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所谓的西方古代典籍,总能那么容易从教堂/博物馆/老图书馆里被重新发现? 第1页

  

user avatar   xi-nan-da-hu-y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能说容易,只是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有海量的典籍积累,偶尔发现一些不传于世的孤本实在太正常了。

例如1880年,杨守敬东渡日本后,就发现大量在国内以为已经失传的典籍,在日本居然依旧存在于世,于是斥资买入了南宋刊本《尚书注疏》等一大批海内孤本,后来借助黎庶昌的财力所刊刻的《古逸丛书》,收书26种,绝大多数便是题主所谓的“很多失传的书”;

中国孤本在日本的例子还有不少,例如被认为早就失传的宋濂早期诗集《萝山集》,直到2007年的宋濂传记还将此书列为佚书,实际上日本学者山根幸夫早在1973年出版的《增订日本现存明人文集目录》中,便将日本现存的《萝山集》抄本记录在案。这也算“很多失传的书重新被翻出来”;

再例如首都师范历史学院的余辉博士,在江西乡下以外发现了被认为是失传的元人胡棣《伯友诗集》一卷,胡棣是元末江西的豫章十才子之一,与虞集、揭傒斯交好,还认识元末知名人物余阙,他的诗很多很有趣,有空可以讲讲;

重新发现典籍实际上是很难的,对于很多人,即使把绝世孤本摆在面前,可能也会“如何相见不相识”。甚至很多博通中西的大学者、专研版本目录学的图书馆学者,都可能会面临这个窘境。

例如博通中西的知名汉学家(也是出了名了知识渊博)杨联陞,在一封写给胡适谈论《水经注》的信中提到,自己所在的哈佛图书馆有一部乾隆十八年黄晟刻的《水经注》,上面有一个自称“东邍氏”的人朱笔批校,但是这个人是谁,无论是自己还是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善本书名誉馆长裘开明,都一头雾水。

后来得胡适回信才知道,原来这个“东邍氏”就是清代经学宗师戴震,胡适在此信的“东邍氏”旁批为“即东原”,回信中谈得更加详细:

段玉裁称‘吾师休宁戴氏东邍’是一证。《说文》‘广平之野,人所登也’。《周礼·夏官》‘邍师掌四方之地’。注:‘邍,地之广平者。’

这一下,这一本普普通通的乾隆十八年刻本就变成了“戴震批校《水经注》“孤本,因此无论是杨联陞还是裘开明都万分高兴,杨联陞回信说:

现在承您指教,才知道就是大名鼎鼎的东原先生,真所谓“有眼不识泰山”,惭愧之至。
裘先生看信之后,大为高兴。我想这部黄刻《水经注》回来的时候要升入善本书库了。

这个“戴震批校《水经注》“的发现,也可以算“很多失传的书重新被翻出来”。

其实,我还可以继续举例子,甚至还可以给你举一个鲁荒王墓中出土的元刻本《黄氏补千家注纪年杜工部诗史》(严格来说也算孤本,因为另外一套已经被书商改头换面意图伪造成宋本了)。

一言以蔽之: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不知道,就认为东方没有;我们也不能因为自己知道得太少,就认为西方很容易。

如果对古籍版本学感兴趣,黄永年的《古籍版本学》永远是第一推荐序列。


user avatar   jiang-yuan-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不妨考虑这么一个类似的问题“为什么所谓唐朝的史料,总是那么容易从墓志铭里被重新发现?”。


user avatar   BizarreAdventu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崇祯时候,有“西书七千卷”,从国外运来,崇祯还下旨翻译,当时译成300多种,除大部分为宗教、圣经之类外,有关自然科学、技术和逻辑学译著占120种。

当然不久满清入关,我大清作为圣人子弟,所学皆为四书五经,还没入关就宣布明朝的贞洁烈妇我们大清也承认的说,这洋人的学问怎么能学呢?

所以虽然康熙自然科学水平很高,传教士都佩服,但是还是要让中国的汉人学习四书五经,研究孔夫子这句话究竟是啥意思的。

这“西书七千卷”的翻译自然就没了下文。


1938年,北平天主教堂整理藏书楼时发现了"七千部"中残余的数百部,其中有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和开普勒的《哥白尼天文学概要》等重要的科学典籍。


《算学宝鉴》,嘉靖时候的书,提到的高次方程的解法比牛顿和莱布尼茨都早,但是:"四百年间未见各收藏家及公私书目著录,民国年间由北京图书馆于旧书肆中发现一兰格抄本而得以入藏。

敦煌的王道士,拼死也要保护儒家典籍,把账本啊数学书啊档案医术啊都卖了,现在我们研究敦煌都要高价买欧美博物馆的影印版,就是因为国内没有啊,王道士保护下来的那些孔夫子这句话啥意思那句话啥意思,全国各地的书店里都有·······



