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髦到底思路是什么,这其实是个很有趣的问题。如果按照三国志的说法,他的行为还是太『正』了。按照他的做法:
帝遂帅僮仆数百,鼓噪而出。
这给人的感觉是想生擒司马昭,然后历数其罪状后下狱,经过审讯后正法,然后自己做真皇帝。这种名正言顺的讨伐方法,在敌我强弱悬殊的情况下,是很容易失败的。
但是如果按照『晋书文帝本纪』的说法:
天子既以帝三世宰辅,政非己出,情不能安,又虑废辱,将临轩召百僚而行放黜。五月戊子夜,使冗从仆射李昭等发甲于陵云台,召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出怀中黄素诏示之,戒严俟旦。沈、业驰告于帝,帝召护军贾充等为之备。天子知事泄,帅左右攻相府。
似乎是要等司马昭上朝的时候突然发动,结果选错了队友,事情败露,曹髦于是临死一搏,直接攻击相府。如果是这样的话,曹髦倒是选择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在当时忠于魏的势力被反复清洗了很多次的情况下,通过正常的政治和军事的方法已经是很难了,要知道当时汉桓帝杀梁冀的时候,梁冀未有司马之盛,汉朝也比曹魏的草台班子稳定的多,桓帝也不敢就这么招摇的去。当时对曹髦来说,可行的就只有康熙擒鳌拜,孝庄杀尔朱荣的方法——就是趁两人相见的时候,司马昭麻痹大意,用个人和亲随的武力直接将司马昭斩杀。
其实看曹髦的实力,『僮仆数百』,虽然对正规军来说不够看,但是这一批忠于他的人,精心设计之后在宫廷里面突然发动还是有机会的。看司马昭的政商,和曹操还是很有一段距离,至少在权臣势大之后,曹操知道王不见王是必要的——不然容易出意外。如果信『文帝本纪』的说法,那么曹髦就是失败的康熙皇帝。
司马家的权力来源和曹操、尔朱荣不同,尔朱荣和曹操是真的身经百战在打天下,而司马一族的权力起初是靠皇帝的托孤,是体制内的权臣,归根结底仍然是皇权。就像寄生藤一样,在寄生的过程中慢慢吸取曹魏帝国的养分而滋生壮大。
这种权力是非常不稳定的,可以说只要成功的斩杀了司马昭,基本上司马一族的基业就算完了。体制内的权臣的所谓树大根深,所谓深孚众望其实都是基于个人的,如果不能在活着的时候通过制度化的手段将权力一点点的过继给自己的继承人,基本上就是树倒猢狲散。
至于地方上的那些异姓的都督和太守们,只要觉得皇帝能放过他们,有几个会为了一个已经死掉的权臣而起兵造反的?而司马一族的其他人,比如司马孚、司马干、司马亮等,都没有这个权威来仓促之间接过司马家的大旗。这就不得不说,在皇权社会,只有皇帝这个位子是特殊的,因为皇帝的权威不仅仅来自于个人,也来自于其皇帝位置本身。
最后回答一下题主的问题,如果曹髦成功的发动了政变,那么分成三种情况:
如果贾充真的是因为告密才带兵赶上的话,有一点点可能翻盘。
司马昭不是鳌拜、尔朱荣之类粗人,曹髦没有埋伏刀斧手摔杯为号的机会,实际上他率领的奴仆就是群乌合之众,等贾充的人认真开打就一哄而散了(“贾充自外而入,帝师溃散”)。
也不存在更好的方案,曹髦没有有实力的心腹,也没有有战斗力的亲兵,他只有自己。曹髦做出的选择也是他唯一能做的,用自己的生命换成筹码和司马昭的人梭哈,赌的就是“敢不敢弑君?”
弑君可不仅仅是千古骂名,还很实际的关乎脑袋归属问题。因为对最后的胜利者来说,让弑君者背锅,砍他的脑袋洗刷罪名是非常合理的选择。事后陈泰怎么说的“独有斩贾充,少可以谢天下”,陈泰是司马家的人,这不是气话,是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在陈泰看来根本就是最基础的必要操作。换了司马昭他爹估计就这么办了。也正因为幕僚子弟们很清楚弑君后可能做背锅侠被主公借人头,这群政治动物千钧一发之时就可能怂。我们知道贾充赶上了,他没有怂。但如果他没赶上,换了别人呢?很难说。比如司马妯就怂了,要知道他可姓司马。
如果贾充确实是因为告密争取到的时间赶上的,如果贾充以外的人会像司马妯一样怂。那么就可能有一丝机会,幕僚们说服护送司马昭离开洛阳。然后形势就有了变化。曹髦就可以堂堂正正地宣布司马昭谋逆,逼着都督在朝廷与司马家之间二选一,外姓都督们很可能站在朝廷一边。正如向司马昭告密的王沈本是曹爽故吏一样,所谓司马家的人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就未必还认司马。倘若心存大义,当然忠于朝廷。倘若只看利弊,他们已经是都督了,跟着司马昭造反即便成功有什么好处?难道还能裂土封王?没有足够的利益,何苦冒险谋反。
但这也只是一点点可能,因为即使无人敢弑君,司马昭集团也有退而求其次的办法。比如索性闭府不出,杀死赶走曹髦身边的乌合之众,再制服曹髦“护送”回宫内幽禁一段再废掉。没有贾充,没有成济,多半也会如此。
可惜历史并没有后面的演变,赌局一开场贾充就干掉了皇帝。曹髦输掉了胜率本来就微乎其微的梭哈,输掉了20岁的生命,这也正是高贵乡公高贵之处。
“宁做高贵乡公死”,已然是一个傀儡皇帝最后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