恐祸及已,阴与太后谋鸩帝,癸丑,帝暴殂。
[注]:庚子,荣遣骑执太后及幼主,送至河阴。太后对荣多所陈说,荣拂衣而起,沈太后及幼主于河。....荣不听,乃请帝循河西至淘渚,引百官于行宫西北,云欲祭天。百官既集,列胡骑围之,责以天下丧乱,肃宗暴崩,皆由朝臣贪虐,不能匡弼,因纵兵杀之,自丞相高阳王雍、司空元钦、仪同三司义阳王略以下,死者二千余人。

北魏的历史,在两晋南北朝上,多少算个异类。因为它是通过加强宫廷力量抑制了诸王相争,但是与诸王相争相比,大约也就是草驴换了个叫驴。因为宫廷力量强大的后果,一样非常可怕。


当然了,两晋南北朝还有一个异类,那就是东晋。

东晋之所以没有惨烈的诸王相争,那是因为皇权衰弱。所以它内乱不断,却是以豪门贵族、拥兵武人为主角。

总的来说,翻开两晋南北朝的历史,那是一个混乱不堪的时代,而且骨肉相残成为司空见惯的事。为什么会这样呢?

显然是因为在豪门贵族势力强大的阶段,皇帝通常只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分封诸王,最后看着帝国在骨肉相残中走向灭亡;另一种选择,压制诸王势力,然后看着其它豪门、军政强人篡位、屠杀自己的家族。


这种两难的困境,进入李唐时代也没有改变。

大唐开国皇帝李渊的几个儿子,那也是势均力敌。最后齐王、秦王、太子之间杀得血肉横飞,而皇帝李渊被得势的秦王赶下了台。

这段历史,相信中国人都非常熟悉,因为这就是传说中的玄武门政变。

更惊人的还在于,李世民当皇帝后,相同的剧目,似乎又惊人一样要上演。

李世民当了皇帝,但太子承乾与魏王李泰争斗的跟仇人一样[注],后来太子承乾还拉帮结派想杀李世民。[注]

[注]:时魏王泰有美名,帝爱重。而承乾病足,不良行,且惧废,与泰交恶。泰亦谋夺长,各树党。....又召壮士左卫副率封师进、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等谋杀魏王泰
[注]:遂与元昌、侯君集、李安俨、赵节、杜荷镵臂血■之,谋以兵入西宫。贞观十七年,齐王祐反齐州,承乾谓承基等:“我宫西墙,去大内正可二十步棘耳,岂与齐州等?”

在关键时候,李世民叫停了这场悲剧继续上演,但是很不幸,李世民死后,他的儿媳妇,把李氏皇族差点屠杀殆尽了;如果不是因为李唐皇族的许多成员武则天的亲儿子、亲孙子,大唐帝国的历史到此就结束了。


简单的罗列历史,是枯燥的。但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直观的看清楚整个历史全貌。才能更清楚的看到司马炎所作所为的历史背景。

一样的舞台、不一样的演员,却是雷同的剧情。为什么会这样呢?

唯心史观的解释,自然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人,都脑残了、都道德沦丧了,因为随便拉出个初中生,也知道分封诸王肯定会坏事,他们却一个接一个的都这样做;因为正常人怎么可能对自己的君主、亲人下毒手呢?可是那个时代,废杀君主、骨肉相残简直就是家常便饭。

唯物史观的解释,自然是因为那个时代的经济基础相似,所以不同的演员,总是雷同的场景、剧情。


user avatar   201511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要搞宗王政治?认为司马炎不该搞分封的首先应该注意一点,在整个两晋南北朝到隋的几百年时间里,所有的王朝都是搞宗王政治给宗室实权的!  

如果说搞宗王政治给宗室权力是错误的,那几百年间出现的各个王朝为什么总是一次次的重蹈覆辙?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是类似的,因此他们做出了类似的选择,哪怕明知道这种选择有太多弊端,还是得义无反顾的去做,因为其他选择的问题更大!

司马炎分封诸王给宗室实权有太多的必须如此:

首先西晋皇族宗室掌握巨大权力,那是晋宣帝景帝文帝几十年经营天下的既成事实。晋武帝的叔祖司马孚,还有几个叔父都掌握着巨大的权力,没有这种强大力量支持,司马家凭什么凌驾于诸多士族豪门之上取而代之建立西晋呢?