你把清朝替换成欧洲的中世纪

把儒家思想替换成圣经


就很好理解 了


家里起火了发大水了遇到强盗了,大家拼命保护的,是圣经(圣人书),其他的书哪怕是增加粮食产量的提高医术的怎么打败蛮夷的全都不要,拼命也得把圣经(圣人书)救出去,完全不想想这圣经(圣人书)外边每个书店都有卖的啊



再想想大清灭亡以后,多少典籍都是要从日本回流,多少典籍从民间墙角旮旯重新发现。

和欧洲文艺复兴要感谢当年阿拉伯的百年翻译,多少古希腊的典籍才翻译回去




同样的,题主你说,为什么西方古代典籍,那么容易从教堂博物馆翻出来

清朝灭亡的时候,很多读书人才发出感慨,原来从上古三代以后经过了这么多朝代才到了大清啊,

因为这时候随便几个纸条,读书人都是新的发现啊。

“汉、魏 、 隋、唐,不知为何朝,而但知有朱子;礼、乐、兵、刑 ,不知为何事 ,而但知有时文”

“余束发读书,沉埋于帖括者近廿年矣,不知所谓史学者。”

少时原本“心界、眼界无一非三代以上景象”,后来才:“乃知战国以后尚有谓曰秦、曰汉、曰三国、曰晋、曰南北朝、曰隋、曰唐、曰宋、曰元、曰明,乃至于我大清者。”

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男主小时候也是青灯一盏,一个人苦苦的和“三代的圣贤磨合”



这么一说,题主是不是就很好理解了呢


user avatar   zhuangze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知道“太阳附近没有氧气”,“人是怎么死的”还用说么,不考虑太阳,人也会窒息而死呀。

NASA研究认为,暴露在太空中的人约能存活90秒,最初9~11秒里可以保持清醒,在30秒内获救基本不会受到永久伤害。主要死因是减压导致的缺氧损伤,而不会“身体爆裂”或“血液沸腾”或“冻死”。

  • 人体不会因为这点压力差而爆裂,不过要是试图憋气,肺可能被气体充爆而致命。
  • 血管里的血液仍然受到身体给予的压力,不会沸腾。
  • 体表的水(如唾液、眼泪、汗)低压沸腾不会造成实际伤害。
  • 人的身体在太空中散热其实非常缓慢,如果有加压充气的宇航服保护,还需要安装散热系统来避免中暑。

如果你将人送到水星轨道附近、套着宇航服扔出舱外,在呼吸有保障的情况下,现有宇航服的散热系统无法抵抗那里强烈的太阳辐射,人会因体温过高、多项生理功能障碍而热死。如果距离太阳更近一些,宇航服和人体会在高温下熔化、沸腾、汽化、分解。即使不考虑维持人的呼吸所需的氧气,人体也不会在太阳“附近”持续存在。

如果你将这个倒霉的人放在距离太阳有够近的地方,在失压杀死他之前,他就被太阳烤得外焦里柴了。


user avatar   yi-yi-97-2-4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元宇宙就是大型网游,那些什么元宇宙里的资产就像网游里的装备。

问题是现在还没确定以后谁的元宇宙是统一标准,现在投资根本就不知道你投的这个元宇宙能不能成为标准。

这就好像你现在你想给趁一个游戏火之前先充满氪金以后卖账号,但是你怎么知道哪个游戏会火哪个不会火。

一样的道理,我完全赞同以后元宇宙里的资产会很值钱,现在投资会很赚钱,但是你投哪里啊?你投了Facebook的元宇宙,过两年facebook倒闭了,苹果发布VR眼镜成为元宇宙主导怎么办?


user avatar   lu-wu-49-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事故已经定则了,说明已经过了执法机关了,这时候还扯个屁?

如果事故定则你没有责任,那你咋办都可以,别说三不一没有了,你全部都没有都行。

如果事故定则你有责任的话,你三不一没有只能让执法机关认为你在抗法。




  

相关话题

  如果清朝统治者不是满族而是汉族,中国会和外国一起开始进步吗? 
  人类社会在一个世纪内能够产生多大的变化? 
  如何评价被汉尼拔所推崇的皮洛士大王? 
  三国时期最令人痛心的人和事情有哪些? 
  如果你穿越了,最不想听见什么话? 
  如果李定国1655年被刺杀,国主能否成就大业? 
  中国为何没大规模出现西方那种「排队枪毙」式的火枪阵? 
  如何看待美国兵马俑手指事件中不设玻璃展柜的“裸展”做法? 
  请问那何新先生关于「共济会企图策划灭亡中国的阴谋」的预言到底是不是真的? 
  为什么19世纪泰国可以在英法夹缝中生存而李氏朝鲜不能在日俄夹缝中生存? 

前一个讨论
可以无脑买的茶叶品牌有哪些?
下一个讨论
明朝真是藩王吃垮的吗?





© 2025-01-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