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靖难之役没有什么兴趣,了解也非常皮毛。
既蒙邀请,就把偶然所得拿出来分享一下。
明惠帝朱允炆的登基本身就是对皇明祖训文本和精神的双重践踏。
如果皇明祖训的文本被明成祖朱棣过了一手,“兄终弟及”云云是篡改的话,那么朱允炆在朱标的儿子中也不是按照习惯法继承顺位最靠前的一个。
朱允炆之登基称帝,所恃者唯明太祖朱元璋之喜爱而已。
朱允炆仅仅十五岁即为皇太孙,或可使朱元璋有老年舔犊之乐,但对于储君这个职位来说,并无帮助。
二十一岁做了皇帝,区区六年时间,凑文武班底、了解情况、掌握必备的能力,时间是不够的。
建文的辅臣齐泰、黄子澄,均为洪武十八年进士,为官仅仅十三年,就晋相位、辅天子,这两位的资历、能力、威望,显然是不够的。
建文朝和永乐朝比政治体制的正统性,其实是永乐朝的制度更符合朱元璋的本意。
朱元璋杀胡惟庸、废丞相位,其实也不是真的要累死自己,他的本意是太子做宰相。但是朱标紧跟着胡惟庸,以三十七岁的壮年死去,打乱了朱元璋的部署。
靖难之役明惠帝的失败,有部分原因应该是因为明惠帝本身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和实力,他的助手们同样缺乏相应的能力和实力,无法支撑“明国皇位继承战争”。
没记错的话,燕王军作为有形战力弱势的一方,在靖难之役的大多数时间中都拥有战略主动,保持进攻态势。
至于惠帝一方前倨后恭、半身不遂、大脑失灵、小脑瘫痪,种种情状不一而足,我个人认为,是因为惠帝一方的最高权力机构无力担负战略指挥的责任,导致其被燕王军击败。
明惠帝理应深结宗室宿将为辅翼,或能翱翔宇内。
宠信两个为官十三年的进士,此举与宠信阉宦无异。
和燕王军父子兄弟同心、策士循吏俱全、猛将精卒俱在相比,朱允炆输的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