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储备来自于强制结汇。也就是企业通过外贸赚得的美元,必须上缴国家兑换成人民币。这些人民币是专门为兑换外汇而印出来的。外商投资同理。
这些人民币给结汇的企业用来生产投资了。也就是说用来买美债的美元所对应的人民币已经投入到国内经济中了。
外汇储备中美元不能再次用来投资国内,因为它对应的人民币(外汇占款)已经在国内了。纸币的本质是央行的负债,这些外汇就是这些负债的担保,不能用两次。而且美元不能在国内流通。还要留着这些美元以备外贸企业需要再把这些美元用人民币赎回去,以及用于应急抛售稳定汇率。
你小时候父母有没有帮你保管过压岁钱?
外汇储备主要来源就是国家替外贸企业保管的外汇。
至于能否用于国内:你妈叫你洗碗的时候需要给你钱吗?
简单来说,中国现在巨额的外汇储备是在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过程中「沉淀」下来的。
国际贸易,就是不同国家之间做生意——这个很好理解,中国人用的是人民币,美国人用的是美元,所以我卖了一船皮鞋给美国,他需要支付给我美元,可我在中国境内不能直接使用美元对不对?
所以我就要去银行,将这些美元兑换成人民币,然后在境内消费或是再生产,这样有一笔美元就留在了人民银行的手里。
从常理上来说,每个国家都有贸易需求。我卖你一船皮鞋,你当然也可以卖给我一船的皮鞋,而到时候国内企业购买皮鞋显然得用美元——他们就可以去银行,拿自己手里的人民币去兑换美元,然后将美元用于购买这船皮鞋。
结果中国人特别能干……
又肯吃苦,脑子又灵,工作效率还高,做得东西也好。于是慢慢的中国制造出了名,大家都来买你的产品,你这贸易常年顺差,于是就开始有盈余了,而且这盈余越来越大。
不光如此,老外一看你中国这社会环境稳定,经济发展速度很快,那我得来你这投资啊!于是带着美元英镑过来了——然后老规矩,你在中国境内得花人民币,于是他们在银行那又把美元兑换成了人民币,天长日久,资本流入也越来越多了。
在国际上,大家用来记录国际贸易的叫做「经常项目」。
用来记录资本流通的,叫做「资本项目」。
中国在 2005 年以前,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盈余累计总计近 700 亿美元。
等到了 2005 年之后……
世界工厂火力全开了。
这是 2000~2017 年中国经常项目盈余情况,纵坐标轴的单位是亿美元。
所以咱们的外汇储备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多,越来越多了……
然后就涉及到了第二个问题……
「外汇储备不能用于国内」。
确切来说,这是我国的情况,其成因非常复杂,但是从根源上来说,这玩意是有法律依据的……
第三条 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第五条 中国人民银行就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重要事项作出的决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第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
第三十条 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贷款,但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向特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正)
根据第 16 条,中国人在境内只能花人民币;因此在国际贸易中我们赚取的美元最后是被人民银行用人民币买走的,在这个过程中人民银行付出了真金白银的成本;那么你现在说要把这些外汇储备用于国内——好,怎么用呢?
直接在国内发钱让大家花掉么?不行,这是违法行为(第 16 条)。
把这个钱借给政府?不行,这还是违法行为(第 30 条)。
用这些外汇储备进行担保,在国内发行人民币,然后花掉咋样?这个稍稍靠谱了一点,但问题在于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第 3 条),这些钱二次结汇之后会增加货币发行量,造成流动性过剩。
而且最沙雕的地方在于,外汇储备不仅仅是储备而已,如果国内的企业想「走出去」,购买海外资产的话也要把人民币换成美元然后才能去买买买的。你要是把外汇储备都用了,那需要用到外汇的时候咋整?
由于目前美元目前是最强势的国际结算货币,所以中国每年盈余的外汇大部分也都是美元。这些钱一般不能用纸币——存储啥的都不方便,使用起来也麻烦;存在某个银行里,也有一定的风险;最靠谱的是用美元购买美国的国债,一来多少能有点点收益;二来美国毕竟是世界头号强国,国债以国家信用为担保,还是相对靠谱的。
什么?你问要是美国有一天国家信用破产了,不还国债咋办?
这种好事,损失个几千几万亿美元,就当陪他乐呵了,还有啥心疼的……
这就是为什么咱们总是捏着天量美国国债、又经常被人阴阳怪气说这些钱不肯用于国内的主要原因。不过可能也有人会比较迷惑:那为啥美元这么 NB 呢?咱们人民币为啥没能成为国际结算货币呢?