而在这种曹魏皇权已经衰弱,西晋皇室各个房支势力巨大的情况下,如果晋武帝不给司马家分封诸王给宗室实权,他们为什么要支持司马炎取代曹魏呢?难道大家支持司马炎取代曹魏的目地就是放弃自己手中的巨大的势力权力被司马炎当猪养?往前来看,曹魏代汉时,曹操为了巩固帝位,把地方军权基本交给曹真曹仁曹休等等旁系手里,自己清洗了曹植,在这种情况下上位的曹丕固然对自己兄弟曹植曹彰下手狠辣,但是有生之年,曹魏主要权力者一样是曹真曹休等诸夏侯曹啊。

而从曹魏灭亡的经验总结来说,诸夏侯曹氏代表的皇族的衰弱和被清洗是其灭亡的决定性因素。在那种士族豪门如日中天的情况下,晋武帝司马炎无力削弱打击各路豪门,在这种情况下削弱自家皇族势力,不是找死吗?虚弱的皇族靠什么驾驭各路强势豪门呢?

分封诸王给宗室实权的宗王政治的问题就是普通人都看的明明白白,难道有人以为晋武帝司马炎这种从出生就是以从政作为职业培养的政治家连这也看不见?司马炎看不见,之后两晋南北朝到隋朝几百年诸多皇帝都看不见这个问题?问题他们都不得不大搞宗王政治,而他们建立的王朝和帝国都在骨肉相残中走向灭亡,这本身就说明,宗王政治有太多的不得已。

我们回看历史,总会觉得当事人很愚蠢;但是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看到当事人面对的复杂环境,把当时的形势想的太简单了。最简单的事实就是:晋武帝司马炎大搞宗王政治,加强皇族实力,但是司马炎一死,西晋中央立刻先后被强大的豪门杨氏和贾氏先后把持。

我们可以说司马炎明知道宗室对皇权是威胁还给宗室大权是自取其乱,问题是在司马炎大力经营强大宗王势力存在的情况下,司马炎死后不久,杨氏贾氏这种豪门掌握了大权都敢利令智昏做出种种专权跋扈乃至危害司马家皇权的行为,如果西晋皇室如曹魏皇室一样衰弱不堪,那杨氏贾氏还会对司马家客气吗?大举接管朝廷权力,甚至大举清洗司马家皇室,谁敢反对呢?

当然,从理论上说,最好是把士族豪门统统削弱和清洗了,总之,那种以出身血统就能当大官,父子兄弟遍布朝野内外的豪门根本就不应该存在。当然,最好把皇室当猪养,免得他们威胁皇权,但是,做到的吗?


刘邦也是类似的情况,如果没有强大的宗王势力存在,强大的吕氏外戚凭什么尊重刘氏的地位呢?那些和刘邦一起打天下,深知刘邦底细的勋贵们凭什么尊重刘氏乖乖臣服呢?难道有人真以为那些和刘邦一起打天下的豪杰们都认为刘邦是天命神授,大家都心甘情愿的当刘邦的臣子还要继续当刘邦儿孙的臣子?朱元璋也是类似的情况,自然不敢不封建同姓了。


user avatar   ming-feng-26-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个成语叫做:因地制宜

周朝的分封制能够扩大华夏文明,保障国祚绵远,是因为把宗室嵌入了整个国土,内地的与异姓诸侯互相牵制,边界的用于扩大疆域。中央朝廷衰弱以后,礼乐征伐自诸侯,虽然周天子脸上难看,但大量宗室诸侯如晋燕鲁卫郑吴韩魏的存在,也没谁能对周取而代之。

秦朝完成大一统时,大臣的建议是:近的地方置郡县,朝廷直辖管理,远的地方比如燕齐楚越,可分派几位公子去做王,毕竟你秦始皇是皇帝,公子做王也合理,仍然是臣子。但是秦始皇没这样干,于是二世而亡。

汉朝建立后,刘邦的做法是:朝廷直辖区置郡县,以前的异姓王地盘,分派同姓王去接管,郡县与郡国并行牵制。汉景帝时七国之乱,势大却并无有效组织,而且中央强大,很快平定,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同姓王实力越来越小。最后王莽代汉时,只控制了朝廷即可取天下,只是因为改制失败,才给了宗室们机会。

汉朝初立,人心思周,不得以封建

晋朝建立后,司马炎的做法是:全国都郡县,但划分几个大区,分派宗室同姓王以都督、将军等职务统辖。八王之乱的原因是,中央朝廷先内讧了,无力统治全国,于是地方的几个大区同姓王带兵入朝,争夺统治权。但最终宗室同姓王司马睿,南迁也保住了半壁江山。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的做法也是:全国都郡县,也划分了十个大区,宗室同姓王以都督、总管等职务去坐镇。房玄龄、魏征等人可是编写过《晋书》的,就谏言晋朝这样搞出了八王之乱,天下分崩离析、异族竞相入主中原,于是李世民就放弃了以同姓王坐镇各地的方案,但还是允许同姓王自带一部分武装,做为朝廷的藩屏。之后武周代唐遇到的主要阻力,也就是这些自带武装的同姓王,奈何有两个亲儿子在手,朝廷也不弱,继而代唐成功。李隆基上位后,进一步解除了同姓王的武装,搞十六王宅,同姓王都被圈养起来。

