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是什么原因导致蜀国后期人才凋零,刘备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什么问题? 第1页

  

user avatar   huang-liang-81-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题主又诶特演义又诶特正史还黑我大廖化,我就忍不住了。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清·壮者《扫迷帚》

当然典故出自罗贯中《三国演义》:“时蜀汉景耀元年冬,大将军姜维以廖化、张翼为先锋,王含、蒋斌为左军,蒋舒、傅佥为右军,胡济为合后,维与夏侯霸总中军,共起蜀兵二十万,拜辞后主,径到汉中。”


我来说道说道这个不算大将的廖化。

我在

三国谋士中谁的事例让你为之一惊? - 黄粱的回答

说了他的感人之处:

廖化字元俭,本名淳,襄阳人也。为前将军关羽主簿,羽败,属吴。思归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会先主东征,遇於秭归。先主大悦,以化为宜都太守。——《廖化怎么没传》

看到没,身为一介主簿,他为了关将军,为了大耳朵,为了心中的梦想,为了汉室的复兴,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廖化到了吴国还诈死,之后仍然不忘季汉大恩携老母千里西行,这才是真正的「千里走单骑」好伐!!!

到此,廖化的忠孝义是没得说了,可谓做到了三绝合一——忠绝(对大耳朵)、孝绝(对老母亲)和义绝(对关二爷)。




再来看看廖化的能力:

大耳朵崩坏后,廖化担任诸葛亮的参军(可见和马参军一样深得葛公器重啊),之后任阴平郡的广武都督。

先主薨,为丞相参军,后为督广武。——《廖化怎么没传》

再后来,廖化升任阴平太守,诸葛去世后四年,公元238年,廖化攻击魏营,曹魏【边境四名将】之一,以方策精详闻名的郭淮自信满满的派遣广魏、南安两郡太守两路援救,准备夹攻廖化。廖化看到敌军势大但是兵力分散,发动果烈技能,抓住机会各个击破,两路兵马都被廖化击败,其中广魏太守王赟还死于乱箭之中。

九月,蜀阴平太守廖惇反,攻守善羌侯宕蕈营。雍州刺史郭淮遣广魏太守王赟、南安太守游奕将兵讨惇。淮上书:"赟、奕等分兵夹山东西,围落贼表,破在旦夕。"帝曰:"兵势恶离。"促诏淮敕奕诸别营非要处者,还令据便地。诏敕未到,奕军为惇所破;赟为流矢所中死。——《明帝纪》注引《魏书》

又十年后,公元248年,凉州羌胡叛魏来降,廖化随姜维率军迎接,并在成重山筑城留守,廖化负责抵抗郭淮进攻,帮助姜维成功迎回羌胡部落。

九年,遮塞等屯河关、白土故城,据河拒军。淮见形上流,密于下渡兵据白土城,击,大破之。治无戴围武威,家属留在西海。淮进军趋西海,欲掩取其累重,会无戴折还,与战于龙夷之北,破走之。姜维出石亭,从疆川,乃西迎治无戴,留阴平太守廖化于成重山筑城,敛破羌保质。——《郭淮传》
十年,凉州胡王白虎文、治无戴等率众降,卫将军姜维迎逆安抚,居之于繁县。
——《后主传》

廖化的军事眼光也是很不错的——公元262年,姜维出兵狄道,廖化便料到了结局:

景耀五年,姜维率众出狄道,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汉晋春秋》

冬十月,蜀大将姜维寇洮阳,镇西将军邓艾拒之,破维于侯和,维遁走。——《三少帝纪》


季汉灭亡后,年过七十的廖化随众前往洛阳,中途病卒。

咸熙元年春,化、预俱内徙洛阳,道病卒。——《廖化怎么没传》

题主你还觉得以果烈称道的廖化很差么,相比同时代的魏国,除了郭淮陈泰邓艾那几位名将,有几位能超越我大廖化的!!!