这个,你还听我细细道来。
马克思曾经说过,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注 1】
在人类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里,金银都是各国的主要货币。
所以大家搞外贸的时候也很好办:比如说 14 世纪的英国人要跟威尼斯人做生意,英国人用的是 noble 金币威尼斯人用的是 ducat 金币,大家币制完全不一样——然而没关系!
咱们直接上称称一下按照重量换算一下就好,只要你这金币铸造的真材实料,那这买卖肯定就是童叟无欺。
noble 金币
ducat 金币
这就是前·外汇储备时期。
这个时期大家在自己国内可以直接拿金银做货币,到了外面,也可以直接拿金银做货币,只要等重,一定等值,根本用不着搞什么外汇储备。
那么聪明的你读到这里一定发现问题所在了——假如一个国家用的是十足真金,而另一个国家偷偷的往金币里掺了其他金属,降低了黄金含量,那么等重的货币还一定等值么?
生产这些货币的政府一定会坚称它们等值。
然而大家也都不是傻子,既然你认为等值,那我就把含金量低的货币花出去,把含金量高的货币都留在自己手里不就完事了么?
到时候就算是把这些货币融化了,重新铸造成含金量低的货币也是有赚头的啊!
这就是著名的劣币驱逐良币法则。
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或银子(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
——劣币驱逐良币法则
不幸的是,19 世纪的法国人就遇到了这种事情。
当时法国铸币的成色比较足,而意大利货币的成色则稍稍差一些,于是随着大家彼此间的生意越做越大,法国人发现自己国家市面上流通的意大利货币越来越多,而法国的货币却都全被储藏了起来。
于是,一气之下法国人表示你扬沙子,我就抠眼珠子:不就是降低货币成色么?老子降得比你还少!
1864 年,法国缩减其小额硬币含金量,由 0.9 分减少到 0.835 分。
于是欧洲迅速进入了一个比烂的阶段,大家争先恐后的制造出了质量越来越差的铸币。
搞了几次之后,欧洲人发现这不行啊,再这么玩下去就没人往金币里放金子了——这不扯淡么?
于是大家最后坐下来开了个会,经过一系列的撕逼,最后到了 1890 年,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瑞士、以及希腊等国达成协议,将货币含金量统一确定为 0.835。
于是大家又可以愉快的进行国际贸易了,然后时光荏苒,随着贸易的进一步扩大,金属货币的种种不便之处开始变得难以忍受——比如说大宗生意我必须得扛着一大箱金银这事实在是有点反人类。
而且这段时间里人类技术不断进步,终于点满了纸币的前置技能,于是纸币终于横空出世,代替金属货币成为了主流货币。
不过纸币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好处,然而原先大家手里捏的是真金白银,你现在变成薄薄的一张纸了,那怎么保证你这张纸的效力跟金银一样呢?
这个事也好办,国家专门对这个问题做出承诺,任何时候你拿着这张纸质货币到银行都能自由兑换等值金银,咱们说到做到,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撒谎是小狗。
比如说大英帝国就在 1816 年愉快的通过了《铸币法》,表示咱们大英帝国的英镑绝对坚挺,每盎司黄金永远挂钩 3 英镑 17 先令 10.5 便士——我拿日不落帝国的信用担保,你就放心花。【注 2】
于是各国之间的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大家不再直接用金属货币进行交易了,而是改用纸币进行交易。
那么各国纸币对应的金属货币价值不等,所以就需要根据不同国家单位货币所能兑换的金子——为了方便理解,咱们这里就忽略金银复本位制的国家——来进行换算,这就是「汇率」的原型。
那么这个时间里汇率有没有波动呢?
有,但是极小。
原因很简单,假如咱们两国货币汇率发生了波动,那大不了咱们不要用货币结算了,我直接把黄金给你拉过去不就完事了么!
所以,这个时间里两国货币间汇率的波动上限,最多不会超过从一个国家直接把黄金拉到另一个国家产生的运费波动,那么这就是汇率波动的「黄金输送点」(Gold Points)概念。
对英镑而言,假设在英美之间运输每单位英镑的黄金费用为 0.03 美元的,英镑兑美元的市场汇率为 4.8665,则英镑对美元的汇率将在(4.8665-0.03)到(4.8665+0.03)之间波动。
那么这个时期地球的扛把子正是大英帝国,它也是当时国际贸易与金融领域中当之无愧的 NO.1,而既然每一英镑在银行中肯定都有对应的一份黄金,而大英帝国又国力强盛信誉良好,那我肯定不用担心手上的英镑变成废纸对不对?
所以从理论上来讲,我持有英镑跟持有黄金是完全等价的,而且英镑还更方便一点——那我直接持有英镑不就好了么!