宋朝建立后,赵匡胤、赵光义也都没有搞同姓王坐镇各地、自带武装的方案了,尤其赵光义的“斧声烛影、兄终弟及”,更不敢让同姓王有丝毫机会。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事事效法刘邦:朝廷直辖区置州县,边疆地区要防御蒙古等异族,分派几个亲儿子去坐镇、自带武装。但是建文帝一上台,就被事事效法宋朝的文人们蛊惑,迅速地削藩,手法也挺毒辣,直接弄死了两个亲叔叔,逼得燕王朱棣不管是有心还是无心,必须得立即反。朱棣上位后,也忌惮自带武装的同姓王效法自己,也得削藩,最终在朱瞻基手上完成了削藩,同姓王都被圈养起来。


最终结果

1、放任同姓王自带武装,朝廷强可以压制,朝廷衰弱、内讧,同姓王就出师有名,夺取江山,你方唱罢我登场,虽然仍然是该王朝的江山,直到全部宗室都拼光;

2、解除同姓王的武装,或者圈养,朝廷强则无碍,朝廷衰弱、权臣篡位,宗室坐以待毙,异族入侵,宗室被地方派挟持为筹码,要么改朝换代,要么送与蛮酋。


user avatar   li-gang-8-6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朱棣一开始造反也没多少兵啊,他爹心疼儿子,又舍不得孙子,辛辛苦苦教育他孙子要相亲相爱,别把叔叔们逼太狠,然并卵。其实朱元璋把制度都设计好了,要不然建文帝上台后也不可能舒舒服服把朱棣的兵调走,但调走后几个书呆子还是不满意,偏要削藩,不削哥几个浑身难受啊。结果朱棣就完全是被逼反的。朱棣带800个亲卫起兵,建文镇压不了,这还能怪朱元璋?


user avatar   ling-meng-fox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认为是由于司马炎分封司马氏诸王,进而导致了八王之乱,然而这个观点在实事上并不十分的正确。


一般观点认为,曹魏以降,宗室诸王被皇室控制的十分严格,国小地少人稀,“子弟王空虚之地,君有不使之民”;出行被监管控制“设防辅、监国之官以伺察之”,没有任何实权,“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这也被看成是河内司马氏能在高平陵之变中一次性掌控曹魏政权的原因:宗室无权,不足以反过来拱卫皇家。由此推出晋武帝“惩魏孤立之弊,大封宗室”。

=====我是分割线=====

然而实际上,司马氏诸王的权力是极有限的。第一个原因就是秦汉第一帝国发展以来的君主集权专制,虽然行将就木,但在西晋开国之初,正是最后的回光返照,君权相对而言,还是强盛凌驾的;第二个原因就是由于黄巾之乱后的三国乱战,经济从未回复到第一帝国的鼎盛时期,人口仅维持在2000万左右,同时后汉魏晋是世族崛起的时期,司马氏与其他高门达成了协议,保护高门世族,这让诸王客观上也受了到很大制约。


题主提到了前汉初年的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的同姓诸侯王们到底有多大能量呢?诸侯国跨州连郡,连城数以十计,地盘是整个国家的一半;吴王刘濞可以煮海为盐,开矿铸钱,坐断东南,简直可以跟后世的海贼王孙仲谋比了。军队赋税,官员任免,全部由诸侯王自决。


回头再看西晋分封的宗王,“封诸王以郡为国”且“名山大泽不以封,盐铁金银铜锡,始平之竹园,别都宫室园囿,皆不为属国”,不但地盘小了很多,连里面的好东西都是国家的;甚至国内民户的赋税,也仅仅有一部分是属于王国的,大头还是国家的,例如中山国有户32000,而中山王司马睦食户只占5200;至于官员任免,诸王也没有决定的权力,诸王更怕任免后出现错误,反把权力推回给了中央,乃至于有人上书要求加强诸王的实权,“至于境内之政,官人用才,自非内史、国相命于天子,其余众职及死生之断,谷帛资实,庆赏刑威,非封爵者,悉得专之。”最重要的军权,则被限制的更严重。虽然有“大国五千,次国三千,小国一千五”的标准,然而这些军人并不从属于诸王,而是归中央分配调拨的,随时可以收回和削减。