至于别的将才,张嶷忠勇、马忠抚戎、张翼亢锐、王平果壮,哪个不是能镇边一方的大将——只是题主你不了解他们罢了。

年轻的一辈的罗宪铁壁,霍弋治南,黄崇名谏,又岂是浪得虚名?


至于姜维的统帅能力,知乎多有讨论,我就不多说了。

内政缺少像诸葛蒋琬这类的人,这倒是真的。


user avatar   xiao-xia-yi-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蜀国直到灭亡时军事人才仍然相当多,这点毫无疑问,姜维、廖化、张翼、董厥、柳隐、罗宪、霍弋这些人都是一代名将。但是要再过个几十年,就不好说了,因为蜀汉原籍北方或者巴蜀之外的名将或者军事人才就都会相继亡故。

蜀汉比历史上很多蜀地割据政权强很多的一大原因,就是相当长的时间内始终保有一定数量的骑兵部曲,“刘备支党马二三千匹“、(然丧)”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说明汉军一直有一支小规模的骑兵,并且通过刘备多年的流动作战收集了一大批北方将领和人才,这些人正如《后出师表》所说,是四方之精华,本非一州之所有。以关张为例,带过骑兵的人可能也就更擅长野战和反骑兵作战,这可能也是很多人觉得蜀军野战战术比较强的一大来源。

关张马黄赵100%全是北方人,这就不用说了,可能跟大众印象有点不一样的是,守剑阁的四大将当中,其实都还有三个是原籍魏占区的(姜维天水人、廖化襄阳人、董厥义阳人),主政的樊建也是义阳人,前述名将中只有张翼和柳隐是益州本地人,就连阎宇、罗宪等人都是原籍荆州的。以这个比例来看,263年的蜀汉的军事高层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益州之外人士担当,而这些人无疑年龄已经很大了。再过几十年,蜀汉基本不可能再从这些地区获得人才,比如说南阳义阳曾经为蜀汉提供了一批名将,结果邓艾恰恰就是出身义阳。

益州户籍人口当时占全国的比例并不算少,所以很多人最常提的人口基数差距可能还不是最大的问题。南北军事人才在某些方面是否还存在一定差距(比方说骑兵战、机动战方面),这个就不好说了。毕竟南船北马蜀山,这方面出身北方的将领有天然的优势。

我一个朋友(就是提醒我刘备有相当规模的骑兵部曲的那位)对此持很肯定的态度,虽然有点以偏概全,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证据。例如孙策的将士、部曲相当一部分就出自袁术,袁术军逐鹿中原时各种被曹操吕布摩擦,甚至被吕布以少胜多大破,同样一支军队,一进入江东就所向披靡,各种不可思议的以少胜多,最终渡江时只有几千人征服了人力不下10万的江东。刘备、诸葛亮入蜀的时候,也是连续野战大胜、攻城略地,击败了刘璋手下所有大将,迫其退守成都。

所以,以这个角度来看,姜维为何总是倾向于战略决战思路也就可以理解了,有可能就是想趁姜维夏侯霸廖化董厥这些人还在的时候再拼一拼,不然等到蜀汉最后一批”外籍人“集体故去之后,不说是马上军事人才断层,北伐再想有所作为也就越来越难,说不准最后就成了普通的蜀地割据政权了。


user avatar   jing-nan-chao-ze-f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1,

“魏变法强三代,秦变法强七代”,此说到底有什么出处不清楚,但严格上讲应属历史发明范畴。

这段文字暴露出了2个史盲级的误解:

一是误认为东周时期的变革是在一次孤立的变法活动中完成的;

二是误认为变革的红利期可以简单到用伦理辈分概括。

客观上讲,上述误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中学历史课本的章节划分——并不是说课本有大错误,而是由于内容过于精炼及特定章节划分因素让一部分中学生产生类似的误解——除此之外,也有一些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刻意迎合,使这一误解进一步加深。