然而,此时大英帝国虽然施行的是金本位制,但是可想而知的是,并不会有多少人没事天天往银行跑去把自己手里的英镑都换成金子。
所以,英国这时候所发行的英镑实际上有一部分是并没有等值黄金储备支持的——然而大家依然认同这些英镑的价值,这就是所谓的「信用货币」了。
不过考虑到大英帝国此时基本上是天下无敌的,因此也自然不会有人去质疑这些英镑到底能不能换来金子。
游戏从这个时候开始变得复杂了起来,理论上我持有外汇跟持有黄金其实是等价的——然而现在我们知道,它们其实不是完全等价的,你持有的英镑有一部分是英国政府通过国债抵押而产生的信用货币。
那么为什么还大家还愿意持有外汇呢?
答案很简单:持有外汇可以吃到利息,而黄金放起来要付储存费。
既然如此,那么大家显然更愿意持有那些国力强盛、政府比较有信用的外汇。所以英镑是当时各国外汇储备的首选,这里有个表,大概说明了当时各国的外汇储备情况
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被称为「黄金外汇储备时期」,大家在这个时期的外汇储备可以简单的被理解为黄金储备的变种。而到了 1900 年末,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国这五国的黄金储备占到了全球总额的 2/3。
然后……一战了。
咱们前面说过,各国的货币制度本来是发行一块钱就得有价值一块钱的黄金跟着,那么黄金是无限的么?
显然不是。
那么眼下要打大仗了,造枪买炮要钱、整军备战要钱、集结军队要钱,这也要钱那也要钱,黄金不够了怎么办?
超发货币呗!
活人又不能让尿憋死,反正又不会所有人忽然一起到银行都要把货币换成黄金——就算有人这么干,大不了咱们行政干预,直接禁止兑换就完事了。
于是,稳定运行了几十年的金本位制一下子被破坏殆尽,各国纷纷禁止黄金流动。
各国货币间的汇率一下子就由固定汇率变成了浮动汇率。
不过,考虑到当时欧洲各国之间人脑子打成了狗脑子,大家彼此间的贸易也迅速下降,所以通过一系列手段遏制外币交易业务之后,汇率波动问题总体来说也得到了控制。
而至于重要的战争物资购买——我们可以拿黄金买嘛!
于是,等打完一战之后,欧洲各国发生了可怕的通货膨胀,而美国则在战争中大赚了一笔,搞到了不少金子。
而英国为了结束通胀并稳定汇率,在这之后折腾了好长时间——不过这个过程比较复杂,咱们可以跳过不谈,反正你知道这么个事就成:一战结束后 20 年,二战又开始了,一战中发生的事情又来了一次。
等到二战结束后,原来的金本位制死活保持不下去了——打完仗之后英法这些国家的金库里什么都没有,根本玩不下去了。
而纵观全球,只有美国有因为战争期间大发横财而得到了天量的黄金储备,有资格成为新的庄家。
那么到了 1945 年,美国有多少黄金储备呢?
大概价值 200 亿美元。
假如这个数字让你觉得没什么的话,那么还有一个数字可能会令你动容——当时英国只有大约价值 100 万美元的黄金储备。
也就是说,美国人的黄金储备差不多是英国人的两万倍……
所以美国人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地球的新一任「扛把子」,顺手搞出来了一个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这个体系说穿了很简单——大家还要一起建立一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奉美国为老大,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官方价格为 35 美元兑换 1 盎司黄金,或者 1 美元兑换 0.888671 克黄金,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而其他国家的货币则跟美元挂钩,汇率固定,不得随意变动——平时最多可以上下波动 1%,超出这个限度政府就要出手维护汇率稳定。
要是你国内真发生什么大事了,可以在 10% 的范围内波动,要是超过这个比例,就得到 IMF 开会去讨论了。
大家还要共同帮助老大维护美元与黄金的稳定兑换价格。
咱们来看看这个框架的伟大之处。
比如说法国同时跟英国、美国、刚果布拉柴维尔以及其他乱七八糟的国家做生意,那么一般来讲,是不可能我向一个国家出口多少就正好进口多少的,对吧?
可能我向英国进口了价值 20 亿美元的货物,却向英国出口了价值 100 亿美元的货物,那么这 80 亿的差额怎么解决?
在金本位时代,这事相当好办——让英国人直接给我价值 80 亿美元的金子不就得了么!
但是一旦金本位没了,这事就很难办了:你直接给我英镑,我是不太想收的,谁知道是不是你私下印出来给我的?
而英国人也没办法直接给法郎——法郎不是凭空变出来的,咱们之间没做过那么多贸易,我上哪搞那么多法郎呢?
更关键的地方在于,假如我跟几十个国家做交易,那岂不是要平时就准备出来几十种货币?
那么现在有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个问题就好办了!