西晋诸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和前汉的诸侯王不在一个等级上。政权、财权、军权实际上都是属于中央的。所以出现的情况是,西晋诸王并不愿意就国当小一号的皇帝,而是更愿意留在京师,直接期待皇帝的恩宠,生活质量也更好。相反,“就国”则是一种远离权力中央,被疏远的信号,比如可能是西晋翻盘的唯一指望,齐王司马攸,被晋武帝三番五次的逼迫就国,最后路上呕血而死。

=====我是分割线=====

分封的王国并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那么是不是由于中央给了诸王足够大的官职和权力,使得他们有了力量呢?答案同样是否。魏晋官制中,节制军队能力最大的官位就是都督,最早可以上溯到司马懿镇关中,抵挡诸葛武侯;西晋初年就是羊祜都督荆州,对抗吴郡陆氏的陆抗。司马炎临终前,曾经加封诸王为都督,委以方镇,用来拱卫皇室。


都督的权力虽大,但也依然受到中央的节制。首先,都督和诸王一样,没有自行任命属官的权力,参军等官位必须经过皇帝委任,同时有监视都督的意味;其次,都督无权自行发兵和募兵,虽然偶有例外和特殊情况并没有遵循,但大体上还是执行严格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都督没有治民权,与刺史平行,导致其有军权,却无行政权和财政权。


所以,无论是作为中流砥柱的世族还是同姓诸侯王出任一方都督,起到的都是正面的维护统治的意义,并没有人敢生出异心。也可能是由于淮南三叛覆灭的时代并没有从记忆中消失,钟会谋反被迅速扑灭还印象深刻,让无论是世族还是宗室,都自问才干军事比不了毌丘俭、诸葛诞、钟会,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何况都督之位,孤悬外地,又手握重兵,容易被皇帝猜忌,即使被皇帝信赖如泰山羊氏之羊祜,贵戚重臣如京兆杜氏之杜预,都督荆州的时候,都如履薄冰小心翼翼。至于司马炎赶跑亲兄弟司马攸的时候,给他加“大司马,都督青州”,完全没有任何实际的权力,实质是剥夺封死了司马攸的辅政之路。

=====我是分割线=====

综上,可以看出来,实际上司马炎虽然分封了诸王,但并没有给予他们实际的权力;虽然让不少宗室都督方镇,但依然受到中央的完全节制和制约。所以八王之乱的结果并不是分封这个原因造成的——虽然背锅的人必定还是司马炎本人,但导致天下大乱的原因更多的是他对帝位继承人和辅政大臣选择的私心,罢免州郡武装,从而开启了乱世。

=====我是分割线=====

明史我看的书不多,不敢妄加回答。想来回答的话,不外乎蒙古依然盘桓于漠北,需要大将镇边,然而手握雄兵的异姓宿将,又可能因此居功自矜,导致养虎遗患,只好以诸子填边,拱卫边陲。

=====我是分割线=====

PS:和大V回答同一道题的感觉心塞塞!!!


user avatar   lefang-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么,唐僧在花果山念一段紧箍咒,就会当上猴王吗?

如来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花果山的猴子会认为如来是猴王吗?

不扎根基层,群众是不会认可的!


原答案被折叠了:

盖世猴王为何裸死猴山? 数百头母猴为何半夜惨叫? 动物园最大猴群为何屡遭黑手? 游客投掷的食物为何频频失窃? 连环强 J母猴案,究竟是何人所为? 动物园管理处的门夜夜被敲,究竟是人是鬼? 数百只小猴意外身亡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 这一切的背后, 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是性的爆发还是饥渴的无奈? 敬请关注今晚8点CCTV12法制频道年度巨献《题主的不归之路》 让我们跟随着镜头走进题主的内心世界…




  

相关话题

  司马光为何反对变法? 
  历史上有哪些神预言? 
  研究宋代的权威专著有哪些? 
  人民海军在哪些时刻让你感到骄傲、自豪和感动? 
  战场上有人装死吗? 
  怎么样评价盎格鲁撒克逊民族? 
  「租庸调法」和「两税法」是否造成了唐朝户数的大量减少? 
  为什么西欧的龙骑兵要选择用火枪做武器而不是弓箭呢? 
  如何看待《左传》「宋楚泓之战」中,作者所描述的愚蠢而自大的宋襄公,怎样固执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 
  春秋和战国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前一个讨论
万历皇帝为什么几十年不上朝?
下一个讨论
狗狗看见的世界是怎么样的?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