具体的结果大家也看到了,在低龄的朋友当中,有一部分学习能力比较强的朋友在进一步学习历史知识后会有颠覆性的认识,另有一部分不大喜欢学习或中枢神经系统尚在发育阶段的朋友会极力排斥和自己臆想有冲突的客观事实,最终形成了网络上“秦教徒”的普遍亢奋及普遍被嘲弄的现实。

2,

有关“魏变法强三代”的说法,提出这一观点的朋友大抵没有认真看过年表。

李悝变法正式执行的时间节点在魏文侯最末期,如果真要捅到“三代”的话,那应该是魏武侯、魏惠王、魏襄王三朝。

即使纠正一下,矫正为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三朝,也有大问题:

一个是魏文侯一朝整体在李悝变法之前,而魏国的衰落事实上正是在李悝变法之后的魏武侯一朝开始的;

另一个是魏惠王一朝在中期就已一落千丈,强势期根本凑不到一朝。

总之,“魏变法强三代”是不成立的。

3,

“秦变法强七代”也有大问题。

其一,秦公室作为周代古老封建主(或奴隶主)之一,最迟在秦武公也已经开始了变革活动,且在东周时期一直都是绝对意义上的强国,显然超过了“七代”;

其二,战国前期的秦国虽整体处于“被动挨打”的态势(林剑鸣语),但相比于齐、楚两国而言,秦国在与魏国对抗时的处境明显好太多,秦灵公、秦简公对魏国还有强有力的反击,说此时的秦国不“强”无疑是荒谬的;

其三,秦国在秦献公时期就已经摆脱了被动挨打的地步,在秦献公末期,秦军对魏国的攻击已经相当凶狠,但凡稍微查一查地名,也能看出当时秦军的攻势绝不亚于秦孝公一朝,把秦国“强”的时间节点定在秦孝公一朝也是不合理的;

其四,秦二世一朝其实也不能说不“强”,当时秦军打到赵地被纵军击败,其实和秦昭襄王一朝、秦庄襄王一朝的情况也差不多,秦被灭这是在秦王子婴——从这个角度上看,应该一直捅到“强八代”才对。

总之,这一观点和“魏变法强三代”一样都是错误的。

4,

客观上讲,秦魏两国之间的此消彼长有多种因素,变革只是其中之一。

在这里,我们必须要肯定一点,秦国的变革应确比列国更为彻底,具体原因当于秦国本土士人并不兴盛、朝中多由外籍士人充斥有很大关系。

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应忽视其他因素,比如魏国地缘环境的绝对劣势,比如特殊外交环境下的大势所趋,等等。

从目前已知的情况来看,秦国在战国末期也并不比其他诸侯国先进,当时仍在吸取中原的变革经验。

当然,你非聊某些影视作品或某个不太负责任的纪录片里的一些内容,那当我没说。

打个岔,《韩非子》那段说的是军功赏罚的落实情况的区别,不是军功系统有或没有的区别。

5,

不过,你要非站在“老秦人”或者“秦吏”的角度,那肯定是另一个结论。




  

相关话题

  看三国,经常看到各割据诸侯给部下上表封官,当时曹操把持朝廷,对这些诸侯上表从来不回复,那上表有啥用? 
  为什么曹操到死都不称帝? 
  司马懿是千古罪人吗? 
  如何评价易中天《何时忘却三国》一文中的观点? 
  如果吕布在白门楼下变成女的,曹操会怎样对待? 
  诸葛亮北伐时,为什么只有司马懿能阻挡? 
  诸葛亮摊丁入亩行不行? 
  曹操为什么赤壁之战前不先打益州? 
  怎么评价历史上的夏侯惇? 
  李世民放在三国能否一统(认真审题,不要只看标题,还要看内容)? 

前一个讨论
何进为何不听曹操的建议,非得要引董卓进京来除掉十常侍?
下一个讨论
如何应对恐惧写作的心理?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