英国人可以直接支付美元——大家都认——也可以支付英镑。
那么法国人是否会担心英国人滥印英镑专门来坑自己呢?一般来说是不会的,因为「各国货币则跟美元挂钩,汇率固定,不得随意变动」你要是滥发货币就会造成货币贬值,引起汇率波动,到时候大家会逼着你把帐给平了。【注 3】
《协定》规定了各国货币自由兑换的原则:任何会员国对其他会员国在经常项目往来中积存的本国货币,若对方为支付经常项货币换回本国货币。考虑到各国的实际情况,《协定》作了「过渡期」的规定。
《协定》规定了国际支付结算的原则:会员国未经基金组织同意,不得对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支付或清算加以限制。
那么要是我某一年内进口的太多、出口太少,外汇不够了怎么办呢?
没关系,IMF 贴心地给你提供了借贷服务。
这个借贷当然不是无上限的,IMF 成立的时候各国根据自己国力跟国际贸易比重向组织交了份子钱,所以当某国某年国际支付出现问题的时候,他可以向 IMF 借贷其缴纳份额的 25%——累积不得超过所缴纳份额的 125%,用于平帐,日后再把这钱给还回来。
这个时期各国的主要外汇储备当然就变成了美元,而美国人则像个渣男一样享受着美元成为国际货币之后的各种好处而不负责——理论上来讲,调节汇率平衡这事是由其他国家负责的,美国人则可以肆意滥发货币,反正大家战后重建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各种设备,美元这东西只会嫌少,不会嫌多。
所以在一段时间内,这个体系运行得相当给力。
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到 1949 年,欧洲和日本因为战争导致经济处于瘫痪状态,国际储备近于枯竭。
这些国家为了恢复生产、重建经济,不断从境外进口技术和设备,构成了对外汇的强烈需求,尤其是对美元的强烈需求。
在这个期间,美国的商品和劳务收支都在 60-70 亿美元之间,其中 1947 年高达 115.3 亿美元,美国政府的对外援助和资金转净额都处在 50 亿美元左右,美国的黄金储备也一直处于上升阶段,而其他国家的黄金储备总额一直在下降。
美元在世界上的紧缺以及美国黄金储备的增长保证了美元的稳定性及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优势地位。
然后……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欧日复苏了。
大家表示,咱们是不是重新商量一下 IMF 里的各种份额啊?
尤其是美国你打这打那的,负债越来越高,美元越发越多,是不是稍稍克制一下啊?
咱们之前说过,金本位时代英国就已经学会了发行信用货币,那美国对这一套就只会玩的更 6——钱么,纸么,花么,印么!
什么?你问我拿什么担保?
我可以发行国债进行担保啊!
什么?你问我国债到期了怎么办?
发行新国债呗……
你们还敢看着美元崩盘是咋的?
于是美国的国债越来越高,相反,黄金储备则越来越少。
大家开始慌了。
美国负债与黄金储备变化图
实际上,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只有美元这一种主要外汇储备,因此要是各国都很落后,美国产生大量国际收支顺差时,则必然产生「美元荒」;而要是美国玩飘了,狂印纸币借债度日,而各国国力上升出口增加时,则又会产生美元危机。所以到了 70 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终于也搞不下去了,大家只能继续换个玩法了。
于是经过若干年的大撕逼,1976 年 1 月美英法等二十国在牙买加首都金斯顿举行会议修订条款,达成了《牙买加协定》。
简单来说,就是大家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应该维持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而且美国你不能继续做渣男了!你要以后也得负起维护国际货币体系稳定的责任来!
这个协定充分体现了现代国际政治的智慧结晶,那就是宏观愿景讲了很多,实质性有约束力的东西 P 都没有(其实还是有一点的),因为这个协定完全没有对本位货币及其约束机制、统一的汇率制度、国际收支调节机制进行强制约束,所以实际上等于什么也没说……
不过,为了维护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大家还是在 IMF 的框架内做了一点事情,那就是各国一起维护一个叫做「特别提款权」(SDR)的池子,这个池子价值 390 亿美元,各国按照一定比例出资构成这个池子,一旦各国汇率发生变动,则可以动用自己的特别提款权来稳定汇率。
然而考虑到牙买加体系下美元跟黄金已经完全脱离,而且也完全没有强制性手段来约束汇率平衡,所以各种幺蛾子开始出现了。
尤其是 20 世纪 70 年代美元经历了大幅度波动之后,各国开始逐步着手调整自己的外汇储备——你美元变动太剧烈了,我们能不能找点更靠谱、更稳定、更负责的国家,用他们的货币来做外汇储备?
此时恰好德国跟日本经济强势上升,两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也不断扩大,所以马克跟日元也开始逐渐成为了国际储备货币的有力竞争者。
而美国为了保证自己在国际货币领域里的龙头老大地位,做出了一个惊人的骚操作,算是奠定了未来 40 年的国际储备格局。